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李永军 第七版)课件 第11-30章 违约责任-准合同_第1页
《合同法》(李永军 第七版)课件 第11-30章 违约责任-准合同_第2页
《合同法》(李永军 第七版)课件 第11-30章 违约责任-准合同_第3页
《合同法》(李永军 第七版)课件 第11-30章 违约责任-准合同_第4页
《合同法》(李永军 第七版)课件 第11-30章 违约责任-准合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同法(第七版)

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法学系列教材第十一章违约责任第一节违约及违约形态概述一、违约的一般概述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主、客观世界的纷繁复杂,私人间缔结的契约得不到履行或不按缔约人预先的设计履行的状况时有发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违约。第一节违约及违约形态概述二、违约形态的比较法观察对违约行为的救济是否应建立在对于各种行为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是否有必要对各种违约行为进行分类并以此为基础而给予救济?对此,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传统理论相去甚远。大陆法系国家(法国除外)对此一般持肯定的态度,即对各种合同义务作出不同的分类,根据对每一类合同义务的违反确定违约形态。第一节违约及违约形态概述三、我国学理及立法关于违约形态的观点我国学理上关于违约形态有不同的观点,有代表性的观点大概有以下几种:(1)履行不能、履行迟延、履行拒绝与履行不当。②(2)全部不履行、部分不履行、不正确履行。(3)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在实际违约中包括完全不履行、迟延履行、不当履行和不完全履行。第二节几种特别的违约形态一、违反预约合同关于预约合同的概念,我们已经在前面“合同的分类”的有关章节作了详细的讨论。我国《民法典》第495条已经明确预约合同也是一种合同,违约后,也要承担违约责任。但问题是,如何承担违约责任?是否《民法典》合同编第八章规定的责任方式(救济方式)都能够适用于违反预约合同?这里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定当事人违反预约?二是违反预约的责任方式(救济方式)是什么?关于第一个问题———如何认定违反预约,一般比较容易认定:只要没有在约定的时间或者期限内签订主合同,便是违反预约。第二节几种特别的违约形态一、违反预约合同关于第二个问题《合同编通则部分司法解释》显然采取的是“赔偿损失”这种违约责任。该解释第8条规定:(1)预约合同生效后,当事人一方不履行订立本约合同的义务,对方请求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2)前述规定的损失赔偿,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的,人民法院应当综合考虑预约合同在内容上的完备程度以及订立本约合同的条件的成就程度等因素酌定。第二节几种特别的违约形态二、预期违约(一)预期违约的概念与制度价值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履行期到来前,一方当事人肯定地、明确地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或一方当事人根据客观事实预见到另一方到期将不履行合同。①这是英美法以判例发展起来的特有制度。第二节几种特别的违约形态二、预期违约(二)明示预期违约的法律构成及救济根据英美判例所确定的规则,在认定明示预期违约时,必须具备以下要件:(1)明示预期违约必须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合同履行期到来前这段时间内,否则,就无所谓“预期”的问题。(2)当事人将不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必须是自愿地、无条件地、确定地和不含糊地作出。(3)当事人表示的不履行,必须是重大的不履行,即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所指出的根本违约。这与目前各国法律规定的违约的概念是一致的。(4)提出不履行必须没有法定理由。如果一方享有抗辩权而提出不履行,不构成违约问题。第二节几种特别的违约形态二、预期违约(二)明示预期违约的法律构成及救济对于明示预期违约的救济,英美判例及成文法赋予非违约方以选择权:他可以立即行使诉权而得到救济,即要求解除合同并请求损害赔偿而不必坐等履行期的到来;也可以不理会对方的提前毁约表示而继续维持合同效力,等到实际履行期到来时,按照实际违约得到救济③———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或者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要求实际履行。第二节几种特别的违约形态二、预期违约(三)默示预期违约的法律构成及救济默示预期违约之法律构成与明示预期违约的法律构成不同的地方在于,预期违约方并没有将到期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意思明确地表示出来,而是另一方根据某些情况预见到其将不履行义务。故在默示预期违约制度中,就要求该预见必须具有合理性。“宣告合同无效”仍然作为一种例外的特别手段,是在时间不许可的情况下使用的救济手段,在时间允许的通常情况下,中止履行自己的义务并要求对方提供适当的保证仍然是主要的救济手段。第二节几种特别的违约形态二、预期违约(四)对预期违约制度的正当化说明理论合同权利是一种期待利益,而预期违约行为侵害的正是这种利益。预期违约制度无非基于公平的理念对这种利益给予保护,使受害人得到如同实际违约几乎相同的救济。第二节几种特别的违约形态二、预期违约(五)预期违约制度与拒绝履行及不安抗辩权的比较1.拒绝履行与明示预期违约按照通说,在清偿期到来之前,债权人原不享有请求实际履行的权利,因而此时并不发生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责任。2.不安抗辩权与默示预期违约所谓不安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中有先为履行义务的一方在履行前发现他方的财产明显减少而有难为给付之虞时,可要求他方为对待给付或提供相当的担保。在他方为对待给付或提供相当担保前,该方得拒绝自己的给付。不安抗辩权是基于公平理念为给付具有牵连关系的双务合同而设,为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典所规定。第二节几种特别的违约形态三、加害给付(一)加害给付的概念加害给付是指债务人所为的履行不合债的本旨,除可能损害债权人的履行利益外,尚发生对债权人固有利益的损害。也就是说,债务人的给付行为有悖债之主旨行为,除有可能造成债权人契约利益的损害外(这里仅仅是可能,有时并不同时发生),尚对债权人契约利益外的固有利益造成损害。第二节几种特别的违约形态三、加害给付(二)加害给付的种类1.加害瑕疵给付2.违反附随义务的给付3.违反保护义务第二节几种特别的违约形态四、第三人原因导致的违约(一)因第三人的非恶意的原因导致的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二)因第三人的恶意原因导致的当事人一方违约第三节违约责任一、实际履行(一)实际履行的概念实际履行,在我国《民法典》上又被称为“继续履行”,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违约后,法院应非违约方的请求而判决违约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物履行合同义务,而不能以其他标的物替代的救济方式。实际履行在性质上是一种救济制度。无论在英美法系还是在大陆法系,学理均将其放在救济制度中作为一种违约救济手段而论述。第三节违约责任一、实际履行(二)实际履行作为违约责任形式的价值1.英美法系在选择实际履行与损害赔偿两种救济措施上的价值取向2.大陆法系在选择两种救济措施上的价值取向3.两大法系在关于救济措施手段选择方面的发展第三节违约责任一、实际履行(三)我国《民法典》上的实际履行及其限制1.实际履行已经不可能2.实际履行在经济上不合理3.继续履行合同对债权人来说已无必要4.替代履行第三节违约责任二、赔偿损失(一)概述我们这里所讲的赔偿损失是指违约损害赔偿。所谓违约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因不履行合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三节违约责任二、赔偿损失(二)损害赔偿的范围1.完全赔偿原则所谓完全赔偿原则,是指违约方应对其因违约而引起的受害人的全部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违约方不仅应赔偿对方因其违约而引起的现实财产的减少,而且应赔偿对方因合同履行而应得到的履行利益。2.合理预见原则完全赔偿原则是对非违约方的有力保护,但从民法之基本原则出发,应将这种损害赔偿的范围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第三节违约责任二、赔偿损失(二)损害赔偿的范围3.受害方减轻损失的义务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对方违约时,非违约方应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减少损失。如果受害方违反这一义务,对扩大的损失部分,违约方不负赔偿责任。第三节违约责任二、赔偿损失(三)与损害赔偿范围有关的几个概念1.信赖利益和期待利益信赖利益是指基于对被告之允诺的信赖,原告改变了自己的处境。期待利益是指由被告的允诺而对原告所形成的期待价值。2.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果损害是由违约行为所直接引起的,并没有介入其他因素,则这种损害为直接损害;如果损害并不是因为违约行为直接引起的而是介入了其他因素,则为间接损失。第三节违约责任二、赔偿损失(三)与损害赔偿范围有关的几个概念1.信赖利益和期待利益信赖利益是指基于对被告之允诺的信赖,原告改变了自己的处境。期待利益是指由被告的允诺而对原告所形成的期待价值。2.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果损害是由违约行为所直接引起的,并没有介入其他因素,则这种损害为直接损害;如果损害并不是因为违约行为直接引起的而是介入了其他因素,则为间接损失。第三节违约责任二、赔偿损失(四)期待利益(可得利益)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判例规则(1)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第584条的规定确定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时,可以在扣除非违约方为订立、履行合同支出的费用等合理成本后,按照非违约方能够获得的生产利润、经营利润或者转售利润等计算。(2)替代交易差额计算法。(3)持续性定期合同中可得利益的赔偿。(4)无法确定可得利益的时候的赔偿规则。第三节违约责任二、赔偿损失(五)赔偿额的具体计算1.计算时间以发现违约的时间计算比较合理。2.地点地点的确定也与计算损害赔偿的价格有关,即以何地的市场价格来计算损失。各国一般以债务履行地的价格作为计算标准。3.计算规则在计算规则上,大陆法系的德国主要采取“差额说”与“交换说”。第三节违约责任二、赔偿损失(五)赔偿额的具体计算3.计算规则由于英美法系判例法的传统,在计算损失方面确定了许多更加精细的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替代价格规则。(2)损失—盈余规则。(3)机会成本规则。(4)预算外开支规则。(5)减少的价值规则。第三节违约责任二、赔偿损失(五)赔偿额的具体计算4.计算损失时应适用“过失相抵”(1)概念。“过失相抵”也称为“与有过失”,是指非违约方对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也有过失时,应减轻违约方的赔偿责任。(2)构成要件。1)非违约方对损失发生具有过错。2)非违约方的过错行为是损失发生或者扩大的原因。第三节违约责任二、赔偿损失(五)赔偿额的具体计算4.计算损失时应适用“过失相抵”(3)对违约责任之损失中适用“过失相抵”的疑问。我们的问题是:如果非违约方的行为的确造成了违约损失的扩大,但非违约方没有过失,是否适用这一原则?同时,从上述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显看出,违约方是因过错造成违约损失的,因为其用词是“对方对损失的发生也有过错”。但是是否会发生这种情况:违约方对违约并没有过错(因为违约本身可能就不是过错归责),而非违约方也无过错但却造成损失发生或者扩大?笔者认为,无论非违约方主观方面是否具有过错,只要其行为是损失发生或者扩大的原因力,就应适用“过失相抵”第三节违约责任二、赔偿损失(五)赔偿额的具体计算5.损益相抵原则所谓损益相抵,又称为损益同销,是指一方因对方违约而获得利益时,在计算损失额时,应扣除获益。第三节违约责任三、违约金(一)违约金的性质对违约金性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其究竟具有惩罚性还是补偿性的问题上。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也相应地将违约金分为赔偿性违约金和惩罚性违约金。赔偿性违约金的主要功能在于弥补另一方因违约而遭受的损失。惩罚性违约金的主要功能在于对违约行为的制裁,以确保合同的履行。第三节违约责任三、违约金(二)违约金与其他救济措施的关系1.违约金与损害赔偿的关系(1)当违约造成损害时,受害方是否有权在获得损害赔偿后,另外要求支付违约金?(2)当违约金不足以补偿受害人的全部损害时,受害人是否有权另行请求赔偿?(3)当违约并没有给非违约方造成损失时,非违约方是否有权请求支付违约金?2.违约金与实际履行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主要的问题是违约方支付了违约金后,是否还有义务履行合同?《民法典》第585条采取了与《德国民法典》同样的观点,即当事人就迟延履行而约定违约金的,在支付违约金后,还可请求同时履行。第三节违约责任三、违约金(三)违约金与定金的关系我国《民法典》第588条规定:“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定金不足以弥补一方违约造成的损失的,对方可以请求赔偿超过定金数额的损失。第三节违约责任三、违约金(四)违约金的司法裁判规则及其依据第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的违约金之裁判规则:(1)买卖合同对付款期限作出的变更,不影响当事人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的约定,但该违约金的起算点应当随之变更。(2)买卖合同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买受人以出卖人接受价款时未主张逾期付款违约金为由拒绝支付该违约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三节违约责任三、违约金(四)违约金的司法裁判规则及其依据(3)买卖合同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但对账单、还款协议等未涉及逾期付款责任,出卖人根据对账单、还款协议等主张欠款时请求买受人依约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对账单、还款协议等明确载有本金及逾期付款利息数额或者已经变更买卖合同中关于本金、利息等约定内容的除外。(4)买卖合同因违约而解除后,守约方主张继续适用违约金条款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民法典》第585条第2款的规定处理。第三节违约责任三、违约金(四)违约金的司法裁判规则及其依据第二,《合同编通则部分司法解释》规定的违约金裁判规则:(1)当事人一方通过反诉或者抗辩的方式,请求调整违约金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第64条第1款)。但是,恶意违约的当事人一方请求减少违约金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第65条第3款)。(2)通过约定排除适用违约金调整规则的,该约定无效(第64条第3款)。也就是说这种违约金的调整请求权属于强行性规定,当事人不得事先通过约定的方式排除。第三节违约责任三、违约金(四)违约金的司法裁判规则及其依据第二,《合同编通则部分司法解释》规定的违约金裁判规则:(3)调整标准: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民法典》第584条规定的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主体、交易类型、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履约背景等因素,遵循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进行衡量,并作出裁判。一般来说,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的损失的30%的,人民法院一般可以认定为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第65条第1、2款)。(4)举证责任:违约方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违约造成的损失,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非违约方主张约定的违约金合理的,也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第64条第2款)。(5)程序规则第三节违约责任四、其他责任方式(四)违约金的司法裁判规则及其依据违约救济方式应当多样和灵活,以便于对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救济。对此,我国《民法典》在上述措施之外,还规定了一种“综合”的责任方式:“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不能确定的,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请求对方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第三节违约责任五、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一)概述一方违约之后,是否必然要承担违约责任?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是:(1)违约责任有自己的构成要件,仅仅有违约行为不见得一定有违约责任;(2)双方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了免责事由,出现了免责事由的时候,违约方当然也就免责。第三节违约责任五、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二)不可抗力我国《民法典》第590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违约责任。”第十二章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第一节合同权利、义务终止概述一、合同权利与义务终止的原因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实际上就是指合同权利义务的消灭,从而使合同失去对义务人的约束力。必须清楚的是,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并不总是使合同失去效力,例如,抵销或者免除债务,都不一定是全部免除或者全部消灭义务。我国《民法典》第557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债务终止:(一)债务已经履行;(二)债务相互抵销;(三)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四)债权人免除债务;(五)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六)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合同解除的,该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第一节合同权利、义务终止概述二、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效力(1)当事人的后契约义务。(2)债权的从权利消灭。(3)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4)有时候,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并不代表当事人所有与合同相关的权利义务都消灭,仅仅是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消灭,但并不影响当事人负有非约定义务。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一、契约解除概述有效成立的契约,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任何一方均应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律而不得任意变更或解除。但是,在某些特定因素出现时,法律例外地允许当事人解除契约以免除其对自己的约束。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二、合同法定解除的原因(一)英美法系国家解除合同的原因英国法认为,只有当“实质性地违反合同”时,才能导致合同的解除。为正确认定何谓实质性地违反合同”,英国法将合同条款分为“条件”和“担保”。“条件”是合同中陈述事实、双方作出许诺的条款,它构成合同的根基。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二、合同法定解除的原因(二)大陆法系国家解除合同的原因应该说,大陆法系国家的合同解除制度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大。在罗马法中,虽然承认双务契约就其成立有相互牵连关系,从而一方的债权不发生时,他方债权也无从发生,但是,债权自成立后视为独立存在,一方不履行时,相对人有损害赔偿请求权,但没有解约权。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二、合同法定解除的原因(三)有关国际公约中解除合同的原因各国法限制契约解除权的目的在于防止当事人在市场波动或因其他原因而使合同对其不利时,轻易地以对方违约为由解除合同而逃避合同义务。另外,轻易解除合同常常会给对方或社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这一点在国际贸易中更为突出。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二、合同法定解除的原因(四)我国解除合同的原因我国《民法典》第563条第1款延续了1999年《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规定了合同解除的原因。该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三、解除权的行使(一)法国式的解除方法在法国,合同因一方不履行义务而解除被认为是一种司法行为,即当事人如不提起诉讼,另一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不可能自动导致合同的解除。《法国民法典》第1184条规定:债权人解除契约应向法院提出。法院得根据情况给予被告一定期限。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三、解除权的行使(二)德国式的解除方法按照《德国民法典》第349条的规定,解除契约,应以意思表示向他方当事人为之。但是,由于《德国民法典》受债务违反“二元论”的影响,在“不能”与“迟延”时又有不同。按照《德国民法典》第325条、第326条的规定,当债务人因可归责于自己的事由而致不能履行时,债权人有权选择:解除契约或请求损害赔偿。在债务人迟延时,债权人应首先规定适当的期限催告债务人履行。只有当该期限届满而债务人仍未履行时,债权人才有权选择解除契约或请求损害赔偿。但因迟延而对债权人无利益时,债权人得不经催告而直接行使上述选择权。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三、解除权的行使(三)《日本商法典》的解除方法根据《日本商法典》第525条的规定,当解除权产生的条件具备时,合同当然、自动解除,而无须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三、解除权的行使(四)我国立法及学理上的解除方法我国学理及立法历来主张德国式的解除方法,我国《民法典》沿用了这种方法。根据《民法典》第563~565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主张解除的,应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四、解除权的消灭我国《民法典》第564条规定: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1年内不行使,或者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五、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一)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在我国,关于合同解除的溯及力问题,学理上一般主张应区别连续性合同与非连续性合同。我国《民法典》第566条第1款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该款的立本意就是区分连续性合同与非连续性合同而使解除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在非连续性合同中,解除具有溯及力,而体现这种溯及力的直接标志就是恢复原状。具体说来,(1)返还原物;(2)受领的标的物为金钱的,应同时返还自受领之日起的利息;(3)受领标的物有孳息的,也应一并返还;(4)就应返还之物已经支付了必要或有关费用的,有权在他方受返还时所得的利益的限度内请求返还;(5)应返还原物,因毁损、灭失或其他事由而不能返还的,应按物的价值予以返还。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五、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二)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1.《德国民法典》以《德国民法典》及德国民法学理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在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时,债权人可以在解除合同和要求赔偿之间作出选择。如果要求解除合同,则不得请求损害赔偿。其理论依据是:解除合同足以使当事人恢复到缔约前的状态,并且,合同既已解除,因合同关系的损害赔偿在逻辑上就不成立。也就是说,合同解除使不履行而产生的损害赔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故二者不能并存。2002年以前的《德国民法典》第325条、第326条的规定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返还。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五、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二)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2.《法国民法典》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认为,解除契约与损害赔偿作为两种救济手段可以并存,如《法国民法典》第1184条规定,当事人可“解除契约并请求损害赔偿”。《日本民法典》第545条规定:“解除权的行使,不妨碍损害赔偿请求权。”《意大利民法典》也从此说。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五、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二)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3.英美合同法英美合同法对于解除契约与损害赔偿的问题,采取可以同时并用的观点。如《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720条规定:“除非明显存在相反的意思表示,解除或取消合同或类似表示,不应被解释为放弃或解除就前存违约所作出的索赔要求。”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五、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二)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4.我国《民法典》在解除契约与损害赔偿的关系问题上,我国学理与立法一贯坚持同时并用的观点。1986年《民法通则》第115条规定:“合同的变更或者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1999年《合同法》第97条也作了这样的规定。根据《民法典》第566条的规定,合同解除后,非违约方有权请求赔偿损失;合同因违约解除的,解除权人可以请求违约方承担其他违约责任。第二节合同权利、义务因解除而终止五、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三)合同解除与担保的关系我国《民法典》第566条第3款规定: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但是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前面已经说过,合同解除与无效一样,都是不发生当事人预设的积极效果,但并非没有任何后果,当事人可能会承担第566条第1款规定的责任,包括赔偿损失的责任。因此,如果担保合同没有约定排除这种担保责任,担保人仍然负担这种解除后的责任。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一、合同权利、义务因履行而终止(一)数宗债务的履行1.由债务人指定《民法典》第560条第1款规定:债务人对同一债权人负担的数个债务种类相同,债务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由债务人在清偿时指定其履行的债务。这显然是有利于保护债务人的。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一、合同权利、义务因履行而终止(一)数宗债务的履行2.债务人未指定的确定规则《民法典》第560条第2款规定:债务人未作指定的,应当优先履行已经到期的债务;数项债务均到期的,优先履行对债权人缺乏担保或者担保最少的债务;均无担保或者担保相等的,优先履行债务人负担较重的债务;负担相同的,按照债务到期的先后顺序履行;到期时间相同的,按照债务比例履行。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一、合同权利、义务因履行而终止(二)债务人清偿中主债务与利息等的顺序确定《民法典》第561条总结我国司法实践的经验,并结合特别法上的规定(尤其是《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特别作出了下列规定:债务人在履行主债务外还应当支付利息和实现债权的有关费用,其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应当按照下列顺序履行:(1)实现债权的有关费用;(2)利息;(3)主债务。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二、合同权利、义务因提存而终止(一)提存的概念提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债务人或其他清偿人将有关货币、物品以及有价证券等提交给一定的机关保存,从而消灭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债权人对于债务人的给付负有受领的义务。当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受领时,虽其负有迟延责任但债务人的债务不能消灭,其时刻处于准备履行的状态,对债务人殊欠公允。法律为对此作出救济,特设提存制度,意在结束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解除债务人的负担,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二、合同权利、义务因提存而终止(二)提存的主体与客体1.提存的主体(1)提存人。(2)提存受领人。(3)提存机关。2.提存的客体提存的客体,即提存的标的物,原则上须是依债的内容之规定,应当给付的标的物。如果提存的标的物与债的内容不符,不生消灭债务的效力。各国法律对提存客体的规定并非一致。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二、合同权利、义务因提存而终止(三)提存的构成要件(1)提存的主体应当适格。(2)提存应在法律规定或有关机关指定的场所为之。(3)提存应以物的交付为限。(4)须有提存原因。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二、合同权利、义务因提存而终止(四)提存的方法1.提存人应向提存机关提出申请2.受理与提存3.提存公证书4.对提存受领人的通知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二、合同权利、义务因提存而终止(五)提存的效力1.对于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效力(1)提存与清偿具有相同的效力,自提存之日起债权债务关系归于消灭(《提存公证规则》第17条)。(2)提存物的所有权因提存而移转于债权人,提存物的风险也一并移转于债权人。在提存期间,提存物因不可抗力而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负担(我国《民法典》第573条)。(3)除当事人有特别约定外,提存费用由提存受领人负担,同时,提存物的收益也由提存受领人享有。(4)债务人的通知义务。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二、合同权利、义务因提存而终止(五)提存的效力2.对于提存人与提存机关的效力通说认为,提存人依法将提存物提存于提存机关后,二者仅发生公法上的法律关系,提存机关依法负有保管提存物的义务。3.对于提存机关与债权人的效力(1)债权人有权随时要求提存机关交付提存物,并承担必要的费用。(2)提存机关有妥善保管提存物的义务,提存物因提存机关的过错而毁损、灭失的,提存机关应负赔偿责任。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二、合同权利、义务因提存而终止(五)提存的效力3.对于提存机关与债权人的效力(3)从提存之日起5年内债权人不领取的提存物,其受领权消灭。提存物由提存机关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民法典》第574条)。(4)对不宜保存的、提存受领人到期不领取或超过保管期限的提存物品,公证处可以拍卖而保存其价款(《提存公证规则》第19条第2款),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债权人负担。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三、合同权利、义务因抵销而终止(一)抵销的概念抵销,又称“充抵”,是指二人互负债务且给付种类相同时,各得以其对他方的债权充销自己对他方的债务,从而使各自的债务在对等的数额内消灭的意思表示。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三、合同权利、义务因抵销而终止(二)抵销的性质(1)事件说。该说以《法国民法典》第1290条为依据,认为,因存在双方债权的对立而当然抵销或当事人之意思表示仅是其效力发生的条件,故抵销为事件。(2)非实体法上的法律行为说。该说认为,抵销仅得以依审判上的方式为之,故抵销为非实体法上的法律行为。(3)单方法律行为说。此说认为,债权的对立不生任何效力,唯依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始生抵销的效力,故抵销为单方法律行为,即抵销是对立的双方债权债务关系消灭的单方法律行为。该说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三、合同权利、义务因抵销而终止(三)抵销的社会意义(1)方便当事人。(2)抵销有保护债权人权利的作用。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三、合同权利、义务因抵销而终止(四)抵销的要件1.双方互负债务互享债权2.须双方债务均届清偿期3.双方债的标的种类及品质相同4.债务依其性质或法律规定得为抵销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三、合同权利、义务因抵销而终止(五)抵销权的行使方法1.抵销权人(1)有权提出抵销的人,即抵销权人应为主动债权人。主动债权人应以自己的债权而不是他人的债权主张抵销。第三人不得以其对于债权人的债权向债务人主张抵销。(2)主债务人对于债权人有债权的,保证人得主张抵销。但保证人对债权人有债权的,主债务人不得主张抵销。(3)当事人一方或另一方有数宗债权适于抵销时,抵销权人得指定相互抵销的债权。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三、合同权利、义务因抵销而终止(五)抵销权的行使方法2.抵销的方式关于抵销的方式,各国民法规定并不相同。有的国家采取当然抵销主义,认为抵销无须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只要有双方债权对立的事实,便当然发生抵销。如《法国民法典》第1290条规定:“债务双方虽均无所知,根据法律的效力仍可发生抵销;两个债务自其共同存在起,在同等的数额范围内相互消灭。”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三、合同权利、义务因抵销而终止(六)抵销权行使的效力(1)双方互负的债务在对等的范围内消灭。(2)抵销的溯及力。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四、合同权利、义务因免除而终止(一)免除概述1.免除的概念免除是债权人以债的消灭为目的而抛弃债权的意思表示。债务人因债权人抛弃债权而免除清偿义务,所以免除也是债之消灭的一种原因。2.免除的性质免除为法律行为,当属无疑。但其为合同行为抑或单方法律行为,各国(地区)立法及学理见解不一。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四、合同权利、义务因免除而终止(一)免除概述3.免除的法律特征既然免除为单方行为,它应有以下特征。(1)免除为无因行为。免除必有一定原因,但此原因无效或不成立时,不影响免除的效力。(2)免除为无偿行为。(3)免除为非要式行为。免除的意思表示的方式无须特定,书面或言辞,明示或默示,均无不可。(4)免除为债权人处分债权的行为,故要求免除人必须是有行为能力人及有权处分债权的人。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四、合同权利、义务因免除而终止(二)免除的方式(1)免除人须为免除的意思表示,此意思表示适用民法的一般规定。(2)免除的意思表示应向债务人为之。向任何第三人所为的意思表示对债务人不生效力。(3)免除的意思表示,一经作出即不得撤回。债权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只要符合法定要件即生法律效力,免除人不得撤回。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四、合同权利、义务因免除而终止(三)免除的效力(1)债的关系绝对归于消灭。债务全部免除时,债权债务关系全部归于消灭;一部免除时,债权债务关系部分归于消灭。(2)从债务免除。主债务消灭时,从债务当然也归于消灭。但免除人仅免除从债务时,主债务并不消灭。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五、合同权利、义务因混同而终止(一)混同的概念混同是指债权与债务归于同一人的事实。债的关系因此而消灭,故混同为债的消灭的原因之一。混同可因债的特定承受或概括承受而发生。《民法典》第576条规定:“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的,债权债务终止,但是损害第三人利益的除外。”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五、合同权利、义务因混同而终止(二)混同的性质混同为一种事实而非法律行为,故无须任何意思表示,仅有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的事实,即发生债之消灭的效力。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五、合同权利、义务因混同而终止(三)混同的效力混同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及其从债消灭的效力。但是,若债权已作为他人权利的标的,为保护第三人的利益,纵使发生混同的事实,债的关系也不消灭。例如,债权为权利质权的标的时,便是如此。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六、以物抵债合同及其效力(一)传统民法上的以物抵债传统民法上是不存在“以物抵债”这一概念的,类似的概念是“代物清偿”,它是指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以其他的给付替代原定给付,债权人予以受领,从而使债的关系消灭的一种制度。从性质上说,代物清偿属于要物契约(实践合同),即当事人的上述约定并不立即生效并发生消灭债权债务关系的效力,而是债务人或者有权履行的人交付标的物且债权人或者其代理人受领后才发生效力,从而使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这是其与选择之债、债的更改完全不同的关键所在。第三节合同权利、义务因其他原因而终止六、以物抵债合同及其效力(二)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以物抵债1.债务履行期届满之后达成的以物抵债合同的效力2.债务履行期届满之前达成的以物抵债合同的效力第十三章买卖合同第一节买卖合同概述一、买卖合同的概念与特征(一)买卖合同的概念买卖合同是当事人双方约定一方负有交付标的物并移转所有权于他方的义务,他方负有受领标的物并支付价款义务的合同。其中,负有支付标的物义务的一方为出卖人,负有支付价款义务的一方为买受人。我国《民法典》第595条规定:“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第一节买卖合同概述一、买卖合同的概念与特征(二)买卖合同的特征1.买卖合同以负担移转所有权义务为最终目的2.买卖合同虽然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但与所有权转移是分离的3.买卖合同是典型的有偿双务合同4.买卖合同是诺成合同第一节买卖合同概述二、买卖合同的分类(一)一般买卖合同与特殊买卖合同(二)动产买卖合同与不动产买卖合同(三)对现存物的买卖合同与对未来取得之物的买卖合同(四)附条件的买卖合同与不附条件的买卖合同(五)特定物买卖合同与非特定物买卖合同(六)受限制的买卖合同与不受限制的买卖合同第一节买卖合同概述三、买卖合同的条款(一)买卖合同的指导性条款按照我国《民法典》第596条,买卖合同的指导性条款应当包括:(1)标的物的名称;(2)数量和质量;(3)价款;(4)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5)包装方式;(6)检验标准和方法;(7)结算方式;(8)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第一节买卖合同概述三、买卖合同的条款(二)对以上条款的说明以上所谓的指导性条款,并非合同的必备条款,也就是说,并非合同缺乏上述条款就不发生法律效力。任何一个买卖合同中,仅有下列条款为必备条款:当事人条款、标的物条款、数量条款。其他条款都是指导性的。第一节买卖合同概述四、买卖合同的当事人及标的物(一)买卖合同的当事人买卖合同的当事人是指出卖人与买受人,合同当事人应当是具有适法资格的人(适格的当事人)。所谓适格的当事人,在这里有三点含义:(1)在一般流通物的买卖中,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买受人,但在限制流通物的买卖中,只有法律规定的主体才能成为买受人。例如,在我国,炸药的经营者(出卖人)与买受人都必须具有相应的资格。(2)当事人必须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就自然人来说,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难以成为买卖合同的主体。(3)由于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不以出卖人是否有处分权来决定合同是否具有效力,因此,是否有处分权不是合同当事人资格的一部分。第一节买卖合同概述四、买卖合同的当事人及标的物(二)标的物首先,要区分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当事人可以自由买卖的仅仅是流通物,而禁止流通物是不得买卖的。限制流通物只能由特别主体买卖。其次,要区别有形物买卖与无形财产买卖。我国《民法典》合同编中的买卖合同仅仅是有形财产买卖,而对于诸如知识产权、债权等无形财产买卖有专门法律规定。即使像电力、水、气、热等买卖,我国《民法典》也专门规定了有名合同来规范,所以,它们也不属于买卖合同的标的物。第二节买卖合同的法律效力一、买卖合同对于出卖人的法律效力(一)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所有权的义务(二)瑕疵担保责任(三)从义务的履行(四)对标的物的回收义务(五)其他义务第二节买卖合同的法律效力二、买受人的主要义务(一)支付价款(二)受领标的物(三)检验义务(四)其他义务第三节风险负担一、风险负担的一般理论(一)风险负担的制度价值社会的分工协作产生了人们相互依赖的基础,而这种依赖通过彼此的交换体现出来。人们缔约的目的无非交换,而在交换过程中,双方所交换之物可能会因当事人意志之外的原因而毁损、灭失。这种情形在原始的交易中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原始的交易是在瞬间完成的,而契约的形式以口约为主,故不发生抽象的所有权转移与实际交付相互分离的状态。所以,在此情况下研究风险的负担就是多余的了。第三节风险负担一、风险负担的一般理论(二)风险转移的时间1.关于风险负担转移时间的主要立法例(1)以合同成立的时间为风险转移的时间。(2)以所有权转移的时间为风险转移的时间。(3)以交货时间为风险转移的时间。2.特殊情况下的风险负担(1)在有承运人的情况下的风险转移。(2)运输途中的货物风险负担。(三)违约对风险负担的影响第三节风险负担二、我国法对风险负担问题的规定(一)关于风险的转移时间1.一般原则如前所述,我国《民法典》采取的是“交付转移风险”的原则,以交付作为风险转移的时间界限,标的物灭失、损害的风险在交付前由卖方承担,交付后由买方承担。但当事人可以约定不同的风险转移时间。第三节风险负担二、我国法对风险负担问题的规定(一)关于风险的转移时间2.在有承运人的情况下的风险负担问题(1)出卖人按照约定将标的物运送至买受人指定地点并交付给承运人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承担,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2)当事人没有约定交付地点或者约定不明确,标的物需要运输的,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承担。第三节风险负担二、我国法对风险负担问题的规定(一)关于风险的转移时间3.运输途中的货物风险负担问题出卖人出卖运输途中的货物,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风险自合同生效时起转移于买受人。但是,出卖人出卖交由承运人运输的在途标的物,在合同成立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标的物已经毁损、灭失却未告知买受人,买受人主张出卖人负担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10条]。第三节风险负担二、我国法对风险负担问题的规定(二)违约对风险负担的影响1.买方违约对风险负担的影响依据我国《民法典》第605条、第608条的规定,因买受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交付的,买受人应当承担自约定交付之日到实际交付标的物之日这段时间内的风险;出卖人将标的物按约定置于交付地点,买受人违反约定没有收取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违反约定之日起转移给买受人。第三节风险负担二、我国法对风险负担问题的规定(二)违约对风险负担的影响2.出卖人违约对风险负担的影响依据《民法典》第609条的规定,出卖人按照约定未交付有关标的物的单证和资料的,不影响标的物风险向买受人的转移。也就是说,这种违约情形不影响风险转移。但是,这种违约可能会给买受人造成经济损失,例如,机器交付后未交付有关安装或使用说明书以及有关操作资料,致使买受人无法使用。依据我国《民法典》第611条的规定,在此情况下,买受人可以以出卖人违约为由而获得法律救济,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第四节瑕疵担保责任一、传统的瑕疵担保理论按照大陆法系传统的民法理论,契约责任的根据大致有:缔约过失、违约、瑕疵担保、积极侵害债权。这些制度形成一个网络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是,这些制度发挥作用的领域各异,其中瑕疵担保责任主要限于买卖契约。传统的瑕疵担保理论中所谓的瑕疵包括两种:一种是权利瑕疵,另外一种是物之瑕疵。第四节瑕疵担保责任二、对瑕疵担保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的讨论瑕疵担保制度主要是解决买卖合同中的出卖人对所交付之物所存在的两种缺陷的问题:一为无权处分,二为交付之物不合当事人的约定或通常品质的要求。如果这些问题在民法典的其他制度中能够得到妥善救济,则瑕疵担保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第四节瑕疵担保责任三、我国法上的瑕疵担保制度从我国学理看,我国学理历来承认瑕疵担保制度。但1999年《合同法》颁布后,争议就主要集中在这样一个法解释学的问题上:在我国法上,传统民法的瑕疵担保制度是否被违约责任所涵盖?也就是说,我国法上是否存在独立的瑕疵担保责任?对此存在两种观点:一为统一说,二为差别说。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一、试用买卖合同(一)试用买卖合同的概念试用买卖合同是指合同成立时,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买受人在一定期限内试用,于期限届满前决定是否购买的合同。在试用买卖中,试用人没有必须购买的义务。试用期届满后,试用人可以购买,也可以不购买。在试用买卖中,买受人无必须认可的义务,即使标的物与合同的规定相符,当事人也可以拒绝。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一、试用买卖合同(二)试用买卖的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30条的规定,买卖合同存在下列约定内容之一的,不属于试用买卖:(1)约定标的物经过试用或者检验符合一定要求时,买受人应当购买标的物;(2)约定第三人经试验对标的物认可时,买受人应当购买标的物;(3)约定买受人在一定期间内可以调换标的物;(4)约定买受人在一定期间内可以退还标的物。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一、试用买卖合同(三)试用人购买意愿的认定(1)试用买卖的买受人在试用期内可以购买标的物,也可以拒绝购买。试用期限届满,买受人对是否购买标的物未作表示的,视为购买。(2)试用买卖的买受人在试用期内已经支付部分价款或者对标的物实施出卖、出租、设立担保物权等行为的,视为同意购买。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一、试用买卖合同(四)试用期间试用买卖的当事人可以约定标的物的试用期限。对试用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民法典》第510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由出卖人确定。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一、试用买卖合同(五)关于使用人使用费的支付义务及风险负担依据《民法典》第639条的规定,试用买卖的当事人没有约定使用费或者约定不明确,出卖人不得向买受人主张支付使用费。第640条规定:标的物在试用期内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二、样品买卖合同样品买卖与一般买卖并无区别,只是在合同订立时,当事人双方约定以特定样品作为将来交付标的物的标准。样品买卖之所以需要,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买卖标的物的质量是难以用语言来描绘或者表达的,只能靠样品为现实的活的标准来验证将来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是否符合约定,例如,雕塑艺术品、手工雕刻品等。样品买卖意味着出卖人已作出保证,保证将来交付的标的物与样品具有同一的品质。出卖人将来交付的标的物与样品不符的,应负不完全履行的责任。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三、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一)概念分期付款买卖是指买受人将应付给出卖人的价款分期支付的一种买卖方式。分期付款买卖与一般买卖也无质的区别,只是买受人将其应付的价款总额按照约定的期限分期支付的买卖。分期付款的买卖方式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消费方式。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三、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二)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的解除分期付款买卖有一个不同于一般买卖合同的特点,即合同解除的条件。我国《民法典》第634条规定:分期付款的买受人未支付到期价款的数额达到全部价款的1/5,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支付到期价款的,出卖人可以请求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或者解除合同。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三、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三)所有权保留1.所有权保留的概念所谓所有权保留是指在买卖合同中,出卖人与买受人可以约定,买受人未完成特定条件或者义务时,所有权并不因标的物的交付而转移,而仍然属于出卖人所有。在分期付款买卖中,当事人可以约定标的物移转的时间。出卖人可以与买受人作保留所有权的约定。当事人未约定的,自标的物交付之日起,所有权移转于买受人。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三、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三)所有权保留2.作用、适用对象和性质(1)作用。所有权保留的作用在于担保买受人支付价款义务的履行。如果买受人未达到约定的条件,则所有权不转移。特别是在买受人破产时,出卖人可以行使物权取回权。(2)适用对象。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25条的规定,所有权保留合同不适用于不动产。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三、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三)所有权保留(3)性质。所有权保留的买卖合同从性质上来说,仍然是买卖合同,仅仅是在转移所有权上面“附有条件”。因此,德国学者认为这是物权行为附条件,而债权行为不附条件。①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它的作用相当于担保,但它不是担保。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三、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三)所有权保留3.出卖人标的物取回权的行使(1)行使的条件。按照《民法典》第642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约定所有权保留,在标的物所有权转移前,买受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对出卖人造成损害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出卖人有权取回标的物:1)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支付;2)未按照约定完成特定条件;3)将标的物出卖、出质或者作出其他不当处分。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三、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三)所有权保留3.出卖人标的物取回权的行使(2)标的物的回赎期。按照《民法典》第643条的规定,出卖人取回标的物后,买受人在双方约定或者出卖人指定的合理回赎期限内,消除出卖人取回标的物的事由的,可以请求回赎标的物。买受人在回赎期限内没有回赎标的物,出卖人可以以合理价格出卖标的物,出卖所得价款扣除原买受人未支付的价款及必要费用后仍有剩余的,应当返还原买受人;不足部分由原买受人清偿。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四、分批交货的买卖合同与标的物为数物的买卖合同(一)分批交货的买卖合同的解除(1)出卖人分批交付标的物的,出卖人对其中一批标的物不交付或者交付不符合约定,致使该批标的物不能实现合同目的而不影响其他批次或者不影响合同总目的的,买受人可以就该批标的物解除。(2)出卖人不交付其中一批标的物或者交付不符合约定,致使今后其他各批标的物的交付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就该批以及今后其他各批标的物解除。(3)买受人如果就其中一批标的物解除,该批标的物与其他各批标的物相互依存的,可以就已经交付和未交付的各批标的物解除。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四、分批交货的买卖合同与标的物为数物的买卖合同(二)标的物为数物的买卖合同的解除标的物为数物,其中一物不符合约定的,买受人可以就该物解除合同,但该物与他物分离使标的物的价值显受损害的,当事人可以就数物解除合同。第五节特殊买卖合同五、互易合同所谓互易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相互转移金钱外的财产所有权的合同。互易合同与一般买卖合同的不同在于其标的物方面:在一般买卖合同中,一方当事人交付财产,而另一方当事人支付金钱。而在互易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义务都在于转移财产所有权,以所谓的古老的“以货易货”的买卖方式。对于互易合同有两点值得注意:(1)互易合同是诺成合同,而非实践合同。(2)互易人对于交付的财产相互负瑕疵担保责任。在我国合同法上,一方如果交付的财产具有物的瑕疵,则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第六节关于“一物数卖”的说明一、“一物数卖”的概念所谓“一物数卖”,是指出卖人将一个标的物出卖给多个买受人而与其订立买卖合同的情形。第六节关于“一物数卖”的说明二、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一物数卖”的处理规则(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对“一物数卖”的处理规则(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9年6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9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对“一物数卖”的处理规则第十四章赠与合同第一节赠与合同概述一、赠与合同的概念赠与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一方将自己的财产所有权无偿转移给对方,而对方接受的合同。其中,转移财产的一方为赠与人,接受财产转移的一方为受赠人。赠与合同作为财产所有权人依法处分自己财产的一种法律形式,属于转移财产所有权合同的一种。根据赠与合同,赠与人应将财产所有权转移给受赠人。第一节赠与合同概述二、赠与合同的性质之立法模式考察(一)“要式合同+法定撤销权”模式(二)“诺成合同+任意撤销权+法定撤销权”模式(三)“要物合同+法定撤销权”模式第一节赠与合同概述三、赠与合同的特征(一)赠与合同为诺成性的非要式法律行为(二)赠与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三)赠与合同是无偿性、单务性的法律行为第一节赠与合同概述四、赠与合同的种类(一)附负担的赠与合同与不附负担的赠与合同(二)一般赠与合同与特殊赠与合同第二节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一、赠与人的撤销权(一)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1.任意撤销权的概念与历史沿革所谓任意撤销权,是指赠与合同生效后赠与财产转移前,赠与人依其意思表示自由撤销赠与的权利。由于任意撤销权与合同的效力显然有悖,因此,即使有些国家承认这种权利,也多有限制。前面提到,任意撤销权制度起源于日本,《日本民法典》第550条规定。第二节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一、赠与人的撤销权(一)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2.对任意撤销权的质疑(1)从逻辑上看,违背合同的一般概念。(2)从效果上看,与立法者的初衷相反。第二节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一、赠与人的撤销权(二)法定撤销权1.法定撤销权的概念与行使条件法定撤销权是指依据法律规定的事由撤销赠与的权利。与任意撤销权不同,即使是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及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也可以行使法定撤销权。第二节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一、赠与人的撤销权(二)法定撤销权2.撤销权的行使(1)行使的主体。撤销权行使的主体可以是赠与人本人,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是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第二节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一、赠与人的撤销权(二)法定撤销权2.撤销权的行使(2)撤销权行使的期间。赠与人如果行使撤销权,则应当在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1年内行使;若是在《民法典》第664条规定的情况下,即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行使撤销权的,应在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6个月内行使。以上期间为除斥期间。第二节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一、赠与人的撤销权(二)法定撤销权3.法定撤销权与任意撤销权的区别(1)立法目的不同。(2)撤销的对象不尽相同。(3)行使条件不同。(4)行使后果不同。第二节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二、赠与人的瑕疵担保责任(一)赠与合同中的瑕疵担保责任的种类《民法典》第662条第1款的规定:“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不承担责任。附义务的赠与,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这里的“瑕疵”应该包括品质瑕疵与权利瑕疵。第二节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二、赠与人的瑕疵担保责任(二)赠与人不知道赠与物有隐蔽的瑕疵,从而赠与物造成他人损害的,是否负担赔偿责任我国《民法典》第662条第2款的规定:“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证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里所谓的“造成受赠人损失”,是指加害给付中的损失,还是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即赠与后受赠人可以获得的利益?笔者认为,从赠与合同的无偿性来看,应解释为不应当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为宜,否则,对赠与人的负担太重。第二节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二、赠与人的瑕疵担保责任(三)赔偿的范围有人认为,赔偿损失的范围包括履行利益的损失与履行利益以外的其他损失。这是对赠与合同的巨大误解,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民法典都没有把履行利益作为赠与合同赔偿的范围。这是对赠与合同之无偿性的必然回应。第二节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三、穷困抗辩权穷困抗辩权是指赠与合同订立后,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拒绝履行赠与义务。第二节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四、赠与人的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契约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而应当承担的责任。事实上,由于我国《民法典》规定了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违约责任的适用变得十分狭窄。严格地说,仅仅能够在第658条第2款规定的情况下,即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公证的赠与合同中能够适用。因为对于这种合同不能行使任意撤销权,所以,《民法典》在第660条中规定: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在上述所说的合同之外的一般赠与合同中,也有可能具有违约责任的情况。但是,如果受赠人追究违约责任时,赠与人立刻行使任意撤销权,即无合同责任可言,也就无违约责任。第二节赠与合同的法律效力五、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损害赠与物的赔偿责任我国《民法典》第660条第2款规定,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一般赠与合同中,因为有任意撤销权,一般难以追究赠与人的违约责任或者赔偿责任。第十五章借款合同第一节借款合同概述一、借款合同的概念借款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一方向他方提供借款,他方当事人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其中,提供借款的一方称为贷款人,接受借款的人称为借款人。我国《民法典》第667条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第一节借款合同概述二、借款合同的特征(一)一方为金融机构的借款合同的特征1.借款合同为有偿合同2.借款合同为要式合同3.借款合同为双务合同4.借款合同为诺成合同第一节借款合同概述二、借款合同的特征(二)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的特征1.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为实践合同2.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可以是无偿的也可以是有偿的3.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一般为不要式合同第一节借款合同概述二、借款合同的特征(三)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以外的民间借贷合同的特征1.这种合同为要式合同2.这种合同为诺成合同3.这种合同可以为有偿合同也可以是无偿合同第二节借款合同的效力一、贷款人的权利、义务(一)要求提供担保的权利(二)解除合同并提前收回贷款的权利(三)对借款使用的检查监督权(四)按照约定提供贷款的义务(五)不得提前扣除利息的义务(六)利率确定权(七)其他诚信义务第二节借款合同的效力二、借款人的义务(一)按照合同约定收取借款的义务(二)按照约定还款义务(三)利息支付义务(四)按照合同约定的贷款用途使用贷款的义务(五)如实说明的义务第十六章保证合同第一节保证合同概述一、保证合同的概念与特征保证合同是为保障债权的实现,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保证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合同。保证合同涉及三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债务人及保证人。其中,债务人因其债务被保证,故也称为被保证人。保证合同具有以下特征。1.保证合同的目的在于担保债务的履行2.保证合同具有单务性3.保证合同具有从属性第一节保证合同概述二、保证合同在我国《民法典》体系下的结构应该说,保证合同与保证制度根本不是一回事:保证合同仅仅是保证制度中的一环。在1995年的《担保法》中,保证是作为一种制度规定的。但是,由于我国《民法典》现在没有了“债法总则”,保证制度也就无处安身了。正是因为找不到安身的地方,我们在编纂《民法典》的时候,就把保证制度缩影到“保证合同”中了。因此,我们在理解《民法典》合同编中的“保证合同”的时候,一定要将其理解为保证制度。第一节保证合同概述三、保证的性质(一)债权性(二)随附性(三)诺成性第一节保证合同概述四、保证的分类、种类的认定规则(一)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保证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我国《民法典》合同编的规范(第686~690条),保证可以分为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与最高额保证。(二)保证种类的认定规则1.在当事人就保证的种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时认定为一般保证2.根据约定内容来认定保证的种类第二节保证的成立一、保证合同当事人应当适格依据我国《民法典》第683条的规定,保证合同的当事人应当具有行为能力。但是,下列主体不可以作为保证人:机关法人不得为保证人,但是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以公益为目的的非营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不得为保证人。第二节保证的成立二、保证合同的成立(一)保证成立的方式依据我国《民法典》第685条的规定,保证一般以合同的方式成立。就具体方式来看,保证合同可以是单独订立的书面合同,也可以是主债权债务合同中的保证条款第二节保证的成立二、保证合同的成立(二)保证合同的一般性条款(提示性条款)按照契约自由原则,保证合同的内容和条款由当事人自由约定。但为了给人们以提示,《民法典》第684条规定,保证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被保证的主债权的种类、数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保证的方式、范围和期间等条款。第三节保证合同的效力一、保证的范围(1)保证的范围是指保证所保证的债务责任的范围。(2)由保证的随附性所决定,保证的范围随主债务的减少而减少,但当主债务增加时,非经保证人同意,保证的范围并不增加。(3)关于保证的具体范围,各国法律均有明确规定,例如,我国《民法典》第691条规定:“保证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日本民法典》第447条规定了相同的内容。第三节保证合同的效力二、保证期间(一)保证期间的概念及作用保证期间是指债权人可以请求保证人履行保证义务的有效期间。如果债权人未在该期间内依法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义务,保证责任消灭。《民法典》第693条规定:一般保证的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第三节保证合同的效力二、保证期间(二)保证期间的性质依据《民法典》第692条的规定,保证期间是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不发生中止、中断和延长。保证期间实际上属于除斥期间。第三节保证合同的效力二、保证期间(三)保证期间的产生及限制债权人与保证人可以约定保证期间,但是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与主债务履行期限同时届满的,视为没有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6个月。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自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第三节保证合同的效力二、保证期间(四)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期间的关系简单来说,保证期间仅仅是债权人向保证人提出请求的有效期间:如果在这一期间内行使请求权,则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债务履行责任)就确定了,保证期间就没有意义了。从确定之日起按照债权债务的规则计算诉讼时效期间。这个诉讼时效期间是可变的:会中断、中止,还有可能延长。第三节保证合同的效力二、保证期间(五)保证期间的计算起点(1)一般原则:一般是以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为起算点。(2)主合同对保证期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如何计算?依据《民法典》第692条第3款的规定,主合同对主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保证期间自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3)司法解释中关于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期间的补充规则。第三节保证合同的效力二、保证期间(六)保证人对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或者提供保证的效力保证人对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或者提供保证的,不得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进行抗辩。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35条规定:“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仍然提供保证或者承担保证责任,又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拒绝承担保证责任或者请求返还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向债务人追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债务人放弃诉讼时效抗辩的除外。”该条值得商榷:这里是否需要“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仍然提供保证或者承担保证责任”作为条件?笔者认为,不需要。第三节保证合同的效力三、债权让与、债务承担或者债的变更对保证的影响(一)债权转让对保证的影响债权人将全部或者部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通知保证人后,保证人对受让人承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