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凤阳县凤阳县李二庄中学等2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滁州市凤阳县凤阳县李二庄中学等2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滁州市凤阳县凤阳县李二庄中学等2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滁州市凤阳县凤阳县李二庄中学等2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滁州市凤阳县凤阳县李二庄中学等2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卷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为了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准备深入遗址实地参观,他们应该去()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蓝田人遗址【答案】A【解析】【详解】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那么他们应该去云南元谋,A项正确;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排除B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排除C项;蓝田人的生活年代,本来认为是距今约69万年到95万年,但是1987年重新测定后认为是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排除D项。故选A项。2.中国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看右面《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局部),可以说中华文明A.产生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 B.在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种植小麦C.最早诞生于长江流域余姚河姆渡 D.早期先民均居住于半地穴式房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局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产生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选项A符合题意;中国不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选项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农耕最早诞生于长江流域余姚河姆渡,选项C不符合题意;半坡聚落居住于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聚落居住干栏式房屋,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3.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A.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B.推行了禅让制C.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主持治水有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故选A;尧舜禹推行禅让制,B错误;C是炎帝,排除;D是禹的功绩,排除。4.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由此可知,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D符合题意;A属于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但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C的内容与分封制无关,排除;故选D。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中国“第一个王朝”:“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他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应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其中甲骨文是中国是已知的能见到最早的成熟汉字,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可以判断出是商朝,B项正确;夏朝、西周和秦朝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6.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却享用九鼎,其他诸侯更是竞相仿效。这说明()A.诸侯国众多 B.诸侯兼并弱小 C.周王室衰微 D.周王室中兴【答案】C【解析】【详解】据“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效仿”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没有体现诸侯国众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没有体现诸侯兼并弱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不能说明周王室中兴,排除D项。故选C项。7.《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段叙述表明A.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 B.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C.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D.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材料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变法秦国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等措施激发了人民的参战热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叙述表明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选项D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A排除;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是法家思想,B排除;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C排除。故选D。8.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调汇。孟子说:“仁老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A.统一成为诸子百家的共识 B.诸子百家的思想日益趋同C.儒家学派地位逐步提 D.诸子百家都认同民本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题干中“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表明各家都主张统一,说明促进统一成为诸子百家的共识,A项正确;诸子百家思想不可能趋同,排除B项;儒家思想地位提升在西汉汉武帝以后,排除D项;以民为本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9.如下表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郡名建置时代郡治陇西郡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今甘肃临洮辽东郡古燕置,始皇因之今辽宁辽阳南海郡始皇置今广东广州A.设立中央政权机构 B.加强了地方权力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消除了地域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中“辽东郡”、“南海郡”、“陇西郡”等可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政权机构,A排除;材料内容体现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B排除;郡县制的推行没有消除地域差异,D排除。故选择C。10.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双方是()A.项羽和刘邦 B.项羽和秦二世 C.刘邦和秦二世 D.陈胜和秦二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楚汉之争是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A项正确;BCD三项不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A.以德化民 B.削弱侯国 C.实行分封 D.休养生息【答案】D【解析】【详解】“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反映了由于秦朝暴政和秦末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残破,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休养生息,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等,故D符合题意。以德化民属于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之一,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2.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所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C项正确;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变革,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为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3.小明在学习完某个朝代的历史大事后,制作了一条知识线索(如下图所示)。小明刚学习完的朝代是()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东汉建立后光武帝曾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进入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引发了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可知小明学习的内容是东汉。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4.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这表现在A.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B.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C.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D.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秦汉时期”这一时间限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指的是秦始皇修筑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导途凿空”的外拓,指的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互通并举”指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据此可知,C项正确;“用制险塞”指的是修筑长城,而不是北讨匈奴、联络月氏、修筑驿道;“凿空”指的是张骞通西域,而非南征北战、北击匈奴、收复河套;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5.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太上老君”是哪一宗教中的人物?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所以答案选B。16.某班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这项发明()A.对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B.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发展中医学的治疗理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图片反映的是造纸术的工艺流程,造纸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B项正确;火药的发明对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与造纸术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造纸术的工艺流程,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理论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A.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B.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C.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D.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区域,C项正确;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不能证明新疆是我国的一部分,排除A项;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不能证明新疆是我国的一部分,排除B项;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不能证明新疆是我国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C项。18.“汉帝国崩溃后,中国陷入一段长期的动荡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连,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的动荡时期”指的是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两汉交替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期间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各政权之间的纷争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故D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两汉交替时期,这三者都发生在汉帝国崩解之前,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9.下列示意图反映出()A.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答案】A【解析】【详解】据图示信息及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到三国时期形成了魏、蜀、吴的局部统一,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可见图示信息体现了我国统一趋势不断加强,A项正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只能反映材料图片部分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魏晋时期政权并立”只能反映材料图片部分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与图示信息不尽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0.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流传下来了“借东风”“草船借箭”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它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次战役是()A.赤壁之战 B.夷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官渡之战【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A符合题意;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故B不符合题意;长平之战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故C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1.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见下图),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中外交往B.经济发展C.民族交融D.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内容反映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题干图片信息不符,故选C。22.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A.源于自然灾害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阻碍民族交融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B【解析】【详解】由图片可知,西晋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中原汉族均出现南迁现象。大量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23.“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与下列哪一战役相关()A.八王之乱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战争。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C项正确;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4.根据如图所提供的资料判断,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科学家是()A.张衡 B.华佗 C.郦道元 D.祖冲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的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还创制《大明历》,D项正确;张衡发明地动仪,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华佗发明麻沸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郦道元写的《水经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5.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代表性符号,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A.钟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三国时期曹魏时的书法名家,CD项是唐朝的书法家。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二、辨析改错(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1)西汉初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光武中兴”。()(2)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甘英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3)东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实行暴政,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4)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5)南北朝时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答案】(1)错误;改正:“光武中兴”改为“文景之治”。(2)错误;改正:“甘英”改为“班超”。(3)错误;改正:“东晋”改为“西晋”。(4)错误;改正:“长江流域”改为“黄河流域”。(5)正确。【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在西汉初年的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所以本题说法错误,“光武中兴”改为“文景之治”。【小问2详解】东汉汉明帝时期,匈奴屡犯边疆,东汉王朝为彻底解决边患,出兵反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以断匈奴臂膀。班超凭借着其出色的外交和军事才能,纵横捭阖,再次打通西域,并在西域经营三十多年,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所以本题说法错误,“甘英”改为“班超”。【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实行暴政,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所以本题说法错误,“东晋”改为“西晋”。【小问4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的经济还相对落后于北方,所以本题说法错误,“长江流域”改为“黄河流域”。【小问5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为了宣传佛教,北方统治者到处开山凿窟,雕塑佛像。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因此,本题说法正确。三、材料解析(本题共2小题,共25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3分)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1)材料一描述了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秦灭六国的条件。材料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示意图(2)材料二示意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填什么?材料三(3)材料三中,图一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图二、图三的两位人物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各起到怎样的作用?【答案】(1)条件: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重用人才,各种人才在统一的过程中,能够各尽其能发挥重要作用;采用了进攻远交的军事外交策略;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的要求;秦王嬴政雄才大略。(2)①皇帝;②郡县制;③灵渠;④长城;⑤焚书坑儒。(3)原因:秦的暴政。作用: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国的主力军队;刘邦:占领咸阳,迫使秦朝投降。【解析】【小问1详解】条件:根据所学,从商鞅变法影响、重用人才、军事策略、嬴政个人能力等方面分析概括即可:如通过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重用人才,各种人才在统一的过程中,能够各尽其能发挥重要作用;采用了进攻远交的军事外交策略;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的要求;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嬴政创立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所以①答案为皇帝;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所以②答案为郡县制;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所以③答案为灵渠;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所以④答案为长城;为加强思想专制,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所以⑤答案为焚书坑儒。【小问3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三图片“陈胜、吴广起义”和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作用:根据所学可知,项羽的作用是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国的主力军队;刘邦的作用是占领咸阳,迫使秦朝投降。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古代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建立全新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具体措施。(至少写出两点)材料二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白寿彝《中国古代史》(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指谁?其改革的作用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措施: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至少写出两点)(2)皇帝:北魏孝文帝。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3)原因: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4)因素:改进生产技术;改革创新制度;学习引进新技术、新思想等。【解析】【小问1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一“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全新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至少写出两点)【小问2详解】皇帝:根据材料二“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和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皇帝”是北魏孝文帝。作用:根据所学,直接概括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小问3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三“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可知原因是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小问4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材料二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三反映的是江南经济发展情况,所以综合上述材料,主要从改革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概括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改进生产技术;改革创新制度;学习引进新技术、新思想等。四、活动与探究(15分)2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思想之光】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