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命题突破第十四单元政治制度第38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_第1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命题突破第十四单元政治制度第38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_第2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命题突破第十四单元政治制度第38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8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化命题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2024.1浙江]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与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D)A.调整好中心与地方的关系B.将学问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削减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与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这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涉及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解除A项;原本的三省长官也是学问分子,解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主要目的,解除。2.[2024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渐渐形成,这在当时(B)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解析汉武帝时期到东汉后期,刺史制度不断演进,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渐渐形成,“州”逐步成为地方行政机构,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大,掌控行政权、领兵权等,这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度形成于汉武帝时期,与“东汉”不符,A项解除;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渐渐形成,同乡易私下结党,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C项解除;监察制度的效力如何,材料并未提及,D项解除。命题变式3.[2024江西九江调研]西周诸国与中心之关系,大略可分为甸、侯、卫、荒四种:甸为王畿内之采邑,侯即诸侯,卫盖旧部落之为附庸者,荒则封建所不及之边地也。中心则以朝觐、巡狩等制度保主属关系。这表明西周(C)A.中心集权制度逐步建立B.分封制度强调血缘关系C.地方限制方式的多样化D.天子干脆管理卫荒区域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地方与中心的关系分为甸、侯、卫、荒四种,其关系的差异性,体现了西周对分封诸国限制方式的多样化,C项正确。西周此时尚未形成中心集权制,解除A项;材料主旨为西周通过朝觐、巡狩等制度来处理中心与分封诸国之关系,分封制度强调血缘关系不是材料强调要点,解除B项;天子干脆管理的区域为王畿之地,即甸,解除D项。命题点2中国近代政治制度4.[2024湖南]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主动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夫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B)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实行C.变更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接着巩固和发展解析“工农苏维埃政权”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政权,陕甘宁边区政权属于抗日民主政权,A项错误。由“1941年,农夫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可知,农夫主动分子入党和各级党组织的建立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实行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B项正确,D项错误。抗日斗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夫交租交息”的“双减双交”政策,没有变更旧的生产关系,C项错误。命题点3中国当代政治制度5.[2024全国卷乙,15分]材料1948年11月,中共中心发出关于在新解放城市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年8月至12月,毛泽东以中心或个人名义发出多份电报,督促各地尽快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报告开会状况;批复和批转不少地区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推广开会阅历。毛泽东在指导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带有方针、政策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件大事,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年7月以后,由于党中心和毛泽东发出很多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各地都快速召开这一会议。——摘编自《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缘由。(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毛泽东督促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意义。(9分)解析第(1)问,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48年11月”“1949年8月至12月”等,作答时首先要考虑时间背景,然后在此背景下探究缘由。依据“1948年11月”并结合解放斗争正在进行的背景可得出团结各界力气取得解放斗争的最终成功;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动身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秉持民主政治的原则;结合“1949年8月至12月”可得出为新中国的成立供应建设性方案;由所学学问可知,中国革命期间,各阶层赐予革命大力支持。第(2)问,思路如下表所示: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意义“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供应了阅历“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提高了各阶层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加快了民主革命的进程结合所学学问为新中国成立打算了条件答案(1)缘由:团结各界力气取得解放斗争的最终成功;中国革命期间,各阶层赐予革命大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秉持民主政治的原则;为新中国的成立供应建设性方案。(6分,答出3点即可)(2)意义:提高了各阶层参政议政的主动性;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加快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供应了阅历;为新中国成立打算了条件。(9分,答出3点即可)6.[2024江苏]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同等领导同志:“民主子士及高校教授情愿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旁边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化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D)A.应赐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B.贯彻“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解析由“民主子士及高校教授情愿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民主子士主动参政议政;由“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旁边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