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社会心理学复习题_第1页
2023年社会心理学复习题_第2页
2023年社会心理学复习题_第3页
2023年社会心理学复习题_第4页
2023年社会心理学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3-1公共选修《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通过对别人行为与强化结果的观测而获得新的行为的过程称为(A)。

A观测学习B联想学习

C经典条件反射D操作条件反射

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o

A弗洛伊德(FreudS.)B冯特(WundtW.)

C达尔文(DarwinC.)D马斯洛(MasiowA.)

3.社会学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它强调(C)。

A文化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

B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互换

C直接强化、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

D事物意义及符号对个体行为的作用

4.角色扮演有三个过程,指出下列中不是角色扮演过程中的那一个(C

A角色领悟B角色期待

C角色尝试D角色实践

5.在行为方式上表达男女差异的概念是,(B)。

A性别认同B性别角色

C性别E性别差异

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自尊是一种(C)需要。

A基本B普遍

C高级D选择

7.“眼睛是心灵之窗”这是个体对别人(C)的知觉。

A身段表情B性格

C面部表情D语言表情

8.现代心理学用于“图式”概念来解释(A)。

A认知者的知识、经验B认知者的动机

C认知者的选择D认知者的想象

9.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发明了“V”手势,成了世界上广为运

用的代表胜利的手势语。(“V”是英语Victory的头一个字母),这是(B)的传递。

A语言表达B身段表情

C面部表情D语言表情

10.在于它人接触形成印象过程中,最先获得的信息起关键作用的现象,叫(C)„

A刻板印象B定型

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

11.在大学生择业中,有些单位拒收女大学生,这就是(B)的一种表现形式。

A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

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

12.中国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种(A)0

A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

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

13.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作(B)。

A印象形成B印象整饰

C印象模式D印象产生

14.“贤妻良母”是按(C)整饰自己的印象策略。

A社会常模B隐藏自我

C社会期待D投入所好

15.人们结识科学家时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对演员来说则是看其吸引力。这种形成的总体印象的整合模

式是(C)。

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D累加模式

16.某考生高考名落孙山,他说“今年的高考题出偏了”,这种归因是(B)。

A内归因B外归因

C可控D不可控

17.某一系列失窃案因素的分析,最终分析结果显示各种线索都集中到同一人身上,无论在什么条件下

失窃,都有此人踪影,而这人不出现时就平安无事。此事就断定作案的就是这个人。这种归因遵从

的是(B)

A协变原则B不变性原则

C折扣原则D隐藏性原则

18.在印象形成中,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较大。对的的表述是(A)»

A信息的获得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

B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C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D近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19.A姑娘和K小伙经别人介绍第一次见面时,A姑娘发现K小伙很机灵,有礼貌。

但个儿矮,穿着寒酸。A姑娘认为机灵很好,给+10分,有礼貌也不错,给+4分,个儿矮她不喜欢,

给-5分,寒酸说明贫穷,她较烦,给一9分。把这种正性与负性的信息进行加工,四个特质分为0,

说明A姑娘对K小伙的印象不好不坏,正负抵消,这种对别人的总体评价是印象形成过程中的

(D)。

A加权平均模型B平均模型

C双重加工模型D加法模型

20.(D)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A自我概念B角色

C印象D图式

2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

(A)«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

C第一印象D初次印象

22.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新获得信息,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的称为(B)。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

C第一印象D最新信息

23.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C)。

A基础B效果

C机制D信息

24、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见解叫(C)。

A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

C定型D概括化印象

25.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因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称为(A)。

A归因B互动

C知觉D整饰

26.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C)o

A直线B正态分布

C倒U型典线DU型曲线

27.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映,乐意和父母在一起,这就是个体的初期表现是亲子间的(B)。

A需要B依恋

C合居D亲合

28.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景中,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B)越强。

A成就动机B亲合动机

C社会赞许动机D自然动机

29.由饥、渴、性、倦等需要而产生的吃、喝、求偶、休息等动机,是(A)。

A自然动机B社会动机

C亲和动机D非优势动机

30.1969拉特纳的不幸女士实验: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到隔壁房间去

了。4分钟后听到的是尖叫声,椅子摔倒和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搬不动……

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结果显示:被试单独一人时,70%会试图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其

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比例为40%;若房间里尚有一些与实验无关的一群人,则仅有7%的被试尝试提

供帮助。这种现象是(A)。

A责任分散B自然环境因素

C时间压力D人格因素

31.当一辆车出现意外驶向人行道,人们立即跑开。这种人躲开行为的动机是(D)0

A清楚动机B优势动机

C社会动机D自然动机

32.在侵犯因素的本能论解释中,多拉德等人提出的学说观点是(C)0

A性本能B生物保护意义本能

C挫折一侵犯学说D社会学习论

33.幼儿园中,老师用贴小红花的方式,激励孩子行为,这是运用(B)的驱动。

A亲和动机B社会赞许动机

C成就动机D权力动机

34.亲合行为起源于(B)。

A一幅反射B依恋

C学习D社会性

35.态度形成三阶段(服从一一认同一一内化)是(B)提出的。

A霍夫兰德B凯尔曼

C海德D费斯廷格

36.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占重要地位的是(C)。

A认知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

C情感成分D情感成分与行为倾向成分

37.个体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仿佛找到一个应付新情境的向导。这里指的是态度的(D)功

能。

A工具性B价值表现

C自我防御D认知

38.在态度转变模型中,沟通信息重点频率与说服效果是中档限度的反复,呈(B)。

A正比关系B倒U性曲线关系

C促进关系D反比关系

39.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态度是社会互换的产物,个体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里,态度的

功能是(C)功能。

A工具性B价值表现

C自我防御D认知

40.态度认知成分的核心是(D)。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评价是中心环

节。评价即拟定价值,就是拟定态度对象对个体的社会意义。

A情感B意志

C人格D价值

41.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A)关系。

A心理B行为

C物质D互换

42.Buss(1989)对37个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女性,是由于她们美丽,

而女性却喜欢年长的男性,是由于他们成熟、有地位,这种现象在人际吸引中,是影响喜欢的

(B)因素。

A外貌B互补性

C相似性D人品

E邻近性F熟悉性

43.大学新生中,老乡之间会有几分亲近感,这是人际吸引中(C)的影响因素。

A外貌B互补性

C相似性D人品

E邻近性F熟悉性

44.当不同个体的目的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时,个体之间是(B)关系。

A竞争B合作

C没有D从属

45.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势是(C)。

A友谊B喜欢

C爱情D尊敬

46.“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俗语描绘的是人际吸引中喜欢因素的(A)。

A相似性B互补性

C外貌D熟悉性

47.在人际交往中,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交往结果遵循的是(C)原则。

A平等B互相性

C互换性D尊重

D自我价值保护

48.”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这是人际关系中的(D)类型。

A合作B竞争

C主从-合作-竞争D竞争-合作

49.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成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作(C)。

A帮助B密切

C合作D友谊

50.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的的行为称作(A)。

A竞争B压制

C好胜D冲突

51.在人际关系中,双方交往频率与彼此喜欢呈(D)。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

C互相促进关系D倒U型(曲线)关系

52.安德森研究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发现,最受别人喜欢的因素是(A)。

A真诚B性格外向

C相似性D魅力

53.个体与个体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和心理状态的交流,叫做(C)。

A人际互动B感染

C人际沟通D大众沟通

54.在人际沟通中,信息是沟通者传达给别人的(D)。

A观念B表情

C词语D观念和情感

E情感

55.美国总统大选时,竞选人总不辞辛劳地奔波各地区演讲。这里总统竞选者和民众的沟通的通道是

(C)o

A广播B电视

C面对面视听D电话

E媒体

56.相声演员表演时,不时地听到观众大笑。这个过程就是(B)。

A效果B反馈

C交流D动听

57.一个国外旅游者在一个乡村小店想喝牛奶,在纸上画了一头牛,结果店主真的牵来一头大水牛。

这种现象是沟通过程中的(C)因素。

A意外B反馈

C障碍I)背景

58.丈夫在自己的妻子在场时,与异性保持的距离更大。这是交流中的(B)因素的影响.

A障碍B背景

C异性D腼腆

59.夫妻居家生活属于(B)沟通。

A正式沟通B非正式沟通

C口头沟通D平行

60.“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描述的(A)沟通。

A体语B情景

C刺激D沉默

61.见面握手是一种(B)沟通.

A礼貌B接触

C姿势D表情

62.“暗送秋波”是一种(A)沟通。

A目光B面部表情

C身体运动1)姿势

63.警察审问小偷时,居于优势的开展性袭击状态而小偷则是低头,缩脖、手臂和腿部向内收敛状态,

此时,警察不着制服,人们听不见审问话语,也能很好地判断出谁在审问,谁在受审。这是(C)

沟通途径使人们觉察到的。

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

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

64.最重要的体语沟通形式是(A)。

A目光B面部表情

C身体运动D姿势

65.个体在群众压力下,在意见和行为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B)。

A服从B顺从

C响应D从众

E模仿F暗示

66.由于有别人在场而使个体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叫做(C)。

A观众效应B结伴效应

C社会促进D社会克制

67.缺少经验的新教师初上讲台,往往“怯场”,这一现象属于(C)o

A社会促进B观众效应

C社会惰化D结伴效应

68.“杯弓蛇影”的故事,说的是社会影响中的(C)现象。

A模仿B感染

C暗示D从众

69.“字帖”是在人们练习写字的初期训练方法之一,这是一种(B)的现象。

A练习B模仿

C感染D暗示

70.不法商人雇佣“托儿”来进行不合法的促销。这里运用的是人们的(A)心理。

A从众B暗示

C模仿D顺从

71.跑步中的“带跑”行为,就是一种社会促进中的(B)效应。

A观众效应B结伴效应

C运动效应D暗示效应

72.当校长忽然去班里听课时,缺少经验的任课老师课堂发挥不好,这是一种(D)现象。

A结伴效应B观众效应

C社会促进D社会惰化

73.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扇情”行为是(A)的过程。

A暗示B感染

C社会促进D社会惰化

74.在足球比赛中球迷闹事是(C)导致的结果。

A暗示心理B从众行为

C社会感染D求胜动机

75.(C)是由于别人在场而使个体活动效率提高。

A观众效应B结伴效应

C社会促进D社会控制

76.服从与从众之间的区别是(C)。

A群体压力B群体互动

C自愿性D社会评价

77.(B)是在别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非常普通的社会心理现象。

A社会活动B社会影响

C社会互动D社会促进

78.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C)。

A自觉行为B暗示行为

C自愿行为D模仿行为

79.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B)。

A产生过程B传递过程

C认知过程D注意过程

80.根据爱情三角形模型,只有密切和激情的爱情是(C)。

A愚味的爱情B同伴的爱情

C浪漫的爱情D完美的爱情

81.婚姻关系的本质是(A)o

A社会性B自愿性

C互相性D稳定性

82.对于爱情的表述,下列中(C)的说法是不对的的。

A爱情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

B爱情是在个体心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

C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也是纯粹的精神之恋

D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爱情有其性爱因素

83.“青梅竹马”是(B)的爱情。

A激情式B友谊式

C游戏式D逻辑式

84.某夫妻由于男方整天在高校的实验室中,女方下海忙生意,常发生冲突而导致破裂,这多是由

(A)因素引发的。

A需求不满足B价值观不一致

C远离的“自我”D夫妻性差异

85.弗里德曼(FreedmanJL.)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C)。

A群体心理现象B社会互动

C个体社会行为D社会情境

86.“宽敞效应”属于(C)。

A光环作用B类化原则

C积极偏见D相似假定作用

87.人们结识科学家时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对演员来说则是看重其吸引力。这种形成的总体印象的模

型是(C)。

A加法模型B平均模型

C加权平均模型D累加模型

88.相信“一个外表迷人的人会更聪明”属于(D)。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

C、宽敞效应D、光环效应

89.三维归因理论是由(A)提出的。

A凯利(KellyHH.)B海德(HeiderF.)

C维纳(WeinerB.)D贝姆(BemS.)

90.(D)是指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

A群众B正式组织

C记录集体D团队

91.亲和倾向起源于婴儿期,重要与婴儿的(A)有关。

A依附B社会整合

C寂寞D吸引

9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强调对人际吸引的(C)重要性。

A接近性B熟悉性

C相似性D互补性

9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D)o

A态度B价值观

C抱负信念D生活信念

94.认知失调理论是由(C)提出来的。

A谢里夫(SherifCW.)B霍夫兰德(Hov1andCL.)

C费期汀格(FestingerL.)D卡茨(KatzD.)

95.我将来是体育明星,这是(C)。

A生理自我B心理自我

C抱负自我D反思自我

96.认为男性均是胸怀宽广、直爽大方的,女性均是胸怀狭窄、细心温和的,这是社会知觉的

(B)。

A首因效应B刻板作用

C近因效应1)晕轮效应

97.有个小孩打坏了邻居家的玻璃,其父要他自负责任,扣了他两个月的零花钱并让其子用些钱去补偿

损失,以后其子很注意爱惜财物,这做法叫(B)o

A正强化B负强化

C阳性强化D阴性强化

98.春天植树,每人天天包干单植,一天可完毕10棵;如20人一块植,不分树到人,一天总共完毕

140棵,平均每人7棵,这种现象叫(B)。

A社会促进B社会惰化

C社会感染D去惰性化

99.小张平日不拘小节,脾气暴躁,今日拾收得整洁美观去会女友,这是“印象整饰”中的哪种策略

C

A隐藏自我B暴露自我

C符合社会期待D投人所好

100.奶奶久病,经济困难,最近要动手术,对门邻居借给一笔钱,这是(A)。

A助人行为B利他行为

C亲和行为D合理利己行为

101.Hovland的态度转变的模型是(A)«

A外部刺激-说服对象-作用过程-结果B外部刺激-作用过程-说服对象-结果

C结果一说服对象-作用过程-外部刺激D说服对象一外部刺激一作用过程-结果

102.关于爱情的表述中,以下说法对的的是(C)<,

A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是纯粹的精神现象

B爱情是人类的普遍情感,在儿童阶段方可出现

C爱情以奉献为基本倾向

D典型的爱情可以发生于一切人类个体之间,甚至人与动物个体之间

103.科学心理学诞生于那一年?C

A1679年B1779年C1879年D1979年

104.社会心理学诞生于那一年?D

A17世纪2023代B18世纪2023代

C19世纪2023代D20世纪2023代

105.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代表(A).

A别人B个体C另一对象I)环境

106.社会互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A)o

A诱因的强度B回避动机C趋向动机D达成平衡状

107.沟通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A信息B情感C物质D意识

108.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A)。

A目光B面部表情C空间距离D姿势

109.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B)距离。

A公众B社交C个人D密切

110.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重耍是以(A)来划分的。

A信息流动的方向B一方是否传递更多的信息

C一方是否积极D信息源及接受人的位置是否互换

111.(C)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

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

112.除了目光接触外,(D)是也是一种可完毕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

113.(D)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A自我暴露限度B情感卷入限度C好恶评价D密切行为

114.人际关系的互换性原则是指(B).

A对肯定自我价值的别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认自我价值

的别人则予以疏离。

B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C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互相的。

D一方处在支配地位,另一方处在从属地位。

115.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取向是(D)。

A喜欢控制别人,能运用权力B期待别人引导,乐意追随别人

C对别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别人对自己密切

1)期待别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116.(D)不是基本的人际需要。

A包容需要B支配需要C感情需要D认知需要

117.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C)。

A智慧B真诚C热情D风趣

118.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

A)

A人际关系的互相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互换性原则

C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119.(C)是个体与别人之间情感上的互相密切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A人际关系B利他关系C依恋D人际吸引

120.(A)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

A人际互动B人际交往C人际喜欢D人际吸引

121.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成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为(C)。

A竞争B人际互动C合作D协调

122.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的的行为,称之为(B)。

A合作B竞争C让步D妥协

二、多项选择题

1.态度形成的环境因素有(ABCD)。

A社会环境B家庭

C同伴D团队

2.邻近性会产生喜欢是由于(AC)。

A邻近交往成本低B积极性偏见

C熟悉D爱好相投

3.影响寂寞感的因素有(ABCD)。

A婚姻B经济

C年龄D人格

4.Zimbard。于1970年指此去个性化现象产生的因素是(ABC)。

A匿名性B责任分散

C自我意识下降D群体的淹没性

5.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要经历(ABCD)阶段。

A定向B情感发展

C情感交流D稳定交往

6.社会感染的重要特点是(BCD)»

A有效性和广泛性B双向性

C爆发性D接受的迅速性

7.美国学者霍兰德提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ABD)。

A哲学思辨阶段B经验描述阶段

C快速成长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

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ABD)o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

C经验性原则D伦理原则

9.设计调查问卷是应遵循(ABD

A目的性原则B非歧义性原则

C暗示性原则D全面性原则

10.社会学习论认为,观测学习涉及(ABCD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

C动作再现过程D动机过程

11.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ABD)。

A本我B自我

C力比多D超我

12.社会化的条件是(AC)。

A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B人类有很强的认知能力

C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D人类可以掌握语言

13.Higgins认为,自我概念的内容涉及(BCD)»

A生理自我B应当自我

C抱负自我D实际自我

14.常见的角色失调形式有(ABCD)。

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

15.社会知觉是个体对(ABCD)的知觉。

A别人B行为因素

C群体D自己

16.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有(ABC)。

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D信息综合模式

17.根据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的信息有(ABC)。

A持异性信息B一致性信息

C共同性信息D客体性信息

18.个体归因时遵从的原则大体有(ABC)。

A协变原则B折扣原则

C不变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

19.社会知觉通常指(ABCD)。

A人际知觉B自我知觉

C个体对别人的知觉D个体对群体的知觉

20.在印象形成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对的的表述是(ABC)。

A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B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

C最近出现的信息影响也较大,称为近因效应D近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21.归因研究在分析行为因素时涉及的维度有(ACD)«

A内因——外因B强----弱

C可控——不可控D稳定----不稳定

22.利他行为的重要特性是(ABC)。

A以利他为目的B不求回报

C自愿D会有所损失

23.偏见涉及错误的(ABC)。

A情感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