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习目标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历代政府管理户籍的背景;了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发展演变历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基础知识1.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户籍、宗室籍、宦籍和市籍等汉朝西汉时,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朝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元朝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2.中国古代建立户籍制度的目的(1)人口的普查、管理与控制。人口的普查、管理是户籍管理制度的基础性功能,是对全国人口数据的一种基础性了解,在此基础上把人口控制在土地的范围内,主要作用是保障税收。(2)征发赋役的依据。户籍管理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统治者征发赋役的情况。(3)扩充兵力的基础。户籍制度直接管理着人口的数量和区域,具备为统治者扩充兵力提供基础保障的作用。(4)保障社会治安和政权稳定。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将多数人口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禁止不经官府允许的随意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治安的稳定,进而保障统治者的政权稳定。3.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①秦汉: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②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③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④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2)社会治理①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②演变时期内容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互相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清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4.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形式内容储粮赈灾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优抚弱势群体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宗族救助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出现慈善组织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特点(1)救济主体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2)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3)民间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意义: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利于维护统治。【知识拓展】1.中国古代救济制度的特点(1)时间久远,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周礼•地官司徒》中就有“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六条政策,这是我国最早的救济制度的记载。(2)政府救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政府主要承担灾害与灾难时的社会大范围救济,民间承担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日常救助,二者相辅相成。(3)机构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政府救济典型地体现了“为民父母行政”的特征,政府设置不同类型与层级的社会救济救助机构,并制定法律予以保障。(4)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宣扬“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主张“仁”“仁政”,倡导救困济难,体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本质和精神。达标检测1.下列图文可以印证秦朝的户籍管理制度是()释文:“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A.分类登记 B.编户齐民 C.大索貌阅 D.诸色户计2.将下列历史名词按朝代先后排列①大索貌阅②编户齐民③诸色户计④一条鞭法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 D.②③①④3.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4.1864年,曾国藩重修江南贡院,其后几任两江总督也不停扩建贡院号舍。1875年在此举行的乡试应试人数竟达20600余人,为避免拥挤,主考官临时修改点名章程以保证考试正常进行。这表明当时()A.传统选官制度有待改革 B.洋务派注重选拔务实人才C.清廷意欲笼络传统士人 D.汉族官僚地主势力的膨胀5.清代,国家在“州县级以下没有任何类型的正式政府存在”,国家意志却延伸于乡村社会,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这主要得益于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地方宗族乡约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中央政府对乡村社会直接管控6.《国语。齐语》载:“管子于是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晏子的《说范。奉使》载:“齐之临淄三百闾(里门),张袂成帷,挥汗成雨。”临淄出土的战国时期陶片上的陶文,一般均记有陶工的籍贯、名氏,其籍贯多写作“某鄙”“某里”。上述材料共同说明,齐国当时A.通过管仲改革成就了霸业 B.基层普遍建立了乡里制C.人口聚集使临淄成为国都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