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复习历史文档:聚焦二:2019年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 含解析_第1页
2019高考复习历史文档:聚焦二:2019年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 含解析_第2页
2019高考复习历史文档:聚焦二:2019年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 含解析_第3页
2019高考复习历史文档:聚焦二:2019年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 含解析_第4页
2019高考复习历史文档:聚焦二:2019年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聚焦二:2018年高考十大历史热点预测一、英国脱欧欧洲一体化进程1.条件和背景(1)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2)近代冲突和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特别是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3)美苏争霸,威胁到欧洲各国的安全与发展。(4)二战后各国经济高速发展,促进经济上的联合。2.过程(1)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2)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3)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4)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5)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扩大一体化的范围,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加强司法和内政事务的合作。(6)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的内容由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各国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7)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8)到2004年5月,欧盟成员共有25个国家。3.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4.欧共体(欧盟)的运行机制: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5.关税同盟的建成:1968年建立,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税率。到1980年,欧共体成为超过美、日的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6.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其原则是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共同体优先,建立共同的农业基金。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欧共体实施更多共同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7.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欧共体内人员、商品、资本、劳务自由流通,1993年正式开始运作。8.评价: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西德为首的欧洲核心国家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整理自:2011年10月人民网材料二英国加入欧盟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申根区、欧元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疑欧派”的观点是: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GDP的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近年来随着欧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8年6月23日举行的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全民公民公投中,最终决定退出欧盟。——整理自《环球时报》材料三欧委会主席容克坦承,欧盟当前“不够欧洲”、“不够统一”。总体看,德国在各领域“领头羊”地位进一步巩固;法意等大国既合作又制衡;英国威胁“退欧”谋求利益最大化;南北欧洲、新老欧洲裂痕加深,利益折冲与博弈加剧。尤其是在希债、难民和恐袭等危机面前,成员国之间、机构和成员国之间利益纷争,立场分化,矛盾加剧,民众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上升,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严重挑战;本轮希腊债务危机跌宕起伏,希腊一度面临“退欧”风险,虽最终就改革换救助达成协议,但危机暴露了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谈判中,德、芬、荷等国立场强硬,法、意、西等国较为缓和,凸显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困与进”:欧盟一体化何去何从》(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一直存在“脱欧”倾向并最终“脱欧”的主要因素。(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欧盟一体化有哪些阻力。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欧共体市场对英国吸引力增大;美苏出现缓和,英美特殊关系开始松动。(2)根据材料二“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近年来随着欧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3)根据材料三“希债、难民和恐袭等危机面前,成员国之间、机构和成员国之间利益纷争”“危机暴露了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凸显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一体化的阻力:成员国因发展水平和在欧盟中的地位不同等因素矛盾重重;英国退出欧盟;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答案:(1)原因: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欧共体市场对英国吸引力增大;美苏出现缓和,英美特殊关系开始松动;英联邦日趋松散,英国国际地位下降。(2)因素:历史传统“均势外交”和对欧洲大陆的“光荣孤立”政策;政治文化方面,英国“议会至上”的传统制度,反对欧盟向超国家方向发展;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地理环境;战后英国的“三环”外交战略和英美特殊关系;英、法、德对欧盟主导权之争;美欧在西方世界的主导权之争;欧债危机、难民问题所导致的现实利益矛盾等。(3)阻力:成员国因发展水平和在欧盟中的地位不同等因素矛盾重重;英国退出欧盟;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欧债危机,难民问题的冲击。二、高考制度改革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2)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4)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5)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6)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2.近代教育的发展(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2)维新变法时期: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说明建立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一教育近代化的重大课题已引起清廷朝野的广泛重视。京师大学堂统辖各省学堂,是全国最高学府和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师法日本。(3)民初采取紧急措施,稳定全国教育秩序;颁布民国教育宗旨,培养共和国新国民;归国留学生成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核心力量。3.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新中国建立初期: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人民的教育。(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4)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2.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解析:依据材料“1977年12月10日前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A项错误;十年“文化大革命”导致人才极为短缺,一次高考的举行,并不能完全保障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安排知识青年就业的信息,而是恢复高考,故C项错误;恢复高考有利于促进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答案:D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1)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3)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3)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该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4)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5)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6)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未取得预期效果。后转向政治领域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1)19世纪中期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材料二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历程。(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是什么?有学者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与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回答。答案:(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农业扩展到国有企业。(2)特征: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肯定权力下放(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重视经济规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四、大国关系及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1.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二战后期,与美英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出卖中国的外蒙古。(2)新中国成立后,10月2日,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在政治上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上苏联帮助我国设计和建造一百多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对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经历了30年的紧张对峙后重新走向缓和与睦邻友好,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才改善。2.中美关系(1)19世纪中期,美国在侵华过程中主要是追随欧洲列强,充当配角,从中牟利。(2)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侵华势力扩大。(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美国成为和日本争夺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4)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美国先是扶植蒋介石集团作为侵华工具,并取得在华利益的优势,在二战胜利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46年,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最终形成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5)1949~1971年中美关系的对抗。美国继续支持蒋介石集团而拒绝承认新中国政权;对中国采取“军事上包围、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冷战”政策,并对中国继续采取在台湾“扶蒋反共”政策。(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7)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美关系的反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舞台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加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以中国为其主要对手。两极格局结束后,为建立美国的单极格局,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战略。3.中日关系(1)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2)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于次年签订《辛丑条约》。(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4)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5)1949~1972年,中日冷战对峙。(6)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4.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就20世纪70年代来看,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双方()A.合作发展经济 B.合作遏制欧洲C.合作对抗苏联 D.合作牵制日本解析:中美关系的改善,更多的是从政治利益出发,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的改善与欧洲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苏攻美守,美国需要借助中国来遏制苏联的扩张;中苏关系紧张,中国也需要拉拢美国,因此两国关系的改善可以合作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两国关系的改善与日本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1.儒家思想及其地位变迁;2.古代史上的中西科技文化交流;3.近代新思想的演变和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西学成分;4.中国历代思想解放运动;5.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6.世界近代思想文化成就及其形成原因(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5.《晋书》记载:“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材料表明的观点是()A.否定佛教传播 B.肯定道教影响C.主张正视儒学 D.主张三教合流解析:由材料信息“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知,《晋书》修撰者认为西晋以来崇尚玄学,废弃儒学的正统地位,致使国破运丧,其目的在于提醒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儒学,故C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所述不符合《晋书》修撰者以史为鉴和复兴儒学的主张。答案:C六、反腐倡廉从严治党1.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概况①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②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③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④强化于明清: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2)评价①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②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2.近代西方的权力制衡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在西方各国的具体模式不尽相同,但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国家职能部门分别拥有其特定的权力,并在相互牵制中达到权力的平衡。3.巴黎公社的廉政措施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4.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目标。6.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这表明古代统治者()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B.希望恢复商周时期的法制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D.追求廉政忠君的政治理想解析:材料中獬豸“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体现了统治者对官员的监督,不是统治者清廉惠民,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周时期的法制,故B项错误;材料“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反映的是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而不是统治者企盼统治长治久安,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獬豸对奸邪官员有很大的威慑作用,所以清代的“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就是为了监督官员,以达到廉政忠君的目的,故D项正确。答案:D七、美国总统大选1.全面认识美国政体(1)美国政体三原则及影响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中央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2)影响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可以有效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制度,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使美国能够保持统一和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政治前提。地方自治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些都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2.多角度评价1787年宪法(1)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统一;三权分立体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共和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了示范作用。(2)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从历史局限性看:它承认黑人奴隶制,留下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妇女的选举权被剥夺(经后来修正,得以恢复)。3.两党制(1)形成: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2)特点①两党制与总统制相结合。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②两党制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3)本质:两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都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4)作用:两党的存在起到相互监督之效,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两党轮流执政,调整政策,有利于满足民众的某些需求,缓解阶级矛盾,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7.美国独立初期制宪核心人物麦迪逊曾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由天使来统治人,也就不需要对政府施加任何外在或内在的控制了。”此话意在说明麦迪逊()A.反对无政府主义 B.反对外来的统治C.主张分权制衡 D.强调人民主权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麦迪逊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不是天使,因而需要政府的管理,有必要加强政府的权力;但并不是天使在管理人,因而可能出现严重的专制现象,所以需要对政府进行监督,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A项对材料的概括不全面,B项明显错误,均可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故C项正确。答案:C八、民生问题(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保障)1.中国古代灾难发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救灾的方式特点与中央集权制度在其中的作用(积极、不足);2.孔子、孟子、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民生主张;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举措;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举措、原因、评价;4.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党和国家改善民生的努力和成果。8.有学者称:现代西方福利国家虽然从模式上看起源于英国,但事实上英国在战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一性原则。英国输出了福利国家的思想和模式,却又带头改革,引发了一场风靡全球的福利革命。对上述材料的正确认识是()A.必须打破“全民福利”的“大锅饭”制度B.建立现代福利制度需向西方国家“看齐”C.实施高福利制度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D.由膨胀到瘦身是各国福利制度的必经阶段解析:福利制度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调节社会财富,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政策也在不断变化,材料描述的当今福利制度的特点是必须打破“全民福利”的“大锅饭”制度。故选A项。答案:A九、科技创新1.中国科技创新成就(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①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科技成就非凡;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科技为主,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对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②中国古代科技没能转化为近代生产力的原因经济上: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另外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以及剥削者买田置地,束缚了手工业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教育上: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外贸主动权,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2)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等一批标志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高新科技发展,高性能计算机、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2.世界科技创新成就(1)工业革命前的世界科技成就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牛顿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2)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科技成就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的各类电器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3)现代的世界科技成就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二战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发展、互联网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9.1767年,出于对工厂动力的需求,博尔顿认识了瓦特,此后二人成为合伙人。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并在1775年通过国会将瓦特的专利保护从1769年延长到1799年。这本质上体现了()A.工业革命离不开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B.专利制度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发明推广C.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帮助D.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工业动力的垄断解析:博尔顿作为工厂主,其资助瓦特源于其工厂动力的需求,由此可见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出现及应用源于利益的驱动,故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A十、对抗日战争的时间的界定:1931~1945年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特点(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这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其两侧转移的变化。(3)从列强侵华的目的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目的的具体体现。(4)从侵略的阶段来看①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②1894~1931年,军事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③1931~1945年,日本以武力侵华为主,独霸中国。④1945~194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