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探究的文献综述2300字】_第1页
【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探究的文献综述2300字】_第2页
【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探究的文献综述2300字】_第3页
【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探究的文献综述2300字】_第4页
【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探究的文献综述23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外研究综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国外的学者往往有着更为集中性与一致性的研究方向,具体来说,主要是集中在推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所拥有的商品化与本真性、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领域。“非遗”的立法保护方面,MichaelS.Siomnsto(2000)在他的研究中,深入的剖析了澳大利亚北方区域的土著人所具备的传统文化处于旅游环境下所面临的生存基本情况,总结出在旅游业中土著居民、传统艺术、本土文化、国际知识产权相互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其所具备的重要作用[1]。DanKnox(2008)研究了苏格兰东北部民谣的再创作,观察了本地社区居民和外地游客对民谣改编的态度变化,揭示游客真实性诉求的复杂性,其诉求主要受语境和环境的影响[2]。Saphinaz-AmalNaguib(2013)研究博物馆在构建移民和侨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的工作,探讨在国际移民环境的背景下,博物馆如何保护移民的自尊和社会凝聚力,如何记录、保护和维持移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在研究侧重点上,国外学者似乎更多的倾向于从宏观角度去研究非遗的民族文化、非遗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在“非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方面,国外的学者几乎一致的态度觉得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往往会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其特征,从本质上来看,旅游属于一种难以避免的冲击方式,持续性的现代化与同质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旅游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他们认为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是综合多方面的,有正面影响、负面影响,也可能是相互促进的。正面影响是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和传承,让非遗在不同的时代下都能焕发生机活力;负面影响是可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异或破坏。2国内研究综述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有了界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把目光转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上来,研究的范围比较集中,主要是关于如何认定、旅游产业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旅游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徐赣丽(2005)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需要引进旅游市场机制,要调动政府、学者、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探讨了商品化、舞台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4]。陈莉(2007)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和前提下,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交叉,提出不同性质的文化遗产要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要多关注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在精神[5]。阎友兵(2011)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包括区域内的产业联动和区域间的产业联动发展模式,认为两大产业实现共赢,就要通过建设两大产业的发展基地和培育产业集群的模式,打造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复合型产业链等[6]。雷蓉、胡北明(2012)对2003-2011年间“非遗”开发的三个焦点:开发模式、开发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开发过程所采取的措施,基于此实施相应的综合概述,最终得出今后需要注重的焦点是针对不同种类的“非遗”保护与开发之间的主从关系这一结论[7]。戴俊骋(2018)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的地方建构有重大影响,因此要尊重当地居民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当地居民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这样才能实现地方经济和文化融合可持续发展[8]。张秉福(2019)研究京杭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机制,包括动力机制、互利机制、合作机制、保障机制和创新机制等方面内容[9]。翁渭亚(2020)在其研究的“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初探”中分析了非遗是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乡村旅游的看点、立足点和突破口,提出面向青少年人群为主的研学旅游有助于非遗的传承保护,通过文旅融合这一契机,打造一支复合型的非遗人才队伍[10]。综上所述,在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空白的,而非遗对于旅游发展又有一定的促进积极作用,只要处理好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旅游开发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江西省也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它与旅游结合起来保护性开发,可以为非遗保护带来新的形式,更好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能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形式,带动江西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参考文献(References)[1]MichaelS.Simons.Aboriginalheritageartandmoralrigh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0,27(2).[2]D.Knox.SpectacularTradition:ScottishFolksongandAuthenticit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8(35):255-273.[3]Saphinaz-AmalNaguib.Museums,DiasporasandtheSustainability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J].Sustainability,2013,5(5):2178-2190.[4]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4):173-180[5]陈莉.从民间传统娱乐文化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文艺研艺研究,2007(02):105-110.[6]阎友兵,李周昕.湖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10):96-99.[7]雷蓉,胡北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04):12-16.[8]戴俊骋,李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和地方建构[J].旅游学刊,2019,34(05):3-5.[9]张秉福.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研究[J].中州学刊,2019(08):91-96.[10]翁渭亚.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初探[J].百花,2020(06):49-51.[11]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M].外文出版社,2012(4).[12]龙先琼,蒋小梅.旅游开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土家族为个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6):39-45+63.[13]苏勇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J].海洋信息,2008(04):17-19.[14]虞阳,戴其文.基于游客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04):472-476.[15]张捷.区域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旅游业价值研究——九寨沟藏族民俗文化与江苏吴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比较研究之一[J].人文地理,1997(03):24-28+78.[16]姚东亚.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研究[J].东西南北,2020(03):122.[17]刘小泉.江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