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政权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辽契丹族916年耶律阿保机1125年亡于金北宋汉族960年赵匡胤1127年亡于金西夏党项族1038年元昊1227年亡于蒙古金女真族1115年完颜阿骨打1234年亡于蒙古南宋汉族1127年赵构1276年亡于元元蒙古族1271年忽必烈1368年亡于明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3乙卷·社会文化水平海南·文化重心转移山东·北宋地方权力湖北·土地兼并

湖南御史与谏官2022全国乙卷·26·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江苏·19·王安石变法2021【Ⅰ】26·宋代科举制;北京·3·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北京·5·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湖北·17·两宋时地方财政山东·16·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2020【Ⅱ】26·宋代科举制发展(殿试)【Ⅱ】45·王安石将兵法山东·4·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北京·5·王安石变法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5)2019【Ⅲ】26·北宋募兵制浙江·7·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两宋总体

中华文明的成熟、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交融的新高潮。具体表现政治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宋朝重文轻武,并不断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体现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经济南宋时,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租佃制度发达,土地兼并盛行;宋代出现商业革命;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思想文化儒学发展到理学,逐渐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传统科技发展领先世界;市民化和多元化成为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民族对外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大都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也使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时期;中国由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古代中华文化的成熟和辉煌时期。基础知识梳理与探究【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统治者吸取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方镇太重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膨胀君弱臣强五代十国时期君主权力受到威胁武将专权武将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对措施地方:收权+分权中央:分权文官政治影响:

积极:强化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基础知识梳理与探究【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地方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

使转化为虚职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地方部队定期更换驻地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夺其权收精兵制钱粮收

权军事/民政财政刑狱仓司/农事文官担任牵制知州四监司互相平行互相监督分

影响:

积极:中央控制地方的政、军及财权,有效避免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弊端。

消极:官僚机构庞大—“冗官”“冗费”;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

地方穷困虚弱,缺乏自主性。(2022重庆市)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2022全国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DA基础知识梳理与探究【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中央——分散机构权力(增设机构,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宰相)行政军政财政监察枢密院(调兵权)三司台谏参知政事(执政)枢密使副枢密使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御史中丞知谏院皇帝三衙(统兵权)二府

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提高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影响:

①积极: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消极:权力分割过细,一定程度上导致行政效率低下;(2022湖南省)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己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己,民己因而三司取财不己;中书视民之因,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因,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

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2019浙江)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CB基础知识梳理与探究【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措施:崇文抑武崇文: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

长官。罢宿将兵权

剥夺军权(杯酒释兵权)文官掌枢密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更戍法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补充:选择性必修1—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发展

1.表现:(1)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严格考试:①考试程序:增加殿试,确立三级考试制度;②考试规范:制度更加严密(搜身、糊名、誉录、锁院);③考试内容:从重诗赋到重经义;④考试结果:直接授官,录取人数大增。2.影响:①扩大科举规模;②提高文官与士子的地位;③创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了重视教育的风气;④造就了北宋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局面。(2021全国)宋代笔记《玉壶清话》记载,一次宋太祖派遣武将党进戍边,依例应出行前向皇帝致辞,但宋太祖念其“本出溪戎,不识一字”,便破例让他“不须如此”。但党进性格刚强,坚决要求致辞,便使人将内容写在“笏”(hu手板)上,并反复背诵。结果当天由于紧张,党进“不能道一字”,最后只说出一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引发哄堂大笑。后来他自己解释说“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这反映出北宋初年

A.程朱理学盛行,引导朝廷政治风气

B.重视科举考试,成为唯一晋升途径

C.提倡武将读书,文官群体得到推崇

D.设置二府三司,枢密院只负责军事

(2018全国Ⅲ卷)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CB

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发展到宋朝,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考虑到宋朝统治具有比其他朝代尤其明显的重文轻武色彩,也可以将宋朝的官僚政治更确切地称之为文官政治,或是士大夫政治。原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文官政治形成准备了条件。政策上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选官上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入仕的机会。教育上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表现

①首要表现是科举制的完善(三级考试,扩大人数,严格程序);

②人事管理制度更加复杂、严密(实行官、职、差遣的分离),任法而不任人,官僚制作为理性行政秩序的特点充分体现;

③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收到比较成功抑制;

④士大夫集团与皇帝形成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经筵讲学、台谏合一)官职差遣:北宋时为集行政权力于中央,在任官制度上采取官、职、差遣。“官”:指享受的待遇级别,虚衔,决定俸禄收入的多少。“职”:指较高文臣的虚衔,以彰显其清贵地位;差遣:则是实际担任的职务,一般是临时性的,是拥有的实权。

如官衔是尚书,被差遣去担任知州,知州才是实职。

无论中央或地方官员,均由皇帝差遣担任。这种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造成北宋官僚机构重复设置,出现冗官现象。【拓展深化】宋代的文官政治曾经有学者做过统计,从战国至有清,中国历史上临朝称制的女主约有38人,其中以两汉两宋最多。两汉共有8人,而宋代则达到了9人之多。但和汉代严重的外戚干政不同,宋代后妃们临朝居多,但并无外戚之乱,也无后宫干政之祸。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的加强B.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C.理学的影响力增强D.鉴于前朝的教训文官政治对宗室、外戚、宦官等非理性因素的限制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戒干政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拓展深化】宋代的文官政治BA文官政治的积极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传统的贵族政治与武人政治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利收放自如;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培育了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重视文化的社会风尚,促进经学、史学、文学、教育等的发展。文官政治的消极作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容易形成党争;冗费增多,财政拮据;文臣掌兵,不熟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力减弱;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由此可见(

)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C.宋代行政效率有提高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B【拓展深化】宋代的文官政治【史料实证】据史料与所学,分析宋代专制集权加强的影响和特点。史料1: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泡《嘉祐集》卷1《审势》史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史料3:“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北宋童歌史料4: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分化事权:结束了武将割据的局面,保证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崇文抑武:庶族上升,形成良好的文化风气,文化繁荣,传承文化。强干弱枝:控制地方,地方无兵无权无钱,地方虚弱难以抗敌。滥用文官:行政组织臃肿,效率低下,养官过多,财政开支巨大。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特点: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分化事权,加强皇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加强中央集权。基础知识梳理与探究【知识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宋辽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1005年辽宋和议“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宋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1044年“庆历和议”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影响:边境获得安定,北宋内部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但也带来了财政危机。“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澶渊之盟”订立后……茶马互市,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

——《中华文明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以钱财换和平”的看法。弊:“以钱财换和平”是一种屈辱的政治外交,岁币、岁赐成为北宋沉重的负担。利: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增设官员分化事权多人共职冗官扩充中央禁军实行募兵制冗兵冗费岁币开支军费支出积贫积弱养官养兵岁币(辽)岁赐(西夏)岁贡(金)财政困难重文抑武兵将分离流民当兵军事羸弱启示:过分集权致使地方政府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基础知识梳理与探究【知识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2.财政危机——三冗两积基础知识梳理与探究【知识点三】北宋中期的变法1.庆历新政:揭开了改革的序幕。(1)背景: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②政治风气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人物:范仲淹(3)时间:庆历(宋仁宗的年号)三年(1043年),史称“庆历新政”(4)宗旨:整顿官僚机构,维护封建统治(5)失败原因:①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②宋仁宗动摇:

③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2.王安石变法:(1)背景:

(内扰外患)①“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②辽和西夏的侵扰加剧了边疆危机,使民族矛盾尖锐;③“庆历新政”失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但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④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⑤得到宋神宗的支持。(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目的措施内容作用富国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强兵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等取士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内容:实质:是一场统治集团内部局部调整的变法改革运动。22进步性:①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②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局限性:用人不当,执行中损害百姓利益;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强兵”方面,成果甚微。【拓展深化】思考: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北京)“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2020山东)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DC

1.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2.宋金之间的“战”与“和”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和议时间内容绍兴和议1141年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隆兴和议1164年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嘉定和议1208年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基础知识梳理与探究【知识点三】南宋的偏安2.宋金之间的“战”与“和”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从北宋至南宋,地理形势上发生怎样的变化?统治区域缩小,南宋以南方为主都城迁移,从东京(今开封)到临安(今杭州)南宋的偏安并不仅仅指地域居南,更指的是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宋朝民族战争特点: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防御性为主,虚外轻武

公元1274年,忽必烈帅大军攻打南宋,到1279年,宋军大败。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了整个中国。项目内容法律与教化法律: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律为蓝本,制《宋刑统》《天圣令》;教化: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深入族规、家训中;宋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

以乡约教化乡里,代表:吕大钧《吕氏乡约》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