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客有问季子曰:“奚以知舜之能也?”季子曰:“尧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已之符,是以知其能也。”“若虽知之,奚道知其不为私?”李子曰:“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当无私矣。夏不衣裳,非爱裘也,暖有余也。冬不用箑,非爱箑也,清有余也。圣人之不为私也,非爱费也,节乎已也。节己,虽贪污之心犹若止,又况乎圣人?”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先王不能尽知,执一而万物治。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惑之也。故曰:通意之悖,解心之缪,去德之累,通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悖意者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心者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者也。智、能、去、就、取、舍,六者塞道者也。此四六者不荡乎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清明,清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材料二: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过秦论》)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教者A术B犹不能C行D又况乎E所教F是何也G仁义之术H外也。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私,指私心,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用法不同。B.爱,指吝惜,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词义相同。C.度,指衡量、估计,与成语“度德量力”“审时度势”中的“度”词义相同。D.朝,指使朝见,与《项脊轩志》“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中的“朝”均为使动用法。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子认为那些能治理天下的人,一定是通晓生命本性的人,以夏天不穿毛裘、冬天不用扇子类比说明了节制贪心就没有私心。B.《吕氏春秋》认为孔子墨子的弟子门徒布满天下,但是他们的主张在每个地方都得不到推行,体现了作者对两个学派的否定。C.《吕氏春秋》认为只要去除外物扰动,不受四个方面各六种东西的影响,就能做到思想纯正平静、无为而治,坚守一条原则。D.贾谊以陈涉能以微小的力量倾覆国力没有丝毫削弱的秦国为例,总结了秦国速亡的历史教训,警醒汉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尧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是以知其能也。(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3.两则材料都谈到“仁义”,二者讨论的侧重点有例不同?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及重耳反国,国中多不附重耳者,于是里凫须造见。曰:“臣能安晋国。”文公使人应之曰:“子尚何面目来见寡人欲安晋也!”里凫须曰:“君沐邪?”使者曰:“否。”凫须曰:“臣闻沐者其心倒,心倒者其言悖。今君不沐,何言之悖也?”使者以闻,文公见之。里凫须仰首曰:“离国久,臣民多过君;君反国,而民皆自危。里凫须又袭竭君之资,避于深山,而君以馁,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闻。臣之为贼亦大矣,罪至十族,未足塞责。然君诚赦之罪,与骖乘,游于国中,百姓见之,必知不念旧恶,人自安矣。”于是文公大悦,从其计,使骖乘于国中。百姓见之,皆曰:“夫里凫须且不诛而骖乘,吾何惧也?”是以晋国大宁。(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十》)材料二: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怨结于民心。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节选自《墨子·亲士》)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重耳无粮A馁B不能行C子推割股D肉E以食F重耳G然后能H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足,足够,满足,与《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意思不同。B.何惧,惧怕什么,《赤壁赋》“而今安在哉”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C.缓贤,文中指怠慢贤士。其中的“缓”与成语“刻不容缓”中的“缓”意思不同。D.庸民,文中与“贤君”相对,指普通的人。具体就是指历史上失败的君主。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逃亡到曹国时,原本跟从的里凫须偷盗晋文公的钱财后逃走了,这一行为惹怒了晋文公,以至于之后晋文公不想见他。B.晋文公最终接受了里凫须的建议,不仅没有诛杀他,还让他陪坐巡游,老百姓看到后全都心安下来,晋国因此得以安宁。C.墨子举晋文公、齐桓公、越王勾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他们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是因为他们重用贤人,远离国内的小人。D.墨子认为如果国君身边都是阿谀奉承之人,那么国君就听不到好的建议,国家就会陷入危险之中,桀、纣就是这样亡国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重耳反国,国中多不附重耳者,于是里凫须造见。(2)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14.里凫须是如何说服晋文公的?请简要概括。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刚说苏轼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选自《苏轼集》)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言A过矣B当求C胜我者D若我辈人E则亦F不肯G为H条例司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免,使动用法,与“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中“降”的用法相同。B.没,无音信,与“孝公既没”(《过秦论》)中“没”的含义不相同。C.与,参与,与“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中“与”的含义不同。D.乃,竟然,与“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中“乃”的含义相同。12.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鞠吏士之有罪者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B.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C.知人者智(《老子四章》) D.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欣赏刚直之人是因他们有仁爱之心,苏轼历经磨难,亲身感受到在困境中救助自己的都是这类人,因而确知刚直之人一定仁爱。B.孙介夫是刚直之人,王荆公说条例司当任用他这样的人,他笑言相拒,与之不欢而散。因此事,监司里的年轻官员们对他非常敬畏。C.担任桂州节度判官时,孙介夫反对斩杀谢麟收捕的官吏十二人。谢麟言语威胁,他据理力争。后经刑部裁夺,这些人得以免除死罪。D.当世有些人认为太刚容易受到折损,他们长期保全自身以期有所成就,唯恐不够谨慎小心。在苏轼看来,持这种观点的人见识浅陋。14.翻译。(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2)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种树郭橐驼传》)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①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滮滮涆涆②,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千万年来极其力之所至止能损其一毛一甲而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腭。于是,石常胜而水常不胜,此所以能为一邑砥柱而万世赖焉者也。予与长石诸公,步其颠,望江光皓森,黄山如展筛,意甚乐之。已而见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矶上,各据一石而坐。静听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而细睇之,或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石得水以助发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与用。予叹曰:“士之值坎禀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此哉!”山以玄德娶孙夫人于此、石被睇锦,故名。(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注】①堮堮:山崖高峻的样子。②汗汗田田,滮滮涆涆:水势浩大、水流迅疾的样子。材料二:《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千万年来[A]极其[B]力之所至[C]止[D]能损[E]其一毛一甲[F]而终不能[G]啮骨[H]理而动龈腭10.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势常结约不舒结约:盘曲缠束B.石被睇锦被:覆盖C.所在皆是也是:这样D.故莫能知莫:没有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总共,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的“凡”词义相同。B.“此所以能为一邑砥柱”与“此世所以不传也”中的“所以”都表原因。C.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D.向,指先前、以前,与《兰亭集序》“向之所欣”的“向”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江过西陵以后因为所遇多是沙泥,无法阻挡江水的奔流,才得以显出其剽悍的性情。B.江流与山石相遇后,水与山石相搏,水不仅没能侵蚀山石,反而使山石更显美丽、妩媚。C.李渤以敲击山石的方式来解释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苏轼经过实地考证,否定了这种说法。D.两则材料都通过记游阐发哲思,《游石首绣林山记》因景论理,《石钟山记》因事见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之值坎禀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此哉!(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材料二:洞,滨江倚湖。冬,潮落则门出焉。透漏玲珑,莫可言状。蜿蜒行,屴崱如龙。枯蛤满峭壁,俨然鳞甲,左右旁通,上下数叠,曲折宽敞,可容千人。最上层,烛而登,平坦温暖,老蝠如扇。石峡有子洞,蛇而入,复广,三人可坐。“丹房”二字题于壁。旁岐多小诗,均新奇可喜。如“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尘世无人识。”又如“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等句。大约皆曩时游人狡狯之作。墨色黯淡,惜无年代可考。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而上钟山亦中多空洞且山势上锐下宽似宜以形论而不以声论。苏子所谓窾坎镗鞳,噌吰如乐作者,乃过其门未入其室也。(节选自彭玉麟《石钟洞叙》)材料三: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节选自邵雍《观物内篇》)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钟A覆地B而上C钟山亦中多空D洞E且山势上F锐下宽G宜以形H论而不以声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意思是到,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词义不相同。B.不余欺,没有欺骗我,与《项脊轩志》的“从余问古事”,两者结构相同。C.蛇,像蛇一样,与《小石潭记》中“斗折蛇行”的“蛇”词义用法均相同。D.异,不同,与《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异”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寺院僧人让小童拿着斧头敲打石头而发出声音,以此证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但苏轼并不认同这一看法,觉得可笑。B.石钟洞位于江边,江水位降低时,洞门便会出现,洞内曲折,上下数层,可容纳千人,最上层平坦得像打开的扇子。C.彭玉麟大胆推测,题写在石钟洞壁上那些新颖奇妙、令人喜爱的小诗,可能是曾经到过此地的游人留下的游戏之作。D.有人提出天地之外别有天地的观点,邵雍对此不置可否,他认为圣人也未必知道,自己口中所言也未必是真正所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2)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14.邵雍表达了反对“妄知”“妄言”的观点。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苏轼和彭玉麟有哪些具体行动体现了邵雍的观点?请简要概括。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问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①,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上,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五》)材料二:孙卿子曰:“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杀老弱,不猎①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获。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百姓有扦其贼,则是亦贼也。以故顺刃者生,苏④刃者死,奔命者贡⑤。微子开封于宋,曹触龙断于军,殷之服民所以养生之者也无异周人。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无幽闲辟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节选自《荀子·议兵》)注:①二毛:两鬓斑白的人,即年长的人。②猎:踩、践踏。③扞:同“捍”,保卫、保护。④苏:朝向。⑤贡:赏赐。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近者歌A讴而乐之B远者竭C蹶而趋之D无幽闲E辟陋之国F莫不趋使H而安H乐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趋,急走、快步走。与《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意思不同。B.涉,渡水、趟水。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的“涉”字意思不同。

C.特,特地、特意。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的“特”意思相同。

D.死,为···而死。与《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哀”用法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楚两军在涿谷大战时,宋襄公不接受右司马购强的进谏,认为击鼓进攻还没列好阵的敌军,是不仁义的。

B.韩非子认为人主亲自耕种,亲自加入队伍,服从战争,百姓才肯从事耕战,这会让君主和臣民处于危险中。

C.孙卿子认为,军队作战,应该听命于鼓金之声。命令不前进而前进,和命令不后退而后退,所犯之罪均等。

D.孙卿子认为,真正的王者能得到所有人的服从,而处在国家混乱之中的百姓,都喜欢他的政策,期盼他的到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2)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获。14.宋襄公率领的是仁义之师吗?请做出判断并结合文本阐述理由。(3分)答案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9.DFG10.D11.B12.(1)尧本来就已经是在治理天下的了,舜跟他谈起如何治理天下的话符合尧自己心中治理天下的原则,他因此知道舜的治国才能的。(2)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13.材料一侧重从仁义之术的理论和施行(传播)的不同谈对学派的影响;材料二侧重从攻守的形势变化谈仁义之术对国家的影响。【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教导的人自己都不能够实行那样的仁义之术,又何况受到他们教导的人呢?这是为什么?因为仁义之术是外表的功夫。“犹……,又况……”是表递进的复句,中间的D处断开。“是何也”是单独疑问句,“仁义之术外也”是回答的句子。“是何也”前面的F处和后面的G处断开。故选DFG。【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名词,私心;/动词,偏爱,偏私。句意:当然是无私的(没有私心的)。/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B.正确。吝惜。句意:不是吝啬。/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C.正确。衡量、估计。句意: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观察时机,估计发展趋势。D.错误。使动用法,使朝见;/动词,朝见。句意: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是他们的主张在每个地方都得不到推行”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然而无所行”可知,不是“在每个地方都得不到推行”,而是没有在天下流行。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固”,本来;“合……符”,符合;“是以”,因此。(2)“谪戍”,迁谪戍边;“抗”,抗衡;“师”,军队。【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作者观点的能力。材料一是从学派的角度谈,“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指出,用仁义的方法在天下教导别人,然而他们所倡导的仁义没有在天下流行。教导的人自己都不能够实行那样的仁义之术。强调理论和施行间的差距,在于推行的人不能以身作则。材料二从国家施政方针谈,从秦国的逐步强大与秦朝的灭亡的对比,谈“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参考译文:材料一:有一个客人问季子:“尧是怎样知道舜的才能呢?”季子说:“尧本来就已经是在治理天下的了,舜跟他谈起如何治理天下的话符合尧自己心中治理天下的原则,他因此知道舜的治国才能的。”客人又问:“像这样的话,虽然知道他这样说,但怎能知道他不会做徇私图利的事呢?”季子回答说:“各位能够治理天下的人,本来就通达生命的天性,当然是无私的。夏天不穿毛裘,不是因为爱惜毛裘衣服,是因为太热。冬天不用扇子,不是因为爱惜扇子,是因为太过清凉。圣人不为自己谋取私利,不是吝啬,是因为节制自己。节制自己,虽然存在贪婪的心态也会消除,又何况圣人呢?”孔子、墨子的学生满布天下,他们都是用仁义的方法在天下教导别人,然而他们所倡导的仁义没有在天下流行。教导的人自己都不能够实行那样的仁义之术,又何况受到他们教导的人呢?这是为什么?因为仁义之术是外表的功夫。想凭借外表的功夫来战胜内心,一般的人、贫民都不能够做到的,又何况君王呢?只有在内心通达性命之情,那么仁义之术就自然会流行了。先王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了解,但掌握一条原则就可以治理好世上万事万物。人之所以不能够掌握这一条原则,是因为物质享受对他们有诱惑。所以说要清扫心中的惑乱,解除心中的谬误,去掉德行上的累赘,弄通道法上的禁塞。高贵、富裕、显荣、权威、名誉、利益这六样东西,是迷惑意志的东西。变化、激动、女色、计较、盛气、情意这六样东西是扰乱心神的东西。憎恶、欲望、狂喜、生气、哀伤、快乐这六样东西是累赘德行的东西。智谋、才能、背叛、亲近、取得、舍弃这六样东西是堵塞道法的东西。这二十四样东西如果可以不在胸中萦绕,人的心就刚正不偏。正就是静,静就会使心胸清澈明亮,就会心中虚空,虚空就是无为,做到虚空无为就可以没有什么做不到了。材料二: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ACG11.D12.C13.(1)等到重耳回到晋国,晋国人多数仍不拥护重耳,在这时里凫须前往拜见重耳。(2)桀、纣不正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天下之士吗结果身被杀而失天下。14.①指出现状。晋文公离开晋国很久,臣子百姓多指责晋文公,现在晋文公回国即位,臣民都感到危险。②承认错误。自己曾经盗取晋文公的财物,导致晋文公陷入困境,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自己的罪过即使诛灭十族都不过分。③提出建议。假如晋文公赦免自己,让自己陪您坐在晋文公的车上,在都城里走一圈,让老百姓知道晋文公连十恶不赦的人都不计较,百姓自然会安定下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重耳缺少粮食,饿得不能走路,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然后才能上路。“重耳无粮”,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应独立成句,所以A处断开;“馁不能行”,省略主语重耳,结构完整;而“子推”是后一句的主语,所以C处断开;“子推割股肉”,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其目的是“食重耳”,“以”字表目的,中间不断开,所以G处断开。故选AC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足够/值得。句意:不够抵偿我应受的惩罚。/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讲。B.正确,两者结构相同,都是宾语前置,“何惧”,害怕什么呢/“安在”,在哪里呢。句意:我们还怕什么呢?/而今天又在哪里呢?C.正确,“缓,”怠慢/推迟,延缓。句意:怠慢贤士。/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D.错误。“庸民”,与“君子”相对应,指普通的、平常的百姓,不指“历史上失败的君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为了说明他们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是因为他们重用贤人,远离国内的小人”错,由材料二“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可知,这三人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国家陷于困境且自身蒙受耻辱,而不是“因为他们重用贤人,远离国内的小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反”,通“返”,返回;“附”,拥护;“造见”,拜见。(2)“以”,因为;“无”,无视,不重视;“杀”,使……被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依据“离国久,臣民多过君;君反国,而民皆自危”,可知这是第一步,先指出现状,晋文公离开晋国很久,臣子百姓多指责晋文公,现在晋文公回国即位,臣民都感到危险。②依据“里凫须又袭竭君之资,避于深山,而君以馁,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闻。臣之为贼亦大矣,罪至十族,未足塞责”,可知这是第二步,承认自己的错误,自己曾经盗取晋文公的财物,导致晋文公陷入困境,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自己的罪过即使诛灭十族都不过分。③依据“然君诚赦之罪,与骖乘,游于国中,百姓见之,必知不念旧恶,人自安矣”,可知这是第三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假如晋文公赦免自己,让自己陪您坐在晋文公的车上,在都城里走一圈,让老百姓知道晋文公连十恶不赦的人都不计较,百姓自然会安定下来。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重耳出亡,经过曹国,里凫须跟随着他,于是盗窃了重耳的资财逃跑了。重耳没了粮食,饿得走不动,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让重耳吃,然后才能走路。等到重耳回到晋国,晋国人多数仍不拥护重耳。在这时里凫须前往拜见重耳,说:“我能够让晋国安定。”晋文公派人回答他说:“你还有什么脸来见我呢?你还想要使晋国安定呀?”里凫须问使者:“君王在洗头吗?”使者说:“没有。”里凫须说:“我听说洗头的人心颠倒,心颠倒的人说话不合道理。现在君王不在洗头,为什么说话却不合道理呢?”使者把里凫须的话告诉晋文公,文公接见了里凫须。里凫须抬起头对文公说:“您离开晋国的时间久了,臣子百姓多是指责您;现在您回到晋国,臣民怕您算账,每个人都感到危险。我里凫须曾经把您的财物偷走,躲避到深山里,使您饥饿,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给您吃,天下的人都听说了这件事,我伤害您很厉害,即使您把我处以灭十族的刑罚,也不够抵偿我应受的惩罚。不过,假如您赦免我的过失,让我陪您坐在车上,在都城里走一圈,老百姓看见了一定知道您不计较人往日的坏处,这样,每个人自然都会安定下来。”晋文公听了里凫须这番话,非常高兴,听从他的建议,让他在车上陪坐,在都城里走了一圈。老百姓看见了,都说:“像里凫须犯了那么大的错,君王还不杀他,还让他在车上陪坐,我们还怕什么呢?”因此晋国得以安定。材料二:治国而不优待贤士,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士而不急于任用,他们就会怠慢君主。没有比用贤更急迫的了,没有贤士就没有可以商讨国家大事的对象。怠慢遗弃贤士,却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不曾有过。从前晋文公被迫逃亡在外,后却为天下盟主,齐桓公被迫离开国家,后来却称霸诸侯;越王勾践被吴王战败羞辱,却终成威慑中原诸国的贤君。这三君所以能成功扬名于天下,是因为他们的国家陷于困境且自身蒙受耻辱。最上的是不遭失败,其次是失败而有办法成功,这才叫善于使用士民。我听说:“不是没有安定的住所,而是自己没有安定的心;不是没有满足的财物,而是自己没有满足的心。”因此君子自己承担艰难,将容易的事让给别人;大多数人自己承担容易的事,将艰难推给别人。君子受重用时不丧失自己的志向,被贬退时深入自我反省;即使夹杂在一般人之中,最终也无怨恨之心,那是因为君子很自信。因此去做艰难之事,一定得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有听说只做想要做的,而能避免所厌恶的。如果臣下只以爵禄为重,不对国事发表意见,近臣缄默不言,远臣闭口暗叹,怨恨就郁结于民心了。谄谀阿奉之人围在身边,好的建议被他们阻障难进,那么国家就危险了。桀、纣不正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天下之士吗?结果身被杀而失天下。所以说:“赠送国宝,不如举荐贤才和士人。”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DE11.B12.D13.D14.(1)我因此更相信刚直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不仁爱怎么能用一句话让十二人在必死之时活命呢!(2)种植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种完后像丢弃它那样放在一旁,那么它的天性得到保全,本性得以充分发展。【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说错了,一定要录用比我强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也是不肯担任条例司属官的。“公言过矣”有独立的主谓结构,句意完整,“矣”是句末语气词,所以B处断开;“当求胜我者”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若我辈人”表示假设,前面断开,所以D处断开;“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独立成句,“则亦”引出后文的内容,表示结果,所以E处断开。故选BD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使用用法,使……脱离,使……投降。句意:凡是能使我脱离险境的。/想趁此时使苏武投降。B.错误,相同,通“殁”,指去世。句意:见到老友,问起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秦孝公死后。C.正确,参与;/指与某物同在,引申为“等待”。句意:我还参与什么呢?/担心年岁不等待我。D.正确。句意:可是世人然竟说“太刚直的人容易被折损”!/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鞠有罪之吏士”,句意:审问有罪的官吏与士兵。A.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B.省略句,“置”后省略了“之”,指“案”。句意: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桌子。C.判断句,句意: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D.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铿然有声之石”,句意: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他们长期保全自身以期有所成就,唯恐不够谨慎小心”错,曲解文意,应该是士人要通过长期修养来成就刚直品德,就算这样尚且担心修养不够。故选D。【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是”,因此;“益”,更加;“活”,使动用法,使(让)……活命。(2)“莳”,种植;“置”,放弃;“全”,保全。参考译文刚说苏轼孔子说:“刚直坚毅、朴实少言的人差不多是个仁爱的人。”孔子又说:“花言巧语、善于矫饰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孔子喜欢那些刚直坚毅的人,并不是喜欢他们的刚直,而是喜欢他们的仁德。孔子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并不是讨厌花言巧语,而是讨厌他们不仁德。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件事。凡是能使我脱离险境的,都是平常那些我认为(刚直)可怕的人;凡是把我推到危险地步的,都是平常那些(花言巧语)讨人喜欢的人。我因此知道刚直的人一定仁德,而花言巧语的人一定不仁德。建中靖国初年,我从海南回来,见到老友,问起活着的人,追忆评论平生见到的刚毅之人,有的已经不幸死去。像孙介夫(名立节)那样的人,真可以算是刚毅的人了。起初我的弟弟子由担任条例司的属官,因为与同僚评议朝政观点不同自请离开。王安石对孙介夫说:“我们条例司应该录用像你一样做事开明、机敏的人啊。”孙介夫笑着说:“您说错了,一定要录用比我强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也是不肯担任条例司属官的。”王安石不回答,直接走进门里,孙介夫也快步离开。孙介夫担任镇江军书记,当时我担任钱塘通守之职,在常、润间往来,和孙介夫在京口相见。正当新法刚刚开始实施,监司都是刚入仕的年轻人,统御属吏像捆扎湿物一样严厉,不再对士大夫以礼相待,却唯独对孙介夫十分尊敬和忌惮,说:“这是那位拒绝丞相不愿意担任条例司属官的人。”谢麟掌管溪洞等地的事情,桂州守官王奇与蛮敌作战阵亡,当时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按照皇帝的旨意,审问有罪的官吏与士兵。谢麟于是将抓捕了大小官吏十二人交给孙介夫审查,打算将他们全杀掉。孙介夫坚持不可以。谢麟用言词威胁孙介夫。孙介夫说:“审案应当按实情办理,官吏更应当奉公守法。军队驻留不前是几位将领的过错,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如果一定要不按法令杀人,那么经制司您自己做吧,我还参与什么呢?”谢麟于是上奏说孙介夫抗拒上司的命令,孙介夫也上奏说谢麟侵权管理审案的事情。刑部最后按照孙介夫的奏章定案,十二个人都免去死刑。有人只是被判贬官。我因此更相信刚直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不仁爱怎么能用一句话让十二人在必死之时活命呢!孔子生活的年代,可以算是有许多有品德的人,可是孔子却说“没能见到刚直的人”,这是为了说明这种人很难遇到。可是世人竟然说“太刚直的人容易被折损”!士人担忧的是不刚毅,通过长期修养来成就这种品德还担心不够,怎么担心自己太刚直,害怕被折损呢!会不会被折损是天意,不是刚直的过错。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唯恐损失的浅陋小人啊。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9.ACF10.C11.D12.B13.(1)处于坎坷不平的时候,而奋发写文章,以垂名后世的读书人,与这有什么不同呢!(2)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3)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千万年来,江水用尽它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只能损坏岩石的一点皮毛,而终究不能啃动骨头冲毁巨石。“千万年来”是表示时间的状语,置于句首,表示强调,应单独成句,故A后断开;“极其力之所至”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所至”为所字结构,作谓语,整个句子是主谓结构,表意完整,故C处断开;“其一毛一甲”作“损”的宾语,宾语后断开,故F处断开。故选ACF。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句意:水势常受束缚不舒展。B.句意:石上覆盖红锦。C.:引申为“有”。句意:到处都有。D.句意:所以没有谁能知道真相。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凡,总共。句意:像这样的江岸共几百里/项脊轩一共遭了四次火。B.正确。所以,表示原因。句意:这就是它能成为一城的柱石的原因/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C.正确。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壮,认为豪壮。句意:心里对这很高兴/单于钦佩他的气节。D.错误。含义相同。向,指先前、以前。句意: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以前所喜欢的。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B.“水不仅没能侵蚀山石”错误,由“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可知,水可以把石劈为林,侵蚀为孔洞,冲刷为剑戟的形状,削磨为虎和犀牛的种种形态。可见水能够侵蚀岩石。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值”,遇到,逢着;“坎禀”,坎坷不平;“垂”,流传;“士之值坎禀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是以“之、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值坎禀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士”。(2)“以”,拿;“虽”,即使;“鸣”,使之发出响声。(3)“殆”,大概;“详”,详尽。参考译文:材料一:长江从三峡向下奔流而来,所遇到的无非岩石,水势常受束缚不舒展。到西陵以下,北岸多为沙泥,挡住江水的地方就会被冲垮,水才能表现它的剽悍的本性。像这样的江岸共几百里,都不敢与江水相争,而到这里忽然与岩石相遇。水汹涌直下,冲击屈曲的岩石,岩石危崖耸立,用力抵挡浪头,而水和石像相持着战斗。水与石搏斗,则广阔浩大,汹涌澎湃,把石劈为林,侵蚀为孔洞,冲刷为剑戟的形状,削磨为虎和犀牛的种种形态,石好像也不能没有稍微退让的意思。而石与水搏斗,岩石像墙壁一样雄伟耸立,愤怒凶猛而强健,任凭浪涛洗磨。浪涛激荡而来,却浪返涛回,原来是波涛触到岩石就慢慢退回,像打败了往回逃一样。千万年来,江水用尽它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只能损坏岩石的一点皮毛,而终究不能啃动骨头冲毁巨石。于是,石常常取胜,而水常常不能取胜,这就是它能成为一城的柱石,而万代依靠它的原因。我与长石等人登上山巅,望江上水光浩渺,黄山如舒展的旗帜,心里对这很高兴。接着见山下乱石堆积,就到水边大石上,各自占据一块石头坐下。静听水石相搏的声音,大的像晴天的雷声,小的像哀伤缠绵的曲子。仔细一看,有的形状像钟鼎,有的颜色像云霞,有的纹理像大篆。石得到水的帮助,产生它的美丽增加它的妩媚,水对于石,不但不能危害它,反而为它提供了帮助。我感叹说:“处于坎坷不平的时候,而奋发写文章,以垂名后世的读书人,与这有什么不同呢!”绣林山因为刘玄德在这里迎娶孙夫人,石上覆盖红锦,所以取了这个名字。材料二:《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EG11.B12.B13.(1)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2)既然心里尚且不能知道,口中又怎么能说出来呢?14.(1)苏轼坐船进入断壁下,亲眼看到水流涌进石穴和缝隙,亲耳听到风浪激荡其中发出钟声。他亲自前往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2)彭玉麟先观察石钟山洞穴的外部情况,然后他进入洞内,对其自然景观和游人题字深入考察,还看到整座石钟山是空的,像钟倒扣在地上,由此认为石钟山是以形状,而不以声音来命名,最后根据苏轼听到的“窾坎镗鞳,噌吰如乐”的声音,指出苏轼只经过洞门而未进入洞室内。二人都不相信前人的论断,都亲自去实地考察,体现了邵雍反对“妄知”“妄言”的观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像钟倒扣在地上,而钟山内部也多空洞,且山势上尖下宽,似乎应该以形状来论,而不以声音来论。“钟”作主语,“覆地”作谓语,主谓语齐全,应B处断开;“钟山”作主语,“多空洞”作谓语,应在E处断开;“山势”作主语,“上锐下宽”作谓语,应在G处断开;故应在BE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到;/出嫁。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娘家。B.错误。“不余欺”是宾语前置句;/“从余问古事”是一般陈述句,不是倒装句。句意: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向我询问一些古代的事情。C.正确。都是名词做状语,像蛇一样。句意:石峡中有子洞,像蛇一样蜿蜒进入。/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D.正确。句意:那里万物与这个天地的万物不同。/(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攻和守的形势就变了。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B.“最上层平坦得像打开的扇子”错,原文是“最上层,烛而登,平坦温暖,老蝠如扇。”可见,是老蝙蝠像扇子一样挂在上面,而不是说最上层像打开的扇子。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当中流”,挡在水流的中央;“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2)“既”,既然;“尚”,尚且;“恶”,怎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石钟山记》中“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分析,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苏轼进行了失地考察。他在“暮夜月明”时坐船进入断壁下,亲眼看到水流涌进石穴和缝隙,亲耳听到风浪激荡其中发出钟声。苏轼不是仅仅依赖于传说或他人的说法,而是亲自前往石钟山,通过自己的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来验证石钟山得名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石钟洞叙》中“洞,滨江倚湖。冬,潮落则门出焉。透漏玲珑,莫可言状。蜿蜒行,屴崱如龙。枯蛤满峭壁,俨然鳞甲,左右旁通,上下数叠,曲折宽敞,可容千人。最上层,烛而登,平坦温暖,老蝠如扇。石峡有子洞,蛇而入,复广,三人可坐。‘丹房’二字题于壁……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而上钟山亦中多空洞,且山势上锐下宽,似宜以形论而不以声论。苏子所谓窾坎镗鞳,噌吰如乐作者,乃过其门未入其室也”分析,彭玉麟先观察石钟山洞穴的情况,并进入石钟洞内,对洞内的自然景观和游人题字进行深入考察,还观察到整座石钟山是空的,像钟倒扣在地上,山势上尖下宽,认为石钟山似乎应该以形状来论,而不以声音来论,并指出苏轼听到的“窾坎镗鞳,噌吰如乐”的声音,是因为苏轼只经过洞门而未进入洞室内。苏、彭二人都不相信前人的论断,都亲自去实地考察,体现了邵雍反对“妄知”“妄言”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