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与完备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成熟与完备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成熟与完备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成熟与完备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成熟与完备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熟与完备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背景①汉末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②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一、选官与管理制度1.九品中正制度2.历史解释——九品中正制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自下而上选拔;参考地方舆论;设置中正官管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2)积极影响①把品评人物之权从豪强大族手中夺过来,归政府所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②中正的设立标志着地方上有了专门负责选举的官员,是一大进步。九品中正制是举士举官分途的滥觞。(3)消极方面①行政效率降低:各方人争做中正,全国人才集中到中央,地方人才少,行政效率降低。②难以识别人才:吏部在人才任免、官吏升降方面全部依据中正的评语,致使难以真正识别人才。③官吏的选拔权逐渐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情形,助长了门阀政治的发展。一轮书P47:①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②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选官大权,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③士族日益腐败,无法应对时代变化2、官员的选拔:科举制——(1)背景思考:九品中正制为何转向科举制?材料一: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材料二: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前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之举而不得。”—吕思勉《中国制度史》①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失去存在基础②寒门庶族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③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为了招揽有识之士科举制视角

史料一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唐]杜佑《通典》史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问题探史——隋唐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1)依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意义。一轮书P66:A命题点隋唐选官制度的演进3.(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

)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一轮书P67:主题1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成熟【主题综述】

官员选拔和官员管理成为稳定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历代统治者都把人才选拔和管理放在政治生活的突出位置。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过程中,经历了从血缘门第到德才兼备,从世袭、举荐到科举考试的制度性转型。隋唐科举制的建立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上的制度性创新,无论是对当时的国家治理,还是对古今中外的文官制度建设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一轮书P73:【知识必备】

1.古代中国科举制的社会价值 (1)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2)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3)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4)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地区很多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2.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1)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从汉至唐注重对选官用人制度的变革。隋唐形成和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改变了魏晋以来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基本奠定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宋元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逐步完善,明清逐步走向僵化。 (2)从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规律看,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为真才实学;选拔方式由世袭、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拔制度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更加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等。 (3)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深远。如科举制度从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上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文化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唐诗、宋词的繁荣。【对点精练】1.(2023·河北邯郸三模)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录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

) A.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 B.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 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 D.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

D一轮书P74:唐代真实的选官制度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有科举≠只有科举录取人数少:唐代科举最常见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每年录取名额不超过30人,加上明经科也就七八十人。参加人数少:开元以后,全国参加科举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入仕方式多:达官贵人的子孙都享有门荫特权,门荫出身在唐前期属正途。此外军功、举荐、以钱捐官等都存在。程序公平≠结果公平长于诗赋文章≠长于经邦济世门第低微的人家世清贫谦逊的人

官员管理与监察【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32】 (1)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2)唐朝:以____________为标准考核官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3)隋唐________为最高监察机构。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品德和才能御史台3、官员的考核与监察2.(2024·山东烟台调研)唐代选官,五品以上由皇帝敕授,六品以下经由吏部考询后奏授,但是谏官补阙(七品)、监察御史(八品)等多为敕授;一般官员,一任须经四考方可迁转,而御史三考即可升迁。这表明唐代(

)A.官员考选体系严密

B.监察官员受到重视C.科举取士有待完善

D.官僚政治趋于成熟B二、政治制度、法律教化与基层治理1.政治制度(1)中央:三省六部制形成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②________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__________,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职能________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________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意义①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__________②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隋文帝中书门下中书省门下省工作效率视角

史料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唐朝时期中枢机构的特点。提示

继承魏晋时期的三省,唐代三省职能明确,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名家说史——唐朝中枢权力机构的运转一轮书P65:挖掘教材——学思用①阅读三省六部的分工和运作流程图,其运行方式有何特点?提示

运转具有程序性,相互制衡,突出皇权。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一轮书P64:B命题点【练•高考真题//明考向】唐代枢密使的职能1.(2022·重庆高考,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枢密使的主要职责“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皇帝的旨意是通过中书门下实施的,体现了唐代的枢密使类似皇帝的秘书机构,主要是储藏资料,以备皇帝使用的,故选B项。枢密使“贮文书而已”,非负责军事事务,排除A项;枢密使属于秘书机构,中书省属于国家权力中枢,两者的地位悬殊,排除C项;“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表明下属机构不完备,排除D项。一轮书P67:1.历史解释——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步步削弱、君权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一轮书P65:(2022广东3)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18一轮书P67:(2022浙江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1920(2)地方:行政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6】隋朝废郡,以____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______实体唐中期后在战略重地设________。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__________势力州行政节度使藩镇割据视角

史料东汉中平五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二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与原因。提示

特点:建立了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形成了三级地方管理体制;注重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原因:国家疆域的扩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学者观点——魏晋至隋唐地方制度的演变一轮书P65:2.历史解释——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设道作为监察区,后来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2)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废除地方自辟属吏制度,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3)设置节度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4)藩镇割据: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唐朝由盛转衰。节度使管辖区域大,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唐朝的法律发展和影响(选必1p46)①演变历程:《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议》)②表现形式:律、令、格、式③地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④影响: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

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

*中华法系的特点有:1、礼法结合;2、诸法合体,刑民不分;3、儒家思想影响深厚;4、重刑轻民,重公法轻私法;5、皇权至上,法律是维护君权的工具;6、司法从属于行政,无独立司法。——整理自《教师教学用书》

法律教化法律教化唐朝的教化:1.唐朝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2.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思考:唐朝的法律和教化有何共性特点?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贯穿于唐朝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学艺术),因此,唐朝有“律令国家“之美称。作为隋唐国家的政治制度,方方面面的所有事项都在另文中作出了明文规定。这在当时的世界上乃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特色。——(日)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160-164页律令国家(1)汉代“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者通过“春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2)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3)唐代“礼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至此,礼与法完全融合,实现了“礼法合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完成。1.历史解释——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三个阶段一轮书P66:史料证史——隋代户籍制度的变化视角史料魏晋以后,宗族聚居成为传统,形成了“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的现象。待到隋初,这种局面依然存在。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朝推行“大索貌阅”的原因。提示

世家大族隐匿人口,逃避赋税;国家不能掌握人口数量,无法保证财政收入。一轮书P66:2.历史解释——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1)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2)中国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4)中国古代户籍制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一轮书P67:C命题点唐代的户籍管理4.(2023·浙江1月选考,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