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⑵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
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⑵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士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改革时间:18世纪
4.领导人:彼得一世
5.内容:
⑴政治: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③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2)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3)文化:①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
②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6.影响:
(1)积极: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
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
L背景:
(1)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2)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
2.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
3.时间和领导人: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
(D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⑵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5.影响:
⑴积极:①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
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消极:①加重了农民的负担;②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背景(原因):
(1)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
经济,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对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南北方围绕奴隶制度的存废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二、内战爆发
2.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3.爆发:南方7个州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
争”。
4.初期:北方屡屡失败,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要求扭转战局。
三、北方的胜利
5.扭转: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⑴内容:①《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
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2)作用: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场上联邦军队的被动局面。
6.结果: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7.实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额革命。
8.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
造了条件。
9.对林肯的评价: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
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倒幕运动
L背景:
(1)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以美国为先的西方国家逼迫日本开港通商,使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
2.开始: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3.结束:1868年1月,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同年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
二、明治维新
1.背景:倒幕运动后,睦仁天皇改年号为“明治”,迁都东京。
2.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
史称“明治维新”。
3.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影响:
(1)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2)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⑶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
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L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成就: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4.代表: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等事物。他在纽约建成了世
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
5.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这一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
题,在这一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表现:(1)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
(2)1913年,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3)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人类从此实现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载人飞行。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表现:(1)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
(2)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3)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2.意义: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
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越
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大众教育: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
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
城市里。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三、社会问题:
(1)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科学家
1.牛顿: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代表作
有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代
表作有《物种起源》。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人间喜剧》系列小说,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
复杂的社会图景。
2.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作品中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俄国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
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
娜》《复活》。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德国天才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第三交响曲《英
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梵高:荷兰(国籍)杰出画家,他的《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目的: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2.背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战争。德国与英、法、俄的矛盾突
出。
3.形成:
(1)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⑵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4.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二、第一次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撒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
大战爆发。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3.规模: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三、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4.主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5.发展:1917年,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6.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7.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取世界霸权
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8.影响:
(1)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广),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000
多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⑶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L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2.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产阶级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宣布
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时间: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
2.领导人:列宁
3.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三、开辟新时代
L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主要内容: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和平法令》;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
委员会主席。
2.具体措施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党机关;
②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③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成效:苏维埃俄国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4.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
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时间:1919年1-6
参加国家:协约国集团
操纵国家及人物:英国劳合•乔治、法国克里孟梭和美国威尔逊
①召开: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参加和会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英国和美国三国操纵。
巴黎和会内容:决定建立国际联盟
②性质:帝国主义国家分赃会议。
2.《凡尔赛条约》
(1)签订: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
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2)内容
①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还法国开采
②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
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③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凡尔赛体系的确立:《凡尔赛条约》和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
非洲的国际的“新秩序”。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倡议,1921年11月,
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1922年,
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2.《九国公约》的内容
①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②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3.《九国公约》的作用: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
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
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5.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L实施: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2.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
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L背景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设。
2.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
大的工业国。
3.局限: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完成的。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
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农业集体化: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四、苏联模式
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
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L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过渡压榨;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
2.领导人:甘地
3.过程:
(1)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3)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4.结果:英国殖民政府发布镇压令,逮捕甘地。同时被判刑者达9万人。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
方妥协。
5.意义: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
导权。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时间1919—1922年
领导者:扎格鲁尔
导火线: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
结果: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意义: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原因:1917年宪法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时间:1934年
目的: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
卡德纳斯改革内容:
政治: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经济: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
文化教育: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意义: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一、从繁荣到危机
1.“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是,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生产过剩、全国性的股票投
机活动等巨大的危机。
2.经济大危机:
(1)爆发: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暴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
义世界。
(2)表现: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
毁商品。
3•经济大危机的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二、罗斯福新政
1.时间、人物: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
2.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
3.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4,罗斯福中心措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5.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项目具体内容
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工业部门的企业
指导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并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
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解,限制产量,保
护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
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社会福利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定应急的救济机构,利
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6.影响:
(1)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
活得到改善.
⑵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7.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
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形成:1922年,墨索里尼组织的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暴行: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爆发。
2.德国法西斯政权:
(1)形成: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⑵暴行:
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②加强思想控制,焚烧了大量进步书籍。
③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数以千计的优秀犹太科学家被迫流亡国外。
④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3.日本法西斯政权:
(1)形成: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⑵暴行:
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4.20世纪30年代,英、法面临德、意、日的挑战,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
家利益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这一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慕尼黑协议》的签订,将这一政策推向顶
峰。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1.爆发:
(1)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
(2)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主要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及太平洋等。
3.扩大:
(1)1940年4月起,德国先后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
(2)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10月,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
可战胜的神话。
(3)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
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4.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
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5.转折:
(1)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人民英勇抗敌,于次年2月大败德军。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6.反攻: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7.雅尔塔会议:
(1)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2)内容: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⑶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
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8结束.
(1)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2)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
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9.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
(2)以反法西斯力量胜利而宣告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
社会的进步。
10.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1.定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
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
(1)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美国还认定社会主义
国家都具有侵略性。
(2)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
防御对象。
3.开始: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
标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4.实施:
(1)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它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
步骤。
(2)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5.固定:
(1)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
时的布鲁塞尔。
(2)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3)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固定下来。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欧洲的联合
1.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2.过程:
(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4)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L美国的发展:
(1)第二次界大战以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
①美国的扶持;
②朝鲜战争为日本带来大量军需订单;
③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2)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
的关注和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背景: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
2.目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3.表现:英、法、联邦德国相继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4.发展: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
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5.意义: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其可以缓和阶级矛盾。但是,社会保障制
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壮大: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简称“经互会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改革:
(1)1953年,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没有从
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把科技进步的重心在军事方面,使高投入、高消耗、低
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3)1988年,戈尔巴乔夫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
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3.东欧剧变: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在短短的两三年里,
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
上的市场经济。
4.苏联解体:1991年,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1.时间、地点: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参会国家: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3.会议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4.“万隆精神”:指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
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5.意义:万隆会议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它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
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非洲年”
1.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
2.195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3.1952年,埃及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4.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5.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6.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
道路。
2.20世纪六七年代,巴拿马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
的部分主权。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成立: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2.地位: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3.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
(1)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大会。
(2)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3)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
4.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以联合国名义派
出的武装力量,被人们称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皮革制品保养市场前景分析考核试卷
- 医院建筑安全与设施维护知识考核试卷
- 柑橘种植园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试卷
- 生态保护与生态智慧城市建设考核试卷
- 财务报销票据粘贴规范
-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课件
- 2025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11月期中学诊断检测-英语试卷(含答案)
- 导购员销售的十个步骤珠宝营业员销售技巧培
- 2025年萍乡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下载题
- 2025合作项目合同(协议)范本
- 学习课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PT
- 湖南省对口招生考试医卫专业十年真题(2010-2019年)
- 用Excel求解运筹学中最大流问题详细操作示例
- 民航客舱服务艺术案例分析全套PPT完整教学课件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优秀报告一等奖
- CET46大学英语四六级单词EXCEL版
- 2022年南通市特殊教育岗位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GB/T 4857.7-2005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7部分:正弦定频振动试验方法
- GB/T 3051-2000无机化工产品中氯化物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汞量法
- GB/T 13936-1992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拉伸剪切强度测定方法
- GB/T 13888-2009在开磁路中测量磁性材料矫顽力的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