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性疾病课件_第1页
性传播性疾病课件_第2页
性传播性疾病课件_第3页
性传播性疾病课件_第4页
性传播性疾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性传播性疾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张孝良性传播性疾病基本概念一组由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可引起泌尿生殖器官及附属淋巴系统病变的疾病;还包括生殖器以外皮肤对皮肤,皮肤对粘膜,粘膜对粘膜的直接接触传染,可涉及到全身主要器官的病变;主要受染部位为:口、咽部、肛门、直肠等;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性传播性疾病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常任理事会通过,确定用“性传播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TD)来代替既往习惯上所称的性病(venerealdisease)一词。定义为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组传染病。性传播性疾病性病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性病,分类为四级:

一级性病:艾滋病二级性病: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性病性衣原体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病、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性病性阴道炎、性病性盆腔炎三级性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阴部念珠菌病、传染性软疣、阴部单纯疱疹、加特纳菌阴道炎、性病性肝周炎、瑞特氏综合症、β型链球球菌病、乙型肝炎、疥疮、阴虱病、人巨细胞病毒病。四级性病:梨形鞭毛虫病、弯曲杆菌病、阿米巴病、沙门氏菌病、志贺氏菌病、甲型肝炎。性传播性疾病我国重点控制的8种性病: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性淋巴性肉芽肿、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生殖器疱疹、艾滋病。性传播性疾病STD常见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性传播性疾病STD的传播途径:1、性行为传播2、间接接触传播3、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4、器官移植,人工授精传播5、母婴传播6、医源性传播性传播性疾病STD的流行状况全球每年有数百万20~24岁生育力旺盛的青年人感染STD。WHO近年报告,每年约有4亿新病例。经治疗的STD年发病数为3.33亿人),主要病种为淋病(6200万)、梅毒(1200万)、HIV感染(3000万)、生殖器疱疹(2000万)、软下疳(700万)及衣原体感染(8900万)。性传播性疾病STD的危害引起局部病变和损伤;也可引起全身的严重病变,导致伤残或威胁生命;与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妇女的不育及异位妊娠有关;STD还可由孕妇传给胎儿及新生儿。

性传播性疾病STD的危害性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发病最广泛的一种传染病,危害个人健康,也殃及家庭,遗害后代,危害社会性病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多方面的:损害人的生殖器官,导致不育,有些性病还可损害心脏、脑等人体的重要器官,甚至导致死亡。有些性病一旦染上是难以治愈的,如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通过各种性病传播途径传给其他健康人。性病的流行还给家庭带来严重危害。例如淋病,通常情况是,夫妇中的一方由于某种原因而感染上性病,然后通过夫妻间的性生活,传染给对方,家中的孩子或是通过母婴途径传播,或是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而被感染,使得一家人都深受其害。

性传播性疾病

STD的治疗原则

1、必须到正规医院

2、必须对症下药性传播性疾病STD的预防1、完善法律保障2、加强宣传教育3、规范疫情报告4、加强行为干预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艾滋病的泛滥日趋严重截至2002年,全世界HIV感染者总数已达4200万;其中每年新增HIV感染者为500多万,平均相当于每天有1.5万人遭感染;联合国首次把艾滋病列为“安全危机”。

性传播性疾病艾滋病的严重危害1.劳动力急剧减少,人才严重损失:

4200万HIV感染者当中,15岁至49岁感染者已达3860万,意味着再过10年受危害的国家将丧失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及科技人才。

性传播性疾病艾滋病的严重危害2.人口比例严重失衡,人均寿命降低;

3.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据世界银行估计,艾滋病发病率高的国家人均收入每年要为此减少1%。到2010年,在AIDS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能下降8%,人均消费水平可能下降更多。

性传播性疾病艾滋病的严重危害4.防治艾滋病的花费将加重有关国家的财政负担:全世界每年将为艾滋病花费5000亿美元,而非洲国家目前用于艾滋病防治的经费每年需10多亿美元。

性传播性疾病关注艾滋共享生活性传播性疾病历年艾滋病日(12月1日)

主题1988年全球共讨,征服有期1989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1990年妇女和艾滋病1991年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1992年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1993年时不我待,行动起来1994年艾滋病和家庭1995年共享权益,共担责任1996年同一世界,同一希望1997年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中的儿童1998年青少年迎接艾滋病的生力军1999年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倾听、学习、尊重2000年预防艾滋病,男士责无旁贷2001年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2002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2003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2004年关注女性,抗击艾滋2005-2007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诺2008年全民动员2009-2010年责任权益义务2011年普遍可及和人权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进食、昆虫叮咬或共用电话、握手等不会传播HIV的途径性传播性疾病如何保护自己免于感染性病?

美国篮球明星、爱滋病病毒感染者“魔术师”约翰逊的忠告:

(1)假如可以等待有性行为,就等待

(2)请当心,和越多的人从事没有防护的性行为,就越可能感染性病(3)在从事阴道、肛门性交或口交时,应自始至终使用避孕套加杀精剂(4)随时注意症状(5)有症状要及时看医生,否则感染会越加恶化,也可能已传染给另一个(6)假如性行为活跃,请定期做医学检查。(7)请对医生坦白说明情形。性传播性疾病性健康的十条建议1、包皮垢是引起男性**癌和其配偶宫颈癌的重要原因;这就是建议所有包茎和包皮过长的男性切除包皮的原因2、请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平时应经常清洗,尤其是男性!性生活之前更是如此3、女性阴道有很强的自洁能力,如非尊医嘱,请不要滥用阴道洗液。(而外阴洗液是可以使用的)4、使用护垫并不是最佳的选择;选择棉质的内裤、勤换内裤更有利于女性外阴的清洁卫生5、女性应密切注意白带的变化情况;如果出现明显的异味、颜色、性状的变化,则应怀疑有妇科炎症,请尽快去医院检查治疗;自行用药可能耽误治疗并可能加重症状。性传播性疾病性健康的十条建议

6、性生活后出现腰酸、背疼等症状,说明体力消耗过大,此时应多注意休息;这是性保健的最基本要求——量力而行7、性心理健康也是值得重视的一方面;如果发现自己有性心理方面的困惑,而自己解决起来很困难的,应尽早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8、性幻想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但应注意不应过分依赖性幻想而达到性满足9、性偏离(如恋物癖、窥阴癖等)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10、性心理和性生理的健康表现,能带给人充沛的活力;正视自己的性需求,追求性健康是应该提倡的行为,而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性传播性疾病STD的病原体几乎所有医学微生物均可致STD。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放线菌,真菌,原虫及寄生虫等均可经性接触传播相应的STD。

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流行概况由于漏报严重,官方报告的数字只能显示真实发病情况的一部分,STD的真正发病率是很难确定的,只能用其来描述流行的趋势。在我国,STD现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地区不断扩大,危害日益严重。近20年来全国性病疫情一直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124.31%。

性传播性疾病人群分布特征1.男性病例多于女性,两性发病有明显的差异;2.婴幼儿性病病例明显增多;3.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20~39岁年龄组;

4.现阶段STD的发病率已无明显的职业差异。

性传播性疾病地区分布特征1.全国各地STD的发病率差异呈缩小的趋势;2.总体上来说,城市高于农村、沿海地区高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性传播性疾病STD的流行环节传染源:1.性工作者;2.性乱者;3.同性恋/双性恋者;4.性病患者的性伴与配偶;5.吸毒者;6.血源。

流行环节性传播性疾病传播途径1.性接触传播;2.非性行为的直接接触传播;3.血源感染;4.母婴传播;5.医源性传播;6.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流行环节性传播性疾病易感人群1.人群对STD既无先天性免疫力也无稳固的后天获得性免疫力,可以反复感染STD,也可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2.人群对STD普遍易感:没有明显的年龄、性别的差异。流行环节性传播性疾病生物学因素1.STD病原体种类繁多,引起的疾病种类也相应繁多;2.人群对STD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因而普遍易感,甚至可发生重复感染或反复发作及间歇性排菌等现象;3.至今尚无有效的人工免疫方法及化学预防办法;4.滥用抗菌素。

流行因素性传播性疾病社会因素

1.社会制度;2.人口流动;3.嫖娼、卖淫;4.吸毒、贩毒;5.淫秽文艺作品泛滥;6.健康教育欠缺及自我保护意识差;7.性病医疗市场混乱。

流行因素性传播性疾病心理学因素

1.传统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被抛弃;2.性观念、性心理、性行为及道德标准的改变。

流行因素性传播性疾病艾滋病

艾滋病,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语缩写AIDS的音译,曾译为"爱滋病"、"爱死病“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

AIDS性传播性疾病DiscoveryofAIDSin19811981年发现艾滋病Kaposi'sSarcoma,once-raremalignancyofthebloodvessels,isassociatedwithAIDS.ItisfrequentlyassociatedwithAIDSinhomosexualmen.Drs.ConantandVolbergdiscussingKaposi'sSarcomain1981

Purplishgrape-likelesions紫葡萄样损伤Gay-relat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GRID).

卡波西肉瘤,本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恶性肿瘤,却常常伴随艾滋病出现,特别是男性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男同性恋相关的免疫缺陷综合症(GRID)性传播性疾病MajorEarlyEventsofHIVDiscoveryHIV发现的主要早期事件Anti-cancerdrugFirstAIDScasesnotedinUnitedStates艾滋病首先发现于美国CD4identifiedasthemainreceptorforHIV-1CD4被鉴定为主要的HIV-1受体HIV-2isolatedinWestAfrica在西非分离出HIV-2HIV-isolatedinFranceandUnitedStates在法国和美国分离出HIV-1HIV-specificantibodytestdevelopedforbloodscreening用于血液筛选的HIV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问世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艾滋病及其流行特征基本概念:

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immuno

-deficiency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m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混合免疫缺陷病。

AIDS性传播性疾病病原学HIV为单链、带有包膜的RNA的逆转录病毒;目前HIV分HIV-1和HIV-2二型,各型中有可分很多亚型,以HIV-1型流行为主;HIV借助受体依附于CD4+T淋巴细胞表面,进而侵入,并在其中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复制,繁殖,杀伤被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从而促使机体的免疫缺陷形成。

AIDS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HIV动力学

HIV每代2.6d(一个毒粒释放-感染另一个细胞释放新的毒粒),因此每年有140代或更多的周期,HIV高速复制每天产生10-12亿个新病毒颗粒.

因为逆转录病毒在逆转录过程和转录RNA过程不符合细胞校正机制,且逆转录酶缺乏3’-5’外切核酸的校读功能,使RNA转录为DNA时经常出现错误,在复制周期中核苷酸错误率大约为10-4/每个核苷酸,每天突变的HIV-1在1万个以上。

性传播性疾病AIDS病情发展过程

1.

潜伏期;2.窗口期;3.淋巴腺期;4.AIDS相关综合征期。

AIDS性传播性疾病临床表现AIDS性传播性疾病临床分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期AIDS性传播性疾病1.急性感染期感染HIV后6天~6周,出现上感样及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厌食、恶心、肌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以及皮疹感染后2~4周,逐渐出现HIV抗体,期间为“窗口期”随后血浆病毒载量明显下降,CD4+细胞数量回升(但仍低于感染前水平),而后呈进行性减少症状的出现、持续时间以及病毒载量与预后相关平均持续22天,症状可自行消退AIDS性传播性疾病2.无症状感染期多无症状和体征血浆病毒载量稳定在较低水平(波动很少超过1个对数值或10倍)CD4+细胞数呈进行性减少(降低速度为50~100个/μL·年)平均持续8年(数月~数年)AIDS性传播性疾病3.艾滋病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PGL)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病毒载量开始上升,CD4+细胞减少速度明显加快PGL综合征AIDS性传播性疾病3.艾滋病期CD4+细胞计数<200个/μl出现一种以上机会性感染、肿瘤:

卡氏肺孢菌肺炎、卡波济肉瘤、肺部或食管念珠菌病、隐球菌脑膜炎、肠道隐孢子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HIV相关性脑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组织胞浆菌病、淋巴瘤、结核病、弓形虫脑病、HIV相关性消瘦综合征AIDS性传播性疾病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机会性感染发热、盗汗、乏力、消瘦,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干咳、呼吸短促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扩散效率均减少典型胸片:肺门周围间质性浸润病原学诊断:痰、支气管灌洗液中查出卡氏肺孢菌卡氏肺孢菌肺炎

PCP,PneumocystiscariniipneumoniaAIDS性传播性疾病与人类疱疹病毒8型有关,多见于男同性恋和双性恋人群可发生在HIV感染的各个阶段,甚至在CD4+细胞水平较高时可侵犯皮肤、黏膜、内脏和淋巴结卡波济肉瘤

KS,Kaposi’ssarcomaAIDS性传播性疾病Kaposi'ssarcomatypicallyproducesoneormorereddishpurplenodulesontheskin,asseenheregrossly.AIDS性传播性疾病孢子丝菌病真菌性角膜炎AIDS性传播性疾病口腔真菌感染AIDS性传播性疾病疣带状疱疹AIDS性传播性疾病尖锐湿疣AIDS性传播性疾病传染性软疣(AIDS患者)性传播性疾病HPV感染AIDS性传播性疾病淋巴结核淋巴瘤AIDS性传播性疾病恶液质表现消瘦综合征AIDS性传播性疾病实验室检查AIDS性传播性疾病免疫学检测AIDS患者正常(×109/L)CD4<0.21(0.8~1.2)CD4/CD8<11.2~2.1淋巴细胞总数<12~3流式细胞仪测定AIDS性传播性疾病血清学检测(1)HIV抗体的初筛试验——ELISA(酶联免疫试验)AIDS性传播性疾病血清学检测(2)HIV抗体的确证试验——Westernblot(免疫印迹试验)AIDS性传播性疾病血清学检测(3)HIV抗原检测——ELISA夹心法测定p24抗原敏感性很高(7~10pg/ml)特异性稍差(可有假阳性)AIDS性传播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检测(1)HIVRNA检测——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高温变性(94℃)→低温退火(55℃)→适温延伸(72℃);经25~30个循环,成倍数扩增荧光定量PCR:比常规PCR多一个寡聚核苷酸探针(带一个荧光发光分子和一个荧光淬灭分子)应用:PCR查PBMCs前病毒DNA;RT-PCR查血浆中的病毒RNAAIDS性传播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检测(2)淋巴细胞HIVRNA检测——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blot)原理:RNA片段经电泳分离,从凝胶中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滤膜,再用探针杂交AIDS性传播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检测(3)HIV变异株检测——Sanger测序法原理:核酸扩增时,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点开始,随机在某一特定的碱基处终止,产生A、T、C、G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通过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获得DNA序列AIDS性传播性疾病诊断AIDS性传播性疾病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多个性伴和不洁性生活史;输入未经HIV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史;HIV抗体阳性所生的子女;其它(如职业暴露或医源性感染史)。临床表现:高危对象出现发热、头痛、咽痛、恶心、厌食、全身不适、关节肌肉疼痛、红斑样皮疹、血小板减少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颈、腋及枕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可考虑急性HIV感染。感染进入无症状期多无任何表现,也可有淋巴结肿大,疲劳,乏力等。

实验室检查:①HIV抗体阳性,并经确证试验确认;②血浆HIVRNA阳性;③CD4+T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AIDS性传播性疾病诊断HIV/AIDS必须是HIV抗体阳性(经确认试验证实),而HIVRNA和P24抗原的检测有助于HIV/AIDS的诊断,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AIDS性传播性疾病预后AIDS性传播性疾病[预后]小儿潜伏期短,约为2年,发病后病情进展快、预后差。部分HIV感染者,无症状感染期可达10年以上。一旦进展为艾滋病,预后不良,平均存活期为12—18个月。AIDS性传播性疾病影响预后的因素感染的HIV型别及亚型:HIV-1较HIV-2临床进展快并发的机会性感染:同时合并卡波济肉瘤及肺孢菌肺炎者病死率最高;合并丙型肝炎者预后差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治疗改变了艾滋病进程

—未治疗者的四种结局:典型、快速进展型、长期无进展型、长期存活型AIDS性传播性疾病HIV感染的四种转归

典型

(70%~80%):5~10年进展为艾滋病快速进展型(10%~15%):2~3年长期存活型

(极少):进展到艾滋病期后能稳定较长一段时间长期无进展型

(<5%):HIV感染超过10年,CD4+细胞>500/mm3,病毒载量<103拷贝/mlAIDS性传播性疾病治疗AIDS性传播性疾病治疗原则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营养作基础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正确使用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药物辅以适当的支持、对症治疗最终目标: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AIDS性传播性疾病早期抗病毒治疗的益处及早控制病毒复制和变异,明显降低体内病毒载量防止免疫损伤的进展;有利于维持或重建正常的免疫功能推迟AIDS的发展,从而延长寿命减少由于复制过程中病毒选择生长而产生耐药突变株的危险AIDS性传播性疾病早期抗病毒治疗潜在的危险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服药带来的不便,影响生活质量早期发生耐药现象,并导致将来用药受限尚不清楚长期用药的毒副作用尚不清楚长期用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药价昂贵长期用药不胜负荷AIDS性传播性疾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蛋白酶抑制剂

(PI)AIDS性传播性疾病AIDS性传播性疾病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通用名(缩写)推荐剂量不良反应齐多夫定(AZT/ZDV)200mg,每日3次骨髓抑制(贫血或粒细胞减少)地丹诺辛(DDI)200mg,每日2次周围神经炎、腹泻、胰腺炎、癫痫扎西他滨(DDC)0.75mg/kg,每日3次周围神经炎、腹泻、胰腺炎司他夫定(d4T)40mg(>60kg)或30mg(<60kg),每日2次周围神经炎、转氨酶升高拉米夫定(LAM/3TC)150mg,每日2次贫血、恶心、头痛、疲乏、粒细胞减少、胰腺炎、周围神经炎AIDS性传播性疾病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通用名(缩写)推荐剂量不良反应奈韦拉平(NVP)200mg,每日2次,共14天;然后400mg,每日2次皮疹、转氨酶升高台拉韦平(DLV)400mg,每日3次皮疹、头痛施多宁(EFZ)200mg,每日3次皮疹、恶心、腹泻洛韦胺(Loviride)100mg,每日3次皮疹、恶心、腹泻AIDS性传播性疾病蛋白酶抑制剂通用名(缩写)推荐剂量不良反应英地那韦(IDV)800mg,每8小时1次,空腹服药,或与无脂肪低蛋白饮食同服,足量饮水肾结石、消化道症状、头痛、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小板下降里托那韦(RTV)600mg,每8小时1次,与食物同服消化道症状、感觉异常、转氨酶升高、尿酸升高、血糖升高沙奎那韦(SQV)600mg,每8小时1次,与大量食物同服消化道症状、转氨酶升高、血糖升高奈非那韦(NFV)750mg,每8小时1次,与大量食物同服腹泻、血糖升高AIDS性传播性疾病联合方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

1996年7月温哥华第1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发表的采用所谓“鸡尾酒”式的混合药物治疗方法优点:①药物分布广、达到靶细胞;②起协同作用,持续抑制病毒复制;③延缓或阻断HIV变异产生耐药性常用方案: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一线推荐方案:AZT齐多夫定(或d4T)+3TC拉米夫定+NFV奈非那韦(或NVP)

AIDS性传播性疾病何时开始抗病毒治疗?临床分期CD4+T细胞计数(个/mm3)病毒载量(拷贝/ml)抗病毒建议急性感染期任何值任何值进行(应在血清阳转6个月内开始)无症状感染期>500<3万不宜进行350~500<3万延迟进行200~350>3万考虑进行<200任何值进行症状期(非终末期)任何值任何值进行(特别是机会感染控制后)症状期(终末期)任何值任何值不宜进行注:结合2004年10月29日美国NIH治疗指南AIDS性传播性疾病疗效判断疗效评定指标:CD4+T细胞计数、病毒载量随访时间:开始服药后的第4周、第8周、3个月各随访一次,以后每3个月一次有效指标:治疗4~8周后,CD4+T细胞数增加>50个/mm3,以后每年增加50~100个/mm3;病毒载量降低90%以上部分有效:未达到充分的病毒抑制,但CD4+T细胞数动态上升AIDS性传播性疾病何时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感染者使用的不是最佳治疗方案HAART治疗一段时间,病毒载量回升到400拷贝/ml;或CD4+细胞数量继续下降;或患者临床进展HAART治疗开始以来,血浆病毒持续高水平严重的毒副作用难以坚持治疗AIDS性传播性疾病免疫重建即以医疗手段使受损的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具体措施:

—免疫增强剂(如α-干扰素)或基因重组IL-2、IL-7

—丙种球蛋白

—胸腺激素或移植,或T细胞体外扩增后回输

—降低HIV毒力(基因修饰改变病毒或细胞受体结构)

—疫苗刺激免疫应答

—中药治疗AIDS性传播性疾病治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卡氏肺孢菌肺炎:戊烷脒、复方新诺明其他真菌感染(念珠菌/隐球菌):多烯类、吡咯类(咪唑类/三唑类)、棘白霉素类(卡泊芬净)、氟胞嘧啶、中草药类病毒感染(HSV/CMV/EBV):阿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弓形虫病:螺旋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隐孢子虫病:螺旋霉素结核菌感染:异烟肼、利福平、比嗪酰胺、链霉素或乙胺丁醇联合鸟型分枝杆菌感染:氨苯砜、阿奇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卡波济肉瘤:长春新硷、博来霉素和阿霉素联合(可再加干扰素)AIDS性传播性疾病预防性治疗预防结核:HIV感染而结核菌素皮试阳性,服INH四周预防卡氏肺孢菌肺炎:

CD4+细胞<200个/mm3,采用戊烷脒雾化、或口服复方新诺明被污染针头刺伤或实验室意外:2小时内服康卞韦或d4T+DDI(疗程4~6周)AIDS性传播性疾病免疫重建综合征定义:因免疫恢复或重建,导致炎症反应增强,由此暴露隐伏感染,引起相应的疾病临床表现:如发热、淋巴结肿大、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潜在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可发展为有症状的结核病处理:对症处理,重点是发现和治疗可能出现的机会性感染AIDS性传播性疾病预防AIDS性传播性疾病管理传染源发现HIV感染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当地CDC高危人群普查HIV感染隔离治疗病人监控无症状HIV感染者加强国境检疫AIDS性传播性疾病切断传播途径广泛宣传教育静脉吸毒者的行为干预严禁性乱,高危人群使用安全套规范性病治疗控制HIV的医源性传播预防母婴传播AIDS性传播性疾病保护易感人群正在研制重组HIV-1gp120亚单位疫苗以及痘苗病毒表达的HIV包膜疫苗尽管仍需要数年或更长时间的等待,但一旦成功之后如何组织落实疫苗接种计划的讨论早已开始这种投入将得到巨大回报,最终结果有可能逆转艾滋病的流行进程AIDS性传播性疾病基础研究:

—深入研究了病原体(HIV-1、HIV-2)及其发病机制治疗:

—推广HAART疗法,成功抑制HIV,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免疫重建是我国有所作为的领域预防:

—广泛宣传教育使“恐艾症”有一定减轻

—切断传播途径有了些针对性方法(母婴传播、性传播、静脉吸毒)

—疫苗研究有了一些进展防治成就AIDS性传播性疾病胡锦涛总书记:

“艾滋病防治是关系我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各级党政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从教育入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AIDS性传播性疾病

AIDS性传播性疾病

红丝带是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在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艾滋病患者受到歧视,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从此许多关注艾滋病的爱心组织、医疗机构纷纷以红丝带命名。

红丝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象征着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和支持,象征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人们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AIDS性传播性疾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治疗药物;在全国范围内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对艾滋病病人的孤儿免收上学费用;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积极扶持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人开展生产活动,增加其收入。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避免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AIDS性传播性疾病AIDS性传播性疾病AIDS在国外的流行趋势

AIDS分布于全球5大洲210多个国家,全球HIV感染人数估计达4200万;在200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HIV感染人数估计约为720万,占全球感染人数的20%,比2001年增长了10%。东南亚地区是HIV感染率较高的地区;东欧和中亚地区是目前感染率在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地区,至2002年底感染者达120万,其中新感染者达25万人。

AIDS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AIDS在国内的流行趋势自1985年发现首例AIDS以来,报告的HIV感染者人数逐年增多;据有关专家最新估计,全国HIV感染者人数目前已突破了1000万;HIV感染者已由源头人群突破扩散至普通人群。AIDS性传播性疾病我国AIDS流行的三个阶段1.散发期:1985~1988,血液制品应用者和归国人员;2.局部流行期:1989~1994,云南、广西边境吸毒人员;3.广泛流行期:1995~,全国各地都有。AIDS性传播性疾病我国AIDS流行的特点1.最初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人口流动频繁是加剧AIDS流行的重要因素;2.经静脉吸毒传播是我国AIDS流行的主要传播模式;3.经采血传播造成的危害逐渐加剧;4.经性接触传播途径感染HIV的人数逐渐增多,完全有可能成为今后我国HIV传播的主要途径。

AIDS性传播性疾病AIDS的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2.性接触传播;3.母婴传播。AIDS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静脉吸毒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艾滋病母婴传播性传播性疾病STD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STD事关民族昌盛、国家繁荣、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STD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会是某个部门可以完成的任务。预防策略和措施

性传播性疾病STD防治的主要策略

1.加强领导,综合治理STD的发生、发展、

蔓延,控制STD必须政府重视,并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2.建立健全STD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保障系统,增加必要的人、财、物投入;预防策略

性传播性疾病STD防治的主要策略3.制定我国预防和控制STD的规划及行动计划,

强化立法管理及制定配套政策;4.持久广泛地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对性病的监测;5.发挥非政府组织即各类群众的团体组织在预防STD、制止嫖娼卖淫、

吸毒、同性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预防策略

性传播性疾病STD防治的主要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预防意识,普及性卫生知识;2.及时、充分地治疗现症病人;

3.开展流行病学治疗;4.减少性暴露频率;5.切断性接触以外的其他传播途径;6.防止母婴传播的出现;7.加强对STD的监测。

预防措施

性传播性疾病流行病学治疗基于危险性而不是基于诊断的治疗叫流行病学治疗(epidemiologictreatment)。对STD感染的危险性很高的高危人群、妓女及与性病患者有接触史的人无论其有无症状,应一律给予治疗,不必等待最终的诊断结果的治疗就属于流行病学治疗。它是STD管理的基础之一。

预防措施

性传播性疾病流行病学治疗应用范围

1.诊断试验不完善,可能会漏掉某个感染的阶段,特别是早期;2.某些病人不再接受治疗;3.某些病人又发生一些并发症,在等待诊断试验的结果;4.某些病人感染了其他性伴,在等待诊断试验的结果。

性传播性疾病预防接种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主动免疫还是被动免疫对任何一种STD都没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国内外开展的HIV疫苗研究,也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目的和要求1、掌握梅毒的病因、传染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了解梅毒的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及其意义。性传播性疾病

梅毒

syphilis

一、概述:定义:是由梅毒螺旋体主要通过性交或从母体通过胎盘传入,侵犯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性传播性疾病二、梅毒病因及传播途径

1、病原体:苍白螺旋体

treponemapallidum

特性:

长约5~20um、平均8~10um,直径

0.2um,有6~12个螺旋。

一般染色不易着色。

在干燥条件下不易生存。肥皂水和一般消

毒剂以及加温42℃以上均极易将其杀灭。

但在-78℃以下可保持活性甚久。

繁殖方式:横断分裂繁殖。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2、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染

性交及其它性行为(男性同性恋)

非性接触:普通接吻、握手、妇检、

哺乳、产道分娩

间接感染

输血传染

胎传性传播性疾病三、梅毒分类和分期:

根据传播途径分类:

后天梅毒(获得性)

先天梅毒(胎传)

依据感染时间2年为界分期:

早期梅毒

晚期梅毒

性传播性疾病

分类

临床分期

后天梅毒

先天梅毒

早期

一期

硬下疳

二期

早发梅毒

复发梅毒早期潜伏期梅毒特点

病期≤2年,传染性强

无一期梅毒疹

直接发生相当于二期梅毒的损害

早期潜伏期梅毒特点

年龄≤2岁,

传染性强

晚期三期

①晚期皮肤、粘膜、骨、

眼梅毒等。

②心血管梅毒

③神经梅毒

④晚期潜伏期梅毒特点

病期>2年

传染性弱或无传染性晚期先天梅毒同后天梅毒三期

先天晚期潜伏期梅毒特点

病期>2年

传染性弱或无传染性性传播性疾病四、临床表现:

获得性梅毒(后天梅毒)

1、一期梅毒(primarysyphilis):

在螺旋体侵入处出现初疮,称硬下疳(chancre)。

1)潜伏期:平均3周(1周~2月)

性传播性疾病2)皮疹特点:

多单发、质地较硬、园形、浅溃疡,基底平坦、肉红色、表面

少许渗液。

3)主观症状:

不痛不痒。4)好发部位:90%发生于生殖器

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5)其它症状:近卫淋巴结肿大(“横痃”)

6)实验室:①暗视野显微镜

②梅毒血清反应(下疳发生后

1~2周)7)转归:

①早期确诊,正确治疗,可完全治愈。

②未治疗经

3--8w→

自行消退→

再经3--4w→二期性传播性疾病2.二期梅毒(scecondarysyphilis)

潜伏期:下疳后3~4周1)全身症状:菌血症引起。2)皮肤损害:二期梅毒疹多种多样

性传播性疾病①

斑疹:玫瑰疹占70~80%。斑丘疹性传播性疾病丘疹:

占二期疹40%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扁平湿疣

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

③掌跖梅毒疹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④丘脓疱疹、脓疱疹:占10%,少见。

性传播性疾病

3)粘膜损害:见于口腔、舌、喉或生殖器

红斑糜烂性梅毒疹

粘膜斑和乳白斑

梅毒性舌炎

梅毒性咽峡炎性传播性疾病粘膜斑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4)除皮肤、粘膜疹外,其他表现

梅毒性脱发

全身淋巴结肿大

梅毒性骨膜炎、关节炎、虹膜炎、二期内脏梅毒、神经损害等.

5)实验室检查: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6)二期复发梅毒(recurrentsecondarysyphilis):

数少,疹大,形态奇异,分布不对称,破坏性大。

性传播性疾病

7)二期梅毒疹特点:

皮疹广泛对称(但复发二期除外);

不痛不痒

全身淋巴结肿大;

梅毒血清反应100%阳性;

传染性大、破坏性小、可自行消退,不留

疤痕。

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3、三期梅毒(晚期梅毒)tertiaryorlatesyphilis

1)皮疹:

结节性梅毒疹

树胶样肿

2)粘膜损害:主要见于口腔、鼻、舌、唇等部位

3)心血管梅毒:

4)神经梅毒: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5)三期梅毒特点:

病程缓慢

皮疹数目少、不对称

传染性小、破坏性大、愈后留疤

心血管、骨骼、神经系统受累

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率低。

性传播性疾病4、潜伏梅毒(latentsyphilis):

①早期潜伏期梅毒(2年以内)

②晚期潜伏期梅毒(2年以上)

③两者共同特点

-血清反应阳性;

-临床无症状

或症状已消;

-无阳性体征。性传播性疾病㈡

先天性梅毒(胎传梅毒):congenitalsyphilis

1、早期胎传梅毒:

2、晚期胎传梅毒:

实质性角膜炎

标记性损害

神经性耳聋

哈钦森牙

3、胎传潜伏梅毒:

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

4、胎传梅毒特点:

胚胎期血行感染;

无一期梅毒疹,直接进入二期阶段;

心血管受累少,感官系统(眼、耳、鼻)及骨

骼受累多见;

影响发育。

性传播性疾病五、诊断及鉴别:

诊断:

1、病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

USR.RPR.(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TPHA(TPPA)(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性传播性疾病㈡

鉴别诊断

一期要与下列疾病鉴别:

1、生殖器疱疹

2、软下疳

3、固定性药疹

4、下疳样脓皮病

性传播性疾病二期要与下列疾病鉴别

1、玫瑰糠疹

5、扁平苔藓

2、药物疹

6、尖锐湿疣

3、多形红斑

7、脓疱疮

4、银屑病

8、脂溢性皮炎

9、瘤型麻风

性传播性疾病三期与下列疾病鉴别:

1、慢性小腿溃疡

2、瘰疬性皮肤结核

3、孢子丝菌病

4、基底细胞癌

性传播性疾病六、梅毒治疗:首选青霉素

1、原则:

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必须早期足量、正规、按计划完成疗程,并

进行疗后追踪。

血中有效浓度达到0.03u/ml,时间维持7~8天

以上(青霉素)。

同时检查、治疗其性伴侣。

性传播性疾病2、94年卫生部编《性病治疗手册》方案:

1)早期梅毒①

苄星青霉素

120万u两侧臀各i.m.一支

共240万uqw×2~3次②

普鲁卡因青霉素

80万ui.m.q.d10~15天③青霉素过敏者用:

四环素或红霉素

0.5q.i.d×15天

总量30g。

孕妇、儿童、肝肾功障碍不用四环素。

性传播性疾病2)晚期梅毒

苄星青霉素

240万ui.m.q.w×3次

普鲁卡因青霉素

80万ui.m.q.d×20天

青霉素过敏:四环素或红霉素

0.5q.d×30天

(注意事项同前)性传播性疾病3)心血管梅毒:

①不用苄星青霉素

②只用普鲁卡因青霉素

80万ui.m.q.d×15天,

共2个疗程(疗程间停药2周)

③过敏者服四环素或红霉素0.5q.d×30天

性传播性疾病4)神经梅毒:

①水剂青霉素200~400万ui.v.drip.q4h×10天

后继用苄星240万u/周

i.m.×3次②普鲁卡因青霉素

60万ui.m.4次/日×10~14天

继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周

i.m.q.w×3

5)妊娠梅毒

青霉素用量:80万ui.m.q.d×10天,妊娠初

3个月及末3个月各一疗程。

性传播性疾病6)先天梅毒:

①脑脊液阳性者:

水剂青霉素G5万u/kg/d分2次静滴,共10~14天,早期、晚期相同。如过敏只能服红霉素。

大龄儿童用量不超过成人同期患者用量。

②普鲁卡因青霉素

5万u/kg/日

肌注×10天

③苄星青霉素

5万u/kg肌注,一次。

3、吉海反应(JarischHerxheimer)

性传播性疾病七、疗后观察及治愈标准

(一)疗后观察

1、观察时间:

第一年每三个月

第二年每半年复查1次

第三年末最后复查1次

观察内容:

-临床方面要详细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及心脏透视。

-血清试验注意滴度变化。

性传播性疾病处理方案①

三年观察,如一切正常则停止观察。②

如有复发,加倍剂量进行复治。③

如血清反应固定,但临床无复发者,

应做脑脊液检查,排除无症状神经梅

毒,早期梅毒发现血清固定应再做一

次驱梅治疗。性传播性疾病2、心血管梅毒及神经梅毒,应由专科医师终

身随访。3、妊娠梅毒治疗后,在分娩前应每月检查一

次梅毒血清反应,分娩后按一般梅毒病例

进行随访。4、经充分治疗的梅毒孕妇所生的婴儿,要观

察到梅毒血清转阴为止,一旦发现症状,

立即治疗。5、未经治疗的梅毒孕妇所生的婴儿,应考虑

行检查治疗。

性传播性疾病(二)梅毒的治愈标准有:

临床治愈:一~三期梅毒损害愈合,症状消失。

血清学治愈:治疗后2年以内梅毒血清学反应由阳性转为阴性。性传播性疾病

淋病

Gonorrhea

一、概述:

淋病是由奈瑟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由性交传染。

流行病学

-淋病在世界广泛流行;

-发病率高,并有较高比例的无症状的带菌者;

-出现耐药菌株。

性传播性疾病二、病因

淋球菌,又称奈瑟淋球菌

Neisseriagonorrhea

特点:

1、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2、成双排列:象两瓣黄豆合在

一起;

3、急性期多在多形核白细胞浆内,慢性在白细胞外。性传播性疾病4、不耐干,不耐热,离体后不易生存。*在干燥环境中1~2h死亡,但在不完全

干燥的环境和脓液中能保持10h~数天。*55℃只存活5分钟。5、对一般消毒剂很敏感。6、普通培养基不生长,专用血液琼脂或

巧克力

琼脂培养基,CO2条件下,36℃,才能生长。

性传播性疾病三、传染途径和发病机制

传染途径:

1、直接传染:性交

2、间接传染

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用具:如衣服、

毛巾、

盆、医疗器械。

产道感染:新生儿

性传播性疾病㈡

发病机制:

人类是淋病的唯一天然宿主。

淋球菌侵入泌尿生殖器(如尿道、宫颈)

→借助其菌毛含的粘附分子与上皮粘附,并被柱

状上皮C吞饮

→在细胞内大量繁殖,细胞溶解破裂、破坏上皮

→导致该处急性炎症反应,多核白细胞增多,

→粘膜糜烂、脱落,形成典型的尿道脓性分泌物

慢性:当细菌进入尿道腺体和隐窝后,腺管开口及隐

窝被阻塞,潜藏的细菌成为慢性淋病的主要病灶。

性传播性疾病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10天,平均3~5天。

隐性淋病:临床上有5%~20%男性和60% 的女性感染后可无明显症状。

根据感染人群的生理特点、传染途径、受染部位的不同:

男性淋病

女性淋病

儿童淋病

播散性淋病

性传播性疾病㈠

男性淋病:

根据疾病过程:急性

慢性

根据受染部位:

尿道炎(主要表现)

附睾炎、前列腺炎、精囊炎

咽炎、直肠炎

眼炎性传播性疾病1、急性尿道炎:

早期前尿道炎:

症状:尿道口、舟状窝处轻痒、热,尿痛。

体征:尿道口轻度红肿,2~3天加重,

分泌物由稀薄变为黄白或黄绿色脓液。

晚期后尿道炎:

2周后出现。

-主要是排尿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

加重,甚至终末血尿。

-会阴部不适感或钝痛和压迫感。

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2、附睾炎、前列腺炎、精囊炎

-附睾炎、精囊炎:肿痛

-前列腺炎:

腰痛、会阴部坠胀感

患者精神负担很大,严重可引起神经官能症。

性传播性疾病3、淋菌性咽炎、直肠炎

主要见于同性恋患者。

4、成人淋菌性眼炎

性传播性疾病

㈡、女性淋病

女性淋病的特点是症状轻微,无症

状性淋病高达60%以上。发病部位

好发于:子宫颈,其次为尿道、前庭大腺

(泌尿生殖器下段)

还可波及:子宫内膜、附件(泌尿生殖器

上段)

、盆腔腹膜、腹腔

性传播性疾病

1、泌尿生殖器下段淋病:

淋菌性宫颈炎(gonococcalcervicitis)

白带多,中、下腹痛。

查体:宫颈红肿,溢脓,触痛。

尿道炎:尿道刺痛、尿频、尿急。

前庭大腺炎:腺体红肿,大阴唇后1/3处溢脓。

性传播性疾病2、生殖器上段淋病:

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甚至盆腔脓肿、腹膜炎等。

2)症状:

下腹痛及压痛、脓性白带多;

妇检:附件肿胀或出现肿块。

③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慢性反复发作→输卵管狭窄、粘连→不孕症

或宫外孕性传播性疾病㈢

儿童淋病

1、幼女淋菌性外阴阴道炎:

间接感染为主。

(少数为性虐待而直接感染)

表现为急性尿道炎、阴道炎、女阴炎

症状:

①外阴红肿;

②黄绿色脓液;

③尿急、尿频、排尿疼痛

。性传播性疾病2、新生儿淋病:

经产道间接感染

1)淋菌性结膜炎

生后2~3天,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称“脓漏眼”。

若延误治疗,可致角膜溃疡→穿孔、失明。

2)其它感染:鼻咽部、生殖器、关节等部位感

染、菌血症等。性传播性疾病㈣播散性淋病

disseminatedgonococcalinfection:

通过血行播散到全身。潜伏期7~30天。

轻症者:低热,关节痛,无皮损。严重者:全身症状重,表现为淋菌性败血症、脑

膜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等,出现关节

炎-皮炎综合症。

性传播性疾病五、实验室诊断:

1、分泌物直接涂片G染色镜检:

检多形核白细胞内G-双球菌。2、细菌培养:巧克力琼脂培养基3、对培养阴性,但病史及体征怀疑淋菌感染

者,也可应用PCR检测淋菌DNA或直接免疫

荧光检查,以协助诊断。

性传播性疾病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接触史及潜伏期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性传播性疾病淋菌性尿道炎与非淋菌性尿道炎鉴别表

淋菌性尿道炎

非淋菌性尿道炎

念珠菌性尿道炎

滴虫性尿道炎

(CT或UU引起)

潜伏期

平均3~5天

1~3周

不定

不定

尿道刺激症状

多见

轻或无

全身症状

偶见

尿道分泌物

量多,脓性

少或无,稀薄

多,黄,粘稠

多,黄,稀薄

粘液

或乳酪样

泡沫状WBC内G-双球菌

+ - - - 病原体培养

淋球菌

CT或UU 念珠菌

阴道毛滴虫

性传播性疾病七、治疗原则:

及时、足量、彻底(夫妻双方、性伴治疗)

常用药物:头孢类

大观霉素

喹诺酮类

四环素类(孕产妇及儿童禁用)

由于我国抗药性淋球菌株感染已超过5%,所以,治疗时青霉素已不再作为首选药物。

性传播性疾病用药方案

淋菌性尿道炎:头孢去松钠

0.25im.

大观霉素

4.0im.淋菌性眼炎:头孢去松钠

0.25im.qd.×7

大观霉素

4.0im.qd.×7其他非尿道的局部感染:×10播散性淋病:

×2~4w性传播性疾病八、

淋病的治愈标准:

1.

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2.在治疗结束后4~7天,男性前列腺按摩取材,女性宫颈和尿道取材作涂片和培养均阴性。

性传播性疾病非淋菌性尿道炎

Nongonococcalurethritis,NGU

一、定义: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指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的一种临床上有尿道炎表现,由淋菌以外的其它病原体,主要是沙眼衣原体、尿素分解支原体所引起的尿道炎。

性传播性疾病二、病因

1、衣原体

Chlamydiatrachomatis,CT

广泛寄生于人类、哺乳动物及鸟类,仅少数致病。40%~50%的NGU由此引起。

特点

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有胞壁;

②细胞内寄生微生物衣原体不耐热,50℃30分钟即可将其杀死。

③在室温中迅速丧失传染性。性传播性疾病2.尿素分解支原体

UreaplasmaUrealyticum,UU30%的NGU由此引起。

特点

为极微小(

200nm)的球杆状原核生物;

具有分解尿素为氨的功能;

在细胞外能独立生活;

常寄生于人的尿道上皮;

对热抵抗力弱,45℃15分钟即可被杀死。

性传播性疾病3.其它病原体:

滴虫

念珠菌

疱疹病毒

大肠杆菌等

三、临床表现1、潜伏期:7~21天2、症状及体征:

性传播性疾病男性:

症状:尿道内刺痛,

烧灼感和排尿

疼痛。体征:

-尿道口轻度红肿;

-少量稀薄浆液或脓性分泌物,或仅晨起尿道口有痂膜封口。

合并症:附睾炎(单侧性)、前列腺炎。性传播性疾病女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