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三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上海市十三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上海市十三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上海市十三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上海市十三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十三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新高考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验证DNA是噬菌体遗传物质的实验。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①将大肠杆菌细胞分别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的培养基中培养②将大肠杆菌细胞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③用T2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使T2噬菌体分别被35S或32P标记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注入→复制→组装→释放⑤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DNA的实验方法叫荧光标记法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中,上清液理论上不含放射性,因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⑦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④⑥⑦ D.②⑤⑦2.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与灯高有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3.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依据中心法则(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节B.HIV攻击人体细胞时,人体细胞不能产生HIV的抗体C.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D.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4.蚂蚁种群中蚁后(吃富含蛋白质食物的雌性蚂蚁幼虫发育而成)负责产卵,工蚁(雌性蚂蚁幼虫因摄食蛋白质食物较少发育而成)负责照顾蚁后和幼崽、觅食等,但其很可能永远不会有自己的后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蚁后具有繁殖能力,出生率很低,不利于种群的维持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蚂蚁种群,其未来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多C.用性引诱剂诱杀蚂蚁雄性个体,主要以增大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D.采用样方法调查该种蚂蚁的种群密度时,应在富含蛋白质的地区取样5.近年来的研究初步表明,β­AP(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因。β­AP是由其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的。APP形成β­AP的过程如图所示。根据上述信息所做的推论错误的是()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β­AP,有紫色反应B.β­AP的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C.一个β­AP分子中至少含有39个肽键D.β­分泌酶很可能是突变基因表达的产物6.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Aabb:AAbb=1:2,该种群的每种基因型中雄雌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为A.5/8 B.5/9 C.13/16 D.13/18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玉米籽粒的有色和无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E_F_G_的玉米籽粒有色,其余均无色。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材料表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2)玉米群体中,无色籽粒纯合子最多有___________种基因型。(3)现提供甲(eeFFGG)、乙(EEffGG)、丙(EEFFgg)三个玉米品系,两两杂交。F1的表现型都是___________。(4)为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利用甲、乙、丙设计以下实验:(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让每两个品系之间杂交得到三组F1,再让三组F1自交得到F2,分别统计三组F2籽粒颜色。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若三组F2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均为9:7,则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若一组F2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为1:1,其他两组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均为9:7,则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若三组F2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均为1:1,则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8.(10分)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野生型均为红眼,突变型为白眼。摩尔根用野生型红眼雌蝇与突变型白眼雄蝇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红眼基因和白眼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是____________。(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控制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否则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应该是____________(3)上述实验中,F2个体凡是白眼均为雄性,凡是____________,由于当时尚未对果蝇的Y染色体有清楚的认识,摩尔根对此实验结果的解释是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仅仅位于X染色体上。(4)有人认为在今天看来,仅凭该实验结果尚不能排除Y染色体上有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请以此实验的F1代果蝇、F1雌蝇的测交后代以及自然界的野生型果蝇(不含白眼基因)为材料,从中选出两对杂交组合,对摩尔根解释的可靠性进行独立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这两对杂交组合及其唯一支持摩尔根解释的预期结果)。9.(10分)下图表示宜昌百里荒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成分间的关系图,其中字母代表生物,序号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则图中所示的能量形式有_______________;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图中缺少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2)由于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少,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_______________相对稳定的能力。(3)在繁殖季节,该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动物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体现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棉蚜吸取棉花植株汁液为食,其排泄物含糖量很高可吸引一种黄蚁来取食。科研人员对某地棉田中的棉蚜的种群数量及其防治展开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学上可以通过调查害虫的___________来预测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数量“S”型曲线,属于建立________模型的方法描述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2)瓢虫是棉蚜的天敌,黄蚁可帮棉蚜驱赶瓢虫,棉蚜与黄蚁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使用某种药物防治棉蚜,施药超过一定次数,棉蚜的数量不降反增,请从进化和种间关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大规模单一栽培棉花相比,在棉田周围设置以苜蓿为主的防护带,可降低棉蚜的病虫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某生态茶场依靠“以草养虫”“以草肥田”及生物防治等生产措施,多年来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和除草剂,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请回答下列问题:(1)茶毛虫幼虫能以茶树芽和幼叶为食。调查茶毛虫幼虫的密度,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茶小绿叶蝉以吸食茶树幼嫩部位的汁液为生,茶毛虫与茶小绿叶蝉的种间关系是____。(2)该茶厂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茶场工人在每年4月、7月和10月各进行一次入工除草。从种间关系分析,人工除草的目的主要是____。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人工除草能加快物质循环利用,草秆为茶树提供____。(3)茶场及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游人前来观光、休闲,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价值。茶园弃荒的过程中,茶树下首先出现一年生杂草,再逐步演替到灌木阶段。在灌木阶段,茶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原因是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2)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5)实验过程: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了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简单过程为: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6)分析:测试的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可见,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完成的。(7)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传给后代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详解】①②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要先分别标记大肠杆菌,即将大肠杆菌细胞分别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的培养基中培养,①正确,②错误;③用T2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使T2噬菌体分别被35S或32P标记,③正确;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注入→复制→组装→释放,④正确;⑤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DNA的实验方法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⑤错误;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中,上清液理论上不含放射性,因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⑥正确;⑦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⑦错误。综上②⑤⑦错误。故选D。2、D【解析】

据图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诱捕灯间距和灯高,因变量是回收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详解】A、种群密度是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A错误;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错误;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和灯高有关,C错误;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降低虫害,D正确。故选D。考点:实验分析。点评:本题考查实验分析,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3、B【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逆转录过程;⑤表示RNA的复制过程。【详解】A、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需要经过逆转录过程形成DNA,然后再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蛋白质外壳,即至少要通过图中的④②③环节完成,A正确;B、HIV的遗传机体可以在HIV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抗体无法消除细胞内病毒,B错误;C、通过④逆转录过程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并伴随宿主细胞DNA复制而复制,C正确;D、HIV为逆转录病毒,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因此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HIV的特点准确答题。4、B【解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而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详解】A、蚂蚁种群只有蚁后这种雌性个体具有繁殖能力,但其繁殖能力很强,一定时间内的出生率并不低,且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对其种群的维持是有利的,A错误;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蚂蚁种群,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会增多,若环境条件变差,种群数量也可能下降,B正确;C、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蚂蚁种群中的雄性个体,主要使种群中性别比例失调,从而使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下降,C错误;D、采用样方法调查蚂蚁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D错误。故选B。5、C【解析】

根据题意,β-AP(p-淀粉样蛋白)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成紫色,A正确;“β-AP(p-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征”,则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B正确;据图分析,β-AP分子中氨基酸=695-596-(695-635)=39,则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38个,C错误;β-AP的过程需在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作用下将APP分解,正常的机体发生病变,很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正确;故选C。6、D【解析】

本题应选用配子法来计算基因型概率。在开始审题的时候看到有两对等位基因,但是由于亲本均为bb,因此只要考虑Aa和AA这一对基因,此时应选择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题。【详解】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分析基因型可知只要考虑A与a这一对相对性状个体间的自由交配(因为两个亲本都是bb,后代也全为bb)。据题意无论雌性或雄性,都有Aa和AA两种类型,Aa:AA=1:2,这样亲本AA占2/3、Aa占1/3,这样亲本产生的配子中A占1/3×1/2+2/3=5/1,a占1/1.无论雌、雄均有这两种,均为这样的比例,因此后代AA的概率为5/1×5/1=25/31,aa的概率为1/1×1/1=1/31,Aa的概率2×5/1×1/1=10/31,因此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为25/31+1/31=13/18。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7有色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任意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另一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解析】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有两种,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另一种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题干分析,每对等位基因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才表现为有色,其余均为无色。【详解】(1)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而有色和无色是非蛋白类物质,因此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玉米群体中,纯合子一共有8中基因型,其中只有EEFFGG表现有色,因此无色籽粒纯合子最多有7种基因型。(3)三个玉米品系两两杂交,F1的基因型均为E_F_G_,表现型都是有色。(4)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1为EeFfGG,甲和丙杂交得到的F1为EeFFGg,乙和丙杂交得到的F1为EEFfGg,三组得到的F1分别自交,若每组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均为有色9:7,则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其中一组F2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为1:1,其他两组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均为9:7,则有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另一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三组F2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均为1:1,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属于较难的题目。8、碱基(脱氧核苷酸)序列的不同红眼♀:红眼♂:白眼♀:白眼♂=3:3:1:1雌性均为红眼杂交组合1:野生型红眼♂×白眼♀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是红眼,雄性都是白眼杂交组合2:野生型红眼♂×F1红眼♀预期结果:红眼♀:红眼♂:白眼♂=2:1:1(杂交组合中将“野生型红眼♂”答成“F1红眼♂”或“红眼♂”均不得分)【解析】

题图及题意分析:摩尔根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都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F1自由交配后,F2中红眼和白眼比例3:1,但白眼全为雄性,说明果蝇颜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摩尔根做了假说是控制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则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XAXA和XaY,子一代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子二代的基因型是XAXA、XAXa、XaY、XAY,表现型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雄=2:1:1。【详解】(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白眼基因是由红眼基因突变而来的。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由于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红眼基因和白眼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是碱基(脱氧核苷酸)序列的不同。(2)控制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如果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二者的遗传将和性染色体的遗传呈自由组合关系,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就应该是红眼♀:红眼♂:白眼우:白眼♀=3:3:1:1。(3)F2个体凡是白眼均为雄性,凡是雌性均为红眼(避免写成“红眼均为雌性”或者“雄性均为白眼”),此题意图是考查考生从不同视角观察、发现问题的信息获取能力。(4)检验摩尔根的解释(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仅仅位于X染色体上)是否可靠,关键是杂交亲本的选配一定要使杂交结果能够借以区分出常染色体遗传、伴X遗传和既伴X又伴Y(同源区段)的遗传。这就要求杂交的父本是野生型红眼♂(而非F1红眼♂或基因型不确定的红眼♂),野生型红眼♂不含白眼基因,能够区分Y染色体上有没有红眼基因所造成的不同遗传结果。同时要求母本含有白眼基因,以便在伴X染色体遗传的情况下子代雄性个体有机会出现白眼性状,体现伴X遗传的特点,从而与常染色体遗传和伴X、Y同源区段条件下的实验结果相区分。对于杂交组合1:野生型红眼♂×白眼♀,如果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或者在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子一代无论雌雄将均为红眼;如果仅位于X染色体上,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是红眼,雄性都是白眼。对于杂交组合2:野生型红眼♂×F1红眼♀,如果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或者在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子一代无论雌雄将均为红眼;如果仅位于X染色体上,子一代中红眼♀:红眼♂:白眼♂=2:1:1。【点睛】本题以教材经典实验为素材,考查考生对基因结构与功能、基因突变、伴性遗传的理解程度。借助还原科学史的本来面貌,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假说演绎法对有关遗传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9、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A→D结构和功能物理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解析】

据图分析,图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初级消费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分解者;①一般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捕食关系,⑥⑦表示消费者被分解者利用,④⑤⑧⑨表示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详解】(1)图中涉及到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因此图中所示的能量形式有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图中缺少生产者到分解者的箭头,即A→D。(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3)声音属于物理信息,在繁殖季节,该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动物通过叫声求偶,说明了信息传递维持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关系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图示箭头关系判断各个字母代表的成分的名称以及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明确生产者也会被分解者利用,进而补充图中箭头。10、年龄组成数学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随着施药次数增加,棉蚜的抗药性增强;药物在杀灭棉蚜的同时可能杀死了棉蚜的天敌提高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或为棉蚜的天敌提供食物和栖息的场所)【解析】

1.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2.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共生生物之间呈现出同步变化,即"同生共死,荣辱与共”。【详解】(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中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数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