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 (1)讲解_第1页
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 (1)讲解_第2页
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 (1)讲解_第3页
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 (1)讲解_第4页
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 (1)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授课老师吴春芳课程名称海洋文化

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中国的海海岸线18000多公里6000多个岛屿环岛屿岸线长14000多公里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中国古代造船发展历程远古时期(新石器时期)

中国造船史绵延数千年,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先民究竟在什么时候创造舟船已经很难考证,但至少可以说中国是发明舟船最早的国家。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夏商-春秋时期商朝出现木板船,是造船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同样长短的木料,造出容量增大数倍的舟船。从夏朝就开始航海活动,经证明隅夷(现在的辽宁省北镇县)与山东半岛之间设有一条定点的往返航线。春秋的齐国,当时齐公为了组建“舟师”(海军)命人建造了十艘可容纳二百人的木船分为二层,底层装压舱货和补给,上层为战斗,这大概是最早的双层木板船。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秦汉高峰-第一次高峰期秦汉时期,开过战争与海外丝绸之路对穿的需求积极的促进了造船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它继承了巴蜀地区及原来六国中一些国家发达的造船技术水平并加以发展,这一时期不仅是规模大且类型多,并能建造高技术的楼船。汉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成熟,标志在于可以建造高于十余丈的三层楼高达楼船外,还有类型繁多的各种船只,还发明了浆、橹、风帆、尾舵等,船舶推进工具的日益完善和广泛使用,横隔舱造船结构的重大贡献。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生产力遭到破坏,大批人民辗转流徒到南方,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迁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兴修塘堰,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使原落后于北方的南方生产迅速得到提高,经济的繁荣和相对安稳的政局为发展造船业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在先秦汉造船业的基础.上三国时期的造船业又有所发展。孙吴所据之地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政权所建不就便有五千艘船舰,吴拥有很多技术高超熟练的工匠,还在建安设立了管理造船的官员,吴国的战舰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三千名士兵。赤壁之战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唐宋高峰-第二次高峰期唐朝的造船技术在当时可是世界上领先地位,最突出的是在造船工艺商已广泛使用了樵接钉合的木工艺和水密隔舱的先进技术。宋代的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并创造运用了滑道下水的方法,宋的造船业比以前更具特色、船高大、结构更坚固合理并开始使用指南针导航。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明朝高峰-第三次高峰期据一些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它们规模都很大。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还有木材、桐漆、麻类等的堆放仓库。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郑和宝船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传统船舶在造船技术上,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水密舱、平衡舵、减遥龙骨、车轮舟、铁钉和铁锔连接技术、艌料密封和维修技术、桐油及油漆封护技术、指南针、船坞等,都是中国在造船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是对世界造船技术的贡献。水密舱

水密舱是中国造船技术的一种创造,船底舱用木板隔开,并在隔板与船舷的结合处采用合理拼接板材、钉锔加固、捻料填塞等方法予以密封,就叫水密舱。据文献记载5世纪初,水密舱由卢循首创,水密舱实证是在出土的唐代木船上发现。

1960年在扬州施桥镇出土大小两只唐代木船。大船残长18.4米,最大宽度4.3米,深1.3米。全船分为5个大舱和若干个小舱。

1973年江苏省如皋县马港河故道出土唐代早期木船。残长17.32米,最宽2.58米,舱深1.6米。船底板厚8—12厘米,船舷板厚4—7厘米。船上部损坏严重,但船下半部基本完好。全船分为9舱,各舱之间都安装隔舱板。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说:“我们知道,在19世纪早期,欧洲造船业采用这种水密舱是充分意识到中国这种先行的实践的。”中国在世界上首先创造了水密隔舱这一抗沉性的技术。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平衡舵

中国造船技术一项重要的技术发明。1978年,在天津市静海县元蒙村古运河旧道发现了北宋末年木船。该船方头、齐尾、平底,长14.62米,最大宽4.05米。船内由12道隔舱板分为13舱。船尾设平衡舵,舵杆粗糙,只是一根修整过的树干,残高2.19米。舵扇呈不等边三角形,边框内竖行排列14条木板;舵扇断面积为858平方厘米。舵杆安插在舵扇后半部。这种平衡舵能够缩小舵扇平面的摆动力矩,可使转舵较为省力,对控制船只航向有较好的效果。静海宋船的平衡舵,是世界上最早的平衡舵发现。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减摇龙骨

唐朝海鹘船两侧设浮板,以减轻船的摇摆,最迟在宋朝又出现了减摇龙骨。1979年在浙江省宁波市东门口施工中发现一艘宋朝古船,宋代海船左右舷第7和第8板的结合处,各有一根断面为半圆的长木,纵向安装在舷外,用铁钉固定。半圆木残长7.10米,最大宽度90毫米,贴近船壳板处的厚度为140毫米,用两排间隔400—500毫米的参钉固定。它位于船体水线以下,即便空载亦不露出水面。其作用是减轻船体摇摆以加强航行稳定,故又称为减摇龙骨。经查中国关于减摇龙骨这一技术,也有文字记载和图形资料。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刊印的《江苏海运全集》中有“沙船底图”,其中梗水木就是减摇龙骨,梗水木一词即确切又形象。宁波宋船实际应用了减摇龙骨这一技术,对改善船舶航海性能、保证航海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占据船舶体内的体积,并且能造成显著的防摇效果”,“目前世界各国船队中都采用它”。外国船安装减摇龙骨始于19世纪前25年内,比中国晚了数百年。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木帆船舭龙骨是中国首创-宁波发现宋代海运码头遗址和古船”

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车舟轮

古代装有足踏桨轮的船。晋朝大将刘裕的部将王镇恶,在晋义熙十三年(417年),首先在渭水使用了车轮舟。南北朝《南齐书·祖冲之传》记祖冲之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里”。宋朝祝翌《猗觉寮杂记》说:祖冲之千里船“不因风水,施机自运”,即车轮舟。《旧唐书·李皋传》记载李皋“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南宋初年,洞庭湖钟相、杨么农民起义军对车船又有创新。宋《金陀续编》及《中兴小记》载,钟、杨起义军的车船自2轮发展到8轮,“往来极为快利,船两边有护板车,不见其车,但见船行如龙”;最大的有20轮的“大德山”,24轮的“和州载”,可载士卒千余人。车船车船还设有水战利器“拍竿”。陆游《老学庵笔记》称宋代最大车船长三十六丈,阔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而轮桨数不评。清《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有4轮桨的车轮船图,说:“长四丈二尺,阔一丈三尺,外虚边框各一尺,空内安四轮,轮头入水约一尺”。车船由桨楫的间歇推进方式,跨进到桨轮运转的连续推动方式,在造船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南宋时期的23车车轮战船模型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铁钉和铁锔连接技术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使用铁箍连接固定船板,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战国木船上,发现使用铁箍加固连接船体。此外,在战国时期墓葬中曾出土铁钉,有安徽省淮南市濯家洼出土8枚铁棺钉,湖南长沙黄土岭出土6枚铁棺钉和一些普通铁钉。铁钉是用来钉固棺材,自然也应该用在连接船体,战国时期出现铁钉连接船体技术,尚有待于考古发现的证实。最晚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25年)使用铁钉连接船体,1951—195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伍家岭西汉墓中,出土西汉后期一件木船模型,模型长1.54米,宽0.2米,是用一块整木雕刻而成。在船舷的上沿和首尾的平板上,都有整齐排列的细小圆孔,是用以加固船身的钉孔。使用铁钉连接船体构件,极大的加强了船体的强度。铁钉连接技术的使用,至少有2200多年的历史。船用铁钉主要有铲钉、方钉、枣核钉、趴头钉、扁头钉、蘑菇钉。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中国古船除了使用铁钉连接外,还广泛使用铁锔连接技术。铁锔是用铁锻制的造船紧固件,是一种兼有螺栓和钉连接功用的连接工艺。主要使用在船体的外板之间、外板与舱壁板、肋骨、以及内部构件之间。如蓬莱元朝古船,在两个外板间开出锔槽,铁锔紧挂在舱壁板上,既保证了舱壁板的定位,又加强了舱壁板与外板的连接。铁锔主要有长尾锔、双嘴锔、蝌蚪锔、拐子锔等。据泉州宋朝古船铁锔文物表明,宋朝古船制造中已采用铁锔工艺,这种中国古代造船特有的挂锔连接工艺沿用至今。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艌料密封和维修技术

艌料密封和维修技术: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之一,中国传统船舶使用艌料,作为船材之间的密封填料,用于船舶的制造和维修。在平度隋朝双体船、如皋唐朝古船、泉州宋朝古船、韩国新安古船、蓬莱3艘古船上均使用艌料,从古船发现艌料看,在隋朝造船和维修时已广泛使用。艌料有两种,一种是麻板,用麻丝、桐油、石灰调制而成,福建等地还有使用贝壳灰、桐油、麻丝调制的麻板,主要用于填塞板缝等较大缝隙,保证了船体的水密性。第二种是艌料,用桐油和石灰调制而成,主要用于密封钉孔和较小的孔隙,封堵铁钉,可防止铁钉生锈腐蚀。2005年出土的蓬莱明朝战船上,在舱内外板表面有大面积使用艌料的痕迹,出土的艌料仍坚固如初。中国传统船舶习惯每年维修一次,在清除船底浮着生物后,多使用艌料进行维修、保养,以保证船材的耐久性。这种独特及成熟的艌料技术一直沿用到现在。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桐油及油漆封护技术

桐油及油漆封护技术:中国传统船舶采用桐油封护船体,是船材防腐的一种特殊技术。桐油是中国特产的油料树种,主要产地有云南、江西、四川、湖北、安徽等地,由桐油种子(种子含油30%~41%)所榨取的油脂。作为船舶封护传统用防腐植物油,主要为桐酸的甘油酯。淡黄色,半透明,具有粘性大、耐酸碱和渗透性强等特点,用于涂抹木船船材表面,有防腐、隔水、隔潮、迅速干燥、耐高温、附着力强等效果。桐油还用作捻缝油灰的调和剂。中国传统船舶使用桐油进行第一遍封护后,第二遍使用油漆进行封护。漆树普遍种植于中国南方地区,使用油漆封护木材,在中国最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船在建成下水前,都要使用桐油和油漆两遍防腐封护,以确保古船在水中的耐久性。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指南针

指南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将指南针运用与船舶上,对世界航海技术造成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据《宋书·礼志》上记载:“晋代又有指南舟”;《晋宫阁记》上记载:“灵芝池有鸣鹤舟、指南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用指南针导航的最早记载。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朱彧著《萍舟可谈》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徐克克所撰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则记有“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这里的“观星”、“观日”和“视星斗前迈”等航行技术和方法当属于天文航行技术或天文航法的范围。文中所说“指南浮针”,是在阴晦天气或夜间为航行船舶指引航向的仪器。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所撰《梦溪笔谈》,成于元丰八年(1085年),刊刻于乾道二年(1116年)。书中记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书中还记有装置磁针的4方法:水浮、指爪、碗唇、缕悬。1936年,科技史家王振铎以图解的方式将4种装置方法给以形象而准确的诠释,并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所采用。缕悬法即取新纩独茧缕以少许蜡缀与针腰,于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此法随被沈括赞为“最善”,但后世广为应用的则是水浮法。但都称不上是真正的罗盘,真正的罗盘最早记载是南宋曾三异的《因话录》:“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天地南北之正,当用子午,或谓江南地偏,难用子午之正,故丙壬参之。”地螺即是地盘,主要作用是分度列向以定南北。“指南针”是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应用最早而且最为普遍的航海仪器。这是中国对世界航海技术的一项重大贡献。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船坞

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为了修理较大的船舰,吴国大将吕蒙在安徽巢河的濡须口的水师基地修建了一个“形状如偃月”的船坞。实际上,这个船坞就是一个能通往江河的大池。船由江河经支道进入船坞后,在入口处筑一道堤坝,然后放干池中的水,船就坐落在墩木上,就可进行修船工作。船修好后,将池内灌满水,挖开堤坝,船就能驶进江河。当然也可以在船坞内建造新船。这是迄今为止有史料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其原理与现代的船坞大体相同。可以说,吕蒙是船坞的发明人。在外国,直到1495年英王亨利十世时,才在朴茨茅斯建立起欧洲第一个船坞,比我国吕蒙建的船坞晚了1000多年。中国传统船舶造船技术

中国传统船舶的造船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古船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线,甚至远航到非洲。在船体建造工艺上,在新石器时期应用榫接技术,在战国时期采用铁箍连接加固船体,最迟从汉朝开始采用铁钉连接,宋朝时出现2层外板、3层外板铁钉和铁锔搭接,麻丝、桐油、石灰等艌料捻缝技术,不但强度高,而且水密性好。纵向构建上除了安设龙骨外,还有大楋加强。在船具方面,汉朝前发明了舵、橹等,比西方早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