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_第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课标要求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生命观念建立内环境稳态与平衡观科学思维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式图,建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模型科学探究探究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社会责任了解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关注人体健康目录1自主学习·巩固基础2重难探究·素养达标3实验平台·专讲专练4典题演练·破解高考知识点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自主学习]1.体液与内环境(1)内环境的概念:由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2)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内容。①

,②

,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体液(3)图示为A、B、C、D四种液体之间的关系,请进行分析推断。先判断B为________,则A为___________,C为________,D为________。

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淋巴液2.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1)血浆的成分。①含量中约90%的是

,7%~9%的是________,约1%的是________。

②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各种营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二者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________含量较高。水蛋白质无机盐

激素、各种代谢废物

蛋白质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具体如下表。溶质微粒数量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越

越大越高越

越小越低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Na+、Cl-7.35~7.45多少

[自主检测]1.思考判断(1)有关内环境成分及相互关系的判断①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②人体内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液和淋巴液。(

)③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3。(

)(2)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判断①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②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

×

√2.深挖教材(1)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疱”,甚至是“血泡”。水疱的主要成分是

;血泡的主要成分是

,还含有血细胞。(2)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医生给病人输液时浓度过高、过低有何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中的pH怎样变化?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织液组织液

会造成细胞失水或吸水,从而不能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变小。氧气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知识点二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自主学习]1.动态变化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

中。

动态平衡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1)神经—体液—免疫相对稳定

有一定限度的

外界环境

自身的调节

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自主检测]1.思考判断(1)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2)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3)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深挖教材在分子水平上,存在__________的稳态;在器官水平上,存在着心脏活动(血压、心率)的稳态等;在群体水平上,

存在着稳态现象,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存在稳态。可见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稳态现象都普遍存在。稳态已经成为生物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基因表达种群数量的变化

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

[深度讲解]1.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2个“认清”(1)认清4类内环境的物质。(2)认清4类非内环境的物质。2.明确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内环境成分的记忆口诀营养废物和气体,激素抗体与递质;胞内物质都不是,血浆(血浆蛋白)血红(血红蛋白)要区分。与内环境有关的三个易错点(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中的液体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均不属于内环境。(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考向预测](一)内环境的组成(素养目标:生命观念)1.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与外界相接触,而是浸浴于机体内部的细胞外液中。右图是人体四种体内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丙、丁共同组成人体内环境B.若乙表示肝细胞的细胞内液,则丙为血浆C.若乙中存在大量血红蛋白,则图丁为淋巴液D.若丙为淋巴液,图中缺少一个由甲指向丁的箭头B【解析】若乙表示肝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为组织液,组织液能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能转化为血浆,因此丙为淋巴液,B错误。(二)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素养目标:生命观念)2.(2023年黑龙江哈师大附中校考期末)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A

【解析】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即组织液中,组织液属于内环境,A正确;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属于外界环境,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发生在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双方向(箭头)甲是细胞内液,乙、丙、丁是内环境成分,其中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液。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调节机制

[深度讲解]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1)内环境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2)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协调活动主要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相对稳定状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指标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3.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分析(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引起的常见疾病分析。疾病内环境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变化症状尿毒症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糖尿病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高原反应体内缺氧,血氧过低头痛、乏力、心跳加快发烧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严重腹泻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疲倦、全身不适、恶心(2)组织水肿的成因。

4.人体血浆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2)维持机制。[考向预测](一)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及调节机制(素养目标:生命观念)1.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D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因此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稳态主要表现在温度、pH和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二)内环境失调的原因分析(素养目标:科学思维)2.(2023年广东汕头聿怀中学校考期末)下列病症或疾病与稳态失调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感冒发热,食欲不振——体温过高,酶活性过高B.尿毒症——尿素等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C.中暑——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导致水盐平衡失调D.高原反应——机体散热受阻,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B

【解析】感冒发烧导致食欲不振是因为体温升高,酶活性降低,导致代谢活动紊乱,A错误;尿毒症是肾脏发生病变,无法排出体内多余的尿素、水、无机盐等代谢废物和有毒物质,B正确;中暑主要是机体散热受阻,导致散热<产热,C错误;高原反应是人体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病理性反应,但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没有失调,D错误。(三)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素养目标:社会责任)3.稳态是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以下有关稳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细胞代谢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因此内环境的稳态至关重要C.在分子、器官、种群乃至生态系统等水平都存在稳态D.细胞不仅依赖内环境的稳态,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B

【解析】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保证了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A正确;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是细胞外液,B错误;在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以及分子水平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C正确;细胞与所处的内环境不停地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既依赖内环境的稳态,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D正确。1.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中调节方式的比较调节方式物质分子来源靶细胞或作用部位神经调节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后膜体液调节激素内分泌腺细胞相应靶细胞免疫调节抗体浆细胞抗原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2.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实验理论]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不同变化,对比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的pH维持相对稳定与其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2.实验结果及分析

组别图示结果对自来水的处理

滴加HCl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说明:因不同地区自来水的差异,起始pH不一定都是7)组别图示结果对缓冲液的处理

无论是滴加HCl还是NaOH,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物材料的起始pH不一定正好是7,如动物血浆)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结果分析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这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续表

[方法透析]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1)加入酸或碱时,要逐滴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2)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3)充分冲洗烧杯。实验过程中,多次出现了“充分冲洗烧杯”的要求,但目的不同。检测碱对pH的影响前“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残留的HCl与NaOH反应而使实验现象不明显。更换实验材料前“充分冲洗烧杯”主要是为了防止不同的实验材料混合,影响实验结果。[诊断小练](一)实验原理和方法1.(2023年安徽六安校考开学考试)科研团队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实验中,比较了清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血浆)在加入碱后pH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类型和NaOH的量B.清水组中无维持pH稳定的物质存在C.加入NaOH溶液后,血浆组的pH变化趋势与缓冲液组相似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D

【解析】该实验比较了清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血浆)在加入碱后pH变化情况,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类型。结合题图可知该实验中的另一自变量是NaOH的量,A正确。加入NaOH后,清水组pH发生变化,可见清水组中无维持pH稳定的物质存在,B正确。血浆和缓冲液中都含有缓冲物质,因此在加入一定量的NaOH后pH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随着NaOH加入量持续增大,血浆组和缓冲液组pH均有所上升,变化趋势相似,C正确。结合题图曲线变化可知,缓冲液和血浆中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与缓冲液组相比,血浆组pH明显上升时所对应的NaOH添加量更大,表明血浆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缓冲液组,D错误。(二)实验结果的分析2.(2023年北京高三专题练习)某同学进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部分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生物材料均表现出一定的维持pH稳定的能力B.加入0.1mol/L的NaOH溶液的实验结果与上图基本相同C.据结果推测生物体可能通过缓冲物质维持pH的稳定D.机体维持pH的稳定有利于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B

【解析】蛋清稀释液和马铃薯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均表现出一定的维持pH稳定的能力,A正确;加入0.1

mol/L的NaOH溶液的实验结果为缓冲液、马铃薯匀浆pH稍微升高,而自来水pH明显升高,与题图不相同,B错误;生物组织样液调节pH变化的趋势与缓冲物质调节结果相似,据此推测生物体可能通过缓冲物质维持pH的稳定,C正确;机体维持pH的稳定有利于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因为pH的变化会对酶活性造成影响,D正确。1.(2023年湖北卷)维生素D3可从牛奶、鱼肝油等食物中获取,也可在阳光下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B.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C.小肠吸收钙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D.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C

【解析】肾功能下降会导致维生素D3的活性下降,进而减少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A正确;因为阳光下皮肤中可以进行维生素D3的转化,而活化维生素D3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B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提供,小肠吸收钙减少并不会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