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解析: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解析: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解析: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解析: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二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2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号、座位号填写清楚。2.时量150分钟,满分120分。3.请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答卷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一、积累与运用(共19分)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易错字:①记载(zǎi)②纤维(xiān)③倔强(juè)易错字:④跋涉⑤雕缕⑥喧器成语:⑦不折不挠(ráo)⑧自出心裁(cái)⑨潜滋暗长(qiǎn)形近字:⑩瞭乱(liáo)⑪瞭望(liáo)⑫潦草(liáo)A.②④⑦⑩ B.①⑤⑧⑫ C.③⑥⑨⑪ D.①④⑧⑫【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③倔强(juè)——jué;⑤雕缕——雕镂;⑥喧器——喧嚣;⑦不折不挠(ráo)——náo;⑨潜滋暗长(qiǎn)——qián;⑩瞭乱——缭乱;⑪瞭望(liáo)——liào;故选D。2.下列加点词运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校园科技节之“科普大篷车”巡展在即,小青无意间在旧工具箱中找到了关键部件,真可谓妙手偶得!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将抢占暖树的黄莺和衔泥垒巢的燕子描写得惟妙惟肖。C.长沙市第一中学十分重视不同学生的潜能发掘和个性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培养出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D.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颁奖典礼上,梅西举起大力神杯的那一刻,振聋发聩的欢呼声像海浪一样翻涌。【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成语运用。A.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不能形容找到某件实物,用错对象;B.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此处使用正确;C.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一般指环境)。语境强调“十分重视不同学生的潜能发掘和个性发展”,应该用“因材施教”;D.振聋发聩:意思是发出声响很大,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这里应该用“震耳欲聋”;故选B。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一句是()A.连花清瘟胶囊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它的主要成分是连翘、金银花、炙麻黄、板蓝根等配置而成的。B.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课后服务课程丰富多彩,根据同学们喜好开设了美术班、信息班、篮球班、兴趣班、合唱团等。C.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系统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D.居家防疫期间我们也可以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如将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对防止疫情不再扩散意义重大。【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病句的辨析。A.句式杂糅,应删去“等配置而成的”;B.分类不当,“兴趣班”包含“美术班”“信息班”等,应删去“兴趣班”;D.否定不当,应删去“不再”;故选C。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推进古籍工作,抢救保护是前提。,,。。,。①从彰显深邃智慧的四书五经、六韬三略,到印刻世风人情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②因此,加大古籍抢救保护力度,更加重视海外古籍、简帛文献、石刻文献的重新发现③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④从记录历史信息的帛书简册、线装书册,到包含丰富知识的经史子集、数术方技⑤然而,古籍较为脆弱,容易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亡佚⑥才能为我们更好挖掘整理、综合利用古代文献夯实根基A.④①③⑤②⑥ B.⑤②①④③⑥ C.②⑥④①③⑤ D.①④③⑤②⑥【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时,可采用排除法。文段已给出的第一句为中心句,总起全段,应该为议论性语段,预判文段思路为总分总结构,即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总结观点。那么接着应分析理由。按照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顺序,④句“从记录历史信息的帛书简册、线装书册,到包含丰富知识的经史子集、数术方技”一定在①句“从彰显深邃智慧的四书五经、六韬三略,到印刻世风人情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前,故排除B与D选项,③句“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进行总结。⑤句“然而,古籍较为脆弱,容易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亡佚”为说明古籍抢救保护的原因,②句“因此,加大古籍抢救保护力度,更加重视海外古籍、简帛文献、石刻文献的重新发现”为抢救具体方法,⑥句“才能为我们更好挖掘整理、综合利用古代文献夯实根基”为进行古籍抢救意义总结;最恰当排序为④①③⑤②⑥;故选A。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红红火火过大年”指的是过春节,有燃鞭炮、贴春联、拜年贺喜等活动;正月十五则是闹元旦,有赏花灯、闹年鼓、猜灯谜的传统。B.《史记》是由西汉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所著的《孟子》,和《论语》《大学》《尚书》一起合称为“四书”。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和唐代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A.正月十五闹“元宵”;B.《史记》是有司马迁编写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合称为“四书”,中无《尚书》;故选D。综合性学习(4分)6.某校准备开展以“传承文化遗产,践行历史使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辨类别】在“文化遗产我知道”分组中,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A.湘剧 B.贾谊故居建筑群 C.火宫殿臭豆腐制作工艺 D.浏阳菊花石雕工艺(2)【拟标题】在“文化讯息我传播”活动中,请你为下列新闻材料拟一则标题(不超过16字。)人民日报12月19日讯一周3场线上直播,平均每场观看人数60万人次以上……湖南省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借力网络平台,精心打造直播舞台、创排选段“串烧”,让历史悠久的花鼓戏传入千家万户、走进现代生活……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王勇说:“我们要用好线上平台,坚持守正创新,让花鼓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焕发新生机。”标题:(3)【献妙计】在“文化遗产我传承”座谈上,同学们纷纷就调研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展开讨论,假如你是小青,现在请针对你的调研项目发言。负责人调研项目困境或问题解决途径或建议小竹马王堆汉墓参观过程中,游客们有用手触碰、开闪光灯拍照等不文明行为。参观前进行文明参观宣讲会;现场设志愿者温馨提醒或及时制止。小湖岳麓书院千年学府虽令人景仰,但中小学生往往因看不懂而走马观花、收获甚少。在中小学学校适当开设系列讲座或地方文化课程,感受学府魅力。小青湘绣①②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参考示例:①一曲花鼓“云”中来;②湖南花鼓戏,直播更欢喜;③花鼓戏借力网络,换发新生机;④花鼓戏、借平台、传百代;⑤守正创新唱花鼓,网络直播真精彩……(3)①.参考示例:湘绣似乎离学生很远,平常难以接触;因为湘绣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从业人员在不断减少。②.请专家开讲座讲授湘绣工艺、领略湘绣之美。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从业人员利益。【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文化常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由此可知,“贾谊故居建筑群”是建筑物,所以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故选B。【小问2详解】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可从新闻的导语中提炼关键信息来拟写,标题应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根据导语中的“湖南省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借力网络平台,精心打造直播舞台、创排选段‘串烧’,让历史悠久的花鼓戏传入千家万户、走进现代生活”可拟写为:网络助力花鼓戏飞入百姓家。【小问3详解】考查文化常识和提出建议的能力,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困境和问题:产品同质化问题出现,仿冒产品也大量上市;缺少必要的创新,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可提出建议:突出地方特色,设计防伪标识;了解年轻人的品味与需求,在产品中加入流行元素。7.古诗文默写填空(1)此中有真意,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2)在《春望》中,杜甫通过细节描写,使其感时伤世、念家伤己的形象跃然纸上的诗句是:___,_____。(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白天大军压境、全程戒备森严的诗句是:_____,_____。【答案】①.欲辨已忘言②.白头搔更短③.浑欲不胜簪④.黑云压城城欲摧⑤.甲光向日金鳞开【解析】【详解】考查名篇背诵,注意:辨、搔、簪、摧、鳞。二、阅读(共45分)(一)古诗阅读(6分)除夜宿石头驿①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江西临川)刺史时期。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独可亲”表现了诗人对已经没有亲人的悲哀之情。B.颔联呼应题目“除夜”,再吐露与亲人有相隔万里之感,把悠远的时间和广漠的空间并列在一起。C.诗人在除夜中回忆往事,在忆后回到现实,对自身的漂泊流离感到无可奈何。D.全诗感情真挚,真切地抒写了诗人当时的际遇,蕴含着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9.请结合全诗,分析“明日又逢春”蕴含了哪些情感?【答案】8.A9.①新年将至,万象更新,而诗人却日渐衰老,透露出对人生迟暮的无奈;②诗人年年逢春,年年仍在漂泊,岁岁满腹愁绪,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漂泊之苦;【解析】【8题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A.有误,“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意思是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独可亲”表现出诗人凄凉孤独、寂寞冷落的心情,并不是“表现了诗人对已经没有亲人的悲哀之情”;故选A。【9题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把握。诗歌大意: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又”从字面上讲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从深层含义理解,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透露出诗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二)文言文阅读(11分)阿文成公①用兵乾隆辛丑夏,撒尔回民叛,上命阿文成公征之。时阿文成公视中牟②决口工,未即趋赴,上命和③相往摄其篆④。和固自负其才,欲于公至前先灭敌,乃疾进师,终为所败。及公至,和出迎,公问其失机状,和赧然⑤曰将帅皆傲慢不为吾用公请试之。公曰:“然则斩耳。”和复问进兵状,公笑不答,令诸将帅于次日晨集营前,公每呼一将入,辄命和坐其侧,公有所调拨,及命屯戍处⑥,其人辄应如响,如是者数,无一傲慢。和坐上甚愤。公部署毕,曰:“敌以逸待劳,吾当安营整训,不可贸进。及粮草足,兵马壮,方与之战。”和自愧弗如。阿文成征金川,一日安营已定,忽传令迁移,诸将以天晚力阻,公随发令箭云:“违者立斩!”合营虽从之,而不免怨诽。迨⑦昏夜大雨,前此营基水深丈余,几可淹没,咸诧为神奇。公曰:“我有何异术?特见群蚁移穴,知地热将雨耳。”(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有删改)【注释】①阿文成公:阿桂,清朝名将。②中牟:地名。③和:和珅。④篆:印章。⑤赧nǎn然:惭愧脸红的样子。⑥戍处:营垒。⑦迨(dài):等到。10.下列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正确的一项是()A.文言词句:上命阿文成公征之。推断方法:联系语境法:根据前一句“撒尔回民叛”可知,“之”在此代指前面的回民叛军。字意:代词,代指回民叛军B.文言词句:公部署毕。推断方法:成语联想法:原形毕露。字意:全部C.文言词句:和固自负其。推断方法:查阅词典法:①巩固;②一定;③固然;④本来。字意:巩固D.文言词句:及公至。推断方法:课内迁移法:至霸上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字意:和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和赧然/曰将帅皆傲/慢不为吾用/公请试之B.和赧然/曰将帅皆傲慢/不为吾用公/请试之C.和赧然曰/将帅皆傲慢/不为吾用/公请试之D.和赧然曰/将帅皆傲慢不为/吾用公/请试之1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欲于公至前先灭敌,乃疾进师,终为所败。13.阿文成公深受将士们尊重与爱戴,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答案】10.B11.C12.(和珅)想要在阿文成公到达之前先消灭敌军,于是急速进军,最终被(敌军)打败。13.①阿文成公带兵军纪严明,对于不遵守军纪的将士一律斩首,将士们非常尊重他。②阿文成公善于观察、料事如神。他发现蚂蚁搬家从而推断夜晚将下大雨,命令大家转移营寨,让将士们转危为安,他深受将士爱戴。③阿文成公有谋略,当军队处于被动状态时,他提出先修整军队,备足粮草,待一切就绪才进军,深得将士佩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B.“公部署毕”意为:阿文成公部署完毕。毕:完毕。“原形毕露”的“毕”是全,都的意思;C.“和固自负其”意为:和珅本来就自负才高。固:本来;D.“及公至”意为:等到阿文成公到了。及:到,等待;“至霸上及棘门军”的“及”是到达的意思;故选A。

【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和珅惭愧脸红地说:“将帅都过于傲慢,不被我所用,请你试试。”因此断句为:和赧然曰/将帅皆傲慢/不为吾用/公请试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至,到达;乃,于是;终,最终;为,被。【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违者立斩!”写阿文成公带兵军纪严明,对于不遵守军纪的将士一律斩首,将士们非常尊重他。“我有何异术?特见群蚁移穴,知地热将雨耳”写他发现蚂蚁搬家从而推断夜晚将下大雨,命令大家转移营寨,让将士们转危为安,他深受将士爱戴。表现了阿文成公善于观察、料事如神。“敌以逸待劳,吾当安营整训,不可贸进。及粮草足,兵马壮,方与之战”写阿文成公有谋略,当军队处于被动状态时,他提出先修整军队,备足粮草,待一切就绪才进军,深得将士佩服。【点睛】[参考译文]乾隆辛丑年夏,撒尔回民发动叛乱,乾隆帝命阿文成公出征。当时阿文成公正在中牟视察决口的工事,没有立即赶赴,(这时)乾隆帝又命和珅拿着阿文成公的印章(代理监军)。和珅本来就自负才高,想要在阿文成公到来之前就将叛军击败,于是快速进军,最后被(叛军)打败。等到阿文成公到了,和珅出来迎接,阿文成公问他战事失败的情况,和珅惭愧脸红地说:“将帅都过于傲慢,不被我所用,请你试试。”阿文成公说:“既然这样就斩首。”和珅又问(阿文成公)该如何进兵,阿文成公笑而不答,让众将第二天早上在辕门前集合,阿文成公每叫一位将领进来,总是让和珅坐在他的旁边,阿文成公调兵遣将,并指派(众将)驻守营垒,这些人回答得十分响亮,像这样重复多次,没有一个傲慢的。和珅在座位上十分愤怒。阿文成公部署完毕以后,说:“敌人以逸待劳,我军应该扎下营寨整顿队伍,不可以轻易进军。等待粮草足够用,战马有力的时候,才可以和他们作战。”和珅自愧不如。阿文成公出兵征讨金川,一天营寨已经安排完,忽然传来命令转移营寨,将士们因为天色已晚极力阻劝,阿文成公随即发令箭说:“违令者立即斩首!”整营的人虽然听从命令转移,却难免有怨恨非议。等到晚上下起了大雨,原来扎营的地方水深一丈多,几乎可以淹没,(人们)都觉得很神奇。阿文成公说:“我哪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本领?只是我看见一群蚂蚁在转移巢穴,(它们)知道地面很热将要下雨啊。”

(三)说明文阅读(8分)分餐制: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①人们普遍认为,分餐最早起源于西方文明。其实,在历史上,中国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②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时间久了,“筵席”二字便合成一个词语。“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③中国的分餐制是从什么时候起走向合餐的呢?史料与壁画留下了清晰生动的长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端于周朝的分餐礼制文化在两汉时期得以传承。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带着高椅、胡床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难以想象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受到了多大的冲击,但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合餐的并存局面。④五代时期各民族再一次融合,随之而来的唐宋之交也是中国由门阀士大夫世袭制转向科举士大夫的关键时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了阶级流动的庶民围坐在高足坐具旁,在宋代鳞次栉比的教坊酒楼、勾栏瓦舍里对酒当歌。⑤到了明清时候,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可以说从分餐到合餐是中国社会心理和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最后以合餐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⑥合餐与分餐作为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形态,第一次碰撞的时间发生在明末清初。1658年来华的传教士南怀仁是康熙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在他所著的《御览西方要记》里,西方的分餐制度第一次被正式介绍:“每人各有空盘一具以接,专用不共盘,避不洁也。”此后,合餐与分餐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分餐至今仍未被人们广泛接受。⑦不可否认,相比合餐制,分餐制确实能够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感染比例就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平均值;一些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在“以箸就而搜之,夹涎入馔”的合餐方式下也更容易扩散,所以每当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提倡改合餐为分餐的呼声就会高涨。⑧最典型的几次公共卫生事件,一次是发生在1910年的东北肺鼠疫。主导医学防疫的马来西亚华人伍连德最早发现东北鼠疫“人传人”的传播途径,提出一套名为“卫生餐台”的合餐模式,即我们今天酒席桌上的转盘与公筷公勺。第二次公共卫生事件是发生在2003年的“SARS”,疫情让很多餐馆都暂时取消了合餐。同年5月,中国饭店协会发布了《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申请国家质检总局确定该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分餐制的话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上海市文明办写给上海市民的《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里就提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渠道……合餐制易带来疾病传播,筷来箸往为病菌扩散打开方便之门。”(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A.古代的“大摆筵席”指的是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情景,这是典型的合餐制。B.分餐制源于周朝,它在两汉时期占据主流地位,而到了魏晋时期,分餐制逐渐消失。C.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实现了分餐到合餐的一次重大转变。D.人们以合餐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点名了说明对象,指出自古以来,分餐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B.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分餐制是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如第②段就用了分类别、举例子、作引用等。C.第③段的加点字“在当时”限定了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受到冲击的时间范围,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性。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按照从西周开始,直至现在的时间顺序,说明了分餐制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用餐方式。16.小明和家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后,一直坚持分餐。元旦节即将到来,爷爷提出让全家在元旦节这天围坐在一起吃一顿饭,他觉得分餐背离了自古以来的传统饮食习惯,何况全家人也差不多快好了。假如你是小明,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找出理由来劝说爷爷。【答案】14.D15.C16.①分餐制是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分餐制,分餐并非背离中国传统文化。②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渠道,家里人尚未康复,分餐能有效避免疾病传播。【解析】【14题详解】考查辨析信息。A.根据第②段中的“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可知,本项表述有误;B.根据第③段中的“魏晋南北朝时……难以想象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受到了多大的冲击,但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合餐的并存局面”可知,本项“而到了魏晋时期,分餐制逐渐消失”有误;C.根据第⑤段中的“到了明清时候,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可以说从分餐到合餐是中国社会心理和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可知,并未提到是因为科举制度的产生;故选D。【15题详解】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A.标题点名了说明对象,指出自古以来,分餐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就已经存在,不是占据着主导地位;B.本段没有分类别的说明方法;D.首段提出说明对象:分餐制,这是总。第②段到第⑤段介绍了分餐制的历史发展,第⑥段到文末介绍了分餐制的必要性。所以结构形式是总分;故选C。【16题详解】考查筛选信息。根据题目和首段中的“其实,在历史上,中国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可知,分餐制是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分餐制,分餐并非背离中国传统文化。根据第⑦段中的“分餐制确实能够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感染比例就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平均值;一些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在‘以箸就而搜之,夹涎入馔’的合餐方式下也更容易扩散”可得: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渠道,家里人尚未康复,分餐能有效避免疾病传播。(四)记叙文阅读(共14分)示爱廖玉蕙①女儿常常给我灌迷汤。我的文章写好了,念给她听,她总是再三赞叹:“妈,你写得真好!你真的好棒哦!”②听完不算,还要把稿子拿过去,自己再看一遍,一副爱不释手的模样,使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③我偶尔买了新衣,在镜子前试穿时,女儿总在一旁全程参与,并不厌其烦地给我说:“这件衣服真好看,以后你不穿了,不要送给别人,就送给我好吗?”④家里的白板上,不时地会出现一些道谢或道歉的话,甚至一些示爱的文字。有时,在学校上了一天课,精疲力竭地回家,看到女儿上学前在白板上留了这样的话:“亲爱的爸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女儿敬上。”⑤霎时间,疲累全消,觉得人生并非毫无意义。⑥那年,父亲过世已有一段时日,母亲心情抑郁,寡言少语。为了排解她的寂寞,我们接她北上和我们同住。母亲一向手脚伶俐,在那一段时日里,她总是抢着帮我做饭。我当时除教书外,还得去上博士班的课程,有了母亲的帮忙,我少操了不少心,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精神上都受益良多。⑦一日,我在理工学院教完早上的四节课,又赶着下午两点去东吴大学当学生。在驱车回家的途中,我想起这些日子以来,每次急匆匆地踏进家门,母亲每次都会及时端出热腾腾的饭菜。相较于以往潦草的简餐,有母亲在的日子,实在是太幸福了。而我尽管早就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从来未曾向母亲表达内心的感受呢?我不是常常因为女儿的甜言蜜语而觉得精神百倍吗?难道我的母亲就不想听她女儿的感谢吗?我十分懊悔,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我都比不上我的女儿。车程蛮长的,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勇气。我决定一进门就启齿。⑧然而,当房门一打开,母亲赶忙迎上来,从我手中接过公文包,朝我说:“回来了!吃饭啰……”我突然一阵害羞,因而错失了时机。我决定再接再厉,我对自己说:“没关系,第一次总是最难的,跨过了这一关,以后就简单了。”⑨吃饭时,我一直在伺机行动,以至于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几次答非所问。母亲奇怪地问我:“你今天是怎么了?为什么奇奇怪怪的?”⑩我开始佩服女儿了,她为什么总能把感情表达得如此自然,一点儿也不别扭,而我却这般费力!饭吃完了,我还是没说,心里好着急,再不把握机会,这句话恐怕只能永远藏在心里了。⑪一顿饭的时间过得很快,我放下筷子,低头看着空碗,感觉胸膛里有战鼓在擂动。我深深吸了口气说:“妈!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四十几岁的人,还有妈妈做了热腾腾的饭菜等我回来吃。我爱您,妈妈!”⑫我头都不敢抬地很快说完,也不敢去看母亲的表情,便急急地奔进书房,取了下午要带的书,仓促地夺门而去。⑬那天傍晚,我从学校回来,悄悄地打开门进屋。母亲已在厨房忙着,我发现自从父亲过世后就不曾开口唱歌的母亲,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在厨房里一边择着菜,一边唱着歌。(摘自《人生情感散文》有删改)17.【梳理概括】通读全文,梳理有关“我”向“母亲”示爱的情节,填写下表。情节“我”的心理①____懊悔打开房门,母亲迎上来帮我拿公文包。②___③____紧张回到家,我发现母亲恢复了以前的习惯。④____18.【分析鉴赏】请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在驱车回家的途中,我想起这些日子以来,每次急匆匆地踏进家门,母亲每次都会及时端出热腾腾的饭菜。19.【理解探究】请结合文章主旨以及链接材料,说说你对“向家人示爱”这种行为的看法和感悟。【链接材料】小胡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周五主题班会结束后,班主任倡导大家周末回家给家长一个大大的拥抱,并且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谢。小胡放学后没有直接回家,他去烘焙店给妈妈买了甜点才回家。他一打开房门,刚想说话,妈妈就唠叨起来:“今天怎么这么晚……我跟你讲……马上就期末考试了……”小胡默默地回到了自己房间,他心想:我的家长根本不需要我的爱和感谢,我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答案】17.①.回家路上,我发觉自己从未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感受②.害羞③.吃完饭,我向母亲说出自己的幸福感受④.欣喜(惊喜/惊讶)18.反复使用“每次”一词,将我因忙碌而忽视母亲与母亲对我关怀备至进行对比,突出了我的粗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关爱。19.我认为“向家人示爱”是值得提倡的行为。一方面,我们用直白的语言,把爱传递给家人,让自己心情舒畅、愉悦;另一方面我们也让家人感受到了爱意和幸福。感悟:我们不要把家人对我们的关怀视作理所应当,要勇于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感谢,即使我们暂时没有合适的机会,也要再找合适的机会表达心意,这样能让家庭更加温馨、和谐。【解析】【17题详解】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由文章第⑦段“在驱车回家的途中,我想起这些日子以来……而我尽管早就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从来未曾向母亲表达内心的感受呢”可以概括出相关情节:回家路上,我发觉自己从未向母亲表达自己幸福的感受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我十分懊悔”对应了“懊悔”;第⑧段“当房门一打开,母亲赶忙迎上来,从我手中接过公文包”对应“打开房门,母亲迎上来帮我拿公文包”,由“我突然一阵害羞,因而错失了时机”可以概括出“我”此时的心理是:害羞;第⑪段“一顿饭的时间过得很快,我放下筷子……我深深吸了口气说:‘妈!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四十几岁的人,还有妈妈做了热腾腾的饭菜等我回来吃。我爱您,妈妈!’”可以概括出:吃完饭,我向母亲说出自己的幸福感受;“感觉胸膛里有战鼓在擂动”“我头都不敢抬地很快说完,也不敢去看母亲的表情”对应了“我”紧张的心理;第⑬段“那天傍晚,我从学校回来,悄悄地打开门进屋。母亲已在厨房忙着,我发现自从父亲过世后就不曾开口唱歌的母亲,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在厨房里一边择着菜,一边唱着歌”对应了“回到家,我发现母亲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母亲能够从父亲过世的悲伤中走出来让“我”感到很意外,也很开心,可以看出“我”惊喜的心理。【18题详解】此题考查词句赏析。第⑦段中“驱车回家的途中,我想起这些日子以来,每次急匆匆地踏进家门,母亲每次都会及时端出热腾腾的饭菜”,“每次”表示发生的概率是100%,反复使用,突出了母亲对“我”真是关怀备至,与“我”我因忙碌而忽视母亲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我”因母亲在而幸福的感觉。【19题详解】此题考查谈看法和感悟。解答此类题只要结合文章主旨以及链接材料来谈即可。本文主要讲女儿常常向“我”示爱,让“我”疲累全消,觉得人生并非毫无意义。父亲去世后,母亲心情抑郁,寡言少语。“我”想起母亲的帮忙,感觉幸福,想向母亲表达感谢,但却“害羞”,最终勇敢地向母亲表达了自己的幸福感受,母亲也得到了幸福。链接材料讲的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周末回家想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谢,却因为妈妈的唠叨而放弃了的事。此事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不高兴,据此回答应提倡向家人示爱。示例:我认为应该“向家人示爱”。每个人都需要被别人来爱,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对家人来说,被别人来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无论是含蓄地表达还是大胆地描绘,只要诚恳自然,不矫揉造作,都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都能使家人感情更加浓厚,生活更加幸福。感受:我们有很多的时候,总是把父母做的一切都当做是理所当然,我们记得外人对我们的好,可是往往的忽略了他们。真的不应该要这样,我们就应该把我们真心实意的好回报给父母,让他们知道我们真的很爱他们,很感激他们。大胆地向家人示爱,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五)名著阅读(共6分)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片段一】宋江自饮御酒之后,觉道肚腹疼痛,心中疑虑,想被下药在酒里。却自急令从人打听那来使时,于路馆驿却又饮酒。宋江已知中了奸计,必是贼臣们下了药酒。乃叹曰:“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今日天子信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只有李逵见在润州都统制,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啸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只除是如此行方可。”【片段二】宋江道:“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你死之后,可来此处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尽与梁山泊无异,和你阴魂相聚。我死之后,尸首定葬于此处,我已看定了也!”言讫,堕泪如雨。李逵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回到润州,果然药发身死。20.【分析鉴赏】以下是对《水浒传》及以上两个片段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浒传》为“造反者”树碑立传,渲染他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B.《水浒传》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用先合后分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环环相扣,线索分明。C.片段一:宋江喝了御赐药酒毒发,却还想着保留一世清名忠义,要将李逵给解决了以防止他再次啸聚山林。D.片段二:宋江如法炮制,用药酒毒死李逵,李逵却甘愿做宋江部下一个小鬼,义气之重,可见一斑。21.【分析探究】历来人们对许多梁山好汉褒贬不一。请从以上片段涉及的人物中任选一人,结合片段内容或原著情节,辩证地分析人物形象。【答案】20.B21.宋江:一方面他仗义疏财、扶贫济弱,受他帮助的人很多,他有勇有谋,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另一方面愚忠朝廷,迂腐守节,在遭人毒害时还不忘保全名节,不惜亲手杀害自己的结拜兄弟李逵,未免残忍,虚伪而狡诈。李逵:一方面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另一方面又天生好杀,经常滥杀无辜,近乎于变态地喜好杀戮,一向不问青红皂白排头砍去。在对待宋江的态度上,一方面他有时能做到是非分明,听说宋江强抢民女时义愤填膺要找宋江算账,但喝下宋江毒酒后却甘愿做宋江小鬼,未免有些愚忠。【解析】【20题详解】考查名著内容。B.“先合后分”有误,应为:先分后合。故选B。【21题详解】考查分析名著人物。选段中涉及到的两个人物是宋江和李逵。结合相关情节辩证分析人物形象即可。宋江:宋江上梁山后,成为义军的首领。他自己说在文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还能当梁山泊的首领呢?这是由于宋江有以下优势: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有一定的组织和军事指挥才能,如三打祝家庄战役,他注意总结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又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等。受招安以后,宋江成为了一个朝廷的忠臣。他的思想是为国家出力,保人民平安。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对起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大关键。受招安以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起义军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这时,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热爱国家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征起义军领袖方腊,打得十分惨烈。李逵:李逵的身上是有一些可贵的品质,比如他的率真、豪爽、敢作敢为等,但其言谈举止中也暴露出明显的性格缺陷,从其身上可以看到一些人性的阴暗面,惟其率真,才暴露得特别明显。他的很多举动缺乏理性的思考,只是出自其个人鲁莽草率的性格,没有明确的目的,只能说是一种冲动和宣泄,因而也是容易失控的,很容易成为一种破坏力量。他对朝廷的反抗看似坚决,但那是无意识的,其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熟想法,不像林冲、鲁智深、武松那样,经过生活的磨难,对官府的黑暗认识很清醒,个人也越来越成熟。相比之下,李逵则没什么长进,年龄一天天增加,但同样的错误仍然不断重复。其次是其嗜血成性。李逵作战不是不勇敢,在冲锋陷阵时十分勇猛,为梁山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李逵的作战方式与他人不同,他经常是敌我不分,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板斧一路砍过去,在毫无目标的板斧下增加了许多无辜的冤魂,这在江州劫法场一节表现得特别明显。三、表达与写作(共56分)22.微表达。请阅读以下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参照语文教材对文学家的介绍,对朱自清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进行说明。【材料一】朱自清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成就虽不及散文,但也不失为一位成功的诗人,有诗文集《踪迹》。【材料二】朱自清首先是一位散文家,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材料三】朱自清生于1898年。这年5月周樟寿(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同年6月百日维新开始;11月,朱自清出生。【材料四】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此后又参加平民教育讲演团,最后逐渐成长为一名民主战士。【材料五】朱自清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使朱自清在散文家、诗人之后又获得了另一个身份:学者。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要求:①信息准确、有效;②顺序正确,条理清晰;③语言明确、得体;④语言简练,不超过200字。【答案】范文: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朱自清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此后又参加平民教育讲演团。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朱自清的代表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根据材料三中的“朱自清生于1898年”和材料二中的“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可得:朱自清(1898—1948)。根据材料四的“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朱自清首先是一位散文家”,材料五中的“使朱自清在散文家、诗人之后又获得了另一个身份:学者”,材料四中的“最后逐渐成长为一名民主战士”可得: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根据材料一中的“朱自清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可得:1916年朱自清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根据材料四中“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此后又参加平民教育讲演团”可得: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此后又参加平民教育讲演团。根据材料五中的“朱自清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使朱自清在散文家、诗人之后又获得了另一个身份:学者。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国立西南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