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_第1页
临床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_第2页
临床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_第3页
临床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_第4页
临床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

绪论

名词解释

1.急性动物实验——

[答案]指的是在无痛条件下对实验动物进行活体解剖、对其器官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后动

物予以处死,故称之为急性动物实验,它又可区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

2.慢性动物实验——

[答案]指的是在无菌条件下为实验动物进行手术,对所要研究观察的器官予以暴露(如消

化道的各种造瘦手术)、摘除或部分破坏,然后尽可能在接近通常生活的情况下,观察器官

的功能活动或观察摘除、破坏后所产生的功能变化。这种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可以长期进行,

通常称之为慢性动物实验。

3.内环境——

[答案]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4.稳态----

[答案]正常机体,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pH值、离子浓度等经常保持相对

的稳定,这种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5.生物节律——

[答案]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经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重复出现、

周而复始,称为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按其周期长短可区分为:日周期、周周期、月周期和年

周期四类。

6.反射----

[答案]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7.反馈——

[答案]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

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反馈

有正反馈与负反馈之分。

8.正反馈----

[答案]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9.负反馈——

[答案]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

称为负反馈。

10.前馈-----

[答案]在受控部分的状态尚未发生改变之前,机体通过某种监测装置得到信息,以更快捷

的方式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用以对抗干扰信号对受控部分稳态破坏,这种调控称为前馈。

第0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

[答案]是指脂溶性物质由浓度高的•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高f低

2.易化扩散——

[答案]是指水溶性小分子或离子借助载体或通道由细胞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跨膜转运过

程。高低

3.主动转运——

[答案]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

过程。低一高

4.阈值(阈强度)——

[答案]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5.阈电位----

[答案]引起Na+通道突然开放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6.钠一钾泵——

[答案]既Na+-K+依赖式ATP酶,它是镶嵌在细胞膜中具有ATP酶活性的主动转运Na+、

K+的蛋白质。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使3Na十个移出膜外,同时有2K.移

入膜内。

7.静息电位——

[答案]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

[答案]是指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细胞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有扩布性的电位变

化。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9.刺激——

[答案]是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10.兴奋——

[答案]是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及其表现。

11.兴奋性——

[答案]是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12.兴奋—收缩耦联—

[答案]是指将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耦联

起来的中介过程。

13.等长收缩——

[答案]是指张力增加,长度不缩短的肌肉收缩过程;等张收缩指长度缩短,张力不增加的

肌肉收缩过程。

14.前负荷-----

[答案]是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它

在具有一定初长度的情况下发生收缩。

15.后负荷——

[答案]是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它是肌肉缩短的阻力。

16.终板电位-----

[答案]是指神经肌肉接头前膜释放Ach,Ach与接头后膜的受体结合,使接头后膜产生的局

部去极化电位。

17.强直收缩——

[答案]连续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的复合。

第0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容——

[答案]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值,称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正常值,男性约为40〜

50%;女性约为37〜48%。由于血细胞中绝大多数是红细胞,故血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比

容。

2.等渗溶液——

[答案]在临床或生理实验室工作中常将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9%氯

化钠溶液、5%葡萄糖溶液、1.9%尿素溶液等。

3.红细胞渗透脆性——

[答案]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一特征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膜

对低渗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力越大,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小。渗透脆性试验可反映红细胞渗透脆

性的大小,正常红细胞在0.45〜0.40%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部分溶血,0.35〜0.30%NaCl溶

液中出现完全溶血。

4.促红细胞生成素——

[答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分子量为34000的糖蛋白,主要由肾皮质管周细胞

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上的EPO受体,促进其增殖并向可识别

的红系前体细胞分化,也能加速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并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EPO

还能促进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EPO通过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使血中红细

胞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5.白细胞趋化性——

[答案]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趋化性。体内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包

括人体细胞的降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及细菌毒素等。白细胞可按照这些化学物

质的浓度梯度游走到这些物质的周围,将异物包围并通过入胞作用吞噬异物。

6.生理止血----

[答案]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流出,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

性止血。临床上常用小针刺破指尖或耳垂使血液自然流出,测定出血的延续时间,称出血时

间。正常约为1〜3分钟。出血时间的长短可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

7.血液凝固----

[答案]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

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

8.表面激活----

[答案]XII因子与带负电荷的异物(如玻璃、胶原、白陶土等)表面接触,使之激活的过程称

表面癫活。

9.血清一

[答案]9.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血清。血清与血浆

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某些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增添了在血液凝

固过程中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所释放的化学物质。

10.纤维蛋白溶解——

[答案]蛋白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被溶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11.血型-----

[答案]血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称为血型。人类有许多血型系统,包括红细胞血型、

白细胞血型和血小板血型,其中ABO血型系统是人类最基本的血型系统。

12.凝血因子——

[答案]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13.红细胞沉降率——

[答案]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

称血沉。用魏氏法检测的正常值,男性为。〜15mm/h,女性为0〜20mm/h。血沉愈大,表

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第04章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

[答案]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全心舒张期——

[答案]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这一时期称为全心舒张期。

3.等容舒张期——

[答案]心室开始舒张后,室内压急剧下降而低于主动脉压时,主动脉内血液的返流,冲击

主动脉瓣使其关闭。但此时心室内压仍明显高于心房内压,房室瓣依然关闭着,心室又成为

密闭的腔。这时心室肌舒张,室内压快速下降而容积不发生变化,称为等容舒张期。

4.等容收缩期——

[答案]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升高,当压力超过房内压时迫使房室瓣关闭,血液因而不

会流入心房。此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由于封闭的心室腔中充

满着不可压缩的血液,心肌的强烈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但容积不变,故称为等容收缩期。

5.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5.每搏输出量——

[答案]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6.心输出量——

[答案]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

心率。

7.心指数——

[答案]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

8.心室功能曲线——

[答案]将相对应的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作横坐标与搏出量(或搏功或室内峰压值)

作纵坐标,绘制成的坐标图,称为心室功能曲线。

9.射血分数----

[答案]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0.每搏功----

[答案]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每搏功,可以用搏出的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能来

表示。

11.心力贮备——

[答案]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贮备。

12.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

[答案]心肌收缩要么不产生,一旦产生则全部心肌细胞都参加收缩,称为心肌收缩的“全或

无“现象。

13.异长自身调节——

[答案]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来调节搏出量的多少,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14.等长自身调节——

[答案]通过心肌收缩能力改变来调节搏出量的多少,与初长度无关,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15.心肌收缩能力----

[答案]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称为心肌收缩能力。

16.最大舒张期电位——

[答案]指心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3期末所达到的最大膜电位,也称最大复极电位。

17.有效不应期——

[答案]心肌细胞从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到-60mV这段时间(约200—300毫秒),任何刺激

都不能引起心脏兴奋和收缩,称为有效不应期。

18.绝对不应期——

[答案]细胞在兴奋过程中给予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发生反应的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19.期前收缩——

[答案]心脏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刺激或受到窦房结以外的异常刺激,产生一次期前

兴奋而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20.代偿间歇——

[答案]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21.自动节律性——

[答案]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

节律性。

22.窦性节律——

[答案]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23.正常起搏点一

[答案]是指窦房结,因为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

24.潜在起搏点——

[答案]是指窦房结以外部位的自律组织,正常情况下不表现自身的自动节律性。

25.异位节律一

[答案]由窦房结以外的其他自律细胞控制心脏活动的节律,称为异位节律。

26.超速驱动压抑——

[答案]当窦房结对心室潜在起搏点的控制突然中断后,首先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心脏停搏,

然后心室按其自身潜在起搏点的节律发生兴奋和搏动现象,称为超速驱动抑制。

27.房室延搁——

[答案]房室交界处兴奋传播的速度较慢,所需时间长,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28.心电图——

[答案]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脏电变化波形。

29.血流量----

[管案]指单位勺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横截面积的血量,也称容积速度,其单位通常以ml/min

或L/min来表示。

30.血流阻力----

[答案]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是由于血液流动时发生摩擦所致。其消耗的能

量一般表现为热能。

31.血压----

[答案]指血管内流动期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常用千帕(kPa)或毫米

汞柱(mmHg)来表示血压数值。(1mmHg=0.133kPa,1kPa=7.5mmHg)。

32.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答案]即血液停止流动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这时,血液对循环系统各处的压力很

快取得平衡,侧压力都相同。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数值的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

间的相对关系。

33.外周阻力——

[答案]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34.收缩压——

[答案]心室收缩射血时.,主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大约在收缩期的中期达最高,其最高值称

为收缩压。

35.舒张压——

[答案]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36.平均动脉压——

[答案]指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它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37.动脉脉搏——

[答案]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周期性的压力波动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这种动脉

血管随着动脉内压力波动而搏动的现象称为动脉脉搏。

38.中心静脉压——

[答案]通常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O«其高低取

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9.肌肉泵

[答案]骨骼肌节律性的收缩、舒张促使位于其内和其间静脉的静脉瓣有规律地开放、关闭,

使静脉血流加快,并使静脉血液只能由远心端流向近心端而不能倒流。这种骨骼肌对静脉回

流起的泵的作用称为“肌肉泵

40.微循环----

[答案]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根本的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

换。

41.迂回通路——

[答案]血液从微动脉一后微动脉一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一真毛细血管网一微静脉的通路,称

为迂回通路。是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42.有效滤过压一

[答案]=(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十组织液静水压)。如

果有效滤过压是正值,则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生成组织液;如果有效滤过压是负值,则组织

液通过毛细血管壁重吸收入血液。

43.心血管中枢----

[答案]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心血管反射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它们广泛分布

在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各级中枢水平,各具不同的功能,又互相密切联系,使整个心血管系

统的活动协调一致,并与整个机体的活动相适应。

44.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答案]是指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上的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

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回降的反射。其生理意义在于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的调节。

45.心肺感受器——

[答案]指存在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上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感受器,总称为心肺

感受器。可感受机械牵张或化学物质刺激,引起的反射效应是交感紧张性降低,心迷走紧张

性加强,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46.下丘脑“防御反应区”——

[答案]指电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立即引起动物的警觉状态,骨骼肌肌紧张增强和防御

的姿势等行为反应,同时还伴有心率增快,心搏加强,心输出量增加,皮肤和内脏血管收缩,

骨骼肌血管舒张,血压稍有升高等心血管活动变化,下丘脑的这一区域称为“防御反应区

47.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

[答案]由肾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进入血液后可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使之生成血

管紧张素1;在流经肺循环时,受肺血管内皮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降解作用,血管紧

张素I转变为血管紧张素H;后者在血浆和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下再转变为血管

紧张素IH。血管紧张素H和川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由于肾素、

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之间的密切关系,称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I使

全身微动脉收缩,血压升高;使微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

腺素递质增多。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和血量。

48.内皮素——

[答案]指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2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物质,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

用,可升高血压。

49.心房钠尿肽----

[答案]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具有强烈的利尿和排钠作用;可使血管平

滑肌舒张,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另外还可使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的分泌减少,

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也受抑制。

50.血压调节的肾一体液控制机制

[答案]肾脏可以通过对体内细胞外液量的调节进而长期调节动脉血压的机制,称为肾一体

液控制机制。当体内细胞外液量增多时,血量也就增多,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

系发生改变,使动脉血压升高;通过肾一体液控制机制能导致肾排水和排钠增加,使体内细

胞外液量减少,从而动脉血压和血量恢复正常。反之,当细胞外液量减少时,肾排水和排钠

减少,使血量和动脉血压恢复。肾一体液控制机制主要受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酮系统的影响。

51.血一脑屏障——

[答案]指存在于血液和脑组织液之间的屏障,可限制某些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液之间的自

由交换。血脑屏障的存在对于保持神经元周围化学环境的稳定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侵入脑

内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52.脑缺血反应-----

[答案]当脑血流量减少时,心血管中枢的神经元可对脑缺血发生反应,引起交感缩血管紧

张显著加强,外周血管强烈收缩,动脉血压升高,称为脑缺血反应。

第05章呼吸

名词解释

1.呼吸——

[答案]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肺通气——

[答案]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胸膜腔内压----

[答案]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内压=肺内压一肺回缩力。正常人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低

于大气压,故称胸内负压。

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答案]由肺胞I【型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相酰卵磷脂,它有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5.肺顺应性——

[答案]在外力作用下肺的可扩张性。肺顺应性=肺容积的变化/跨肺压的变化。

6.潮气量——

[答案]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7.肺活量一

[答案]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

和补呼出气量之和。

8.用力呼气量——

[答案]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它

所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9.解剖无效腔一

[答案]从上呼吸道到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因无气体交换功能,称为解剖无效腔。

10.每分通气量——

[答案]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

11.肺泡通气量——

[答案]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12.最大随意通气量----

[答案]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为最大随意通气量。

13.通气/血流比值——

[答案]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正常为0.84。

14.氧解离曲线——

[答案]氧解离曲线或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

的曲线,呈近似S形。

15.肺牵张反射——

[答案]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

和肺萎陷反射两种。

16.呼吸中枢——

[答案]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第06章消化和吸收

名词解释

1.消化——

[答案]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消化的方式分为机械性消

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

2.吸收——

[答案]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

为吸收。

3.胃肠激素——

[答案]胃肠道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胃肠激素。它是人体内调节肽的重要

组成部分。

4.脑-肠肽——

[答案]一些双重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的肽类物质统称为脑-肠肽。已知的脑-肠肽有

P物质、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20余种。

5.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答案]粘液和胃粘膜分泌的HCO3-覆盖在胃粘膜表面形成的保护性屏障。具有润滑作用,

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损伤,并能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6.容受性舒张——

[答案]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

起胃底和胃体的前部肌肉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

7.胃排空——

[答案]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8.肠-胃反射-

[答案]十二指肠壁上存有多种感受器,分别感受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等刺激,反

射性抑制胃运动,而引起胃排空减慢,此反射称为肠-胃反射。

9.胆盐的肠-肝循环——

[答案]胆盐被排到小肠后,约有95%在回肠未端被吸收入血,再进入肝脏作为合成胆汁的

原料,并能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此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10.分节运动——

[答案]是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11.内因子——

[答案]是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在5000~6000之间。内因子有两个活性部位:

一个部位与进入胃内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一B12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不

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另一部位则与回肠粘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

收。

12.基本电节律——

[答案]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

动,其频率较慢,称为基本电节律,又称慢波电位。慢波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着平滑

肌收缩的节律,并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第07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

[答案]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谢中所伴随的能量的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2.食物的热价——

[答案]一克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热价。

3.食物的氧热价——

[答案]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

[答案]在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的量与吸入的0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5.非蛋白呼吸商——

[答案]糖和脂肪氧化时,一定时间内CO2产量与耗02量的比值。即总CO2产量减去蛋白

质氧化时的CO2产量与总耗02量减去蛋白质氧化的耗02量的比值,称为非蛋白呼吸商。

6.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答案]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延续到7~8小时左右)虽

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却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

外热量消耗的作用,叫做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基础代谢率——

[答案]指基础状态下,即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

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这种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

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8.体温----

[答案]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9.辐射散热——

[答案]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形式称为辐射散热。

10.传导散热——

[答案]传导散热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11.对流散热——

[答案]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人体周围总是围绕着一薄层同

皮肤接触的空气,人体的热量传给这一层空气,由于空气不断流动便将体热散发到空间。它

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12.蒸发散热——

[答案]蒸发散热是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13.不感蒸发——

[答案]人即使处在低温环境中,皮肤和呼吸道也不断有水分渗出而被蒸发掉,这种水分蒸

发叫不感蒸发,其中皮肤的水分蒸发又叫不显汗,即这种水分蒸发不为人们所觉察,与汗腺

的活动无关。

14.发汗或可感蒸发——

[答案]发汗是通过汗腺主动分泌液的过程。汗液蒸发可有效地带走热量。因为发汗是可以

感觉到的,所以又称可感蒸发。

15.冷敏神经元——

[答案]有些神经元地局部组织温度降低时冲动的发放频率增加,称为冷敏神经元。

16.热敏神经元——

[答案]有些神经元在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时冲动的发放频率增加,称为热敏神经元。

17.体温调定点——

[答案]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主要是热敏神经元对温度的感受有一定的阈

值,正常一般为37C,在此阈值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平衡,以维持体温稳定,这

个阈值就是体温调定点。

第08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名词解释

1.排泄——

[答案]机体将体内代谢尾产物,异物和过剩物,通过血液运至排泄器官后,由排泄器官向

体外排出的过程。

2.肾小球滤过作用——

[答案]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血浆中的部分水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

小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

3.肾小球滤过率——

[答案]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原尿量)。

4.滤过分数----

[答案]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滤过分数。

5.滤过膜——

[答案]血浆从肾小球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时必须经过的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

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细胞三层结构组成。

6.有效滤过压——

[答案]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一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7.肾小管的重吸收——

[答案]原尿或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通过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血液

的过程。

8.肾小管的分泌作用——

[答案]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代谢产生的物质转运到小管液的过程。

9.H+—Na+交换——

[答案]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分泌氢离子的同时,伴钠离子的逆向转运。

10.K+—Na+交换-----

[答案]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在分泌钾离子的同时,伴有钠离子的逆向转运,这种

现象称为钾钠离子交换。

11.渗透性利尿——

[答案]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升高,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对小管液中水分重吸

收减少,排出尿量增加,称渗透性利尿。

12.肾脏的球一管平衡——

[答案]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保持在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

称肾脏的球一管平衡。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

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13.肾糖阈——

[答案]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其值为180mg/100ml。

14.管一球反馈——

[答案]指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减少时,到达致密斑的小管液的流量增加或减

少,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到肾小球,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至正常。这种小管液流

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称为管一球反馈。

15.高渗尿----

[答案]排出的尿液,其渗透浓度高于血浆渗透浓度,称高渗尿。

16.低渗尿----

[答案]排出的尿液,其渗透浓度低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低渗尿。

17.水利尿——

[答案]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水利尿。

18.血浆清除率——

[答案]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将多少ml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

物质的血浆的ml数称为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

19.髓质高渗——

[答案]肾脏髓质部组织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的渗透压,称髓质高渗。

20.尿潴留和尿失禁一

[答案]如果舐髓的初级排尿反射中枢或排尿反射弧的其他环节受损,则排尿反射不能进行,

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称为尿潴留。如发生脊髓横断伤,排尿的初级反射中枢与大脑

皮层失去关系,意识不能控制排尿,称为尿失禁。

第09章感觉器官

名词解释

1.感受器电位——

[答案]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在感受器细胞内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的电位变化。它是一

种过渡性慢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特征。

2.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答案]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

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

码作用。

3.简化眼——

[答案]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的与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但更为简单的等效光

学系统或模型。

4.视力(视敏度)——

[答案]是指视觉对物体形态的精细分辨能力。以能识别两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5.近点----

[答案]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或限度称为

近点。

6.瞳孔对光反射——

[答案]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强弱而改变,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称为瞳孔对

光反射。

7.瞳孔近反射——

[答案]看近物时,双侧瞳孔可反射性地缩小,称为瞳孔近反射。

8.近视——

[答案]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强(屈光性近视),

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矫正近视可用

凹透镜。

9.生理盲点——

[答案]视网膜由黄斑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境界清楚的淡红色圆盘状结构,称

为视乳头,这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穿出眼球的部位,是视神经的始端,该处无光感受细

胞,故无视觉感受,在视野中形成生理盲点。

10.视锥系统或昼光觉系统——

[答案]一种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

性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且对物体的细节及轮廓都

能看清,有高分辨能力。这一系统称为视锥系统或昼光觉系统。

11.夜盲症——

[答案]在视紫红质分解和再合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这最终要靠由食物进

入血液循环(相当部分贮存于肝)中的维生素A来补充。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会影响

人在暗光时的视力,引起夜盲症。

12.暗适应——

[答案]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任何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

提高,恢复了暗处的视力,此现象称为暗适应。

13.视野——

[答案]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某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4.听阈----

[答案]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15.听域

[答案]每一种声音振动频率有它自己的听阈和最大可听阈,因而就能绘制出表示人耳对振

动频率和强度的感受范围的坐标图。图中下方曲线表示不同振动频率的听阈,上方曲线表示

它们的最大可听阈,这两个曲线所包含的面积,叫听域。

16.气传导——

[答案]声波经外耳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这一声音传导途径称

为气传导。

17.骨传导——

[答案]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颈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这种传导

途径称为骨传导。

18.耳蜗微音器电位——

[答案]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可以记录到一种具有交流性质的电变化,

此电变化的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振动完全一致,称为微音器电位。

19.听神经特征频率一

[答案]指单一听神经纤维对某一特定频率的纯音只需很小的刺激强度便可发生兴奋,这个

频率称为特征频率或最佳频率。

第10章神经系统

名词解释

1.突触——

[答案]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称为突触。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答案]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

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该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一些小离子,尤其是

对Na的通透性增高而导致膜的去极化。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答案]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

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该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对部分小离子,尤其是

C1-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导致膜的超极化。

4.神经递质——

[答案]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膜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

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5.调质—

[答案]调质是指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

的效应。

6.反射----

[答案]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7.中枢延搁——

[答案]兴奋在反射中枢内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该时间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所需的时

间要长的多,称为中枢延搁。

8.缝隙连接——

[答案]缝隙连接是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指神经细胞膜紧密接触的部位,两细胞膜之间的间

隙只有2—3nm,连接部位的神经细胞膜没有增厚,轴浆内无突触小泡聚集,不能释放递质。

连接部位的膜阻抗较低,易发生电紧张性作用,能进行信息的电传递。

9.后放——

[答案]后放是指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

的现象。

10.神经中枢----

[答案]神经中枢是指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简单的反射中枢其范围较小,但

作为调节某一复杂生命活动的中枢,其范围却较广,可分布于中枢的各个部位。

11.突触后抑制-----

[答案]突触后抑制是指由中枢内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因超极化而兴奋性降低所引起的抑制过程。

12.突触前抑制——

[答案]由于轴一轴突触作用的结果,导致兴奋性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量减少,不容易甚

至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因此造成的抑制过程称为突触前抑制。

13.牵涉痛——

[答案]内脏疾病时,常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4.特异投射系统——

[答案]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各种特异性感觉(除嗅觉外)传导通路来的神经纤维,换元

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而产生特异性感觉的这一投射系统称特异投射系统。

15.非特异投射系统——

[答案]各种特异性感觉传导纤维上行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

突触联系,并经短突触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髓板内核群,然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

域的投射系统,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

16.运动单位——

[答案]由一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7.牵张反射

[答案]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的反射活动。

18.腱反射——

[答案]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

的牵张反射。

19.脊休克——

[答案]在人和动物,当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离断时,离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

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

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直

肠和膀胱内粪、尿积聚等。以后,一些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活动可以逐渐恢复。脊休克

的产生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所致。

20.去大脑僵直——

[答案]在动物的中脑上、下丘(四叠体)之间切断脑干,动物立即会出现全身伸肌过度紧

张的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种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21.强化——

[答案]条件反射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而建立起来的,这个过程称为强

化。

22.联合型学习——

[答案]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这种学习形式称

为联合型学习。

23.感觉性记忆----

[答案]感觉性记忆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来的信息在大脑的感觉区内贮存的阶段,这个阶段的

贮存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秒钟,如果没有经过注意和处理就会很快消失。

24.第一信号系统——

[答案]第一信号系统是指对第一信号(具体的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第二

信号系统是指对第二信号(抽象的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

25.优势半球——

[答案]由于人类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因此一般称左侧半球为优势半球。

26.皮层诱发电位——

[答案]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

称为皮层诱发电位。

27.脑电图——

[答案]通过在头皮上安置引导电极而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

28.上环路——

[答案]由脊髓丫-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增加肌梭的敏感性,则

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从而使a-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这种过程称为上环路。

其意义是使肌肉维持于持续收缩的状态。

29.异相睡眠——

[答案]睡眠过程中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异相睡眠。

第11章内分泌

名词解释

1.激素——

[答案]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

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2.内分泌系统——

[答案]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3.靶器官(靶细胞、靶腺)——

[答案]受激素作用的细胞(组织、器官或腺体),称为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或靶腺)。

4.第二信使学说一

[答案]激素(第一信使)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TG蛋白变化t效应器酶活性变化TCAMP、

IP3、DG或Ca2+等(第二信使)浓度变化-蛋白激酶活性变化一靶细胞发挥生理效应。

5.基因表达学说——

[答案]幽体激素通过细胞膜进入靶细胞一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一启动

或抑制DNA转录过程,促进或抑制mRNA的形成一诱导或减少新蛋白质的合成一发挥生

理效应。

6.旁分泌----

[答案]激素通过组织液扩散作用于临近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分泌。

7.受体的增量调节——

[答案]某一激素与受体结合时,可使该受体或另一种受体的亲和力与数量增加,这种现象

称为增量调节或上调。

8.激素的允许作用一

[答案]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它的存在可使另一种激

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9.下丘脑调节肽——

[答案]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的活动,

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10.应激反应-----

[答案]机体遭受环境温度剧变、创伤、手术、缺氧、紧张、焦虑等应激刺激时,血中ACTH

和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也参与活动,从以下三方面调节机体适应能

力:(1)应激刺激引起的物质产量与不良反应减少;(2)能量代谢中保持葡萄糖对重要器官

的供应;(3)对血压的维持起允许“作用”,增强调节血压的反应。

1.试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

[答案]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大致分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一、被动转运1、单纯

扩散2、易化扩散:通道、载体二、主动转运1、原发性主动转运:钠泵、钙泵、氢离子泵

等2、继发性主动转运1)同向转运:葡萄糖/Na+、碘泵2)逆向转运:Na+—K+交

换;NaH■一H+交换;NaH■一Ca2+交换3、出胞和入胞

2.试比较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的区别。

[答案]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的区别在于: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

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单纯扩散的物质:02、C02、酒精、脂肪酸等。其特点有:(1)

顺浓度梯度;(2)不耗能;(3)无饱和现象:(4)无结构特异性。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

小分子或离子借助载体或通道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易化扩散的

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离子等。其特点:(1)顺浓度梯度;(2)不耗能;(3)膜蛋白

质为中介物;(4)具有特异性;(5)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具有饱和现象.

3.什么是钠泵?其化学本质?运转机制以及生理意义是什么?

[答案]钠泵是指镶嵌在细胞膜中具有ATP酶活性的主动转运Na+、K+的蛋白质。其化学

本质为Na+-K+依赖性ATP酶。转运机制:消耗一个ATP分子,泵出3个Na+,

泵入2个K+。运转结果:造成超极化。消耗一个ATP分子,胞外净增一个正电荷故称为

生电性钠泵。生理作用和意义:(1)保证细胞内外Na+、K+不均匀分布。(2)提供细胞

内高钾,为胞内生化反应提供必要条件,也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前提条件。(3)提供细胞外高钠,

建立Na+势能储备,为继发性主动转运作准备。(4)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形态。

4.什么是兴奋性?兴奋性的周期性是如何变化?

[答案]细胞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绝

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动作电位时相去极化相+复极相负后电位前部负

后电位后部正后电位刺激强度阈上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电位反应无可产

生AP产生AP产生AP兴奋性最小(零)渐增最大低于正常Na+通道状态失活逐

渐恢复基本恢复完全恢复

5.什么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其形成原理是什么?

[答案]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其的形成原理主要是:(1)

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胞内为高K+,胞外为高Na+、Cl-。(2)静息状态时

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形成K+电一化学平衡,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3)Na

+的扩散:由于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存在K+-Na+渗漏通道。(4)Na+-K+泵的活动也是

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之一。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发生短暂的、可逆的膜

内电位变化。其波形与形成原理:波形时相形成原理去极相(上升支)Na+通道开放,

大量Na+内流形成超射值(最高点)Na+电一化学平衡电位复极相(下降支K+通道开

放,大量K+外流形成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K+外流蓄积,K+外流停止正后电位

(超极化后电位)由生电性钠泵形成

6.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答案]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局部电位动作电位刺激强度阈下刺激2阈刺激

Na+通道开放数量少多电位幅度小(阈电位以下)大(阈电位以上)总和现象有无

全或无现象无有不应期无有传播特点指数衰减性紧张性扩布脉冲式不衰减传导

7.简述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过程。

[答案]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过程:电-化学-电传递过程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产生)一接头

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一接头前膜内囊泡前移,与前膜融合一囊泡破裂释

放Ach(量子释放)-Ach经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一与接头后膜上的Ach受体亚单位结合

一终板膜Na+、K+通道开放-Na+内流为主―终板电位一达阈电位一肌膜爆发动作电位。

Ach的消除:在胆碱脂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胆碱和乙酸,其作用消失。

8.简述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和肌肉收缩舒张的原理。

[答案]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及收缩舒张原理如下:肌膜动作电位经横管传到细胞内部

一信息通过三联体结构传给肌浆网终池—终池释放Ca2+—肌浆中Ca2+增多-Ca2+与肌钙

蛋白结合一肌钙蛋白构型改变一原肌凝蛋白构型改变一暴露肌纤蛋白(即肌动蛋白)上的横

桥结合位点-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激活ATP酶,分解ATP供能一横桥扭动,拖动细肌丝

向M线滑动t肌小节缩短一肌肉收缩。肌膜动作电位消失—肌浆网膜上钙泵转运,Ca2+被

泵回肌浆网一>肌浆中Ca2+降低-Ca2+与肌钙蛋白分离一肌钙蛋白构型复原一>原肌凝蛋白复

位一遮蔽肌纤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t阻止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一细肌丝从粗肌丝中滑出,

肌小节恢复原位一肌肉舒张。

问答题

1.血液有何生理功能?血液的生理功能与其成分有何关系?

[答案]血液的基本功能有:(1)运输功能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

都需通过血液运输,以满足细胞代谢活动的需要。(2)调节功能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

物活性物质,如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活动。血细胞亦可合成分泌

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血液可吸收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参与体温调节。(3)防御功能白细胞

和血浆中的抗体、补体等物质,可对抗或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

血因子在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防止小血管破裂时发生大量出血。血

液的生理功能与其成分有密切的关系,如运输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红细胞、血浆蛋白、水分

等;血液的调节功能主要借助于血液中含有的激素及血细胞自身合成分泌的激素、细胞因子

等;血液的防御功能主要通过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实现。

3.分析引起贫血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防治原则。

[答案]引起贫血的原因大致可从生成的部位、合成血红蛋白所需的原料、红细胞的成熟过

程、红细胞生成的调节过程和红细胞的破坏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1')出生以后主要

在红骨髓造血。若骨髓造血功能受物理(X射线、放射性同位素等)或化学(苯、有机础、

抗肿瘤药、氯霉素等)因素影响而抑制时,将使红细胞和其它血细胞生成减少,引起再生障

碍性贫血,其特点是全血细胞减少。(2)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所需的原料主要是铁和蛋白质。

成人每天约需20〜30mg铁用于血红蛋白的合成。若长期慢性失血(内源性铁缺乏)或食物

中长期缺铁(外源性铁缺乏),均可导致体内缺铁,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缺铁性贫血,

其特征是红细胞色素淡而体积小。(3)红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维生素B12和叶酸作为

辅酶参与核酸代谢。维生素B12是红细胞分裂成熟过程所必需的辅助因子,并可加强叶酸

在体内的利用。食物中的叶酸进入体内后被还原和甲基化为四氢叶酸,并转变为多谷氨酸盐,

作为多种一碳基团的传递体参与DNA的合成。当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时,红细胞的分裂

成熟过程延缓,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特征是红细胞体积大而幼稚。(4)胃粘膜壁细

胞分泌的内因子,可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B12复合物,保护维生素B12不被胃肠

消化液破坏,并与回肠末端上皮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内因子

缺乏可引起维生素B12吸收减少,影响红细胞的分裂成熟,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5)

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或受损的红细胞其变形能力减弱而脆性增加,在

通过骨髓、脾等处的微小孔隙时,易发生滞留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血管外破坏)。当脾肿

大或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的破坏增加,可引起脾性贫血。(6)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体液因素

的调节,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上的EPO受体,促进其增

殖并向可识别的红系前体细胞分化,也能加速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并促进骨髓释放网织

红细胞。当肾功能衰竭时,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可能引起肾性贫血。

6.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答案]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经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

液凝固。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凝血酶和纤维蛋臼形

成。据此可将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

阶段。其中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过程的不同,可分为内源性凝血(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

来自血液)和外源性凝血(启动凝血的因子川来自组织)两条途径。在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

中,Ca2+担负着重要作用,若去除血浆中的Ca2+,则血液凝固不能进行。在实验室工作

中常用的抗凝剂草酸盐、柠檬酸钠,可使血浆中游离的Ca2+浓度降低,达到抗凝的目的。

由于血液凝固是一酶促反应过程,因而适当加温可提高酶的活性,促进酶促反应,加速凝血,

而低温则能使凝血延缓。此外,利用粗糙面可促进凝血因子的激活,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释

放,从而加速血液凝固。生理情况下血管内皮保持光滑完整,刈因子不易激活,III因子不易

进入血管内启动凝血过程。在血液中还存在一些重要的抗凝系统主要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和体

液抗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通过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对凝血因子的吞噬灭活作用,血管内皮

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限制血液凝固的形成和发展。体液抗凝系统主要有:①组织因子抑

制物(TFPI):TFPI主要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糖蛋白。目前认为TFPI

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②蛋白质C系统:包括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

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③抗凝血酶IH:抗凝血酶HI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由肝

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④肝素: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

胞产生。这此抗凝物质的基本作用是抑制凝血因子的激活。

7.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答案]纤维蛋白和血浆中纤维蛋臼原被溶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

溶系统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的激活物和抑制物。纤溶可

分为两个基本过程,即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纤溶醐原的激活是一个有限水解

的过程,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通过内源性凝血系统中的有关

凝血因子,如Xlla、激肽释放醵等激活纤溶酶原。外源性激活途径是通过来自各种组织,如

由肾合成的尿激酶和血管内皮细胞所合成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原

被激活成纤溶酶后,可作用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分子中的赖氨酸一精氨酸肽键,使纤维

蛋白或纤维蛋白原水解为可溶性的小肽,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溶对于保持体

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动的动态平衡,使凝血和纤溶局限于创伤局部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答题

1.何谓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活动的顺序是怎样的?心率加快时,对心

动周期有何影响?

[答案]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每一次心动周期

中,均包括心房和心室的收缩期和舒张期。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顺序上有先后的差别。心房

收缩在心室收缩之前。正常成年人心率约为75次/分,因此每个心动周期为0.8秒。当心房

收缩时,心室是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心室即进入收缩,称为心室收缩期。

随后即进入心室舒张期。在心室舒张期前一段时间,心房已处于舒张状态,故心房和心室有

一段共同舒张的时间称为全心舒张期。心动周期时间的长短随心率的快慢而缩短或延长。当

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

大。因此,心率增快时,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缩短,这对不停地搏动的心脏

是不利的。

2.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压力、容积、瓣膜启闭和血流方向各有何变化?

[答案]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包括收缩和舒张两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分为若干时相。以

心房开始收缩作为描述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⑴心房收缩期:心房开始收缩之前,心脏正

处于全心舒张期,心房和心室内压都比较低。但心房压相对高于心室压,房室瓣处于开启状

态,而心室内压远比动脉压为低,故半月瓣处于关闭状态。心房开始收缩,心房容积缩小,

内压升高,心房内血液被挤入已经充盈了血液但仍然处于舒张状态的心室,使心室的内压升

高,血液充盈量进一步增加。心房收缩持续约0.1s后进入舒张期。⑵心室收缩期:①等

容收缩期: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开始升高,当室内压超过房内

压时,房室瓣关闭。这时,室内压力开始升高,半月瓣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

闭腔,血液暂时停留在心室内,所以心室容积并不改变。②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大幅

度升高超过主动脉压时,半月瓣开放,等容收缩期结束,进入射血期,射血期的最初1/3左

右时间内,心室肌强烈收缩,由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很大,流速很快,心室容积明显缩小,

室内压上升达峰值,称为快速射血期。随后,心室内血液减少,心室肌收缩强度减弱,射血

速度逐渐减慢,这段时期称为减慢射血期。在这个时期内,心室内压由峰值逐步下降且略低

于主动脉压,但心室内血液因为受到心室肌收缩的作用而具有较高的动能,依其惯性作用逆

着压力梯度射入主动脉。⑶心室舒张期:①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后,室内压下降,

主动脉内的血液逆流向心室,推动半月瓣关闭,这时室内压仍明显高于心房压,房室瓣依然

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又成为封闭腔。此时,心室肌舒张,室内压以极快的速度大幅度下降,

但容积并不改变。②心室充盈期:当室内压降到低于心房压时,房室瓣开启,血液顺着房一

室压力梯度由心房流向心室,血液流速较快,心室容积增大,称为快速充盈期。在此期间进

入心室内的血液约为总充盈量的2/3。之后,快速充盈期后,心室内已有相当的充盈血量,

大静脉、房室间的压力梯度逐渐减小,血液以较慢的速度继续流入心室,心室容积继续增大,

称减慢充盈期。

3.试述评价心脏泵功能的指标及生理意义。

[答案]主要用心脏的输出量、射血分数和心脏作功量作为指标来评定心脏的泵血功能。⑴

心脏的输出量:心脏输出的血液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①每分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60〜80ml)。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

为每分输出量(约5L/min),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和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适应,可因性

别年龄及其他生理情况而不同,心输出量是以个体为单位计算的。身体矮小的人和高大的人

新陈代谢总量并不相等。因此,用输出量的绝对值为指标进行不同个体之间心脏功能的比较,

是不全面的。②心指数: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也和基础代谢率一样,并不与体重成正比,

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的,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是分析比较

不同个体心脏功能时常用的评定指标。心指数随不同生理条件而不同,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

降。肌肉运动时,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大致成比例地增高。妊娠、情绪激动和进食时,心指数

均增高。⑵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健康成人射

血分数为55〜65。在评定心脏泵血功能时,单纯用搏出量作指标,不考虑心室舒张末期容

积,是不全面的。当心脏在正常范围内工作时,搏出量始终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适应,即

当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时,搏出量也相应增加,射血分数基本不变。但是,在心室异常扩

大,心室功能减退的情况下,搏出量可能与正常人没有明显差别,但它并不与已经增大的舒

张末期容积相适应,室内血液射出的比例明显下降。⑶心脏作功量: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

功,称为每搏功,可以用搏出的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能来表示。用作功量来评价心脏泵

血功能,其意义在于心脏收缩不仅仅是排出一定量的血液,而且这部分血液具有很高的压强

及较快的流速。在动脉压增高的情况下,心脏要射出与原先同等量的血液就必须加强收缩。

如果此时心脏的作功量是相平行的,其中,心输出量的变动不如心室射血期压力和动脉压的

变动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大。这就是说,心肌收缩释放的能量主要用于维持血压。由此可以

看出,作为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心脏作功量要比单纯的心输出量更为全面。在需要对

动脉压不相等的每个人,以及同一个人动脉压发生变动前后的心脏泵血功能进行分析比较

时,情况更是如此。此外,心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