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基地建设项目(二期)-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1页
露营基地建设项目(二期)-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2页
露营基地建设项目(二期)-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3页
露营基地建设项目(二期)-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4页
露营基地建设项目(二期)-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露营基地建设项目(二期)-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细勘察)目录121511、前言 1175341.1项目由来 1314391.2工程概况 166831.3勘察工作目的与任务 1200121.4勘察依据 1128121.5本次勘察执行的标准 293171.6勘察等级确定 2227471.7勘察工作方法与完成工作量 2104081.8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26751.9主要利用及参考资料 396622、自然地理条件 3168262.1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3216442.2地形地貌 4173322.3气象与水文 4111563、工程地质条件 439313.1地质构造 480653.2地层岩性 4213953.3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 512783.4水文地质条件 5220903.5场地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616473.6不良地质现象 6194163.7地震 6297624、岩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6252204.1统计方法 6115044.2试验统计成果 7273984.3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及参数建议 74904.4土、石工程分级 836424.5地基均匀性评价 8268845、主要建筑材料及施工用水 9167465.1石料、砂料 915625.2施工用水 9301626、工程地质评价 9140866.1场地稳定性及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995426.2道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 9235846.3挡墙工程地质评价 10115676.4涵洞工程地质评价 11107186.5环境影响评价 11128476.6特殊性土评价 12297736.7施工对环境和邻近建筑物的影响评价及防治措施建议 12230906.8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分析 12111297、结论建议 13图件顺序号图名比例尺序号1总图例/№.012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500№.023纵断面图垂直比例1:600、水平比例1:2500№.03~№.044剖面图1:200№.05~№.125钻孔柱状图1:100№.13~№.23附表勘探点数据一览表地层统计表附件建设工程勘察合同勘察任务委托书勘察纲要用地规划许可证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报告PAGE21、前言项目由来1.2工程概况本项目共2条路线,主线长753m,支线长141.4m,道路总长894.40m。本次设计路面总宽度5.0m,为沥青砼路面。其中行车道宽度4.0m,土路肩宽度2×0.5m。土路肩采用C25砼硬化,道路采用单向横坡1.5%,断面如下:0.5m(硬化土路肩)+4.0m(车行道)+0.5m(硬化土路肩)=5.0m。1.3勘察工作目的与任务1、目的本次勘察目的是对瓜子坪露营基地建设项目(二期)-道路道路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工程地质勘察。为了更好地完成施工图设计,须对拟建道路及边坡进行勘察工作,以便提供详细、准确的基础资料。2、任务1)查明道路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条件。2)查明道路区地基覆盖土层及基岩风化层的厚度、桥台基础岩体的风化与构造破碎程度、软弱夹层情况和地下水状态。3)查明特殊性岩土和不良地质的类型、分布及性质。4)查明道路及边坡及道路挡墙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对基坑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支护措施建议。5)对场地进行地震效应评价,查明地震动参数取值。6)查明筑路材料的类别、产地、质量、数量和开采运输条件。7)通过野外勘察和采集岩土样进行试验,提出地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以便对桥台持力层的岩土体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并提出建议和意见。8)判定环境水和土对道路及边坡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判定地基土和水在道路及边坡施工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9)对道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对道路地基的稳定性、持力层类型及对形成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提出道路的基础型式、埋深及持力层岩土参数提出建议。10)对工程施工方法提出建议。1.4勘察依据1)《工程建设勘察合同》;2)《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3)建设方提供的1:500附地形图的设计平面图。1.5本次勘察执行的标准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3)《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01-2020);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3430-2020);8)《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9)《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1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6勘察等级确定勘察等级确定:本项目道路共有2条路线,路线总长805m。其中主线长666m,起点与现状道路平交,终点止于主线K0+155;支线长139m,起点始于主线K0+626,终点止于主线K0+310。参考四级公路II类设计,设计速度15km/h,道路宽度5m,采用沥青砼路面。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属蚀剥蚀构造低山地貌区,大部地带为斜坡地带,坡角20°-25°。场地类别为中等复杂场地,地基复杂等级为二级,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综合确定本次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7勘察工作方法与完成工作量1.7.1工作方法本次勘察工作严格按有关规程、规范及任务委托书要求进行。根据一阶段详细勘察的目的和任务,从勘察区的工程地质背景出发,针对要解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测绘,工程测量、钻探、岩(土)测试等勘察手段对桥位区工程地质条件勘察,以达到此次勘察的目的。1.7.2完成工作量我司在接受委托后,立即成立项目组前往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瓜子坪露营基地建设项目(二期)-道路工程地质勘察纲要》,在业主大力支持下,自2023年3月9日开始勘察外业工作,于2023年3月11日结束外业工作,甲方对勘察外业工作进行验收并通过,随即进行内业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工作。勘察实物工作量见下表1.6-1:表1.6-1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顺序项目单位工作量11:500地质测绘km21.112地质钻探m/孔188.80/213采取岩样组74岩石试验组75实测工程地质剖面m/条1543.8/86钻孔测放个217水位观测次/孔42/211.8勘察工作质量评述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严格遵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及《瓜子坪露营基地建设项目(二期)-道路工程地质勘察纲要》进行。1.8.1工程测量本次勘察测量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为0.5m,野外测量根据建设方提供的2个控制点进行放孔及剖面测量,钻孔定位及剖面测量均采用全站仪实测,其定位误差小于0.10m,标高误差小于0.01m。成果详见(瓜子坪露营基地建设项目(二期)-道路测量说明)。1.8.2工程地质测绘对勘察区进行1:500工程地质测绘,主要调查桥位区岩土层的分布范围、结构面特征、层间结合情况及不良地质情况;对桥位区进行了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对地表岩溶发育位置进行调查。工程地质测绘、成图单元以工程地质岩性段为单元。在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标准层位、水文地质点线、不良地质和每个地质单元体均有观测点。其成果资料质量符合本次勘察的要求。1.8.3工程地质钻探1)勘探线主要沿拟建道路周边线及边坡位置布设,共布置纵横工程地质剖面17条。2)本次勘察勘探点主要沿沿拟建道路周边线及边坡位置,共布置钻孔21个,间距50~200.00m,其中控制性钻孔7个,占勘探点总数的34%;一般性钻孔14个,占勘探点总数的66%。3)钻探施工严格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的要求进行,本次勘察共投入XY-150型钻机4台套,采用金刚石、普通合金钻头进行钻进。开孔孔径φ110,终孔孔径φ91。为提高岩土芯采取率,严格控制了回次进尺及循环用水量,土层每回次进尺控制在0.50~1.50m,同时下管护壁,粉质粘土土芯采取率大于90%。基岩中风化进尺一般不大于2.0m,岩芯采取率大于90%,钻孔深度:一般性钻孔预计钻入基底持力层以下完整基岩3米以上,控制性钻孔钻入基底持力层以下完整基岩5米以上,均满足规范要求。钻探施工严格按钻探规程、规范执行。在整个钻探过程中,地质人员跟班对钻孔岩土芯进行及时编录、所有岩芯均进行了拍照存档并就近挖坑按顺序排列掩埋,各钻孔均达到规范要求,所得原始数据真实可信。1.8.4样品采集与室内试验本次勘察工作在钻孔中采取岩石样品7组。岩样采集主要结合道路及挡墙持力层选择布置,在预计基础持力层采集,取样钻孔占总孔数的34%,所取样品按要求及时封存,样品规格满足试验需要,室内岩石及水样测试试验工作由我公司委托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集团检验检测有限公司完成,测试数据可靠。1.8.5水文地质观测各钻孔在施工时,每天早晨开钻前用测钟测量孔内水位,在钻孔终孔后提干孔内残余水,待24小时后,再次测量稳定地下水位。在各孔内均未见稳定地下水位。本次勘察勘探点平面布置图采用AutoCAD2006版处理,柱状图及剖面图采用重庆南江工程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工勘绘图软件》(2005)处理,文字部分采用MicrosoftWord处理。通过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本次勘察成果资料达到一阶段详细勘察精度,成果资料满足工程地质勘察委托书及规范要求,可供设计施工使用。1.9主要利用及参考资料1)重庆市构造纲要图(1:50万);2)重庆市地质图(1:50万)。2、自然地理条件2.1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本项目位于重庆市垫江县明月山,距重庆主城区120公里,东邻丰都县、忠县,南连涪陵区、长寿区,西靠四川达州市大竹县、广安市邻水县,北与梁平区接壤。垫江县常住人口65.06万人。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翼重要接点,渝川东部陆上交通枢纽,为渝东北地区商贸流通、物资集散地。重庆主城“四山”之一,是重庆都市区的天然氧吧,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迁徙活动提供了提供了绿色走廊,是一个重要的亚热带生物资源基因库,是人们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的理想场所和进行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的呢过野外考车研究的天然博物馆。由于山地气温、阳光和风速垂直分布的特点,明月山更是吸引人们休闲、度假、避暑、健身和开展近郊旅游的胜地。为方便露营基地内部通行,拟新建内部道路。2.2地形地貌场地属蚀剥蚀构造中低山地貌区,主要为斜坡地带,场地呈台阶状,坡角15°-25°,局部边坡较为陡峭。拟建区地形总体变化一般,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砂岩发育位置地势相对较高、地面起伏一般。拟建道路范围内地面高程955.12m~979.75m,高差24.63m。2.3气象与水文勘察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特点是大陆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季暖和,极少霜冻,多雾,日照时数少;盛夏时间长,多连晴高温和伏旱,雨量集中,多暴雨,常有洪涝发生;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影响、春季回暖早,春早冷暖多变,但不稳定,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低温阴雨天气出现。初夏及三秋期间多连阴雨。根据垫江县气象站1957~2011年54年的实测资料分析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8.1℃,最高气温月为7、8两月,平均气温28.4℃,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月,平均7.3℃,最高气温为41.4℃(2006年8月),最低气温-3.7℃(2003年1月),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四季宜耕。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09.4mm,年最小降水量为826.0mm,年最大降水量为1519.8mm(1971年7月)。境内降雨充沛,但时间分配上不均匀。全年降雨多集中在4~9月份,降水量为846.9mm,约占年平均降雨量的76%,最大月降雨量为7月,降水量386.6mm。多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为100mm。多年平均日照时获得为1121h,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3.4d,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035.5mm,多年平均风速1.2m/s,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96d,多年平均年霜日14.1d。本勘察区附近无大的地表水流存在,地表水对道路影响小,但应该做好冲沟位置的排水工作并应做好雨季防水工作。3、工程地质条件3.1地质构造勘察区位于明月峡背斜西翼,岩层以单斜构造产出,岩层产状:303°∠23°。场地下伏基岩层位正常稳定。根据附近出露基岩实测产状,场区主要发育两组裂隙:L1:135°∠75°,局部微张1.0mm~2.0mm,延伸长度3.0m~5.0m,间距1m~3m,偶见粘土充填,结构面结合程度差,为软弱结构面,。L2:242°∠72°,局部裂宽1.0mm~5.0mm,延伸长度5.0m~8.0m,间距3m~5m,偶见粘土充填,结构面结合程度差,为软弱结构面。3.2地层岩性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道路沿线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dl+el)粉质粘土,下伏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砂岩组成。现将各岩土层工程特征分述如下:(1)粉质粘土(Q4el+dl):褐色、灰褐色,主要由粘粒、粉粒组成,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呈可塑状,钻探揭露厚度为1.20m-2.50m,该层在场地原始地表的大部分地区,厚度不均匀。(2)砂岩(T2l):褐黄色、灰色,由长石、石英、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局部含泥质重,局部为粉砂泥质胶结。强风化带岩质软,岩芯呈碎块状,锤击声哑,力学性能差,厚度为0.60m-1.10m;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完整性好,质较软,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3.3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3.3.1基岩面特征勘察区基岩面与山形基本一致,总体较陡,基岩面倾角一般在20~25°。3.3.2基岩风化带特征1)强风化带岩体:自然斜坡及边坡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土状,碎块状、短柱状,风化后易崩解,手捏岩芯易碎散,岩质极软。2)中风化带岩体:裂隙较发育至不发育,含泥质较重的砂岩具有揭露后易风化崩解、遇水软化的特点,泥岩岩芯呈短柱~柱状,岩质较软,岩芯多呈短柱状,柱状,长柱状,岩质新鲜、坚硬,强度高,不易击断。岩体具有随深度增加完整性逐渐变好的特点。3.4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质调查与测绘可知,该场区地貌类型为丘陵斜坡地貌,斜坡整体倾向东南,西高东低,地表水体较少,仅在地块南侧分布有小水沟,主要为场地上部斜坡地带汇集。场区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据调查分析,场区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1、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该类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残坡积层中,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向地势较低的斜坡坡脚处排泄,由于该层孔隙率大,透水性好,厚度小,含水性差,水量贫乏,在暴雨后有短暂孔隙水存在。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石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以及层间裂隙中。拟建场地内下伏基岩为砂岩。砂岩有少量孔隙和裂隙,是相对含水层。由于补给能力差、补给量小,地下水迳流、排泄条件好,因此场区内基岩裂隙水含量小、埋藏深,分布局限。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无地下水。钻孔水位观测表明,拟建场地内无统一稳定的地下水位面,地下水埋藏较深,地下水不发育。勘察期间,通过钻孔内水位观察,钻孔内均无稳定地下地下水位存在。对区内调查并未有泉点等地下水露头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但雨季在地势低洼的素填土层较厚处有形成局部滞水条件。对场地存在地下水部分基础开挖进行降水处理,根据地区经验提供渗透系数经验值如下:砂岩渗透系数K=0.50-0.70m/d(经验值),其渗透系数不稳定与基岩裂隙发育情况有关。根据地区经验本场地透水层素填土渗透系数K=8~15m/d(经验值),粉质粘土渗透系数K=0.005~0.010m/d(经验值)。砂岩属透(含)水层;粉质粘土为隔水层。砂岩强风化风化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好。在雨季施工必须对上部土层做好支护措施,在降水时应做好相应的止水工作。综上所述:勘察区地表水不发育,对岩土体的稳定性影响小;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经对场地内大部分钻孔的终孔简易水位观测,场地在施工期间钻探深度范围内未见稳定地下水,场地内浅部地下水贫乏。局部存在上层滞水及少量地下水,水量受大气降雨影响而变化,施工中应加强地下水、地表水的抽排、拦截措施。3.5场地水、土的腐蚀性评价据现场调查,拟建场地及周围无大型工矿、化工企业,无对水土有重度污染的污染源,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根据场地周边已有建筑现状和当地已有的工程经验,该场区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2条判定,土对砼结构具微腐蚀性,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表3.5.1土体腐蚀性评价表评价类型腐蚀介质试验值判别标准腐蚀等级评价结果土对混凝土结构SO42-(mg/kg)63.1Ⅲ类环境<300微对砼结构有微腐蚀性Mg2+(mg/kg)10.65<2000微NH4+(mg/kg)-<500微OH-(mg/kg)-<43000微总矿化度(mg/kg)-<20000微PH值7.91弱透水层>5.0微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Cl-(mg/kg)18.57含水量≥20%<250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钢结构PH值7.91>5.5微对钢结构微腐蚀性备注按GB50021-2001(2009年版)12.2节评价3.6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调查可知,本场地及周边岩层分布连续,未见断层、构造破碎带,拟建场地除特殊岩土为人工填土外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也未发现滑坡、地下采空区、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3.7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表C.22,道路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勘察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区域范围内无断裂、破碎带通过,构造稳定。场地无滑坡、泥石流、液化、震陷等地震稳定性问题。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厚度1.20~2.50m剪切波速(Vs)经验值为160m/s。场地下伏基岩为稳定岩石剪切波速大于500m/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4.3.2条,场地基本烈度为6度,可无需判别粉质粘土土液化。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结合覆盖层厚度情况,进行地震效应评价。可按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采取抗震措施。地震效应评价见表3.7-1。1)路基及其附属物表3.7-1道路分段地震效应评价线路场地类别抗震地段A线K0+000~K0+753=2\*ROMANII一般地段B线K0+000~K0+141.4=2\*ROMANII一般地段挡土墙位于斜、陡坡地段,为抗震不利地段,震设防目标为不发生严重破坏。4、岩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4.1统计方法本次勘察主要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采用以下公式进行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式中,—岩土参数测试值—参加统计的样本数—岩土参数平均值—岩土参数标准差—岩土参数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式中正负号按不利组合考虑—岩土参数标准值4.2试验统计成果各岩土层室内试验统计及原位测试统计详见附表1,岩土参数的统计充分考虑取样、试验操作等因素对试验成果的影响,按照地质体的不同单元、区段、层位进行统计,统计其算数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标准值,当统计数量不足6个时取平均值。1、粉质粘土根据经验可知:粉质粘土天然重度19.68KN/m3,饱和重度20.00KN/m3;天然粘聚力标准值20.39kPa,内摩擦角标准值10.84°;饱和粘聚力标准值14.0kPa,内摩擦角标准值7.7°;压缩模量平均值4.78Mpa,压缩系数平均值0.35MPa-1,属中等压缩性。2、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根据岩石试验成果,统计中风化砂岩室内试验成果于表4.2-1:表4.2-1中风化砂岩抗压强度成果统计表编号天然抗压饱和抗压试验单值(MPa)试验单值(MPa)ZK18.276.768.385.364.285.30ZK45.115.387.513.223.314.62ZK78.237.356.355.294.623.99ZK109.228.127.566.025.184.82ZK139.458.417.746.195.384.95ZK169.228.127.536.015.124.76ZK209.428.427.726.125.334.91统计件数(n)2121最大值(MPa)9.456.19最小值(MPa)5.113.22平均值(MPa)7.594.84标准差(MPa)1.250.86变异系数0.160.18修正系数0.920.92标准值(MPa)7.04.4表4.2-1表明:中风化砂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7.0Mpa,中风化砂岩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4.4Mpa,为极软岩。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中等风化砂岩为极软岩,裂隙较发育,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4.3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及参数建议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0根据试验指标统计标准值,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表4.3.3-1综合确定;素填土、粉质粘土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0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表4.3.3-2、4.3.5并结合地方经验综合确定。人工素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岩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表4.3-1地基土类型粉质粘土砂岩强风化中等风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150*300*800*根据垫江地区经验:素填土的综合内摩擦角天然可取28°、饱和取24°。素填土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取8MN/m4;粉质粘土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取10MN/m4;强风化砂岩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取20MN/m4;中风化砂岩的水平抗力系数取60MN/m3。边坡支护设计参数主要依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以及地区经验取值。设计参数建议值汇总于表4.3-2~4.3-4。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4.3-2岩土名称天然重度KN/m3天然重度KN/m3岩体理论破裂角(°)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MPa)M30砂浆与岩石粘结强度标准值(kPa)基底摩擦系数天然饱和粉质粘土19.9020.50///50*0.25*强风化基岩25.4*25.5*///160*0.35*中风化砂岩25.5*25.6*60*3.01.5260*0.40*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4.3-3岩土名称抗拉强度标准值δτ(Mpa)C(MPa)Φ(°)粉质粘土(天然)/20.310.8粉质粘土(饱和)/14.07.7强风化基岩/035(综合)中风化砂岩0.10*0.20*28*结构面抗剪强度值参考《建筑边坡技术规范》(GB50330-2013)4.5.1条表4.5.1确定。考虑到施工期和运营期可能出现不利因素,对c、φ值值作了适当折减,建议:层面,C=20KPa,φ=12°;裂隙LX1,C=50KPa,φ=18°;裂隙LX2,C=50KPa,φ=18°。边坡开挖临时坡率表表4.3-4岩土名称状态临时放坡(不陡于)永久放坡(不陡于)粉质粘土可塑1:1.251:1.50砂岩强风化1:0.751:1.0中等风化1:0.501:0.75备注:边坡高度较高时应采用分级放坡,级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2m的分级平台;岩质边坡分级高度不宜大于15m,土质边坡分级高度不宜大于10m。取值说明及补充:1、加*者为当地地区经验值;2、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地区经验确定;4.4土、石工程分级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勘察区岩、土工程分级为:1、Ⅱ级普通土:粉质粘土。2、Ⅳ级软石:中风化砂岩。中厚层状构造,裂隙较发育,中风化砂岩岩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7.0MPa。根据地勘情况建议土石比例约3.5:6.5。具体以现场实测为准。4.5地基均匀性评价粉质粘土可塑,承载力差,顶部夹植物根系,分布不均,厚度变化大,均匀性较差;中风化基岩裂隙较发育,抗压强度相对较高,质地均匀,地层厚度大,分布连续稳定,工程地质性质较好,为均匀地基。5、主要建筑材料及施工用水5.1石料、砂料(1)施工石料及砼石料工程区未见适宜的施工石料及砼石料的,主要以垫江县县城内购买为主,运距15km以内。(2)挡墙石料垫江县分布较多,为砂岩,石质较好,满足工程要求,部分已进行大规模的开采。有采石场,主要生产块石、碎石和石粉,有公路相通,运输方便,运距15km以内。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主要从垫江县县城内购买为主,运距15km以内。5.2施工用水施工路段旁边有一排水管道,流量基本能满足施工所需水量,水质好,对钢筋及砼物有微腐蚀性,可作为路段施工及营运期间的直接水源地。6、工程地质评价6.1场地稳定性及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线路基基所在斜坡为自然斜坡,斜坡岩土界面坡度较缓,为15~20°,局部可达30°,根据钻孔揭露,坡体物质多为粉质粘土,顶配为现状道路路基,厚度为1.2~1.7m,经宏观地质分析,由于基岩层面倾向坡内,岩、土界面相对平缓,粉质粘土体产生整体顺岩土界面滑移的可能性不大。经历历年暴雨影响斜坡并回落,未出现斜坡变形滑塌,斜坡上树木未发现倾倒歪斜等“醉汉林”迹象,现状斜坡稳定。6.2道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详见路基分段评价表。1、路堑段(1)路堑区现有边坡稳定性评价拟建线路沿线路堑主要分布于拟建道路靠近山体一侧。通过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访问当地村民,路堑区多为单斜缓坡-陡坡地貌,边坡整体未出现变形、滑动、崩塌等迹象,边坡现状整体稳定;路堑区内无大规模活动性断层(全新世以来无活动迹象)、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部分路段基岩出露,地貌上属构造剥蚀中低山、沟谷地貌,区域地质稳定,地质条件相对简单,适宜修建公路。(2)人工边坡稳定性评价路堑区按设计路面高程进行开挖后,将在拟建道路中线右侧形成高度约为2~5m的人工岩质边坡,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相关规定,其边坡工程安全性等级为二级。根据结构面和开挖后边坡坡向坡脚,作极射赤平投影图,详见路基分段评价表。从极射赤平投影图综合分析可知该段边坡基本稳定,开挖后边坡沿外倾结构滑动或边坡稳定性受自身岩体强度控制,由于外倾结构面倾角较大,放坡后均能削除外倾块体,建议采用放坡+锚杆格构或锚喷支护处理。(3)路堑区开挖建议根据边坡岩土体性质、边坡高度、岩层产状和目前该边坡开挖经验综合分析,沿线路堑边坡开挖,建议对岩质边坡采取放坡开挖。对于挖方深度较大的不受外倾结构面控制的路堑边坡,建议对高度大于8m的边坡采取分级放坡处理,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素填土临时放坡不陡于1:1.5,永久不陡于1:1.75;粉质粘土临时放坡不陡于1:1.25,永久不陡于1:1.5;强风化临时放坡不陡于1:0.75,永久不陡于1:1;中风化砂岩临时放坡不陡于1:0.75,永久不陡于1:1.0;中风化砂岩临时放坡不陡于1:0.35,永久不陡于1:0.5。边坡高度较高时应采用分级放坡,级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2m的分级平台;岩质边坡分级高度不宜大于15m,土质边坡分级高度不宜大于10m。建议在高挖方段采用跳槽开挖,应进行支护,能放坡的分段开挖放坡并及时作好护坡及排水措施;无放坡条件的要坚持先支挡后开挖的原则,确保工程安全。对开挖后局部欠稳定的岩块和坡体,应予以清除或进行加固处理,对坡面应进行护坡处理,并在坡脚路基外缘设置护脚墙和路基边沟。对人工边坡后缘的土质边坡,建议设置挡土墙,以中等风化的岩体为基础持力层,基础埋深应保证墙趾的襟边距离。同时在坡顶后缘设置截水沟,并完善边坡的截排水系统,防治地表水对坡面的冲刷。并对坡面进行支护处理,并完善人工开挖边坡的截排水系统,同时宜在坡脚路基外缘设置护脚墙和边沟,在坡顶后缘设置截水沟。路堤段1)路基评价该段为新建填方路基,主要位于现状道路右侧,在现状岩质斜坡上拟建衡重式挡墙回填,建议对该段进行回填路基压实处理,压实度不小于0.96,严禁坡顶采用强夯施工,导致现状斜坡坡顶加载导致斜坡失稳变形。边坡倾向方向地形起伏较大,边坡走向方向坡度较缓。路段区内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道路区现状整体稳定,表层土主要为粉质粘土,土层厚度1.20-2.5m,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砂岩。工程地质建议:对于道路回填边坡。建议该路段采用分阶放坡回填:回填放坡坡率为1:1.75。道路沿线及道路两侧地面坡度大于1:5时,直接填方不利于路基的整体稳定,因此路堤底部必须设置宽度大于2m,反向坡度大于4%的内倾台阶。填方路段路基回填前,建议对路基范围内松软土层进行碾压、夯实处理。沟谷位置地表土层含水较重,土质较软,道路回填之前建议清除地表软土,并采取排水凉晒、置换、渗灰、抛石挤淤等方式进行处理,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路基回填。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砂性土作为填料,并分层碾压夯实,填土密实度应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粉质粘土或基岩之上,对于基岩出露区,其承载力高,均匀性较好,可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对于素填土结构松散~稍密区域,均匀较差,不宜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建议对填方土体进行强夯压实或直接换填。路基回填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分层填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填料等控制指标应满足设计及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地表植被及杂填土,对路基范围内零星的水凼中的软土采用晾晒或抛石挤於或进行清除采用换填处理。6.3挡墙工程地质评价根据设计资料,拟建道路工程多采用半挖半填的新建路基。由于道路沿线横向坡度较大,加宽的条件有限,该新建线路多无法沿原路基上直接拓宽,需在路基外侧设立挡墙或内侧切入山体,方能拓宽现状道路。由于拟建道路穿越区地貌上属构造剥蚀中低山、沟谷地貌,微地貌多为单斜陡坡地貌以及紧邻长江河流的冲积漫摊地段,道路进行拓宽新建时大部分地段不具备放坡条件,路线设计需在路基右侧位置设置路肩墙,才能保证路基本身的稳定性,并可收缩坡脚、减少填土高度及土石方量。为保证地基基础稳定性与可靠性,挡墙基础建议采用以中风化基岩为持力层,一般要求墙基应嵌入稳定基岩不低于1.0m。对于低洼地段,按设计方案采用衡重式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信息法施工,分段跳槽开挖,严禁全断面开挖,造成边坡失稳,加强支护期间边坡及道路的变形监测。6.4涵洞工程地质评价详见涵洞工程地质评价表。沿线涵洞设置段落基底多为粉质粘土覆盖,下伏砂岩,岩层强风化裂隙较发育,中风化较完整。一般情况下选择强风化基岩、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对于承载力不满足要求的软土,施工时应采取换填处置措施,填料采用级配良好的砾卵石或沿线的砂岩破碎成透水性较好的碎石料。6.5环境影响评价拟建线路工程量较大,涉及面较广,其建设中及建成后将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本项目为新建道路,道路的修建对现状道路的交通及道路沿线居民的生活均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拟建项目区域的环境现状调查,预测与分析项目建设期、运行期对地表水、地下水、空气、声环境、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影响。从环保角度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对项目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提出建议。(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建设阶段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施工扬尘,主要来自道路施工流程的三个方面①道路表土的清除、运输;②堆场及沟槽回填;③路面铺设碎石、石渣;施工扬尘主要表现在工地附近,尤其是天气干燥及风速较大时影响更为明显,使该区块及周围近地区大气中总悬浮颗粒(TSP)浓度增大。因此对周围大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粉尘的排放量大小直接与湿度、风力和施工期的管理措施有关,因此较难估算。(2)水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工程营运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路面径流对水环境的影响。路面径流是营运期产生的非经常性污水,主要是雨水冲刷路面形成。公路路面冲刷物的浓度集中在降水初期,降水15分钟内污染物浓度随降水时间增加而增大,随后逐渐减小。由于公路路面宽度有限,公路径流占整个区域地面径流量的比例是很小的,而且被分散在整个沿线,因此公路距离水体远近不同,流失污染物浓度不一,路面径流随各路段而流入沿途不同河流,也就不能形成较为集中的径流污染源。评价认为,公路路面径流基本不会对沿途经过的水体造成明显的影响,即使有影响也只是短时间影响而随着降雨时段增加,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弱。(3)噪声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道路工程建设规模大,投入的各类施工机械较多,施工活动对项目沿线地区的声环境有较大的干扰。此外,由于道路施工期需经历一年多的时间,所以必须对施工期的噪声进行分析评价,以便更好的制定相应的施工管理计划。施工阶段的主要噪声源来自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辐射的噪声,这部分噪声虽然是暂时的,但由于拟建道路项目施工工期较长,而且同时采用的施工机械较多,这些施工机械一般都具有高噪声、无规则等特点,如不加以控制,往往会对附近居民产生较大的噪声污染。由《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规定,昼间的噪声限值为70~75dB,夜间限值为55dB,根据噪声级测试计算结果表明:①施工机械在距施工场地50米外可以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200米处可以达到标准限值。②沿线评价范围内主要为居民点,因此,昼间施工机械噪声对周围居民有一定影响。夜间除特殊工程外(需办好有关审批手续),一般不施工,因此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固体废物主要由边坡开挖、桩基开挖产生的土石弃方,由于开挖量大,大部分不再利用,因而,将产生大量固体废物,并将占用土地资源堆填,对环境影响较大。对固体废物的堆填应设置好拦挡措施,沟谷堆填特别应注意截排水措施,以免人为造成滑坡、泥石流灾害。(5)地质环境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挖填路基段,根据建设区地形、地质特点,挖填诱发坡体失稳、地面塌陷可能性不大,但对植被、土地资源影响较大。故开挖形成的边坡应进行攀爬植物、草本种植,并尽量少挖少填,以减小对生态环境影响和土地资源的浪费。6.6特殊性土评价场地内特殊性土为基岩强风化带。强风化基岩:广泛分布于整个场地,厚度较薄,起伏大,埋深大小不一,透水性较好,整体性差,承载力值较低,可作为道路路基基础持力层。6.7施工对环境和邻近建筑物的影响评价及防治措施建议1、采用机械成孔施工噪声较大、不易排污,施工时对环境及周围居民生活、工作的影响。2、沿线地段,交叉道路多、交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