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1.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2.如表中的资料均选自日本历史上重要法律文献。这反映出当时日本()资料资料来源以和为贵,无忤为宗《十七条宪法》(604年)古人曰:来有其身正影曲,其政正国乱者。此所谓正,无欲也《贞永式目》(1232年)君臣僧俗,贵贱上下,均须维护仁义礼智信,不可稍违《长宗我部元亲百条》(1597年)A.制定法律以儒学为依据 B.法律侧重维护封建伦理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变化 D.儒学影响官方意识形态3.孔子以平民作新史而成《春秋》,皆政治社会实事,不语怪力乱神……自有孔子,而史学乃始与宗教、贵族二者脱离。这反映出()A.私家修史已经蔚然成风 B.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C.唯物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4.春秋初期的《左传》主张:“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春秋晚期时,孔子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战国时期孟子亦称:“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据此推知,这一时期()A.儒家学说成为主流 B.民族关系逐渐缓和C.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D.民族差异不复存在5.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据此可知()A.周王室的地位得到提升 B.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增强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诸侯王对分封秩序的维护6.“角力”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活动,它起源于周代的“讲武”习俗,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到了战国时期,“角力”由单纯的搏击技巧训练变为宣扬武威、展示军事实力的“讲武之礼”,各国多通过两国选手比赛的胜负来达到耀武扬威的目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周王室权威不断衰微 B.礼制观念已延伸至军事领域C.统一战争改变军事训练 D.时代需要影响社会价值取向7.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克已复礼,战国时期的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社会诉求C.得益于儒道两家的融合 D.集中体现了下层平民的内在要求8.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武德”,认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德”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武王之例,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A.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C.对强大武力的向往 D.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9.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下列措施中,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A.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C.限制贵族特权 D.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制10.孔子曾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子在《春秋》中进行的“华夷之辨”,把文化(礼乐)放在了区分标准的第一位,大诗人韩愈在《原道》中曾评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至中国则中国之。”可见孔子重文化的主张利于()A.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C.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 D.推动礼乐制度形成与发展二、论述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史放到全球视野下考察,对中国古代史先秦部分进行如下表的阶段划分。中华文明的奠基期邦国并立时期文明曙光初现第二阶段夏商西周文明中心产生和发展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文明突破——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选取材料中的一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先秦史知识进行说明。三、材料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提取汉唐以来中国人口变迁信息,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文言释义: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人们就可以穿着丝织品了;鸡鸭猪狗的畜养,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时机,人们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只要不违农时,农户可以实现自给自足A项休养生息政策主要表现为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B项战国时期,井田制趋于瓦解×C项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下,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现自给自足。由此可知,孟子提出材料中观点的时代背景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项材料未涉及商业,且战国时期区域性商业贸易繁荣×2.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材料中“以和为贵”“贵贱上下,均须维护仁义礼智信”均含有儒家思想,这反映出当时日本儒学对法律即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D项正确;仅凭法律条文中有儒家思想的一些内容,不能反映出法律制定以儒学为依据,排除A项;材料仅有《长宗我部元亲百条》维护封建伦理,排除B项;材料均显示儒学对日本政治的一定影响,看不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以平民的身份整理了《春秋》,内容都是社会实事,而没有收录“怪力乱神”,这正是体现了对现实以及“人”的重视和关注,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数据表明当时私家修史大量出现,排除A项;孔子修史“不语怪力乱神”,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能说明当时社会唯物思想成为主流,而且仅凭这一件事情也无法判断孔子的哲学思想,排除C项;孔子所处时代等级秩序依然普遍,“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材料中的“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到“修文德以来之”再到“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从强调武力到强调以德治国、以和为贵的转变,反映了当时民族关系的缓和,B项正确;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尚未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项;题目主要讨论的是民族关系和治理理念的变化,而非政治格局的变动,排除C项;民族差异不复存在”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些诸侯国组织同盟合力对抗“夷狄”国家,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蛮夷戎狄先进,自称为“华夏”,表明当时出现华夏与蛮夷的区别观念,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C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王室的地位得到提升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讲述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不能说明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增强,排除B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破坏了分封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主要讲述从西周到战国“角力”内涵的变化,这反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发,统治者对武力的推崇,D项正确;材料主体不是周王室,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战国时期“角力”体现尚武精神,选项与之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讲到统一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思想家治理国家的主张更加现实化、具体化,满足了奴隶制社会形态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需要,故选A项。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是更加现实化,排除B项。儒道思想的融合发生在汉代,排除C项。儒家和道家都是从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需求出发,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非集中体现下层平民的内在要求,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楚庄王对“武德”的解释及其体现的“对民众利益的追求”以及“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可知,楚庄王认同华夏文明,故选A项;B、D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D两项;C项是对“武德”的误解,故排除C项。9.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制,实际上是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故政治方面的措施,ACD与“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夷”与“夏”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是文化礼仪上是否一致,主张以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德行对“夷”进行感召,这种重文化主张有利于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C项正确;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孔子重文化有利于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排除B项;孔子所处时期礼乐制度逐渐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示例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突破期。说明:经济上,春秋战国之际,农耕开始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和文明逐渐形成。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纷起,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创立了集权制、官僚制及郡县制等一系列新制度,出现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萌芽。思想文化上,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出现,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是旧文明秩序解体、新文明秩序建立的文明突破时期。解析:第一步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明确设问要求。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奠基期的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要求考生根据设问要求任选一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先秦史知识进行说明。第二步其次,根据设问要求,选取一个阶段形成一定的历史认识并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说明。例如,选择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围绕“文明突破”,可提炼出历史认识是“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明突破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作答。第三步最后,对历史认识进行总结或升华,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出现重大历史变革,可称得上是文明突破的历史阶段。12.答案:(1)表现: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政治变法、改革(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地主阶级出现壮大);百家争鸣。(2)信息:总人口数不断增加;南方比例逐渐超过北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