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同步训练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同步训练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同步训练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同步训练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同步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屈原(节选)》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语文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里

的“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雨水”之后便是“立春”了,它表示春天的开始。

B.戏剧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屈原》是一部历史剧,剧中塑造了

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斗争精神的形象一一屈原。

C.临摹有两个意思,一是临,一是摹。其中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写的

字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

D.《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是明朝初期的文学家。本文的“序”,

并非序言,而是赠序。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

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远的清平湾》《我与

地坛》,散文《合欢树》等。因长期与病魔抗争,他的作品带有特殊的气质。

C.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只写了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全剧共分五幕,我们课本节选的是该剧本第五幕的第二场。

D.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1835—1910)在《等勃朗峰》一文中,或浓墨重彩,或简笔

勾勒,用多变的笔法,妙趣横生地记叙了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面对发射导弹的威胁,人们不禁怀疑:朝鲜到底在维护国家主权?还是扰乱地区和平?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

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读宋词,我们往往会读出感伤、哀怨、落寞……等情感。

D.我把知道的故事写成小册子,每册三、四页。

4.下面对联赞颂的人物,对应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②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篙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③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④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A.屈原韩愈李清照李白B.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

C.屈原李白诸葛亮陆游D.屈原文天祥辛弃疾岳飞

5.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孔乙己》鲁迅《朝花夕拾》

B.《变色龙》契诃夫《契诃夫小说选》

C.《鱼我所欲也》孟子《孟子告子上》

D.《屈原》郭沫若《屈原》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海燕》一《高尔基文集》一高尔基一苏联作家一散文诗

B.《孔乙己》一《呐喊》一鲁迅一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一小说

C.《唐雎不辱使命》一《左传》一刘向整理一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一史传文

D.《屈原》一《郭沫若全集》一郭沫若一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一历史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纪念屈原

今天,又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悲伤的日子,用粽子来打发那悲伤带来

的不愉快。现在的端午节已远远地把伟大的屈原的悲伤抛掉了,剩下的,只是快乐,快乐而

已,端午节成为了人们聚会的一个理由。

节日的定义,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屈原死就死了,本来没甚么可说的,偏偏人们发现

了他的可悲之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执著性格,所以他从此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英雄。包粽

子、赛龙舟都因他而起,本来是个哭哭啼啼的伟人的祭日,结果搞得比结婚还热闹。这就是

中国人的纯朴性格,从来不喜欢悲伤的中国人,总是喜欢用各种方法来冲淡悲伤,让快乐暂

时把悲伤驱散,让死者长矣已,生者得解脱。

可是纪念,还是要纪念的,年年都提到屈原,这位曾经在汨罗江畔放歌长呼的伟人,当

年是在怎样的境地下,作出投江的决定的呢?常常说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他,终于再也不想

独醒,决定一死了之。本以为凭借这一死,可以唤醒几个人,或者至少可以给几个人敲敲警

钟,结果可怜的屈原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命没了,也没人晓得他死在了汨罗江,到现在还有

人在为他的死而争论不休呢。说来真是可笑,几百年后,才有人想起他来,端午节方才应运

而生,忠君爱国的思想从此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让多少人掉进了这个

窟窿里,为无用昏庸的主子们干了一年又一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予以为,屈原的悲哀,不仅仅是他投江,更悲惨的是他被统治者利用了那么多年。回头

看看,我们中华民族那深厚的忠君爱国的底蕴,让一代又一代人失去了向前发展的思想,我

们曾经一味盲目地跟随着自己的主人,随着大潮流,缺少质疑的思想,让这个国家显得有点

郁郁沉沉。憋得久了,一旦放开就要乱了,于是改革大潮冲起来的泡沫也跟着泛滥起来,一

夜之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是好的,反而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有了问题。我们开始对老

祖宗产生质疑的同时,却又开始盲目地跟随西方文化的大流。

还好,有人还清醒,还好,有人还能旁观者清,还好,我们还有盼望恢复国学的人在。

什么时侯,我们的端午节,重新开始祭奠活动,重新开始庄重地看待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的

时侯,我们的民族才算真正理解了国学的涵义。什么时侯,我们的国家能够以自己的民族特

色享誉世界,我们的民族之魂就真的可以屹立不倒了。

我在这一天,祭奠屈原,愿他的灵魂保佑我们的国学继续繁荣昌盛下去,祝愿我们的唐

诗宋词元曲不仅仅停留在那特定的年代。我们要延续曾经的辉煌,而不仅仅是站在现在,喟

叹过去的兴盛。我爱我的祖国,因此我也喜欢屈原的离骚,千百年来,我们都在企盼一个新

的伟大的诗人,但是他没有出现。屈原还将继续在中国人的心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我

们业将一如既往地,将这位伟人的故事流传下去。

7.下列各项对现代人们纪念屈原的方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粽子来打发、冲淡屈原投江带来的不愉快。

B.端午节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了人们聚会的一个理由。

C.通过各种活动把伟人的祭日搞得比结婚还热闹,没有悲伤只有快乐。

D.中国人始终在淳朴地把屈原当作英雄顶礼膜拜。

8.下列对“屈原的悲哀”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的死,既没有给几个人敲响警钟,也没有唤醒几个人。

B.屈原投江,没有人知道他死的地点,到今天还有人为他的死争论不休。

C.屈原身上忠君爱国的思想成为无用昏庸统治者的工具,让很多人被利用。

D.屈原对后世的影响让我们开始对老祖宗产生质疑,盲目地跟随西方文化的大流。

9.对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批评屈原身上的忠君爱国思想对后人的消极作用。

B.希望社会珍视民族特色,理解国学的内涵,恢复国学。

C.呼吁人们要延续曾经的辉煌,企盼有可以比肩屈原的伟大诗人的出现。

D.嘲弄世人对屈原的纪念方式是对屈原的亵渎。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陶然亭是清代名亭,为中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

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

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清代二百余年间,此亭美誉长盛不衰,成为

北京城中一处名胜古迹。

②陶然亭有三大匾额:最早的是建亭人江藻亲笔题写的:另有书画大师齐白石题写的篆书,

沉厚宽博,笔象朴拙:还有现代学者郭沫若所题的行书,舒展灵动,收放自如。楹联亦有三

副,其中最有名的一副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稣所书的“烟藏古寺无人到,”。

③1985年修建的华夏名亭园是陶然亭公园的“园中之园”,精选国内各地名亭仿建而成。

虽是仿建,但按1:1的比例精心复制,且又荟萃华夏名亭精华,对于想直观感受一下华夏

名亭风采的游人来说,确也有一种参观“亭文化博物馆”的感觉。园内仿建有湖南汨罗纪念

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独醒亭,浙江绍兴纪念晋代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和

鹅池碑亭,四川成都纪念唐代诗人“诗圣”(甲)的少陵草堂碑亭,江西九江纪念唐代诗人

白居易的浸月亭,江苏无锡纪念唐代文学家“茶圣”陆羽的二泉亭,安徽滁县纪念北宋文学

家(乙)的醉翁亭等。游人流连园内,如历巴楚静美之地,似游吴越锦绣之乡,会感受到深

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10.对第②段中加点字读音和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jp9的一项是

A.朴型(zhuo)“匾”字的第二笔是、

B.朴超(zhuo)“匾”字的第二笔是

C.朴型(zhu6)“匾”字的第二笔是、

D.朴期(zhuo)“匾”字的第二笔是

11.依据文意和相关书法知识,判断下列哪一项是郭沫若所题写的匾额

12.利用文中信息的提示,结合有关的文学常识,在第③段(甲)(乙)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生题的一项是

A.李白文U禹锡B.李白陆游

C.杜甫欧阳修D.杜甫李商隐

13.为第②段提到的陶然亭中翁同稣所书的楹联选择下联,晕恰当的一项是

A.半亩红莲碧池沼B.榻倚深堂有月来

C.陶然暮鼓有钟鸣D.云升湖上有客至

14.学校要组织一次主题为“游中华名园,品传统文化”的开放课,就举办地点向同学们征

求意见。假设你想向学校推荐“华夏名亭园”,请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用规范的正楷字书写

“华夏名亭园”这五个字,来强调推荐的对象。再写一小段话,说明你的推荐理由。(结合

上面所给的材料,要用到“……既……又……”的句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到“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回答问题。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6.“屈原手足己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这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17.对选文中“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这句话,应该如何理

解?

18.选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文中风、雷、电和洞庭湖、东海、长江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通

过呼唤风、雷、电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选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

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试作具体说明。

20.读选文,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那杰出的生与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中国式

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式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和司马迁,一个要选择死,

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

后世一直将屈原尊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心报效?焉

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是不同的,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是投机

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他不能承受楚国灭亡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

令“国破山河在”,也不必去死。诗人以“诗”去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传世

之作。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

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对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虽然“衰莫哀乎生别离,乐莫乐乎心相知”,但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

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的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

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就是著

名的范例。他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

悲吟,时而高歌,倘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

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一一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

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仅于此。他要以

一个平民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

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仇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

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

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生择死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

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21.根据选文内容,给文章确立一个合适的文题。

2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中国式的生命”的理解。

23.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

(1)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死?

(2)司马迁为什么要选择生?

24.从你的阅读积累中找出一句相关诗、文,来证明本文的观点(不得引用原文中已有的)。

25.结合对本文的理解,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对生命、死亡、永恒的思考和认识。

材料一:“慈师真爱感天动地,圣母情怀流芳千古。”2005年4月8日,几万群众自发来

到江苏省金坛市虹桥小学,含泪为舍身勇救学生的人民好教师殷雪梅送行。人们无法揣测,

在灾难发生的一瞬间,殷老师脑海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平时总是面带

微笑的她,在突如其来的生死抉择面前,将对学生的爱凝成了永恒。

材料二: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

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蟒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

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端午的阳光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

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

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的纯净作出的

最无奈又高尚的选择。

最终,他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怀抱沉重的巨石,把最后的生路

溺死水中。可以说,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

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端午,承载着代代后辈对伟人的缅怀和敬仰。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屈原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

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

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

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

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

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

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原

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

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

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

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

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屈原

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荡》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

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

轰轰烈烈。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

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

T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

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

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选自《人民日报》,原文有删改)

2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

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B.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

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名胜与文化的血肉关联。

C.文章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指

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开创性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赞颂了屈原无人能企及的伟大品格,说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

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有特色,内涵很丰富,请赏析。

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

28.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说说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29.题目“端午的阳光”,除了指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

是历史的见证的含义外,还有两层更深刻的含义。请你仔细阅读全文,答出这两层含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何为诗人

余秋雨

①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

“第一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诗经》。

②《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请大家品味一

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

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

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

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③《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

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

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④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

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

未指向一个明确的人。

⑤《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

意义上的诗人。

⑥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

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

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

崖独吟曲”。

⑦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

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

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但他不知道用什么去训导别人。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

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

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⑧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

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

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

让人痴迷的天籁。

⑨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删改)

30.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被我们先人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用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喜怒哀乐,又表现得大气从容。

C.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D.“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31.有人说“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2.为什么说屈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材料,参与相关任务,完成下列问题。

为迎接玄武第二届戏剧节,九(10)班同学准备用课文《屈原》排演课本剧。剧组成员分成

了导演组、演员组、剧务组,大家为了演出的成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剧务组的小云和小佳对剧本中屈原的“披发”造型颇为怀疑,她俩在相关书籍的插画中查到

屈原的两种不同造型(如下图),到底哪种造型更符合这一幕中的屈原形象呢?为此她俩阅

改了古诗文寻找依据。

洪皓〔宋代)

冷落天涯今一纪,谁怜万里无家。三闾憔悴赋怀沙。思亲增怅望,吊影觉欹斜。

兀坐书堂真可怪,销忧滞酒难赊。因人成事耻矜夸。何时还使节,踏雪看梅花。

离骚赞序

(汉)班固

《离骚》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初事怀王,甚见信任。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宠,谗之

王,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

已遭忧作辞也。是时周室已灭,七国并争。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

怀不能已,故作《离骚》。上陈尧、舜、禹、汤、文王之法,下言并、浇、桀、纣之失以风。

怀王终不觉寤信反间之说西朝于秦。秦人拘之,客死不还。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

在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不忍浊世,自投月罗。原死之后,秦果灭楚。其

辞为众贤所悼悲,故传于后。

(选自《四库全书芸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注):①上官大夫:即郭沫若剧本中的“斩尚”。②风:用委婉的语言规劝尊长,下文

中的“风谏”与此同。

33.两人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江仙”是词牌名,规定了本词的格律;“怀归”是题目,表明了写作内容。

B.“冷落天涯今一纪,谁怜万里无家”写出了词人被金扣留时间之长,离家之远。

C.“销忧确酒难除”写词人借酒消愁,忧愁仍然难以消解,表现出词人愁之深重。

D.此词上片侧重写诗人思家,下片侧重写忧国。全词气氛沉重,词人伤心绝望。

34.两人发现下列加点词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A.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多宠或遇耳叱咄

B.赋场风谏计日场还

C.怀不能弓是亦不可以弓乎

D.李不见纳辛或有所闻

35.小云用“/”给文中划线句断两处停顿。

怀王终不觉寤信反间之说西朝于秦

36.小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7.小云:古代男子一岁行冠礼,而图乙上屈原却免冠披发,看似不合理,却更有剧中所

需要的“”之感(填《临江仙》中一词)。

小佳:是的,我同意,这个造型也更符合当时他的心情(根据对《离骚赞序》的理解

回答)。

38.导演组的小晖想帮助演员们正确理解,演出《屈原》这个剧本有哪些意义,看了剧务组

的资料受到启发,于是又翻阅了不少资料,在“导演手记”上分条给出了答案。

屈原脑中,含有两种矛盾原素:一种是极高寒的理想,一种是极热烈的感情。他独立

山上,云雾在脚底下,用石兰、杜若种种芳草庄严自己,真所谓“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一

点尘都朵汗他不得。然而他的“心中风雨”,没有一时停息,常常向下界”所思”的人寄他

万斛情爱。

屈原对于现实社会,不是看不开,而是舍不得。他看不过人类社会的痛苦,所以他“长

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社会为什么如此痛苦呢?他以为由于人类道德堕落。

(摘自梁启超《屈原研究》)

1941年是抗日战争极为艰苦的一年。1942年元旦夜,郭沫若为剧本《屈原》画上了

句号。他连连大叫:“真是快活!“完全陶醉于创作成功的喜悦里。过了几天,周恩来到郭

沫若家里,郭沫若把《屈原》的剧本念给他听,用了4个多小时,周恩来听了很感动。1942

年1至2月,重庆《中央日报》连载了《屈原》。很快,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公展读

后,看出了作者的影射笔法,大发雷霆,恶狠狠说:”怎么搞的?我们的报纸公然登起骂我

们的东西?”立即下令撤销了编辑的职务。话剧上演后,观众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

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雷电颂”,从中汲取力量。

(摘自王鹏《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

屈原的爱国情怀,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意识和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的。屈原把

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楚国当权者,屈原关心楚国实际是关心楚国的人民,担

心楚国人民在战国动乱形势中遭受损害。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他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

作爱国的目标。屈原把爱国与自己的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当自己遭遇不幸时,他对自己

的祖国提出批评,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

(摘自方铭《屈原与爱国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导演手记:演出《屈原》这个剧本有哪些意义?

39.演员组的小宇和小钧分别扮演斩尚和郑詹尹,他们对台词和动作认真进行了揣摩。

斩尚罪人怎样处置了?

郑詹尹还锁在这神殿后院的一间小屋子里面。

斩尚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郑詹尹(迟疑地)上官大夫,我觉得有点为难。

斩尚(惊异)什么?

郑詹尹屈原是有些名望的人,毒死了他,不会惹出乱子吗?

斩尚哼,正是为了这样,所以非赶快毒死他不可啦!那家伙惯会收揽人心,把他囚

这里,都城里的人很多愤愤不平……

排练日记:上官大夫斩尚在这一幕中一直称屈原为“罪人”“家伙”而不称其姓名,是因

为—,读这两个词语要读出—和—的语气。为表现郑詹尹的“迟疑”可以这样设计:

(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

40.演员组的小炸扮演屈原,他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和观看名家表演视频,对“雷电颂”中屈

原的感情和朗诵处理有了深入的认识。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

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

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

排练日记:这一段独白表达了屈原—和—的情感。两处“劈”构成的反复在语调变化上

应该处理成。选段中“____二一句是全段的最强音。

41.郭沫若根据史料创作话剧《屈原》是成功的改写,三个组的同学在排演过程中不断学习

体会,由此提炼了一些改写的原则或方法并列条写出,打算运用于以后的历史剧创编。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有误。“雨水”之后应是“惊蛰”。“大寒”之后是“立春”。故选A。

2.B

【解析】

【详解】

《我与地坛》不是小说,是随笔散文。故选B。

3.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理解与辨析能力。A.到底在维护国家主权?

问号改为逗号;C.去掉"等”;D.每册三、四页,去掉顿号。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B

【解析】

考查名篇名作的识记能力。①联语嵌屈原的作品《招魂》、《九歌》、《呵壁》(即《天问》),

作者即赞美了屈原崇高的品德,又凭吊了屈原自沉的汨罗江;②这是纪念陶潜的。质绮真醇

指的是陶潜的品格(虽然爱酒,醉翁之意却不在酒的口味)。下句就明显了,指的“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③拾遗是官职,这句是指忧国忧民的杜甫;④这是郭沫若先生题江油

李白纪念馆楹联:铁杵磨针,少年立志,花间酌酒,吟诗赋文,挂弓倚剑,如侠如仙。故选

B。

5.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孔乙己》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不是《朝花夕拾》。故答案为A。

6.C

【详解】

C.《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不是《左传》;刘向不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而

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故选C。

7.D

8.D

9.B

【详解】

l.D.“始终”一词,说法太绝对,与原文“现在的端午节已远远地把伟大的屈原的悲伤抛掉

了,剩下的,只是快乐,快乐而已,端午节成为了人们聚会的一个理由”“屈原死就死了,

本来没甚么可说的,偏偏人们发现了他的可悲之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执著性格,所以他从

此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英雄”不符。故选D。

2.D.结合“屈原的悲哀,不仅仅是他投江,更悲惨的是他被统治者利用了那么多年”“改革

大潮冲起来的泡沫也跟着泛滥起来,一夜之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是好的,反而祖先

传下来的东西有了问题。我们开始对老祖宗产生质疑的同时,却又开始盲目地跟随西方文化

的大流’”可知,D项说法不符合原意,“让我们开始对老祖宗产生质疑,盲目地跟随西方

文化的大流”并不是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故选D。

3.AD两项中的“批评屈原”“嘲弄世人”偏离文章的主旨,是错误的;

B.根据句子“什么时候,我们的端午节,重新开始祭奠活动,重新开始庄重地看待屈原这

位伟大的诗人的时侯,我们的民族才算真正理解了国学的涵义。什么时侯,我们的国家能够

以自己的民族特色享誉世界,我们的民族之魂就真的可以屹立不倒了”可知,作者倡导社会

要珍视民族特色,真正理解国学的内涵,恢复国学;

C.结合“我也喜欢屈原的离骚,千百年来,我们都在企盼一个新的伟大的诗人,但是他没

有出现。屈原还将继续在中国人的心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我们业将一如既往地,将这

位伟人的故事流传下去”可知,作者写此文,并不是“企盼有可以比肩屈原的伟大诗人的出

现"。故C说法错误;

故选Bo

10.A

11.C

12.C

13.B

14.符合要求即可

【分析】

10.试题分析: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1、先撇后捺:“人”“八”“入”。2、先横后竖:

,,十,,,,王,,,,干”。3、从上到下:“三”“竟”“音”。4、从左到右:

“理”“利”“礼”“明”“湖”。5、先外后里:“问”“同”“司”。6、先外后里在封

□:“国”“圆”“园”“圈”。7、先中间后两边:“小”“水”。所以正确答案应为A

朴拙(zhuo);“匾”字的第二笔是

11.试题分析:郭沫若所题写的“陶然亭”匾额是行书。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

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过程

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

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

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

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

舒展,流动。

12.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根据文意填作家。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内容,上文是“唐代

诗人“诗圣”,所以甲处肯定填“杜甫”;上文是“安徽滁县纪念北宋文学家”,而下文是

“醉翁亭”,那么中间的乙处肯定填“欧阳修”。

13.试题分析: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

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烟藏古寺无人到”整体

上是个主谓结构,“无人到”又是一个兼语结构。所拟下联必须符合这种结构。

14.试题分析:理由示例,去华夏名亭园举办本次开放课活动,既能直观地感受祖国各地名

亭的风貌,又能更好地品味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在兰亭挥毫泼墨,在浸月亭吟诵唐诗,在

二泉亭饮茶品茗……从两方面切合活动主题。答题时一要结合上面所给的材料•,二要用到

”……既……又……”的句式。

15.主要写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

礼赞与向往。

16.舞台说明。交代剧情发生的场景及人物的动作、神态等,以推动剧情的发展。

17.这句话的含意是,虽然我被拘禁起来,我的佩剑被拔去,但我惩奸除恶、报效国家的心依

旧,我的志向不会改变。

18.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热

切愿望,也表明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19.选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好的幻想,飞

向光明的境地,凭借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选文还运用了拟人、呼告、反复、排比的修

辞手法,使独白既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如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

呀!”

20.屈原是正义的化身,是自由和光明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为了捍卫真理刚正不阿,

奋不顾身。

【分析】

15.题干要求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首先要通读选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特别是要

分析好那些大量的抒情句子。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把所描写的内容概括出来。选文部分主要写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来摧毁黑暗,表达对光明的渴盼。

16.“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这几句属于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

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

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以上几句交代剧情发生的场景及屈原的动作、神态等,以推动剧情

的发展。同时刻画了屈原向往光明与坚守正义的伟大形象。

17.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内涵的理解。“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

呀”,“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这里用的是象征手法,有形佩剑被拔去,但我惩奸除

恶、报效国家的心依旧。表现了主人公誓死与黑暗斗争到底的精神。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的

热烈追求,对一切黑暗的无限愤激的思想感情。

18.一问,说说文中风、雷、电和洞庭湖、东海、长江的象征意义。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

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

法叫象征。如本文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

象征人民群众。二问,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

摧毁黑暗的热切愿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切追求的思想感情。答作用,一定抓住

“摧毁黑暗”“盼望光明”这两个关键性的短语。

19.细读选文,找到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对增强语句的气

势和抒发情感的意义。如“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

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

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采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气

势磅礴、铿锵有力,既表达了思想感情,又使诗具有了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

20.人物形象概括。本文把屈原和风雪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

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象征的表现手法,独特的抒情方式,浪漫的语言风格,使屈原的形

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他是正义和光明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蔑视鬼神,鞭

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奸佞们战斗到底。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现了他横扫一切邪恶的

顽强战斗精神。虽桎梏加身,但不屈不挠,浩然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现了忠于祖国,

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总之,屈原是正义和光明的化身,是战斗不屈的战士的形

象。

21.参考答案:择生择死;生与死选择;生的(得)伟大,死的(得)光荣;两种生死观。

(2分,能紧扣生死即可)

22.自古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崇尚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生与死的权利。

(3分,答案应涉及中国人崇高的生死观,意思对即可。)

23.

(1)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

严的使命。

(2)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4分,

每间2分,多写了前面一句亦可)

2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的(得)伟大,死的(得)光荣;孟子阐述

的“舍生取义”、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的名言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古今诗文都可

以。

25.不设统一答案。如“一个人可以生得平凡,但由于他们做了有益于人民的事,这样的人

往往留芳千古。”“重大义轻生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4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1.题目应是文章内容的浓缩。能紧扣生死即可。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要解释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具体而动态

的、和字典义有着某种联系的意义。“文中”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

体文章的词语理解,二是具体语言环境的词义。一个概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

影响,会有一定的临时的具体的意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根据3.4两段对屈原和司马迁对于选择生还是死,找出相关语句回答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解答此题抓住生与死来找符合要求的古今诗文都可以。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5.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6.C

27.①“苇叶”是用来包粽子的,“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的。端午节像苇叶,两者在

内涵上相似。②粽子被苇叶包裹着,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

清香,只有极具耐心层层剥开,才能品味到苇叶里面包裹着的甜香黏软的粽子。③端午节承

载着屈原沉江这个悲壮故事的“内容和精髓”,只有全面弄清其中的关联,才能领略到“事

物的真相”。

28.内容上:①概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泪罗江的事件,点明了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或:

交代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和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结构

上:照应了题目,引出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29.①“端午的阳光”是指屈原的精神的光芒(或:精神之光、品德之光)。②“端午的阳

光”是指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

内心(或: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

【分析】

26.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A.“惭愧”“不满”于文无据。

B.作者的写作目的不是“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而是端午节背后所透露的

屈原的品格。

D.“屈原无人能企及的伟大品格”错,原文是“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断提升自

己”于文无据。

故选C«

27.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赏析。画线句在第七段,该段集中阐释了此句的含意,“熟

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原之间的浸染,节

与人的统一”,表明“苇叶”包裹“粽子”与“端午节”纪念“屈原”,二者内涵相似;“它

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

物的真相”,启示我们只有弄清其中的关联,才能探寻到文化背后的真相。

28.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根据题干要求,应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总结前三

段段意可知,作者通过讲述屈原自沉汨罗江这一史实,交代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并由

此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结构上,与题目照应,引出下文关于端午节的种种感想。

2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文章的题目,通常极称作文章的“题眼”,即文章精要内容的

提炼、概括与浓缩。思考标题的好处,既要分析其表层含义,又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深层

含意。如从“现在看来……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可知,

“端午的阳光”也指屈原精神的光芒;从“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

内心”可知,“端午的阳光”还指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即屈原的爱国精神像阳光一样,映照

进后人的内心。

【点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

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

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

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30.C

31.诗”对物质生活而言,确实没有实质性的用处,但是它可以让生命具有诗人气质,让我

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诗意的

栖居”。(过一种诗化的生活,拥有诗性,活出诗情;诗,可以让我们与众不同。)

32.(1)屈原是把集体话语变成了个体话语的第一人,他把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

裂呈现出来,体现诗人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2)屈原是把自己生命彻底诗化的第一人,他

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分析】

3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

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

是诗情”可知,C项“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3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作答可依据文章中的“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

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

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