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_第1页
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_第2页
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_第3页
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_第4页
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政治常识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概述(一)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及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英、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二)体系1.唯物论2.辩证法3.认识论4.历史唯物论(三)根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四)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五)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1、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论: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庄子:“万物与我为一。”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朱熹:“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要缺陷: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缺点。(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主要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懂辩证法)、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唯物论(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②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点(内部矛盾)(2)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2、判断标准:形而上:孤立、静止、片面。辩证法:联系、发展。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3、练习“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全宇宙中并没有真正静止的点”(笛卡尔)“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四、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1、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②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③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的反映④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⑤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包括个体、集体和社会。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1)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②认识反作用与实践(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③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二)认识的基本规律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认识的主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五、历史唯物论观(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观点,结束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真正辩证和彻底的唯物主义。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和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会落后于社会存在,也往往会超越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就每一时代具体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来说,都有两个来源:一是当下的社会存在;一是历史上的精神文化成果。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真题练习】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科学性B.实践性C.革命性D.阶级性2、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A.德国的古典哲学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的现实社会主义D.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______的思想。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4、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黑格尔的观点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5、“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提出这一物质定义的是:A.费尔巴哈B.黑格尔C.列宁D.马克思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C.否认运动的存在D.否认静止的存在7、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C.思维运动的主体是思维D.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8、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脑的形成B.语言的思维的形成C.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D.自然界的变化9、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0、温家宝总理说: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要重要。这句话表明:()①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巨大的②精神状态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③信心、信念、意志是成功的必备要素④有了信心就可以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战胜困难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11、“未秋先秋,踏断蛮牛”。“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有卡苗。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些农谚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①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依据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12、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A.否定之否定规律B.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D.对立统一规律13、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14、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A.同一性和斗争性B.运动性和静止性C.时间性和空间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5、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安全问题解决的好可以惠及别国,反之,则会殃及他国,国家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下列选项中与上述特点无关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16、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一刀切”的主要原因是()。A.事物矛盾之间存在有机联系B.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C.事物矛盾具有共同点D.事物矛盾具有普遍性17、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启示我们()。A.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D.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18、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A.全部继承B.全部抛弃C.继承和抛弃相结全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19、下列表述符合辩证法思想的是()。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③④20、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A.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全过程B.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基础的、低层次的认识D.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接近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2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客体是指()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C.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D.客观存在的所有事物的总和22、2008年金融危机从发生到蔓延,经济学家曾先后用英文字母V、U、L、W的形状来为世界经济走势画像。这传达出一个信息:金融危机现象复杂,形势严峻,即使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也难以做到“一叶知秋”,这说明()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B.金融危机复杂多变,具有不可预测性C.正确认识需要在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