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带给德育的挑战与机遇-以M小学为例_第1页
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带给德育的挑战与机遇-以M小学为例_第2页
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带给德育的挑战与机遇-以M小学为例_第3页
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带给德育的挑战与机遇-以M小学为例_第4页
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带给德育的挑战与机遇-以M小学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带给德育的挑战与机遇—以M小学为例一、绪论研究缘起1.国家对家校共育与德育融合推进的持续关注在2023年1月17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到2035年,逐步形成定位清晰明了、机制健全完善、联动紧密有序、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1]。在2017年8月22号便已经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公告,其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教育学生去理解、认同与拥护国家政治制度,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意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践要求,形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牢靠的思想基础[2]。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文化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我国社会公民的道德建设在收获积极成效的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严峻问题,极端个人主义突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凸现,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强烈,社会参与度较低,加之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民众接触到的信息良莠不齐,漫天的舆论战污染了网络生态环境。国家意识到新时代德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视性,呼吁凝聚社会共识,保证道德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效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2.学术界对家校共育与德育融合的探索未曾止步苏霍姆林斯基首次提出了“家校共育”概念。他推崇将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这二者“不仅要行动一致,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并且要志同道合,秉持一致的信念”。我国的教育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点关注家校共育,认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有利于帮助儿童塑造健全的人格,更是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新思路。赫尔巴特最早明确推崇在教学中实施德育。他指出:道德普遍被视作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成为了教育的最高目标。”并由此得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认为知识和道德具有直接的、内在的联系。我国认识到德育践行的重要性,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2017年10月,河北省教育厅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德育共同体,组织起全省有代表性的114所大中小学校,引导其从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着手,推进德育途径新探索。在诸多学者的推动带领下,多所高校共同合作,成立了示范性的农村试点校—玉兰小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3.发展不平衡的德育困境亟待解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截至2022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为65.22%[3],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但教育方面的认知与探索仍呈现明显的发展不平衡局面。城市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优于农村学校,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差距。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对孩子的陪伴较少,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这也就致使农村孩子更易因缺乏家庭的引导而沾染不良习惯,仅仅依靠教师的劝导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教育行业的家校联动也提上了日程。而能在孩子身边发挥教育监督管理作用的监护人多为年老的祖辈,他们与时代的脱节程度较高,难以接受新兴事物,对数字化生活方式的接受程度较低,不擅长电子产品的使用,另外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难以与学校建立实质性的家校合作关系。在此等状况下德育的实施进程缓慢,有效搭建起德育探索实践中家校沟通的桥梁也就成了重中之重。本研究选定的研究对象——S小学更是深受此类问题困扰。S小学为今年暑假由两所相近农村小学合并而成立的新型农村小学。在合并前,两所小学便因人员流失严重而饱受当地教育局关注,办学条件艰苦,多个班级表现为一个老师面对几个学生的窘状。在合并后,学校虽然开设了校车专列接送学生上下学,也增加了一批午休桌方便学生午间休息,但该校还是面临教学管理任务重,家庭配合度低,德育推进进度慢的问题。孩子们也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与教育,在校园内呈现出完成作业不及时、回答问题不积极,校园活动不关注等问题,更是经常发生聚众打闹、不服从校方管理、犯了错误习惯撒谎等不良行为。在家庭中,由于深受祖辈的溺爱,孩子们极易养成自私的心性,不懂得尊重体谅他人,学不会换位思考。由于都是爷爷奶奶的“金疙瘩”,他们往往也不会主动或被动参与家务活,长此以来,便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即使是在农村,外出务工的家长们为了保持与孩子的日常联络,也为孩子在家中留下了手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孩子们正处于喜欢模仿的阶段,往往大火的网络行为或文化极易受到他们的推崇。成年人具备了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但孩子们一不具备文化雅俗的鉴赏力,二不具备网络信息真假的辨别力,三不具备道德行为的评判力,在这样一个缺少引导便易致使行为产生偏颇的年纪,网络的使用更像是一场“豪赌”,虽然它可以帮助学生查询到更宽泛的知识,领略到更广阔的天地,但随之而来的家庭监管缺失下的网络滥用带来的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缺少创造力了,更多的则是我们的孩子化身“键盘侠”盲目跟风评判,制造舆论漩涡;我们的孩子模仿诸如“电摇”“科目三”等低俗舞蹈,缺少文化文学鉴赏力;我们的孩子进入各大主播直播间,产生上学不如去做网红的“读书无用论”这种错误认知;我们的孩子“专心致志”地投入组队的游戏比拼,却未曾在学习上下过此番功夫。家长们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遇到了问题,有了心事也不愿同家长沟通,只喜欢憋在心里,沉默寡言,同时还与家长产生了隔阂,变得冷漠,缺少人情味与同理心,更是多发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本文可以补充当前对家校共育领域实践探索的内容,扩充家校共育与德育联动领域的内容,丰富和发展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理论,推进相关问题解决。以农村小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作用,将德育带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添加家庭教育这一重要平台,采用实践形式着重解决农村小学家校互动难与德育难以在农村小学范畴内得到显著重视的问题,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双减”与“互联网+”的角度去研究家校合作问题,使家校共育的研究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展开,有利于德育视角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深入拓展。对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在家校沟通中的工作有一定的启示,对于深入把握家校共育背景下德育课程的高效推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2.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化的农村小学作为研究对象,为新时代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与家校沟通提供更多真实数据。从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角度出发,深入探访农村小学学生德育实践现状,能够帮助农村家长提高对孩子德育的重视程度,有效帮助班主任分析探寻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推动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日常化,不仅能够帮助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有效减少农村孩子如专注度较低、自制力较差、容易懒惰,缺少自信等情况的发生,提升农村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三)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美国设立了专业的全国家长教师协会联合会(ParentTeacherAssociation),主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社会民众积极参与到教育之中,利用社会力量在学生教育与成长方面发挥的作用,从而实现家校协同共育的目的。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中也规定家校共育的有关条款,学校和家长在制定教育计划中应达成共识[4]。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JoyceL.Epstein提出,家校共育共分为六种类型:①家校交流②家长教育③帮助家长在家指导学生④家长志愿者⑤共同参与学校决策⑥吸纳社区[5]。而日本则采取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均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举措。日本引进美国的PAT项目,促进家庭、社区和学校之间相互配合,通过专题的形式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各项事务中,例如:家长对学校图书馆的运行进行支持活动[6]。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7]。1998年,为促进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合作,新加坡政府成立了社区与家长辅助学校咨询理事会(Community&ParentsinSupportofSchools,COMPASS)。此组织对美国爱泼斯坦提出的学校-家庭-社区的六种模式进行细致研究,将其与现实社会环境结合,包括家校合作组织与参与学校-社区合作的组织。两种组织促使社会企业、社区、教师、校长、学校咨询委员会、父母和学生均明确了个人的职责,从而制定合作的原则与执行的框架。“新加坡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模式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社会、家庭作为必要的辅助系统参与进来。黄河清,马恒懿(2011)研究发现法国从1980年开始就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班级教育管理中来,不同学校针对自身学校班级的不同特点和状况制定相应的家校共有制度,使学校班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之间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合作关系,以此推动学校班级管理工作和班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实践的协调发展,将和谐的家校关系作为家校共育的首要目标[8]。国外针对家校合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但在种种实践探索中,都忽视了与关联学科的联动,更是忽视了德育在这其中的渗透。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针对德育教育中家校共育平台的探讨共分为了三个视角,分别是家校共育的过程化检验、家校共育与德育渗透的方法指导,家校共育与德育的融合视角。(1)家校共育的过程化检验李家成、王金华等人就家校共育的过程检验提出应运用具体化的评价手册。李家成,王朝晖在《乡村家校合作手册》中指出家校共育要重视合作手册的运用,同时注重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9]。王金华学者在其《家校共育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的操作与执行—德育改革的思路与出路》中提出了较为新颖的《家校联系册》概念,推崇将《家校联系册》作为家长学校的教材,成为学生品行的评测依据和参考,鞭策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文中还提出“利用孩子、家长对“分数”的重视,《家校联系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也用分来进行量化考核”[10]。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李家成等学者还注意到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文中提出:“有学校就意识到,‘在留守儿童当中,有不少家庭教育是严重缺失的,家校对话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自己的对话。’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唤醒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赵勇等人认为,家校合作是教育者与各个家庭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共同支持孩子朝共同的教育目标努力的过程[11]。朱永新认为家校共育是家庭、学校、社区等各种资源联系起来,构建全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孩子、家长、教师一起发展,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12]。(2)家校共育与德育渗透的方法指导苏伟仲,庞蕴馨等人在《赢在沟通-家校合作的成功智慧》针对家校共育提出了在协同教育理念基础上,利用沟通的智慧解决多形式家校共育难以实现的观点,立身教师角色,强调教师应利用师者精益求精,全力以赴的工匠精神特色获取家长信任,用诚意平息家长怒气,用沟通解决难题[13]。孙云晓主编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国家庭教育的新趋势》中提到要利用家长委员会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重建,同时家校教育指导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更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家校的合作[14]。张春在《基于“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新样态学校建设》中提出,我们可以通过家校互通“晓黑板”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借助《家长好课堂》建立与学生的高效互动,从而优化教育环境,催生教育新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5]。杜萌萌和阮守华提出家校共育应注重重构育人目标,回归教育初心:明确育人角色,共担育人责任:拓展育人内容,落实五育并举”[16]。众多学者从语言与媒介两方面分析了推进德育与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关注到借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将促进家校合作的日常化,去繁琐化。站在教师角度,提出注重语言艺术与沟通技巧,但忽视了建立学校与孩子,孩子与家长间平等有效的沟通桥梁,忽视了在这其中发挥中介作用的学生主体的沟通工作。(3)家校共育与德育的融合李学敏在《家校共育视角下校园欺凌防治研究-以淄博市A中学为例》中指出“家长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日日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德育问题。许多家长将学业的优秀作为孩子日后社会立足的唯一方式,狭隘的“成才观”致使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忽视德育、心育、社交指导”[17]。张华清认为要切实把握好家校合作的“度”,不能失“度”[18]。陈亲泉认为学校需要给家长普及必要的教育知识,方便与家长在教育方式以及对学生的教育目的上达成统一想法。学校里如何要求,家里便要如何要求,家庭和学校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教育,用同样的标准要求,用同一把尺子考量,这样就会收获明显效果[19]。徐国文更是关注到要善用家长资源拓宽学生视野,认为家长也可以走进教室,成为“讲师”。同时,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应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注重营造沟通氛围,促使家长与学校一同参与到家校工作中[20]。徐爱杰提出了家校共育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迫切要求,提倡教师应将家长视作重要的教学主体,家长承担一定的教育者角色,承担着德育活动,德育课程等的教育任务[21]。顾琳提出在德育教育体系中,学生、家长和教师是三个主要角色,应合理协调这三者间的关系,争取建立平等互信,交流顺畅的关系[22]。周运青推崇在家校合作共育与德育的实践方面,要注重家庭成员教育思想的统一[23]。虽然我国相比国外对德育的研究较晚,对家校共育的探索也尚在提升与发展阶段,但是近年来我国关注到德育在家校共育方面可做的融合性尝试,并将这种视野扩展到生命教育,互联网背景,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等多个详尽方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层面,丰富了研究角度,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缺。但有关不同家庭角色分工的认知与合作还留有空白。举例来说,我们常说父爱如山,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较低。而成长为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不仅需要母亲的温和宽柔与善良,也需要父亲这一角色承担起教育任务,在亲身带领下引导孩子具备责任意识,拥有面对挫折的勇气。更多的研究集中于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学校与孩子的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此三者往往呈现出单一化的双方沟通,而缺少被遗漏的第三方,没有对三者的协同沟通进行更深层次研究。学校与家庭严重忽略的则是长期打压式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不自信,怯懦胆小,缺乏创新等性格问题。如上,不同教育角色的分工与合作,家庭、学校,孩子的顺向协同沟通便具备了研究的价值。(四)核心概念1.家校共育“共育”即共同抚养,共同养育,也表明了养育主体并非一个或者单个,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抚育某一个客体。家校共育,即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共同培养学生,借助合作、沟通,协作等方式,全面呵护孩子的成长,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2.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分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形成一定的品德的教育活动。(五)研究内容本文以M小学为例,对家校共育现状带给德育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农村合并小学的德育问题为研究重心,探寻在此等新型小学中建立完善的家校合作监管机制的可能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加速农村小学德育推进进程,提升家庭教育重视度,将理论成果作用于实践,切实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六)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围绕本文研究课题多渠道,多方法查找有关资料。通过梳理国内家校合作的理念及做法,发现其现存的不足。该方法主要为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带给德育的挑战与解决路径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2.问卷调查法在研究前选取M小学学生统一发放问卷,填写结束后,统一回收,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相关影响因素。3.访谈法为填补问卷的欠缺性,及时获取调查研究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村小学的突出问题,本研究还另外对家长,教师与学生三大群体做了深入详细的访谈调查。

二、家校共育与德育联动的理论基础(一)协同育人理论1.协同育人理论的概念释义“协同”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协同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1977年正式问世。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他揭示了开放系统由低级到高级、由混沌到有序,又从有序到混沌等变化的运动机理与规律,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二者之间会相互转化。在一个系统内,如果各种子系统(要素)不能很好的协同,甚至互相排斥,这样的系统必将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发挥不了整体性功能进而最终瓦解。相反,如果各要素之间能够很好的配合,多种力量便能汇聚成一个庞大的总力量,形成远远超出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协同论把它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许多学科,在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科学等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在我国,许多学者通过对其深入研究,将这种理论应用到了教育学领域。在课程教学组织,人才培养,家校共育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当某一教育系统的要素或信息进入另一教育系统,且与该系统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最终该教育系统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协同教育[24]。贾传泳,林家慧提出:平等尊重是家校协同的基础,家校协同过程中,最大难点是双方既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职责,又要淡化各自的身份等级,平等尊重,相互协商,才能发挥现代治理的系统性和全局性优势[25]。利用协同理论促进家校合作共育,已经成为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科学教育手段。2.协同育人理论的现实意义教育部等十三部门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要坚持协同共育,育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26]。为加快搭建高效育人机制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张英表示,自“双减”以来,“家长教育焦虑”成为普遍现象,顺应时代发展,创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转变家长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对有效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将产生积极作用[27]。协同育人理论明确了各方教育力量的责任与担当,将教育的使命不仅局限于校园之中,更是力求实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互助合作。不使教育困顿于校园之中,使得教育不再脱节,同时进一步加快德育步伐。对于家长来说,与学校建立更密切的沟通,及时获取到孩子的在校多方面信息,也将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做出有效的疏导,对于孩子们来说,学校与家庭共同建立起帮助其成长的沟通方式,也将拉近孩子与家长,孩子与学校的关系,利于他们自身的智力成长与品德发展。(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他提出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有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三种水平,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其中每种水平又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即: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手段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科尔伯格认为,根据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容并不能把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区分开来,体现道德判断水平的是他们的道德判断形式。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小学生处于前习俗水平与习俗水平,故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个水平时期的认知发展规律。2.“道德两难假设”与德育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道德推理的发展,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备形成个人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基于这一观点,科尔伯格认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经常给儿童提供生活中遇到的道德两难假设,激发儿童的成长动机。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景或者问题。“道德两难法”即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从发而有效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深化学生的道德选择,提高道德认识。3.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现实意义如今的德育课程传授模式呈现出僵化的特点,学校使用僵化的德育知识传授而非有活力的德育活动,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代替情境中的角色体验,这种死板的单一知识传授,无异于是将学生的德育成果局于形式化,无法真正地检验到学生的德育成果,也就无法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而我们如今的教育课堂可以借鉴道德两难模式,把握好道德两难模式实践的阶段性,设置特定的情境训练,凸显两难问题与其解决方法,帮助学生调整思维,积累经验,促使青少年的道德决策更加趋于理性,德育实施的成果检测也将更加简单明了。(三)交叠影响域理论1.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内涵交叠影响域理论是来自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爱普斯坦的观点。她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过程。该理论强调了社区对儿童发展和成长的影响与作用,将学校和家庭看作家校合作中的平等成员,同时提倡将学生自身也看做是家校关系中的重要一员,并强调了学生在家校关系中占据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交叠影响域理论把对学生的交叠影响分为两个模型,即外部模型和内部模型。外部模型表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三个主要环境——家庭、学校和社区可以相互结合也可互相分离。而内部模型更加注重三种环境对孩子施加的教育影响力,这种影响力通过不断叠加逐渐累积,来加深家校社三方的联系协作。内外部模型都是将学生置于中心,学校、家庭、社区怀有一致的教育目标,在关怀的社会情境下,激发学生的潜能。2.交叠影响域理论的现实应用意义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而家校合作则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地实施家校合作一直是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交叠影响域理论作为一种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在实施家校合作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理论运用了互动性与情感联结原理,认为家庭与学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可以互相传递信息,帮助家校工作更好地开展。同时这种合作又要求合作双方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即在孩子的成长上制定大致相同的教育目标,这将更好地帮助学校开展工作,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减少教育的外部阻力,提升教育的质量。

三、沧州市农村M小学家校共育的现状调查(一)调查设计为了解沧州市农村小学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的成效与实施现状,本文对沧州市M小学的家校共育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本次调研主要围绕家长对家庭教育与德育的关注度,班主任家校共育工作的参与度,学校家校共育的现实实施情况,农村小学生的行为表现等开展。因此,本研究共收集了小学班主任,学生共两个层面的调查问卷。同时为了填补问卷的欠缺性,又分别设计了针对家长,教师,学生这三大群体的访谈调查。1.调查目的根据研究主题,结合研究的理论基础,前往沧州市M小学小学进行实地调查,具体目标主要分为四个:一是了解家长对家庭教育与德育的关注度;二是探索班主任家校共育工作的参与度;三是掌握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的现实实施情况;四是记录农村小学生的行为表现。了解M小学学生的家长监管情况,探索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文明习惯,是否在家庭中意识到了个人的角色与担当,是否在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双结合下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2.调查对象由于本研究的主题是家校共育与德育,因此特地选取了一所生源数庞大,以“明德尚学励志勤勉”为办学目标的农村小学。该校于去年夏季吸收了附近两所小学的学生壮大发展成如今10个班级全校共计328名学生的较大型农村小学。该小学共有29名教师,平均每班班容量为33人。该校重视德育与家校共育工作,更有优秀教师在基层教育中储备了丰富的育人能力,点亮了乡村基础教育的烛光,在全国荣获了“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奉献奖,并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身边的同事。该校学生家长多外出务工,又因该校为三校合并,国家给予营养餐补贴,学生们在校用餐,上下学有校车接送,故学生们在校时间较长,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也较多。3.调查方法依据研究主题需要实际调查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发放问卷等方法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学校家校共育工作的现有措施,家长对协同育人的看法与配合度,学生的成长状态与道德认知。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大致了解学校家校共育工作的完成情况。借助实地调查收集学校校园环境,学生状况,教师状况与校园文化面貌建设的相关信息。4.调查内容本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为主要调查方式,以参与式观察作为辅助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分为学生版与教师版。学生版共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家长监护陪伴情况、学习习惯、文明习惯,生活习惯与道德认知调查共计六大部分。对学生的家庭互动与监管、学习的自律性与专注度、与同学的交往方式、手机的使用、校园欺凌的看法、自我价值的看待等多方面做出了问题设置。通过习惯、认知与性格入手进行调查。教师版问卷则是分为了基本情况,家校共育工作,德育现状三大部分。理清该校家校共育的角色分工,从班主任视角获取学生德育的真实水平。由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最多,为进一步获取真实的信息,在教师版访谈中我又从与家长的沟通,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与容易出现的问题,学校家校共育工作的具体举措与成效三大方向进行谈话,家长版访谈则是围绕亲子关系中的沟通,家长对德育的认知,家庭角色的参与,家校共育的看法展开,了解家校共育的痛点与难点。学生版访谈重点关注学生的独立性,自我价值认知,家庭关系。采取观察法直接快速地了解到学校信息。5.调查实施该调查采取线上+线下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在2024年1月22日与M小学校长提前进行联系,得以进入校园进行调查。根据家校共育与德育的调查主题,在教师版问卷与学生版问卷中均设置了有关学生道德认知以及家庭关系的相关问题。教师版则添设了家校共育形式与内容的相关问题,学生版不仅关注了研究重点即道德认知、文明习惯等,更是丝毫未忽视基于学生在校表现提出的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家校沟通是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在访谈方面,教师与家长版本均关注双方的沟通方式以及学生的在校表现,在学生版访谈中侧重于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因为通常来讲,教师对学生在校的管理较为严格,学校也制定了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当他们放学回家,脱离了学校规则的束缚,而家长的监管度较低,此时他们的行为表现更真实,也更易暴露德育教育与家校共育中的问题。因该校二,三年级各有一个班级,而四五六年级各有两个班级,一年级学生数较少且还不完全具备判断能力,故我选择发放了105份问卷,其中中高年级发放份数较多。在老师的配合与帮助下,于当天收回问卷。该校教师在岗人数27人,故我向教师发放了27份问卷,由校长帮助收回。同时选择了该校的班主任代表两人,德育工作处领导一人,专家教师一人进行了共计一小时的访谈。在与老师们的访谈中我了解到了该校的“问题学生”,故又选择了具有典型特点的三名学生进行访谈。通过班主任的帮忙,利用微信我又与这三位学生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在此次实地调查中,重点关注该校德育工作实施与学生品德评价。(二)调查结果分析1.学生版问卷分析(1)数据处理运用问卷收集获取的资料借助问卷星与spss25.0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包括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如表1-1所示,本次调查共发放105份问卷,有效问卷105份,标准化CronbachAlpha系数值为0.957,信度系数在0.9以上,可见本次调查问卷的信度良好。如表1-2所示,使用KMO和Bartlett检验进行效度验证,KMO检验的系数结果为0.908,Bartlett检验卡方值为1537.613(Sig.=0.000<0.01),说明问卷总体的效度极好。表1-1总体信度分析信度简化格式CronbachAlpha样本量项数0.95710521表1-2问卷效度分析KMO和巴特利特检验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908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1537.613自由度210显著性0.000表1-3各项统计(2)沧州市M小学家校共育的现状①学生监护与家庭教育重心现状对于家校共育现状,需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即学校家校共育活动的参与主体。针对德育在家校共育中家庭方面的重视度进行问卷设问,有利于直观获取到家庭德育的重视情况,了解家庭教育中的难点。对家校共育工作带给学生的影响通过问卷形式呈现,将了解到家校共育工作取得的进步点与家校共育工作的薄弱点,以便调整工作重点,携手家长共同开辟教育的一方蓝天。表1-4小学生监护情况统计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祖父母/外祖父母60亲戚1211.411.468.6父母1615.215.283.8自己独自生活1716.216.2100.0总计105100.0100.0表1-5家长对学业与德育关注度统计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不重视1413.313.313.3一般5350.550.563.8重视,但更注重学习成绩2927.627.691.4重视,更加注重品德培养43.83.895.2两者皆重视。54.84.8100.0总计105100.0100.0表1-6家校共育工作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方面响应个案百分比个案数百分比$多选题1a学习成绩4119.5%39.0%生活习惯4521.4%42.9%道德认知6028.6%57.1%社交能力3416.2%32.4%心理健康2913.8%27.6%其他方面10.5%1.0%总计210100.0%200.0%a.使用了值1对二分组进行制表。问卷反应家校共育工作对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学习成绩的影响最大,分别占据了52.4%与43.8%,由此可见家校共育对学生成长的必要性。如表1-4所示,有57.1%的学生与祖父母一起生活,还有11.4%的学生与亲戚一起生活,只有15.2%的学生与父母一起生活。可见父母对学生的监护度较低,父母对学生的陪护时间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由爷爷奶奶辈监管。如表1-5所示,高达50.5%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与品德培养关注度一般,27.6%的家长重视二者培养,但更加重视学习成绩,仅有3.8%的家长更加注重品德培养。可见家庭教育工作呈现了以往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教育问题,对德育的关注度极低,只有个别家长意识到了德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家校工作中,如何帮助家长从根本上提高对德育的重视度依旧是一个需要时间攻克的难题。如表1-6所示,家校共育开展,对学生道德认知与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较大,对学生社交能力与心里健康的影响落后,在今后的家校工作中,心理健康与社交能力将成为新的工作突破点。②学生文明习惯现状讲文明是每个小学生都应遵守的基本守则,但农村小学学生受家长监督教育少,家庭教育中有关公共秩序的科普少,这便造成了农村小学学生可能存在文明意识模糊的问题。表1-7学生公共秩序与校园文明遵守情况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完全知道并遵守2321.921.921.9大部分知道并遵守2422.922.944.8知道一些但不完全遵守4845.745.790.5几乎不知道也不遵守109.59.5100.0总计105100.0100.0表1-8学生基本文明行为认知情况统计表响应个案百分比个案数百分比$多选题2a我经常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1416.3%25.5%我能够主动向长辈问好。1820.9%32.7%在公共场所,我能够保持安静并不打扰他人。1315.1%23.6%我能够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1517.4%27.3%我每天都会保持个人卫生,如洗脸、刷牙1416.3%25.5%我注意自己的仪容,如穿戴整齐、不随意涂画。1214.0%21.8%总计86100.0%156.4%使用了值5对二分组进行制表。如表1-7所示,45.7%的学生对于公共秩序与校园文明知道一些但不完全遵守,只有21.9%的学生在秩序遵守方面表现良好,依此,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大文明教育占比。③学生生活习惯现状家庭是学生除校园以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生活习惯也多半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有利于道德认知与学习成绩的提高,反之,不好的生活习惯也将在无形中阻碍道德的养成与学习习惯的培养。表1-9小学生家务劳动参与情况统计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是4542.942.942.9否6057.157.1100.0总计105100.0100.0表1-10小学生生活习惯认知情况统计表响应个案百分比个案数百分比$多选3a我每天都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如早睡早起。1519.2%27.8%我能够自己整理床铺和书桌。1215.4%22.2%我注重饮食健康,不吃过多零食和垃圾食品。1012.8%18.5%我能够定时定量吃饭,不暴饮暴食。1417.9%25.9%我能够合理安排学习和休闲时间。1316.7%24.1%我喜欢阅读书籍和参加有益的活动。1417.9%25.9%总计78100.0%144.4%使用了值5对二分组进行制表。如表1-9所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基本不参与家务劳动,在访谈中提及家庭中空闲时间的分配,多个学生提到了手机的使用,让人并不意外的是大多数学生选择用手机完成网络游戏与交友。如表1-10所示,学生在饮食健康方面保持的生活习惯较差,而在书籍阅读与作息方面相对较好,但总体情况一般,生活习惯还需要多加强化。④学生道德认知情况现状家校共育的一大工作重点便是道德认知工作,针对此方面,问卷设置了围绕撒谎,校园冲突的两大问题,又细化了有关诚实守信的具体认知调查。表1-11学生对撒谎行为的认知情况统计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绝对不能接受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接受4139.039.047.6有时可以接受3836.236.283.8经常接受1716.216.2100.0总计105100.0100.0表1-12面对与同学冲突的处理态度的统计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直接告诉老师或家长2927.627.627.6尝试自己解决3533.333.361.0寻求朋友的帮助2019.019.080.0憋在心里不说出来2120.020.0100.0总计105100.0100.0图1-13诚实守信情况统计表由表1-11可看出,不到一半的学生对于撒谎行为,采取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接受的态度,还有36.2%的学生认为有时可以接受撒谎行为。整体看来,学生群体对撒谎行为的看待过于宽容,对撒谎行为呈现轻视态度。由表1-12可看出,面对与同学的冲突,许多学生选择尝试自己解决,还有部分寻求朋友、家长,老师的帮助,另外关注到,不容忽视的是还有部分学生选择闷在心里。综上,校园加强人际交往与沟通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不及时处理学生间的矛盾,将可能面临欺凌事件,暴力事件等恶性校园行为。由图1-13可看出,该校学生在遵守承诺,撒谎行为方面做得较差,尤其以撒谎行为表现得最为突出。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应专门就撒谎行为成立小教学专题,疏导引领学生意识到撒谎是不正确行为,督促行为改正不良习惯。2.教师版调查问卷分析表1-14教师对家校沟通的重视程度统计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A.经常会20B.有时会414.814.888.9C.偶尔会311.111.1100.0总计27100.0100.0表1-15教师参与家校活动情况统计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A.经常会20B.有时会518.518.592.6C.偶尔会13.73.796.3D.很少会13.73.7100.0总计27100.0100.0表1-16教师对所在学校家校共育工作满意度统计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A.很满意1659.359.359.3B.较满意933.333.392.6C.一般27.47.4100.0总计27100.0100.0表1-17教师是否受到过系统的家校沟通训练统计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A.经常会1244.444.444.4B.有时会933.333.377.8C.偶尔会414.814.892.6D.很少会27.47.4100.0总计27100.0100.0表1-18教师对学生目前的道德认知水平满意度统计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A.非常满意13B.比较满意1244.444.492.6C.一般27.47.4100.0总计27100.0100.0表1-19教师班会主要讲授内容统计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A.学习问题2177.877.877.8B.道德问题414.814.892.6D.卫生问题13.73.796.3E.安全问题13.73.7100.0总计27100.0100.0表1-20班级起绰号情况统计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A.经常会3B.有时会829.629.640.7C.偶尔会13D.很少会27.47.496.3E.完全不会13.73.7100.0总计27100.0100.0由表1-14看出,该校有74.1%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注重家校沟通,分别有14.8%和11.1%的老师对家校沟通的关注度较低,该校教师具备家校沟通意识,对家校沟通实践的认可度较高。由表1-15看出,该校教师参与家校共育活动的热情度与配合度较高,有74.1%的老师经常会参加活动,只有3.7%的老师很少参加活动,学校领导层在动员教师重视家校工作方面付出较多。由表1-16看出,该校老师对家校共育工作的满意度居中,有59.3%的老师很满意目前的家校工作,同时也警示学校采取行动提高家校共育工作效率,提升教师工作成就感。由表1-17可看出,有44.4%的老师表示受到过系统的家校沟通训练,7.4%的老师表示很少受到训练,学校将家校共育与沟通的工作重担集中于少部分人,大部分教师缺乏家校沟通专业知识与经验。由表1-18可看出,目前仅有不到一半(48.1%)的老师满意班级内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农村小学学生的道德培养刻不容缓。由表1-19与1-20可看出,在班会课上,有高达77.8%的老师主要讲授学习问题,只有14.8%的老师关注到了道德问题的讲授。在访谈中学生无意聊到的有关绰号的现象经部分老师确认为每班均有所出现的现象,48.1%的老师表示学生偶尔会给其他同学起绰号,仅有3.7%的老师表示学生完全不会给同学起绰号。

四、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带给德育的挑战及原因分析(一)家校共育现状带给德育的挑战1.校园霸凌现象的出现在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环境下,有一个现象不难发现:许多学生的监管人,往往是年纪较大的祖父母。他们虽然在生活上对孩子们照顾有加,但在教育观念上可能相对滞后,对于学校发布的通知和注意事项往往不够重视。他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外在的生活条件,如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是否受到他人欺负等。然而,这种过度的溺爱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是弊大于利的,不仅会促使孩子养成自私冷漠的性格,有时甚至可能会导致孩子在校园内出现一些负面行为,例如校园霸凌。以我校五年级的付同学为例,他个性独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通常不愿意与同学亲近,也不喜欢参与校园活动,给人一种疏离和冷漠的感觉。一次,学校进行了学生仪容检查,付同学没有按照学校规定理发,而是保留了自己喜欢的发型。班主任发现后,耐心地劝导他遵守学校规定,但付同学并不接受,情绪激动地在班级内踹翻了书桌,书本散落一地。在场的学生和老师都感到震惊。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试图继续劝导,但付同学竟然想要拿起书桌砸向老师。无奈之下,老师只能带领其他同学暂时躲避到楼道。付同学的这种暴力行为,使得他在班级中形成了一种霸凌的氛围。他的行为让其他同学感到害怕,大家都尽量避免惹他不高兴。这导致班级失去了原有的秩序,老师也失去了对班级的有效管理。调查显示,该校学生在面临冲突时分别有高达33.3%和20%的学生尝试自己解决或者憋在心中,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面临校园冲突表现出逃避与惧怕的态度。同时,有45.7%的学生对校园规章制度了解一些且并不会完全遵守,数据直观显示该校学生规章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自我保护观念。这个案例提醒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需要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作用于实践,优化教育环境。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避免出现负面行为。2.校园暴力事件的升级课间休息时间,该校学生的一些表现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相互勾肩搭背,口中不时说出不雅之词,走廊里充满了嘈杂的喧闹声和嬉笑声。四年级一班主任反映,之前发生了一起涉及四五年级学生的厕所斗殴事件,起初只是轻微的口角,却迅速升级为肢体冲突。幸运的是,学校及时发现并制止了这一事件,避免了人员伤亡的发生。然而,校园内的暴力行为似乎有加剧的趋势,甚至出现了持刀伤人的严重情况。该校的教学主任亲身经历了这样的事件。她描述说,最初她注意到五年级的刘同学没有穿校服,显得与其他学生格格不入。她走近刘同学,轻拉他的衣服询问原因,但刘同学低着头,没有回应。令人震惊的是,当天下午,刘同学竟然带着一把水果刀闯入了她的办公室。她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安抚他,同时寻找机会夺下他手中的刀。事件发生后,主任联系了刘同学的家长,并计划放学后亲自将刘同学送回家。当她来到刘同学家中,还未将事件叙述完毕,刘同学突然从床上跳起,未穿鞋便光着脚在地上猛跺,咬牙切齿地向家长哭诉衣服被扯坏。他反复哭喊着衣服破了,眼珠突出,手指乱指,语无伦次。家长在得知孩子携带刀具进入校园后,急忙让孩子道歉。然而,主任明白,这种被迫的道歉可能只是表面文章,家长的态度漠然和不以为意使得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问题一旦发生,大部分的家长一味盲目让孩子道歉,不进一步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与若不加干预可能导致的后果,敷衍了事阻碍孩子错误行为的纠正。问卷显示,50.5%的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学业提高与品德培养重视度一般,所以问题发生,家长只审判对错,不从教育中寻找缘由,循环往复,滞后的错误行为修正形成难以从根本纠正的难题,这也给家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3.起绰号与过度膨胀的自尊之间的冲突在观察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之间常常互相起绰号,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我那一代的学生中,而且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普遍。问卷显示,只有3.7%的老师认为自己班级不存在起绰号情况。学校在尊重他人方面的教育引导相对不足,导致学生们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无意中可能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例如,六年级的赵同学,他对同桌女生给他起的“土豆蛋”这一绰号感到不满,认为这损害了他的个人形象。他要求同桌在全体同学面前向他鞠躬道歉,并拒绝接受私下的道歉。赵同学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老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也感到棘手。尊重每一位学生是老师与同学日常交流的基本准则,要求在全班同学面前鞠躬道歉可能会忽视了对女生自尊心的保护,这种做法并不恰当。赵同学在处理问题时,过于从个人角度出发,只考虑个人利益,未能学会宽容和谅解他人,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激进和极端,不利于班级的团结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此外,在其他班级,绰号的使用也引发了性别对立的初步迹象。女生和女生之间形成小团体,男生和男生之间也是如此,两个群体互相起绰号,相互之间存在偏见。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大家各自为政,不考虑班级荣誉。尽管起绰号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长期忽视这一问题,会导致班级失去凝聚力和竞争力。当这些孩子步入社会时,他们可能会难以正确认识个人身份,难以树立集体观念,而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思考问题,这更容易导致极端利己主义的出现。当他们走上社会,永远从个人立场考虑问题,将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4.手机的滥用与网络跟风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基本每个家庭都会配备多台手机。农村学生的父母在外务工居多,为方便与孩子的联络,便给孩子留下手机。家中老人对新兴事物的接受度较低,所以手机更多的时候被留在了孩子自己手中。孩子正处于需要监管,自制性较差的阶段。成年人玩手机都容易上瘾,更何况是对自己管理较少的孩子们呢。许多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进入游戏或者短视频。作业上碰到的不会的难题,不再换个角度多想想,而是依赖手机搜题。搜到了也只是机械化地抄录答案,而不去弄明白题目。看似写得满满的试卷,实际都被敷衍填充。快捷的不加控制的搜题正在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它教唆学生适应“不劳而获”的学习,学生也不再喜欢动脑思考。许许多多的学生成为“游戏迷”,打游戏甚至要排在写作业前面。各大平台兴起网红经济,询问中得知成为网红已经顶替我们那个时代成为科学家,医生等梦想。网络热曲科目三兴起,小学生更是热衷于此类低俗舞蹈的模仿。他们分不清何为高雅文化,只一味追逐网络流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抖音低俗文化进校园的速度。学生们喜欢抖音式语言,不使用规范的日常用语与书面语,倒是善用如“鸡哔你”“电摇”等低俗语言。孩子们不具备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不具备个人的是非判断能力,一味知道盲从,无法成为精神上高大独立的人。(二)致使挑战生成的原因分析1.学校管理存在漏洞,家校共育的实施形式存于表面针对调查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校园霸凌与校园暴力现象,该校也在领导层面与学生层面分别做出指导,督促各年级切实关注本年级的恶性伤害事件,预防冲突升级。在领导层面,召开相关会议,强调领导监管应落实到位,实时询问各年级每日秩序情况。针对尚未可知的校园暴力与霸凌行为,学校则是通过少先队这一同龄人团体,在课下以扣分形式记录各班不合学生守则的行为,根据不同的问题给予不同的扣分处罚。同时,将扣分规则运用到年级荣誉班集体与流动红旗评比中,扣分较多的班级不再拥有学期评比荣誉班集体的机会。在家校工作方面,各个领导每学期都会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们面对面交流,就学校的各项活动与教学计划向家长做出汇报。各班每学期也开展两次家长会,对学期工作与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同时重点关注贫困家庭与留守家庭学生,争取与家长多联系,提高对学生成长的重视度。然而,在近两年的实践中,也不难发现此等管理形式与工作方法在现实实践中暴露的问题。首先,学校领导层普遍教育任务繁重,教育压力较大,无法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时间对校园安全与文明礼仪做出监管。学校未设置针对校园暴力与欺凌问题的专门工作组或工作室,对于日常学生行为的监管落实不到位。其次,学校少先队虽为同龄人群体,便于观察学生课下与校园表现,但因年龄相差不大的缘故,对同龄学生的管制力与约束力微小。少先队队员扣分规则模糊不清,仅凭个人喜好随意扣分,由此整理出的各班班级总分故而存在较大差异,缺乏年级评比的公正性,也招致各班老师心生嫌隙。最终学生的个人扣分并不会影响到学生个人,对于集体荣誉感不强的学生来说,个人行为不规范的过错一味只是由班级买单,于个人而言不痛不痒。错误行为发生后,仅仅只是扣分并不能对学生起到警醒作用,也不能够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最后,校长进行家访的频率不固定,且在家中与之进行交流的多为长者,并非学生的首要监护人。长者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较低,对学校政策与活动实施的理解存在难度。学校每学期两次家长会的参与者以学生的爷爷奶奶辈居多,学校与学生父母辈的沟通较少。学生监护人对学校的家校工作也只是配合,而非积极参与。在家长会上,教师的汇报主题多为纠正学习方法与成绩提高,鲜少针对道德教育提出指导意见,在与重点家访对象的沟通中,很多教师也无法与监护人就学生培养获得一致意见。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不了解,对德育培养不重视,对学校教育工作理解不到位。种种因素作用下,部分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在缺乏监管与后续惩治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萌生了暴力观点,产生了欺凌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秩序与安全。2.教师思政课鲜少备课,家校沟通欠缺专业知识与能力每学期均设置思政课是各个学校的教学要求。但思政课所占课时不多,成绩评比缺乏考量标准,思政课受学校的关注度与重视度较低。绝大多数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重点学科上,对思政课多采取拿着课本开讲的态度。且由于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大部分的思政课教学任务由班主任承担。班主任本就在管理班级与主课教学中承担了繁重的任务与压力,在思政课教学上既无时间备课,又无专业指导。临近期末考试的时间节点,部分思政课摇身一变成为了各主课老师抢占的重点对象,德育无法真正落实到位。且因缺乏备课时间,教师并不熟悉思政课课本内容,对教材的理解不彻底不到位。所教授内容局限于课本重点,缺少必要补充。本身思政课教学容易出现“填鸭式”纯说理问题,在教学中易因形式与内容枯燥而导致学生走神,无法专注于课堂,更不用说学习到品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中高年级段学生开始萌生自我意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与探索尚在起步阶段,此时,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思政课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缺乏备课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枯燥,教学环节单一,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缺少了思政课的有效引导,缺少客观的教学效果评估,品德培养的任务无形中也加大了难度。该校借鉴他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设置家长开放日由家长参观。在校服样式选择,作业设置标准等方面,家长委员会发挥了重大的参与作用。但家校沟通的平台只局限于微信这一联络方式,无事情况下,家校基本无密切联系。该校虽开展过几次家校工作会议,但教师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有限,缺乏家校正向沟通的良好沟通技巧。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可能语言稍有不规范,便会引来家长的误解,阻碍家校工作的进行。思政课与德育工作缺乏专门的教育研习组与工作室,德育工作与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便举步维艰。3.家长陪伴时间少,重视智育忽视品德培养为了给予家人更好的生活条件,大部分家长选择在外务工,在家督促孩子学习与生活的为爷爷奶奶辈。孩子们只有在周六日才可能与家长进行长时间沟通。爷爷奶奶辈多数喜欢溺爱孩子,只要求孩子平安健康地长大,不对学生的品德与学习成绩做过多关注与要求。在蜜罐里长大的学生们习惯了享受家人创造的劳动成果,对生活中常见的家务活视而不见,不懂得替爷爷奶奶分担家务活。爷爷奶奶疼爱孙辈,对孩子长期的家务漠视不予理睬,稍有磕碰就心疼得不得了,这也就导致了在教师管理与学生沟通中易存在矛盾与冲突。教师不敢处罚管理,而学生的某些错误行为不应被忽视,需要教师一定程度的惩戒进而达到警醒规范的效果。然而疼爱孩子的老人们难以理解教师的处罚标准,只错误认为是自家孩子受了欺负。在长期纵容的成长环境下,部分学生养成了冷漠自私的性格,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又缺少家庭的适时介入与引导,极细导致行动的极端与情绪的乖戾。家长为方便与孩子联系,将手机留给孩子方便沟通。一边是爷爷奶奶辈放任不管手机的使用,一边是孩子的自制力较差,普遍讨厌,在双重作用下,手机不可避免地被滥用。起初手机被应用于查询难题,但随着网络游戏推送与短视频平台兴起,孩子在家的空闲时间大部分被游戏与短视频占据,被真假参半的网络世界迷惑。他们因沉迷游戏世界,而忽视作业完成。为了早早打开游戏,总是草草完成作业,稍加思考就能做出的题目也总懒得填写,导致知识的巩固与拓展陷入困境。他们听最新的网络热曲,学跳最新的网络流行舞,如“科目三”以及一些不符合年纪的擦边舞蹈,对文化不加辨别便盲目跟风,仅仅认为大众追捧与流行的便是好的。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关注网络热点事件,跟从网络的舆论为自己披上“键盘侠”的外衣。缺少自己的道德判断,没有稳定的固定的道德认知,极易被言论影响。同时网络世界充斥着光鲜亮丽,他们接触到了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生活,羡慕着短视频平台有钱人的生活,更是追逐着网络主播的生活。这些孩子的梦想早就从舍小我为大家的层面跳出,转身进入了当主播,赚大钱的俗套之中去。一部分孩子慨叹着网络世界的浮华,对比着现实家中的清苦,默默生出自卑。家长不在身边,做什么事情都得不到关注与肯定,自我的内心价值难以满足。老一辈的文化水平有限,在品德培养与学业提高方面无法提供实质帮助。在外工作的家长对孩子的问候也只停留在学习成绩,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生活做更多关注。家庭陪伴与管制缺席,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校共育中德育难以推动的局面。

五、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带给德育的机遇(一)家校共育提高了家长对德育的重视度该校响应教育部号召,在近几年格外重视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这为观念落后的偏远农村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生机。虽然家校工作尚存在部分不足,但学校有序开展家校活动讲座,使得家校共育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部分家长开始真正理解并且参与到家校工作中来,对家校工作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与极高的配合度。家长不再单一认为教育仅是学校应承担的责任,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尚在成长期的学生的重要性。对于从未接触过的家庭教育观念,他们由一开始的新鲜好奇逐渐转变为愿意主动了解,这样的一个巨大转变既是对学校前期家校工作的肯定,也为家校共育中德育的方法指导提供了稳定的沟通态势。只有家长愿意参与,主动配合,后期的家校共育工作才能获得顺利的发展。共育,不仅意味着学校要在学生的成绩提高上与家长站在统一战线,制定统一标准,更意味着双方在道德培养方面形成统一的培养认知。通过家校共育讲座,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等相关活动,对德育进行多方位大力度宣传,在长期的理论影响下,家长们在不知不觉中能够初步树立德育观念,将从前备受忽视的德育拉回到家庭教育的视野。从而在今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直接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与是非标准的准确划分。访谈中询问家长对德育的了解程度,家长们均表示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如果长期坚持将德育贯穿于家校沟通中,相信无论是对在校园中道德教育的推进还是对家庭中道德行为的改善,都将是不小的助力。问卷调查显示,高达57.1%的学生认为家校共育工作开展后,对其影响最大的为道德认知方面,他们能感受到从前家长只言学习到如今时不时关注自己的在校表现。家长也在一次次科学的教育理论熏陶下,开始摒弃过去纯成绩培养的观念,尝试反思自己,尝试运用从家长课堂与讲座中学到的教育方法,处理孩子遇到的学习与生活问题。而有了家长的科学引导与对错误行为的约束管理,孩子们便会自觉审视个人的日常表现,从而推动良好习惯与美好品德的养成,如此循环往复,家长们更坚定了道德培养的必要性,意识到了家庭教育中道德培养的带动作用,将逐步打破旧有认知,探寻到更为科学高效的教育方法!(二)家校共育提供了学生德育个性化培养的可能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小学生源稀少,班级容量小,但正是由于农村小学具备这样鲜明的特点,才使得家校共育可能会为每个孩子的道德培养提供针对个人的支持与指导。班级容量小,各班老师对学生的观察会更加细致,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就更深,这对帮助家长根据学生性格处理突发情况无疑是十分有益处的。各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压力相对城市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压力较小,能够分配到家校共育工作上的时间较多。此外,农村家长对教师的尊敬度与认可度极高,在从事家校工作时,教师作为学生校园表现的观察者与记录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主动沟通,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有效警醒家长制止孩子的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与认知。当家长对孩子的突出问题束手无策时,可向教师反映寻求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针对个案进行分析,又结合孩子的脾气与性格,给予恰当的纠正方案,家长予以实施引导。如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就要减少语言的责怪,可以通过讲故事向孩子阐述道理,或者耐心教育,委婉地指出孩子的问题。面对多次犯同一错误的孩子,要软硬兼施,首先进行恰当的惩戒,让孩子意识到犯错需要承担后果,而孩子一旦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家长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这样宽严相济,将有效制止错误行为的多次发生。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道德认知纠正的家校工作方法,将省时省力,高效彻底地对学生道德做出监督纠正,对家长家庭教育产生示范带动作用,对学生个人心理健康与家庭和谐大有裨益。(三)家校共育督促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与改善德育作为教育界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实际践行中却存在评价标准模糊,实践形式单一的问题。有了家长这一主体的参与,将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毕竟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在校园内对学生形成影响,更在于对学生一生形成影响。当德育走入家庭,学校施加的道德影响延续到家庭之中去,保持这种道德影响将促成学生稳定道德认知的形成。家长将在学校开放日了解到的德育知识具体应用到家庭教育中,将有效发现目前学校德育教育的漏洞与弊端。他们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校,学校寻找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教师进行及时反思,梳理理论漏洞,有利于督促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与改善,同时推进德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稳定又不可忽视的位置。随着德育观念深入人心,德育成果逐渐显现,家长对德育培养的认可度提高,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更高的标准。学校要适应这种变化,就需要经常更新相关理论知识,开发多形式课程内容,使德育工作始终走在家长前面,始终能给予家长指导作用。因为家长在德育工作中的参与,部分家长可以与学校就目前的学校工作交换意见,提出个人的看法,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更多的实践可能。家长在学校教育事业建设中起着监督推动作用,家长对德育的支持,也鼓励学校有更多的信心做好校园内的德育工作与校园外的家校沟通工作。朱永新认为家校共育是家庭、学校、社区等各种资源联系起来,构建全新的合作关系,让孩子、家长、教师一起发展,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28]。可见,家长的参与,推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革新,教师教育观念的革新,促成了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帮助家长掌握了科学的教育理论。

六、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改善对策(一)成立家校共育工作组,组建家庭教育指导队家校共育工作需要打好坚实的领导基础。学校应提高对家校工作的重视程度,成立专门的家校共育工作组,使家校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因各领导均承担着较多的学校事务,所以可从中选择有德育教育工作经验,教学任务相对较少,家长信服度较高的领导担任工作组组长,在每年级的品德课老师与班主任队伍中优先选择教学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了解学生,考取心理咨询师证的老师加入工作组,同时,邀请乐于配合学校工作,关注孩子成长,有时间参与家校共育工作的家长共同进行家校共育工作。徐国文关注到要善用家长资源拓宽学生视野,认为家长也可以走进教室,成为“讲师”。通过家长的参与,一方面拉近了孩子与家长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借助家长的讲述使孩子接触到不同的人生经历,从而拓宽视野[29]。领导班子切实敦促家校共育工作组的工作进度,努力为学校家校共育工作组争取工作补贴。师资缺少的农村小学多为一科任老师带多学科教学,家校共育工作组由无教学任务的老师参加的可能性不大,通过资金上的适当扶持,可以获取教师队伍的理解,进而促进家校工作的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组型采取帮扶形式,家校工作经验丰富者带头开展家校工作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年轻老师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其他老师交换意见。面对突发的家校矛盾事件,抽派专门教师与当事教师,家长进行深入了解,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工作组在班级事务处理中遇到的典型事件可归录成册,以供刚上岗老师提前学习。在全体会议上,家校共育工作组也要积极发言,将家校工作沟通方法传授给各位老师。家校共育工作组中的年轻力量与各年级各班主任另外形成家庭教育指导队,在家长中选择教育孩子有方法,开明懂礼的家长一同参与每学期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张春在《基于“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新样态学校建设》中提出:“借助课程重构‘云服务+终端+网络’的学习空间,利用云班牌达到高效互通管理,通过家校互通‘晓黑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家长好课堂》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扇窗,从而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催生教育新生态[30]。访谈中提及家校沟通的主要平台仅为微信,然而微信为多方沟通平台,功用性复杂,可能出现信息收集不及时,消息吞并等情况。创建专门的家校沟通公共平台为指导队提供家长沟通媒介,指导队可采取线下加线上会议模式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也可针对困难家庭退出“代家长”服务,定期关注困难家庭学生的心理,学习情况。主要配合学校事务的家校共育工作处与针对家长教育难题的家庭教育指导队双管齐下,在组织与管理上为家校共育工作提供可靠保障。(二)开展师资培训,组织家长研读德育课程家校共育与德育工作不是哪一部分人的任务,而是全体老师都应参与进行的任务。问卷调查显示,有44.4%的老师表示受到过系统的家校沟通训练,7.4%的老师表示很少受到训练,学校将家校共育与沟通的工作重担集中于少部分人,大部分教师缺乏家校沟通专业知识与经验。家校共育工作处可定期分年级与全体老师进行经验分享,品德课课任老师可组织任教品德课的班主任教师进行备课研讨会,帮助班主任教师理清品德课教学思路,学习品德课道理教授方法,适当将社会热点与课本结合,或组织同学将社会讨论话题情景再现,试探学生反应。与专业的品德课老师共同探讨社会热点的植入方式与看待角度,引导学生树立社会有我的主人翁精神。注重特定文化板块设计,将抗日战争史,抗美援朝战争史合并成统一爱国主义板块,以专题形式向同学统一讲解。将古代文化,现代文学音乐美术史一起组成统一单元,集中讲授文学奥义,纠正低俗文化统治小学校园之风。派出教师参加国家与省级培养计划,在家校共育与德育方面听取专家意见,改善沟通技巧与态度。就家长会与家长开放日做出加重德育宣传的指示,在家长会中增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注重品德培养的必要性的相关内容,组织家长研读德育课程。研读的过程应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在研读过程中,配备专业教师一旁协助。合理划分、享时间,就家长疑惑迅速回应。适当穿插短视频平台优秀教育视频,多媒介感染家长从而提高对德育的关注度。(三)构设特色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家庭教育特色活动家庭教育由家长承担教育的主要任务,老师从旁协助进行指导。有余力的乡村学校可根据之前归纳的典型家庭教育案例与校园突发矛盾案例编撰特色家庭教育课本,由专家对关键部分进行把关指导。寻找具备特色家风故事的家庭,将家风融入家庭教育教材。在广受关注的网络使用部分,首先调查家长对孩子手机实际使用情况的了解状况,其次向家长阐述手机不当使用对孩子学习与习惯养成的危害,最后通过家长帮助爷爷奶奶辈提高对手机使用的关注度。就农村小学极易多发的校园霸凌与欺凌事件,提醒家长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关心与关注,及时肯定孩子,鼓励孩子。与孩子沟通方面,承认孩子的独特性并欣赏到孩子自身的闪光点。可咨询儿童学专家,在家庭沟通方面给予指导意见。鼓励家长多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困惑,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至关重要的学段衔接,升学时间点组织大型家长学习课堂。针对乡村学生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的情况,教授时多用媒体媒介,以具体视频文本画面方便老人阅读。精选教学内容,帮助老人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陈亲泉认为学校就要给家长普及一定的教育知识,从而与家长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达成共识,学校与家庭设立一样的教育考察标准,由此,学校和家庭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教育,用同一个标准要求,这样效果就会更加明显[31]。由此,敏感的教育惩戒话题需向老人做出耐心解释,明了惩戒尺度,组织老人阅读学校学生守则。对于难以做通工作的老人,联系其在外工作的子女,帮助老人疏解心中疑惑。李家成等学者还注意到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提出:“有学校就意识到,‘在留守儿童当中,有不少家庭教育是严重缺失的,家校对话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自己的对话。’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唤醒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32]。邀请学生走入家长课堂中心,在教材制定时耐心听取学生在与家长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的意见,统合重要问题归录于教材之中。在家长课堂中,可开展特色家庭教育活动,家长与家长间的教育帮扶活动,学生与家长间的沟通疏导课堂。也可就品德,学习,性格三方面设置专题讲座,邀请感兴趣的家长参与学习。尽快在校园显眼处宣传栏更换上家庭教育专栏宣传,在家长开放日时对家长重点讲解。借助特色教育课程建设与家庭教育活动开展,帮助家长镇定地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大小问题,以更科学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探求到德育与家庭教育的平衡点!结语农村小学的家校共育是一个始终都该被时代关注的教育重点。农村小学因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极易忽视德育教学或是难以进行德育教学。学生家长对教育大环境的关注度不高,轻视德育一味重视智育,在学生成长中长期缺席,无法及时给予学生正向引导,致使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恶性校园事件在农村小学不断滋生。缺少家长监管的学生对手机依赖度逐渐上升,根据网络声音标榜个人道德认知,导致价值观陷入混乱,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差异对比,给农村孩子在心理上进行了又一次打击,使得农村学生难以树立自信,又长期听不到家庭教育中鼓励的声音,多半孩子在沉迷网络的同时又形成了沉默自卑的性格,心理健康难以保证。只有学校切实成立针对德育与家校共育的工作组,鼓励全体教师参与到家庭教育的指导中来,将家校共育中的智育落到实处,农村小学的教育生态环境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农村的孩子与家长比较朴实,在家校共育工作中可以让表现积极的家长与有想法的学生进行参与,毕竟家校共育工作与德育工作都为学生服务,想要将这项服务做好,就要先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与不解。生活在终身学习时代的教师,更不应局限于固有知识水平,更应该不断学习,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给予家庭教育更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也应端正教学态度,上一节课就要对一节课负责,不能糊弄了事耽误学生成长。在原有的教学任务外被安排的德育与家校共育工作,如果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与人才支持,对农村小学来说,无异于减少了与教师日常工作间的矛盾。值得关注的是,监护学生的多为中老年群体,针对这些中老年群体,我们是否又能为这些人提供科学的教育手册,使其易读便于理解。又能否就德育的实施现状划分出客观的评价标准?希望越来越多的公费师范生能够关注到农村小学面临的教育困境,让自己努力成为照亮别人的一束光!

参考文献教育部等十三部门.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2023-01-17)[2023-1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