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共同体机制探索_第1页
跨区域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共同体机制探索_第2页
跨区域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共同体机制探索_第3页
跨区域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共同体机制探索_第4页
跨区域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共同体机制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教师是高质量的教学的保障,城乡教育教学存在差距,缩小城乡之间差异的关键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天津市中心城区河东区与远城区静海区的两个名师工作室结成跨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2年来在教师发展共同体运行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学徒制、交互式、名师效应和多轮驱动等五种运行机制,通过实施点对点互助、工作室计划、读书活动、参与帮扶、线上交流和业务竞赛“六个一”活动有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跨区域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共同体在探索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目标新、平台新、路径新和工作成果多、效能高的特征,进一步拓宽教师职业培训新机制,成为优秀教师团体成长的一项重要举措。关键词:跨区域;名师工作室;专业发展;共同体;运行机制一、教师发展共同体机制解析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第一源泉,而教师发展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之一,是由学习共同体演变而来,核心是通过主题学习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涉及的范围更为宽泛,参与的学习者可以是专家、教师和学生等。教师发展共同体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名师工作室,集合了有共同教育理想和追求的优秀教师,在工作室领衔人的组织引领下,通过开展教学、教研和科研等主题活动进行展示、交流、研讨等构成紧密联系的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工作情境的组织机构。教师发展共同体内的教师具有共同理念与工作目标,教师之间通过开展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工作共享成果、互助学习,增进教师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教师发展共同体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是教师发展共同体任务目标的不同以及教师的年龄、性别、资历和业务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造就了管理运行机制的不同。在适宜的管理机制下,教师通过集体学习与研究,丰富专业知识和重塑价值取向,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进步,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教师发展共同体管理运行机制不应拘泥于固定形式,应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为教师间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二、跨区域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共同体机制探索的缘起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优质的师资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要把教师教育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应当优先满足教师发展需要。当前乡村与城市之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还存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学历层次偏低、职称评聘难度大、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工作量大待遇低、科研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的结果是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明显低于城市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的关键是加强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1]。乡村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受困于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名师工作室为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一个新范式,破除乡村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壁垒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加强城乡名师工作室交流合作,建立互助交流机制,发挥城区、乡村名师工作室各自的资源优势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带动乡村教育的发展,提升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师资保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在这样的背景下尝试“跨区域”的中心城区河东区体育学科名师工作室与远城区静海区“静研桐心”名师工作室结成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围绕教师共同发展构建和合作交流活动运行机制,使工作室具备长久的价值。尤其是针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的“跨区域体育教师发展共同体”机制,在体育名师引领下工作室成员教师共同学习、互勉共助、集体成长,以期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创新跨区域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共同体运行机制教师发展共同体是教研、科研和教学于一身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有组织的团队,有发展目标。每个名师工作室都有自己的任务、目标和不同运行机制,在形成跨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的过程中运行机制尤为重要。河东区与静海区两个名师工作室在形成跨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的过程中根据任务的不同逐渐形成“任务驱动”“学徒制”“交互式”“名师效应”“多轮驱动”五种运行机制模式,有效弥补不足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教育事業更好更快地发展。(一)任务驱动机制模式任务驱动机制模式是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常用机制模式,通过城乡两个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制定工作任务和共同体成员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实施一种方式[3]。特点是以任务目标为导向,通过完成相应工作计划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例如,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举办教学展示活动、热点问题研讨、交流活动、承担各级课题研究、撰写发表论文、听课评课活动促进教师成长,还可以通过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参与教学、技能大赛、读书活动、参加市区教研活动等具体的研修任务进行量化评分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二)学徒制机制模式师徒结对子是学校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常用的方法,而教师发展共同体对这一机制模式进行了创新。首先,与领衔人结成师徒对子,在领衔人的指导下参与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工作[4]。基本特征是具有双重身份,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既是教师又是学徒,领衔人既是师傅又是教师。其次,与其他名特教师结成师徒对子。领衔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寻找本领域内名师、特级教师为专业指导教师。最后,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之间“一对一”互助小组。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城乡之间“一对一”互助小组,进行定向结对互助学习,身份亦师亦徒,这样的“师徒对子”对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课教学质量有非常大的帮助。教师发展共同体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就是徒弟学习环境现场,学习方式灵活有效,学习工作两结合,亲身感受到成长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三)交互式机制模式交互式机制模式的核心是利用先进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结合线下实体教师发展共同体和线上网络教师发展共同体,以体现“交互、共享、协作”等特征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新模式。特点是将线上和线下教师发展共同体的“虚”和“实”结合,以实体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建设的网络虚拟工作平台。通过网络工作平台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和研究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和教师知识、经验、观念和思想实现共享。线上活动弥补线下工作的不足和缺陷,而线上和线下互动更能发挥工作室效能。(四)名师效应机制模式发展模式中关键是发挥名师标杆作用,名师以精湛的业务水平、高尚的师德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教师发展共同体制度为保障,发挥名师标杆作用,以行动实施促进教师团队发展。人们常说“有为才有位”,体育教师亦是如此,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以领衔人为榜样,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校体育工作去,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与地位,积极进取,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轻易被别人同化。教师发展共同体能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完善目标任务机制、内部建设机制、外部支持机制、考核监督机制,制定实施工作计划,以技术、能力、品质发展为行动监测目标,确保工作室按照固有机制和实施方案有序开展实践工作,为工作室发展保驾护航。教师发展共同体以研、训、学等手段促进教师团队快速、可持续成长,为全面提升教师水平提供助力。(五)多轮驱动机制模式多轮驱动机制模式由教师发展共同体、天津市体育工作室联盟、天津市体育读书屋和培养项目专项课题四个基本模块构成,在教师发展共同体运转中为其发展提供动力和指引发展方向。特点是解决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视野狭窄、地区之间教师专业发展不平衡、动力不足、平台匮乏和工作室建设模式单一等问题。通过参与系类学习、教学和研修实践活动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增加团队建设深度;参与天津市体育名师工作室联盟、天津市体育读书屋开展联合活动拓展工作室建设宽度;以共同承担的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和教学改革难点进行项目研究提升工作室建设高度。教师发展共同体搭建不同发展平台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维度,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四、构建跨区域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六个一”路径围绕着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做文章,以跨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五种运行机制为驱动构建“六个一”活动基本路径,成为实施跨区域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共同体工作中最大切入点(图1)。(一)点对点互助体育教师发展共同体首要工作是建立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机制。两个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根据教师的年龄、性别、专业水平和教学特点帮助体育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间建立城乡一对一互助小组,形成结对帮扶、点对点互助和共同承担体育教师发展共同体布置的工作任务,在“一对一”小平台上促进体育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实施两年的时间里体育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的“点对点互助”小组通过完成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发展共同体工作任务有效促进个人专业水平提升,同时以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为点带动所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二)整合名师工作室计划每个名师工作室都有各自具體计划,在分析各自成员的具体情况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两个工作室的工作计划,形成体育教师发展共同体工作计划。整合后的工作计划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找准共同体成员弱项进行专项培训,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围绕总计划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同时两个名师工作室间具体工作内容也进行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围绕教师专业成长、城乡一体化教学和均衡发展等几个核心点开展工作,具体实施中以工作室之间展示课、交流研讨、读书学习和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制度,形成管理机制,进而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三)开展读书活动基于“天津市体育读书屋”活动平台实施“教师发展共同体读书”计划,根据“天津市体育读书屋”制定阅读主题开展“每月一本书”活动,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根据个人实际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撰写读书札记,定期召开教师发展共同体的读书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体育室组织的市级读书屋活动,让读书成为成员工作智慧生长点。(四)积极参与帮扶活动教师发展共同体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多次组团积极承担、参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体育室组织的“精准帮扶”活动,成为市区教研活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参与帮扶活动中发挥团队合力,发挥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的个人专业特长创造性开展工作,进一步砺炼体育教师,拓宽工作思路、增长见识、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同时达到互助共赢、携手成长的目的。(五)完善线上交流机制以信息化推动教师发展共同体运行,完善学校网络建设,加强教研平台网建设,以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发挥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体育室的“天津校园体育”公众号和“天津校园体育视讯台”,形成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微信、QQ和腾讯会议等多种形式,实现信息技术“互通互用”,进一步拓宽教师交流合作渠道。信息化平台使天津市各个体育工作室之间、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之间、成员与其他体育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顺畅便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化和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六)开展业务竞赛活动教师发展共同体实施“八个一”工程:开展一次网络研修,主持一次网络教研活动;撰写一篇论文(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全年至少有一篇获得区级以上奖项;工作室全年至少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每人一节研讨课(竞赛课、观摩课);每人做一次专题讲座;每人编辑一期《工作室简报》;参与一次“精准帮扶”活动;参加高层次的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或学习活动。由此在“五种运行机制”和“六个一路径”指导下跨区域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自身的“造血”能力和内驱力得到提高,突破教师发展的瓶颈,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以优质的教师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五、体育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成果及其效能(一)研究成果1.目标指向新教师发展共同体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与学校的教研组和学科组工作有明显的不同,教师发展共同体任务的核心是通过完成相应工作目标实现教师群体化专业成长。教师发展共同体在人员构成有明显不同,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成员具有两个特点,首先是来源广,成员是来自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地区的骨干教师;其次是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点较高,整体水平明显优于学校学科组和教研组的教师。教师发展共同体任务目标指向更为明确。例如,河东区唐广训工作室根据成员具体情况提出“搭平台、练内功、增活力、升境界、提素质、促成长”的工作任务目标。为了达成工作任务目标需要制定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和研究方向,明确今后工作目标。其次,教师发展共同体还要求每个成员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教师发展共同体负责人会根据成员实际情况,对成员个人发展规划进行个性化、科学化的指导,成员专业发展目标和步骤清晰明确。第三,发挥教师发展共同体平台作用,分析成员具体情况进行专项培训,制定发展规划,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活动,提升人文素养和教育视野。第四,积极参与市区教研活动开展示范教学和教育研讨交流,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围绕教学改革任务和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强化学习,切磋交流,群策群力,共促成长。2.发展平台新教师发展共同体突破原有学校教研组和学科组专注学校体育工作形式,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全新的成长平台,弥补了学校学科组教育教学视野高度不足、科研能力不强和专业成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发展共同体平台功能,为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更多可能。首先,聘请顾问增加教师发展共同体平台的高度,为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工作室聘请教育专家、教研员和教学一线优秀教师为顾问指导工作,提升成员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加强与其他工作室的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加平台的宽度。例如,河东区唐广训工作室、静海区的“静研桐心”工作室在市教科院牵头下一起参与中国教科院组织的“一体化名师团队”工作,形成合作交流机制。第三,参加天津市体育名师工作室联盟和体育读书屋系列活动,增加工作室平台广度,在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体育室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下参加区域工作室和体育读书屋系列活动,拓展教育视野、吸收教育新理念,在合作交流中借势成长,提升自身专业素养。3.成长路径新学校教研组和学科组为教师专业提供的成长途径较为单一,而教师发展共同体能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更多的路径。路径一,专家讲座引领成长。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发展共同体与市内体育学科专家建立联系机制,聘请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高校专家为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进行专题讲座。根据成员的需求从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科研课题研究、体育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对工作室成员进行针对性指导,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发展。路径二,课题研究助力成长。教师发展共同体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依托,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路是从问题到课题,做到承担课题、参与课题、研究课题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实验探究的机会。路径三,外出学访提升境界。外出学访拓宽教师教育视野和思路,针对成员外出学访的机会较少的情况,组织成员到先进学校进行学访考察活动,聆听讲座,观摩体育教学,参观校园文化和校史馆等系列活动。路径四,读书活动自我提升。开展读书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有计划地阅读了许多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让成员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进一步夯实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定期召开教师发展共同体读书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天津市体育读书屋专题研讨”的读书学习活动,教师将读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策略,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视野。路径五,线上交流弥补不足。面对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分布较广、平时工作繁多的情况,教师发展共同体建立微信群、QQ群教育研修平台開展学习交流活动,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让教科研成为提升个人学科素养的力量,让教师发展共同体成为教师研究教学、切磋教艺、促进专业成长的家园。(二)成果效应1.工作成果多“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会走得更远”,教师发展共同体的聚集效应体现在团队的力量,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优秀不仅是个人的优秀,而是团队整体的优秀。通过展示课、说课、模拟上课以及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活动发现,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在专业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短板,补足短板就是一次淬炼过程,通过淬炼使专项技能更加优异,使教育教学技能更加熟练,使实践与理论更好地结合,力争成为一名有自身特点的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主阵地,教师只有立足课堂教学,聚焦教学,开展上课、说课、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通过“上、说、听、评、磨”,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两年来,教师发展共同体开展了系列活动,使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快速提高,参加市区教研活动10多次,跨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承担和参与市区级课题10余项,发表和获奖论文14多篇,参加市、区级展示课、教学比赛、专题讲座和技能比赛等30多人次。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体育教师无论从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手段,还是科研能力、运动训练成绩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孵化作用显著。2.工作效能新两年的时间,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的专业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共同体成为静海区、河东区教育系统培养优秀教师、锤炼骨干教师、打造体育学科学段领军人物的重要载体。目前教师发展共同体拥有“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2名、“天津市中小学学科领航教师”2名、天津市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4名、区级学科骨干教师10多名。共同体成员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市区教研帮扶交流活动,为成员提供更多的展示与研讨机会,发挥共同体应有的辐射、引领和示范新效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参加天津市体育学科“精准帮扶”活动。教师发展共同体两年来参与宁河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精准帮扶活动,西青区逸夫小学帮扶活动,蓟州桑梓镇中心小学、盘山中学开展“送课下乡”精准帮扶课堂教学活动。第二,承担参与天津市体育读书屋系列活动、“城乡体育教学一体化建设”专题展示活动、健康教育专题研讨活动等。第三,承担市区体育教师培训工作。2020年承担宁河区体育教师专项培训以及区级第六周期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第四,初步形成品牌优势。教师发展共同体和学校建立“互助成长”机制,与天津泰达实验学校签订互助协议。第五,积极参与国家、省、市专业活动。参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材”编写工作,参与中国教科院“体育一体化丛书”的编写工作,承担天津市寒暑假锻炼指南的编写工作,承担天津市初中阶段课程思政指南的编写工作。第六,深入高校拓展成长的空间。与体育院校加强交流活动,跨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参加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师生交流研讨活动,多位教师受聘担任高校导师或者指导教师。通过参加系列活动,进一步锤炼了共同体教师的业务水平,拓宽工作思路,增长见识,达到互助共赢、携手成长的目的。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发展共同体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拓宽了教育视野,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3.创新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机制和模式首先,教师发展共同体机制创新教师职后培训机制和模式,针对体育教师需求,完善职后培训在提升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的同时,要注重专业素养、执教能力、教科研能力培养,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发展共同体最大的特点是以点带面,共同体成员来源于教学一线,了解教学一线的需求,能更好地服务教学一线。通过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进步,参与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采用区域集中授课教研培训方法,也可以进行“一对一”研讨辅导有机结合。其次,培训机制和模式开放,以开展研讨培训模式为主,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运用案例、教学、情景、问题探究等形式,培养合作能力,提升专业知识。再次,拓展校本培训模式,以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所在学校为基地,采取听、评、备和现场模拟授课形式进行探讨交流,提高自身竞争力。最后,网络培训模式。以网络为载体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培训,培训方式有在线会议、视频学习、远程授课程等形式,具有不受时间、场地限制,能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促进科研能力发展的培训模式。教师发展共同体开展系列活动是对教师职后培训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助推体育教师自身能力提升,更好地服务学校体育工作。六、跨区域体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主要功能(一)搭建平台培养骨干教师教师发展共同体为成员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搭建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5]。教师发展共同体“自组织”结构能够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激发教师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人格修养提升,让名师更有“名”,让骨干更能“干”,提升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社会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