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第二单元教案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第二单元教案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第二单元教案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第二单元教案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第二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目的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

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

L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2.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应当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1.介绍作者和作品

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要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

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书是作者在民

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

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

暗腐败。《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

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情节

预习提示介绍了有关情节的梗概,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3.分析林冲的性格

教师:关于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课文的“预习提示”概括为“由逆来顺受、委曲求

全走向反抗道路”。下面,我们按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作具体分析。

(1)提问: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

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

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

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

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

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2)提问: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

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

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

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

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

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

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

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

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3)提问:但是,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

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

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

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

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

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

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4)提问: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

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

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

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5)提问: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明确: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

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第一点,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

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

抗精神。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

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第二点,林冲

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

斗争的道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

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

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

路的必然性。

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

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

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提问: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把文中几处主要细节描写找出来,分析它的作用,然后总结归纳。举例: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

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

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

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

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

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

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

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

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

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

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

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

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

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

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问: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

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明确: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

(1)直接描写风雪。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

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

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遮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

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

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

雪很大。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例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

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

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

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

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提问: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第一点,烘托了林

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

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

啊!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

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

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

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品味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2.通过分析典型人物的个性化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归纳概括人物的鲜明个性,理

解小说的主题。

3.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话、心理描写。

2.小说的典型细节。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提问:什么是“小人物”?描写这类人物的小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代表作

品?契诃夫的小说有什么特色?

1.关于作者:(幻灯片2)

契诃夫(I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

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

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

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状况。

2.创作背景:(幻灯片3)

19世纪后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盛行,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政府暴戾无道,

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上尊下卑的封建烙

印死死地将人束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各种各样

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重逾千斤。在这种情况下,《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

中人》等小说便应运而生。本文写于1883年。

(二)破题:

一看题目,就使读者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扣人心弦,既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也给人一种

沉重感。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找出切尔维亚科夫的六次道歉。请两位同学把切尔维亚科夫和将军的对

话读出来。要求读出人物各自的语气语调、个性特点。

2.提问:切尔维亚科夫每次道歉是出于什么原因?

?第一次:出于礼貌。

?第二次:因为胆怯,怕对方过后暗算自己。

?第三次:满足自尊愿望。

?第四次、五次:达到诚恳的目的和心理安慰。

?第六次:濒临着心理绝望与精神崩溃。

3.小组讨论:为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要道歉那么多次?

讨论后归纳:在切尔维亚科夫眼里,上层的达官贵人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他们的

言行举止都代表着一种意志、命令和心理威胁,对他产生一种现实的压抑感。作为社会底层

的小公务员,他有着很强的“自卑情节”,不敢得罪上层阶级,畏惧他们的报复。所以战战

兢兢,小心翼翼想挽救。

投影显示:(幻灯片6)

人物切尔维亚科夫将军

表现:六次道歉

(个性化的语言)

“没关系,没关系……”

“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

“够了……我已经忘了,您却说个没完!”

“简直是胡闹……”

“您简直是在开玩笑,先生!”

“滚出去!!”

性格:将军高高在上傲慢暴躁

小庶务官卑微、胆怯、可怜、可鄙

4.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传神,找出有关的词语加以品味。

投影显示:(幻灯片7)

切尔维亚科夫心理变化:

一点也不慌

心慌了

惶惶不安

怀疑

脸色发白

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

(得罪上司的罪恶感、恐官心理、奴性心理)

5.主人公遇到的本来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但他却为这件小事担忧致死。他为什么不安?

他实际上恐惧的是什么?

小说的背景写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沙皇政府为了镇压民粹派而实行高压政策,警察

和官僚飞扬跋扈,社会非常黑暗。切尔维亚科夫的不安源于他得罪了大官,害怕被报复。从

中可见当时社会黑暗与专制导致人民的恐惧和心理扭曲与压抑。

归纳主题:(幻灯片8)

卑微、胆怯、可怜、可鄙的性格

罪恶感、恐官心理、奴性心理

扭曲的性格与压抑的心理

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专制

主题:通过描写一位小文官因喷嚏溅到将军身上而产生恐惧、

焦虑以致郁闷心惊而死的可笑故事,揭示了当时人们普遍存

在的奴性心理以及对造成这种心理的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无

情的嘲讽和深刻的鞭挞。

(四)思考探究:(幻灯片9-11)

1.作者在小说中怎样表达他的态度?

提示:

契诃夫从不在作品中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态度,而是客观冷静地写人叙事,在平淡中见

幽默,在幽默中见深沉。

2.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会有一些特征性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征可以

是一句话、一个细节动作、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比如《一个文官的死》

中切尔维亚科夫的那个喷嚏,就使主人公具有了典型性,成为那些具有奴性的小人物的代表。

想一想,你还知道中外作品中有哪些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提示: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套子的讽刺性的描写,使套中人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

畏尾、害怕变革的代名词;

《项链》中的项链,使路瓦栽夫人成为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

象;

《药》中的人血馒头,寥寥几笔使华老栓成为落后、愚昧、迷信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

《孔乙己》中的长衫,让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典型形象跃然纸上。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第二题。

2.课后阅读契诃夫的《套中人》等其它作品。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

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个文官的死》中的主人公就是死于

一件小之又小的事。他是因为什么而死,这样的小事怎么就让他死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

一起来探讨探讨他真正的死因:自杀?他杀?

《边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2)理解句子

2.过程与方法点拨法、阅读法、练习巩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

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边城》丰富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3).体会《边城》中人物所展现的人性美

(4).关注湘西文化

教材分析: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重要片段,体会人物所展现出的丰富的情感和人性的光辉。

把握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和意蕴探究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内容;

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探究散文深刻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

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

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鹄鹏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

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

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

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

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

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

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

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

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

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

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

《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

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

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

《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

《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

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

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

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

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三、问题探讨

1、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采取自由阅读,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

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

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

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

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

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

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

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己。”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

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

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

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

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

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

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己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

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

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

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

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

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

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

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

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

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总结分析

翠翠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

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质”。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

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

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

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不过这形象也含有

深深的隐痛:“黄鹿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

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

地,在这里他们是“在家的”。翠翠的形象取材于泸溪绒线铺的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

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边城》里的爱情故事,讨论的是文化问题,性的话语和文化的

话语交织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下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

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

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

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

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如乾嘉苗民起义)。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

西苗族文化的象征。“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

爷爷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爷爷和翠翠”是苗族“民族

古老,文化年轻”的形象的说明。爷爷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

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

里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

的人方不委屈她?”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爷爷死了”,翠翠这个历史的

孤儿能否加入到新的历史的脚步中去呢?

老船夫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

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

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

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

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

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

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

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

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

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

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

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

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天保

这篇小说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

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

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

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

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在这里,天保所需要的也是社交需要,对弟弟,他需要保持亲情和

融洽的关系;对翠翠,他需要异性的爱。

傩送

“傩送美丽得很,茶帽船家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只知道为他取出一个浑名为‘岳云'。

虽无什么人亲眼看到过岳云,一般的印象,却从戏台上小生岳云,得来一个相近的神气。”

傩送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个很帅的人,他与翠翠的相互爱慕是真真切切的。“傩送的爱情

选择实际上是在义和利之间的选择,是在金钱和爱情之间的选择。正因为他的选择是渡船,

正因为他坚持了民族的义利取舍标准,所以他在作者的心目中才成为民族优秀品德的象征。

而他的出走,也就具有了象征的性质,它暗示了一个民族精神上的失落”。这篇小说对傩送

的刻画花了不少的笔墨,就人物主次来讲,我认为傩送仅次于翠翠。傩送喜欢翠翠,但是因

为哥哥先说的缘故,他不得不建议采取兄弟隔夜唱情歌的来获取翠翠的心。及至哥哥被水淹

死,他的心里有了隔阂。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讲,他的爱的需要是首位的,但因哥

哥的意外死亡,这种需要不得不被暂停。边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

痼疾----天命的思想。

他们以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把它

们与人的言行生硬的联系起来,于是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是顺顺父子不自觉的充当了

悲剧的制造者。先是“船总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来做第

二个儿子的媳妇”。再是傩送虽面临爱情与金钱抉择是选择了爱情,却未能想着翠翠在靠近

一步,并只身下了桃源。于是,“老船夫对于翠翠的美好将来的希望无形中被顺顺父子的不

自觉的冷漠毁灭了,他的生存意志也随之被毁灭,终于在雷雨之夜完成了他一生的航行。而

翠翠终于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归期的心上人的归来,这一切只能由时间来回

答。”

2、品味小说所展现的人性美

通过品读具体的片段,或请同学分角色朗读以及写随笔的形式进行

说起《边城》的人性美、人情美,首先体现在翠翠身上。作者所着重表现的是翠翠的品

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他笔下的翠翠,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

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而

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从课本所节选小说的13、14、15章来

看,翠翠对“爱”的到来是怀着既向往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的。当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

息”时,她心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她“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她担

心在这个“规矩”中听歌的日子过去了,顿生“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念头。而

这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理最细致入微的生动写照,洋溢着爱和美的柔情蜜意。包括祖

父试探地问她“你试告我,愿意哪一个”时,她立刻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的真情,

无一不包含一个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当翠翠想到自己走后,爷爷的孤独、凄苦、伤心与

焦虑时,她又不免担忧起来。于是认真地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这是怎样一幅充满

祖孙之爱的人间情画啊。作者用其清新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写出了湘西淳朴的社会风气。这

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兄弟身上。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

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

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里没有这些概念。他们慎重

选择爱人,但在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又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正如小说所写:

“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爱情本身有“排他性”,按茶

响的习俗也是不兴“情人奉让”的,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作者所理想的优

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四、探讨小说的主题意蕴和现实意义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

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

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

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

《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

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

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

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

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

城、酉水岸边茶帽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

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

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

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

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

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

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

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作业布置:

1、选择你所喜欢的人物写一篇800字左右的随笔

2、早读课自由选取某一片段朗读

3、查找资料,搜集名家对本小说的评论

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

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

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

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

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

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

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

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

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

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

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辅助手段:幻灯片投影仪投影胶片

4.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一一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

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

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

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

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

交流,选择最好的投放)

(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

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籽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

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

“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

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

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

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一归途一抵家一室内生活一涉园一外出一纵情山水一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一一自安自乐一一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

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

势引出。)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

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

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一“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一“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

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

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

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

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

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

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一一诗人的外貌、

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

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

的归心似箭一一抵家时的欣喜若狂一一室内中的舒适安逸一一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

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

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

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

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

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

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

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

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

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

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

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

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

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

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

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

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一一闲适生活一一隐逸情怀一一抒

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

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

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20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

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

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走出陶渊明

一、导入过渡:

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天再让我们以“探究”的形式走出

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交流(一):

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

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1.学生研究成果分类、展示。

(解说:这一过程“分类”是关键,教师可在课前先调查了解,以掌握课堂的研究走向

并消除对话中的无序状态。)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为使此题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师要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以备对话之需。要注意

以下几点:

①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

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②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

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

'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③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阚”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

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

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3.小结: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

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

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

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

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

《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释①的改动体现了编者精益求精、科学

理性的精神,就这点而言不也正是我们探究此题的又一收获吗?

(解说:若学生有不同见解,能自圆其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学习交流(二):

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发言稿。

1.激情引读: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篇美文吧,初读的时候,也许我们读到的只是陶潜,

我们再来读,展开来读,细细读,用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学生可能会找屈原、李白、苏轼等文人学士素材;也可能从李乐薇、霍金等现、

当代知名人士甚至学生自身入手。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

更要深入。)

3.重温经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四、课堂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

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

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

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

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五、布置情感性作业:

1.一诗一文一世界,就让这些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我们心底吧,做到没有错字、别字、

漏字、多字。

2.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那么赶紧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

材库”中去。

【教学后记】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对文本的体验和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体验和评价的

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本节课中,我以“五读”的形式带动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

“读”书的快乐。“我认为XX同学关于《李乐薇的空中楼阁与陶潜的理想家园》一文中的

观点错了……年'我赞成XX同学的‘屈原跳江自杀乃守卫精神家园的自我觉醒'的看法……”

望着那一张张生动兴奋的脸,我深刻认识到,在读声中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探究是当前新课程

改革的主旋律,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正是本课一道亮

丽的风景线。

新课程正在呼唤充满生命活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