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2362-2023 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规范(正式版)_第1页
GB/T 42362-2023 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规范(正式版)_第2页
GB/T 42362-2023 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规范(正式版)_第3页
GB/T 42362-2023 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规范(正式版)_第4页
GB/T 42362-2023 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规范(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60GB/T42362—20232023-03-17发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GB/T42362—2023 Ⅲ 1 1 1 24.1总体目标 24.2基本原则 24.3基本要求 34.4工作流程 3 4 56.1危害表现 56.2影响对象 5 57.1评价指标 5 6 78.1采集内容 78.2采集要求 78.3采集方法 8 89.1评价要求 89.2评价方法 810综合评价 911评价成果表达 911.1成果形式 911.2成图要求 附录A(规范性)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基本情况 附录C(规范性)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调查 附录D(资料性)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法计算植被覆盖度方法 D.1像元二分模型法计算 D.2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 ⅡGB/T42362—2023附录E(资料性)采用称重法计算土壤含水率的方法 E.1称重法 E.4结果计算 附录F(规范性)矿山地质环境分区 附录G(规范性)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附录H(规范性)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成果报告格式要求 22H.1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成果报告提纲 H.2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成果报告内容 参考文献 ⅢGB/T42362—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矿产资源开采不可避免地造成地下水含水层的层位缺失、结构变化、渗透性改变,特别是在沉积型矿床开采区表现尤为突出和典型。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是矿区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可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甚至地下水资源枯竭,增加地下水污染风险,影响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用水供给,造成生态退化或者损毁,还可引发井下突水灾害,威胁矿产资源开采安全。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对地下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产生的影响具有区域性和不可恢复性。因此,为了准确划分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类型,明确危害特征及危害影响对象,规范工作流程和评价方法,科学判断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为矿区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绿色1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规范本文件确立了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的目标、原则、要求及工作流程,规定了矿区地本文件适用于风化型和沉积型矿床开采造成的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调查、监测、评价。岩浆型和热液型矿床开采造成的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调查、监测、评价可参考使用。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51070煤炭矿井防治水设计规范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022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87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TD/T1049矿山土地复垦基础信息调查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矿产资源井下开采疏干排水造成松散岩类砂砾石孔隙含水层有效孔隙度下降,导致含水层渗透性矿产资源井下开采造成碎屑岩类和基岩裂隙含水层层位错动、顶底板断裂、导水裂隙产生,导致含水层裂隙率突变,地下水赋存空间发生变化的过程或现象。2GB/T42362—2023生产用水以及生态用水紧张或短缺。垮落带上方一定范围内的岩层发生断裂和裂缝,且能使其上覆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漏失的断裂岩层地表拉张裂隙带surfacetensionfracturezone矿产资源开采产生的地表塌陷,引起地表因拉伸应力作用而产生的断裂构造集中分布区。该区域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waterconductingfailurezoneoffloor矿床底板岩层受采动影响而产生的导水裂隙的范围,其深度为自矿床底板至采动导水裂隙最深处3.10矿床顶板采动导水裂隙带以上至基岩风化带或者松散岩类含水层之间以上具有隔水功能岩层的范围。矿床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以下至底板承压导升带之间具有隔水功能岩层的范围。通过规定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工作流程和评价数据采集要求,明确矿区地下水含4.2.1了解初始,掌握现状原则。要求掌握评价矿区未进行矿产资源开采之前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3GB/T42362—2023行单项评价指标危害程度分级和综合评价。4.3.1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评价范围宜以矿产资源开采影响到的最小水文地质单元为单位,也可以是采矿许可证标明的矿区范围。4.3.4按开采方式给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综合评价方法,露天开采矿区采用剥离面积与采场4.4.2再分析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对储水功能及给水能力的影响、地下水质污染风险、井下生产安全影4.4.3针对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影响对象,按开采方式确定评价指标,并进行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4.4.5确定评价方法,开展综合评价。编绘单要素和综合评价图,编写评价成果报告。工作流程按照图1所示进行。分析影响因素,确定地下水含水层破坏类型分析影响因素,确定地下水含水层破坏类型梳理危害表现,确定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影响对象确定评价指标及危害彤响分级采集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数据确定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方法进行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编制评价成果图1工作流程图4GB/T42362—20235影响因素和破坏类型5.1矿产资源开采导致地下水含水层破坏主要受开采层位、矿床厚度和埋深、开采方式、开采规模以及5.2地下水含水层破坏类型主要包括:含水层层位缺失、包气带厚度增加、含水层疏干压密、含水层位置移动、储水构造改变、导水裂隙产生等。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类型、开采方式、产生原因、破坏形式,对储水功能、给水能力的影响以及地下水污染风险见表1。表1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类型及影响一览表破坏类型开采方式产生原因破坏形式储水功能给水能力地下水污染风险含水层层位缺失露天开采包气带水、孔隙潜水和承压水含水层全部剥离,地下水入渗条件发生改变砂砾石含水介质及黏土隔水层被开挖、运移地下水储水空间破损,含水层储水功能全部丧失含水介质缺失,给水能力全部丧失直接侧向渗入补给,地下水质加,极易污染包气带厚度增加井工开采矿井疏干排水,造成孔隙潜水水位下降,导致包气带厚度增加孔隙潜水水位埋深增加,地面与潜增大包气带吸收水分和保持水分的能力降低包气带传输水分的能力降低潜水面埋深增加,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风险降低含水层疏干压密井工开采矿井疏干排水,负压导致矿床上覆的松散岩类含水层疏干压密,含水紧密砂砾石间孔隙被压密,非弹性变形部分不可恢复,地下水径流受阻相互连通的孔隙压密释水,地下水储水空间变小,储水功能部分丧失含水层有效孔隙度减少,富水性降低地下水垂向和阻,地下水质污染风险降低含水层位置移动井工开采矿床上覆的松散岩类砂砾石含水层整块下落,隔水顶板在塌陷边缘处被错断含水层发生垂向为主位移,侧向补给、径流边界条件变化,垂向补给条件变化较小地下水储水空间变化较小,储水功能影响不大地下水补给、径流受阻,给水能力降低,易出现水资源枯竭在地表拉张裂隙带,地表污水易渗入,地下水增加储水构造改变井工开采采空区垮塌,基岩或岩溶含水层的隔水顶底板发生裂断,导致含水层裂隙增加、扩大或者减少、闭合大,出现渗水、漏砂现象;裂隙减少、闭合,地下水补给、径流受阻地下水储水构造改变,含水层储水功能减弱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变化,给水能力降低裂隙增加、扩大发生在近地表时,地下水质污染风险增加导水裂隙产生井工开采采空区垮塌,矿床上、下的基岩裂隙水或岩溶水含水层顶底板隔水带破坏,产生导水裂隙出现导水裂隙带或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产生连通性拉张裂隙,引发井下突水拉张裂隙连通采空区时,隔水顶底板失去作用,含水层储水功能减弱竭,含水层给水能力降低拉张裂隙连通组,造成地下水越流补给,地下水质污染风险增加5GB/T42362—20236危害表现及影响对象6.1.2露天开采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主要表现为生态损毁,井工开采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6.1.3危害表现是确定危害影响对象和细化评价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指标的依据。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表现与影响对象对应关系见表2。表2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表现与影响对象对应关系表危害表现影响对象生态损毁生态环境植被退化土壤沙化地表水系断流地下水富水性降低给水能力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水污染风险增加地下水水质井下渗水漏砂井下生产安全井下突水7评价指标及危害影响分级7.1.1根据危害表现确定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指标,按照露天和井工开采矿区分别给出。7.1.2露天开采矿区根据生态损毁规模和影响区位,确定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指标分别为评价指标。井工开采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指标见表3。6GB/T42362—2023表3井工开采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指标表危害表现评价指标植被退化植被盖度减少、乔灌木长势、包气带埋藏深度增加土壤沙化土壤含砂率增加、土壤含水率减少地表水系断流河流断流占比、河流断流季节地下水富水性降低潜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单位涌水量减少地下水资源枯竭供水井干枯占比、供水井干枯季节地下水污染风险增加地表拉张裂隙带宽度、地表拉张裂隙带长度、地表拉张裂隙带密度、地表拉张裂隙带深度井下渗水漏砂垮落带高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之和与顶板隔水带厚度比值、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深度和底板承压水导升带高度之和与底板隔水层厚度比值井下突水充水水源类型、裂隙发育情况7.2危害影响分级7.2.1露天开采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影响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即I级、Ⅱ级、Ⅲ级,见表4。表4露天开采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影响分级表危害表现符号评价指标符号I级Ⅲ级生态损毁S露天采场剥离面积(S)/km²S<0.040.04≤S<1.00S≥1.00位于地下水径流区位S₂下游中游上游7.2.2井工开采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影响由低到高分为四级,即I表5井工开采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影响分级表危害表现符号评价指标符号I级Ⅲ级IV级植被退化Z植被盖度减少/%乔灌木长势Z₂灌木枯枝灌木枯死乔木枯梢乔木枯死包气带埋藏深度增加/mZ₃土壤沙化T土壤含砂率增加(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土壤含水率减少T₂地表水系断流B河流断流占比河流断流季节B₂枯水期偶尔断流枯水期断流丰水期偶尔断流丰水期断流7GB/T42362—2023表5井工开采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影响分级表(续)危害表现符号评价指标符号I级Ⅲ级IV级地下水富水性降低F潜水水位下降/m泉水流量减少/%F₂单位涌水量减少/%F₃地下水资源枯竭K供水井干枯占比/%供水井干枯季节K₂枯水期偶尔干枯枯水期干枯丰水期偶尔干枯丰水期干枯地下水污染风险增加W地表拉张裂隙带宽度/m地表拉张裂隙带长度/mW₂地表拉张裂隙带密度/(条/hm²)W₃地表拉张裂隙带深度/mWW≥1.0井下渗水漏砂L垮落带高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之和与顶板隔水带厚度比值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深度和底板承压水导升带高度之和与底板隔水层厚度比值L₂井下突水J充水水源类型裂隙水孔隙水老窑水岩溶水裂隙发育情况J₂没有裂隙裂隙出现裂隙连通裂隙导水8评价数据采集8.1采集内容采方式、开采深度、开挖深度、剥离面积、顶板管理方式、顶板厚度、顶板岩性等,采集内容应按照DZ/T0223、DZ/T0287的规定执行。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基本情况调查记录内容应符合附录A中的相关规定。矿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调查记录内容应符合附录B中的相关规定。8.1.3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的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资料包括:地表塌陷分布和规模、地裂缝分布和规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调查记录内容应符合附录C中的相关规定。8.2.1评价数据采集前应收集矿山地质报告、开采设计、储量核实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文地质8GB/T42362—20238.2.2应开展精度大于1:2000的矿山水文地质和生态地质调查,或者掌握精度不低于1:5000的测数据修正。8.2.5微地貌作为最小的评价单元,面积小于1hm²至少布设3个测量点,采用对角线布点法和梅花形布点法;微地貌单元面积大于1hm²,小于100hm²的至少布设18个测量点,采用棋盘式布点法;微地貌单元面积大于100hm²,至少布设36个测量点,采用蛇形布点法。8.3.1植被盖度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概率累积求参法,进行植被盖度遥感定量反演。以数据采集期间最新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为依据,先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以5%的置信度计算出NDVIm取值为0,若NDVI值大于NDVIma值,则VFC取值为1,将介于两者之间的NDVI值代入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出VFC值。NDVI和VFC计算方法见附录D。8.3.2乔灌木长势应在夏末或者初秋季节采集,采用无人机航测和现场调查相互验证方法,无人机采于无人机航测面积的20%,按照10m×10m设置样方,统计乔灌木总数量、枯枝和枯死数量。重法,实验室测量要求是非扰动样,且-4℃密封保存,20d内完成测量。称重法计算土壤含水率的方法见附录E。9评价要求及方法9.2评价方法9.2.1露天开采矿区,根据剥离面积与采场位于地下水径流区位组合确定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9GB/T42362—20239.2.2井工开采矿区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采用权重系数和影响分级乘积加权求和方法,首先根据野外调查和监测数据,进行评价指标的危害影响分级。用每个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与危害影响分级数相乘,再进行加权求和,按公式(1)计算出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指数。式中:W——危害程度指数;x,——单项评价指标危害影响级数;u;———单项评价指标权重系数。…9.2.3根据矿区所处地理位置、海拔高程、地势、气候分带、植被类型等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划出矿山地质环境分区。矿山地质环境分区应符合附录F中的相关规定。9.2.4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分区,结合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影响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比例系数。先确定影响因素权重系数,再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9.2.5位于华北、东北平原丘陵山地(I)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应符合附录G中表G.1中的相关规定。位于华南丘陵山地(Ⅱ),秦巴、西南中山高平原(V)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应符合表G.2中的相关规定。位于西北盆地、山地、高平原(Ⅲ),黄土高原、山西山地(IV),青藏高原(V)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应符合表G.3中的相关规定。10综合评价10.1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划分为轻微、较严重、严重。10.2露天开采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划分见表6。10.3井工开采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划分见表7表6露天开采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划分表露天采场剥离面积/km²S<0.040.04≤S<1.00S≥1.00级别径流区下游轻微较严重严重径流区中游较严重较严重严重径流区上游较严重严重严重表7井工开采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划分表危害程度指数20≤W<3030≤W≤40级别轻微较严重严重11评价成果表达11.1成果形式11.1.1评价成果应包括文字报告、数据库、附图、附表等。GB/T42362—2023成果报告编写格式应符合附录H中的相关规定。11.2.1实际材料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1:1000,矿区地质环境背景图、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度综合评价图比例尺一般为1:2000~1:5000。成图比例尺要求按照TD/T1049的规定执行。11.2.2底图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成图以突出专11.2.4图件用色应符合DZ/T0179的相关要求。11.2.7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指标分级图主要标示井工开采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危害程度评价指标的分级。层保护及修复的建议、措施。矿区地下水含水层保护及修复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可参照DZ/T0320—GB/T42362—2023基本情况矿山编号矿山名称采矿许可证号电话传真法人代表矿区范围拐点坐标投影展示图企业规模矿区面积/km²年设计生产能力/10⁴t所有制类型实际生产能力/设计可采储量/10¹t建矿时间—1949年□1950年—1990年□1991年—2006年2007年一□服务年限/a生产现状开采方式露天□开挖深度/m剥离面积/km²井工□竖井深度/m平巷长度/m顶板埋深/m顶板厚度/m顶板岩性顶板管理方式可采矿层数矿层最大厚度/m收集单位收集时间填表人审核人GB/T42362—2023(规范性)矿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调查表B.1规定了矿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调查记录内容。表B.1矿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调查表矿区编号矿区名称调查点编号调查点相对矿区位置调查点地理坐标地形地貌植被类型草原草甸灌丛和萌生矮林□草本沼泽荒漠和旱生灌丛口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水文地质剖面图调查单位调查时间填表人审核人(规范性)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调查表C.1规定了露天开采矿山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相关问题调查记录内容。表C.1露天开采矿山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调查表统一编号矿山名称调查点编号调查点相对矿区位置调查点地理坐标含水层破坏原因层位剥离地下水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地下水水力特征潜水承压水露天采场面积/km²地下水径流区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水文地质剖面调查单位调查时间填表人审核人统一编号矿山名称调查点编号调查点相对矿区位置调查点地理坐标含水层破坏原因井下疏干排水□采空塌陷地下水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洞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地下水水力特征潜水□承压水植被盖度减少(Z₁)/%乔灌木长势(Z₂)灌木枯枝□灌木枯死乔木枯梢□乔木枯死□包气带埋藏深度增加(Z₃)/m土壤含砂率增加(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百分比)(T₁)/%土壤含水率减少(近地表10cm~20cm)(T₂)/%河流断流占比(B₁)河流断流季节(B₂)枯水期偶尔断流□枯水期断流□丰水期偶尔断流□丰水期断流□潜水水位下降(F₁)/m泉水流量减少(F₂)/%单位涌水量减少(F₃)/%供水井干枯占比(K₁)供水井干枯季节(K₂)枯水期偶尔干枯□枯水期干枯□丰水期偶尔干枯□丰水期干枯□地表拉张裂隙带宽度(W₁)/mW₁<0.10.1≤W₁<地表拉张裂隙带长度(W₂)/m地表拉张裂隙带密度(W₃)/(条/hm²)地表拉张裂隙带深度(W₄)/mW₁<0.20.2≤W₄<0.50.5≤垮落带高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之和与顶板隔水带厚度比值(L₁)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深度和底板承压水导升带高度之和与底板隔水层厚度比值(L₂)充水水源类型(J₁)裂隙水孔隙水老窑水岩溶水裂隙发育情况(J₂)没有裂隙□裂隙出现裂隙连通裂隙导水□调查单位调查时间填查人审核人GB/T42362—2023(资料性)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法计算植被覆盖度方法D.1像元二分模型法计算像元二分模型法计算植被覆盖度如公式(D.1)所示:式中:VFC——植被覆盖度;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min——区域内最小的NDVI值;D.2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如公式(D.2)所示:式中: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NIR——近红外波段的计数值(灰度值);NDR——红外波段的计数值(灰度值)。(资料性)采用称重法计算土壤含水率的方法E.1称重法也称烘干法,唯一可以直接测量土壤水分的方法,是目前国际上的标准方法。测定误差取决于天平的精度和取样的代表性,同时烘干过程中的温度与烘干时间的控制也是影响测量结果准确度的重要因素。E.3测量过程E.3.1准备工作,首先在室内将铝盒编号,并用0.1g精度的天平称质量,记为m₁。E.3.2取样,用土钻钻取起有代表性的土样,用环形土刀取土钻中段土壤样品约20g,迅速装入已编号的铝盒内,称重铝盒与新鲜土壤样品的质量,记为m₂,带回室内。E.3.3烘干,打开铝盒盖子(盖子放在铝盒旁边),放在105℃的恒温干燥箱内烘干6h。盖好盖子,将铝盒置于干燥器内,冷却30min称质量。E.3.4恒质量,打开铝盒盖子,放在105℃的恒温干燥箱内,再次烘干3h~5h,盖好盖子。将铝盒置于干燥器内冷却30min称质量,若前后两次质量相差不超过0.05g,即可认为已经达到恒质量,质量计为m₃。E.4结果计算土壤含水率计算如公式(E.1)所示:m——土壤含水率;m₂———铝盒和新鲜土壤样品的质量,单位为克(g);m3——铝盒和烘干土壤样品的质量,单位为克(g);m₁——铝盒质量,单位为克(g)。(规范性)分区区号亚区分布范围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矿山地质环境区I东北高纬度多年冻土亚区大兴安岭北端及其北部伊勒呼里山以北地区大、小兴安岭山地亚区大、小兴安岭山地及丘陵地区呼伦贝尔高原亚区呼伦湖以东及达里诺尔湖地区三江-松辽平原亚区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地区长白山山地亚区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长白山、千山山脉辽东丘陵亚区辽东半岛燕山低山丘陵亚区燕山山地、丘陵区华北平原亚区华北平原胶东山地亚区胶东半岛长江中下游平原矿山地质环境区Ⅱ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亚区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桂粤低山丘陵岩溶亚区广西中东部、广东西北部、湖南中部低山丘陵区华南丘陵山地亚区河南、湖北、安徽交界之处大别山脉海南台地山地亚区海南岛台湾平原山地亚区台湾岛西北盆地、山地、高原矿山地质环境区Ⅲ阴山山地亚区阴山山地及内蒙古高原前缘内蒙古高原亚区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和狼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银川、河套平原亚区河套平原和银川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亚区黄河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地区天山、阿尔泰山亚区阿尔泰山、天山南脉、博罗科努山地塔里木、吐鲁番盆地亚区塔里木、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准噶尔亚区准噶尔盆地、塔尔巴哈台山区黄土高原、山西山地矿山地质环境区黄土高原亚区陕西北部、甘肃东部、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汾渭谷地亚区晋中盆地、晋南盆地、运城盆地和关中平原山西山地盆地亚区吕梁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的山地和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长治盆地、晋城盆地GB/T42362—2023表F.1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表(续)分区区号亚区分布范围秦巴、西南中山及高平原矿山地质环境区V秦巴山地亚区秦岭、大巴山山地四川盆地亚区四川盆地滇中、川西南高原高山亚区云南中北部、四川西南部高原高山区鄂西-云贵中山高原亚区鄂西岩溶山地和云南东部、贵州北部、广西西部、滇东南和湖北西南高原高山区西藏高原矿山地质环境区V西藏高原、祁连山山地多年冻土亚区范围北起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东达横断山柴达木-共和盆地亚区柴达木盆地和日月山以西的共和-贵德盆地藏东、川西、滇西高山谷岭、山原亚区断山区GB/T42362—2023(规范性)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表G.1规定了华北、东北平原丘陵山地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表G.1华北、东北平原丘陵山地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表影响因素符号因素权重系数评价指标符号指标权重系数(u)地下水资源枯竭K供水井干枯占比K供水井干枯季节K₂地下水富水性降低F潜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F₂单位涌水量减少F₃井下突水J充水水源类型裂隙发育情况J₂井下渗水漏砂L垮落带高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之和与顶板隔水带厚度比值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深度和底板承压水导升带高度之和与底板隔水层厚度比值L₂地下水污染风险增加W地表拉张裂隙带宽度W₁地表拉张裂隙带长度W₂地表拉张裂隙带密度W₃地表拉张裂隙带深度W地表水系断流B河流断流占比B₁河流断流季节B₂植被退化Z植被盖度减少乔灌木长势Z₂包气带埋藏深度增加Z₃土壤沙化T土壤含砂率增加(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土壤含水率减少(近地表10cm~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