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项目设计说明_第1页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项目设计说明_第2页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项目设计说明_第3页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项目设计说明_第4页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项目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项目设计说明PS-01污水外漏、直排改造方案根据工程目标及相关考核指标,污水外漏及污水直排均属于近期需改造内容,因此本次除近期改造范围外,针对远期改造范围内现存零星污水外漏及直排现象亦进行相应暗化处理。特殊排水户改造方案对餐饮店、公厕等特殊排水户采取设置污水倾倒口、详细摸查正确接驳雨污水管网等措施。外水、客水处理方案本次工程改造范围无外水、客水进入。建筑立管改造方案根据建筑物内部管道建设现状,本次设计采用“新建雨水立管,改建合流立管为污水立管,保留现状污水立管和雨水立管”方案。新建雨水立管用于收集天面雨水,现状合流立管改造成污水立管收集建筑物内污水,现状污水立管予以保留,实现建筑物内部雨污分流。混错接改造方案把村内化粪池、出户管和立管错混接点封堵,通过新建污水连接管排至附近污水井中。新建雨水立管,就近接入雨水口或雨水检查井中。积水点改造方案根据村委及村民反应,沙圩二村东区南侧-停车场区域存在暴雨期间有积水现象。积水面积约1492m2,暴雨期间积水区域水深可达30cm左右,退水时间约30min。积水点位置示意图积水解决方案根据现场村民反馈及现场踏勘资料显示,此位置积水面积约1492m2,暴雨期间积水区域水深可达30cm左右,退水时间约30min。积水现象不严重,同时根据与排水公司对接可知,其近期将对清河路现状塌陷d600~d800雨水管进行扩容及修复,修复后将有效提高此管道排水能力。本方案于积水范围增设雨水口,并建议于相关部门对此为止进行备案,强降雨来临前夕,提前配备泵车等措施做好强排准备,减小积水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此方案投资小,施工简单,但需排水公司对下游管线坍塌处整改完成后积水情况才能得到有效缓解。管材选择、施工方法及软基处理管材选择本工程所采用的管材确定如下:(1)开挖段管道,管径不小于DN300的排水管优先采用钢筋混凝土管(Ⅱ级),局部位于非车行内街窄巷DN300排水管采用加肋增强型HDPE管材(环刚度不小于8KN/m2)。对于非车行道下,特别是作业面狭窄,搬运机械难以进入的非车行内街窄巷DN300排水管,为了便于施工,选用加肋增强型HDPE管材(环刚度不小于8KN/m2,覆土不足时混凝土全包封),热熔连接。管材技术参数要求:环刚度≥8KN/m2,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5kg,190℃)≤1.6g/10min,氧化诱导时间OIT(200℃≥20min)。(2)接户管及建筑立管管管径为DN100~DN200,考虑到施工难度,推荐选用选用PVC-U管。附属工程设计雨水口本项目采用预制式混凝土平入式单箅雨水口。做法详《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雨水口标准图集》(试行)。雨水口箅子按广州市建设委员会[2009]1149号文件《广州市道路设施检查井井盖实施指引》第3.3条及《井盖设施建设技术规范》(DBJ440100/T160-2013)执行。雨水口设置位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原则设置在道路相对最低点,雨水口井面标高要求比同点道路标高低30mm。除注明外,雨水口与检查井连接管采用d200管,坡度0.01。检查井检查井采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排水检查井,具体做法详见《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排水检查井标准图集(试行)》;检查井井径选型如下(具体检查井型号详见检查井井表):500*500小方井适用接户管道为DN150~DN300mm井径Φ1000(装配式)适用于最大接入管径d500井径Φ1200(装配式)适用于最大接入管径d600井径Φ1600(装配式)适用于最大接入管径d800井径1600*1600(装配式)适用于最大接入管径d1000、d1200当检查井深度较浅时,(Φ1000井,井深小于1.2m;Φ1200井,井深小于1.3.6m;Φ1600井,井深小于1.8m。)无法按预制井图集实施,针对此类检查井,采用现浇混凝土实施,做法详见图集《钢筋混凝土及砖砌排水检查井》(20S515)。具体选型如下:井径Φ1000(现浇)适用于最大接入管径d500井径Φ1250(现浇)适用于最大接入管径d600井径Φ1500(现浇)适用于最大接入管径d800沉砂井沉砂井做法参照《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排水检查井标准图集》(试行)》。井环、井盖采用球墨铸铁防盗井盖、井环,井盖符合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井盖设施建设技术标准》DBJ440100/T160-2013。人行道和绿化带下井盖承重等级为B125,车型道下井盖承重等级为D400;井盖须符合广州市标准,要求开启方便、灵活,并具备可调节高度、防沉降、防盗、防响、防滑、弹性紧锁、防跳动、防意外开启及防沉降的功能。检查井盖平铺装路面,非铺装路面处井盖高出地面50mm。检查井井盖和边框的具协做法应符合《井盖设设施建设技术规范》DBJ440100-T160-2013规范规定的要求,任何改良的独立部分都应符合相关要求并经过检测。雨水、污水井盖标识与定性的雨水污水管网一致。要求:一是或更换井盖;二是或在原雨(污)水井盖标识(或铭牌或用颜色标识)为污水(雨)水井盖。针对管渠检查井被覆盖的情况,采取更换井盖的方式处理,对于检查井的间距超过规范最大间距时,在中途增设检查井。井盖座的材质采用球墨铸铁,应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节能环保、便于开启、美观轻便坚固耐用。材质须采用Q5007球墨铸铁,按GB/T9441-209标准的要求进行球化制作,所使用的原材料应符合GB/T348-2009的规定,球化率要求大丁90%,球化级别达二级以上。铸件尺寸公差按GB6414-1999C11执行;壁厚公差按B6414-1999C12执行;重量公差按GB/T351-89MT13/11执行。井盖及支座表面必须经过喷涂防锈环氧树脂或沥青漆等防锈处理;井盖的保质期应大于10年。①井盖座支撑面必须加工一道凹槽,且安装嵌入式防震、防噪声弹性胶垫(硫化氯丁橡胶条)。硫化氯丁橡胶条氯丁胶条执行国家GB531标准、DN53505标准,氯丁胶含量40%以上,硬度=70±5、达到邵尔A级。②检查井井盖面应设有防滑纹,在确保最佳防滑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辆从井盖表面通过时产生的摩擦噪音。③井盖与支座须有铁链连接以防盗。支座使用异性角钢根据实际要求定制焊接。机动车下的检查井井盖的标高应根据路面的标高调整,确保井盖与路面平顺美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检查井井盖采用球磨铸铁填充式装饰井盖。装饰井盖井盖面铺装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用料一致,使整体地面铺装达到协调美观。应确保围绕井盖的收边细节,且应避免随意使用水泥填充。装饰井盖其边缘方向与人行道方向一致,并盖与周围的切口以及相邻铺装相匹配。当井盖不与人行道平行,铺设时应保井的位置不变,只改变井盖摆放方向、将井盖方向调整为与人行道平行防止,直至完全覆盖井口为止。当井盖在盲道时,必须确保填充式井盖和周边铺装面上盲道凸起的方向一致,维修施工应避免井盖之间的互调。井盖顶面须注有权属部门名称,以及检查井类型、承压等级(“A15”“D400)、抢修电话、生产日期等字标,以作区分。井盖底面须铸有生产厂家名称、联系电话、生产批号等字标。井盖设计荷载:①车行道检查井井盖承载等级为重型,承载能力、试验荷载和允许残留变形应满足国家标准GB/T23858-2009技术要求规定的“D400(即400KN)承压等级(EN124欧标C级500KN)。②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填充式装饰井盖承载能力、试验荷载和允许残留变形应满足国家标准GB/T23858-2009技术要求规定的“A15”承压等级。防坠网排水检查井、沉砂井、截污井均设置防坠网防坠网要求:网绳为高强度聚乙烯等耐潮防腐材料;网体的网绳直径为8mm,所有网绳由不小于3股单绳制作而成。挂钩螺栓要求:材质为304不锈钢,螺杆直径8mm,长度100mm。安装要求:防坠网安装在距井盖30cm处,在井筒壁沿圆周平均分布8个螺栓。验收标准:用150kg重物放至网中2~3分钟后取出。检查井筒壁、膨胀螺旋和防坠网。应均无破损。未尽事宜,详见大样图及国标《安全网》(GB5725-2009)。水质检测1、水质检测点布置根据检测需要设置检测井,水质检测点布置在接入的市政污水、雨水井的前一检查井及其他关键位置。2、水质检测的内容雨水检测井:COD、NH4N;污水检测井:COD、NH4N、流量;3、验收要求1)对工程范围内接入市政污水井的前一检查井及其他关键位置进行水质检测,确保市政路上污水管无清水排入,保障排水管网的完善;2)对工程范围内接入市政雨水井的前一检查井及其他关键位置进行水质检测,确保市政路上雨水管内水质达标;3)对单元雨污排出口进行水质检测,确保污水的浓度,以及雨水管无污水排放。4)新建的污水管道水质浓度目标不能低于净水厂的进水浓度。标志铭牌排水构筑物均需在井壁设置标识铭牌,标识铭牌版面尺寸不少于15cmX10cm,其内容包括井盖设施权属部门名称、24小时报修电话;标识铭牌应牢固安装在井壁处显著位置;标识铭牌应采用防腐蚀和具有反光性能的材质,以保持耐久和版面信息清晰。管道施工方法工程现状地质情况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村域范围内的岩土层按其成因分类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河流相冲积层(Q4al)、第四系上更新河流相冲积层(Q3al)、第四系残积层(Qel),基岩为下古生界(Pz1)花岗混合岩。具体分层如下:(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①1碎石:呈褐色、灰褐色,稍湿,松散,主要由2~8cm碎石组成,硬质物含量约50~75%。①2杂填土:分布于场地局部地段,呈褐色、灰褐色,湿,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砂土、碎石和砖块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组成,硬质物含量约20~30%。①3素填土:呈褐色、灰褐色,湿,松散~稍压实,主要由粉质粘土、砂土和少量碎石组成,硬质物含量较少。(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②1粉质粘土:呈褐黄色、褐红色等,可塑为主,局部硬塑,土质不均匀,局部夹薄层砂。②2淤泥、淤泥质粘土:呈深灰色,饱和,流塑,局部地段略固结呈软塑,具腐臭味,含有机质。②3粉、细砂:褐黄色,饱和,松散~稍密,颗粒不均匀,分选性差,级配好,局部含有大量粉粘粒。②4中、粗砂:褐黄色,饱和,稍密,局部松散,颗粒不均匀,分选性差,级配好,局部含有大量粉粘粒。(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③1粉质粘土:呈褐黄色、褐红色等,可塑~硬塑,土质不均匀,局部夹薄层砂。③2中、粗砂:褐黄色,饱和,稍密,局部中密,颗粒不均匀,分选性差,级配好,局部含有大量粉粘粒。(4)泥质粉砂岩残积层(Qel)④1粉质粘土:褐红色,可塑,土质不均匀,粘性一般,为粉砂岩风化残积土,遇水易软化。④2粉质粘土:褐红色,硬塑,土质不均匀,粘性一般,为粉砂岩风化残积土,遇水易软化。(5)花岗岩(混合岩)残积层(Qel)⑤3砂质粘性土:褐红色,褐黄色,可塑,为花岗混合岩风化残积土,遇水易软化、崩解,局部为砾质粘性土。⑤4砂质粘性土:褐黄色,褐红色,硬塑,为花岗混合岩风化残积土,遇水易软化、崩解,局部为砾质粘性土。(6)粉砂岩、泥质粉砂岩⑥1全风化带:暗紫红色,岩石风化剧烈,岩石矿物已风化成高岭土,原岩结构清晰可见,岩质极软,泡水易软化。⑥2强风化带:暗紫红色,岩石风化强烈,岩石呈半岩半土夹碎块状,岩质软,手捏易碎,泡水易软化,局部风化不均呈中风化。⑥3中风化带:灰白,褐黄,粒状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心呈块状、短柱状,岩石风化不均,局部偏强风化。(7)下古生界(Pz1)花岗混合岩⑦1全风化带:褐黄色,褐灰色,岩石风化完全,岩芯呈坚硬土状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局部夹少量强风化岩块。⑦2强风化带:褐灰色,岩石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岩半土状或碎块状,半岩半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碎块状、块状,岩质极软,敲击易碎,局部风化不均,呈强偏中风化,局部夹中风化岩块,岩质稍坚硬岩块轻敲易碎。⑦3中风化带:青灰色,灰黄色,细粒变晶结构,条痕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局部裂隙面见褐色铁染,岩芯较破碎,呈碎块状、块状及短柱状,质较坚硬。排水管道施工及检验(1)开槽法施工开槽法施工埋设管道的基础与软基处理,将根据进一步的详细勘察资料区别对待。管道敷设后的基础附加应力并不大,基础或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基坑开挖、敷管阶段的软土回弹和扰动。开槽法施工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控制:配合沟槽的开挖,应及时开挖排水沟及降低深度。排水沟的深度不宜小于0.3m。当沟槽挖深较大时,应合理确定分层开挖的深度,采用机械挖槽时,沟槽分层的深度应按机械性能确定。沟槽的开挖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不扰动天然地基或地基处理符合设计要求;槽壁平整,边坡坡度符合施工设计的规定;沟槽中心线每侧的净宽不应小于管道沟槽底部开挖宽度的一半;槽底高程的允许偏差:开挖土方时应为±20mm;开挖石方时应为+20mm、-200mm。沟槽支撑应根据沟槽的土质、地下水位、开槽断面、荷载条件等因素进行设计。支撑的材料选用钢材。拆除钢板桩支撑:在回填达到规定要求高度后,方可拔除钢板桩并及时回填桩孔。管道施工时若与其他管道交叉,应按设计规定进行处理。水压试验前,除接口外,管道两侧及管顶以上回填高度不应小于0.5m;水压试验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其余部分。回填土或其他回填材料运入槽内时不得损伤管节及其接口。(2)管道沟槽开挖沟槽开挖应符合以下规定:在管道施工时,多数路段因交通问题难以让沟槽满足放坡的要求,而只得做成直槽(边坡坡度一般为20:1)。开挖直槽应及时支撑,以免槽壁失稳出现塌方,影响施工,甚至造成人生安全事故,可采用钢板桩支撑。必要时加水平内支撑。(3)管道施工降水措施施工排水包括排除地下自由水、地表水和雨水。在开挖基坑或沟槽时,土壤的含水层常被切断。地下水将会不断地涌入坑内。雨季施工时,地面水也会流人基坑内。为了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防止边坡坍塌和地基承载力下降,必须做好基坑降水工作。施工排水方法分为明沟排水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两种。明沟排水是在沟槽或基坑开挖时在其周围筑堤截水或在其内底四周或中央开挖排水沟,将地下水或地面水汇集到集水井内,然后用水泵抽走。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是在沟槽或基坑开挖之前,预先在基坑周侧埋设一定数量的井点管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面以下.形成干槽施工的条件。当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土质较差(如细砂、粉砂等)等情况下,可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常采用井点排水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基坑周围或一侧埋入深于基坑的井点滤水管或管井,以总管连接抽水.使地下水低于基坑底,以便在干燥状态下挖土,这样不但可防止流沙现象和增加边坡稳定.而且便于施工。具体方法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和深井井点等。可根据土层的渗透系数、要求降低水位的深度和工程特点,进行技术经济和节能比较后适当加以选择。轻型井点和管井井点是最常用的方法。1)明沟排水明沟排水包括地面截水和坑内排水。A. 地面截水排除地面水和雨水,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施工现场及基坑或沟槽周围筑堤截水。通常可以利用挖出之土沿四周或迎水一侧筑0.5—0.8m高的土堤。地面截水应尽量保留、利用天然排水沟道,并进行必要的疏通。如无天然沟道,则在场地四周挖排水沟排泄以拦截附近地面水。但要注意与已有建筑物保持一定安全距离。B. 坑内排水在开挖基础不深或水量不大的沟槽或基坑时,通常采用坑内排水的方法。当基坑或沟槽开挖过程中遇到地下水和地表水时,在坑底随同挖方一起设置集水井,并沿坑底的周围开挖排水沟,使水流入集水井,然后用水泵来抽出坑外。坑内排水示意图2)轻型井点降水轻型井点系统适用于在粗砂、中砂、细砂、粉砂等土层中降低地下水。单层轻型井点系统可降低水位深度3~6m,多层轻型井点可降低水位深度6~12m。A.轻型井点系统的组成轻型井点系统由滤管、井点管、弯联管、集水总管和抽水设备等组成,如下图所示。轻型井点降低地下水位a滤管与井点管滤管是进水设备,构造是否合理对抽水效果影响很大。滤管用直径38~55mm钢管制成,长度一般为0.9~1.7m。管壁上有直径为12~18mm,呈梅花型布置的孔,外包粗、细两层滤网。为避免滤孔淤塞,在管壁与滤网间用塑料管或铁丝绕成螺旋状隔开,滤网外再围一层粗铁丝保护层。滤管下端配有堵头,上端同井点管相连。b弯联管与集水总管弯联管用塑料管、橡胶管或钢管制成,并且宜用装设阀门,以便检修井点。集水总管一般用直径75~150mm的钢管分节连接,每节长4~6m,上面装有与弯联管连接的三通短接头,其间距为0.8~1.6m。总管要设置一定坡度坡向泵房。c抽水设备轻型井点的抽水设备有干式真空泵、射流泵,隔膜泵等,可根据含水层的渗透系数选择用相应型号的真空泵及卧式水泵,在粉砂、粉质黏土等渗透系数较小的土层中可采用射流泵和隔膜泵。(4)管道基础埋地管道多采用土弧基础,用人工回填形成的土弧基础的基本构造要求详下图。对非开挖(顶管等)施工形成的土弧基础则是在原状土中开挖形成的土弧。砂石基础构造图人工回填形成的土弧基础中各部位回填土密实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在管道腋角部位以下,刚性管和柔性管都相同,管底基础层密实度要求比管底腋角部位小一些,目的是为了使管道敷设后管底可以压入基础层形成要求的支承角。管两侧回填土密实度,对刚性管和柔性管则有不同密实度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刚性管侧回填土密实度一般要求为90%左右,而柔性管两侧回填土密实度为95%左右。土弧基础的基础层及管底腋角部位必须用中粗砂或级配砂石回填密实,因此亦称砂石基础。砂石基础施工方便,价格相对便宜,且允许管材有一定的沉降,但施工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建议管径<DN300的非主干管以及整体性较好的钢管、球墨铸铁管、PE管、HDPE管采用。对管径≥DN300的钢筋混凝土管,则建议采用混凝土基础,因为当基础在安装的管子下现浇成型时,与两者完全成整体结构时所得的弯矩系数相差不大;对管子弯矩系数影响最大的是基础支承角2α,基础支承角对其内力大小起主导作用,所以可以考虑钢筋混凝土管与混凝土基础的整体性承载,受力及承载变形的能力相较砂石基础好,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施工质量也有保证。混凝土基础构造图(5)地基处理1)开挖施工的管道地基处理埋地管道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不高,一般100kPa即可满足,除了粉细沙、淤泥、淤泥质土、耕植土等,其他土层承载力一般均大于100kPa。理论上来说,埋地管道置换了管道范围内的土体,荷载减少了,但实际上由于开挖对原状土体的扰动,破坏了土体的平衡,而且回填土为欠固结土,导致实际作用在管底土体的作用力是增加了的,所以在地下水位较高,压缩性强的软弱地层中,即使地基承载力能满足要求,不做地基处理的话,土层会压缩而产生沉降,当软弱土层厚度不同时,还会产生不均匀沉降。而污水、雨水主要是重力流,当管道产生沉降后,产生局部淤积,水流就会产生水流不畅或倒流;沉降不均匀还会使钢筋混凝土管接口开裂,折断,或钢管的焊接缝处产生裂隙漏水。因此,本工程拟对开挖管道管底地基承载力不足或高压缩性的地层进行处理。根据不同施工方法,不同的地质资料,不同的施工现场条件,可采用不同地基处理方式。当采用明挖施工时,地基处理的方法为换填法,抛石挤淤法、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法、预制方桩法等。①换填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处理。换填法是将软弱土层挖去,然后分层压实回填粗砂碎石。换填法一般适用于当管道下1m范围内有持力层的情况。如果换填厚度过大,一方面,换填材料造价增加,沉降量较难控制。另一方面,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支护费用也增加。且因为广州地区地下水位较高,现在管道施工在老城区较多,开挖深度过大,当采用止水措施不足时,容易因地下水流失造成周围地陷,必然引起民房或路面开裂,由此增加额外的费用。故此,换填深度一般控制在1m以内为宜。②抛石挤淤法适用于管底下土层为淤泥、淤泥质土等软弱土层,且管道上不增加覆土等附加荷载的情况。在管底下软弱土层处通过机械压填30~50cm直径的块石,一方面既可以减小开挖深度,减少支护费用,另一方面又能够增强地基承载力,控制沉降,且施工方便,施工周期快,是目前比较常用的软弱地基处理方法。③水泥土深层搅拌桩法的工作原理:将水泥固化剂和原地基软土就地搅拌混合,搅拌时,不会使地基土挤出,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很小,施工时,无振动、无噪音、无污染,可在市区内施工。但是,水泥土搅拌桩法施工时遇到低洼之处应该回填土,并予以压实,不能回填杂填土或生活垃圾。水泥土搅拌桩的桩机较大,所需的施工场地大。因为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较慢,而且水泥土深层搅拌桩是复合地基,必须检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检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必须在桩身强度满足试验荷载条件时,并在成桩28天后进行,所以所需时间长。搅拌桩总桩长一般不超过20米,所以水泥土深层搅拌桩法适用于持力层在现地面以下19米范围内,且施工场地大,施工工期较充裕,管道下地基为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粘性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情况。要特别注意,对于泥炭土场地,要慎用水泥土搅拌桩法,根据以往工程经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泥炭土中,水泥土搅拌桩成桩质量难以保证,甚至不成桩,因此此种情况下要做足充分的试桩实验并判定为可行方可开展大面积施工,如果普通硅酸盐水泥搅拌桩成桩质量不能够满足要求,可考虑以矿渣水泥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搅拌水泥原料,或者采取其他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法。④高压旋喷桩法与水泥土深层搅拌桩的工作原理类似,但高压旋喷桩法,采用水泥浆是高压喷射,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流塑、软塑或可塑粘性土、粉土、砂土、黄土、素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在高压旋喷桩法中,因为高压旋喷桩桩机小,可以在施工场地狭窄的地方使用。但高压旋喷桩的费用大,每延米所需费用相当于同一桩径的水泥土深层搅拌桩的4倍左右。所以一般用于在软土层厚高≥5m且施工场地狭窄,空间矮小,无法采用水泥土深层搅拌桩法情况下使用。⑤预制方桩法作为刚性复合地基处理的一种,可以用来替代华南地区传统的木桩法,目前我国大力提倡环保,传统的木桩法需要消耗大量松木,有悖于我国提倡环保的基本国策,预制方桩不仅可以满足环保要求,而且相比于松木桩及水泥搅拌桩,工厂标准化预制生产流程能够保证稳定的质量要求;同时相比于水泥土搅拌桩法,预制方桩法吸收了松木桩法对施工环境、施工机械及施工专业性要求较低的优点,尤其本工程所在的广州市番禺区,河道纵横密集,施工场地条件多变,需要开展大量沿河管道敷设施工,预制方桩的施工机械要求简单,一般小型机械即可满足施工要求,若岸上施工场地受限无法施工时,亦可选择河面船载机械进行预制方桩的施工。通常预制方桩桩长不超过8~10米,能够满足一般管道工程的地基处理深度。2)非开挖施工的管道地基处理非开挖施工的管道一般不做地基处理。因为非开挖施工对原状土的扰动很小,采用天然地基即可,无需另做地基处理。但对未经加固的标贯击数很低的软土层,顶管施工时机极容易“磕头”,很难调整姿态、很难进行纠偏直至无法继续顶进施工。因此,本工程拟对顶管穿越标贯击数≤2的软土层进行处理。地基处理方法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可采用水泥土深层搅拌桩法、或高压旋喷桩法。这两种处理方法前面已有介绍,不再重复。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考虑采用注浆法进行顶管范围内地基处理,如顶管过程中突遇不明沉陷、流沙等紧急情况时,先尽量摸查情况,对突发地段进行注浆急救处理,控制险情进一步恶化;另有一种情况亦可考虑采用注浆处理法,如顶管穿越地铁隧道、地下空间或铁路、路基等情况,为保证被穿越基础设施的安全,在不宜采用水泥搅拌桩或旋喷桩加固的情况下,可采用注浆加固。3)本工程管道地基处理原则本工程开挖段主要为DN200~DN800的管道,管道地基处理方式主要根据管道重要性、地质情况、施工工期、施工场地、经济成本这几方面综合考虑,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方式。地基处理原则大致如下:①当管底为较好土质(粘土、粉质黏土、密实砂层或岩层等)时,拟采用天然地基;②当管底为较差土质(淤泥、淤泥质土、填土等)时,若管底的软弱土层厚度≤1m,拟采用换填粗砂碎石、压填毛石进行处理;③当管底为较差土质(淤泥、淤泥质土、填土等)时,若管底的软弱土层厚度>1m,对于支管拟采用换填粗砂碎石、压填毛石进行处理,对于主管拟采用预制方桩复合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90kPa。(6)管坑支护对于明挖管道,基坑平面尺寸基本为狭长形,深度一般在7.5m以内,主要采用放坡、小型挡土板支护、槽钢+内支撑支护、拉森钢板桩+内支撑支护这几种支护形式。详述如下:1)放坡开挖放坡开挖通常适用于开挖深度较浅,土质较好,无地下水或地下水位在坑底以下,且有放坡空间的,对变形要求不高的场地。本工程开挖深度≤1.0m的管段推荐采用。2)小型挡土板支护开挖小型挡土板支护通常适用于开挖深度较浅(1.5m以内),土质较好,无地下水或地下水位在坑底以下,没有条件放坡的场地。本工程开挖深度1.0~4.5m的管段推荐采用。3)槽钢支护+内支撑支护开挖槽钢+内支撑支护通常适用于开挖深度在0.5倍桩长范围内,土质好,无地下水或地下水位在坑底以下,没有条件放坡的场地。目前槽钢常用长度为5~19m,但南方地区地下水位一般较高,适用深度不宜超过3.5m。本工程在1.5~2.5m范开挖深度围内没有地下水的管段推荐采用,施工后考虑拔出槽钢。4)当开挖深度在2.5米或以上的,或遇特殊情况(如周边房屋老旧、地质条件较差等),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其他有效的支护措施,如拉森钢板桩+内支撑支护开挖、超前钢管桩+内支撑支护开挖等。(7)管道安装与连接1)管道安装管道基坑底部经地基处理后方可安装管道。埋地管道施工流程如下:办理动土手续→按图测量、放线、打桩→挖管沟→沟底垫层处理→复测标高→管道预制、防腐→下管找正→管口连接→部分覆土回填→试压前检查→分段系统实验→隐蔽前检查→回填土→系统最终水压实验。施工注意要点及注意事项:①管道基础应符合设计要求;②管道安装时宜自下游开始,承口朝向施工前进的方向,插口插入的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③管道安装前应做好防腐措施,安装时不应损坏防腐层;④管道应采用专用工具起吊,装卸时应轻装轻放,运输时应垫稳、绑牢,不得相互撞击,接口、钢环及内衬层应采取保护措施;⑤管道采用焊接时,焊缝部位应在试压合格后进行防腐处理;⑥安装时,管口和橡胶圈应清理干净,套在插口上的胶圈应平直、无扭曲安装后的胶圈应均匀滚动到位;⑦安装接口时,顶、拉速度应缓慢,随时检查胶圈接入是否均匀,如不均匀,可用錾子调整均匀后,再继续顶、拉,使胶圈均匀进入承口;⑧安装后的管底部应与基础均匀接触,防止产生应力集中现象;⑨管道在回填前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及时回填,分层夯实,并应进行记录。(2)管道连接①钢筋混凝土衬胶管道连接钢筋混凝土衬胶管道连接有承插式及企口式两种形式,均采用橡胶圈密封,顶进法施工釆用F型钢承口连接。②钢管安装及连接钢管采用焊接连接。钢管内外防腐层宜在工厂内完成,现场接口端面应采用一端平直口,另一端V型或K型坡口(8)管道基坑回填管道基坑回填从管底算起到管顶以上0.5m且不小于一倍管径的高度范围内,必须用人工回填;管顶以上一倍管径高度或0.5m范围以上部位的回填,可釆用机械从管道轴线两侧同时回填、夯实。回填时,应将基坑内砖、木块等杂物清除干净,坑内不得有积水,不得带水回填。回填时应分层对称回填、夯实以确保管道及检查井不产生位移;回填土的毎层虚铺厚度,应按采用的压实工具和要求的密实度确定。1)从管底到管顶以上一倍管径高度范围内,应先用中粗砂将管底腋角部位填充密实后,再釆用中粗砂分层回填。2)最大粒径应符合相关规定,不应有淤泥、冻土、有机杂物和垃圾。严禁采用原状土进行回填。3)回填土的含水量,应按回填材料和压实工具控制在最佳含水量附近。4)在管道接口处应随敷管随挖坑穴。接口施工完毕后,应釆用砂或砾石回填,并夯实。5)对于穿堤部分的基坑回填,应按堤防工程的相关规范执行。土方回填应严格按照如下流程操作:土方回填流程图(9)排水管道密闭性检验排水管敷设完毕且经验合格后进行密闭性检查。管道密闭性检验时,管接头部位应外露观察。管道密闭性检验采用闭水实验时,经外观检查,不得有漏水现象,并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规定。8.4.5基坑监测在管道基坑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委托第三方具备监测资质的单位对施工沿线及其3倍基坑深度范围内的地表、重要建(构)筑物等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或事故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让有关方面有时间做出决策,避免事故的发生;并为建设提供及时、可靠的用以评定管线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数据和信息。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要求:(1)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如有大于等于2米或者地质情况、周围环境较复杂的情况,需对基坑变形进行监测。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三级。(2)基坑工程施工前,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并经过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各参建单位的认可,必要时还需与有关管理单位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3)当基坑周边有地铁、隧道或其他对位移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设施时,监测项目应与有关管理部门协商确定。(4)监测范围为基坑支护边线两侧三倍坑深范围内的建(构)筑物。(5)监测内容主要为水平位移、地表沉降以及周边建(构)筑物的位移。(6)监测点布设应充分考虑管线施工特点及场地地形、地质特点和监测方法的可行性。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满足监测的精度要求。管道结构可靠性根据《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的规定,本工程地下管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本工程现状地面以下0.5米主要为路基路面或回填土,0.5~2.0米区域主要为素填土,地质条件较好。本项目结构设计环境类别二a,结构安全登记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抗震等级三级,防水等级二级。管线迁改及保护管线迁改及保护原则(1)施工前必须根据设计文件并结合现场实际,组织对施工范围内管线进行详细调查,完成书面的调查核实报告。(2)基坑开挖前结合管线图纸详细核定管线位置,核定管线周围2m范围内严禁使用机械开挖,开挖处管线后,在现场设置管线保护标识标牌。管线原有混凝土基座和保护管采用风镐人工破除,破除完成后及时采取保护措施。(3)管线处作业须采用人工先探后挖,局部探挖出管线后再顺管线走向逐步扩大开挖范围,直到全部开挖后作业范围管线。根据管线类别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处理措施。(4)在靠近围护桩施工时,先探开挖处管线再施工,在管线埋深大的管线处施工,直接采用人工挖孔作业或挖空超过管线范围后再进行旋挖作业,以保护管线安全。(5)施工中加强管线监测,根据不同性质的管线,建立各类管线的管理基准值,通过监测及时掌握管线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工艺,确保管线保护管理在可控状态下进行。管线迁改及保护处理流程(1)管线调查进场施工前应根据市政管网综合平面布置图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联系相关产权单位协调调查施工区域内的所有管线。明确管线位置、规格、材质、尺寸等相关信息形成管线调查资料。(2)制定方案根据管线调查资料制定各管线的针对性保护措施:电力线,钢丝绳悬吊保护;通讯线,钢丝绳悬吊保护;自来水管,永久迁改。(3)管线探测管线探测方法应根据市政管网图并结合现场实际选择,一般采用地下管线雷达、人工开挖探沟相符辅的方式。地下管线雷达能探测埋深较浅所有金属材质的管线。对个别埋深较大、非金属材质管线探测应采用人工开挖探沟方式进行,人工探挖须挖至地面3米,且对沟槽采取必要的放坡或有效的支护措施,防止沟槽坍塌而危及人身、附近管线及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4)情况报告根据探挖后管线的实际位置、规格、尺寸报告报告给业主及权属单位。(5)隔离管线明确管线信息后拆除管线外部防护结构(排管、混凝土基座、混凝土保护管等),隔离管线。电力线、通信线等采用黑黄警示带包裹。(6)开挖管线、制定开挖出管线,针对各条管线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原位保护、临时(永久)迁改、废除三种方式。管线迁改与保护方案(1)自来水管的迁改与保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自来水管线系统、有压的管线特性,施工时较难对自来水管线进行保护,只能在进行准确物探的情况下,对自来水管线进行明确标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实施该段时局部采用人工开挖及回填等,若自来水管线局部与实施城市内涝改造排水管线冲突,只能进行阶段性停水或者迁改。(2)煤气管线的迁改与保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煤气管线系统、有压、煤气具有毒性的管线特性、目前广州市内支管煤气管多采用PE管材,在工程施工时较难对煤气管线进行保护,只能在进行准确物探的情况下,对煤气管线进行明确标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只能进行阶段性停气或者迁改。若排水管渠改造与煤气管存在冲突,原则上需要进行排水管线调整,避开煤气管线。(3)电力管线的迁改与保护原则上避开110KV及以上电力管线,10KV及以下电力管线采用槽钢顶托的方式施工期间临时进行保护。(4)通信线路迁改与保护1)对军用通信线路的迁改与保护工作由于部队通信线路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在道路施工及其他管线施工过程中,部队对其所属的通信线路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不允许相邻或交叉的管线在其周围施工,常常导致其他管线或道路施工工期延误。其次,由于部队要求对其迁改的管线采取一次性补偿的方式,所以往往提出的补偿要求比正常造价高几倍甚至十几倍,人为的造成协调的难度加大,时间加长,并增加投资。若工程实施区域存在与军用通信线路的交叉情况,方案设计时应尽量避让,或采取原地保护、整改等措施,减少迁改的工程量。2)对其它通信线路的迁改与保护工作由于目前通信线路管沟内通常有多家运营商,若对通信管线进行迁改与保护,工程协调沟通量大、周期长。若通信管线与排水管线工程存在交叉问题,在进行通信管线迁改时,工程交通为避免交叉施工,建议采取统建管道方式,同沟不同井,各运营商分别对线路进行迁改割接。房屋鉴定与保护房屋鉴定施工中部分新建管、沟位置与房屋较近,针对房屋老旧、基础薄弱,可能出现房屋墙面开裂,基础沉降甚至倒塌情况的房屋,必须进行房屋鉴定,根据需要做好房屋保护,避免出现安全隐患。房屋鉴定应参照《广州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规定》(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64号)第二十条的要求,对距离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房屋按实际层数进行计算房屋鉴定范围。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条件、开挖深度,周边房屋高度、结构形式、层数、房屋年份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计算受影响房屋鉴定面积,具体情况如下:(1)开挖深度在1米以下的,不进行房屋鉴定;(2)开挖深度在1米至2.5米范围的,仅对高度为3-6层或以上层数的房屋进行鉴定;(3)开挖深度在2.5米至3.5米或以上范围的,按规定对涉及的整栋房屋进行鉴定。(4)以上适用于一般情形,如遇地质条件不利,或房屋结构老旧,经现场综合判定认为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坍塌、破坏风险的,应因地制宜开展房屋鉴定。施工前后各鉴定一次。房屋保护本工程的管线基坑沿线有较多多层民用建筑、工业厂房或者市政基础设施,现场踏勘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等不同结构型式,楼龄有新有老,对地层的变形承受能力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对一些楼龄较高、距离管线基坑较近的砖混结构或钢结构的既有建筑进行保护,具体保护措施如下:(1)旋喷桩保护:部分管线段距离现状房屋较近(坑边距离现状房屋≤2倍坑深),施工时须先在房屋旁边加固其周边土体,再施工拉森钢板桩或槽钢,然后开挖管线基坑,同步施加水平支撑。土体加固措施一般有水泥土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注浆加固三种,水泥土搅拌桩价格较低但机具占地较大,较高,不适用于房屋密集地段;高压旋喷桩单价较高,但机具占地小,适用于无法使用水泥土搅拌桩的地段;注浆加固单价与高压旋喷桩相差不大,机具占地也小,一般应用与大范围土体加固及应急加固;所以本工程推荐采用旋喷桩加固。旋喷桩纵向距离350,桩长由地面算起,进入不透水层不小于1000mm;旋喷桩水泥浆体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渗入量不小于20%,水灰比为1.0。旋喷桩施工提拔速度不大于0.2m/min,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桩位偏差不大于50mm。成孔直径和桩长不得小于设计值。(2)减少拔桩对附近建构筑物的影响:采用钢板桩支护的管段,钢板桩施工前应在其表面涂抹沥青的润滑剂,降低桩土之间的摩擦作用。拔桩次序采用间隔拔或分组拔,减少土体扰动作用。每拔出一根桩时立即将缝隙用砂灌实,然后再拔出第二根,使破坏区土体尽量缩小移动条件。(3)加强监测:在建(构)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布置竖向位移监测点,且每边不少于3个监测点;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也布设。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布置建(构)筑物裂缝监测点,在基坑施工期间当发现新裂缝或原有裂缝有增大趋势时,及时增设监测点。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2组,且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均设置测点。抗震烈度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特征周期值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措施设防烈度为7度,结构抗震设计等级为三级。危大工程本次项目不涉及危大工程部分相关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建设分区根据《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分区的情况: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分区以顺应城市地貌与水文特征,便于城市管理,科学合理划分为总体原则。规划以排水分区、流域边界为基础,依据地貌特征与水文特征,参考广州市排水管网的走向,最后结合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将广州市划分为8个建设流域,35个建设分区和176个建设单元,以方便专项规划与下层次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更好地指导城市的下层次规划,将海绵城市的专项规划成果充分的落实到城市地建设中。建设分区的具体划分原则如下:1、以排水分区、自然流域为基本依据,以行政边界、规划管控体系为落实依据,以地貌特征、水文特征、排水管网走向为重要参考;2、现有排水分区划分正确,与自然流域吻合的区域,以排水分区界限为主要依据,局部区域排水分区面积过小则适当合并(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及番禺、南沙等);3、现有排水分区划分不准确,与自然流域不吻合的区域,根据地貌、水文情况及排水管网走向区分,地势平坦区域自然流域指导性较弱,以规划管控单元边界及地貌、水文特征为主划分;地势起伏自然流域指导性较强区域,以自然流域边界为主划分。具体规划分区图如下所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图本工程建设分区管控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地性,构建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之后,需要对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进行分解落实。根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第五条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根据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分解。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城市要分解到排水分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要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并提出管控要求。广州市属于超大城市,根据规定需将主要控制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解落实到排水分区中,并以排水分区为单元控制径流、削减污染、利用雨水,达到规划控制目标。规划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解到广州市的各个排水分区中,以响应国家部委要求,同时方便未来控制指标的落实。具体分解方法为,根据不同用地类型的径流调蓄与控制潜力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值,以此为基础对各个排水分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进行核算。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其次为方便未来的规划建设管控,也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重要指标分解到各个规划建设分区与重点建成区包含的建设单元中。分区分解采用空间统计的方法自下而上统计,基于arcgis平台,利用分区统计工具综合统计建设分区与建设单元的指标,以保证各个分区、单元的指标能与上一层级、下一层级无缝衔接。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本工程位于前航道建设流域-建设分区5-10,根据控制指标分解表,设计降雨量22.9mm,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6%。本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情况本工程位于建设分区05-10,海绵城市建设应以渗、滞、蓄、净、用、排等策略结合,充分利用山林、水体、绿地等生态要素,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组合、串联各种自然资源和绿色空间,构件连续的地表蓄排水系统。所有新建与改造的建设项目必须配建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等雨水收集与利用设施,禁止对现有自然堤岸进行硬化、裁弯取直等人为改造,通过构建复式断面等方式进行河涌生态整治;滨水绿带宽度超过12m的河段,应在有条件地段构建10m以上的植被缓冲带,结合加强型人工净化湿地,提升河涌水质。本工程海绵技术思路广州市建设项目分类根据海绵城市设施设计要点,按照不同用地性质进行分类制定。海绵城市设施的设计应该在充分考虑不同用地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适宜性筛选,各项设施具体参数及设计方法参照国家、地方相关规范。将广州市建设项目按照建设用地分为九类。本工程主要为污水管网建设、道路路面拆除及修复,应属于道路分类。拟采用《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推荐应用技术措施:透水砖铺装、干式植草沟、植被缓冲带。1、规划指引(1)根据广州市的环境特点,属于平原河网城市,地下水位高且土壤渗透能力较低,气候温湿多雨,容易产生蚊虫。因此,在LID技术应用上,应优先选用干式的技术类型,如旱溪、干式植草沟等。(2)在衔接系统上,以LID大型设施为源头,小型分散设施做补偿,通过管渠系统,使得源头与末端能够在规模上衔接,进而实现雨水优势互补,形成综合调蓄模式以应对中大雨事件。(3)水应以调蓄为主。视道路类型不同,可设置不同的雨水入渗及调蓄排放设施。2、设计要点机动车路面:适宜路面可试验采用多空沥青路面或透水型混凝土路面。非机动车道路面(人行道、自行车道):宜采用透水砖铺装路面。人行道一般采用透水砖;自行车道可采用透水型混凝土路面。道路附属绿地:(1)道路绿化带宜建为下凹式绿地;为增大雨水蓄滞量,绿化带内可采用其他渗透设施。(2)在有坡度的路段、绿化带可采用梯田式。(3)道路雨水径流宜引入两边绿地进行蓄滞。路牙:(1)宜采用开孔路牙、格栅路牙或其他形式,应确保道路雨水能够顺利流入绿地。(2)为加快排水,可适当在纵坡较大路段增加路牙豁口个数。排水系统:(1)雨水口宜设于绿地内,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而低于路面。(2)雨水口内宜设截污设施。(3)优化广场排水管网,结合区域径流关系,进行管网整合和提升,通过径流系数本底分析,分析场地雨水蓄滞潜力,结合雨水综合利用后,核算出排水系统设计相关容量和指标。(4)合理设计超渗系统,并按现行规范标准设计室外排水管道。3、改造要点:(1)道路的改造主要可针对附属绿地、树池、路牙、非机动车道铺装等进行。(2)广州市道路LID设施具有应用基础,但是在场地布局上的源头分散观念尚有不足。因此,在进行道路LID改造时,应该结合在道路同一场地的其它绿地,继续贯彻因地制宜的理水观念,以此达到广泛应用的效果。本工程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本城中村污水治理工程与海绵城市紧密联系,在工程措施中体现海绵城市理念。本工程主要通过采用截污纳管的措施,从源头治理水污染,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配合河涌的长效管理措施,视周边河涌水质改善效果,远期视整治效果可采用清淤、曝气、设置调蓄池等生态修复措施,逐步提升河涌水环境质量。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污分流改造技术的立管改造本工程雨污分流改含部分立管改造,建议立管改造部分按如下有关要求实施:(1)有条件增加雨水立管时,新增一套雨水立管接入小区雨水系统,原合有污水的合流立管改做污水立管,接入小区污水系统处设水封装置。(2)对不具备新设雨水立管条件且屋面集雨面积不大的建筑,将原混有污水的雨水立管经新建截流井接入污水系统,将早季污水及(初)小雨水排水污水系统,在雨量大时排入雨水系统。(3)雨水立管接小区雨水系统处,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将雨水立管断接接至高位花坛、植草沟、线型排水沟等。排水单元(小区、城中村、工业企业等)地面排水系统改造对于存在雨污混接的排水单元,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改造施工影响最小的原则,雨污分流改造措施应包括以下内容:(1)对排水管网混接、错接处进行整改,恢复雨污水管各自功能;(2)有条件的小区,应借助海绵城市理念,将路面雨水口移至绿化带内,绿化带局部降低,雨水口改为溢流式雨水口,以降低径流污染。文物保护专篇本项目不涉及文物保护内容。

树木保护专篇相关依据法律法规(1)《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2)《城市绿化条例》(3)《广州市绿化条例》;(4)《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文件》(穗林业园林通〔2021〕144号);(5)《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文件》(穗林业园林通〔2021〕177号);(6)《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文件》(穗林业园林通〔2021〕152号);(7)《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文件》(穗林业园林通〔2021〕153号);(8)《广州市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文件》(云住建交通〔2021〕42号);指导性文件(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21】19号(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3)《广州市关于在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实施意见》(4)《广州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5)关于《广州市城市树木保护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穗林业园林规字【2022】1号)。技术规范及指引(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1997)(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3)《广州市行道树技术工作手册》(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2020年11月)》(4)《广州市城市家具建设指引》(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20年12月)(5)《广州市海绵型道路建设技术指引(试行〉》(广州市交通局2019年8月)》(6)《广州市树木修剪技术指引(试行)》(7)《广州市古树名木迁移管理办法》(8)《园林绿化养护标准CJJ/T287-2018》保护利用和迁改原则树木分类基本定义(1)古树名木: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含100年)的树木。名木,是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2)古树后续资源:树龄在80年以上(含80年)不足100年的树木以及胸径80cm(含80cm)以上的树木;(3)大树:胸径在20cm以上(含20cm)80cm以下(不包含80cm)的树木;(4)其他:胸径在20cm以下(不含20cm)的树木。保护利用与迁改原则(1)科学绿化科学绿化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坚持树木保护优先、分级分类,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保护树木及其生境。(2)树木资源保护原则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科学推进城市绿化,优先选择就近迁移利用,减少砍伐移除,最大化发挥树木资源的再利用价值,防止树木资源的流失,保护树木资源,建设美丽宜居城市。①古树名木,必须保留。②古树后续资源胸径80cm以上的树木,应原址保留为主,应留尽留,最大限度保护。③胸径在20cm以上(含20cm)以上,80cm以下(不包含80cm)的树木,确实需要迁移的树木,原则上在项目范围内100%回迁移植利用。(3)安全性原则:城市树木保护应综合异常天气、周边建筑设施、群众安全等多方面指标考量树木的安全风险情况,考量的危及目标应包括建筑、公园、城市街道、人流、车辆及地下设施等。如施工作业对树木地下和周边地下管线、桥梁、隧道及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安全性的影响,保障树木周边建筑物、桥梁、隧道基础稳定及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4)减少社会影响原则:城市树木保护应避免在正常工作学习时段、交通高峰时段进行施工以及占用较大面积道路空间,减少施工对城市交通秩序和周边市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保障城市正常交通秩序和周边市民正常生活。(5)经济性原则:城市树木保护应考量树木价值和处理方式的必要成本费用,釆取经济合理的处理方式。(6)综合考量原则:城市树木保护应从安全性、对社会秩序造成的影响、生态以及经济性等多方面综合考量,选择安全性高、对社会秩序影响低、经济合理的处理方式。相关规定强化提级审查和备案制度属于下列情形的,各区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审批过程中征求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并在做出行政审批决定后将审批结果向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一)、历史名园和参照历史名园管理的公园;(二)、临时占用绿地3500平方米以上的审批;(三)、砍伐、迁移树木数量50株以上的审批;(四)、有特色的风貌的林荫路的树木砍伐迁移的审批;提高绿化行政审批公众参与度(一)绿化工程初步设计审批对公共绿地和以景观效果为主的河涌附属绿地绿化工程,新建或者变更主要树种和绿化景观,用地面积在二万平方米以上,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初步设计和专家评审意见向社会公布,听取公众的意见。向社会公布的时间不得少于十五日。(二)砍伐、迁移树木审批申请砍伐、迁移树木,属于下列情形的,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征求公众意见:1.迁移古树名木、古树后续资源的;2.因同一个工程项目需砍伐、迁移大树超过10株的;3.申请迁移、砍伐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的树木50株以上或者城市道路、公园绿地以外的绿地树木100株以上的。其中,对同一建设工程项目因公益性市政建设需要砍伐、迁移树木的审批,根据《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的有关规定,由申请人提交当地居民的意见和绿化专家评审论证结论。加强绿化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对被审批人从事审批事项活动情况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未经批准占用绿地和砍伐、迁移树木等违法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本工程范围内的树木摸查情况经现场调查,本工程位于现状沙圩二村,影响范围内基本无树木。本工程的保护方案本工程依据相关规定,从立项、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施工各个环节均加强树木工作的管理。本工程不涉及树木的砍伐、迁移。后期建设过程中,将通过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工程备忘等措施,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绿化保护。并根据施工方案,及时恢复草皮、绿地,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其他涉及树木保护工作说明树木保护建议(一)原址保留树木建议1、建立登记卡对每株原地保留木进行编号、挂牌,建立树木档案。标明树木的名称、胸径、冠幅、习性、保护注意事项等,安排专人看护,负责浇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每月对树木生长情况进行评估。对每株树木在施工期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对珍贵树种和胸径大于50cm的树种,应该加大巡查力度。对保护有特别风险及特备要求的树木,要予以确定,专题讨论,制定特殊的保护方案。2、施工管理1)施工范围和树木的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下表:注:距离为树木根颈中心至构筑物和市政设施外缘的最小水平距离2)在施工期间,严禁将带有腐蚀性或对树木有损害的物资堆放在树木周围。对使用有害液体产生有毒气体区域的树木进行重点观测,防止有害液体浸入树根土壤中,使土壤板结或直接伤害树根;防止有害气体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防止树木树根部地表周围被硬物或水泥浆等物质覆盖,造成地表水不能渗入土壤,影响树根对养分的吸收。严禁将垃圾堆放在树木周围。3)加强现场用火管理,在树木周围不要堆放易燃易爆物资和使用明火或电焊作业,确需用火或电焊时必须采取防火措施。树周围清理干净,不堆杂物,并且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防止火灾发生。3、保护措施1)树冠收拢:树冠采用尼龙网收拢,对于施工中无法避让并与建筑物打架的树杈,请园林专家给予指导,合理剪枝。2)平衡修剪:根据施工影响,在施工前对就地保护的树木进行整形、修剪、疏枝、摘叶处理,去除枯枝,疏除内膛,交错枝、重叠枝、病虫枝,修剪总量控制不超过1/3,确实对施工影响较大的树木,修建量不超过3/5。适当留些小枝,易于发芽展叶。3)绕绳处理:对施工影响较大的乔木,尤其是修剪强度较大的大乔木,可采用绕绳处理。绕绳处理即可以在夏季减少树木的水分流失,还可以在冬天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同时可以防止部分害虫在树干上直接产卵,减少树木的病虫害,并且抑制了新芽的萌发,避免不必要的养分供给,保证被修建树木的营养供给。采用1cm-1.5cm草绳自树木底部开始无间隔对树木进行缠绕,直至树木分叉处或者树干1.5m-2m处,绕绳不得重叠,不得留有间隙。4)加固:为需要保护的树木进行加固,防止碰撞。可采用三角支撑或浪风绳牵引(或两者并用)的方式做好树木支撑。5)围护设置:对施工影响较大的树木应在周围搭设围护设施,防止树木被其他物体碰撞。发生断裂、死亡等。围护设置搭可采用钢管或围板搭建。在重点施工区域,对施工影响较大的超过50cm的大树,沿树干直径3m或按原有的树池采用砂灰砖砌筑1-2m高的砖墙进行保护。6)控制扬尘:施工粉尘较大的区域应注意控制扬尘,及时对施工区域内的道路进行洒水降尘。并且每月采用洒水车冲洗树木叶片,防止树木叶片粉尘堆积影响其光合作用。4、日常养护1)树冠收拢:树冠采用尼龙网收拢,对于施工中无法避让并与建筑物打架的树杈,请园林专家给予指导,合理剪枝。2)平衡修剪:根据施工影响,在施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