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綦江区未来学校联盟2022—2023学年(下)七年级期中历史试题(闭卷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合堂共90分钟)温馨提示:1.试卷各题的答案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2.答题前将答题卷上密封线内的各项内容写清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1.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政治家,一生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一位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战略家。下列关于隋文帝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581年建立隋朝 B.灭陈,统一全国C.修运河,确立科举制 D.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修运河,确立科举制与隋炀帝有关,C项错误,符合题意,选择C项;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2.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史书记载政府仓库的积蓄可供开销五六十年。下列选项与这种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A.国家统一 B.发展生产 C.大运河的开通 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逐步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并且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称之为“开皇之治”,605年起,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与隋文帝统治无关,C项符合题意;国家统一、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均是“开皇之治”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分别排除A、B、D项。故选C项。3.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C.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D.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把统治者比作船,老百姓比作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说明了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崇尚节俭、虚心纳谏、重视人才”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4.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不一,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C.在位期间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D.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全面、辩证的观点,武则天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D项比较全面评价武则天;隋炀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排除A项;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能作为评价武则天功绩的理由,排除B项;唐玄宗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5.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对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项正确;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B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指的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6.示意图可以直观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图示意图中空白方框处的事件是A.开元盛世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五代十国更迭【答案】B【解析】【详解】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正确;开元盛世不是由盛转衰的事件,排除A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C项;五代十国更迭是在唐朝灭亡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7.“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两首唐诗主要反映了()A.体现出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尚B.反映出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的景象C.展现了唐朝社会安定政治清明D.说明唐政府迫使少数民族汉化【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题干诗句体现出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尚,故A符合题意;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的景象不是唐诗主要反映的内容,排除B;唐朝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不是唐诗主要反映的内容,排除C;唐政府迫使少数民族汉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故选A。8.“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A.嬴政 B.杨坚 C.李渊 D.赵匡胤【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D项正确;嬴政建立秦朝,排除A项;杨坚建立隋朝,排除B项;李渊建立唐朝,排除C项。故选D。9.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等地方官)通签书共同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A.超越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C.分散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与守臣(指知州等地方官)通签书共同施行”,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担任知州,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C项正确;超越知州的权力,表述错误,排除A项;北宋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排除B项;北宋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排除D项。故选C项。10.辽宋夏金时期,契丹族创制了契丹文字,党项族创制了西夏文字,女真族创制了女真文字。材料说明这些少数民族()A.排斥汉族的先进文化 B.摒弃本民族优秀传统C.注重本民族文化建设 D.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辽宋夏金时期,契丹族创制了契丹文字,党项族创制了西夏文字,女真族创制了女真文字”可看出,少数民族通过创建文字,加强对本民族文化建设,C项正确;材料没体现对汉文化的排斥,排除A项;这些民族创建文字都是建立在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没有摒弃本民族优秀传统,排除B项;当时没有学习西方,排除C项。故选C项。11.在与金军的交战中,北宋的军队常常是不战而败,金军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的宋军望风而逃,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对此金军的将领感叹道“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辈岂能渡哉!这段材料反映了宋朝()A.金军骁勇 B.军事的无能 C.防守松懈 D.辽军善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金军进攻到黄河岸边时,防守黄河的宋军望风而逃,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对此金军的将领感叹道‘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辈岂能渡哉!’”可知,宋朝在军事上的软弱无能,B项正确;金军骁勇,不是题干强调的主旨,排除A项;防手松懈,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辽守善战,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D项。故选B项。12.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城市中的店铺多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通晓不绝的夜市”可知宋代城市商业突破时间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打破了唐以来的坊市制度,经商突破了“市”的空间限制,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出现了草市、市镇等各类商贸区,A项正确;市已遍布城内各处,材料中未能反映,排除B项;城市中的店铺多,材料中未能反映,排除C项;坊与市已没有区别,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3.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时期,C项正确;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排除AB项;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14.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各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能正确反映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907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北宋、辽、西夏并立,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1127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根据金灭辽、金灭北宋、建立南宋的顺序,D项正确;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因此辽不可能与南宋并立,③错误,排除含有③的ABC项。故选D项。15.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属于“观点”的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文天祥B.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于大都D.宋高宗和权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答案】B【解析】【详解】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就是对黄巢起义的评价、是对黄巢起义的态度和看法,B项正确;ACD项都是历史史实,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8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0分,第19题6分,共35分。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16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唐的繁荣是在隋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的结果。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将长江南北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结起来,唐朝受惠于这条运河很多。唐承隋科举制并有所变革,使大批出身庶族的才俊之士得以进入仕途,为唐代文化带来新的面貌。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而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唐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影响广而深,这些影响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正确”;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意思的,请在答题卡上填“错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填“未涉及”。A.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制度。()B.唐朝的繁荣完全受惠于隋朝所开创的良好基础。()C.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中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的代表。()(2)根据材料指出唐朝文化具有怎样的时代精神?列举唐朝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影响广而深的史实各一例。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唐朝文化的认识。【答案】(1)A正确;B错误;C未涉及。(2)时代精神: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史实:唐朝对日本影响的史实:日本派的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罗仿唐朝制度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对新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识:唐朝的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唐朝的文化非常兴盛;唐朝文化对世界很多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唐承隋科举制并有所变革”可知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制度,A正确。根据材料“唐朝受惠于这条运河很多”可知唐朝的繁荣受惠于隋朝所开创的良好基础,但“完全”表述过于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B错误。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中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的代表,材料中未涉及,C未涉及。
【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可知,唐朝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朝鲜、日本等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派的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罗仿唐朝制度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对新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合材料信息,唐朝文化繁荣,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唐朝文化兴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周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于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联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于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时间人口唐太宗贞观23年(649年)19000000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37140000人唐玄宗开元14年(726年)41410000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45310000人材料三: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从唐太宗至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人口呈现什么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促成这一趋势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时期我国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分别出现了什么新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经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4)综合上述,我们能得到怎样认识?【答案】(1)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表现:引进早熟水稻品种——占城稻;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任答其中两点)(2)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上升);统治者励精图治;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任答其中两点,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相应给分)(3)人口:南多北少;经济:南方超过北方,南方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大批人口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生产技术。(4)社会安定,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能结合材料说明,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于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可知,实施的政策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知,这表现出,引进早熟水稻品种——占城稻。根据所学可知,其它原因还有,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表格可知,这体现出,人口数量快速增加。根据所学可知,原因有,这一时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可知,人口南多北少,经济南方超过北方,南方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根据所学可知,原因有,这一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表格可知,这体现的原因是,大批人口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生产技术。【小问4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社会安定,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18.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材料二: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可以称之为一枝独秀……科举制度在唐代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材料三: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时期科举次数(次)录取进士总数(人)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宋太祖1518813宋太宗81487186宋真宗121760147宋仁宗134561351材料四: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辽、西夏等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曾实行多次举行科举......而且其所实行的科举制基本是照搬宋代科举制度。——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创立的朝代。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唐朝白居易的诗歌直面社会现实,深受大众欢迎,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白居易诗歌的特点(3)依据材料三,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的表现。并说出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与宋朝采取的什么政策有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依据材料四,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学习汉族文化在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答案】(1)朝代:隋朝;进步:士子可以自由报考,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2)原因: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重要标准;平易近人,通俗易懂(3)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政策:重文轻武;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4)特点:相互吸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解析】【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根据材料“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分析可知科举制的进步之处:士子可以自由报考,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分析可知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重要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彩妆化妆品购销合同
- 喷泉维修施工合同
- 厂房门窗工程承包合同
- 网络安全行业风险防范实战指南
- 天津汽车抵押借款合同
- 保证金质押担保合同
- 药物治疗了吗复习试题及答案
- 略读实践课《昆虫备忘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公园喷灌安装合同范本
- 承包沙场劳务合同范本
- 占用土地赔偿协议书
- 2024年韶关学院辅导员考试真题
- 2025年衢州龙游经济开发区下属国资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北师大高二上】北京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英语试题分类汇编:阅读表达专题
- GB 30720-2025燃气灶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小学生金融知识进校园
- 2024年宁夏电力投资集团招聘笔试真题
- 飞利浦超声基础培训
- 大学生创新创业演讲稿
- 养老床位建设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学打结做毽子》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