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内伤发热_第1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内伤发热_第2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内伤发热_第3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内伤发热_第4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内伤发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伤发热目录1概述病因病机3诊断和鉴别诊断4辩证论治壹贰叁肆壹概述12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凡不因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可归属内伤发热的范畴。特点:1.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2.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定义23西医学范围

西医学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具有内伤发热的特点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历史沿革《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则内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原则。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手足烦热”,开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河。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丸、脾热用泻黄散、肺热用泻白散,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内热。元·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以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发热。朱丹溪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学说,创制大补阴丸等方治疗“阴虚火动”之证。历史沿革(续)张介宾《景岳全书·火证》说:“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并用右归饮、理中汤等治疗阳虚发热。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并用气虚柴胡汤治疗气虚发热、血虚柴胡汤治疗血虚发热。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分为郁火发热、阳郁发热、骨蒸发热、疮毒发热11种,并分别列有治疗方剂,有助于对内伤发热的详细辨证论治。王清任《医林改错》及清·唐容川《血证论》详细论述瘀血发热的临床表现,为瘀血发热的辨证论治做出了重要贡献。贰病因病机病因病机1饮食失调,劳倦过度──脾胃受损:或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发热或不能化生阴血;或运化失职──痰湿内生──湿郁发热。2情志抑郁──肝气不能调达──气郁化火——发热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发热病因病机3外伤出血──血行不畅──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壅遏──血瘀发热外伤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血虚发热4久病体虚,失于调理──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发热病机总结1基本病机:实者,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虚者,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调所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血虚阴伤,无以敛阳;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脾肾阳虚,虚阳外浮。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33病位:脾、胃、肝、肾,以脾、肾为主。病机总结(续)3病理性质:为虚、使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34病理转化:本病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久病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叁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1临床特征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或五心发热,或骨蒸潮热,或面部烘热,而体温多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减轻或消失。发热持续,或时作时至,或发有定时。常伴有头痛、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因内伤发热主要由于气、血、阴、阳亏损,或气、血、水湿的郁滞壅遏所致,故在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相关症状。诊断(续)2病史: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3相关检查:血、尿、粪三项常规检查、血沉测定、心电图及X线胸部透视或摄片、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测定、血中狼疮细胞检查及有关血清免疫学检查、肝功能检查、基础代谢检查。有未能解释原因的严重贫血时,需做骨髓象检查。病证鉴别1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特点已如上述。外感发热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程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苔薄、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肆辩证论治12辨虚实实证──由气郁、血瘀、痰湿所致的内伤发热虚证──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虚实夹杂证──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既有正虚,又有邪实表现者辩证要点1

辨病情轻重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症多轻──病情较短,热势不盛,间断发热,正气不虚,兼夹症少,若内脏无实质性病变,仅属一般体虚所致者,病情亦轻。22辨疾病内伤发热见于西医多种疾病中。如功能性低热、内分泌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部分结缔组织病和不明原因的发热,若表现为气郁、湿郁,以及气血阴阳亏虚证候,中医药治疗可获良效。但若见于肿瘤、血液病和部分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等,临证虚实错杂,则多缠绵难愈。辩证要点(续)323治疗原则实证──治宜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虚证──治宜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虚实夹杂证──宜兼顾之。23分证论治1.气郁发热证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证机概要:气郁日久,解郁泻热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23分证论治2.血瘀发热证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证机概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治法:活血化瘀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23分证论治3.痰湿郁热证症状: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证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23分证论治4.气虚发热证症状: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证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23分证论治5.血虚发热证症状: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证机概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治法:益气养血代表方:归脾汤加减23分证论治6.阴虚发热证症状: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证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治法:滋阴清热代表方:清骨散加减23分证论治7.阳虚发热证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