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复习2015春_第1页
《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复习2015春_第2页
《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复习2015春_第3页
《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复习2015春_第4页
《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复习2015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道德与新闻法“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时常反复地思索,越是在心中灌注了永远新鲜和不断增长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德国哲学家康德语录】

伦理道德控制是贯穿人类社会管理始终的重要手段,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手段体现着低成本和有效性。一、伦理“伦”与“理”原先是独立的两个词,两者合用的情况最早发见于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汉代经学家郑玄的解释是:“伦,犹类也,理,犹分也。”伦理是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在信念来调整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

伦理道德评价的三种基本方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在信念。

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俄国社会活动家普列汉诺夫曾指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应注意道德价值判断的多元性,注意价值平衡。

三、伦理道德的三个基本层次伦理道德的三个基本层次: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四、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基本训命:“不可说诳,不可偷窃。”1、善与恶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亚里士多德:“至善就是幸福。”、“中道原则”

康德:“善良意志”、“绝对命令”

黑格尔:“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

2、义务义务就是应当、必须做的事。应注意区分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

3、良心

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心和自我评价能力。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王守仁提出“良知”的概念。4、荣誉

真正的荣誉是社会肯定和自我肯定的统一。

5、幸福

尽管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才做出贡献。

6、公正

古希腊四大德之一(智慧、勇敢、公正、节制)。

罗素:“公正是对规则的同等适用。”

亚当斯密:“公正原则是最容易度量的道德原则,是唯一明确的道德准则。”

五、新闻伦理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活动形成一定的组织和规模后,基本的传播伦理就应运而生了。

1、自我发展阶段(十七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由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发展,在美国,报纸的普及和渗透性几乎达到了“每个看门人和马车夫手里都有一份报纸”的程度。报纸充斥了大量色情、凶杀、灾祸、犯罪等低俗化内容。1896年,报业大亨赫斯特在主持《纽约日报》社务时,曾派工作人员、画家芮明顿到哈瓦那作战争速写,芮明顿到达哈瓦那后,给赫斯特回电:“这里平静,不会有战争,想回纽约”。但赫斯特却执拗地电复芮明顿:“请留下,你提供速写画面,我将提供战争。”鉴于此,美国新闻界和其他有识之士掀起了反对和抵制报纸低俗腐化的“清垃圾运动”、“扒粪运动”。1841年,格里利在《纽约论坛报》创刊辞中申明:要将报纸办成赢得善良的、有教养的人们嘉许的、欢迎的家庭常客。普利策提出的口号是:“真实、真实、真实。”

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沃尔特·威廉主持制定了《记者守则》,基本内容是:新闻是一种专门职业;一个大众的报纸应为大众所信赖;清晰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正确和公平是良好新闻事业的基础;报人应只写他所深信为真实的事情;如果不是为了公共利益,就没有理由为禁载新闻辩护;凡是人家不愿意谈的,就不该把它写出来;,应竭力避免受贿;广告、新闻与社论,均应为读者的最大利益服务;最成功及最能够成功的新闻事业必须敬畏上帝和尊重人类,坚持超然地位,不为成见和权力所动。我国的《大公报》提出了“不党、不盲、不偏、不私”的办报方针。

2、国际化阶段(二战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1910年,国际期刊联合会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成立。1948年3、4月间,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有51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了《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

3、国际一体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

提出“发展媒介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倡导建立国际社会传播新体系、新秩序,保持和维护国际传播的公正。传媒的商业化、官僚化、垄断化、歧视性等现象比较严重。

六、新闻道德问题种种1、不守信约2、干扰司法、执法工作3、侵犯他人名誉、隐私4、制造假新闻5、大搞“支票新闻”、“广告新闻”、“有偿新闻”6、违背人道主义精神7、诱发不良动机,破坏社会风气8、造谣、欺骗9、助恶、助偏10、歧视11、恶性竞争,贬损同业12、煽情及用语失范

七、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基本要求1、新闻传播应客观、独立、准确、公正,应向社会提供更正权和答辩权2、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3、维护司法公正4、保守职业秘密5、以正当方式从事职业,不剽窃、不受贿6、尊重公众,保护他人名誉、隐私7、不误导社会,不伤风败俗8、不歧视,坚持超然地位

第二章新闻法制一、国外新闻法制1、新闻管制许可制、保证金制度、印花税制、事先审查制度、特别管制2、新闻自由的思想观点密尔顿:《出版自由》、“观点的自由市场”、“真理的自我修正”

罗伯斯庇尔:“提出反对意见的自由”

吉米·边沁:“公开法则”

杰斐逊:“报纸的政府与政府的报纸”、“安全法则”

3、国外新闻法制简介美国:保护“表现”:艾莫生:“表现是思想发展、知识探求和自我认识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压抑信念和意志的表现,就是对人的尊严的侮辱,对人的本性的否定。

“宪法第一修正案”——美国新闻法制的基石

1801年,美国《取缔煽动法》失效。1966年,制定《信息自由法》,规定只有九大类事项可以不予公开。1967年,又制定《阳光下的政府法》。1903年,隐私法得到民法上的确认。1976年制定《隐私法条例》。在“明尼苏达州诉《纽约时报》案”中确立了“确有恶意”原则。

法国:1881年7月29日议会通过了《出版自由法》。废除预先检查制度,规定出版活动是否合法由法院判定。还规定了版本登记制度、版本记录制度、呈交样本制度、更正与答辩制度、反论权制度、“瀑布制度”。

英国:1888年制定《诽谤法》。1911年通过《官方保密法》。

诽谤是有关传播行为使他人的社会性评价遭受不应当有的降低。诽谤的构成有三个要件:一是诽谤性言辞存在,二是该言辞公开,三是可指认性。

诽谤的种类:可多种角度分类。私生活诽谤与职业诽谤、民事诽谤与刑事诽谤、口头诽谤与书面诽谤、原始诽谤与重复诽谤、直接诽谤与暗示诽谤以及无意诽谤。

诽谤诉讼:原告须证明言辞具有诽谤性、言辞已发表、可指认性。媒体辩护方法:正当理由(真实、同意)、公正评论、特许权。对于媒体积极、善意的挽救措施和行为,也可以作为免责或是减责的理由。如:媒体及时作出更正声明、依政免责情形出现等。

公正评论:表达诚实的意见是公正评论的基础。一般来说,基于事实、无恶意、多角度平衡所作出的评论可称之为公正的评论。

瑞典:1812年制定《出版自由法》。属宪法性文件。规定了“匿名权”。而希腊、塞内加尔明文禁止“匿名”。印刷品的国民待遇问题。

丹麦:1851年制定《新闻法》。更正制度:免费刊登更正、更正位置相同或相近、及时更正、只对当事人更正。

日本:1909年制定《新闻纸法》。规定:非本国居民、现役或召集中陆海军人、禁治产者或准禁治产者、受徒刑或监禁者等不得为报纸发行人或编辑人。承认编辑版权,评论要多角度平衡表达。《少年法》规定:未满20岁的犯罪少年的照片、姓名不得见报,但以下特殊情形除外:犯罪少年在逃跑中,并有把握估计是杀人、放火的凶恶惯犯;是协查的通缉犯。

二、中国新闻法制1、秦朝定有“妖言惑众罪”。以此罪名在咸阳坑杀儒生方士460多人。唐代报业兴起,官方公文成为公共信息流转的主要渠道。宋代统治者取消了路、州、郡在京设立的进奏院,上都进奏院统管全国文件、消息的编辑、发布,并由枢密院对出版物采取事先审查,查禁“小报”,实行“定本”制度。明代朝廷不允许一般民众探听抚案、提奏、传报等消息。清代大兴“文字狱”,许多学者被冤杀、错杀。如:胡中藻的“一把心肠去浊清”,还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维民为止”、“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事件。2、1908年《大清报律》。规定了发行人、编辑人、印刷人资格条件:年满二十岁的本国人;无精神病者;未经处监禁以上之刑者。发行、编辑之间可以兼任,但印刷人不得充发行人或编辑。规定了事先审查制度。1914年袁世凯政府制定《报纸条例》,但未经国会通过。

3、1943年国民党政府制定《新闻记者法》。规定了记者任职的条件。1980年,上海代表赵超构在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制定新闻法或新闻出版法的口头建议。1998年3月,人大代表侣广志向大会提交了由32名代表附议的《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的提案,但没有明确的结果。

第三章

新闻政策新闻政策是指各国政府制定的管理和引导新闻事业的行政性文件、命令、决议和规定等规范的总称。新闻政策具有权威性、及时性、灵活性、适应性。一、西方国家新闻政策的特点1、国家安全利益为主导2、新闻自由与法律、社会责任协调平衡3、严松相济的管理政策4、先放后收的过程控制5、约束垄断与国内保护

二、中国新闻政策的特点1、坚持党的领导、党政一体化管理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主义方向、正面报道、经济报道)3、新闻管理以政策为主导,与新闻法律的协调不够

管理机构: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闻出版总署、广电部

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两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三为方针”(再加上为党和政府的大局服务)

对外传播:增强政治影响力、经济竞争力、形象亲和力、道义感召力

新闻传播纪律1、对重大报道和不定报道的汇报制和审查制2、报刊不得批评同级党委3、“内参”反映制4、“文责自负”制5、对外宣传统一口径制6、媒体权能差别制7、重大新闻统一发布制8、灾情、疫情、事故、气象等特别发布制9、党报事先审查制10、保密制度11、外事报道:对友好国家不妄加评论;国内发生的该报的消息不落后于国外)12、地图选用送审制13、计划单列市以上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可自行决定。

第四章

新闻监督

新闻监督的实质是人民委托新闻媒体对社会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监控、督察。新闻监督权是一种代表权。新闻监督的重点是公共权力运用和影响的领域。

我国现行的监督形式有:党内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包括新闻监督)。

新闻监督是全天候的监督,又是职业性监督,应充分发挥其威力。当然,新闻监督本身也须受社会的监督。

一、国外新闻监督状况监督思想传播:

法国油画:“不自由,勿宁死”。英国约翰·洛克:“天赋人权”。

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

英国吉米·边沁:“公开官员的行为”

美国杰斐逊:“若人人为天使,就不需要政府;若政府皆天使,就不需要法律。”

美国杜鲁门:“扛不住热,就别进厨房。”

监督措施和方法:

政府信息公开听证会制度

新闻发布会

“D”通知(英国)

国务院传播规则(

美国)

记者俱乐部(日本)

对新闻自由权宪法性的保护

法院终决原则

媒体特许权

(如“盾法”、“合理误信”、“疑案待决”)

二、我国新闻监督状况样板性监督盛行(基本上是“罚不加于尊”)

行政权力干预监督现象严重

监督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利己倾向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

权力“寻租”阻碍监督

法院终决原则体现不够

媒体缺乏应有的特许权

(如“卧底监督”)

监督范围受限

三、新闻监督应注意的问题

1、对党和政府方面的监督,应注意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权威,有些情况适合通过“内参”向有关方面反映。2、注意保护反映情况人。3、市场监督应有度。4、不能假扮某些角色,如:政府官员、学术领袖等。5、“卧底监督”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五章记者的权利与义务一、记者的权利

包括公民权利和职业权利。

职业权利:1、采访权

(实质是一种知情权)

2、编辑权(注意编辑版权)3、传播权4、新闻监督权(“第四大公权力”)5、著作权(即“大版权”)

记者不享有执法权和强制权。

关于著作权:

1709年,世界第一个版权法令出现在英格兰,名为《安妮法规》。将版权视为个人的财产权,保护个人劳动不被非法占有。1790年,美国制定《版权法案》。188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成立一个下属机构——“伯尔尼公约组织”,根据许多国家多边版权协议,制定了《伯尔尼公约》。该公约有两项重要的规定:一是要求各成员国的国内版权法规必须为大多数各种著作的作者提供其终生外加50年的版权保护期;二是一旦作品问世,它便自动取得版权保护而无须履行任何正规的诸如版权登记或向国家图书馆或版权部门呈交样本等手续。1989年3月1日,美国加入该组织。截止1990年1月1日,共有84个国家加入了《伯尔尼公约》。

195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立一个下属机构——“世界版权公约组织”,并制定了《世界版权公约》。该公约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保护期不少于作者终生外加25年;二是成员国的国内版权法规必须为大多数各种著作的作者提供其终生外加50年的版权保护期;二是承认各国有关合理的版权登记,但若其他成员国的作品上面印有国际版权符号时,即可被认定为已履行了有关手续。1971年,两个公约的规则获得重大修订。出台了一项重要制度——“强制性版权转让许可制度”。版权转让的书籍必须是用于教育科学目的。此类许可的申请者必须是来自两个公约组织确认的发展中国家。

申请者想将原书译成在有关国家作一般使用的另一种文字时,必须等到该书原版出版3年后才可提出,并且申请时该语种译本还没出现。若转译的文字在一个或两个发达国家不被广泛运用的话,申请翻译权的期限可缩短为1年。对于译文和重印许可的申请,申请人必须说明他为了向原版权持有人申请出版权已尽了最大努力。申请书的副本必须寄给原书出版社,同时还要寄给原书出版社所在国的国家版权机构。

1990年9月7日,七届人大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受保护的作者范围:中国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本法享有著作权。外国人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依本法享有著作权。外国人在中国境外发表的作品,依有关版权协议或共同参加的国际公约享有著作权。规定了作品的范围:文字、口述、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美术、摄影、电影、电视、录像、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说明、地图、示意图等图形、计算机软件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不适用于本法的作品范围:一是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二是时事新闻;三是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个基本部分。具体有: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及使用和获得报酬权。

二、记者的义务1、守法的义务2、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义务3、准确传播新闻的义务4、独立、客观、公正地反映和引导舆论的义务5、为消息来源保密义务6、提供更正和答辩的义务

第六章秘密采访

一、秘密采访的涵义

所谓秘密采访是指隐瞒身份、意图等或暗中进行的采访活动。它可分为隐性采访和暗访两种形式。隐性采访是隐瞒身份、意图等而进行的采访活动;暗访是不与采访对象直接接触而暗中进行的采访活动。记者进行秘密采访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通过一般性采访无法得到的新闻信息。所以,秘密采访比较适合于调查性报道、揭露性报道。

二、秘密采访的要求1、要充分占有相关资料2、要胆大心细、善于掩饰3、要善于“合群”

4、要有足够的毅力和韧劲5、采访结果很多时候需要核实、验证6、秘密采访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真相”

二、秘密采访的原则1、守法原则2、善意原则3、遵守业界原则和纪律

《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军事设施管理保护法》中规定:“记者在采访时不能秘密进入军事禁区,不允许对军事禁区中的景物、情况进行拍照和记录。要进行有关采访必须征得军方同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第三条规定了国家秘密的范围: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事项;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

《刑法》规定,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保护公民通信自由,禁止非法窃听。

2001年4月,《民事证据规则若干问题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偷拍偷录还应注意:

保持视听资料足够的清晰度;录制过程简练、主题突出;录制过程中有关称谓及日期要明确;录制过程中不能出现胁迫、诱导语言。

偷拍偷录合法与非法的大致界限:1、公开场合与隐私场合2、拍录对象是群体还是个人3、拍录的目的4、拍录内容的真实性5、消极地不暴露身份还是积极地隐瞒身份6、采用工具的合法性

第七章

新闻侵权一、新闻侵权的涵义

新闻侵权是指在新闻活动中,新闻单位和个人对公权和私权实施的不法侵害行为。

二、我国新闻侵权历史回顾

唐代报业兴起,但官报占统治地位,私家小报并不多见。再加上官方的控制,少有新闻侵权的事端发生。宋代私人小报有了可观的市场,新闻侵权活动也有了明显的表现。宋朝廷曾下诏:“今后有私撰小报,唱说事端,许人告首,赏钱三百贯文,犯人编管五百里。”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何遇恩、邵南工主办的报纸披露了这样的事情:“初五日,皇上与大臣赴圆明园。叩节毕,皇上出宫登龙舟,共数十只,俱作乐,上赐蒲酒。由东海至西海,驾于申时回宫。”何、邵二人因“捏造小抄”被处斩。

光绪四年,《申报》发表主笔杨乃武编译的一篇文章《星使驻英近事》(“星使”是指驻英大使郭嵩涛)。该文称:近阅某日报云,英国最近设立之画院内,有一小像,俨然是中国朝廷的驻英大使。据画师古曼云:余欲画大使小像,见大使有踌躇之意,延迟许久才答允。坐定后,大使正式说:“画像须两耳齐露,若只一耳,观像的人岂不要说一只耳朵已被割去吗?”大使又说:“帽子上的翎顶必应画入。”余以为翎顶为帽檐所蔽,翎枝又在脑后,断不能画。大使听说后,即伏首到膝,问余:“如今见到翎枝否?”余回答:“大使的翎顶虽见,但大使之面目不存在了。”事后得知,该侵权事件是杨乃武盲目转载《字林西报》失实文章造成的。

1903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苏报案”。该案主要涉及《苏报》发表了章太炎为邹容《革命军》所写的序文以及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内容,被清廷起诉犯有诽谤罪。经清廷公审,二人被判处死刑。后经北京公使团合议,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1935年,一代影后阮玲玉因不堪报纸的流言诽谤,含恨服药自杀。临终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

建国后,国家基本实行计划体制,对新闻媒体的管理有序,加上新闻媒体自律性强,很少发生新闻侵权的现象。但“文革”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遭到严重的歪曲、破坏,“人治”现象盛行,新闻侵权现象也是比比皆是,只是其中的很多侵权无从被追究罢了。1979年7月1日,我国颁布了《刑法》。1983年,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社记者沈涯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