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罗源第二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福建省罗源第二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福建省罗源第二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福建省罗源第二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福建省罗源第二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罗源第二中学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正确的是()A.内质网中的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中的蛋白质运输到细胞外或细胞内B.线粒体中的核糖体是由大亚基和小亚基组成,可通过认读密码子合成线粒体所需的全部蛋白质C.叶绿体中的色素和液泡中的色素都可能与叶的颜色有关D.中心体存在于部分植物细胞中,溶酶体存在于所有植物细胞中2.为治理蝗灾,古代劳动人民想出了很多办法,如唐人的“利用柴火诱杀成蝗”,宋人的“挖卵灭种”等;当代生态学家则提出,采取“改治结合”,即通过垦荒、修坝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同时结合化学、生物防治等措施,可获得良好的治蝗效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柴火诱杀成蝗是利用行为信息传递的作用B.“挖卵灭种”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C.“改治结合”治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D.生物防治的优点之一是导致蝗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降低3.某男同学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对其家系的其他成员进行调查,结果记录如下:祖父祖母姑姑外祖父外祖母舅舅父亲母亲妹妹----++---(“+”代表患者,“-”代表正常。父亲及妹妹无该病致病基因)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遗传病有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该同学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于外祖父C.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D.若妹妹与患该病的男性结婚,子女不患该病4.共同进化形成了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物种和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生物及有性生殖出现,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B.生物登陆改变了陆地的环境,陆地复杂的环境进一步影响了生物的进化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一些物种的灭绝为其他生物腾出了空间D.营养级越高的种群和进化过程中形成越晚的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5.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B.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C.种群数量达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选择鱼数量为K/2左右捕捞D.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圈养动物减少呼吸消耗,有利于提高与下一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6.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弯曲半边茎内侧细胞比外侧细胞生长的快B.生长素对半边茎内侧细胞有促进作用,对外侧细胞有抑制作用C.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内侧细胞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D.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内外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两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7.有关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DNA合成抑制剂,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可不受影响而继续分裂B.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C.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都会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D.细胞凋亡是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细胞结束生命的过程8.(10分)中国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小麦原产西亚,后来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别B.拓荒种麦,实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C.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相比,不存在空间结构D.引入外来物种均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二、非选择题9.(10分)牛的毛色与真黑素(黑色)和褐黑素(栗色)有关。如图表示牛黑色素细胞中正常基因E控制这两种色素合成的过程,请据图回答:(1)图中色素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酪氨酸酶的合成还需要基因D和F,但两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未知。F与f基因共同存在时,酪氨酸酶的合成量有所下降,表现为栗色;个体缺少酪氨酸酶时表现为白色。①若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该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选择基因型为DdFf和ddFf的两头牛进行杂交得,再让中的黑色牛和栗色牛杂交,则白色牛中的杂合子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②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让基因型分别为DdFf和ddff的公牛、母牛交配,预测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人类胰岛素基因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长度8416bp,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人类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已知。回答相关问题:(1)上图是利用PCR技术获取人胰岛素基因的方法,除了此方法外,还可以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2)利用PCR技术获取人胰岛素基因,在缓冲液中除了要添加模板和引物外,还需要添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经过______轮循环可以得到所需的目的基因,一个DNA分子经过5轮循环,需要引物A_____个,从PCR的过程和DNA分子的特点,试着写出设计引物需要注意的问题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4)利用SDS-凝胶电泳分离不同DNA分子,迁移速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5)利用图示方法获取的目的基因,直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导入大肠杆菌,(选能或不能)___________表达出人胰岛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之后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一种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K0是没释放大型肉食性鱼前的理想环境容纳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水库中的所有罗非鱼形成一个_____________,其特征包括数量特征、____________等,调查罗非鱼的数量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2)据图判断,罗非鱼在a~c段大致呈___________型增长,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时间点放入水库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捕食等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更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基因定点整合可替换特定基因,该技术可用于单基因遗传病的治疗。苯丙酮尿症是由PKU基因突变引起的,将正常PKU基因定点整合到PKU基因突变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替换突变基因,可用来研究该病的基因治疗过程。定点整合的过程是:从染色体DNA上突变PKU基因两侧各选择一段DNA序列HB1和HB2,根据其碱基序列分别合成HB1和HB2,再将两者分别与基因、连接,中间插入正常PKU基因和标记基因,构建出如图所示的重组载体。重组载体和染色体DNA中的HB1和HB2序列发生交换,导致两者之间区域发生互换,如图所示。(1)构建重组载体时,常用的工具酶有________。该实验用小鼠胚胎干细胞作为PKU基因的受体细胞以培育出转基因小鼠,除了胚胎干细胞能大量增殖外,还因为胚胎干细胞_________。(2)为获得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可将小鼠囊胚中的_________取出,并用_________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大部分细胞会贴附在培养瓶的表面生长,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3)用图中重组载体转化胚胎干细胞时,会出现PKU基因错误整合。错误整合时,载体的两个中至少会有一个与一起整合到染色体DNA上。已知含有的细胞具有G418的抗性,、的产物都能把DHPG转化成有毒物质而使细胞死亡。转化后的胚胎干细胞依次在含有G418及同时含有G418和DHPG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在双重选择下存活下来的是__________的胚胎干细胞,理由是_________。(4)将筛选得到的胚胎干细胞培育成小鼠,从个体生物学水平检测,若小鼠__________,说明PKU基因成功表达。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

内质网中的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或其他地方;线粒体中的核糖体只能合成线粒体所需的一部分蛋白质;液泡的色素和某些叶片的颜色有关;溶酶体存在于部分植物细胞中。【详解】A、内质网中的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或其他地方,A错误;B、线粒体中的核糖体只能合成线粒体所需的一部分蛋白质,B错误;C、叶绿体的色素与绿色叶片有关,液泡的色素和某些叶片的颜色有关,比如红色的叶片等,C正确;D、溶酶体存在于部分植物细胞中,D错误。故选C。2、C【解析】

对农业害虫的防治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为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其中生物防治是最常用的一种防治手段,其优点也最明显。对害虫防治手段之一是降低害虫种群K值。【详解】A、柴火诱杀成蝗主要利用了光这种物理信息,A错误;B、杀死蝗虫的卵并不能针对雄性或雌性,没有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B错误;C、垦荒、修坝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可以影响蝗虫生存的环境,降低种群的K值,C正确;D、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来治理害虫,不会用到杀虫剂等药物,因此不会对蝗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D错误;故选C。3、A【解析】

该男子的父母均不患病,但儿子生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但根据该男性患者的家系,不能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由于父亲及妹妹无该病致病基因,因此,该遗传病一定是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B、由于该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母亲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外祖父,B正确;C、由于该遗传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该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C正确;D、由于妹妹无该病致病基因,若妹妹与患该病的男性结婚,子女不患该病,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应用,对于此类试题,关键是能利用口诀及相关条件准确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口诀为:“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4、D【解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详解】A、距今约15亿年前,真核生物及有性生殖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A正确;B、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生物登陆改变了陆地的环境,陆地复杂的环境进一步影响了生物的进化,B正确;C、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一些物种的灭绝为其他生物腾出了空间,例如恐龙的灭绝为哺乳类的兴盛腾出了空间,C正确;D、营养级越高的种群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不一定适应能力就越强,进化过程中岀现的新物种,有些是靠开辟环境中新的生存位置来生存和繁衍的,不一定就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掌握生物共同进化知识,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的进化。5、C【解析】

由于种群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发展,其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呈“逻辑斯谛增长”,环境容纳量(K)则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在K时种群密度最大。【详解】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由环境所决定,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会下降,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A选项正确;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不同种的物种的共存,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B选项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选择鱼数量为K/2-K之间左右捕捞,最多捕捞至K/2左右时停止,C选项错误;各营养级的生物因呼吸而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若能圈养动物降低呼吸消耗,则可以提高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进而提高与下一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选项正确。因此错误的选项选择C。6、B【解析】

生长素作用因生长素的浓度、细胞的年龄、植物的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因细胞的年龄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幼嫩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且其促进细胞生长的效果更明显,导致内侧细胞生长快,A正确;B、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内外侧细胞都在生长,并未体现生长素对外侧细胞的抑制作用,B错误;C、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内侧细胞生长快,由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可推测内侧细胞大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C正确;D、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可能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D正确。故选B。【点睛】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明确生长素的作用因浓度、细胞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其次要求考生根据生长素的作用原理对实验现象(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作出合理的解释。7、D【解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详解】A、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因此添加DNA合成抑制剂,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不受影响而继续分裂,A正确;B、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B正确;C、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都会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C正确;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D错误。故选D。8、A【解析】

1、群落演替是指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的现象。群落演替的类型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发生在火山灰、冰川泥和裸露的沙丘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详解】A、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存在地理隔离,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和不同自然条件的选择作用,导致它们的基因库之间存在区别,A正确;B、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B错误;C、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一样,都存在空间结构,C错误;D、外来物种引进后若能大量繁殖,才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9、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基因的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1/2栗色:白色=1:1或全为白色【解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表示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②表示M激素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分析题干信息:酪氨酸酶的合成还需要基因D和F,F与f基因共同存在时,表现为栗色,个体缺少酪氨酸酶时表现为白色。因此,黑色的基因型为D_FF,栗色的基因型为D_Ff,白色的基因型为dd_、D_ff。【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色素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①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让基因型为DdFf和ddFf的牛杂交,选择F1中的黑色牛(DdFF)和栗色牛(DdFf)杂交,F2白色牛(1/2ddFF、1/2ddFf)中的杂合子(ddFf)所占比例是1/2。②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让基因型DdFf和ddff的牛交配,如果D和F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DdFf(栗):ddff(白)=1:1;如果D和f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Ddff:ddFf=1:1,都表现为白色。【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中和图中信息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有一定难度。10、从基因文库获取或人工合成四种脱氧核苷酸(dNTP)和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331引物自身不能有互补序列引物之间不能有互补序列DNA分子的大小不能因为此方法获得的目的基因中含有内含子,大肠杆菌无法正常识别内含子而对内含子部分转录的mRNA进行翻译,导致合成的蛋白质出现错误【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图示目的基因为人类胰岛素基因(位于11号常染色体上),其通过PCR技术进行扩增,需要A、B两种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包括变性、退货、延伸。【详解】(1)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除了PCR技术,还有从基因文库获取或人工合成。(2)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人胰岛素基因)时,所需的条件有引物、模板(目的基因或人胰岛素基因)、原料(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等。(3)根据PCR过程和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前两轮循环产生的四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不等长,第三轮循环产生的DNA分子存在等长的两条核苷酸链,即仅含引物之间的序列,因此,经过三轮循环可以得到所需的目的基因;一个DNA分子经过5轮循环,理论上至少需要26-2=62个引物,其中A引物31个。引物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引物自身不能有互补序列;引物之间不能有互补序列;引物长度适当;引物能与目的基因两侧特异性结合;避免与扩增DNA内有过多互补的序列。(4)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中分子的迁移速率主要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因此利用SDS-凝胶电泳分离不同DNA分子,迁移速度取决于DNA分子的大小。(5)题干信息显示,图示获取的目的基因含有外显子和内含子,因此直接将含有此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并不能表达出胰岛素,原因是大肠杆菌无法正常识别内含子而对内含子部分转录的mRNA进行翻译,导致合成的蛋白质出现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PCR技术等相关知识点,弄清楚PCR技术的过程和原理,能够利用公式计算PCR技术过程中需要的引物的数量,并能够分析大肠杆菌不能表达出该目的基因产物的原因。11、种群空间特征标志重捕法“J”cc时间点之后罗非鱼种群的环境阻力增大,增长速率变慢使种群数量的最高点没有达到K0K2【解析】

据图分析,a~b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此时食物、空间充足,无天敌,生物无限增长;c-d种群数量增加缓慢;e以后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详解】(1)所有罗非鱼形成一个种群;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鱼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2)罗非鱼在a~c段大致呈“J”型增长,c时间点之后罗非鱼种群的环境阻力增大,增长速率变慢,使种群数量的最高点没有达到K0,所以推测在c点放入了大型肉食性鱼。(3)罗非鱼种群数量在K2附近波动,所以推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更接近K2。【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难点是(2)题需要考生分析曲线的斜率,从而得出增长速率降低的结论。12、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具有全能性内细胞团细胞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贴壁生长正确互换整合正确互换整合后的染色体上只有只有,无、,具有G418抗性,故能在含有G418和DHPG的培养液中生长,错误互换整合后的细胞中染色体DNA上含有和至少1个,而、的产物都能把DHPG转化成有毒物质,故在含有G418和DHPG的培养液中错误整合的细胞死亡尿液中霉臭味显著降低【解析】

DNA重组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