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高二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1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材料反映了A.秦朝以严刑厉法治天下 B.秦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C秦朝全国性邮驿制度建立 D.秦朝办公必须以书面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秦朝紧急文书必须马上处理,不紧急的也需要在一天内处理完毕,不能久留,否则按律惩处,这说明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比较严密,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文书处理的相关规定,未体现秦朝的严刑峻法,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文书的传送机制,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D项描述绝对,阿婆次D项。故选B项。2.据《史记.殷本纪》所载,商朝从开国之君成汤到亡国之君帝辛共17代30王,其中以弟继兄为王者有外丙、仲壬、太庚、康丁等14王,以子继父为王者有沃丁、小帝辛等10王。而《史记.周本纪》所载,周朝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是继其侄懿王后为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这说明()A.商朝的权力继承方式更加灵活 B.西周的权力交替较商朝更加稳定C.宗法制在商朝时期已经很完备 D.西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商朝从开国之君成汤到亡国之君帝辛共17代30王……周朝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王位继承方式发生了变化,是嫡长子继承制,较商朝更加稳定,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商朝继承方式的特点,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宗法观念在商朝时期并不完备,排除C项;西周时期并没有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3.当匈奴浑邪王率部来归时,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还分置五个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汉武帝的这种做法A.消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 B.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 D.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对匈奴来归的部落实行封侯置国,并特许“因其故俗”,这有利于加强汉族与匈奴的联系,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消除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实现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民族政策,与王国问题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以“中朝”驭“外朝”,汉武帝此举措的作用A.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B.严厉打击了豪强势力C.削弱相权 D.有助于对各级官员监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中外朝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割宰相的决策权,加强皇权,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5.古时应试者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取得第一名,连得“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唐太宗创立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B.培养了一大批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C.太和殿因举行殿试而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D.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备受伏尔泰推崇【答案】D【解析】【详解】科举制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备受伏尔泰推崇,D项正确;隋炀帝开创科举制,排除A项;科举制轻视科学,排除B项;保和殿被称为天子堂,排除C项。故选D项。6.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但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喜怒,至于社会共和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官吏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上述史料可用于实证()A.清末新政的宪政改革 B.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C.《临时约法》的弊端 D.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孙中山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下的选官制度提出批判,并认为选拔官吏最重要的因素是“合用”,如何选拔“合用”的官吏,孙中山提出了文官考试的思想,B项正确;孙中山强调的是共和政体下的官员选拔,排除A项;1906年还没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孙中山的想法,此时尚未建立近代公务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7.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种诞生于中国6世纪末的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6世纪末的制度”可知这一时期是隋朝。再根据“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可得出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可得出科举制有利于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BC项与科举制的影响无关,排除。8.下图为《法国民法典》书影,该法典A.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B规定国王不得与天主教徒结婚C.成为许多国家编撰民法典的蓝本D.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是《权利法案》,排除A项;规定国王不得与天主教徒结婚是《王位继承法》排除B项;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1787年宪法》,排除D项。故选C项。9.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A.出现敬天保民观念 B.儒学居于统治地位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通过材料“民监”、“永保民”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形成了敬天保民观念,A项正确;儒学形成于春秋时期,排除B项;功利主义思想是墨家思想特征,形成于战国时期,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神权王权紧密结合是商朝统治特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0.近代欧洲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在中世纪封建法律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欧洲法律体系渊源丰富C.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D.欧洲两大法系截然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欧洲法律体系包括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表现形式和思维特点都有所不同,说明欧洲法律体系渊源丰富,B项正确;罗马法发展为成文法,而英国不是成文法的国家,因此,欧洲法律体系并不都是罗马法的延续,排除A项;C项中的“决定”说法绝对,排除C项;根据材料“近代欧洲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在中世纪封建法律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可知,“截然不同”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1.《大明律》主张:“威人以法,不如感人以心,讲信义,励廉耻,才导民之根本。”对于死罪,“必当分别”,为此,在具体操作上,实行“有罪减等”。凡杂犯死罪者,免死,终身役劳,“以全其生,且冀其悔罪改过,复为善人”。这体现出明代法律A.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B.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C.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 D.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大明律》中除了强调法律制裁,同时也认识到“感人以心,讲信义,励廉耻,才是导民之根本”,表明也注重对百姓进行道德的教化,体现了惩治与教化并举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明代法律的与时俱进,排除A项;材料是体现惩治与教化并举,不是君主意志,排除B项;缺少的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是2014年山西省大同市出土的北魏石椁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再现了当时北魏人的着装,右下图是北齐文土所坐的胡床,二者共同反映出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答案】C【解析】【详解】据左图彩绘陶俑可知鲜卑族人着汉式服装,这与“北齐文士所坐的胡床”共同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除西晋外一直处于分裂状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借鉴学习,未涉及到魏晋时期政权并立局面,排除B项;北魏、北齐政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北,未涉及到江南开发,排除D项。13.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的,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③实现了各个民族的高度自治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自治充分实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①正确。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②正确。民族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的,因此不能说是高度自治,③错误。民族自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14.“在那美丽的西湖边/有一棵红杉树/越过重洋/来自彼岸/滋润着友谊雨露/红杉树/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这是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的歌词,促成此歌曲诞生的外交活动是()A.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B.1972年尼克松访华C.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2009年奥巴马访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越过重洋”、“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198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成此歌曲诞生的外交活动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所以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美关系的发展,这与日内瓦会议无关,所以A错误;“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中美关系的发展无关,所以C错误;“2009年奥巴马访华”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D错误。15.1531年,英格兰学者埃利奥特用自己的母语撰写了《统治者必读》一书,书中强调,在治理国家时,君主的智慧比权力更加有效。此书问世后即引起极大反响,在50年内被重印了6次。该书的畅销()A.顺应了民族国家兴起的潮流 B.加快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转向C.为实施君主立宪奠定了基础 D.说明王权已摆脱教会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31年(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英格兰学者埃利奥特用本民族语言撰写书籍,强调君主智慧的重要性,引起极大反响,说明该书的畅销使得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增强,顺应了民族国家兴起的潮流,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证明人文主义思想的转向,且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突出人的价值,排除B项;据材料“书中强调,在治理国家时,君主的智慧比权力更加有效”可知主张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无关,排除C项;加强王权只是该学者的主张,不能说明“王权已摆脱教会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第2卷选择题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大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材料二《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议会各级议员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1937年第一次普选时选民参选率就达到了70%。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县别党派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同宜耀等11个县共产党员2456人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5640人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简要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答案】(1)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理由: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2)措施:实行普选;实施参议会制度;推行"三三制"。(任答2点即可)作用: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调动了各阶层民众的抗日积极性);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政权建设的尝试;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任答2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名称:根据材料"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可知这一制度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材料"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可知,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科举制。理由:根据材料"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可分析出,三省六部制是在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根据材料"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可分析出,隋唐的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材料"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可知,共产党员占总数的30.34%,即三分之一、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占总数的三分之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中的三三制;根据材料"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可知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包含了绝大多数人,实行的是普选制及参议会制度。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普选制,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御日本的侵略,争取抗战的胜利,通过在陕甘宁边区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为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尝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防止袁世凯专权,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历史上考察是缺乏法治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背景的。因此可以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法治建设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法治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和人民不畏艰辛,60年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就能克服法治建设的阻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摘编自郭庆珠《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答案】(1)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责任内阁。(2)成就:1949年《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新时期,依法治国,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认识: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法治建设要结合现实和国情;法制建设需要吸取古今中外的长处;追求法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原则:根据材料“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可归纳出主权在民;根据材料“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可归纳出自由平等;根据材料“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归纳出分权制衡;根据材料“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可归纳出责任内阁。【小问2详解】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1949年《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1982年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新时期,依法治国,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小问3详解】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法治建设要结合现实和国情;法制建设需要吸取古今中外的长处;追求法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点睛】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方的“宗藩体制”与西方的“国际公法”最初都不具有世界性。前者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国际关系体系,后者只能称为欧洲洲际公法。前者大致在汉代以后得以确立,到明清两朝达到了顶峰。后者以1625年格劳劳秀斯着的①出版为标志、以1648年②的签订为表征,表明了国际法理论的诞生与实践,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和基本原则。19世纪40年代以后,东西方两种国际秩序体系终于全面相遇。——摘引自张礼恒《从平行到交叉-“国际公法”与“宗藩体制”的比较研究》材料二中华文明内蕴的“和而不同”的协商精神在很多历史场合中淡化了宗藩体系下华夷观带来的等级色彩。今天的国际体系既是高度竞争也是高度开放的,当代中国的外交战略需要借鉴外交传统中维护和平的智慧,在面对棘手复杂的问题与挑战时通过重建议程、重新界定利益与身份的方式获得东亚议程设计者的角色。——整编自崔思朋《宗藩体系:古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运行及特征》(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宗藩体系”下明清政府对外关系的特征。写出“国际公法”确立过程中①②对应的内容及“国际法的主体”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亚太地区扮演“维护和平”角色的史实。【答案】(1)特征:明清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并逐渐走向闭关自守。对应内容:①《战争与和平法》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国际法的主体:主权国家。(2)史实:按“亲诚惠容”和“以邻为兽、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网边国家的关系;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领导人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会晤,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促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解析】【小问1详解】特征:根据材料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国际关系体系”“大致在汉代以后得以确立,到明清两朝达到了顶峰”结合明清历史特征所学可知,“宗藩体系”下明清政府的对外关系特征是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并逐渐走向闭关自守。过程:根据材料一“以1625年格劳劳秀斯着的①出版为标志、以1648年②的签订为表征,表明了国际法理论的诞生与实践,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和基本原则”和结合国际法所学知识可知,①②对应内容分别为《战争与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内涵:结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可知,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今天的国际体系既是高度竞争也是高度开放的,当代中国的外交战略需要借鉴外交传统中维护和平的智慧,在面对棘手复杂的问题与挑战时通过重建议程、重新界定利益与身份的方式获得东亚议程设计者的角色。”和结合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及相关时事政治内容,列举亚太地区中国扮演“维护和平”角色的相关史实即可,如按“亲诚惠容”和“以邻为兽、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网边国家的关系;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领导人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会晤,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促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朱峙三(1886—1967年)湖北鄂城县人,19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