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篇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篇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篇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篇_第4页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1

认真回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门课,列举自己某一

节语文课的教学板书,谈一谈设计意图。

板书是一个艺术整体,是教师根据需要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

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文结构或图表形式,

是教师在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理解、储存、应

用信息的视觉渠道,是提高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桥梁。

人们接受知识,有85%以上来自眼睛。可见视觉信息获得中的

作用可想而知,而板书是课堂教学中视觉住处获得最基本也最重

要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板书这个视觉渠道的作用,把它

和口头讲述、课堂演示和动用操作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

彰。

作为语文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板书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下面

几个方面去规划板书的设计:

1、板书体现示范性的直观性原则。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分

析、概括能力。

2、板书设计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艺术性,有利于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3、板书设计应有利于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富于科

学性。

朱自清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一一草

坐、躺、打、踢、赛、捉一一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一一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嚓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一、板书要做到目的明确,可以在板书设计之前就要考虑好

突出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做到胸有丘壑。

二、板书讲究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

欣赏、理解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已的创造才能,设计出反映自己

特色而又千姿百态的板书。

三、板书设计要悦目、醒目。板书是教师一种创造,是一种

既能传递知识,又能给学生美感体验的载体,所以在设计板书时

只有做到醒目和悦目,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可用不同符号、色彩或勾划、或圈点、或调整字体等。初

中语文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百年,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

我们会遇到无数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小到选择今天吃什么,去

哪里玩,大到可能会面临生与义的选择,当你们面临这样的选择

时,又会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呢?有同学说了文天祥的一

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的同学说到夏

明翰曾经说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

来人”。看来大家在生与义之间都选择了后者,今天就让我们共

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在生与义之间孟子是如何进行

选择的。(板书:鱼我所欲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明确: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2.学生自读,解决重点字词。

明确: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为:今为(介词,为了)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动词,做)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

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板书:生、义)

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

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

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小组讨论,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

法逐层展开?

明确:①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

“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

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

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

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

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

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

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

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

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

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

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

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板书:比喻、道理、

对比、举例;舍生取义)

4.结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学过的文章,思考总结孟子文章的语

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

和说服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完本篇文章,在现在这个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

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2.师生互动总结。

3.作业: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

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

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的特点,

进行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学生能够在读

中明确孟子的性善论的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学会辩证地

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

传承与发展。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三维目

标得以很好地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

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

貌。

【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

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

导。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前置性作业: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3.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4.自读课文,想想课文闰士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

哪些事?

【课前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猗、雪地捕鸟、

分别时的动画)。

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课时安排】

4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L课前两分钟:讲有关鲁迅的故事。

2.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

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

解他呢?

三、读文展示:

1、提出读书要求,小组合作读文并交流讨论:闰土和我在一

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

四、班级展示:

1、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课文的生字、生词(每个小组说说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难记的生字、如字谜、小游戏等)。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学习重难点生字、生词及学习的方法。

3、小结。

第二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

文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闰土):

第二个环节:小组交流

第三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找出你认为在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谈谈

自己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小组展示(谈谈你所找到含义比较深刻句子的

理解):

第四个环节:自由交流(个人交流、班级交流)

第四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1、第四个环节:整体回顾(学习了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感

悟?)

2、课堂小结。

3、进行课后综合性学习。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歌词大意。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难点:理解歌词大意。《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一二两班学生少部分爱回答问题,勤思考,爱动脑;

三分之二的学生思想懒惰。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

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

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

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三、感性认识并了解作者:

1、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并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2、光未然(1913—20—),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

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

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

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享年89岁。

四、朗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划分朗读节奏。

2、①教师范读。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③学生齐读。

3、可能认错的字:

气魄pi山巅diln狂澜Idn哺bfi育九曲qQ澎湃peng

pai

澎湃:波浪相互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山巅:山顶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引申为广阔或壮大哺育:喂养,比

喻培养

狂澜: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4、朗读要求: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

顿,以示区别。

(2)、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

“颂”字。)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

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小结:

A学生能够积极把握字词;B学生阅读兴趣浓,善于发表见解;

C学生乐于有感情地朗读。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

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

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

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

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

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

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诗人在歌词前还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

作用?

边思考:朗诵词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铺垫、概括、总起、

提示】

4、歌词中,哪些诗句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诗

句集中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的地方。用声音来

表现它的英雄气魄(指名读)

问:在哪些词句上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把它读好?

“望”、“奔”、“掀”、“劈”、“浊流宛转,结成九曲

连环”……

小结:我们要读好诗歌,一定要读好关键词句。(生齐读)

(2)你发现最能体现诗人对黄河赞颂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个”啊,黄河"

①提示"三个‘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呢?为

什么?

第一个“啊,黄河!”应读的舒缓深沉(重点词:摇篮)。第

二个“啊,黄河!”应读的坚强有力(重点词:屏障)。第三个“啊,

黄河!”应读的高亢激昂(重点词:臂膀)。最后两句“像你一样

伟大坚强!”号召我们向黄河学习,充满战斗决心,要读的铿锵

有力。

②指三名学生读,评点。

③齐读,提示:语气逐渐加强,感情逐渐加深,深情、坚定、

激昂,读出变化!

5、总结读好诗歌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抓住关键词

句。

6、分角色朗读。

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8、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

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四、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

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

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

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

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唱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教学反思: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

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是学生感受

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

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

法。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

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2.刻画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与中心的联系。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

本文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备好课,把握教学重

点,难点的基础上尽量把课上得生动。

课前提示:

阅读课文,查阅《新华字典》,给生字词注音。了解作品的时

代背景。

第一课时

侧重点:

1.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2.记叙的详略。

过程:

1.简介作品时代。(因对鲁迅的有关常识已有所了解,讲此课

时可让同学们回忆,重温,以求加强巩固)

2.朗读课文。(本文为文学的精品。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

看戏前后的一些事情,鲁迅把这些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

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因此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强调朗

读效果,或教师范读课文,或找朗读程度好的同学来读。可播放

录音。)

3.从情节入手,理清本文结构。

作者用笔讲究浓淡疏密,即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值得我们

认真学习。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巧妙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

趣。)

4.看戏全过程(包括看戏前的风波),按着事情的发展过程,

可以分为几层?

5.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你喜欢哪一处,为什么喜欢。(引导

学生掌握景物描写与表现中心的关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侧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结尾一段的理解。

过程:

1.本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

几个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同样是吃豆,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写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

豆好,又为什么说“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

到那夜似的好戏”?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

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

4.归纳中心思想。

5.围绕中心选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社戏》和《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材进行比较。)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6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

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

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

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

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基于

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

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

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

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

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比方类似下面的

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

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

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

(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

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

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豪放派:代表苏轼《江城子》“苏辛”

曲:《天净沙秋思》(小令)

叙事诗《石壕吏》

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

哲理诗《长歌行》《论诗》

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滁洲西涧》

战争边塞诗《使至塞上》《凉州词》

怀古咏史诗《赤壁》

3、按题材内容分写景抒情诗《浣溪沙山下兰牙短浸溪》

咏物言志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即事感怀诗《泊秦淮》

赠友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

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这类诗以描写自

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

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②战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描写边塞

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

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③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

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

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④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

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

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

然。

⑤咏物言志诗: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

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

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⑥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

念友等。

⑦赠友送别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

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

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例如:七年级上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

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

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概括回答。

(3)整首诗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请做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得通俗易懂,很有特色。围绕诗后的三

个习题,我们可以了解这一类诗歌的鉴赏特点。第一题是品味特

别有表现力的字词一一“放过”和“拦”,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

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第

二题侧重对全诗内容的把握,即人生哲理一一人生就是这样:一

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第三题则从整首诗的表现特点来设问,即用“行山路”这个意象

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这是哲理诗常用的表现手

法。

再如,八年级上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

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

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简要回答。

(3)作者的这个愿望可以从哪些字词见出?又是通过什么方

法来表现的?

以上第一、二题跟前一首诗类似,侧重语言的品味和主题理

解。第一题“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

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第二题,本诗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

强烈愿望。

第三题则涉及古诗词鉴赏的其他一些特点。前一问需要我们

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被用来暗示、象征某种含义

的有代表性的词语,如诗中的“戌”“轮台”“铁马”“冰河”

就往往被用来暗示边塞、战争等含义,这些典型词语的积累很益

于我们去把握这一类诗词的内涵。第二问则涉及古诗词写作中另

一种常用的方法,即作者通过梦境曲折地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再如八年级下册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

殷勤为探看。

1.对这首诗内容及意境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别离时的痛苦。

B.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相思的凄恻之情。

C.诗中尾联运用了典故,这是诗人借以安慰自己,表达希望

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

D.作者写此诗其实不在写情,而是为表达被贬谪的痛苦与郁

闷。

2.诗中第二联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有一字还运用了谐音,

是哪一字?谐什么音?结合全诗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李商隐的《无题》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经典之作。结合提

问,我们也能从本诗中了解许多诗歌鉴赏的角度、技巧及应注意

的问题。如,第一题的A项中就涉及到古诗词中衬托手法,B项中

的借景抒情的手法,C项的典故运用和第二题中谐音使用,无不是

古诗词写作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技巧。D项则体现为对诗歌内容的

整体把握,其中的“表达被贬谪……”还需要欣赏者对作者的生

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一因为李商隐虽然终身潦倒,但无被贬谪

的‘经历。这就告诉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情况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

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应引起重视的一

个问题。

以上三首诗丛不同角度给了我们鉴赏古诗词的启示,所以,

我们确实只有先学好课本中的古诗词,并在学习过程中做一个

“有心”人,才能有助于我们打下一个古诗词鉴赏的坚实的基础。

二、整理积累规律,学会方法

除了学习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外,复习阶段的整理提炼也是至

关重要的。通过整理提炼,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

方面规律,乃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

7---9年级全六册课本中共有古诗词89首,16册中分

别有15、10、17、20、15、12首。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整理。

如:

三、主题归纳

内容/情感题目作者朝代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水调歌头》苏轼宋

《武陵春》李清照宋

《望江南》温庭筠宋

《兼葭》《诗经》春秋

《无题》李商隐唐

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赤壁》杜牧唐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石壕吏》杜甫唐

《春望》

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观刈麦》白居易唐

《泊秦淮》杜牧唐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东晋

《饮酒(其五)》

《游山西村》陆游宋

《西江月》辛弃疾宋

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过零丁洋》文天祥宋

《已亥杂诗》龚自珍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渔家傲》范仲淹宋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

即景抒情/言志《登飞来峰》王安石宋

《望岳》杜甫唐

《使至塞上》王维唐

《观沧海》曹操三国

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行路难》李白唐

《相见欢》李煜唐

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浣溪沙》晏殊宋

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木兰诗》《乐府民歌》南

北朝

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关雎》《诗经》春秋

四、典故归纳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

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

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

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闻笛赋一一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

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

来,于是作《思旧赋》。烂柯人一一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

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

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

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

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

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

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

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

淹)

典故:勒石燕然一一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

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词

中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

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

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

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一一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

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在

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

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

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遣冯唐一一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

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

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

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

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典故:射天狼一一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略”

的。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

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

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八百里一一指牛。《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

名“八百里联”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一一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

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在词中的意思和作

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五、意象归纳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

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意象情感/思想例句及出处

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

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像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

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

中经常提到。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

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渔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

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跳楼饯别校

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曹操)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L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范

仲淹)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望江南》

温庭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

友人》李白)

风、霜、烟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题)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李贺)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落花

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

溪沙》晏殊)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

松坚贞高洁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刘桢)

梅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菊坚贞高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

明)

萍多传达惆怅和哀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

零丁洋》文天祥)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

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草木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观沧海》曹操)

杜鹃

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鸿雁青鸟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舟表达离情别绪、思乡、愁苦之情。

1.只恐双溪蚱脑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王湾)

五、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

之时。王湾《次北固山下》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一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

生哲理。杜甫《望岳》陆游《游山西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一常用来形容进入

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一说明新事物必将

取代旧事物。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

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

雌?一一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木兰诗》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一抒发历史兴亡

之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一世上

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苏轼《水调歌头》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一站得高看得远。

王安石《登飞来峰》

三、适当课外操练,强化能力

当以上两方面都完成了,我们可以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外古诗

词练习来检验和强化能力。做这些练习时还要注意几点:

1、知人论世。人:作者。了解作者的经历、境遇、创作风格、

文学素养等。世: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整个社会大背景,

以及诗人当时的个人处境(境遇)。注意作者的不同风格:李白:

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2、分析主题,把握主旨一一内容美、情感美

3、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一一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

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景交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逸美好

的农村生活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超脱尘世、淡泊宁静的心境。

4、品味语言、注意锤炼字句一一语言美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

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用得精练的字。

5、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今,

直抒胸臆,烘托,对比,比兴,象征,以静写动,虚实想映,修辞

手法的运用等。

以上对中考古诗文复习的一点初浅看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不妥之处,敬请指正。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

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兼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

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

(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

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填空: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

(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

句;追寻伊人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芦苇一一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一一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一一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凄清、迷离

(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

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浅

-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坚定

——方、湄、淡,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

(2)溯涧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和坚定、执著

(3)“宛”字,好像仿佛之意;央、纸、注的变化

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

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

习一的讨论)

——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

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读本

诗,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

朗读的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洞

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

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

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明确作用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

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

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

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

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

(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

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

象。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

细致、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

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四、拓展延伸触类旁通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练习。

茶莒①

采采茶莒,薄言采之②。采采茉莒,薄言有之③。

采采茶首,薄言掇之④。采采茶苜,薄言捋之⑤。

采采茶莒,薄言祐之⑥。采采茶首,薄言撷之⑦。

【注释】①茉营(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

作药用。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③有:采得。④掇(du。):

拾取。⑤捋(1U6):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⑥秸(ji6):用

手提着衣襟兜东西。⑦撷(_i6):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1、《诗经》的手法是赋、比、兴。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

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读,“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

首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述。

【点评】

《兼葭》虽属经典中的名篇,但因其具有篇幅短小、容量不

大、章句复沓等《诗经》篇目固有的特点,使得许多老师在教学

时,总有“有劲使不出”之感,对怎样处理课文,怎样深入文本,

怎样品味意蕴,难以把握拿捏不准。

这一设计,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可圈

可点颇多。

以读促教,涵泳品味。沈老师能紧扣文本特点,以读为抓手,

一读再读,以读促教,值得肯定。显然,学生于读中有所感受,在

读中逐渐理解,在读中品味涵泳,在读中浸染积淀。这既为下一

步教学的展开做了必要铺垫,更为学生古典素养的形成添砖加瓦,

可谓一举多得。

纲举目张,凸显主体。学生读毕,沈老师出示了一个“填空”

题,看似随意而为,实则别具匠心。答案“朦胧凄美”四个字,

既是本诗“主旨”,又是教学“总纲”。整节课就围绕“追溯”

这四字来源做文章。从“景物特点”到“情境氛围”;从“追寻

过程”到“主旨探究”,无一不为此展开。其中,学生必定处于

积极、主动的探求之中,“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便成了十足

的“领路人”和“旁观者”,“主导”与“主体”的作用自然可

得到具体生动地呈现。

问君何能尔?不难发现,奥妙在那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

(“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上。可见,教学设计之关键

在设计“问题”,关键看能否抓住核心,能否“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一点沈老师做到了。

从容舒缓,激发想象。从容舒缓是指教学的各个步骤环节,

从“听读”、“赏读”、“议论”、“小结”到“拓展”,不徐

不急、缓缓展开,其中又非同一步调,而是张(“议”环节)弛(“读”

环节)有度,很有节奏。加之多媒体音、像等手段的介入,使“课

如其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给课堂营造了诗意的氛围。学

生的思绪也就像插上了翅膀,飞翔在朦胧凄美的意境之中,从而

使有限的文字幻化出无限的空间,使教学收到了“尺水兴波”、

“尺幅万里”之效。

当然,本文教学设计,有些地方还稍欠翔实,有待进一步完

善,比如,教者对相关环节的设想或意图应做必要交代,以便人

们一目了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8

有配套的教学PPT、说课PPT、完整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请

点进我的主页查看,祝老师身体健康、事事顺遂!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最后

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所选篇目均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可激

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二)本课教材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诗人普希金创作于被流放期间,遭

受了人生的巨大挫折。诗人非但没有抱怨生活,还把时下的磨难

当做一段丰富的经历,反映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富有哲理。

可使学生心灵得到洗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符合语文

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班级基础较好,且本课直抒胸臆,篇幅短小,为

现代诗歌,学生阅读上没有障碍。但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遭受的'

挫折对于现代中学来说无法感同身受,不能体会。因此我将以创

作背景着手,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去感受着的思

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了解普希金生平及创作情况;理解诗歌所蕴涵

的哲理;提高品味、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样化朗读、对比阅读,感受诗歌的语言

美;从语句中,揣摩作者的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

的人生态度;体会诗歌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了解普希金生平及作品;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

理。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及工具

教法:析疑法、读书指导法、启发法

学法:多样化朗读法、讨论辨析法

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回忆性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海伦・凯勒么?有没有哪位同学起来说

说她的故事?这位同学向我们讲述了他心目中的海伦・凯勒,是

一个聋哑人,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

微笑着面对自己的缺陷,努力生活,成为了一位作家。海伦•凯

勒笑对挫折、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改写自己命格、不服输的精神

令我们敬佩。“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在面对挫折时,是怎样

的态度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

你》。

(二)检查预习,积累常识

1.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

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近代

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更赞誉他“一代宗师”。

2.写作背景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于革命,追求自由,与黑暗

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

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

皇政府的阴谋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此诗写于其流放期间。

3.主要作品

政治抒情诗:《自由颂》《致大海》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三)唤醒诗中的情感(第一乐章)

1.听音频范读(要求:注意PPT上红体字,读准字音、读好

停顿)

2.生自由朗读,再请一个男生,一个女生,按照提示,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对于两位同学语气的舒缓、情

感的把握提出自己的见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男,舒缓地)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女,

真诚安慰地)忧郁的日子里需要安静:(男,稳重的)相信吧,快

乐之日将会来临。(男女合,乐观地)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男,平稳深沉地)现在却常是忧郁。

3.思考:本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一切都是瞬息,(女,响

亮亲切地)怀揣希望、积极向上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男女合,深切怀念地)

(四)感悟诗人的情感(第二乐章)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思考1:一读标题,生活欺骗了作者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

用?

使作者遭受了挫折。拟人的手法,赋予生活以人的情感,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思考2:忧郁的日子可以换成(在逆境中)日子。

思考3:作者创作时身处于逆境,你从诗中感受到作者的感伤

了么?为什么?

没有。因为作者的态度是“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他相信

“快来的日子将会来临”

思考4:你是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还

念”?(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人生的体验应该

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五)做自己情绪的掌控者(第三乐章)

思考5:再读标题,想想生活会欺骗你么?如果有,你会怎么

应对?(自由发言,分享生活)

师以图片举例,启发学生思维。

(六)拓展延伸,个人展示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一写:假

如,不要,不要!需要。相信吧。

(七)课堂小练,复习巩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了(A)A.劝说的口吻B.教训的

语气C.激昂的语调D.激动的语态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对其

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告诉了人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坎坷,要对未来充满

希望。

B、全诗表达了诗人坚定信心:忧郁的日子终将会过去,幸福

就要来临!

C、读完此诗,宛如聆听一位长者对于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

托。

D、这首诗是用劝说的口吻,直接告诉人们人生的哲理。

(八)作业布置,不断提升

1.反复朗读,再次体会诗歌中的哲理

2.回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时,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