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下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实绩的详细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A.社会阶层的流动日益频繁B.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C.门第依然是选官主要标准D.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2.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根据下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卷种涉及地区录取比例南卷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55%北卷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35%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10%A.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C.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3.《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4.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巩固了地方行政制度5.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A.加强了中央权力 B.保障了公平公正C.迎合了豪强地主 D.催生了门阀士族6.下面是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的统计分类表,由表可以推知,汉代察举制()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9.6%6%15.7%8.7%A.致使富豪入仕艰难 B.忽略了身份界限C.削弱了世卿世禄制 D.体现出公平公正原则7.西汉武帝元丰五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C.解决诸侯王国尾大不掉问题D.消除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8.明初规定“凡内外官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A.利于政治风清气正 B.防止了官员的腐败C.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D.推动人才选拔公正9.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使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下列评析,较为合理的是()①两种制度都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②察举制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③两种制度都采用自上而下方式选拔人才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一定的公平性A.①③ B.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④10.监察制度在古代中国历代都有体现,其中元代《滋溪文稿》中记载:“居官难,居宪司又难,治罪夺职而人弗怨,此尤难。”明代《明宣宗实录》中记载:“以法治人,先当自治其身,违法何以责人。”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古代中国监察()A.注重官员自身素质B.实际上充当帝王的耳目和工具C.官吏具有丰富经验和良好治绩D.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员贪污腐败11.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优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12.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朝的“乡贡”,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科举制的确立()A.扩大了统治社会基础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D.选才标准越来越公平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作为丞相副手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大权。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秦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实行的御史制度,乃开我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之先例。——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材料二明时,在中央设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对官吏实行双重监督;在地方,御史台要定期派出监察御史巡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正是这种监察网络的强制凝聚力,使权力最终归结到皇帝手中。——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御史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监察网络的作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下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实绩的详细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A.社会阶层的流动日益频繁B.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C.门第依然是选官主要标准D.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B[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整个唐代官员中,士族占比远远超过庶族,意味着士族在唐代依然占据较大优势,说明了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B项正确;A项中的“流动日益频繁”与柱状图不符,排除;庶族占比有上升趋势,说明当时科举制已经实施,而科举制是按照才学选拔官员,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根据下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卷种涉及地区录取比例南卷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55%北卷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35%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10%A.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C.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好,导致文化教育水平高;经济相对落后的北方和更为落后的西南地区,文化教育落后,进而导致录取率低,所以题干现象反映了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八股取士,排除A项;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在两宋时期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元朝以来政治重心就在北方,明朝时不涉及政治重心北移的问题,排除D项。]3.《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B[根据材料“职责纠劾百官”可知,都察院是中央监察机构,负责对中央官员的监察;“辑督各道”指辑录、督查地方各省,属地方监察机构的上级部门,故B项正确。]4.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巩固了地方行政制度B[材料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依据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能达到这些标准的人才大多是地主阶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在汉武帝时形成,故A项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巩固地方行政制度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5.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A.加强了中央权力 B.保障了公平公正C.迎合了豪强地主 D.催生了门阀士族A[材料“汉朝时期……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说明中央对选官的控制加强,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魏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不能体现公平,排除B项;材料“中央委任中正官”说明是中央集权不是迎合豪强地主,排除C项;门阀士族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6.下面是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的统计分类表,由表可以推知,汉代察举制()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9.6%6%15.7%8.7%A.致使富豪入仕艰难 B.忽略了身份界限C.削弱了世卿世禄制 D.体现出公平公正原则A[从材料可以看出,富豪被举荐孝廉的比例非常低,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汉代察举制并没有忽略身份,故B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对世卿世禄制的削弱,故C项错误;察举制并不能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故D项错误。]7.西汉武帝元丰五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C.解决诸侯王国尾大不掉问题D.消除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B[依据材料可知,刺史直接受命于皇帝对地方进行巡查,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治理,B项正确;A项错误,西汉时期的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不能完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C项错误,解决王国问题的是“推恩令”;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刺史制度对消除世家大族垄断选才之弊的作用。]8.明初规定“凡内外官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A.利于政治风清气正 B.防止了官员的腐败C.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D.推动人才选拔公正A[根据材料可知,明代的监察制度不仅有亲属回避与籍贯回避的规定,后来又完善了监察体系,这有利于政治风清气正,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官员的腐败问题依旧突出,明代的监察制度并没有成功防止官员的腐败,排除B项;监察制度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独立体系,而非在明朝才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监察制度不具备人才选拔的效用,二者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9.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使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下列评析,较为合理的是()①两种制度都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②察举制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③两种制度都采用自上而下方式选拔人才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一定的公平性A.①③ B.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以德行为选官依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依据,都有利于下层民众进入管理层,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以德行为选官依据,相对于世官制具有进步性,②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主要是地方官员针对本地区的优秀人物进行推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而科举制不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人才,③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任人唯亲的弊端,体现了公平性,④正确。故选D项。10.监察制度在古代中国历代都有体现,其中元代《滋溪文稿》中记载:“居官难,居宪司又难,治罪夺职而人弗怨,此尤难。”明代《明宣宗实录》中记载:“以法治人,先当自治其身,违法何以责人。”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古代中国监察()A.注重官员自身素质B.实际上充当帝王的耳目和工具C.官吏具有丰富经验和良好治绩D.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员贪污腐败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居官难,居宪司又难,治罪夺职而人弗怨,此尤难”“先当自治其身”,可知注重官员自身素质,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说明古代中国监察实际上充当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官吏具有丰富经验和良好治绩,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故排除D项。11.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优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解析:题干材料“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优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和贪污腐化现象,但“防止了”“遏制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C两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项。12.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朝的“乡贡”,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