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新高考名校联盟”高一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新高考名校联盟”高一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新高考名校联盟”高一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新高考名校联盟”高一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新高考名校联盟”高一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浙江省“新高考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全媒体时代,我们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多种终端获得想要的信息。这对于必须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表演固定内容的戏剧艺术产生了很大冲击。一方面,人们被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海量信息淹没,大量碎片化、浅表化的文化产品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随着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5G技术的运用和各种直播平台的普及,戏剧艺术长期引以为豪的沉浸式体验、现场互动感也逐渐失去优势。但挑战与机遇同在,戏剧人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便能迎来新的繁荣发展。首先,我们应对戏剧抱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实体剧场演出给观众带来的集体审美仪式感是网络虚拟空间无法比拟的,戏剧给观众带来的思考、感动、审美愉悦,又是任何碎片化、浅表化产品望尘莫及的。由此,我们更加明白,全媒体时代,戏剧创作最应该坚守的是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关注人类的精神层面,保持剧场演出的文化品格,这是戏剧永恒的魅力。其次,戏剧艺术要主动拥抱全媒体,将全媒体意识贯穿到戏剧创作、演出、传播、观众培养等各个环节,要明晰突围方向。纵观戏剧艺术发展史,戏剧从来不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从田间地头到城市剧场、再到银幕荧屏,由一桌两椅到机关布景,再到现代声光电的运用,无不彰显了戏剧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品质。运用全媒体意识观照戏剧艺术的全过程,必然会推动当下戏剧进入新的境界。全媒体意识体现在创作层面,一来可以拓展题材领域,创新剧本结构,增强叙事能力;二来可以使演出形态得到发展,时空场域的转换更加具象化,舞台面貌为之一新。为适应全媒体特点,我们还应加强戏剧创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创作一般意义上的大型剧目的同时,可以创作一些连台本、短视频、微戏剧,一些剧目可以更加青春化、时尚化,以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传播层面,可以通过全媒体加强戏剧人才特别是表演人才的宣传推介,打造新时代偶像。当下,仅靠传统的剧场演出已经很难产生全民性戏剧明星。戏剧界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推出有潜质的艺术家。对剧目的推介同样如此,要从剧目生产、演出、营销的各个环节增强互动性,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应愈加突出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性。传播不能以牺牲著作权为代价,否则可能伤及戏剧原创力,伤及戏剧的可持续发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只要我们因势利导、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全媒体时代,戏剧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摘编自陈涌泉《全媒体时代,戏剧化挑战为机遇》)材料二:其实从世界更大范围来看,戏剧与小说从来都是一块文学硬币的两面。许多作家在两面都书写着过硬的文字。歌德、雨果、契诃夫……我们还能列举一长串大师的名字。中国小说家从罗贯中开始,直到现当代,也有很多两面兼攻的作家。文体兼顾,无论对戏剧还是小说都大有裨益,比如老舍的《茶馆》与《四世同堂》的成功范例等。许多好的戏剧,来自小说的改编本;也有好的小说,接近戏剧故事的硬核。因此,戏剧与小说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孪生姊妹关系。过分细化,会导致一些重要元素的缺失。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受启发于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一句台词,而他自己也创作了大量剧作。总之,这块硬币的两面如果能整合起来。相信对戏剧与小说都没有坏处。戏剧的难点在于讲故事,在于情节和细节的筛选。两三个小时的演出长度,需要故事、情节和细节都保持“一石三鸟”或更多的象征、隐喻与内涵,要不然,故事就会缺乏张力,这在本质上是属于文学范畴的。戏剧不容半点枝蔓,一般结构首尾呼应、斗拱相抱。虽然也有倒叙插叙、人间天上、阴阳两界的自由流动,但因舞台演出“一次过”的不可重读性,因而故事必须讲得经典、简洁,具有环环相扣的特点。契诃夫说过这么一句关于编剧技巧的精彩话语:第一幕挂在墙上的枪,第三幕必须放响,否则就没有悬挂这个道具的必要。这里讲的是戏剧结构的纯粹性。而小说可以旁逸斜出,雍容闲庭,第一章墙上挂枪,到最后一章仍不放响,那也是常事。因为大量的景物描写,不一定非要院子出现一只公鸡,后边一定非杀了吃掉不可。当然,内在也肯定符合契诃夫“墙上挂枪”的原理。过分散枝开叶,可以是乔伊斯揉碎打烂了给人呈现另一种整体的故意,但不应成为杂乱无章、单摆浮搁的借口。可戏剧终归不是小说,小说也终归不是戏剧,它们是两条轨道上跑的火车,唯有穿越人性山洞前震撼心灵的凄厉鸣笛,以及穿越山洞的决绝奔突和穿过山洞后惊世骇俗而又所向披靡的狂放呐喊,才是殊途同归的两种永远都不可或缺的直逼灵魂的同步声响。尽管这种呐喊有时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但其本质不外乎是人性深度的“洞穿”二字。(摘编自陈彦《从戏剧到小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体兼顾,无论对戏剧还是小说都大有裨益,戏剧与小说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孪生姊妹关系,过分细化,会导致一些重要元素的缺失。B.关注人类的精神层面,保持剧场演出的文化品格,是戏剧永恒的魅力,而在戏剧中显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戏剧永葆青春和艺术张力的密码。C.实体剧场演出给观众带来的集体审美仪式感是网络虚拟空间无法比拟的,戏剧给观众带来的思考、感动、审美愉悦,是任何碎片化、浅表化产品望尘莫及的。D.戏剧舞台演出具有“一次过”的不可重读性,因而戏剧所讲的故事必须经典、简洁且环环相扣,不容半点枝蔓;而且结构上常常首尾呼应、斗拱相抱。2.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期间,手机成为了重要的传播形式,中央电视台也以“全媒体"对外传播,这一事件宣布了全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B.文化节目《唐宫夜宴》借助AR技术呈现了《簪花仕女图》、唐三彩等国宝级文物,成功“出圈”,这是“科技赋能艺术”的表现。C.班级同学想要将《百合花》排练成舞台剧,准备了百合花被子、假枪、黄色野菊花等道具,这是符合“墙上挂枪”这一编剧原理的。D.班级同学排演话剧《雷雨》,下载了雷电声作为背景音,这样做除了表现当时的环境特点外,还为了传递曹禺提出的“宿命感”这一隐喻。3.有人认为,“同戏剧一样,全媒体时代,小说将死”。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2.A3.不认同。通过材料一“实体剧场演出给观众带来的集体审美仪式感是网络虚拟空间无法比拟的,戏剧给观众带来的思考、感动、审美愉悦,又是任何碎片化、浅表化产品望尘莫及的……保持剧场演出的文化品格,这是戏剧永恒的魅力”可知,在全媒体时代,戏剧并没有死。而作为戏剧孪生姊妹关系的小说也不会死,阅读体验具有独特的魅力,是短视频等碎片化、浅表化产品所无法代替的。同时,小说也应该适应全媒体时代,利用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让小说创作更上一层楼。【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而在戏剧中显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戏剧永葆青春和艺术张力的密码”于文无据。文中没有相关内容的表述。材料一第二段只提到“关注人类的精神层面,保持剧场演出的文化品格,这是戏剧永恒的魅力”。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这一事件宣布了全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推断不当。根据材料一“全媒体时代,我们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多种终端获得想要的信息”可知,手机只能算作全媒体时代中一个重要的传播工具,不能说手机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成为了重要的传播形式就代表着全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两则材料主要论述了在全媒体时代戏剧的出路以及戏剧与小说的关系。对题干中“同戏剧一样,全媒体时代,小说将死”这一观点发表看法,可以联系戏剧与小说的关系,通过在全媒体时代下戏剧的生存状况来推导出小说的发展前景。在材料二第一段中,作者指出了“许多好的戏剧,来自小说的改编本;也有好的小说,接近戏剧故事的硬核。因此,戏剧与小说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孪生姊妹关系”,也就是说,戏剧小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材料一“全媒体时代,我们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多种终端获得想要的信息。这对于必须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表演固定内容的戏剧艺术产生了很大冲击”可知,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会对戏剧产生冲击。而从“实体剧场演出给观众带来的集体审美仪式感是网络虚拟空间无法比拟的,戏剧给观众带来的思考、感动、审美愉悦,又是任何碎片化、浅表化产品望尘莫及的。由此,我们更加明白,全媒体时代,戏剧创作最应该坚守的是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知,在全媒体时代戏剧并不会消亡。而从材料一第三段“戏剧艺术要主动拥抱全媒体,将全媒体意识贯穿到戏剧创作、演出、传播、观众培养等各个环节,要明晰突围方向”“运用全媒体意识观照戏剧艺术的全过程,必然会推动当下戏剧进入新的境界”可知,戏剧应利用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将戏剧带入新时代。而小说因为与戏剧紧密关系,从戏剧的发展前景可以推知小说的发展前景。阅读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有其独立的价值和需求,具有独特的魅力,是短视频等碎片化、浅表化产品所无法代替的。所以小说是不会死的。同时,小说也应该适应全媒体时代,利用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充分发挥小说的自身的优势,让小说的创作进出新的形式,更上一层楼。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逃离(节选)[加拿大]艾丽丝·门罗卡拉去西尔维亚家里工作,她需要那份工钱。她帮助西尔维亚清理房子。西尔维亚把所有跟治病有关的设备全都搬走了。过去是西尔维亚和她丈夫的卧室,后来又成了他的死前病室的房间,早就经过扫除与清理,仿佛什么事儿都未曾在这里发生过似的。“我住的地方,是个小村庄,和我的两个老朋友住在一起,那真是个非常小的村庄,很难得才会有几辆旅游大巴在那里停上片刻,像是迷了路似的。旅客们下了车,东张西望,都弄糊涂了,因为这算是什么名胜古迹呀,连个值得一买的东西都没有。”西尔维亚是在讲希腊的事。她看得出来卡拉心事重重,她便开导卡拉的内心。卡拉在离她几英尺的地方,坐下来听着她讲自己的故事,眼神中充满了忧伤。西尔维亚对着她的脸看过去,像一个长者、导师一样盯着她。只见她的眼睛里满含着泪水,那张脸上污迹斑斑——显得脏兮兮的——看来她很痛苦,连脸都有点儿肿了。她对西尔维亚的谛视丝毫没有躲闪。她抿紧双唇,闭住眼睛,前后晃动着身子,似乎是在无声地呜咽着。卡拉说:“我再也受不了了。”“他动粗吗,卡拉?”不。他倒没有真的动手。可是他恨她。他瞧不起她。她一哭他火就更大了,但是她又忍不住要哭,因为他脾气这么乖戾。“你有没考虑过去妇女庇护所?”“除非是给打得遍体鳞伤,否则那儿是不会收留的。反而会惹得一身骚,影响到我们的生意①。”西尔维亚淡淡地笑了笑。“你现在倒还有心情去考虑生意的事?”“我会去多伦多,”卡拉胸有成竹地说,“我会在一家汽车旅馆或是这一类的地方待下来,去一个马术学校找份工作。”“那好。”西尔维亚说,“现在你好好听着。我建议你千万别去汽车旅馆。我想你应该乘大巴去多伦多。住到我的一个朋友家里去。她的名字是鲁思·斯泰尔斯。她有一座大房子,你可以先在那儿住,等找到工作后再搬出去。钱我可以接济你一些。多伦多附近学骑马的马棚是不会少的。”“那是一定的。”“那你觉得怎么样?要我打电话问问班车什么时候开吗?”卡拉说好的。她在发抖。两手在大腿上来回搓动,脑袋从左到右大幅度地摆动着。大巴来到本镇的时间是两点二十分。西尔维亚决定午饭简单些就吃煎蛋算了。卡拉穿了借来的衣服,显得又洁净又光鲜,她有着淡淡雀斑痕的皮肤,因为刚冲过澡而显得有些泛红,她的头发湿漉漉的,显得颜色更深了,松散着还没有扎起,可爱的鬈发此刻平贴在头上。她说她饿了,可是在她想把一满叉子煎蛋挑到嘴边时,她的手却抖得不行。“我真不明白手怎么会抖成这样的,”她说,“我必定是太激动了。我从来都没想到事情真的做起来竟是这么简单。”“事情太突然了,”西尔维亚说,“也许正因为这样才好像显得不真实。”大巴车一进入乡野,她便把头抬了起来,深深地吸气,朝田野那边望去,由于透过那层有色玻璃,田野都是紫兮兮的。这是她第二回把一切都扔在了身后。头一回呢,是清晨五点钟悄悄溜出了家,在街那头的教堂停车场上与克拉克会合。她把他看作是二人未来生活的设计师,她自己则甘于当俘虏,她的顺从既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心悦诚服的。“你都不明白你抛弃掉的是什么。”她的母亲在信里这样说。不过在出走的那个清晨,那些令人兴奋的时刻里,她自然很清楚自己丢在后面的是些什么,虽然对于前景究竟会如何她真的是一片茫然。在她留下的简短字条里用了这样的说法: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选择命运上我是永远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大巴现在来到了要经过的第一个小镇,停靠在一个加油站。这儿就是她和克拉克创业初期常来买便宜汽油的地方。她现在哭泣起来了,还不等她意识到,泪水便已经涌满她的眼睛。她让自己去集中心思去想多伦多的事,第一步先得怎么干,然后是打车、找房子、找工作。她真想象不出来,她会怎样去搭乘地铁或是电车。去跟不熟识的人说话,每天都生活在不是克拉克的人群之中。大巴又经过了第二个小镇。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间。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寻回自己。如同西尔维亚会说的那样——也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不再有人恶狠狠地怒视着她,不再有人以自己恶劣的心绪影响着她,使得她也一天天地愁眉不展。她好不容易才止住了哭泣,可是又开始浑身颤抖起来了。她现在的状况特别糟糕,她得控制住自己。很快大巴就要拐上高速公路,直奔多伦多了。但是她会不知所措呀。她想自己究竟是为什么要搭上公交车把自己从一个地方带往另外一个地方呢?在这生命的紧要关头,卡拉挣扎着让她那巨大的身躯和灌了铅似的腿脚站立起来,朝前踉跄走去,并且喊道:“让我下车。”“你病了吗?”司机问道。“没有。没有。我就是要下车。”她答道。“来接我一下吧。求求你了。来接接我吧,克拉克!”电话这头央求道。(有删改)[注]①卡拉和克拉克在小镇上经营一家马场。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两处画横线的“清理”,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暗示着卡拉和西尔维亚在努力清理以往生活的回忆,重新开启新生活。B.文章对卡拉丈夫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在卡拉看来,丈夫克拉克是一个性格暴躁、脾气乖戾的人,他和卡拉一同在小镇上经营马场。C.文章塑造卡拉时,作者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立体、丰富的女性形象,有深刻的典型意义。D.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曲折动人,综合运用顺序、插叙等叙事技巧,语言朴实简洁,但意蕴深刻,以两次“逃离”为核心组织故事,引人深思。5.简析两句中的加点词对表现人物的作用。(1)西尔维亚对着她的脸看过去,像一个长者、导师一样盯着她。(2)西尔维亚淡淡地笑了笑。6.文中插叙卡拉第一次“逃离”有什么用意?7.结合卡拉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答案】4.A5.(1)表现西尔维亚对卡拉的关爱。(2)表现西尔维亚对卡拉思想的否定。6.卡拉第一次“逃离”是逃离父母家,与克拉克私奔。(1)丰富了卡拉的人物形象,为爱私奔,无所畏惧,对爱情充满了希望和向往;(2)卡拉的第一次“逃离”,是在一种盲目下的冲动行为,这次逃离并没有带给她理想的生活,而是使她陷入更深的困境,为第二次“逃离”失败埋下伏笔。7.卡拉有两次“逃离”,两次逃离都与克拉克有关:第一次逃离是为了跟克拉克结婚,把后者当作生活的建筑师,甘于服从于他,做他的俘虏。而第二次逃离是为了离开克拉克。卡拉的“逃离”,既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妇女角色的逃离,也可以看作是对现代自由生活的追求,正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人生追求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也体现了对传统妇女角色的反讽和对“传统男性对女性压迫和统治”的反讽。卡拉的“回归”,不但体现了她对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标的迷茫和恐惧,更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一种“与其选择,不如不做出选择”,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反讽”。【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暗示着卡拉和西尔维亚在努力清理以往生活的回忆,重新开启新生活”错,结合后文看,此处的清理就是对房间进行整理,没有象征意义,选项过度解读。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1)“西尔维亚对着她的脸看过去,像一个长者、导师一样盯着她”“对着她的脸看过去”“盯着”是对西尔维亚的动作、神态描写,这是她看卡拉的样子,结合“像一个长者、导师一样”可知,她对卡拉充满了长者般的关爱;(2)“西尔维亚淡淡地笑了笑”这种动作、神态描写,是在卡拉说“除非是给打得遍体鳞伤,否则那儿是不会收留的。反而会惹得一身骚,影响到我们的生意”后表现出来的,结合“你现在倒还有心情去考虑生意的事?”可知,“淡淡地笑了笑”体现西尔维亚对卡拉思想的否定。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头一回呢,是清晨五点钟悄悄溜出了家,在街那头的教堂停车场上与克拉克会合。她把他看作是二人未来生活的设计师,她自己则甘于当俘虏,她的顺从既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心悦诚服的”可知,卡拉第一次“逃离”是她在自己十八岁的时候,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在清晨五点钟偷偷溜出家门,与克拉克私奔。塑造人物上,结合“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选择命运上我是永远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可知,第一次“逃离”丰富了人物形象,为爱私奔的卡拉是有勇气的,她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向往;情节结构上,结合“不过在出走的那个清晨,那些令人兴奋的时刻里,她自然很清楚自己丢在后面的是些什么,虽然对于前景究竟会如何她真的是一片茫然”可知,交代了卡拉的第一次“逃离”,是在一种冲动、盲目下的行为,为第二次“逃离”失败埋下伏笔。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主题的能力。小说主要写了卡拉的两次“逃离”。第一次:卡拉她在自己十八岁的时候遇见了马术学校曾经有过的最优秀的老师——克拉克。她不顾继父和母亲的反对,在清晨五点钟偷偷溜出家门,与克拉克私奔。当初卡拉将一切抛弃,大学、家庭、美好的前程,不管不顾地跟着克拉克走,大概是出于少女对未来的无知和无畏对爱和自由的追求。第二次:西尔维亚的鼓励和帮助给了卡拉第二次逃离的机会。她慷慨地提供路费并联系多伦多的好友接待卡拉。卡拉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寻回自己,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再有人会恶狠狠地怒视着她,不再有人以自己恶劣的情绪影响着她,使她一天天地愁眉不展。可是,卡拉居然在成功即将到来之际,轻易地选择放弃。她中途下车了。卡拉不仅下车,还给克拉克打了求救电话,让他过来接她。至此,卡拉重新回归克拉克的家庭中。分析这两次逃离:第一次是逃离父母家,与克拉克私奔。她那个时候是个未谙世事的少女,对克拉克的爱情给予了她勇气,使得她对未来充满希望,毫无畏惧。她骄傲的向母亲宣告:“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选择命运上我是永远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然而这次逃离并没有带给她理想的生活,而是使她陷入更深的困境。于是卡拉再次逃离,是想摆脱克拉克逼迫她敲诈西尔维亚的困境,摆脱她和克拉克不幸福的婚姻生活重获自由。然而卡拉终于没有完成她的第二次逃离,对未知的恐惧消除了她从西尔维亚那里获得的勇气,谁知道等待她的会不会又是另一个困境和另一次逃离?卡拉无力承担自由的代价,她又回到了克拉克身边。可见,小说的主题是探讨永恒的女性成长,对于人性层面的普遍意义上的深刻探讨。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①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殽厄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②,发兵遮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节选自《史记·秦本纪》)[注]①秦缪公(?—公元前621),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dié);古代丧服。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夜缒而出

径数国千里而袭人B.敢以烦执事

臣非敢沮君军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秦兵遂东,更晋地D.以乱易整,不武

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9.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何厌之有A.不吾知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大王来何操 D.然则一羽之不举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B.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C.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D.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1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和《公羊传》《毂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B.“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C.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是伯爵,故称“秦伯”。D.“君”“子”用作尊称,相当于“您”;“执事”用作敬称,称对方,相当于“您”;“孤”用作古代王侯的自称,相当于“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临危受命,机智纾难。烛之武审时度势,分清利害,指出灭掉郑国不仅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留下隐患,最终说服秦君退兵,保全了郑国。B.秦穆公重利轻义,相机而行。秦穆公先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弃晋而与郑结盟,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C.烛之武和弦高都以言辞使秦师退兵。烛之武语气谦卑,委婉曲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弦高语气恭敬,柔中带刚,看似委婉的言辞中含有对秦国的警告。D.甲乙两文都介绍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甲文叙述详细,重在分析因果,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叙述较简单,重在介绍过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殽。【答案】8.D9.B10.C11.A12.D13.(1)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2)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刚刚丧父,趁我办丧事的时候攻破我国的滑邑。”于是把丧服染成黑色,发兵在殽山阻截秦军。【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修饰。句意:在夜里用绳索拴住烛之武从上往下放,出了城门。连词,表目的。句意:跨越几个国家,数千里的距离去攻打别人。B.表示冒昧请求的意思,岂止、怎敢。句意:我怎么敢用这件事烦你。动词,敢于。句意:为臣不敢阻拦军队。C.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句意: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句意:秦国军队向东进发,穿过晋国。D.介词,用。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介词,用。句意:还派我用十二头牛来慰劳贵国士兵。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例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句。句意: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A.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吾”为宾语,宾语前置句。句意:人们不了解我啊。B.“利”“强”分别修饰“爪牙”“筋骨”,为定语后置句。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C.正常语序为“大王来何操”,“何”为宾语,宾语前置句。句意: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D.正常语序为“然则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宾语前置句。句意: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缪公说:“你们不懂得,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出兵,派百里傒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军队出发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对着军队大哭。“吾”作为“决”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AD。“百里傒子孟明视……白乙丙”为“将”的主语,“将兵”前面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错误。《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重在分析因果”“重在介绍过程”错误。应该是甲文重在过程,乙文重在因果。甲文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最后风波终于平息。重在过程。乙文,结合乙文“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分析,侧重分析因果。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节;“共”,同“供”,供给;“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2)“孤”,死去父亲;“因”,趁机;“墨”,染成黑色;“遮”,阻截;“发兵遮秦兵于殽”,正常语序为“发兵于殽遮秦兵”,状语后置句。参考译文:甲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乙二十四年(前636)春天,秦国派人告诉晋国大臣,要送重耳回国。晋国答应了,于是派人护送重耳回到晋国。二月,重耳登位成为晋君,这就是晋文公。文公派人杀了子圉。子圉就是晋怀公。这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带借助狄人的军队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郑国。二十五年(前635),周襄王派人向晋国、秦国通告了发生祸难的情况。秦缪公率兵帮助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回朝,杀死襄王的弟弟带。二十八年(前632),晋文公在城濮打败楚军。三十年(前630),缪公帮助晋文公包围了郑国。郑国派人对缪公说:“灭掉郑国,其结果是使晋国实力增强,这对晋国是有利的,而对秦国却无利。晋国强大了,就会成为秦国的忧患。”缪公于是撤军,返回秦国。晋国也只好撤军。三十二年(前628)冬,晋文公去世。郑国有个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掌管郑国的城门,可以来偷袭郑国。”缪公去问蹇叔、百里傒,两个人回答说:“路经数国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袭击别人,很少有占便宜的。再说,既然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的人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呢?不能袭击郑国。”缪公说:“你们不懂得,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出兵,派百里傒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军队出发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对着军队大哭。缪公听说了,生气地说:“我派兵出发,你们却拦着军队大哭,这是为什么?”二位老人说:“为臣不敢阻拦军队。部队要走了,我俩的儿子在军队中也将前往;如今我们年岁已大,他们如果回来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所以才哭。”二位老人退回来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的部队如果失败,一定是在殽山的险要处。”三十三年(前627)春天,秦国军队向东进发,穿过晋国,从周朝都城北门经过。周朝的王孙满看见了秦国的军队以后说:“秦军不懂礼仪,不打败仗还等什么!”军队开进到滑邑,郑国商人弦高带着十二头牛准备去周朝都城出卖,碰见了秦军,他害怕被秦军杀掉或俘虏,就献上他的牛,说:“听说贵国要去讨伐郑国,郑君已认真做了防守和抵御的准备,还派我带了十二头牛来慰劳贵国士兵。”秦国的三位将军一起商量说:“我们要去袭击郑国,郑国现在已经知道了,去也袭击不成了。”于是灭掉滑邑。滑邑是晋国的边境城邑。这时候,晋文公死了还没有安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刚刚丧父,趁我办丧事的时候攻破我国的滑邑。”于是把丧服染成黑色,发兵在殽山阻截秦军。晋军发起攻击,把秦军打得大败,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晋军俘获了秦军三位将军返回都城。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怀嵩楼①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②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③,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①怀嵩楼;唐名相李德裕被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②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庆历五年,被贬为滁州知州。③画角:古代乐器名。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和李德裕有相似的命运遭际,诗人追怀历史,表达自己豁达释然、欲归山林之志。B.全诗以“感”字入题.以“兴”字收尾;写景层次分明.角度变换,呈现开阔深远的画面。C.颈联描绘诗人形象:“解带西风”,解带披襟迎西风;“倚栏”,凭栏眺望,与青松欣然对赏。D.尾联“会须”二字,遥想出与嘉宾携手踏雪赏群峰的热闹豪放场景,虚写一笔,诗情更浓。15.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论“‘霜林’一联极为放翁(陆游)所揣摩”,试赏析颔联的妙处。【答案】14.A15.(1)“争出”,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2)运用对偶修辞,这两联写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欲归山林之志”错误。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中间两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所闻,这两联视野开阔,人与物浑融无间。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这首诗中表现出诗人傲岸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嶙峋的风骨。“欲归山林之志”诗中无体现。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野菊开放的美好时令,我们畅饮醇酒逸兴正浓。“争出”,运用拟人手法,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自然界的风霜,压不住它们的蓬勃生机。政治上的风雨,又怎能抑制自己的情怀呢,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霜林”“野菊”交代景物,“落后”“开时”交代动作时间,“山争出”“酒正浓”都是主谓结构,运用对偶手法。秋风瑟瑟,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谁也扼杀不了的。无畏无惧,不受外界的干扰,写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景物中凝聚着昂扬的精神。五、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字有:厌、越、度、礼。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古人情感意志得以表达的载(zǎi/zài)体,古人将人生体验、生命思考、事物观察都汇聚到诗中,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古诗世界。相似的生命经验,往往促使今人与古人在情感与思想上发生同频共振。阅读时的片刻感悟存留心间,会在日后需要的时刻迸发出震(憾/撼)人心的力量。陶渊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坚毅卓绝,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独悲怆,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达超然……(

)。毋(wú/wù)庸讳言,个体的经历、眼界和思考都是有限的,古诗世界以其丰富多元、深邃开阔,启发我们跳出日常和旧有经验的枷(索/锁),给以我们拓宽视域、打开格局的可能。17.文中加点词的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载体(zǎi)

震撼

毋庸讳言(wù)

枷锁B.载体(zǎi)

震憾

毋庸讳言(wú)

枷索C.载体(zài)

震撼

毋庸讳言(wú)

枷锁D.载体(zài)

震憾

毋庸讳言(wù)

枷索18.文段中的画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汇聚 B.包罗万象 C.往往 D.给以19.填入文中括号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看到名留千古的时贤俊彦饱经风霜,使我们一时的痛苦不再难以超越,理解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B.因为看到名留千古的时贤俊彦饱经风霜,我们一时的痛苦不再难以超越,理解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C.看到名留千古的时贤俊彦饱经风霜,我们理解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一时的痛苦不再难以超越D.我们理解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一时的痛苦不再难以超越,是因为看到名留千古的时贤俊彦饱经风霜【答案】17.C18.D19.C【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载体”,zài,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承载其他物质的物质。现也泛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震撼”,意思是指土地剧烈摇动(这层意思多指自然灾害)。毋庸讳言:意思是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指不用。“毋”,wú,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不要”。枷锁:(名)枷和锁是两种古代刑具,比喻受的压迫和束缚。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汇聚:聚集在一起。语境讲把“人生体验、生命思考、事物观察”等聚集到诗中,使用正确。B.包罗万象:意思是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此处修饰“古诗世界”,强调内容丰富,使用正确。C.往往:常常,指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相似的生命经验”一般会“促使”“发生同频共振”,强调经常,使用正确。D.给以:意思是予以,多用于抽象事物。使对方得到某些东西或某种遭遇。语境出现接受的人“我们”,使用不当,可以改为“给予”。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前面列举“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诗歌内容及性格特征,承接前文,应该先讲“名留千古的时贤俊彦”,排除D。按照一般逻辑,应该是先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然后才顿悟,排除AB。故选C。七、选择题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在一场义捐活动中,主持人说:“感谢大家积极响应号召捐款捐物,你们都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C.感谢恩师的悉心指导,恳请对我的不足加以指正,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定当鼎力相助。D.他以书法线条入画,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绵薄之力”,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谦辞,用于自己。此处用于别人,使用不得体。B.“璧还”,敬辞,用于退还东西。此处用于归还别人珍贵的书籍,使用得体。C.“鼎力相助”,意思是指大力支持帮助。敬词,用于请别人帮自己。此处说的是自己帮助别人,使用不得体。D.“献丑”,向人表演技能时的谦辞。此处说的是落款出了差错,使用不得体。故选B。八、语言表达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看一个学生的心智素质好不好,我就看他是否具备了两种能力:_______________,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简言之,就是喜欢学习和善于自学。这样的能力,_______________,可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能够比较轻松地应对考试。另一方面体现在课外阅读上,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和禀赋自由发展的主要空间,素质优秀的学生一定不会舍弃这个空间。我由此得出了一个衡量学生素质的简明尺度,_______________。我坚信,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他将来的作为也定能超过那些功课全优但毫无自主阅读兴趣的学生。同样,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准,就要看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占的比重有多大。【答案】

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

一方面诚然也可以体现在功课上

就是看课外阅读在他的全部学习中所占的比重有多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后文“简言之,就是喜欢学习和善于自学”可知,此处对应“喜欢学习”,即“快乐学习”。句式上仿照“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故填“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第二空,结合后文“另一方面体现在课外阅读上”,此处句式应为“一方面体现在……”。从内容上看,后文有“可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能够比较轻松地应对考试”,提示重点为“功课”,故填“一方面诚然也可以体现在功课上”。第三空,由前文“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和禀赋自由发展的主要空间,素质优秀的学生一定不会舍弃这个空间”可知,此处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故填“就是看课外阅读在他的全部学习中所占的比重有多大”。九、名著阅读22.《红楼梦》中,各色人物的结局在第五回的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已有暗示,对判词和曲子的解读,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其中,“阆苑仙葩”指林黛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心事终虚化”暗示了他们有缘无分的悲剧结局。B.“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一句中,“木石前盟”对应的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还泪”之说,而“金玉”指的是宝玉的通灵宝玉和薛宝钗的金锁。其中,宝玉之玉正面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之锁錾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C.“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这判词是写王熙凤的,“此生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