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合集15篇)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合集15篇)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合集15篇)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合集15篇)_第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合集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1

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

之中去。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的人生之爱的归宿。这是穆旦对

自然、爱的赞美。穆旦的诗歌以浓烈的抒情性,意义的密度,语

言的陌生化和内心开拓的深度见长,但他的传统的抒情的功力也

非常深厚,有点像田径场上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在诗歌这个领域

简直无所不能。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结合具体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古人的写景。作为“九

叶诗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样写景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穆旦的一首诗歌。(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一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丰润(run)红晕(yun)忧戚(qI)枉然(wang)

谐奏(zdu)飘逸(yi)坦荡(t/n)摇曳(y4)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2.作者链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

与金庸(原名查良镭)同一家族。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九叶

诗派”成员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

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

《旗》《冬》等。翻译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8226;

奥涅金》《唐璜》《英国现代诗选》等。

三、自学指导(二)一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L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

和重音。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

【交流点拨】用明快、轻松、酣畅的语调诵读。

(二)深层探究

L“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交流点拨】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画,如波

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

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组成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2.说说你对第三节诗歌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段出现转折:这么美好的景象,却枉然在

你眼前掠过;而你的生命、如同这美好景象的鲜活的生命,短暂

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这如何不叫人悲

哀。然而诗人随后并没有陷入伤感之中。热爱生活、忠于生命,

让诗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

漫游”这样浪漫、潇洒的旋律。我们的心也仿佛一下子变得轻快

起来。

3.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一节。

【交流点拨】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是很多古代

文人的追求和寄托。但诗人出新,在“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

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时,又“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

它吹熄”。这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更使我们对生命有了

深刻、真切的体验一一“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

分(如同盛开一样)。

四、拓展延伸

课后找出穆旦的其他诗作诵读,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你对这些

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

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

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

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

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

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一一教师

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

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

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赞美之情,更凸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

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

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

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

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

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

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

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

飞翔,在笔端展现出了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完

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

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

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了展示李白

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了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

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

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

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

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

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

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

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

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

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

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

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了。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

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亲近李白、

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

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

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

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

时机来到了,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兴高采烈地到了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

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了最高封建统治集

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

鳌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

“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

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

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

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了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

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

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

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

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

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

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

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

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

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

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沾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

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21

《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

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

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

等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

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

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wei,起舞落日争

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

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明确预习目的

(1)、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总体感受李白诗歌雄奇奔放的特

(2)、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弄懂诗句的表层

意义

(3)、利用早读课放声朗读,做到熟读该诗

预习很重要,一定要到位,否则,上起课来,一者教师点拨

相当吃劲,二者学生主体性很难体现,致使上课时师生间总有一

种“隔”的感觉,最终可能还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学习

1、导语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

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

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

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

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

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2、揭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一

首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

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3、诵读点拨

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这要通过语音的“舒缓徐疾,抑扬顿挫”

才能达到目的。请学生诵读该首诗中的几个片断,师生共同评点。

⑴感情是什么?(2)哪些字要重读?(3)节奏如何把握?(哪些地方

要读得快?哪些地方要读得慢?)

点拨是难点,兹选三个片断分析如下: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

欲倒东南倾。这四句节奏整齐划一,须读得气势贯通,雄浑有力,

“横”“拔”须读得高亢,“倾”要读得柔和而富有深情,表现

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从而突出作者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

石扉,匍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六字句写

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舒缓;四字句写诗人惊奇于自然界的伟力,应

快读,声调要高昂;七字句写仙境初开,诗人惊喜异常,又须读得

舒缓,不过,声调较六字句要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是全书的主旨,

从这里可以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安

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摧眉折腰”四字须读得铿锵有

力,最后三字节奏要适当放慢。

4、听媒体范读

视时间许可和学生实际情况,或选听,或全听,或反复听。

在媒体范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听、用心体会的同时,在文中

进行适当的标注。

5、诵读大比拼

学生听了媒体范读之后,对什么是有感情地诵读,什么叫“舒

缓徐疾,抑扬顿挫”,肯定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且一定会产

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

来的这种可贵的热情,运用媒体的便利条件,让学生自选音乐,

自选片断,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

朗诵过程中的长处,及时予以肯定。

6、再听范读

这时再听范读(可以是一个片段,建议学生跟在后边轻读),

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刚才自己的表现同范读进行比较,发现自己

的不足之处。教师可相机教育学生重视诵读,多加实践,不断提

高自己的诵读水平。

(三)课堂总结

听过之后,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追求自由和蔑视权贵)和艺

术特色(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进行高度概括地点评,并布置

背诵全诗的任务。

撰后感: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本课着重使用点

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重在引导和点拨。至于媒

体的使用,本人结合实践,认为一定要把范读、诵读大比拼等页

面用足、用巧、用好。因为有快捷键到这些页面,所以操作起来

十分方便。从实施效果来看,这样的课目标集中而单一,重点突

出,教学层次清晰,学生主体性发挥较佳,因而教学效果良好。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一一分说一一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

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

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

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

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点缀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

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

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一一分说一一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

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

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一一分一一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

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一一

“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

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

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

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

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

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

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

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

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一一

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

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

云的“位置”一栏。

I云种类I云的形状I位置I天气的情况I

I卷云I像羽毛像绫纱I最高I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

面,天气晴朗I

I卷积云I像粼波I很高I它不会带来雨雪I

I积云|像棉花团|20一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

光I

I高积云I像羊群I20_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

天晴I

I卷层云I仿佛白色调幕I高I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I高层云I像毛玻璃I低I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I

雨层云I布满天空I更低I雨雪就开始下降

I积雨云I形成高大的云山I更低I马上就会下暴雨I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

“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

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

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

喈”

a溥;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

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

“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

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

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I光名I产生和分布情况I光彩I天气征兆III

I晕I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I里红外紫I日

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I

I华I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I里紫外红I华环由小变大,

转晴I

1111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I

I虹I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I彩色圆弧I东

虹轰隆西虹雨I

I露I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I云层变红I朝霞西

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I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

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

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一

一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

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

语的准确性。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4

摘要:《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

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

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

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

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关键词:顽强生存,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乐观向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

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

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

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

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

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兴趣。

教材简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

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

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

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

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

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

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

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

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

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受到鲁滨孙精神的鼓舞。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鲁滨孙在荒

岛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重点部分

第二至第八自然段,找出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战胜

的,进行反复阅读,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

难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感

受,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件: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同学们将面临人类生存竞争激烈

的时代,怎样学会生存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一一《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课题),

这是著名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

课件出示人物插图: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

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

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

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

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

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

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

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

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

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

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

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

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

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

难,又是怎样解决的。电子白板上板书: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插树桩分养羊群。

(4)孤独一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

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2.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

一读。

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课件出示“我”

的幸与不幸对照表。)

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

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

“我”,形成对话朗读。

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

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

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

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

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

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

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

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

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

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

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课件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

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我安慰的事情。”

“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

西值得感谢。”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

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

读的这两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

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

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

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

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

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

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

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

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

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

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

会作好准备。(课件出示《鲁滨孙漂流记》一书的封面,激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不畏艰险

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鲁滨逊漂流记》教学反思

一、运用课件了解作者写作情况,唤起阅读兴趣。

开课之时,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作家笛福根据这个

故事写成了一篇长篇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

代人的的思想,积极进取。这部小说真有这么神奇吗?我们先来看

看故事梗概。梗概就是小说的主要内容。

二、运用电子白板书写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小说梗概,说说了解了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

完善着,师相机板书小标题,接着依照小标题按顺序说一说,这

样就轻易自然概括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鲁滨逊在孤岛上是怎样

活下来的?他是怎样和野人进行斗争,救下星期五的?这些疑问我

们可以阅读原著找到答案。在概括主要内容中时不时抛出一些悬

念,一些疑问更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再次运用课件品读小说精彩片段,点亮阅读兴趣。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说的精彩片段,边读边思考,在打动你

的地方做上批注。我们静静地默读着,笔端时而沙沙写着。交流

探讨时,我们激烈碰撞着。谈到鲁滨逊记日记时,把事情从坏处

和好处来看,我们更是热烈交流。之后我们男女生对读,师生对

读,在读中交流,我们更明白乐观对待事情。”小说用第一人称

写太真实了,语言自然朴实。”“我太欣赏鲁滨逊的毅力“他

的生存能力值得我学习。”“我认为他很勤劳。”“他很乐观自

信。”“他很聪明,会计算日子。”--------学生在阅读中进行

启迪着,感受的话语脱口而出。(教师随机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译读:准确翻译词句。

3、品读:概括故事分析人物感悟主题

4、背读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感悟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枚铜钱)这是一枚宋朝的铜钱,称为圆形方孔钱,

中间小孔边长五毫米,那么如果让你舀一勺油从这个小孔内穿过

去,而不让铜钱沾上一点油,你能做到吗?(不能)但有一人却

能做到,他是一个卖油的老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结识宋代大文

学家欧阳修笔下的这位“卖油翁”。

二、朗读

1.科代表领读生字。(齐读屏幕上补充的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3.教师范读。(注意听节奏、语气)

4.同桌互读一遍。(注意字音准确、节奏正确)

5.学生展示。

三、译读

1.同桌互译。(一人读,一人翻译)

2.提出疑问,全班释疑。

3.男生读课文,女生讲译文。

4.女生读课文,男生讲译文。

5.老师读课文,学生讲译文。

(方法:教关键词一串讲直译全句一寻求质疑补充)

四、品读

(一)一副对联说故事

1.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两件相关的事件?能不能以对联的形

式把两个人的事概括出来?(引导:能对得工整些吗?能对的具

体些吗?能再加上两个人当时的心理吗?)

对联:康肃公发矢,十中八九,以此自矜,

卖油翁沥油,钱眼不湿,惟手熟尔。(依据三次引导,分三次

板书)

(二)四个词语析人物

2.这两人对待自己态度如何?对待对方的态度又如何呢?

引导:能用四个字概括吗?板书:睨、颔、忿、笑。任选一

处,用第一人称说说人物的心中所想。

示例:“睨”看那小子脸有自得之色,手艺究竟怎么样啊?

看他那副不可一世的样子,本领不会好到哪里去

“颔”是点头赞许的‘意思吧,也许卖油翁想:呵!箭术真

的不错啊!

要注意,是“微颔”,不是使劲点头,应该这样想:嗯,马马

虎虎,还行。

朗读:如果让你读第一段,你会把重音放在哪几个字上,用

何语气。(组内、班内展示)

过渡语:(1)通过对“睨”“颔”两字地分析,可见卖油翁

对陈尧咨的态度是从不以为然到略表赞许,那么,陈尧咨对卖油

翁的态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呢?

(由“忿然”到“笑而遣之”)

(2)“忿”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忿然”是由哪些句子表

现出来的?

朗读:读一读,读出前后语气的不同。(组内、班内展示分角

色朗读)

板书:骄傲

(3)“笑”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什么原因使陈尧咨由怒变

笑的?

板书:谦虚

(三)由熟到巧悟主题

3、如果用一个表现两人手艺的成语作为对联的横批的话,你

选用哪一个成语呢?“熟”和“巧”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我以

为康肃公是“熟”,卖油翁是“巧”,要使“熟”生成“巧”,

其间尚有距离,请说说康肃公怎样才能从“十中八九”的“熟”,

达到“百发百中''的“巧”呢?

(恒心、专心、虚心)让我们踏上三心铸成的台阶,推开成功

的大门,到那时我们的学业定能够变熟为巧。

五、背读

指导:第一段分两层,第一层到自矜,故事原因。

第二层到颔之,卖油翁态度变化。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到酌油知之,写两次交锋。

第二层到结尾,写两人表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

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

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

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

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

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

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

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

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

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

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

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

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

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

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

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

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

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

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

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

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

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

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

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

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

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

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

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

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

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

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

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

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

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

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

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

“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

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

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

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

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

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

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

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

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

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

辑。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

的习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7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

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观

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课堂教学如此,

就是在写作及其批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我们应打破作文评改是教师专利的传统,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

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提

倡自批、互批等形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氛围,使学生的作文水平

能够真正得到提高。

经过不断的学习、摸索、实践,我认为互动式作文评改方式

能够较为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体方法如下:

一、教师主导,营造互动批改的氛围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作文批改中要重视这个“教”的

作用: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示范、鼓励、点拨,使学生先有所

依靠,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如下

五个方面:

(一)总体把握: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教师首先要对他们

的写作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在评判这些文章时,要走出

成人角色的评判误区,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视平线上去品评、去

发现,去让学生通过写作表现率真、张扬个性。鼓励学生写生活、

写真情实感,让自己的作品保持个性,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自

我欣赏、自我提高。

(二)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互改时,教

师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用古

今中外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

“好文章三分靠写,七分靠改”的道理,真正意识到修改作文的.

确能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批改活动之

中。

(三)明确要求:在写作前提出作文的十项要求,以指导学

生写作以及评改作文:一、格式是否正确;二、卷面是否整洁;

三、错别字几个;四、病句有几处;五、标点有几处明显错误,强

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六、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

集中;七、看文章的选材: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

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的结

构: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

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九、看表达方式:主要

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十、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

确,是否形象生动。这十项标准是常规性要求。

(四)教师示范:学生开始修改作文时,往往不得要领,不知

如何改。此时教师要进行示范批改:将具有典范性的作文,用多

媒体投出来,结合写作要求对学生予以点拨,使其明白如何评价

一篇作文?怎样发现作品优点?熟悉各种修改要领:改什么、怎

么改、为什么这样改。

(五)操作指导:包括批改步骤的确定;各种批改符号的介

绍运用;批改过程对学生的巡视指导、排疑解难;如何写批语;

共性问题的归纳与分析;过程的组织控制;课后对学生批改过的

作文的再度浏览批阅等。

二、学生主体,实施互动式批改

在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做好了一系列的铺垫后,就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作文评改以及写作能力了。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自批自改:让学生自主评改作文可以使学生通过自我

实践、自我反馈,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样既利于提高自己

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小组互动式评改:《课标》在“教学建议”及“评价建

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

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学生学会了自改的基础

上,还要培养学生的互评互改。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指导。教师先从学生习作中选出极富代表性的文章一

到两篇,投影或事先抄在黑板上,或提前印刷发给学生,指导学

生对这篇文章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从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

情感、文面等各个方面进行评改,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求学

生掌握删、增、调、换等修改符号的使用和学会做旁批。

2.分组批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与作文评改的

几方面相对应,组内有几位同学,便批改几篇作文,每位同学批

改一方面。这样,每篇作文被批改达六七遍,优点与不足也就完

全显露出来了。同时,批改者通过批改,提高了对文章的鉴赏能

力,再与自己的作文相比较,也明白了自己写作的优劣得失。各

类学生皆得其所,写作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3.互推佳作。这也是“互动”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意义在

于:互改成果,推出范文。那些写作水平一直比较高的同学,当

然应鼓励其“冒尖”;那些小组内一直无缘入“围”的同学,更

应予以“关爱”,鼓励其“出墙”。

4.教师点评。教师应在学生批改的基础上,参考学生的批语,

再次批改。教师的批语应尊重学生的观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不宜对学生的作文内容和批语做较大的改动,以防挫伤学生的写

作积极性。

在互评互改中,学生地位平等,心理不受威胁,无拘无束,

学生此时既是“教师”又是读者,角色不断变换,在评改中相互

沟通,相互启发,学会合作,思维活跃,集思广益,促进“集体创

造力”的发展。因为他们能创造性的审视、评价他人的习作,有

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使这种思维活动达到激发状态,增强信

心,体验成功。

总之,以上方法都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

地位,不但为老师减了负,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地提

高了作文教学效果。夸美纽斯说得好:”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

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

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让我们在

新课标的指引下求实探索,为有效提升学生作文水平而努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8

教学内容:

第四课《猫》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

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

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

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

,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

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

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

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

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贪玩”、

“尽职”、“任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并

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教学

重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2.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

生一-预习课文

师-一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学校确立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一教师点拨,解决问题一一巩固训练,

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本课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

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价值体现在教学关系上是教服务于学,师生关系上是师服

务于生,从而造就了充满生命活力,和谐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学法导课。

1、同学们,当你遇到一段话,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是怎样

读懂它的?

2、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读,圈,画,批等)你们可

真会读书呀,有这么多好的读书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试着用大

家说的这些方法来学习第15课《猫》。(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题。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与众不同,

它给你

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交流,随机板书。(古怪、淘气)这节课就让我们走

近这只猫,了解它的特点吧!我们一起读读预学题。(出示幻灯

片2)请大家拿起手中的书和笔,用这些方法开始我们今天的学

习吧!

三、学生自学。

1、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2、教师巡回指导。同桌互相检查对方的学习情况。

四、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

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兼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

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

(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

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填空: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

(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

句;追寻伊人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芦苇一一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一一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一一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凄清、迷离

(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

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滨

--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坚定

——方、湄、溪,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

(2)溯洞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和坚定、执著

(3)“宛”字,好像仿佛之意;央、纸、扯的变化

——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

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

习一的讨论)

——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

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读本

诗,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

朗读的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涧

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

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

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明确作用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

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

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

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

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

(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

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

象。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

细致、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

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四、拓展延伸触类旁通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练习。

荒莒①

采采茶甘,薄言采之②。采采茶莒,薄言有之③。

采采茶莒,薄言掇之④。采采茶莒,薄言捋之⑤。

采采茶莒,薄言祐之⑥。采采茶营,薄言襁之⑦。

【注释】①茉莒(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

作药用。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③有:采得。④掇(du。):

拾取。⑤捋(lu。):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⑥秸(ji0):用

手提着衣襟兜东西。⑦襁(_i0):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1、《诗经》的手法是赋、比、兴。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

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读,“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

首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述。

【点评】

《兼葭》虽属经典中的名篇,但因其具有篇幅短小、容量不

大、章句复沓等《诗经》篇目固有的特点,使得许多老师在教学

时,总有“有劲使不出”之感,对怎样处理课文,怎样深入文本,

怎样品味意蕴,难以把握拿捏不准。

这一设计,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可圈

可点颇多。

以读促教,涵泳品味。沈老师能紧扣文本特点,以读为抓手,

一读再读,以读促教,值得肯定。显然,学生于读中有所感受,在

读中逐渐理解,在读中品味涵泳,在读中浸染积淀。这既为下一

步教学的展开做了必要铺垫,更为学生古典素养的形成添砖加瓦,

可谓一举多得。

纲举目张,凸显主体。学生读毕,沈老师出示了一个“填空”

题,看似随意而为,实则别具匠心。答案“朦胧凄美”四个字,

既是本诗“主旨”,又是教学“总纲”。整节课就围绕“追溯”

这四字来源做文章。从“景物特点”到“情境氛围”;从“追寻

过程”到“主旨探究”,无一不为此展开。其中,学生必定处于

积极、主动的探求之中,“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便成了十足

的“领路人”和“旁观者”,“主导”与“主体”的作用自然可

得到具体生动地呈现。

问君何能尔?不难发现,奥妙在那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

(“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上。可见,教学设计之关键

在设计“问题”,关键看能否抓住核心,能否“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一点沈老师做到了。

从容舒缓,激发想象。从容舒缓是指教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