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综合管廊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综合管廊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综合管廊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综合管廊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综合管廊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综合管廊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概述1.1工程概况本次设计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四标段为新建项目,南起三百梯立交北侧,北至巴福立交南侧。科学大道主线桩号范围为K18+599.752~K19+637.394,全长约1.038公里,双向八车道快速路。西辅路桩号范围为K11+557.709~K10+521.445,全长约1.036公里,单向两车道城市次干路。东辅路桩号范围为K0-66.481~K0+982.484,全长约1.049公里,单向三车道城市次干路。道路红线宽79m,两侧控制绿带各宽9~12.5m,采用主辅路形式,主线双八+辅路双五,主线为城市快速路,设计时速80Km/h,辅路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40Km/h。

本次设计范围内新建桥梁一座,桥跨42m。新建两仓综合管廊,管廊内空(含垫层)断面为B×H=7.3m×3.3m,管廊长约1054.8m。

拟建项目涉及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梁、支挡结构、建筑、综合管廊、排水、海绵城市、照明、智能交通、景观。本项目属于大型建设工程,预计2022年8月进行施工招标,于2022年9月开始施工,工期为两年。1.2设计依据(1)设计合同(2)区域1:500地形图(3)《科学大道二期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北段(K40+500~K47+200)、南段(K18+600~K30+070.999))》(初步勘察)(2020.10)(4)总体专业、道路专业、排水专业提供的相关图纸及资料(5)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1.3规范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0108-200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2019)《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16G101-1)《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16G101-2)《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桩基础》(16G101-3)《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设计规范》(GB50069-2002)1.4设计标准1)设计使用期为100年。2)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1。3)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地下结构中露天或迎土面混凝土构件的环境类别为二b类,结构内部混凝土构件的环境类别为一类。4)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特征周期0.35s。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建筑场地土类别Ⅱ类。结构按抗震设防烈度6度进行抗震设计,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5)综合管廊的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不低于P8。6)设计荷载:平均覆土厚度:≤3m(局部覆土>3m);人群荷载:4.0kN/m2,绿化荷载≤10kN/m2。车行段地面汽车荷载:城-A级。7)地面堆积荷载:使用阶段按10kN/m2计算;施工阶段按20kN/m2计算。8)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裂缝宽度不大于0.2mm,且不得贯通。9)钢筋保护层厚度:二b类为50mm,一类为40mm。10)综合管廊每隔≤30m设置一道变形缝,缝宽30mm。1.5对上阶段论证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进一步核实地勘资料深度是否满足编制初步设计文件需要,完善管廊等结构相关地质条件说明。回复:按意见核实地勘资料,补充管廊等结构相关地质条件说明。根据设计地面及地块规划合理确定管廊结构设计覆土厚度和活载标准,对管廊结构分段进行设计。回复:按专家意见复核,对管廊结构分段设计。结合地勘资料合理选择结构类型,地质条件好的管廊结构可选择开口类型,较大节省工程费用。回复:按专家意见核实,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复核结构类型。管廊平面分图中地形图和管廊附近新建道路等标示不清,应修改。回复:按意见凸显新建道路部分重要内容,清晰表达地形图与新建道路部分内容。管廊侵入现有建、构筑物内,如何处置,应进行论述。如G5+920、G9+940处等。回复:本段为新建段,无存在现有建、构筑物内的情况。补充变形缝设置相关要求。管廊平面分图中补充变形缝。回复:按专家意见在说明中增加变形缝设置需求,并在图纸中增加变形缝示意。管廊纵断面无地质图,应补充。回复:管廊纵断面以管廊总体工程为准。完善部分管廊横断面图中的设计地面线。回复:按专家意见完善横断面图中相关道路设计内容。完善部分管廊横断面图中的设计地面线。回复:完善部分管廊横断面图中的设计地面线。补充管廊营运期间结构相关要求,如覆土等控制条件。回复:按专家意见补充相关要求。场地存在地下水,核实管廊和变电所等结构是否位千地下水位以下,补充抗浮设计相关内容。回复:按专家意见核实结构与地下水位关系,并复核结构抗浮等设计内容。补充变电所等结构主要计算成果。。回复:按专家意见补充相关内容。补充管廊总体平面布置图。回复:按专家意见补充相关设计内容。优化基坑开挖设计,论证喷网支护的合理性。回复:按专家意见复核管廊基坑开挖坡率。根据道路设计区分基坑开挖形成的边坡,明确永久边坡范围。回复:按专家意见增加永久边坡范围示意,明确永久边坡范围。加强结构计算。回复:按专家意见在施工图阶段加强管廊结构计算。结合详勘进一步优化管廊基础设计。回复:按专家意见在施工图阶段优化管廊基础设计。结合详勘进一步优化管廊基础设计。回复:按专家意见在施工图阶段结合详勘进一步优化管廊基础设计。2设计原则1)结构设计应满足工艺设计要求,遵循结构安全可靠,施工方便,造价合理的原则。2)结构设计应根据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资料及施工环境,优化结构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3)结构设计应遵循现行国家和地方设计规范和标准,使结构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均能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和抗浮等承载力极限要求以及变形、裂缝、挠度等正常使用要求,并满足耐久性能要求。3建设条件3.1场地现状重庆市道路工程位于重庆西部高新区槽谷地区,主要为一纵线进行扩建,交通总体较方便。3.2气象水文3.2.1气象勘察区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1\*GB3①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2\*GB3②降水量、蒸发量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6mm。=3\*GB3③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4\*GB3④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5\*GB3⑤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2\*GB2⑵水文勘察区为丘陵地区,区内仅在南段、北端终点处有梁滩河,其余地段无大型地表水体,仅在场地内局部区域分布有水田、鱼塘、灌溉水渠等存在。3.2.2水文根据现场调查,场地零星分布水田、鱼塘、灌溉水渠及河流等,分述如下:沙湾堰塘:位于主线桩号K18+820~K18+900,现状水位为305.5m,水位深度约2m,蓄水面积约2845m2,属民生水利工程,后期施工将清除,对本工程影响小。大岩口水库:位于主线桩号K20+270~K20+420西侧,现状水位为306.0m,正常蓄水位309.38m,溢洪道泄洪最大流量11.62m3/s,总库容19.19万m3,通过放水涵洞流入市政管网,对本段道路有影响,建议该段道路需设置排水涵洞进行引流。灌溉水渠1:位于主线桩号K23+790~K24+110,水渠宽约5.0m,现状水位为308.0m,常年洪水位309.5m,勘察期间流量约1m3/s,斜穿设计道路,对本段道路有影响,建议该段道路需设置排水涵洞进行引流。灌溉水渠2:位于主线桩号K24+780~K24+790,水渠宽约0.8m,现状水位为314.50m,常年洪水位316.0m,勘察期间流量约0.1m3/s,横穿设计道路,对本段道路有影响,建议该段道路需设置排水涵洞进行引流。灌溉水渠3:位于主线桩号K26+940东侧,水渠宽约5.0m,现状水位为303.00m,常年洪水位305.0m,勘察期间流量约0.5m3/s,拟建道路已成型,通过涵洞流出,对本段道路影响小。梁滩河:位于主线桩号K29+480段~K29+780段,梁滩河河水由西往东,河面宽约25m,常年洪水位300m,现状水位297m,勘察期间流量约5m3/s,勘察期间水量较小,对本工程影响小。场地原始地貌区零星分布有水田、鱼塘等地表水系,水位埋深浅,对本工程影响较小,施工时建议直接清除。3.2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南段场区基本保持原始地形,仅一纵线狮子口立交至农马立交段、石坝立交至巴福立交段正在修建或已修建形成,地形总体平坦。其余地段主要为原始地貌,地形随丘包沟谷起伏变化,地面高程在280~364m之间,相对切割深度约84m,场区内冲沟较发育,冲沟由剥蚀残丘相隔。地形宏观坡角一般5~20,局部陡峭地带坡角约20~60。勘察区地势整体上呈现浑圆状浅丘与宽缓沟槽相间分布的特征。浑圆状浅丘地形总体坡角10~25°,宽缓沟槽地形总体坡角2~10°。3.3工程地质情况3.3.1地层岩性经地面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回填层和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地层。各地层岩性特征依新老顺序简述如下:第四系(Q4)(1)素填土(Q4ml)主要为黄褐色,局部为杂色,主要由粘性土、砂岩、砂质泥岩块碎石等组成,碎、块石含量一般约10~45%,局部含量达80%以上,粒径一般20~500mm,局部大于1000mm,稍湿,厚度一般在0~8m之间,最大厚度达28.8m(41ZK129、41ZK130),包括新近堆填及道路修建回填,主要分布在拟建原有已建道路及建筑周边。一纵线线路部分主要以人工分层碾压回填为主,结构以稍密~中密为主;其余地段主要以抛填为主,结构松散~稍密。(2)杂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建筑房屋废除及周围生活垃圾抛填所致,稍湿,厚度不均匀,分布不均匀,零星分布在原始房屋拆迁区域及垃圾堆填区域。以随意抛填为主,结构以松散为主。(3)残坡积层粉质黏土(Q4el+dl)粉质粘土:红褐色、黄褐色、灰褐色,软塑~可塑状,部分地段长期遭水浸泡,呈流塑状,局部在河沟两侧,含砂重,切口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靠近风化带时常夹少量碎石角砾,主要分布在原始地貌区,厚度一般0~5m,在沟谷带厚度较大,约5~8m,最大厚度达11.3m(45ZK188)。沿线分布在水田、鱼塘地段,鱼塘分布范围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呈流塑~软塑状态,工程力学性质极差,该层厚度一般0~4m。对水田和鱼塘内分布的表层流塑状~软塑状的粉质粘土予以换填或抛石挤於处理;当遇桩基成孔时,应避免成桩过程中发生塌孔、缩颈、涌水及涌沙等情况出现,施工过程中应采用混凝土回填、泥浆护壁、冲击成孔等辅助措施。详勘应细化软土存在范围,可参照如下写法:沿线分布在水田、鱼塘地段,根据初步勘察结果地调显示,沿线主要在主线里程桩号等处地表为水田或鱼塘,地下水丰富,一般在0.5~2.0m范围内受长期浸泡及有机物浸染而呈褐色、黑褐色,呈软塑~流塑状,局部地段厚度可达3m以上。该类土工程力学性质极差,建议对水田和鱼塘内分布的表层流塑状~软塑状的粉质粘土予以翻挖晾晒、换填或抛石挤於处理;当遇桩基成孔时,应避免成桩过程中发生塌孔、缩颈、涌水及涌沙等情况出现,施工过程中应采用混凝土回填、泥浆护壁、冲击成孔等辅助措施。崩坡积层碎石土(Q4c+dl)碎石土:杂色,主要由强风化泥岩、砂岩和少量黏土组成,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一般为2~5cm,含量约60~70%,稍密。(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K24+900~K25+050段西侧危岩段东侧。侏罗系(J2s)=1\*GB2⑴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为一套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建造,由砂岩—砂质泥岩不等厚的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砂质泥岩(Sm):紫红色为主。由粘土矿物组成,粉砂泥质结构,局部见砂质条带,中厚~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岩体发育风化裂隙,岩芯呈碎块、短柱状;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长柱状,节长50~400mm,岩质较软,失水易干裂。该层在场内分布较普遍,为勘察区的主要岩性。砂岩(Ss):呈灰白色、灰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次为云母及暗色矿物,中~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强风化岩体发育风化裂隙,岩芯呈碎块、短柱状;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长柱状,节长5~40cm,岩质较软。中等风化岩体内裂隙较发育,多为无充填,部分裂隙裂面上有黑色、褐色附着物。勘察区内与砂质泥岩互层发育,分布于整个场地。泥岩(Ms):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岩体发育风化裂隙,岩芯呈碎块、短柱状;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长柱状,节长50~310mm,岩质较软,失水易干裂。分布场地部分区域。粉砂岩(St):呈灰黄色,粉细粒结构,薄层状构造。表层强风化带一般厚0.0~5.0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呈柱状,节长一般5~25cm,锤击声哑,岩体较完整~完整,遇水易软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主要分布于K18、K23里程段,其它地段零星分布。沿线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0.0~5.0m。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3.3.2地质构造拟建科学大道沿西部槽谷呈南北向带状分布,线路位于北碚向斜东翼,场区构造纲要如下图所示。勘察区构造纲要图南段(K18+599.752~K30+000):岩层倾向总体218~336°,倾角4~20°,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岩体结构类型为薄~中厚层状。现分段叙述如下:(1)里程桩号(K18+599.752~K18+850):本段岩层产状:倾向259°,倾角4°。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局部夹粉砂岩,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185°∠18°,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239°∠82°,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2)里程桩号(K18+850~K19+090):本段岩层产状:倾向273°,倾角12°。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局部夹粉砂岩,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61°∠44°,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127°∠39°,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3)里程桩号(K19+090~K19+420):本段主线西辅路侧岩层产状:倾向241°,倾角12°。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局部夹粉砂岩,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244°∠65°,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127°∠85°,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本段主线东辅路侧岩层产状:倾向266°,倾角15°。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局部夹粉砂岩,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53°∠54°,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112°∠81°,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4)里程桩号(K19+420~K22+210):本段岩层产状:倾向316~336°,倾角11~18°。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岩层面之间的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有两组裂隙:LX1裂隙:176~208°∠62~86°,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LX2裂隙:95~115°∠63~85°,裂隙间距3~5m,延伸长度2~5m,裂面平直光滑,偶夹铁锰质充填,多呈闭合状,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3.4水文地质条件3.4.1地震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以地壳缓慢的抬升为主,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形成了两岸多级阶地。重庆地震以微震为主,历史上均未出现破坏性地震记载,邻区最大地震震级均小于5级。勘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为地震一般区,结合公路的重要性,建议在工程设计中对大型、特大型桥梁工程应以Ⅶ度地震烈度设防为宜。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勘察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地震烈度为Ⅵ度,设防烈度建议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确定。综上所述,该段工程区地震作用微弱。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表明,拟建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3.4.2水文地质条件线路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第四系覆盖层在沟谷地段厚度较大,基岩主要为砂岩和砂质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含水相对较弱。地下水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为大气降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经拟建场地范围内及相邻区域的水文地质调查,拟建场地的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以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于上部覆盖土层下部、基岩层顶部,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原冲沟区域的基岩风化裂隙内。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局部土层较厚地段和沟槽地段有零星地下水分布,根据勘察资料及工程经验,拟建场地完整岩块均为相对隔水层,场地地下水为素填土底部空隙及基岩裂隙内的上层滞水。水位为雨季雨后测量,较枯水季节时水位将有所提升,分布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场地内大部分土层较厚地段(原冲沟地段)形成上层滞水,水位停滞于下伏基岩处。经水文地质调查及区域水文地质经验,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主要于地表形成地表径流向场地低洼区域排泄,最终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少量下渗赋存于土层孔隙、基岩裂隙内或经地下渗流向场地西侧低洼区域汇集。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拟建场地地下水交替循环较强烈,较复杂。3.5不良地质作用根据调查和走访,拟建场地未发现断层、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岩溶、地裂缝、地面沉降、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作用。亦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区未发现其它地下洞室、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活动断裂构造通过,周边无其他灾害性地质体发育,场地总体稳定性良好。3.6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根据勘察,拟建场地内存在人工填土、流塑状~软塑状粉质粘土以及强风化岩石,均为特殊性岩土。人工素填土工程特性表现为厚度变化大,均匀性差,级配差,回填年限不一,回填方式不同,力学性质差,结构松散~稍密,主要分布于施工片区;杂填土主要由建筑房屋废除及周围生活垃圾抛填所致,稍湿,厚度不均匀,分布不均匀,零星分布在原始房屋拆迁区域及垃圾堆填区域,以随意抛填为主,结构以松散为主,力学性质较差。流塑状~软塑状的粉质粘土的工程特性主要有孔隙率大,含水量大,压缩性大,厚度在0.5~3m之间,几乎不具备承载能力,主要分布在水田和鱼塘范围等地下水丰富区域。土层中成桩容易导致塌孔、缩径,桩底沉渣不易清理等影响成桩质量。根据试验结果及地区工程经验,场地土层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强风化岩石厚度在0.2m~3.00m之间,强风化带底面随基岩面起伏而变化。强风化岩体较破碎,质极软,结构构造模糊,岩体为散体状结构。其厚度小、变化较大。抗压强度低,承载力低,稳定性一般,工程特性一般。3.7基岩面及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地范围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具有起伏变化的特征,其起伏变化情况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起伏特征及工程建设对原始地貌的改造等影响。⑴基岩面——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基岩面基本与原始地貌一致,沟谷及坡顶区域,整体较平缓,岩土界面倾角一般为5°~20°;斜坡地段整体较陡,局部形成陡坎,基岩面较陡,横向岩土界面倾角一般为35°~50°,基岩顶面高程范围268~360m。⑵基岩强风化带——场地内的强风化岩层多呈土状及碎块状。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0.90~3.5m。岩体基本质量分级为Ⅴ级,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底界标高366~358m。强风化岩石主要为砂岩、砂质泥岩,岩芯破碎,风化痕迹明显,呈块碎状,片状,质软,少量可见风化裂隙发育。⑶基岩中风化带——中风化带岩芯多呈短柱~中长柱状,节长一般为5~40cm,局部偶大于60cm,裂隙一般发育,砂岩及砂质泥岩完整性均较好,砂质泥岩、粉砂岩强度较低;砂岩强度相对较高。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完整,多呈柱状,少量呈短柱状。3.8设计岩土体参数取值南段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及设计参数建议值覆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建议1)素填土根据地区经验,素填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如下:1)素填土天然重度:γ=19.3KN/m3;饱和重度:γ=20.1KN/m3;2)素填土综合内摩擦角:天然=30°,饱和=26°;3)压实素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4)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120kPa。4)素填土负摩阻力系数取0.25。素填土参数可根据实际回填材料、回填工艺等因素进行修正。2)粉质粘土根据试验统计结果结合地区经验,粉质粘土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如下:1)粉质粘土天然重度:γ=19.90KN/m3;饱和重度:γ=20.20KN/m3;2)粉质粘土抗剪强度参数:内摩擦角:天然状态取14.09°,饱和状态取11.99°;粘聚力:天然状态取26.45KPa,饱和状态取16.43KPa。3)据附表1:土壤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统计表统计,粉质粘土天然含水量为24.86%,湿度状态定为湿;液性指数IL=0.45,属可塑状态;压缩系数为0.35MPa-1,属中压缩性土。其中极限承载力特征值参照《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16)10.4节,采用内插法确定。根据孔隙比e=0.75,液性指数IL=0.45,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为410kPa,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修正系数=410×0.63=258kPa。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粉质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地基分项系数,分项系数取0.50,故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9kPa。基岩物理力学参数取值建议岩石重度场地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岩石重度数据比较集中,变异性系数比较小,试验参数统计时整段进行统一统计。根据试验统计结果,岩石重度比较统一,参数取值如下: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天然重度:γ=25.60kN/m3;饱和重度:γ=26.00kN/m3;中等风化砂岩:天然重度:γ=24.90kN/m3;饱和重度:γ=25.30kN/m3;中等风化粉砂岩:天然重度:γ=25.20kN/m3;饱和重度:γ=25.50kN/m3;抗压强度标准值:场地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其抗压强度数据比较离散,变异性系数比较大,试验参数统计时按主线里程桩号进行分段统计;粉砂岩分布比较离散,抗压试验数据相对比较集中,变异系数小于0.3,试验统计按整段进行统一统计。根据试验数据统计如下:岩石抗压强度统计表项目里程桩号K18+599.752~K19+000K19+000~K24+000K24+000~K30+000岩性天然饱和天然饱和天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砂质泥岩10.086.419.455.875.843.62砂岩25.8117.5226.9818.6331.3822.9粉砂岩2.99(天然),1.89(饱和)岩体抗剪强度建议表里程桩号K18+599.752~K19+000K19+000~K24+000K24+000~K30+000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粘聚力(KPa)内摩擦角(°)粘聚力(KPa)内摩擦角(°)粘聚力(KPa)砂质泥岩31.2692.530.8538.628.90390.0砂岩37.9991.838.4926.235.01610.0粉砂岩内摩擦角:29.2°,粘聚力:111.1KPa注:1、内摩擦角按地方经验取0.9的折减系数,时间效应系数取0.95进行折减;2、粘聚力取0.3的折减系数,时间效应系数取0.95进行折减。3)岩体抗拉强度结构面起控制作用时,取结构面粘结强度,结构面不起控制作用时,抗拉强度统计如下:抗拉强度建议表里程桩号K18+599.752~K19+000K19+000~K24+000K24+000~K30+000抗拉强度(KPa)砂质泥岩163.40133.00102.0砂岩323285570.0粉砂岩64.60注:抗拉强度按地方经验取0.4的折减系数,时间效应系数取0.95进行折减。4)岩体变形指标:变形试验参数建议表里程桩号K18+599.752~K19+000K19+000~K24+000K24+000~K30+000变形试验指标变形模量(MPa)弹性模量(MPa)泊松比变形模量(MPa)弹性模量(MPa)泊松比变形模量(MPa)弹性模量(MPa)泊松比砂质泥岩1258.401617.900.35836.51117.60.37812.01014.000.36砂岩///2792.803503.800.143732.04562.00.18注:1、变形模量按地方经验取0.7的折减系数进行折减;弹性模量取0.7的折减系数进行折减。5)地基承载力:①浅基础:根据室内试验成果及工程类比取值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综合确定场地主要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及设计参数建议值统计如下:岩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表项目里程桩号K18+599.752~K30+000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中风化砂质泥岩600600600600600中风化砂岩12001200120012001200中风化粉砂岩400400400400400强风化基岩300300300300300注:建议同一建(构)筑物基础地基同时为砂岩、泥岩时取泥岩的强度参数进行设计计算。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取值建议1)岩体水平抗力系数、土体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43-2016)第10.3.8条选取;基底摩擦系数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11.2.3确定;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3363-2019)取值;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8.2.3确定。设计参数建议值统计如下: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建议一览表里程桩号地层岩性水平抗力系数(MN/m3)/比例系数(MN/m4)基底摩擦系数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ik(KPa)与M30水泥砂浆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K18+599.752~K30+000素填土(压实)8*MN/m4///粉质黏土20*MN/m40.20*50*/强风化基岩/0.35*120*/中风化粉砂岩40*MN/m30.35*//K18+599.752~K19+000中风化砂质泥岩120*MN/m30.40*/360*K19+000~K24+000120*MN/m30.40*/360*K24+000~K30+00060*MN/m30.45*/300*K18+599.752~K19+000中风化砂岩360*MN/m30.45*/800*K19+000~K24+000360

*MN/m30.45*/800*K24+000~K30+000420*MN/m30.45*/800*注:1、表中“*”表示经验取值2、场地素填土整体较厚,较厚地段考虑负摩阻力,负摩阻力系数取0.25,适用于整个场地(非已建道路下方)。2)岩层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43-2016)附录G表G.0.1选取;岩土界面参数根据试验数据结合当地经验选取。结构面参数建议如下:结构面参数建议一览表项目岩、土界面(粉质粘土)岩、土界面(素填土)砂质泥岩结构面(层面及裂隙)砂岩结构面(层面及裂隙)砂、泥岩层面内摩擦角(°)12.6*(天然)、10.7*(饱和)天然27*,饱和23*岩层层面12*、裂隙面15*岩层层面15*、裂隙面18*10*粘聚力(KPa)23.8*(天然)、14.7*(饱和)/岩层层面20*、裂隙面30*岩层层面35*、裂隙面50*18*注:1、表中“*”表示经验取值;2、岩土界面的抗剪强度值采用上覆土层抗剪强度值按0.9的折减系数折减确定;3、当结构面参数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受其它因素影响发生的变化,当判定为不利因素时,可进行适当折减。3.9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一般路基、挖填路基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表明,拟建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0.22重庆市地震烈度加速度分组项目所在区域6度0.05g第一组沙坪坝区场地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土层厚度为0.00~28.80m不等,部分地段厚度较厚,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综合分析:场地按设计高程整坪后,场地类别属Ⅰ类(土层厚度小于3m区域),地基土的特征周期值为0.25s;场地类别属Ⅱ类(土层厚度3~50m区域),地基土的特征周期值为0.35s。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抗震地段分为有利地段~不利地段。南段拟建线路上覆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其次为粉质粘土。根据剪切波速试验统计结果,场地素填土层剪切波速度范围为142m/s~178m/s,结合当地经验及统计取150m/s,属中软土;场地整平、压实后素填土剪切波速>150m/s;可塑状粉质黏土层波速度范围为155m/s~181m/s,结合当地经验及统计取160m/s,属中软土。根据当地经验,流塑~软塑状的粉质粘土为软弱土;砂岩层剪切波速度范围为536m/s~613m/s,砂质泥岩层剪切波速度范围为521m/s~789m/s均属软质岩石。均属软质岩石。结合沿线覆盖层厚度和挖填深度,判断场地类别为Ⅰ~II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25s~0.35s,为有利地段~不利地段。建议对抗震不利地段地基采取适当抗震加固措施。3.10分段工程地质评价该段线路呈南北走向,管廊标准宽度约8m,现对该管廊分段评价如下:根据现场地质调查与测绘,对主线里程18+600~K19+600段右侧管廊边坡开挖分析评价如下:1、主线K18+600~K18+850段:根据现场调查,本段层面产状:259°∠4°;裂隙LX1:185°∠68°;LX2:裂隙239°∠82°(局部可能反向:60°∠80°)。按照管廊设计标高,本段主要为填方段,局部为挖方段。填方段管廊实际底标高位于现状地形地貌之上,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管廊施工完成后,可直接按路面标高回填,但应考虑西侧主线回填土对其的侧向压力。挖方段主要为砂岩,左侧边坡倾向约86°,右侧边坡倾向约266°,根据持平投影图1.1可知:左侧边坡倾向与层面反向,与J2裂隙同向,J2裂隙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J2裂隙强度控制,直立开挖,边坡易沿J2裂隙发生滑塌。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II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5°,边坡岩体破裂角60°。建议按照1:0.75坡率临时放坡,边坡高度大于8m应分阶放坡,坡面进行封闭处理,坡顶、底做好截排水措施。右侧边坡与层面同向,层面为外倾结构面,由于层面倾角较缓,边坡稳定性受自身强度控制。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II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5°,边坡岩体破裂角60°。根据临近工程经验,边坡开挖形成顺向边坡时,虽层面产状较缓,但边坡后缘陡倾裂隙发育,当封闭不好情况,遇强降雨后,边坡后缘充水,可导致层面抗剪强度降低,引起层面发生滑动。建议对顺向边坡按1:1.00坡率放坡或考虑支护措施外,要求边坡后缘影响范围进行封闭,避免形成汇水凹地。2、主线K18+850~K19+420段:根据现场调查,本段层面产状:265°~275°∠10~12°,分析按273°∠12°;LX1:100°~110°∠60~75°,分析按105°∠60°;LX2:10°~30°∠70~85°,分析按20°∠70°(局部可能反向:200°∠70°)。其中,本段主线中管廊里程桩号G0+520~G0+640段按以下产状分析:层面产状:266°∠15°;LX1:112°∠81°;LX2:53°∠54°:按照管廊设计标高,上部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建议根据主线设计高程直接清除。下部主要为砂岩,局部夹砂质泥岩,左侧边坡倾向约86°,右侧边坡倾向约266°,根据持平投影图2.1可知:左侧边坡倾向与层面反向,与J1裂隙同向,J1裂隙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J1裂隙强度控制,直立开挖,边坡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V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0°,边坡岩体破裂角60°。建议按照1:0.75坡率临时放坡,边坡高度较大按照1:1.00坡率放坡。边坡高度大于8m应分阶放坡,该侧裂隙贯通性较好,边坡开挖后容易侧向临空卸荷,在雨水贯入后,易发生滑塌掉块,建议坡面及时进行封闭处理,坡顶、底做好截排水措施。右侧边坡与层面同向,层面为外倾结构面,边坡易沿层面发生滑塌。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V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0°,边坡岩体破裂角12°。根据临近工程经验,在边坡开挖临空后,在暴雨工况下,边坡易沿层面发生滑塌,建议边坡按照1:1.00坡率临时放坡,必要时可增加支护措施。坡面及时封闭,加强对坡顶后缘积水的巡查,避免形成汇水凹地,地表水沿后缘陡倾裂隙渗入坡体内部。本段主线中管廊里程桩号G0+520~G0+640段根据持平投影图2.2可知:左侧边坡倾向与层面反向,与J2裂隙同向,J2裂隙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J2裂隙强度控制,直立开挖,边坡易沿J2裂隙发生滑塌。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V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0°,边坡岩体破裂角54°。建议按照1:0.75坡率临时放坡,边坡高度较大按照1:1.00坡率放坡。边坡高度大于8m应分阶放坡,该侧裂隙贯通性较好,边坡开挖后容易侧向临空卸荷,在雨水贯入后,易发生滑塌掉块,建议坡面及时进行封闭处理,坡顶、底做好截排水措施。右侧边坡与层面同向,层面为外倾结构面,边坡易沿层面发生滑塌。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V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0°,边坡岩体破裂角15°。根据临近工程经验,在边坡开挖临空后,在暴雨工况下,边坡易沿层面发生滑塌,建议边坡按照1:1.00坡率临时放坡,必要时可增加支护措施。坡面及时封闭,坡顶、底做好截排水措施,加强对坡顶后缘积水的巡查,避免形成汇水凹地,地表水沿后缘陡倾裂隙渗入坡体内部。3、主线K19+420~K19+600段:根据现场调查,本段层面产状:270°~285°∠10~12°,分析按280∠12°;LX1:100°~120°∠65~75°,分析按110°∠65°;LX2:20°~40°∠60~70°,分析按30°∠60°(局部可能反向)。按照管廊设计标高,上部土质部分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整体稳定,建议根据主线设计高程直接清除。下部主要为砂岩,局部夹砂质泥岩,左侧边坡倾向约98°~112°,右侧边坡倾向约278°~308°,根据持平投影图3.1可知:左侧边坡倾向与层面反向,与J1裂隙同向,J1裂隙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J1裂隙强度控制,直立开挖,边坡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V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0°,边坡岩体破裂角60°。建议按照1:0.75坡率临时放坡,边坡高度较大按照1:1.00坡率放坡。边坡高度大于8m应分阶放坡,该侧裂隙贯通性较好,边坡开挖后容易侧向临空卸荷,在雨水贯入后,易发生滑塌掉块,建议坡面及时进行封闭处理,坡顶、底做好截排水措施。右侧边坡与层面同向,层面为外倾结构面,边坡易沿层面发生滑塌。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V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0°,边坡岩体破裂角12°。根据临近工程经验,在边坡开挖临空后,在暴雨工况下,边坡易沿层面发生滑塌,建议边坡按照1:1.00坡率临时放坡,必要时可增加支护措施。坡面及时封闭,加强对坡顶后缘积水的巡查,避免形成汇水凹地,地表水沿后缘陡倾裂隙渗入坡体内部。施工注意事项:根据临近工程经验,左侧岩质边坡后缘为陡倾裂隙,在按坡率法施工后,由于临空卸荷,边坡后缘易张开裂缝,在降水影响下,后缘裂隙充水,易导致边坡滑塌,建议对于此类边坡,边坡施工时及时封闭,做好坡顶、底截排水措施,加强巡查,对产生裂缝区域要及时灌浆封闭回填。右侧主要为顺层边坡,边坡易沿层面发生滑塌(临近工程在后缘充水情况下层面倾角9°发生滑塌),建议施工过程中严禁大面积开挖,应分段跳槽开挖,逆作法施工,坡面及时封闭,坡顶、底做好截排水措施,边坡后缘一定范围进行封闭,加强边坡后缘巡查,对边坡后缘低洼区域进行引排,避免形成积水,渗入边坡后缘裂隙中。4基坑支护方案4.1边坡支护按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规定,综合管廊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排桩锚索挡墙(G0+299.340~G0+340.54段右侧)。G0+299.340~G0+340.54段右侧存在现状铁塔,无临时放坡条件,采用排桩锚索挡墙支护,长度48m,排桩、冠梁及挡土板均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浇筑,钢筋采用HRB400级热轧普通钢筋;预应力锚索规格为10*7ψ15.2,孔径200mm,间距4.0m(水平)*3.0m(竖直);排桩截面BXH=1.0X1.2m,间距4.0m,排桩间挡土板厚0.3m。锚板挡墙(K0+800.0~G0+830.0段右侧、G0+858.3~G0+918.3段左侧)。K0+800.0~G0+830.0段右侧存在现状铁塔,根据地勘报告右侧边坡为顺向边坡,倾角12度,基坑按1:1开挖,基坑坡顶距离铁塔水平距离约8.6m,边坡采用锚板挡墙进行支护,锚杆采用1φ25,锚入稳定中风化基岩不小于6m,间距2m(水平)x2m(竖直),板厚200cm,采用C30砼现浇。G0+858.3~G0+918.3段左侧东辅路与右幅路存在高差,五临时放坡条件,且根据地勘报告左侧边坡为岩质边坡,无不利结构面,边坡采用锚板挡墙进行支护,锚杆采用1φ25,锚入稳定中风化基岩不小于6m,间距2m(水平)x2m(竖直),板厚200cm,采用C30砼现浇。采用放坡开挖+坡面防护(其余段管廊基坑)。左侧:边坡岩层按1:0.5,土层按1:1.50放坡。右侧;边坡岩层按1:1,土层按1:1.50放坡。坡面防护:岩质边坡坡比陡于1:1采用网喷护坡,岩质边坡缓于1:1、土质边坡采用素喷混凝土。网喷护坡采用长1m直径20mm的HRB400钢筋锚钉@1.0*1.0m,钻孔直径70mm,采用M30水泥砂浆;挂单层钢筋网,钢筋采用直径8mm的HPB300钢筋,间距200×200mm;喷射C25混凝土面层,厚10cm。素喷护坡喷射C25混凝土面层,厚5cm。(4)截排水措施:对坑底汇水、基坑周边地表汇水,采用明沟排水。明沟坡度不小于0.3%,沟底采用防渗措施,沿排水沟每隔30m设置一口集水井,基坑排水设施与市政管网连接口之间设置沉淀池。4.2地基处理根据地勘资料,综合管廊基础位于基岩层、粉质黏土层、填土层或现状地面以上,底板位于粉质粘土以下时需清除填土,夯实粉质粘土,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5,且承载力不小于180Kpa。底板位于粉质粘土以上或高于现状地面处需采用级配碎石换填填土,夯实粉质粘土,压实系数大于等于0.95,且承载力不小于180Kpa。5基坑施工要点5.1基坑开挖1)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开挖。2)进行坡面清理施工前,应封闭周围小路,禁止通行,并设置安全警示。3)坡面清理施工前,应采取有效的施工临时脚手架等防护措施,避免清除过程中的落石或土体危及下方保护对象和施工人员的安全;4)坡面清理时,岩石边坡修整开挖应采取人工或风镐开挖方式施工严禁放炮施工,机械施工时注意施工安全。5)清除的岩体或土体应及时转运至稳定场地,不得随意堆弃,以免造成次生不稳定地质体。6)所有边坡开挖均应在干燥环境下施工,对开挖施工中的地下水、雨水和施工积水,应采取有效、可靠的截、排水措施予以排除。如在雨季施工,应做好临时排水措施。7)边坡应遵循“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的原则。5.2基坑挡墙施工要点5.2.1桩板挡墙(1)本次挡墙抗滑桩截面尺寸为B×H=1.0m×1.2m。(2)抗滑桩桩身、桩间板与冠梁均采用C30混凝土现浇。抗滑桩要求一次浇筑成型。桩基采用隔桩跳挖作业方式。(3)方形桩: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70mm,冠梁和挡土板混凝土保护层均50mm,人工挖孔桩护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5mm。圆形桩: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70mm,冠梁保护层不小于50mm,挡板保护层厚度不小于40mm,钢筋净距不小于80mm。(4)挡板后应设置滤水管,底部通过横向PVC管排入现状道路排水系统。(5)挖孔桩护壁:土层段设置护壁,每段护壁不大于1.0m,须原槽浇,待上段护壁砼强度达到90%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6)施工前,应逐桩放样,复核桩位与道路及隧道结构的位置关系。(8)本次设计根据地勘剖面或相邻钻孔绘制。施工时如发现现场地质条件与设计图纸有出入,应立即通知设计解决。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必须查明施工场地内的各类地下和影响桩体施工的地上设施的分布,基坑开挖范围内各种管道和电杆、铁塔,应按要求进行临时改迁及保护,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损坏各种设施;(2)钢筋:采用HRB400、HPB300,钢筋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检作力学性能试验,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所有钢筋在使用前均应进行除锈和调直等处理。(3)成孔施工中若出现斜孔、弯孔、缩孔、塌孔等现象,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4)施工允许误差:钻孔桩桩位偏差不大于25mm,垂直度不大于0.5%。钢筋笼就位后顶面和设计标高误差不大于50mm。(5)分段制作钢筋笼时,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6mm需采用机械连接,同一截面接头率不超过50%,接头错开间距应满足规范要求。(6)土方开挖弃土应尽量远离孔口,严禁堆放在坡顶。对基岩的开挖采用风镐开挖,严禁爆破开挖。弃土应及时运走,严禁在桩位附近加载;不宜在雨季施工,应遵循先整治后开挖的施工顺序,疏通坡顶排水工程,防止地面水渗入土体。(7)墙顶防护网基础应事先预埋,不得事后补凿或补埋。(8)桩基施工应采用跳桩开挖的施工方法,在桩基桩身达到100%后再进行下一桩桩基施工。(9)要求对桩基刚开始嵌入段中风化基岩取样进行检测,要求全部嵌固段岩层的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达到地勘建议值;(10)灌注桩应全部采用预埋管声波透射法对成桩质量进行检测;(11)应选择有丰富经验的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支护体系的施工;(12)每日开工前必须检测井下有无危害气体和不安全因素,桩孔开挖过程中,应经常检测井孔内有无毒害气体和缺氧现象。坚持井下作业排风抽水先行,施工中应不断向孔内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必要时抽、送同时进行。施工现场应配备专门送风设备,风量不应小于25L/s,采用风力压管引至井底进行送风,送风时间要超过20分钟以上,并用气体检测仪进行检测,确认无有毒气体后方可下井。施工现场还需常备氧气瓶等急救设备,并且配备相应的有一定窒息中毒抢救知识的专业人员在现场按应急救援措施实施救援和抢救,根据情况及时送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并根据事故调查处理相关规定报相关部门。(13)灌注桩其它施工要求详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未尽事宜详按现行相关规范、规程执行。(14)对于局部土层较厚段,桩板挡墙成孔过程中易产生垮孔等现象,施工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孔的形成,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不得对现状构筑物造成影响。(15)因抗滑桩机械成孔不易判断岩土分界线及中风化基岩线标高,为控制造价并保证抗滑桩支护安全,应逐桩进行抗滑桩施工勘察以确定岩土分界线及中风化基岩线高程。若勘察反映地质情况与原地勘报告有出入,应及时通知各方,并调整支护设计。5.2.2预应力锚索1、材料(1)钢绞线:本工程采用的预应力锚索选用无粘结低松弛钢绞线,其性能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14的7丝标准型钢绞线,直径d=15.2mm,其强度标准值fptk≥1860MPa。(2)锚具、夹具应符合《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15标准。预应力锚具的锚固力应能达到杆体极限拉力的95%以上,且达到实测极限抗拉力的总应变值不应大于2%。(3)注浆体:锚孔注浆体为M30水泥砂浆,水泥质量应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规定,其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新鲜普通硅酸盐水泥。(4)水灰比:注浆体配制的灰砂比为0.8~1.5,水灰比为0.38~0.5。砂宜采用中细砂,当采用特细砂时,其细度模数不宜小于0.7。砂中含泥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3%,云母、有机物,硫化物及硫酸等有害物质含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1%。拌合水宜为饮用水,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核硬化的有害物资,不得使用污水。(5)外加剂:当采用早强剂、减水剂、CM微膨胀剂等外加剂时,其质量标准要符合国家或部颁现行规程规范的要求,其掺量由试验确定。2、锚索制作(1)每孔锚索采用无粘结钢绞线编制而成,钢绞线编的形心与锚环形心重合。(2)荷载分散型锚索应先制作单元锚索,再由2个或2个以上的单元锚索组装成复合型锚索。各单元锚索的外露端,应做好标记。在锚索张拉前,该标记不得损坏。(3)锚索的钢绞线和各单元承载体应按一定规律编排并绑扎成束,不得使用镀锌铁丝作捆绑材料。内锚段需组装成枣核状,量出内锚段的长度并作出记号,在此范围内穿对中支架;支架应能使钢绞线可靠分离,使每根每根钢绞线之间的净距离≥5mm,且使隔离支架处锚索体的注浆厚度大于10mm。编索时一定要把钢绞线理顺后再进行绑扎,最后在内锚固段端头装上锥形导向帽。隔离支架应选用塑料隔离支架。锚固段每1m设置一道对中支架,张拉段每隔2.0m设置一道对中支架,端头2m区段内加密到1.0m,对中支架应保证其所在位置处锚索体的的注浆厚度大于10mm,对中支架之间扎无锌铅丝一道。(4)锚索捆扎完毕,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锚索发生弯曲、扭转和损伤。(5)锚索锚孔口向内20cm处需设置定位止浆环,止浆环可采用充浆膨胀式止浆环、充气膨胀式止浆环或速凝锚固剂加土工布制作。所选用的止浆环必须能承受大于0.8MPa的注浆压力,且不漏浆。止浆环处钢绞线与止浆环之间必须用环氧树脂砂浆或锚固剂粘结并密封好。(6)穿注浆管、回浆排气管,注浆管下口应确保距孔底不小于100mm。注浆管的端部用薄塑料带封堵,在压力作用下冲破,这样,可以防止穿索时堵管。(7)用几种不同的颜色胶带在钢绞线张拉端标识相应的锚固单元(该颜色标识在本工作段是固定的且明确记录在记录表上)。认真检查锚索全段的PE套管,不得有损伤、裸露钢绞线,若有发现,及时用防水胶带包缠,确保防腐可靠。(8)每根锚索的编号与孔号、注浆号等其他的结构、材料编号应保持一致。3、锚索灌浆(1)无粘结式锚索灌浆分锚固段、张拉段灌浆和外锚段灌浆两部分,锚固段、张拉段灌浆在锚索入孔后即可进行,外锚段灌浆则在锚索张拉锁定及验收后的3d~5d进行,或在封锚前1d进行。安装锚索就位后,应首先对锚固段进行灌浆锚固,待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锚墩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30MPa后方可张拉锚索并安装锚具,张拉端的钢绞线必须清洁无油脂,确保锚具夹片与钢绞线在设计荷载作用下不松脱;注:a)张拉时采用张拉应力和伸长率双重控制,张拉后应对锚头和自由段间的空隙进行补浆。b)对土质边坡挡墙锚索张拉时应注意观察,若发现墙身发生变形,应立即停止张拉,在保证墙身不再发生变形的情况下将该张拉荷载锁定。c)锁定荷载详各剖面“锚索锁定荷载表”。(2)锚固段、张拉段灌浆采用M30水泥砂浆,锚固段和张拉段灌浆长度应符合施工图要求,止浆装置位置准确,不论锚索孔的方向如何,注浆均采用排气法注浆;注浆管插至孔底,浆液由孔底注入,空气由止浆环处的排气管排出。(4)灌注前,应对注浆体进行流动性试验,浆液在粘度计流出的时间以不超过6秒为宜;还应进行泌水测定,在量筒中注入500cm3浆液,3h后泌水量不得超过2%。(5)锚固段和张拉段灌浆压力均为0.6MPa~0.8MPa,排气管回浆后即以0.8MPa的压力屏浆,屏浆时间30min以上。(6)对需要进行补偿张拉的锚索,当补偿张拉锁定并经检验合格后,即可进行外锚段注浆,待7d后作外锚段封锚。(7)灌浆结束标准:灌浆量大于理论吸浆量,回浆比重不小于进浆比重,且稳压30min,孔内不再吸浆;4、锚索的张拉锚索正式张拉前,应取0.1~0.2轴向拉力设计值Nt对锚索预张拉两次,使杆体完全平直,各部位接触紧密。①一般情况下,锚索的张拉均采用超张拉持荷稳压、超载安装施工方法,超载系数暂定为1.15,由岩锚试验成果验证调整。②补偿张拉:根据代表性锚索的应力变化情况确定代表区域锚索是否需要进行补偿张拉。一般地,监测锚索荷载损失变化幅值,满足规定指标即预应力损失小于设计张拉力的10%的区域,原则上不进行补偿张拉;反之则需进行补偿张拉。需要补偿的锚索位置根据设计要求及监理指示进行。③对于有补偿张拉要求的锚索,应在张拉锁定后3d~7d进行,补偿张拉的拉力为超张拉力。④锚索张拉建议采用整体张拉,当千斤顶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采用分组分束张拉。⑤张拉过程:分为单股预紧和整束分级张拉两个阶段。单股预紧应进行两次以上,预紧实际伸长值应大于预紧理论值,且两次预紧值之差应在10%之内,以使锚索各股钢绞线受力均匀,再进行整束张拉。整束张拉共分五个量级进行,即张拉荷载分别按设计张拉力的25%~115%逐级依次进行,并且应控制最大张拉力不得超过预应力钢材强度标准值的70%。采用非同时张拉方式进行;其基本原理和操作方式是从最大变形量的单元锚索(最大自由长度)起,按顺序先后张拉,在到达最小变形量的单元锚索(最小自由长度)后,再同时张拉全部的单元锚索(整体张拉);其操作的关键是预先调整锚索的各锚索单元伸长量差值,计算的方法应科学有效且结合试验的有关成果(试验锚索的“非同时张拉方式管理图”)校验,确定准确的伸长提前量。整束分级张拉:初始应力—25%P—50%P—70%P—100%P—115%P(其中P为锚索施加预应力)稳压锁定;除最后一次超张拉要求静载持荷20min外,其余每级加载后的稳压时间为5min;前三次张拉(25%P、50%P、70%P)加荷速率不大于100KN/min,后两次张拉(100%P、115%P)加荷速率不大于50KN/min。预分两次逐级张拉,第一次张拉值为总张拉值的70%,两次张拉间隔时间不应小于3-5天,预应力锚索张拉锁定后锚头应涂防腐剂,。⑥张拉各级加载稳定前后,均应量测钢绞线的伸长值,若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相差超过10%或小于5%,应停止张拉,查明原因后才能重新张拉。⑦加荷、卸荷速率应平稳。张拉时,升荷速率不大于10%P/min或100MPa/min;卸荷速率不大于20%P/min或200MPa/min。⑧松弛损失一般锁定张拉力(不包括所定损失)的3%~4%,在补偿张拉前,应注意检查测力计的读数,若索力超过10%的锁定荷载或地区经验值,应立即进行补偿张拉,若未超过10%的锁定荷载或地区经验值,无需进行补偿张拉。若通过测力计发现异常张拉力时要查明原因进行处理。⑨在全部锚索施工结束后,因已经施加了设计计算的抗滑力,控制了边坡的变形,也由于开挖作业和支护的共同作用,锚索的索力也相应发生变化,应进行全坡面的锚索二次张拉,即按照设计的控制张拉力,用同样的张拉方法,逐个张拉,确保锁定荷载满足设计要求。二次张拉结束后,截去多余的钢绞线,使其外露30cm,安装防护罩,注入油脂,拧上堵头。封锚。⑩张拉时的安全:预应力张拉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时应防止以下情况:夹片脱出或飞出、断丝与滑丝、千斤顶必须有固定设施,以防锚索张拉时锚固段突然失效时千斤顶坠落。8、锚索耐久性构造设计(1)锚头部分:锚索张拉锁定、二次灌浆完成后封口,从锚具量起留100mm的钢绞线,并做厚度不小于100mm的1:2水泥砂浆保护层,再用钢筋网罩封闭,采用C35细石混凝土封闭,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锚具与张拉端与无粘结钢绞线之间采用过渡管连接,过渡管内注入防腐剂,无粘结钢绞线的PE套管伸入过渡管内长度不应小于100mm。(2)自由段:锚索筋材应采用工厂化生产的无粘结钢绞线,严禁采用有粘结钢绞线涂抹油脂套管的工艺方式。(3)锚固段:锚固段部分的钢绞线要剥除PE防护套管,用锯末除去钢绞线防腐油脂,并用面纱清洁擦拭(除油),采用水泥砂浆防腐,施工中应使锚索位于锚孔中部,要求杆体周围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9、锚索监测:监测锚索的数量为总锚索量的5%。10、锚索基本试验及验收试验1、基本试验:锚杆(锚索)施工前施工前必须进行基本实验,基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标准值、锚杆(索)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实验锚杆的锚固长度和锚杆根数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种实验锚杆(锚索)数量均不低于5根。(2)基本试验的常规方法应采用循环加、卸载法。(3)当每组试验锚杆极限承载力的最大差值不大于30%时,应取最小值作为锚杆的极限承载力;2、验收试验:验收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1)锚杆(锚索)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见下表:项目锚索类型孔径(mm)锚索验收试验荷载值(KN)锚索锁定值(KN)10束1×7Φ15.2钢绞线2008895锚杆挡墙1)土石方工程锚杆挡墙土石方开挖进程须满足挡土墙的逆作法施工要求:锚板挡墙的每级开挖高度为锚杆的竖向间距,完成该级锚杆挡土墙施工后方可进行下一级土石方开挖。2)、锚杆工程:1、钻孔:(1)锚孔水平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0mm,垂直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0mm。(2)锚杆孔深不应小于设计长度;宜超过设计长度0.5m。(3)锚孔宜一次性钻至设计长度,确保锚固段进入稳定中等风化岩层。(4)钻孔后应将孔清理干净,并用压风机吹干,成孔后及时放置锚杆、灌浆,间隔时间不得大于6天。(5)锚杆成孔建议采用干作法施工。3)、锚杆组装与安放: (1)组装前,钢筋应除油污、去锈,严格按设计尺寸下料,每根钢筋长度误差不应大于50mm。(2)钢筋应按一定规律平直排列,沿杆体轴线方向每隔2.0m设一定位支架;(3)钢筋接长按施工规范焊接或机械连接。(4)安放锚杆体时应防止杆体扭转、弯曲,杆体放入角度与钻孔角度保持一致。(5)杆体插入孔内深度不应小于锚杆设计长度的95%,杆体安放后不能随意敲击、插拔,不得悬挂重物。(6)注浆:采用M30水泥砂浆,水泥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不低于42.5MPa。不得使用高铝水泥;不得使用污水;注浆压力0.5Mpa。(7)钢筋除锈后,锚杆采用M30砂浆全部封闭,施工中应使锚杆位于锚孔中部。(8)本工程在锚杆施工前,在设计的锚杆位置处做基本试验,以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的粘接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及锚杆的极限抗拉承载力。试验要求及步骤按GB50330-2013附录C.2的要求进行。(9)本工程的所有锚杆施工完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应随机抽检做锚杆验收试验,以检验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其试验要求及步骤按GB50330-2013附录C.3要求进行,验收试验锚杆的数量取锚杆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锚杆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见下表。锚杆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表项目锚杆类型试验荷载值(KN)试验根数1根Φ25HRB400级135该类型锚杆总数的5%,且不少于5根4)、面板工程(1)混凝土:面板混凝土强度均采用C30,混凝土浇筑前,应按设计配合比做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其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按设计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进行浇筑。面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0mm。(2)本边坡为永久性边坡,锚杆挡墙的面板均采用单边支模原槽现浇。(3)墙身设置Φ100通长弹簧透水管,间距2.0m。在高出地面以上0.3m处通过Φ100横向三通管排出,接入就近道路排水系统。墙背采用不小于50cm的卵砾石堆壤等透水材料。有裂隙处和明显出水处宜优先布置。(4)挡墙伸缩缝宽度20mm,伸缩缝每15~25m设一道,缝内灌注沥青麻丝,施工时如遇地质情况变化应增设施工缝。(5)施工过程面板不得完全悬空。5.3施工安全1)参加开挖的人员要遵守所使用机械的安全操作规程,机械的各种安全装置齐全有效。同时支挡结构的基槽开挖均采用机械开挖,严禁放炮和大型机械施工。2)开挖顺序应从上而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并应放坡开挖,开挖临时坡率按设计坡率进行,禁止采用挖空底脚的操作方法。3)施工中出现险情时,根据情况采取如下应急措施:卸载、回填土方、坡底堆沙袋等,待基坑稳定后方可继续施工。4)基坑应做好截排水措施。沟底必须保持干燥,因此设置明沟排水,汇集到集水坑后集中抽走。基抗坡顶四周设置截水措施,将地面雨水及时排走。特别雨季节施工应特别注意加强防排水,防止雨水浸泡边坡,导致因土层力学降低而发生边坡滑塌。5)配合挖土的人员,在坑槽内作业时要按规定坡度顺序作业。任何人不得进入的工作范围内。装土时,任何人不得停留在装土车上。6)开挖的坑槽边禁止堆土、堆料、停放机械。7)发现地下水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施工安全。8)应注意用电安全。5.4基坑监测1)一般规定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相匹配。应抓住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监测系统。基坑监测应由业主委托具有监测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监测。2)监测项目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本基坑需要进行以下项目的监测工作:桩(坡)顶水平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地下水状况、周边地面道路沉降、周边建筑水平竖向位移、地下管线和裂缝观测等。3)监测频率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贯穿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全过程。监测工作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对有特殊要求的基坑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绝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才能结束。监测频率:开挖深度小于5m时对所需监测项目每天监测1次,开挖深度大于5m时对所需监测项目每天监测2次,底板浇筑后对所需项目每天监测2次(深度大于10m)或1次(深度小于10m)。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4)监测报警值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应根据土质特征、设计结果及当地经验等因素确定,当无当地经验时,可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表8.0.4采用。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的限值应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5)基坑巡查基坑工程整个施工期间,每天均应进行巡视检查。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宜包括以下内容: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基坑有无涌水、管涌;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设施是否运转正常;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周边建筑有无新增裂缝的出现;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6管廊标准段结构设计综合管廊的结构设计,是在满足使用要求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现场地形地貌、规划用地、科学大道道路设计方案等,并综合考虑景观要求、附属设施空间需求、工程造价合理性、施工便利性以及文笔大道施工进度等因素,本着断面利用率高、结构安全等原则进行的。结构净空尺寸满足使用和管道安装的需要,并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施工简便。6.1主要工程材料1)混凝土综合管廊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C40,(覆土深度10m以内抗渗等级为P6,覆土深度大于10m抗渗等级为P8);管廊内部垫层及找坡为C20混凝土,基础垫层为C20混凝土,厚度为100mm,防水层、细石保护砼层50mm。2)水泥水泥标号不低于42.5,宜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每个单体结构必须采用同一品种的水泥,水泥品种不准混用。3)骨料使用花岗岩碎石和中砂,严禁含泥或石粉,骨料粒径视结构厚度经试验选择合理级配。4)钢筋及钢材设计采用HPB300、HRB400E钢筋,HRB400E钢筋材料和连接应满足《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18)的要求;HPB300钢筋材料和连接应满足《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178)的规定。HRB400钢筋:抗拉设计强度fsd≥330MPa,标准强度fsk≥400Mpa,弹性模量Es=2.0×105Mpa。HPB300钢筋:抗拉设计强度fsd≥250MPa,标准强度fsk≥300Mpa,弹性模量Es=2.1×105Mpa。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的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其强度和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②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③钢筋的最大力下总伸长率不应小于9%。钢构件:型钢、钢板、钢管等钢材未特殊注明者均为Q235B。焊条:HRB400级钢筋和Q235B钢材采用E43,其余用E50(不锈钢采用不锈钢焊条)。砌体:采用M10水泥砂浆砌MU15砖,砖的材料采用MU30。全部材料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和材料试验部门出具有关证明方能使用。砌体施工质量等级:主要构筑物采用A级,一般构筑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