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腧穴讲解_第1页
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腧穴讲解_第2页
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腧穴讲解_第3页
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腧穴讲解_第4页
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腧穴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腌穴

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

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经络学说:是阐述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

系。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一、十二经脉

概念: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是手三阴、足

三阴、手三阳、足三阳,12条经脉的总称。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阴气初起为少阴,阴气较盛为太阴、两阴相交,阴气消尽为厥阴。

阳气初起为少阳,阳气较盛为太阳,两阳相合,阳气极盛为阳明。

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总规律:

a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我们的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b手足三阳经分布在人体的头面、躯干和四肢的外侧;手足三阴经分布在胸腹部和四肢的内

侧。

c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1.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

除六阳脉外,足厥阴肝经也上行头面到达巅顶在百会与督脉相交会。手少阴心经循行,上夹

咽,系目系。

2.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足三阴一胸腹部一“腹为阴”

手阳明一肩前

手三阳一肩背部手少阳一肩上

手太阳一肩后

足阳明一胸腹部

足少阳一胸胁、侧胸部

足太阳一腰背部

3.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手: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

足: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

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少阴在后。“肝脾肾,交八寸”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属脏络腑属

手太阴肺经.......肺.........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心包.........三焦........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心...........小肠........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脾.............胃.......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肝.............胆.......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肾...........膀胱.......足太阳膀胱经

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表,属腑络脏。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络之根本。”,——《类经》

经脉名称联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

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

足阳明经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

足太阴经属脾,络胃,注心中......挟咽,连舌木,散舌下

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

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咽,目内、外眦,耳,鼻

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毗,耳上角

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肝,肺,心........循喉咙,挟舌本

手厥阴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经属三焦,络心包..........•耳后、上、中,目锐毗

足少阳经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

与器官的联系

耳: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目: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

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与五脏六腑的联系

心:手太阳,足太阴,手、足少阴

肝:足厥阴,足少阳,足少阴

脾:足太阴,足阳明

肺:手太阴,手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

肾:足少阴,足太阳

胃,手、足太阴、手太阳、足厥阴、足阳明

大肠:手太阴、手阳明

小肠:手少阴、手太阳

膀胱:足少阴、足太阳

三焦: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阳

胆:足少阳、足厥阴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

交接规律:表里手经接于手;表里足经接于足

同名阳经接头面;交接阴经接胸腹

(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

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a.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

b.有阴阳表里属络的配合关系

c.均有本经自己的腌穴

&有五行属性

e.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

二、奇经八脉

概念: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

脉共8条,故称。

奇经八脉的特点:

1不直接隶属于脏腑,但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2八脉间无表里属络关系,但有阴阳之别:

3上肢无奇经,奇经均分布于下肢和躯干;

4别道歧行;循行无顺逆,无阴升阳降的规律,除带脉横向循行外,皆由下向上纵向循行;

5除任督二脉,余六脉均无络脉;均无自己的专穴,寄穴于它经,不参加气血循环流注。

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腌穴,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任脉:任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人体前正中线,至咽喉,环绕口唇,入目

眶下,联系于目。

功能:①“阴脉之海”,总任六阴经②“任主胞胎”

督脉:督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

上行颠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止于上唇系带。

功能:①“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②“属肾络脑”,肾•脑•脊髓

冲脉:冲脉起于小腹胞中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内;其外行者经气冲穴与足少阴经交

会,沿腹部两侧上行,达咽喉,环绕口唇。

功能:①“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调节全身气血

②“冲为血海”,擅治妇科病

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

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

带脉:带脉起于季胁部(L2),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胆经穴),横行绕身一周。

功能:①约束纵行躯干诸经。②带脉病、妇科病

维脉: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至颈部会于任脉。

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沿足少阳经上行,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功能:①阴维联络诸阴,主一身之里。②阳维联络诸阳,主一身之表(”维持阴阳平衡叽

跷脉:阴跷脉起于内踝下,沿下肢内侧直上,在躯干部伴足少阴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相会合。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从足太阳脉分出,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至目内眦,合阴跷脉;

上额,与足少阳合于风池。

功能:①调节肢体运动。②司眼睑开合

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联络统领: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涵蓄调节:蓄积和渗灌十二经脉气血

“JL正经犹大两渠,奇经犹丈湖律,正经之脉隆威.,则混于奇经。”——《奇经,'除考》

三、十五络脉

概念: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十五络脉是所有络脉的主体。

1.十五络脉的命名:

①“手足+阴阳”,依十二经脉而命名。

②按别络从经脉中分出处的穴位名称命名。

手太阴络脉…列缺手阳明络脉…偏历手厥阴络脉…内关

手少阳络脉…外关手少阴络脉…通里手太阳络脉…支正

足太阴络脉…公孙足阳明络脉…丰降足厥阴络脉…蠡沟

足少阳络脉…光明足少阴络脉…大钟足太阳络脉…飞扬

督脉络脉……长强任脉络脉……鸠尾脾之大络……大包

2.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①十二经脉的络脉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本经络穴分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②任脉别络散布于腹部(身之前)

督脉别络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身之后)

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身之侧)

③浮络、孙络——分布极广,遍布全身。

十二经脉别络............................线状分布

任脉、督脉别络、脾之大络面状、片状分布

浮络、孙络.............................网状分布

3.十五络脉的功能特点:

①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间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

充了十二经脉的不足。

②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侧胸部的经气,从而输

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4.络脉理论的临床应用:

①诊断上:观察络脉变化,以诊察疾病。

②治疗上:a.本经病,b.相表里经病,c.络脉病

③疗法上:刺络疗法、刮疮疗法、拔罐疗法…

四、十二经别

概念: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因其沿线深而

长,又与正经相似,故又称“别行的正经”。

1.十二经别的命名:

①“手足+阴阳”,依十二经脉而命名。

②“别行的正经”,故又称“XXX之正:如“手太阴经别”或“手太阴之正”

2.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规律:

①离一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本经别出(向上走t)

入一经过躯干部深入体腔,联系相关脏腑

出f在头项部由体腔浅出于体表

合一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阳经经脉

六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卜二经别

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六合”。

②向心趋首分布,均从四肢走向内脏头面,无逆顺之分

③在体内循行中,大都与心联系(手太阴经别、手阳

明经别除外),突出了心在脏腑经络中重要地位和

作用,也密切了诸经之间的联系。

3.十二经别的功能作用:

①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内外、脏腑之间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

②加强了阴经与头面部的联系(“六合”),扩大了阴经经脉在体表的主治范围。

五、十二经筋

概念: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1.十二经筋的命名:

“手足+阴阳”,依所连属的十二经脉而定名。物;手太阴肺经的经筋称“手太阴经筋”

2.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特点:

①多行于体表,不入内脏,且均从四肢末端一头身

刚筋(阳):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

柔筋(阴):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

②结聚于关节、骨骼和肌肉丰满部位,散络头身

③十二经筋均有所主病候(“经筋病”)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沿膈内循本经上行结于贲(胸)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沿席外循本经上行结于角(头)

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沿股内侧循本经上行结于阴器(腹)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沿股外侧循本经上行结于九页(面)

经前名称病候

手太阴经前其成息贲(即胁下积块)者,胁急,吐血。

手阳明经前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足阳明经筋胫转简,即跳坚;有寒则急,有热箭地纵。

足太阳经前阴器S1痛,上引脐及两胁;膺中,脊内痛。

手少阴经筋内急,心承伏梁(即心下根块),时网。

手太阳经箭肩胛至颈项痛,头晕,颈前急颈部结节。

足太阳经筋足眼肿,阐挛,脊反折,肩不举,缺盆扭痛

足少阴经筋蠲(癞痛),手足抽播,痉(强直),不能U0

手厥明经筋胸痛,息贲。

手少阳经筋舌卷。

足少阳经筋鹿乳胁部筋急,左头角受伤不用。

足厥阴经箭阴器不用(阳痿),寒则阴缩人,热则纵不收

经筋病三大主症:①疼痛②功能障碍③经筋局部病变等

经筋病多为筋肉方面病候及与动作有关的病侯,如筋肉拘挛疼痛、弛缓、转筋、肢体的强直

和抽搐等。针灸治疗多取相应经脉及局部取穴而泻之;以痛为输;推拿按摩。

3.十二经筋的功能作用:

①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宗簿i束皆而列机条也。”——《素问•痿裕》

②部分经筋入体腔,起到固定内脏的作用。

4.十二经筋的应用:

①治疗多取相应经脉及局部取之而泻之

②“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腌”

③经筋理论在推拿按摩中的应用

六、十二皮部

概念: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是指与十二经脉

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

1.十二皮部的命名:

“手足+阴阳”,按其所属正经分布部位而定名。

加: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分布区域的皮部称“手阳明皮部”

2.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

①分布区域:

以十二经脉在体表走行分布为依据划分,范围比经脉更广。(“面”的划分)

②分布特点:

分布在皮肤表面,无十二经脉之逆顺流注,亦无经筋、经别之向心性分布。

3.十二皮部的功能作用:

①生理上:机体的卫外屏障,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②病理上:皮部一络脉-经脉-六腑一五脏

a.外邪入侵必经之路(传注病邪)

b.内脏疾病反映于体表(反映病证协助诊断)

③临床应用:针灸、刮痂、拔罐等外治法的施术部位;

皮肤针、刺络、贴敷等疗法中的应用

经络系统的作用:(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嘛头痛阳明兴痛一取汩朗经穴;

后灵痛一一太阳头痛一—取太阳经穴;

偏显痛一一夕阳杀痛一—取夕阳经穴/

头顶痛一一假税灵痛一—取屐桐经穴。

脸穴总论

腌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一,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腌穴,简称“经穴”。

清李学川《针灸逢源》361

十四经穴的特点

⑴十四经穴都定名、定位、归经、定主治、定刺灸方法,是腌穴的最高形式。

⑵卜四经穴是喻穴的主干,全部分布在十四经主干线上(凡是经穴均分布在十四经上,而分

布在十四经上的腌穴不见得都是经穴如印堂、太阳等)。

⑶十四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主治范围广泛。

二,奇穴:

既有•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卜四经脉系统的月俞穴。

文革期间,新穴剧增,如郝金凯《经外奇穴图谱》就载有1595个奇穴。

现在临床常用的只有三十多个奇穴。

奇穴的特点

(1)有明确的名称、位置、但无经脉归属。

⑵较为分散,大部分不在经脉主干线上,即分布规律性不强。

⑶主治的针对性强。(主治单纯)

(4)有些虽名为奇穴,但实际上就是经穴。

⑸有的奇穴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

(6)有一穴属于数经的现象。

三,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腌

穴。又称天应穴。

阿是穴的特点

⑴无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

⑵是腌穴的最早形式,阿是穴只要疗效确切,就可命名、定位、定主治,作为经外奇穴。

⑶阿是穴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多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的痊愈而消失。

(4)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阿是穴来源:①出自《内经》所说“以痛为腌”。

②“阿是”之名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

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日阿是穴也”。

月俞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近治

远治

特殊治

特走穴

I•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腌穴,称为特定穴。是针灸临床上最常用

的经穴。

1,特定穴的类别(10类)

四肢一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

邦穴八脉交会穴(肘膝关节以下为主)

躯干一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周身一八会穴、交会穴

2,特定穴的数量

特定穴共有149个(未计算交会穴),除去重复的20个,共有129个,占整个经穴的1/3

多。

(一)五输穴

1.概念: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特定喻穴,简称“五

输”。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海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2.五输穴分布:

比喻脉气状况.................腌穴位置

所出为井:水之初流经气所出,脉气浅小...............手、足之端

所溜为荥:水之微流经气流动,脉气稍大..................本节之前

所注为输:水流较大经气渐盛,脉气较大..................本节之后

所行为经:水之畅流经气通畅,脉气较盛..............腕踝关节以上

所入为合:百川入海经气盛大,脉气充盛,汇合脏腑.....肘膝关节附近

3.五输穴的名称:“六十六穴歌”

4.五输穴的特点:a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

b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

c呈向心性分布。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

d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5.五输穴的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五输井荥输经合

阴经木火±金水

阳经金水木火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荣,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灵根•顺气一Q分为四时》病在胜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荣;病时间时总者,

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唯经•六十八唯〉〉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乘热,合主逆专而泄。

近代临床应用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荥穴清热泻火,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

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井主心下满: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

荥主身热: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澹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

口燥舌干等。

输主体重节痛:主治脾之疾患,如皖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

大便滤稀等。

经主喘咳寒热:主治肺之疾患。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

大便失调等。

合主逆气而泄:主治肾之疾患,泄:二阴病变,如遗精、遗尿、大便失调等肾气失充的疾患。

b.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一补母泻子法

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临床运用:⑴本经子母补泻

⑵他经子母补泻

c.按时选用

(1)结合四季应用五输穴

“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难经•七十四难》)

春夏之季,阳气隆盛,经气上浮,即人体之气也行于浅表,故应浅刺井荥;秋冬之季,阴气

隆盛,阳气在下,人体之气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

2)子午流注针法

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

地支等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法。

(二)原穴、络穴

原穴1.概念: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腌穴,又称“十二原”。

原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2.分布:多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3.名称:(12)“六十六穴歌“。“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4.原穴的特点:a与脏腑之原气关系密切。

b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c阴经输原合一。

5.原穴的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相关脏腑的疾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

赌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②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灵根•九针十二原》:“五脏之有痪者,务取之十二原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

胜六腑之有疾者也。“

(原先通过三焦布致于原文,故针灸原文能通达三焦原先,调整脏腑经络功能。当脏腑经络

发生病变时,可选.其相应的原文,发挥其扶助正与,抗御外邪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脏腑虚弱,

经气,运行无力等病证。)

络穴1.概念: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腌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2.分布: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

长强位于尾舐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3.名称:

4.络穴的特点:”一络通两经”;“一络治两经”。

“络脉正在两经之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治。”《针经指南》

5.络穴的临床应用:①治疗本经病证。

②治疗其表里经的病证。

③治疗其络脉的病证(P118)。

④原络配穴法。

原络配穴法: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

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先病、病重者为主,取原穴,;后病、病较者为家,取络大

大接经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原穴——络穴

肺原太渊——大肠络偏历——胃原冲阳——脾络公孙---心原神门——小肠络支正——膀

胱原京骨——肾络大钟----心包络大陵——三焦络外关——胆原丘墟——肝络蠡沟。

络穴——原穴

肺络列缺——大肠原合谷——胃络丰隆——脾原太白----心络通里——小肠原腕骨——膀

胱络飞扬——肾原太溪----心包络内关——三焦原阳池——胆络光明——肝原太冲。

躯干部络穴

任脉之络一鸠尾治疗胸腹部病症。

督脉之络一长强治疗腰背和头部疾患.

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网罗周身气血一大包治疗全身疼痛。

(三)郑穴

1.概念: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那穴共16

个。

2.分布: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3.名称

4.郊穴的特点:生理上:脏腑经络气血深聚之处。

病理上:脏腑经脉病变的反应点。

治疗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脉、本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症。

"气血多""住置深""能救急”

5.临床应用:

①有助于诊断相应经脉及脏腑疾患。

②是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和相应脏腑严重或顽固性疾病,尤其是急症有独特的疗效。

阴经部穴常用来治血证;fa经鄙大常治气形两伤病证(痛证)

(四)背俞穴、募穴

1.概念: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腌穴,是脏腑气机活动最活跃的部位。又称为“俞穴”。

背俞穴共12个。

2.名称:以相应脏腑命名。

3.分布: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

4.临床应用:

①反映脏腑病候,协助诊断:

“则欲得而验之,接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命也。”《灵根•背命》

"阴痛行阳”《唯经-六十七唯》

特点:更侧重反映五脏疾病。(背会穴临床上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虚实盛衰。当背命大局部

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结节、陷下、条奈状物、压痛.过敏、出血点、丘■疹及温度或电阻变

化时,往往反映相关脏腑的功能异常。)

②治疗相应的脏腑病,特别是五脏病症的重要用穴。

③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五官五体)等病症。

"阴痛治阳”《素问-阴阳应象大•沦》

常用配穴方法

俞原配穴:治疗五脏疾病。

俞募配穴:是脏腑发病时,使用本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相配的方法,用于治疗脏腑疾病。

募穴

1.概念: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月俞穴,又称为“腹募穴”。募穴共12个。

2.分布:募穴多为脏腑在体表的投影区,故分布上大体与对应脏腑所在部位相接近.

(募穴分布有集中趋势,其中有6个分布于任脉上,为单穴,有6个在循行于胸腹部

的经脉上(肺、肝、胆、胃),为双穴。)

3.名称

4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疾病"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唯经?六十七唯》

特点是:侧重反映六腑的疾病。

(日月穴疼痛,对取痞有物•助诊断的意义。中脱部住胀痛对胃病有物•助辨新的意义。)

②治疗相关脏腑病“阳病治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特点是:偏重治疗六腑的疾病

感病患者,可针剌胆募日月大进行治疗;胃病患者,可从胃募中脱穴卷治。

③俞募配穴治疗相关脏腑病

六腑有病(阳)——反映于胸腹部(阴)的募穴

五脏有病(阴)——反映于背腰部(阳)的俞穴

“阳病行阴”“阳病治阴”;“阴病行阳”“阴病治阳”

募穴与背俞穴互补,形成了古代配穴的经典理论。应用时,•般“先阳后阴”

④募合配穴治疗六腑病证。

腹募穴与下合穴配合治疗相应六腑疾患。

(五)下合穴

1.概念:合,汇合。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腌穴,下合穴共有

6个。

2.下合穴的分布:

①均位于下肢;

②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即是本经五月俞穴的合穴;

③大肠、小肠、三焦除五输穴的合穴,在下肢又另有下合穴。

(相合规律是按脏腑功能相合的原刈:《灵根•本籍》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

大肠.小肠的下合大同住于胃经;三焦是"太阳之别","人络膀胱",为"决渎之含,

水道出焉”,与膀胱均为水液之腑,都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所以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足

太阳膀胱经上。)

3.名称:

4.临床应用:

①协助诊断六腑疾病。

②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腑”。

《素问•咳论》“治府者,治其合”。

③募合配穴。

下合穴主治表

六腑下合穴主治病症

手小肠下巨虚(胃)泄泻

三大肠上巨虚(胃)肠痈,痢疾

阳三焦委阳(膀胱)三焦气化失常

足膀胱委中癖闭、遗尿

三胃足三里胃脱痛

阳月旦阳陵泉蛔厥

下合穴与募穴治病特点:下合穴:偏于内腑,重在通降

募穴:偏于内腑或阳经的病证

(六)八会穴

1.概念: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腌穴,称为八会穴。

2.分布:分散在躯干和四肢。

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能干部

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脏会一章门

章门,为肝经穴,又为脾之募穴。古有“五脏皆秉气于脾”之说,故令脏会于章门。

具有疏肝健脾的作用。

腑会一中脱

中脱,为任脉穴,又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秉承于胃”,胃为“太仓”,故令腑会于中院。

具有通腑理气,调和肠胃的功效

气会一膻中

膻中,为任脉穴,又为心包之募穴,位于胸中,为宗气所聚之处。内应于肺,肺主一身之气,

故令气会于膻中。

具有调畅气机、宽胸降逆、益气补气之功效。

血会一膈俞

膈俞,归属膀胱经,位于心俞、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令血会于膈俞。

具有止血、养血之功效。治疗与血相关的各种病症。

筋会一阳陵泉

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故令筋会于阳陵泉。

具有濡养筋脉的作用,治疗由于筋脉失于濡养所致的筋脉挛急、筋脉迟缓等病症。

脉会一太渊

太渊,为肺经原穴,位于寸口处,为脉之大会,故令脉会于太渊。

具有理气、通脉等作用,治疗与心肺两脏相关的病症。如无脉症、高血压等病证。

骨会一大杼

杼骨,即椎骨,穴近第一胸椎骨,故名大杼,是柱骨之根,故令骨会于大杼。

具有强健骨骼的作用,治疗骨骼和骨关节的病症。如项背痛等病症

髓会一绝骨

绝骨,为胆经穴,“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令髓会于绝骨。少阳行头身之侧,多骨节,

故主骨所生病,其病“诸节皆痛”。如中风后期下肢的痿症、瘫痪等均可应用绝骨穴治疗。

4.临床应用:

①主治与其所会八种脏器组织有关的病证。

如:中房.章门配合治疗脏腑病。阳陵.大杼*绝骨配合治筋.膏、髓病。

②治某些热病。《唯经•四十五唯》“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火也”。

③都会配穴。品最配膈俞,梁丘•配中脱。

(七)八脉交会穴

1.概念: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膈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和“八

脉八穴”。

2.分布:腕踝部上下(肘膝关节以下)

3.名称

公孙一络别走足阳明胃经一入气街中与冲脉相通(冲脉起于肾下胞中,经会阴,出于气街,

并足少阴肾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的R经脉从胸走手,在胸中与阴维相通。(阴维起于“诸阴交”,维系、联络全身阴经)

阴维与冲脉合于胃心胸。主治胃病、心病、胸膈病。

力A循II外上肩与阳维脉相通。(阳维起于“诸阳会”,维系、联络全身阳经)

走鹰滋f“过季胁”与带脉相通。(带脉起于季胁,绕身一周)

带脉和阳维脉相合于目锐眦、耳后、肩、颈、缺盆、胸膈部。

后溪一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一与督脉相通(大椎)。(督脉贯脊,入络脑,主治脊柱强直,

角弓反张,癫、狂、痫。)

向㈱f为阳跷脉所起(脉气所发)之处,故与阳跷脉相通。

阳跷脉和督脉相合于目内眦、项、耳、肩。主治头项病、耳病、目病、肩病

列缺f通过经脉“从肺系”与任脉相通。(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至肺系,上面,环唇,

入目•)

解如为阴跷脉所起(脉气所发)之处,故与阴跷脉相通。

阴跷脉与任脉相合于肺系(喉咙、气管)、咽喉、胸膈。主治肺病咳嗽、胸膈病、咽喉病。

八脉交会穴的配伍和应用

归经会穴八脉主治主治两脉相合病症

脾经公孙冲脉腹部气逆而拘急合于胃、心、胸

心包经内关阴维脉心痛、忧郁

胆经足临泣带脉腹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三焦经外关阳维脉恶寒发热、腰痛

小肠经后溪督脉脊柱强痛、角弓反张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膀胱经申脉阳跷脉目痛从内眦始,不眠

肺经列缺任脉疝气、带下、腹中结块合于肺系、胸膈、咽喉

肾经照海阴跷脉多眠、瘾闭

配穴原则:

a阴经两对相配为五行相生;治五脏在里之疾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主治胃、心、胸部病症。

列暴任脉连野东,阴跷黑海膈喉咪。主治。胃喉、胸膈.肝病和阴虚内热。

b阳经两对相配为同气相应,偏治头面、肢体在表之病。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主四目内眦、耳.项、后胛部住病及发热恶聚等表征。

临注朋经连带脉,阳雄日锐外关逢。主治日外眦、耳、颊、颈、肩部病及束热往来症。

4.临床应用:

①治疗各自所属经脉的病证(正经病)。

②治疗相关的奇经的病证。

③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两穴合用共同治疗有关部位的疾病。

④以八脉交会穴为基础,创立按时取穴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

“人法老,奇经人人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

“周身三百六十穴疏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院于人夫。”李梃《医学入口》

(八)交会穴

1.概念: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腌穴。

2.分布: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一般阳经与阳经相交,阴经与阴经相交。

3.临床应用:治本经疾病,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

4.,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含义: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基本物质,也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

基础。

来源:自然界的清气,水谷之精气,先天之精气,由肾、脾胃和肺综合而成。

分布:分布于脏腑和经络之中。

功能:维持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

♦一定位法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证"。一《标幽赋》

“及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一《备急千金要方》

“穴点以差讹,治疗全然缴缪。”一《圣惠方》

常用腌穴定位法:1骨度分寸定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