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张桂梅(5篇)_第1页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张桂梅(5篇)_第2页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张桂梅(5篇)_第3页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张桂梅(5篇)_第4页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张桂梅(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张桂梅(5篇)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张桂梅篇1

师生的引路人孩子的好妈妈

张桂梅在华坪没有什么伴侣,除了“儿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就是她的同学。多年来,张桂梅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同学和孤儿院的孩子。跟同龄人相比,她苍老很多。但一想到她的同学没有由于贫困而辍学,有的进入了重点高校,走进了军事科技院校的殿堂,有的学成回到大山当了老师、医生,为转变家乡的面貌而奋斗,张桂梅就感到满意、欢乐、无怨无悔。她说:“假如没有组织的照看和全县人民的关怀,自己唯恐早不在人世了。”为了这一信念,她努力工作来报答党和人民,报答华坪的父老乡亲!

师生:“我们的引路人”

“曾经我辞职了,但在如今这个团队里,我真正明白了,党员就是要讲奉献,有作为。”陈建华说,当时来女子高中任教是他高校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那时对社会对人生都布满盼望。可是,当时这里条件太艰苦,对老师管理太严格,刚走出校内的他的确难以适应。后来,他辞职出去外省找了几份工作,但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后来他想,学校虽然劳累辛苦,但每天看着张桂梅老师劳碌的身影,听她讲党章,跟着读老三篇,唱经典革命歌曲,身上有一股正气,人生特别充实。“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所以我回来了,而且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了。对于我来说,重新回到学校,还有一份感恩的心,感恩也是奉献的动力,这一切都不是停留在嘴上的东西,都必需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不能说我做到了,只能说我始终在努力做。”

“我既是女子高中第一届同学,现在又是女子高中的数学老师。今日,我能够成为一名人民老师,我是幸福的,我感谢张桂梅老师,她是我们人生的导师和引路人。张老师叫我记住,有一种精神叫艰苦朴实,有一种精神叫发愤图强,有一种精神叫坚韧不拔,有一种精神叫感恩回报!”周云丽告知记者,10年前,华坪女高的两张录用通知书彻底转变了她和姐姐的命运。姐妹俩都在华坪女高读书,如今,姐妹俩都成为了人民老师,让她们的爸爸成为村里人人艳羡的小老头。“每次打电话回家或探亲离家时,爸爸都要嘱咐:闺女,好好教书,别忘了张老师对咱家的恩情!所以,只要女高有需要,我就肯定要回来,像张老师一样回报社会。”周云丽说。

去年考入南方医科高校的邓婕和云南财经高校的郭晋霖都表示,在女子高中接受的红色教育,以及养成的独立勤奋好学的习惯,让她们在高校里受益终身。

女子高中建校初期,张桂梅在为募捐奔波,就在筹款很困难时,一个海外组织和台湾一个民间组织主动联系她,提出可以每年为女子高中捐款十万元,附加条件就是把同学的个人、家庭信息供应给他们,张桂梅坚决拒绝了。

2022年,一名同学考上重点高校,在申请贫困生补助时,因不慎遗失相关资料没有准时补齐,耽搁了资助申请。面临入学资金压力,这名同学哭着找到张桂梅。张桂梅对她说:“孩子,你已经考上高校了,其他的都不是事。信任老师,老师来给你想方法。”最终,由学校对这名同学进行了资助,同学得以顺当进入高校完成学业。

“有困难就找张老师”,这是同学们对张桂梅的信任,这种信任,来源于张桂梅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孩子:“我们的好妈妈”

“没有妈妈,或许我们兄弟俩还在大山上放牛羊,张桂梅不是我们的亲妈胜似亲妈。我现在最担忧的就是她的身体。”25岁的张惠华说,2022年,他就和弟弟来到了“儿童之家”福利院,在张桂梅的教育和培育下,兄弟俩都先后考上了高校。弟弟高校毕业后在昆明一家国企上班。张惠华2022年从华中农业高校毕业后,现在是华坪县石龙坝镇龙泉村的一名驻村干部,每月工资有将近7000元。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张惠华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抽时间去看张桂梅,陪她说说话。“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与小家庭不一样,我们都可怕失去她。”张惠华说。

在“儿童之家”福利院,一观察张桂梅回来,10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围过来,坐在她身边,不停地喊“妈妈”,而她则拉着最小的一个孩子坐在床边,并问问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当天的作业做完没,劳动体验的感觉怎么样?孩子们都一一做了回答。有的孩子一看到她回来,情不自禁地就抱着她哭泣起来了。“以前孩子小的时候我还抱得动,现在长大了,我已经抱不动了!”张桂梅说。

2022年3月,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张桂梅义务担当了院长。她把人间最宏大的母爱献给了她的同学和那些失去父母而需要关心的孩子们。她没有孩子,可她说,她是儿童之家136个孩子的妈妈。她无悔的选择让那些失去父母的可怜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共享着人间最美妙的亲情。

有一年,张桂梅的侄儿病重,正是家里缺钱之际,当时她正获得“兴滇人才奖”。她姐姐盼望她能拿出一点钱给侄儿看病,她却说:“这些荣誉都是华坪人民赐予我的,这笔钱不属于我,这钱我们一分都不能动。”这些钱,被张桂梅悉数捐给了华坪民族学校,建了一所新的教学楼,让全校孩子从解放前建的木楼里搬了出来。

5万公里家访路:翻山越岭只为你

漫漫10年家访路,行程5万多公里,800多个贫困同学家庭留下了张桂梅的脚印     。

将1527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送进了高校校门,回望人生路,无怨无悔!

自2022年建校以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由于同学们的家都太远,有的家长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更别说是进县城。为了解同学的家庭状况,为了让家长知道同学在校状况,张桂梅开头了长达10多年的漫长家访之路。10多年来,张桂梅的脚印     遍布各县(区)偏僻村寨,她和同事利用寒暑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了800多个贫困同学家庭,行程5万多公里。

道路坎坷阻不断家访路

8月1日早上9点左右,张桂梅再一次踏上了家访之路,前往荣将镇和爱村一组毕业同学吕娜家进行家访。一路上,山高坡陡,道路险峻,由于连续几天的大雨,山路被雨水冲出许多大坑,处处都是乱石泥泞,就连越野车行走起来都特别困难,四轮打滑、泥浆飞溅。司机踩着油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轰鸣,越野车最终从山脚开到山顶。

刚到吕娜家门口,吕娜家人听说张桂梅来了,飞速地跑出家门,来迎接她。吕娜的妹妹一见张桂梅来到家门口,感动不已,紧紧地抱住张桂梅,喜极而泣。吕娜的母亲、姐姐见到张桂梅时,也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院子里,张桂梅询问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当得知其父亲病逝后,家中至今还欠债10多万元的状况时,张桂梅显得特别难受,并恳求当地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能否在扶贫政策上、惠农政策上,哪怕是在收获芒果的时候,对这个家庭有所关心。相关负责人也马上表态,赐予相应的支持。

吕娜说,接近高考父亲病逝,是党和政府、学校赐予了她和家庭无私的关怀,在学校红色信仰的教育下,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她化哀思为力气,走出逆境,高考考出611分的好成果,考上了青岛高校英语系。在学校里,吕娜发扬女高的精神,不惧困难,刻苦学习,预备报考北京外国语高校的讨论生。吕娜的妹妹也表示,等初三毕业,也肯定要报考女子高中,像姐姐一样考个好高校。吕娜的母亲说,女子高中开展的红色教育、信仰教育,由孩子回家宣扬后,对家庭的转变也很大。

当天下午,张桂梅连续乘车前往兴泉镇松竹村在校同学陈明思家进行家访。张桂梅一到陈明思家,就探望其生病的爷爷,询问其父母亲现在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得知陈明思父母亲不再吵架,其父亲不再酗酒时,张桂梅如释重负。当得知陈明思父亲患糖尿病的消息时,张桂梅当即表示,孩子的生活费就不用家里支付了,这个钱留着看病,学校每个月给孩子500元的生活费。同样,张桂梅也将陈明思家庭的状况告之驻村扶贫干部,盼望从相关政策上赐予扶持、倾斜。

正在女子高中读高二的同学陈明思叙述了自己家的状况,当时父母亲吵架,家庭快裂开了,她也迷茫,还有过轻生的念头。后来通过学校开展的信仰教育,参与江姐歌剧《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演出受到的影响,特殊是通过张桂梅的家访,让父母亲和好如初了,让她树立了信念,肯定要以优异的成果回报党、政府和社会。

家访途中两根肋骨被颠断

家访中,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张桂梅都要重病一次。对于62岁、身体长期有病的张桂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次的“长征”。

家访路上,每一个拥抱都让人动容。

一次,在永胜家访,由于路途遥远,休息的时间很少。当时,张桂梅始终咳嗽,并感觉胸口痛苦。她以为是咳嗽引发的痛苦,只吃了几片止疼药。可接下来,痛苦加剧,随后又开头发烧,到了行走都困难的地步。可一想到孩子们下学期就要参与高考,便咬牙坚持走完了这些孩子的家。那时张桂梅自己都不知道由于路途颠簸,自己的两根肋骨已经被生生颠断了。还有一次在家访途中,张桂梅住在宁蒗一个小旅馆里,由于发烧,半夜口渴找不到热水喝,也不情愿惊醒大家,就在那样冰冷的冬夜里,从水管里接凉水喝。她用柔弱的身躯扛过了那些巨大的痛苦,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个孩子的家。

10年来,张桂梅为了女子高中,始终孜孜不倦地前行。她遗忘了失去亲人的哀思,遗忘了别人的不解、非议,遗忘了殊荣,遗忘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她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盼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全部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正,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暖和;她就是要让学校培育出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主义抱负的同学。

为了省钱,她多年来从不吃肉,每天生活费掌握在最低标准。但在华坪,张桂梅对别人的慷慨却是出了名的。张桂梅慷慨的事例不胜枚举:全国劳模的5000元奖金,她考虑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前交了党费;优秀共产党员3万多元奖金,刚拿到就捐给了灾区;昆明市总工会千吩咐万叮嘱特地拨给她治病的2万元全部给了山区缺水群众打水窖。截至目前,张桂梅捐出的奖金和大部分工资累计达70万元,通通用于资助同学、关心困难群众和进展教育事业。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张桂梅篇2

“我从心底鄙视您这样的人……您为这些女孩子们在荆棘重重的道路上开出了一片天,督促她们走向了更高、更远的地方。您选择将自己的爱给了山区的女孩们,让她们看到了更为宽阔、漂亮的风景。”12月5日,南航乘务员朱静怡给飞机上偶遇的一位乘客写了封信。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幻想,张桂梅老师感动了很多素昧平生的人。毕竟是什么,给予一位山区人民老师如此厚重的力气?

“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舞我”

陈法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华坪女子高中入学时那张贴在床边、写着自己名字的小纸条。她是女高的其次届毕业生,如今是丽江市永胜县一名民警。

2022年,陈法羽学校毕业,中考没达到高中录用线。父亲对她说:“自费读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过几年找个好人家嫁了。”

那一年,陈法羽16岁,心有不甘。此时有人告知她,华坪建了所免费女子高中,特地招收贫困山区学校毕业的女孩,想读高中可以去试试。这对陈法羽来说,无疑是一次转变命运的机会。

开学报到,宿舍的床已经铺好了。被褥崭新整齐,床位上贴着名字。陈法羽轻抚写着自己名字的字条,忍不住哭了:“这张小床让我感到平安和暖和,这张纸条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几乎每个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同学,都有和陈法羽相像的感动,她们对张桂梅的敬重无以言表——有什么比转变命运更重要?

张老师对同学的爱真挚热闹,又一以贯之。拖着病体,她坚持为毕业班的孩子上课;节衣缩食,她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同学……有人曾说,张老师快枯竭了,人的爱是有限的。张桂梅听后说:“不会的,由于有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舞我!”

“坚持,再坚持一下呗”

进入女高的陈法羽很快发觉:关爱的同时,是严格的管理。

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张老师每天拿着小喇叭,不厌其烦地喊同学起床、跑步、吃饭、睡觉,“你们迟到一秒钟我也不干!”

张桂梅和病魔斗:“不能把珍贵的时间铺张在无休止地看病上”;

她和贫困较劲:“挽救一个女孩挽救三代人”;

她对学校老师、同学要求严格:“坚持,再坚持一下呗!”这是张桂梅劝慰大家最多的话。

陈法羽说:“我们来女高读书是来转变命运的,不拼拿什么和别人比?张老师也在拼啊!”

校办主任张晓峰告知记者,张桂梅老师是在拿命办学,师生们服气。

张桂梅的言传身教也感染着女高老师们。韦堂芸老师受伤左脚骨折,想到还有100多天就要高考,她拄着双拐给同学上课;杨晓春老师静静给同学垫付医药费、生活费,却从不往外说——这样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在女高还有许多。

张桂梅宿舍里有4张床铺,1张自己睡,3张留给“不听话”的和生病的同学。出名女生性格孤僻,和张桂梅住在一起。不管张老师怎么关怀她、开导她,她都不怎么说话。张老师疾病缠身,每天早晨5点起床,忙里忙外一天,晚上还和她谈天。3个月后,这名同学抱着张老师痛哭,说肯定好好读书。

“女高的很多同学家庭贫困、变故多,她们的心要好好去焐。”张桂梅说。

“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10多年来,张桂梅老师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走进1000多名同学的家。

有些地方,包车司机都不情愿去,张桂梅虽然因小脑萎缩导致行动失衡,却跋山涉水坚持家访。她握住同学家长乌黑皲裂的手,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在她看来,女高不是一般的学校,是连接党委政府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

“女高能走到今日,离不开党和政府作顽强的后盾。”各级党委政府对女高关爱有加,当地为女高解决了50个老师编制,老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在女高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记录。“同学们每天经过这条‘爱心长廊’,会记住得到的关心。”张桂梅说。

有人联系张桂梅,表示要给女高捐款,但条件是供应同学家庭地址和贫困状况的照片。对于公开同学信息的行为,张桂梅并不同意。她说,对同学的信息要严格保密,既维护同学的自尊,又爱护她们的隐私。张桂梅也常常对毕业生说,“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如今女高毕业生遍布全国,她们把艰苦朴实、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精神带出了大山,又带回到山里。

周云丽是女高第一届毕业生,2022年高校毕业后考取宁蒗县一中数学老师岗位。正值她预备上岗时,听说母校数学老师紧缺,她毫不迟疑放弃“正式编制”,回到女高任代课老师。陈法羽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学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钱资助在校贫困学妹,“女高转变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们也要把张老师的精神传下去。”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张桂梅篇3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难,是张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区条件艰苦,再加上张桂梅对工作要求严格,许多年轻老师难以适应。建校才半年,17名老师中有9名辞职,教学工作近乎瘫痪。

焦虑、懊丧的心情包围了张桂梅。在留下来的8名老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张桂梅把6名党员老师集中起来,重温了入党誓词,诵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篇章。有的老师眼里泛起泪花,他们被张桂梅的无私打动,他们要和张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办好,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高校。

留住了老师,还要留住同学。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许多同学的家在偏远山区,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达,但张桂梅要求自己“要亲自到每一个同学的家里去看看”。

与张桂梅多次同去的华坪县电视台记者王秀丽,对家访的路心有余悸。“在路上,我可怕得腿颤抖,甚至觉得鞋底会被脚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车休息时,我连车都不敢下,可怕自己会不当心跌下山崖。”

张桂梅也可怕。一次,她坐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不敢低头,摩托车略微歪一点,就会跌下悬崖粉身碎骨”。11年来,张桂梅在大山里走了近12万公里,对1345名同学进行了家访。家访途中,她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迷过路,还曾因身体虚弱晕倒在路上。

为了把儿童之家和女子高中顺当办下去,张桂梅不得不四处筹款,但这条路同样困难。

一次,张桂梅到昆明某企业寻求关心,未等她把话说完,企业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张桂梅不走,保安就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衣服被狗撕破,脚上鲜血直流。无助的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还有一次,她在街头募捐,被人认为是骗子,有人还朝她脸上吐口水。离开人群后,疲乏、难过、无助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

后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她到北京录制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为她募到了100多万元。

然而,没人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哥哥想在弥留之际见见离家几十年的妹妹。张桂梅思前想后,最终打算去录制节目。她怕错过时间人家就不让她上节目了,她怕不上节目就会失去筹款的机会。等她录完节目,哥哥已经过世。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张桂梅篇4

无论在民族中学还是后来的女子高中,教学质量始终是张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学时,曾经有一个班令老师们头疼,张桂梅却主动要求担当班主任。她进山找回那些不读书的同学,为看住那些晚上总想跑出去的同学,她把行李搬进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们慢慢接受了张桂梅,感觉“就像在家里,和妈妈住在一起”。但是,男生们不知道,他们粗重的鼾声、梦话和脚臭,经常让张桂梅睡不好觉。她甚至从下午开头就不敢喝水,担忧晚上起夜时同学趁机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在宿舍里铺了两张床,一张自己睡,一张留给需要特殊关怀的同学。为了随时关照同学,她睡觉不脱衣服。有个和张桂梅住在一起的同学,始终不愿和她多说话。这期间,张桂梅在食堂打饭时,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三根。她没有住院就又回了学校。每天早晨仍旧5点起床,但要靠同学抱起来;夜里很晚睡下,还要忍着痛苦和同学聊会儿天。3个月后,这名同学抱着张老师大哭起来,说肯定不会辜负张老师。

如今,张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肿块,头上还有骨瘤,她的肺消失了问题,嘴唇常常没有知觉,但她仍旧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床,喊吃饭,喊跑步,喊睡觉……“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我始终就在她们身边。”张桂梅说。

为给同学解馋,张桂梅每个月轮番带着同学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张桂梅去付账时,同学发觉她翻遍了全部的包才凑足了钱。同学们这才知道,张老师每顿饭只舍得吃两角钱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费仅3元。

她至今还在用一部老式诺基亚,手机里存着同学和家长的电话,“听说智能手机简单坏,怕换手机后这些电话号码会丢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别人买给她的。华坪县委给她7000元置装费,让她买套西服去北京开会。她却用这笔钱为学校买了台电脑。

她把获得的3万多元奖金,捐给了灾区;5000元的劳模奖金,一次性交了党费;30万元的“兴滇人才奖”奖金,捐给了华坪县丁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