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_第1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_第2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_第3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_第4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风目录1概述病因病机3诊断和鉴别诊断4辩证论治壹贰叁肆壹概述12中风是因内伤积损,复因劳欲、饮食、情志或外邪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中风起病急剧,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风“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称本病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又名“卒中”。定义23西医学范围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面神经麻痹等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历代医家对心悸中风有大量论述,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有: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首创“中风”之名,确立“内虚邪中”论,指出中风的病因是“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并以邪中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中络、中经、中脏、中腑。在治疗上,张仲景主张采用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之法。

唐宋之后,特别是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对“中风”病因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中风是由“内风”而起,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和突破。

李中梓明确将本病分为闭、脱二证。

清代叶天士明确以“内风”立论,

首创“肝阳化风”学说。

王清任则以气虚血瘀为论,并创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

历史沿革贰病因病机病因11.内伤积损

年老体弱、精气渐耗,或久病气血亏损,元气不足,脑脉失养,气虚血运无力,脑络瘀滞不通;或素体阴亏血虚,则阴不制阳,肝风内动,并夹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本病。22.劳欲过度

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气血上逆,壅阻清窍;或房事不节,纵欲过度,耗伤肾精,伤及肾水,水不制火,则阴虚阳亢风动,发为本病。33.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醇酒,饥饱失宜,脾伤不运;或形盛气虚,中气亏虚,脾虚

运化无权,聚湿生痰,痰郁化热,或与肝风相合,终至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经络,蒙蔽清窍。

病因44.情志所伤

情志失调,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络;或五志过极,暴怒伤肝,肝阳暴动,或心火暴盛,风火相扇,血随气逆,上冲犯脑。

55.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人中经络;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

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可致口眼㖞僻、半身不遂。

由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又称真中风或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又称类中风或类中。本病以内风引发者居多,常见诱发因素多为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过极及饮酒饱食,劳力房劳等。

病机1基本病机:中风的基本病机是脏腑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风、火、痰、瘀横窜经络。

23病位

与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3病性.病性具有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特点。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病理因素主要有虚(阴虚、气虚、

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痰热)、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上述六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兼夹。初期多以标实为主;若病情剧变,以正虚为主,易致正气虚脱。后期因正气未复,邪气稽留,出现后遗症多

为虚实夹杂,或以本虚为主。

病机(续)4病机转化

中风的病机转化决定于内风、邪热、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与人体正气相争及其消长的变化。初起中经络者,病情较轻,正气虚而不甚,邪虽盛而病位浅,经过辨证治疗,邪祛正复,则半身不遂等诸症亦可痊愈,或好转进人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若平素体弱,正气虚衰,或邪气过盛,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则神昏而转为中脏腑,病情加重。初期即现中脏腑,或由中经络转化而来者,邪气炽盛,正气虚衰,病位较深,病情危重,若治之得法,仍有可能正气渐复,邪气渐衰,窍闭自开,而转人中经络证,进人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若治之不效,邪气愈盛,正气愈衰,终至正不胜邪,邪闭正脱,阴阳离决而死亡。恢复期邪虽衰,但正已伤,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故需长时间治疗,才能使邪去正复,而获痊愈;或邪去而正难复,进入后遗症期。叁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11.临床特征具有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遂,偏身麻木,口眼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者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喉斜,半身不遂等,而无神志障碍。23诊断12病史好发于40岁以上者,常有体衰,劳倦内伤,嗜好膏粱厚味、烟酒等因素;

或平素患有高血压,发病前多有头晕或头胀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寒冷等而诱发。

3辅助检查头颅CT、MRI检查为首选,有助于诊断。必要时进行脑脊液、眼底检查。鉴别诊断11.与口僻鉴别口僻俗称吊线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以口眼㖞斜,常伴耳后疼痛、时有流涎、言语不清为主要症状,而无神志障碍和半身不遂等表现。鉴别诊断(续)122.与痫病鉴别痫病昏仆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常叫声,昏迷时间多短暂,一般可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其发病以青少年居多,是一种发作性疾病。中风昏仆倒地后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其神昏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醒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㖞等后遗症。

鉴别诊断(续)133.与厥证鉴别厥证一般昏迷时间短暂,多伴有面色苍白,手足逆冷,但无四肢抽搐,一般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表现。

鉴别诊断(续)144.与痉证鉴别痉证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也可伴见神昏,但痉证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无口眼㖞斜及半身不遂等症。

肆辩证论治12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其主要区别在于中经络无神志改变,病情轻,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猝然发生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病情重,出现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昏糊,迷蒙,而伴见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辩证要点1

212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与脱证均为危重证,分清闭证与脱证是本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闭证为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多属实证;脱证为正气外脱,症见昏无知,四肢松懈瘫软,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五脏正气衰微欲绝表现,属虚证,多为中风危候。

辩证要点2

3.闭证当辨阳闭与阴闭

阳闭与阴闭主要根据热象的有无进行区别。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锯,便秘黄,舌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黯,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32124识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标实为主。若素有眩晕,头胀痛,突发半身不遂或昏仆,抽搐肢体强痉拘急,为肝风内动;若病后咳痰较多或神昏而喉间痰鸣,苔腻,脉弦滑,属痰浊壅盛;若肢体瘫软,舌质紫黯,为气虚血瘀;若面红目赤,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则以邪热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若肢体瘫软,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若兼心烦少寐,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辩证要点4

2125.辦病期中风发病后2周以内者为急性期,中脏腑可长至1个月;发病2周后

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者为恢复期;发病半年以上者为后遗症期。

辩证要点5

223治疗原则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急性期虽有本虚,但以标实为急,应急则治其标。中经络以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当以救急为先,闭证治当先以豁痰开窍醒神,

再予息风清火,通腑泄热;脱证急宜回阳救逆,扶正固脱为要。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息风化痰与滋养肝肾、益气活血通络等多法并用。23分证论治1.风痰入络

证候: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肢体酸痛等。舌苔白腻,脉浮滑。本证基本病机

脉络空虚,风邪挟痰

窜犯经络。以突然口眼㖞斜,语言不利,甚则半身不遂为审证要点。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中经络

23分证论治

2.风阻上扰

证候:平素眩晕头痛,耳鸣目眩,突发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身热,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本证主要病机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横窜络脉。以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为审证要点。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中经络

23分证论治

3.阴虚风动

证候:平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突发口舌㖞斜,言语不利,手指蠕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少或光滑无苔,脉弦细数。本证主要病机

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以头晕耳鸣,舌质红,苔少或光滑无苔,脉弦细数为审证要点。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中经络

23分证论治4.痰热腑实

证候:突发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结,头晕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本证主要病机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以半身不遂,眩晕,便秘,苔黄腻,脉弦滑为审证要点

治法:化痰通腑泄热。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中经络

23分证论治5.气虚血瘀

证候:突发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白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舌质黯淡,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本证主要病机

气虚血瘀,脉络瘀滞。以半身不遂及气虚血瘀之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中经络

23分证论治1.闭证为邪实内闭之证,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二便不通,肢体强痉,喉中痰鸣。临床又根据有无热象,分为阳闭和阴闭,有痰火内闭者为阳闭,有痰浊内闭者为阴闭。(1)阳闭

证候:除上述闭证的主要症状外,又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滑数。本证病机

风阳痰火上扰,蒙蔽心窍。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舌红苔黄腻为审证要点。

治法:辛凉开窍化痰,清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先用安宫牛黄丸灌服或鼻饲以清心开窍,

再用羚羊钩藤汤加减以平肝息风,清热化痰。中脏腑

23分证论治1.闭证(2)阴闭

证候:除上述闭证共有的症状外,伴见静卧不烦,面白唇黯,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或滑,脉沉滑缓。本证基本病机

痰浊壅盛,蒙蔽心窍。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静卧不烦,苔白腻成白滑为审证要点。

治法:辛温开窍,化痰醒神。

方药;涤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中脏腑

23分证论治2.脱证

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肢体软瘫,手撒肢冷,二便失禁,或见大汗淋漓,舌萎而嫩,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严重者可见面赤如妆,汗出如珠,自晴上窜,口吐涎沫。舌萎,舌质紫黯,苔白腻,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本证病机

阴竭阳亡,元气衰败。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手撒尿遗,肢冷汗出为审证要点。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方药:急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中脏腑

23分证论治

中风中脏腑经过救治,神志清醒后,多留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失语,口眼㖞斜等后遗症,仍要抓紧时机治疗。在运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推拿等疗法,以提高疗效。1.风痰瘀阻

证候:口眼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黯紫,苔白滑腻,脉弦滑。本证主要病机

风瘀阴络,气血运行不利。以口眼㖞,舌强语謇或失语为审证要点。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方药:解语丹加减。中风后遗症

23分证论治

2.气虚络瘀

证候:半身不遂,痿软无力,面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