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考达标练学问点一中华文化在沟通中发展1.下图的洛阳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北魏孝文帝刻记造像。据此可知,此碑()A.印证三教并行政策推行B.表明北魏统一说汉语C.受到外来文化传播影响D.体现佛教完成本土化2.清朝顺治帝特殊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这从侧面说明白()A.东学西传B.西学东渐C.欧风美雨D.对外开放3.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更表。这一变更反映出近代中国()时间主题代表文献或译作鸦片斗争后了解世界《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等其次次鸦片斗争后求强求富《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等甲午斗争后救亡图存《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20世纪初民主革命《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20世纪初科学启蒙《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A.社会性质不断变更B.西学理念慢慢深化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D.民族意识慢慢强化学问点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4.《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由此表明()A.《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B.《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C.《源氏物语》是探讨中日文化沟通的重要参考依据D.《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5.公元8世纪,日本在京城建立高校寮,人数在四百人左右,设秀才、进士等科,以《周易》《尚书》《周礼》《诗经》《礼记》等作为指定教科书,学生毕业后被称为“举人”,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A.照搬唐代的科举制度B.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C.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D.深受唐朝制度文化影响6.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信任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挚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行能也不应当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样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D.家庭凝合力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7.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建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依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些反映出汉字的传播()A.变更了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基础B.消退了东亚地区文化沟通的障碍C.推动了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取D.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答题区]题号1234567答案选考高分练1.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敬重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为‘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慢慢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2.利玛窦来华后着儒服行儒礼,他带来的奇器和科学学问吸引了一大批士绅,平均每日来访者多达20余人,他在写给西方教会的信中说“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应当具有才能,因为我们所要接触的都是才智高强而学问渊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A.西学传播遭到猛烈抵制B.西学东渐推动社会转型C.东西文化沟通日益频繁D.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3.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驾驭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蜜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B.标记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4.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主动应对,在文化学问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涵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5.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阅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沟通为主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靠中国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6.下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B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涵性C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须要D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觉易经图可以用来说明二进制数表《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7.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学问,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吸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答题区]题号1234567答案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仿照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高校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取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特殊欣赏中国的教化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1)依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谈谈你对中外文化沟通的相识。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考达标练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记载了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北魏孝文帝刻记造像的《杨大眼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之一,是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记中书法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之一。佛教造像,始自印度,后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和中国,《杨大眼造像记》深受佛教造像这一外来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教并行,解除A项;材料与“北魏统一说汉语”无关,解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佛教完成本土化,解除D项。故选C项。2.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西学慢慢东来,出现“西学东渐”的现象。顺治帝对汤若望大力夸奖,并任命汤若望主持钦天监工作,是西学东渐的反映,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顺治帝对西学的赞许,不能反映东学西传,解除A项;汤若望是欧洲传教士,材料与美国无关,解除C项;当时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解除D项。故选B项。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阅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这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慢慢深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性质不断变更,解除A项;“民主观念持续更新”只符合材料部分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D项。故选B项。4.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可知,《源氏物语》引用了许多中国诗歌,可以作为探讨中日文化沟通的重要参考依据,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源氏物语》是一部描写了平安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的古典文学名著,并不是诗歌总集,解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知其作者久居长安,解除B项;《源氏物语》引用了许多中国诗歌,但没有体现其取材中国故事,解除D项。故选C项。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解读题干信息,公元8世纪,日本仿照唐朝设立国子监的做法,在京城建立高校寮,以《诗经》《礼记》等中国儒家经典作为指定教科书,日本借鉴唐朝的科举制,设秀才、进士等科,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深受唐朝制度文化影响,D项正确;日本的选官制度与唐代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全相同,“照搬”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A项;材料反映日本的教化和选官制度受唐朝影响,但未提及其他方面的改革状况,不足以得出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解除B项;教化和选官制度只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仅凭此不能得出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解除C项。故选D项。6.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信任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挚友以至整个社会”可以看出李光耀认为亚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脱不了儒家文化,这说明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儒家文化确定程度上推动新加坡的发展,B项正确;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并不一样,解除A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是指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材料没有体现,解除C项;家庭凝合力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确定的推动作用,而非阻碍,解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古代中国文明远远领先于周边国家,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建出本国文字,既有助于本国国内的文化沟通,也有利于吸取中国文化,从而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D项正确;儒学文化圈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传播,材料内容是汉字的传播,解除A项;B项说法太确定,解除;汉字传播有利于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取,而不是推动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取,解除C项。故选D项。选考高分练1.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这体现了佛教主动融合儒家精神,深受中国文化浸润,D项正确;“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慢慢趋同”的说法错误,解除A项;材料未体现佛教成为统治工具,解除B项;“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C项。故选D项。2.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有着特殊的儒家文化,与天主教教义有着天壤之别,来华传教的利玛窦实行适应中国文化的方式,着儒服行儒礼,以弥合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达到传播天主教的目的,D项正确;“西学传播遭到猛烈抵制”的说法过于夸张,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一度引起了部分上层士大夫的关注、学习,解除A项;当时西学东渐没有推动社会转型,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只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状况,并未体现“东西文化沟通日益频繁”,解除C项。故选D项。3.答案:D解析: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出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照旧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4.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利玛窦是明末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人,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是介绍西方数学的著作,体现出当时在文化学问层面部分国人呈现出对西方科学文化比较开放与包涵的看法,B项正确;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文化,A项错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与“东西方碰撞交融”无关,C项错误;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并不能反映出中国文化学问界的看法,D项错误。5.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从先秦到唐宋,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A项正确;“以物质沟通为主”,单纯从材料无法体现,解除B项;C项表述确定,且与史实不符,解除;D项表述确定,解除。故选A项。6.答案:A解析:西周时期,“周礼”由周公整理、改造远古到殷商礼仪而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说法属实,与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的结论对应正确,A项符合题意;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不能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涵性,解除B项;伏尔泰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否定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是其反封建的手段,不能说明传统儒家思想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须要,解除C项;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觉易经图可以用来说明二进制数表,不能说明《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解除D项。故选A项。7.答案:C解析:由所学学问可知,在地理大发觉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下,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主动的影响,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对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起到了确定的作用,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中学西渐”是在明清时期保守的对外政策和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并没有凸显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解除A、B项;由所学学问可知,“中学西渐”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解除D项。故选C项。8.答案:(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化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