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逸路改造工程-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1页
静逸路改造工程-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2页
静逸路改造工程-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3页
静逸路改造工程-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4页
静逸路改造工程-道路工程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毗河新居配套静逸路改造工程工程设计说明设计说明项目概述任务依据受建设单位安排,我公司主要承担毗河新居配套静逸路改造工程的设计工作,任务包含道路、交通、排水、电气等专业设计内容。设计标准道路等级:城市支路;计算行车速度:20Km/h;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标准轴载:BZZ-100;交通饱和设计年限:10年;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沥青路面10年;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工程概况新都区隶属于成都市,位于成都北部,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地处成都城市发展北中轴线上,是成德绵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有西部机电装备制造工业区、\t"/item/%E6%96%B0%E9%83%BD%E5%8C%BA/_blank"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都北部商贸综合功能区、成都家具产业园、新都物流中心、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园等九大产业园区。根据四川省优先发展成都“一个特大城市,绵阳一个大城市,德阳等10个中等城市”的平原都市群发展战略,新都区处于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成都平原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桥头堡,在四川省经济大盘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新都区城市鸟瞰图龙桥位于\t"/item/%E9%BE%99%E6%A1%A5%E9%95%87/_blank"四川省成都市区以北10公里,新都城区以西13公里,距成都\t"/item/%E9%BE%99%E6%A1%A5%E9%95%87/_blank"外环高速公路1.7公里,省道成彭公路、\t"/item/%E9%BE%99%E6%A1%A5%E9%95%87/_blank"成彭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交通顺畅,具有明显区位优势。镇域东西宽2.85公里,南北长8.1公里,龙桥镇幅员面积23.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945亩,辖5个\t"/item/%E9%BE%99%E6%A1%A5%E9%95%87/_blank"社区居委会、4个村,总人口2.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4万人,农村劳动力1.58万人。龙桥位于成都外北,南距成都市区15公里,东距新都12公里,北距\t"/item/%E9%BE%99%E6%A1%A5%E9%95%87/_blank"新繁镇7公里。距外环高速0.5公里,距北延线1公里,距\t"/item/%E9%BE%99%E6%A1%A5%E9%95%87/_blank"成都双流国际机场30分钟车程,距成都火车北站11公里。龙桥西与郫县\t"/item/%E9%BE%99%E6%A1%A5%E9%95%87/_blank"团结镇接壤,北连新繁镇,东邻\t"/item/%E9%BE%99%E6%A1%A5%E9%95%87/_blank"斑竹园镇,南接\t"/item/%E9%BE%99%E6%A1%A5%E9%95%87/_blank"大丰镇为了加快市政建设,依据新繁整体规划,完善周边路网等,启动了本项目。本项目建成后保证了道路两侧的龙桥利民市场及毗河新居安置小区的出行,本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小区区域路网和市政配套设施、提升入小区的出行条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项目地理位置图主要编制依据及相关的规范标准上阶段意见的回复1、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深化补充“海绵城市”、“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运用”、“噪声防治”、“危大工程”等相关设计内容。回复1:已根据意见深化补充。2、按照"成都治堵十条"相关精神,完善道路交安专项设计并报交警部门进行专项审查。回复2:已根据意见完善,详见交通工程。3、复核道路纵坡小于0.3%处的设计措施。回复3:本项目采用加密雨水口的形式解决排水问题,详见“PS-05排水平面设计图”。4、复核5G基站是否预留。回复4:已根据意见复核,设计了综合杆,综合杆详见电气工程。设计依据及相关规范标准(1)合同规定的内容和要求;(2)甲方提供的规划信息图;(3)《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市政分册;(4)《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5)《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6)《成都市公园城市智慧综合杆设计导则》;(7)甲方提供的规划用地红线图;(8)关于本项目地勘及测量资料;(9)成都市新都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毗河新居配套静逸路改造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新都发改审批[2022]68号)(10)成都市新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毗河新居配套静逸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2022]-162)(11)其他调查和收集的有关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等资料;(12)规范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修订版)》(CJJ37-2012);《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建筑与市政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GB50642-2011);《四川省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BJ51/T069-2016)《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其它现行各种设计规范、规程、图集。功能定位规划情况据规划布置,道路东西两侧为远期规划用地,北侧均为居住用地,道路南侧为规划绿地。实施段两侧分别为龙桥利民市场及毗河新居小区。道路北侧路网已形成,项目南侧为规划道路。项目雨水规划为DN1200管由北向南排放,无污水规划。本项目的建设将完善片区市政道路网络,提升片区给排水、通信、电力、景观、休闲等配套条件,改善道路周边片区居民出行,有利于促进该片区商业发展。通过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片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贡献。新都区坚持“交通先行”兴市战略,合理衔接上层相关规划,以对内完善优化内部道路网络、对外增加外连通道为重点,以“成都北向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为关键,形成路网发达、布局合理、外连内通的道路交通网络,推进“独立成市”建设,全面对接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双极核”,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现状交通调查情况及道路规划条件(1)城市现状交通调查情况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步行和自行车仍然是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但重要性有所下降,两轮电动车的出行比例已上升至10.1%,汽车出行增长较快,达到12.5%,公交车比例仅为14.7%。(2)片区规划条件城市交通状况的恶化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关系十分密切,当然这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当前我们正处在快速城市化和快速机动化交织的历史时期,城市交通压力急剧增加,过去五年新繁机动车每年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同期道路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此。本项目的建设将完善新繁的市政道路网络,提升片区给排水、通信、燃气、电力等配套条件,改善道路周边群众的居住环境,方便片区居民、企业员工的交通出行。通过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片区城市建设发展。(3)道路交通影响分析交通影响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片区路网的分析,研究项目建设给片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交通影响及其程度,判断在当前这种交通路网的承载能力下的影响,能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确定合理的项目出入口位置。道路交通服务水平,是机动车交通影响分析的核心及前提。道路断面的设置形式是否合理,满足交通功能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条件。设计通行能力低于设计交通量的道路形式是不合适的,因为它容易造成片区路网的交通拥挤,甚至发生交通堵塞,要求设计通行能力必须大于设计交通量。另一方面,通行能力也不能过大,否则使道路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必然造成大量的浪费。结合片区发展规划,确定片区路网的规划布局,同时根据成都最新城市道路建设理念,结合《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要求,在道路设计年限范围内,道路建成后其服务水平是完全可以满足要求的。项目功能定位道路实施段两侧以居住及商业用地为主,沿线以服务本地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型服务型商业为主。本项目道路均定义为生活型街道。针对生活型街道的特殊要求(宁静安全、满足交往需求、彰显社区文化、考虑特殊群体),本项目的设计目标为:为居民创造生活娱乐、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塑造宁静安全,温馨舒适的街道场景。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3.4.1设计背景为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对街道规划建设的工作要求,借鉴东京、伦敦、纽约、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的先进经验,开展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研究,着力提升城市街道品质,营造清新宜人的城市街区公园场景。(1)提升方向交通方式:通过推动成都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和轨道加速城网,助力交通出行方式由机动车交通向绿色交通转变,使街道成为承载市民绿色出行的重要交通空间;设计理念:转变理念,注重街道的一体化设计,统筹完整接到空间及交通、功能、文化、形态和设施等各个方面。街道绿化:应当通过丰富街道绿化层次,增花添彩,使街道成为公园城市亮丽的风景线;城市特色:通过强化街道慢行空间与绿道的衔接,使天府绿道与街道相互融合,构建“街道+绿道”的慢行系统;通过街道一体化设计,让街道成为市民们美好生活场景的发生地。(2)总体思路以人为本,从街道人群活动及需求出发,全面体现公园城市六大时代价值,营造公园城市街道场景,提出公园城市街道建设六大要求。形成“一个核心目标、五大理念转变、六个总体要求和六类街道场景营造”。①一个核心总体目标:在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背景下,建设以人为本、安全、美丽、活力、绿色、共享的公园城市街道场景。②五个理念转变从“道路红线设计”向“街道一体化设计”转变:将街道设计空间由以往的道路红线以内拓展到以街道为中心的“U”形空间,一体化打造街道空间。从“道路工程设计”向“街道景观设计”转变:突破以往只注重道路工程设计,以美丽街道和绿色街道为目标,全方位引导街道空间形态和景观设计。从“车行为主”向“公交和慢行为主”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和“慢行优先”,提出转变以往以车行为主的发展理念,对慢行安全、步行空间、骑行网络和绿色交通接驳提出全面引导。从“道路建设”向“街区场景营造”转变:由以往的道路设计引导转变为公园城市街道场景引导,通过六类街道场景构建,将接到打造为承载公园城市美丽宜居生活场景的重要载体。从“重视地上空间设计”向“地上地下空间并重”转变:由以往注重地上空间的道路设计转变为地上地下空间并重,结合TOD站点、地下通道、过街天桥、二层连廊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打造地上地下连通的一体化街道。③六个总体要求:慢行优先的安全街道、界面优美的美丽街道、特色鲜明的人文街道、多元复合的活力街道、低碳健康的绿色街道、集约高效的智慧街道。④六个场景营造据交通属性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巷道,根据沿线建筑功能和场所活动可分为生活型街道、商业型街道、景观型街道、产业型街道、交通型街道和特定类型街道。为突出街道空间设计的人本导向,在街道分类设计中,强调以场所及活动为主要设计引导依据,综合考虑道路交通功能和周边业态进行分段设计。3.4.2设计原则(1)道路空间设计应遵循安全有序、统筹集约、功能合理、生态节能、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协调不同时期建设内容。(2)道路空间设计应以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规划、单元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为依据,并与历史文化保护、绿地系统、市政管线、环境卫生、地下空间、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专项规划相衔接。(3)道路空间设计应体现服务于人的理念,科学合理、集约有效的统筹利用与安排各类功能、空间与设施。(4)道路空间设计应保障交通安全、设施使用安全,完善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系统,并确有效的通行空间。(5)道路空间设计应注重环境设计,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传承物质空间环境,延续历史文化特色与人文氛围。(6)道路空间设计应协调地下空间及出地面设施、地上杆件,地下管线等设施与地面空间的关系。3.4.3街道一体化设计(1)周边用地分析道路实施段两侧以居住及商业用地为主,沿线以服务本地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型服务型商业为主。本项目道路均定义为生活型街道。(2)横断面设计在保证道路红线范围内所有路权功能完善的前提下,将机、人进行隔离,保障慢行交通的安全性;在道路红线内增设人行道,同时结合本项目人行道的打造,将“两线”内的人行道进行组合完善,增加人行空间,满足片区未来快速步行以及休闲漫步的需求。满足各类人群有连续、舒服、安全路权的需求,符合由道路红线设计向街道一体化设计转变的基本理念。建设条件沿线自然地理概况4.1.1地理位置拟建道路场地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街道办境内,南起与规划道路向北接古渭路,总体呈南~北走向。本项目所占土地均为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占地。道路布局符合新都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合理,红线范围内道路前170米未拆迁,后180米未见建筑物。实施范围内土地已征完,本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周边小区通行的路网建设,完善路网结构,促进区居民活动发展。拟建场地周边毗邻古渭路、成彭路,交通方便。4.1.2气象、水文成都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11.6~983.9mm,丰水期为6~9月,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4%,枯水期为12~2月。多年年平均降水量916.7~1116.8mm,相对湿度多年年平均为82.1%。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1℃,极端最高为39.3℃,极端最低-5.9℃。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为14.8m/s,极大风速为27.4m/s,最多风向为NNE。工程地质条件4.2.1地质构造该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坳陷中部东侧,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褶断带和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见图2.3.1)。由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两构造带相对上升,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沉积层和冲洪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及其他次生断裂。但除蒲江-新津断裂在第四纪以来有间隙性活动外,其他隐伏断裂近期无明显活动表征。总体而言,不考虑隐伏断裂,该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已考虑龙门山地震带的影响,属相对稳定地块。★—拟建场地位置137914.2.2地层岩性 根据本次钻探揭露,场地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的杂填土,其下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成因的粉土、细砂及卵石组成。现将地层从上到下分别描述如下:(一)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①:褐灰色、杂色,松散~稍密,稍湿~湿,成份以路基填土、混凝土、碎石为主,充填少量粘性土及粉土,含硬杂质>25%,堆填年代5年左右;该层本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0.5~2.5m。(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粉土②1:褐灰色、褐黄色,中密,稍湿~湿。含铁锰质、氧化斑纹及少许云母碎屑,局部地段底部砂粒富集,该层本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1.0~3.0m。细砂②2:灰白色,松散,饱和;以长石、石英颗粒及云母组成。含约10%的粘粒、粉粒,混个别砾石、卵石。该层分布于卵石层顶面上,场区内局部分布,钻孔揭露厚度0.4~0.9m。卵石③:青灰色、灰色、褐灰色、褐黄色,饱和。主要以花岗岩、砂岩及石英岩等组成,微~中等风化。磨圆度较好,多呈椭圆形~亚圆形,级配一般。一般粒径2~10cm,大者可达20cm以上,隙间充填中砂、圆砾为主。根据N120击数,可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四个亚层:松散卵石③1: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50~55%,排列十分混乱,绝大部分不接触;稍密卵石③2: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55~60%,呈排列混乱,大部分接触;中密卵石③3: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60~70%,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密实卵石③4: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70~85%,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4.2.3室内土工试验本次勘察采用室内土工试验、标准贯入(N)试验、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等手段综合评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通过对获取的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数理统计,得出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参数。由土工试验结果统计表可知:杂填土①:力学性质差。粉土②1:力学性质一般,属中等压缩性土。由标准贯入(N)试验结果统计表可知:粉土②1力学性质较差,细砂②2力学性质差。126394.2.4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场地内及其周边未发现河流、沟渠及鱼塘等地表水分布。场地局部坑洼地段地表积水,水量不大,易明排疏干,对工程影响较小。(2)地下水根据现场钻探及该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上层滞水、卵石层中孔隙潜水。上层滞水其主要分布于填土中,无统一地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不丰,多呈岛状分布,容易明排疏干,对工程影响不大。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中,是本场地的主要地下水类型,主要由周边水系及大气降水补给,水量丰富,对工程施工影响大。勘察期间为枯水期,在部分钻孔内测得场地地下水位埋深4.6~4.8m,标高520.09~520.43m。根据收集到的附近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内孔隙潜水水位随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年变化幅度在2.0m左右,预计场地内孔隙潜水年最高潜水位标高约为522.0m。根据成都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结合已有工程降水经验,建议该场地卵石层渗透系数K值取25m/d。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属强透水层。97654.2.5场地土的腐蚀性及渗透性经现场调查,拟建场地内无污染源分布,本次勘察采取地下水2组水样进行水质分析,采取土样2件进行腐蚀性分析,水、土腐蚀性测试报告详见附件其试验结果评定见下表。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表项目实测值评价标准腐蚀等级备注结论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SO42-(mg/L)78.4~121.7<300微环境类型为Ⅱ类微Mg2+(mg/L)17.5~23.1<2000微总矿化度(mg/L)402.7~499.7<20000微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SO42-(mg/kg)93~110<450微环境类型为Ⅱ类微Mg2+(mg/kg)13~22<3000微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PH值7.3~7.4>6.5微强透水层微侵蚀性CO2(mg/L)3.3~4.2<15微HCO3-(mmol/L)198.3~216.6>1.0微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PH值7.07~7.21>5.0微粉土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性水C1-(mg/L)24.6~33.8<100微干湿交替微土C1-(mg/kg)24~35<250微粉土微由报告可知: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本工程无钢结构,故不再进行对钢结构腐蚀性分析。275014.2.6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和地下埋藏物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据四川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场地地处地质灾害非易发区。经对场地及周边进行地质调查,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采空区、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作用。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57234.2.7地震效应 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g为重力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173004.2.8场地工程地质分析评价 (1)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探成果,场地无断裂构造,稳定性良好,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埋藏的暗河、墓穴、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勘察区内及附近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2)路基土适宜性评价(1)杂填土①:均匀性差,工程性质差,承载力低,不能作为拟建道路路基及管线地基基础持力层,在基础施工时应予以清除。(2)粉土②1:中密,层位相对稳定,工程性能一般,稳定性一般,可作为拟建道路路基及管线地基基础持力层。(3)细砂②2:松散,工程性能差,稳定性差,不能作为拟建道路路基、管线地基基础持力层,当作为拟建建筑下卧层时应进行必要的强度验算。(4)卵石③:松散~密实状,层位相对稳定,分布均匀性较好,工程性能较好,是拟建建筑良好的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和下卧层。(3)路基干湿类型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第4.2.1条规定,路基土干湿类型判别见下表。路基土的干湿类型判定表土名稠度(Wc)土基干湿类型素填土①20.45过湿粉土②10.55过湿根据拟建道路情况,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剖面图,本工程的地基土均匀性呈现以下特点:场地内上部人工填土层厚薄不均,粉土、细砂分布不连续,局部地段缺失,厚度变化较大,均匀性较差;各地基土层层面坡度以及工程性质的差异性造成卵石层以上的地基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匀性。土层下部卵石层在水平方向具一定的成层性及延展性,总体力学性质较好,对地基整体均匀性的不良影响小,卵石层均匀性较好。63204.2.9结论及建议场地地貌单一,地形较平坦,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埋藏的暗河、泥石流、墓穴、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本场地除局部地段存在较厚杂填土外无其它特殊性土,无其它特殊不良地质作用,建筑环境良好,场地及地基整体稳定,适宜建筑。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土名重度γ(kN/m3)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模量Es(MPa)变形模量E0(MPa)粘聚力标准值Ck(kPa)内摩擦角标准值φk(度)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frbk(kPa)建议放坡坡率杂填土①18.0///55151:1.75粉土②119.01105.02015401:1.50细砂②218.5805.03.5020501:1.50松散卵石③120.518016.014.00281001:1.25稍密卵石③221.030024.020.00321201:1.25中密卵石③322.555035.027.00351601:1.0密实卵石③423.075045.035.00382201:1.04.3场地现状与施工条件4.3.1场地现状本项目建设的道路为城市支路,位于龙桥利民市场及毗河新居安置小区之间。拟建场地主要以临时道路为主。道路北侧路网已形成。现场照片4.3.2施工条件拟建道路场地位于新繁街道,南起于规划道路(32m),向北止于古窑路(16m),道路呈南-北走向。交通方便。筑路材料可通过周边路网(古窑路、成彭路)运输,工程用水、电可以与当地部门协调就近解决。工程设计设计原则(1)根据路网规划、道路性质,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满足道路使用功能的要求。(2)综合考虑本工程与沿线相交道路、规划道路及路口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沿线土地开发利用,道路一般按规划预留路口,当受现况路口影响而按规划预留路口有困难时,则维持现况路口,待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时再行改造。(3)经济合理的原则在构筑物形式、路面结构选择、交通设施和市政管道的布设等方面,以相对经济的工程造价为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4)响应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突出以人为本,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5)贯彻全过程“动态设计”的设计理念,灵活运用技术标准,采取合理的技术指标,尽量降低道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6)低碳、环保,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主要技术指标表项目名称单位规范标准本次采用技术指标道路等级--城市支路计算行车速度km/h20、30、4020标准断面路幅宽度m-12最小机动车道宽度m3.25、3.503.5平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70-设超高推荐半径m4050设超高最小半径m20-圆曲线最小长度m2054.073最大纵坡一般值%80.138竖曲线半径凸型极限最小半径m100-一般最小半径m150-凹型极限最小半径m100-一般最小半径m150-最小坡长m60325.656竖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m50-路面标准轴载-BZZ-100BZZ-100抗震设防起点-7度地震加速度动峰值0.10g;抗震烈度7度最小净高-行车道4.5m人行道2.5m行车道4.5m人行道2.5m停车视距m2020会车视距m4040交通等级-轻型交通路面结构使用年限-10交通饱和设计年限年10平面设计路线:本项目起终点唯一,路线沿规划红线布置,路线唯一。因此本方案不对路线走向进行比选。平面设计:道路设计沿线现状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有:相交道路、周边建筑物等。道路平面设计遵循法定图则,平面线位按照规划所确定的线位进行;本道路设计标准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20km/h。静逸路呈“南-北”走向,道路起点(X=36465.490,Y=14749.042)与规划道路相交,终点(X=36683.672,Y=14932.723)与道路古窑路相交,全长约325.656米,实施长度约147米,道路红线宽为12m。道路等级均为城市支路,设计时速为20km/h。本次实施范围仅为K0+173.751--K0+325.656段的道路改造工程。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时考虑的控制因素主要有:规划相交道路设计标高、两侧现状建筑物及场地高程、路网规划以及规范规定的纵断面最小坡长、最大纵坡、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等,同时结合道路的起终点现状高程。本项目道路纵断面设计前提遵照规划节点设计标高,来合理设置变坡点、敷设竖曲线,同时尽可能依据地形减少填挖方设计,做到道路土方工程最小。道路纵断面技术指标表道路名称最大纵坡(%)最小纵坡(%)最大坡长(m)最小坡长(m)竖曲线(凸)最小半径竖曲线(凹)最小半径静逸路0.138325.656--横断面设计根据《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对街道分为六类,分别分为:产业型街道、商业型街道、景观型街道、产业型街道、交通型街道、特定类型街道。实施段道路两侧以居住及商业用地为主,沿线以服务本地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型服务型商业为主。本项目道路均定义为生活型街道。通过交通量预测和服务水平分析,采用双向2车道能达到二级稳定车流的较好交通状态,在该车道数前提下,结合《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对街道类型定位需求,对横断面布设形式进行设计。红线范围内标准横断面设为:2.5m(人行道)+3.5m(混行车道)+3.5m(混行车道)+2.5m(人行道)=12m。路拱横坡为:机动车道采用抛物线型双向坡,坡度为1.5%,坡道向外。人行道采用直线型单向坡,坡度为2%,坡道向内,路拱横坡设计详见《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图》。交叉口设计5.6.1交叉口设计原则交叉口设计根据规划道路路网,交通量设置,竖向设计综合考虑行车舒适,排水通畅以及与现状路衔接等因素,同时结合《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尽量缩短过街间距,减小交叉口转弯半径,使人行过街更加便捷。5.6.2交叉口设置概况本项目内主要交叉口共有2个,沿线在终点与道路古窑路相交,本次交叉口均采用一次转弯加铺转角形式设计。道路交叉口一览表序号交叉桩号被交叉道路被交叉道路等级被交叉道路宽度(规划宽度)交通组织交叉口形式1K0+000规划道路城市次干道32有信号灯孔丁字平面交叉2K0+325.656古窑路城市支路16无信号灯孔十字平面交叉本次实施范围仅为K0+173.751--K0+325.656段的道路改造工程,两处交叉口均不计入本次实施范围内。路基设计5.7.1一般路基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经济、顺应自然、与环境景观相协调”的原则,结合国内和本地类似项目的建设经验进行路基设计,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整体强度及稳定性,路基防护注重景观设计,使道路景观及绿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减少工程建设对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1)填方路基路基填料与压实:本项目路基填方选用天然砂卵石作为填料。石料最大粒径小于150mm,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化岩石等均不得用于路堤填筑。中硬和硬质石料的填石路基应进行边坡码砌,码砌石块应采用强度大于30MPa、尺寸不小于300mm的规则石块。填高小于5m时,码砌厚度不小于1m;填高5m~12m时,码砌厚度不小于1.5m;填高大于12m时,码砌厚度不小于2m。填石路基应通过铺筑试验路段合理确定分层填筑的厚度、压实工艺及压实控制标准。填石路基压实质量控制标准石料类型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a)路床表面以下深度(m)摊铺厚度(mm)孔隙率(%)硬质石料≥600.8~1.5≤400≤23>1.5≤600≤25中硬石料30~600.8~1.5≤400≤22>1.5≤500≤24软质石料5~300.8~1.5≤300≤20>1.5≤400≤22填方边坡:根据路基填料性质、边坡高度、基底地质条件,结合排水及路基防护来确定路堤边坡坡率。本工程路基填方高度小于2m,填方边坡坡率均采用1:1.5。零填路基处理:当填方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视为零填路基,对路床范围(即路面底面以下0~80cm)填料或表土必须认真处理,当土层最小强度(CBR)满足规范要求且含水量适度时,可采取翻挖后压实处理;当土层含水量较大或当土层最小强度(CBR)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则换填砂砾土、碎石土进行处理,处理后上、下路床的压实度均不得小于95%。当自然地面坡度i>1:5时,需在原地面挖台阶后再填筑路堤,台阶宽度≥2m,台阶坡度为2%,坡向向内。(2)挖方路基根据地基岩土性质、水文条件、边坡高度,以及排水要求及路基防护等,结合地勘报告对本项目挖方工程边坡率建议,本工程路基挖方高度小于2m,边坡坡率采用1:1。土质路堑路基处理:当挖方路基路床范围为土层、CBR强度不符合规范要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也必须对路面结构层以下土基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压实度及填料最小强度要求与零填路基一致。(3)路基质量要求①机动车道土基回弹模量≥30Mpa,人行道土基回弹模量应≥20MPa。②为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新建路基压实度及强度应满足下表的要求,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标准。路基压实度项目分类(路床表面以下深度)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料径(cm)压实度(%)机动车道人行道填方路基上路床(0~30cm)6.010≥95≥92下路床(30~80cm)4.010≥95≥92上路堤(80~150cm)3.015≥94≥91下路堤(>150cm)2.015≥92≥90挖方路基上路床(0~30cm)6.010≥95≥92下路床(30~80cm)4.010≥95-5.7.2软弱路基设计根据本项目地勘报告结论、建议及特殊路基土的分布情况,结合本项目路基填挖高度,本次设计对路面结构下杂填土范围进行换填处理。(详特殊路基处理图)材料及质量控制标准参照填方路基填石要求,路基换填和回填采用分层碾压,路基处理底面线至路床下1m每层厚度为30cm,路床下1m至路基设计线每层厚度为20cm。(2)地基处理要求=1\*GB3①沉降要求:工后沉降量:一般路段≤50cm。=2\*GB3②换填后交工面承载力标准:车行道荷载板试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0kPa;人行道荷载板试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0kPa。=3\*GB3③填土的压实度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修订版)》(CJJ37-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以及其他国家相关规范、标准。5.7.3路基、路面排水(1)路基排水路基填挖方高度均较小,汇水量较小,可临时排入周边管网。(2)路面排水本项目路面排水按照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布置,设置雨水篦子,检查井收集路面水,并由地下管网进行排放,相关设计见排水工程。5.7.4路基管线保护道路施工前应取得项目周边或道路影响范围内空中和地下各管线信息资料,并做好复测标记,与项目施工有冲突的管线,应和管线涉及的各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处理措施,有条件的尽量进行迁改,对各迁改的管线应进行保护,管线保护应取得管线主管部门许可及施工保护要求,无具体要求,按照安全距离小于0.7m时均考虑C15混凝土满包处理,做好地面警示及标识。5.7.5取土及弃土项目取土、弃土应结合现场情况,以建设方核实为准。遵循环保及节约用地原则,并保证取土料符合要求。根据地勘资料,项目挖方基本为杂填土,填方路基选用天然砂卵石作为填料。强膨胀土、泥炭、淤泥、有机质土、冻土、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一级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1、填料借方外购天然砂卵石作为路基主要填料。2、弃土合理选择弃土方案和场址位置,当弃方量较少时,—般在低洼地带就近废弃,尽量少占良田好地;当弃方量较大时,可选择废弃的取土坑集中废弃。并根据需要设置完善的地表排水和防护措施,以确保水土不流失;并恢复原环境自然植被面。耕植土、淤泥及地表土等,不适宜作为填料,但应留作植物防护、绿化还耕之用。路面结构设计5.8.1主要技术标准道路等级:城市支路交通等级:轻等交通(2)路拱横坡:机动车道1.5%;人行道2%(3)标准轴载:BZZ-100(4)设计使用年限:10年5.8.2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根据项目所处地理位置,本项目气候分区为:1-4-2。5.8.3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设计(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层:机动车道路面结构机动车道结构层名称设计厚度(cm)总厚度(cm)上面层: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567.6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L/m²)-下面层:中粒式普通沥青混凝土(AC-20C)7ES-2稀浆封层0.6乳化沥青透层油(0.7~1.5L/m²)-基层: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20底基层: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20垫层:级配碎石15(2)路面结构层强度控制标准①路面结构层回弹模量、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机动车道结构层名称20℃回弹模量(MPa)竣工验收弯沉值(0.01)mm上面层: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140025.6下面层:中粒式普通沥青混凝土(AC-20C)120028.5基层: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50034.8底基层: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30066.8垫层:级配碎石225206.2土基30258.6=2\*GB3②沥青混凝土压实度(马歇尔试验):不小于96%。③热拌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技术要求:上结构层位≥3000次/mm,下结构层位≥1000次/mm。④热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技术要求:冻融劈裂强度比≥75%,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0%。⑤热拌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技术要求:改性沥青混凝料极限破坏应变≥2500,普通沥青混合料极限破坏应变≥2000。(3)抗滑性能指标抗滑性能指标:以横向力系数测试车在(60±1)km/h车速下测得的横向力系数(SFC60)和构造深度(TD)为主,在交工验收前或开放一年之内(除冬季外)测试的路面抗滑性能指标应符合下表的技术要求:竣工验收值横向力系数SFC60构造深度TD(mm)≥50≥0.5(4)集料级配范围: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26.519.016.052.30.150.075AC-13C10090-10060-8030-5320-4015-3010-237-185-124-8AC-20C10090-10074-9062-8250-7032-4622-3616-2810-226-164-123-7(5)主要材料要求必须在规模大、质量有保证的石料厂采购符合要求的各种集料。沥青、成品改性剂材料均需要产品质量检验证书,同时在送甲方、监理、设计等各部门备案后方可使用。相关指标应满足《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的要求。①沥青材料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沥青采用4%SBS改性沥青(96%A级70号石油沥青+4%SBS改性剂)。其中4%SBS改性沥青采用成品改性沥青或移动式改性沥青生产设备和技术在沥青拌合厂制备生产。沥青中改性剂剂量以内掺法计量为准,即4%SBS+96%的基质沥青。改性沥青采用SBSI-D级成品改性沥青。若采用移动式道路改性沥青生产设备和技术在沥青砼拌合厂现场制备生产,随产随用,需要短时的贮存时,应添加稳定剂以保证在贮存时间有关要求进行。中粒式沥青混凝土沥青采用A级70号石油沥青。SBS聚合物改性沥青主要指标应满足下表的要求: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项目技术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0.1mm)最小40~60T0604-2011延度5℃(cm)最小20T0605-2011软化点(℃)最小60T0606-2011运动粘度135℃(Pa·S)最大3T0625-2000闪点(℃)最小230T0611-2011溶解度(%)最小99T0607-2011离析,软化点(℃)差最大2.5T0661-2011弹性恢复25℃(%)最小75T0662-2000RTFOT后残留物质量损失(%)最大±1.0T0610-2011针入度比25℃(%)最小65T0604-2011延度5℃(cm)最小15T0605-2011注:实验法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沥青混凝土面层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指标见下表:70号道路A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0.1mm)0.1mm60~80T0604-2011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2011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2011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T0620-200010℃延度不小于cm15T0605-201115℃延度不小于cm100T0605-2011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2011闪点不小于℃260T0611-20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2011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09-2011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2011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T0605-2011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其混合料技术指标见下表: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表试验指标单位技术要求改性沥青混合料普通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次)次两面各75次马歇尔试件尺寸mmΦ101.6×63.5空隙率%3~6稳定度MSKN≥9≥8沥青饱和度VFA%65~75矿料间隙率VMA%11~16流值FLmm2~4高温稳定性次/mm≥3000≥1200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5≥80冻融劈裂试验劈裂强度比%≥80≥75低温稳定性με

≥2500≥2000渗水系数ml/min≤120现场空隙率%≤7=2\*GB3②沥青面层粗集料上面层须采用新鲜、坚硬、耐磨、洁净的玄武岩;下面层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普通碎石,均采用大型联合碎石机(不少于三级,其中反击破不少于两级)轧制成碎石,形状接近立方体,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表要求: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上面层中下面层磨光值≥PSV40-*压碎值≤%2628*洛杉矶磨耗损失≤%2830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1518对沥青的粘附性≥级44表观相对密度≥-2.62.5软弱颗粒含量≤%35水洗法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11吸水率≤%23坚固性≤%1212具有一定数量破碎面颗粒的含量1个及以上破碎面≥%90902个及以上破碎面≥%8080注:对于带“*”各项的指标要求,原材料及经过200℃高温处理后都必须满足要求。=3\*GB3③沥青面层细集料沥青面层采用的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其颗粒级配和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4.9节中的要求。本项目细集料均采用经加工后的机制砂,可从项目区周边砂石料场购买或拌合站自行加工。细集料技术要求应满足下表要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2.5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3砂当量(%)≤60亚甲蓝值(g/kg)≤25棱角性(流动时间)(S)≥30机制砂规格要求规格公称粒径(mm)水洗法通过各个筛分孔的质量百分率(%)4.752.30.150.075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4\*GB3④填料填料采用石灰石等碱性岩石磨细的矿粉,矿粉必须保持干燥,能从填料仓自由流出,不得使用回收粉尘。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在轧制碎石及机制砂时,应采用洁净的材料轧制,调整碎石工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其指标应满足下表:沥青混合料矿粉技术要求指标要求实验方法表观密度(t/m3)≥2.45T0352-2000含水量(%)≥1T0332-1994颗粒范围<0.6mm(%)100T0351-2000<0.15mm(%)90~100T0351-2000<0.075mm(%)70~100T0351-2000亲水系数<1T0353-2000塑性指数(%)<4T0354-2000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2000=5\*GB3⑤抗剥落剂为增强骨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同时为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可掺入一定剂量的消石灰粉(总混合料质量的1.5%~2%)或水泥(总混合料质量的2%~2.5%)作为抗剥落剂来代替矿粉,使沥青与其的粘附性达到规范要求等级,以满足规范要求。选用的抗剥落剂掺入量现场试验确定。⑥粘层油、透层及封层设计粘层油: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在铺筑上层前以及与沥青混合料接触其他圬工构造物侧面均应浇洒粘层沥青。粘层沥青采用快、中裂洒布型乳化沥青,其规格和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所使用的基质沥青标号与主层沥青混合料相同。粘层油的用量最终通过现场试洒确定。透层:透层沥青采用慢裂的的洒布型乳化沥青,其规格和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透层油的用量与渗透深度最终通过现场试洒确定。封层:采用ES-2型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集料各项性能均应满足沥青面层集料要求。封层集料级配层位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0.150.075封层10095~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5.8.4垫层设计垫层采用级配碎石:(1)质量标准压实度:≥96%;压碎值:<30%。(2)主要材料要求轧制碎石的材料可为各种类型的岩石(软质岩石除外)、砾石。轧制碎石的砾石粒经应为碎石最大粒径的3倍以上,碎石中不应有黏土块、植物根叶、腐殖质等有害物质。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不应超过20%。级配碎石垫层的级配范围要求见下表:层位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26.5169.54.775垫层10085~10065~8542~6720~4010~278~205~180~105.8.5基层、底基层设计(1)压实度、强度要求:=1\*GB3①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3.5MPa,压实度(重型标准)≥98%。=2\*GB3②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2.5MPa,压实度(重型标准)≥97%。集料级配范围: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集料级配层位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19.09.54.752.360.60.075基层、底基层10068~8638~5822~3216~288~150~3(3)主要材料要求基层所用的水泥:采用标号较低(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4h以上,终疑时间宜在6h以上)的水泥,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水泥不应使用。水泥进场应有产品合格证、化验单及出厂日期,水泥的物理性能及化学成分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道路硅酸盐水泥》的规定。①水: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饮用水均可使用。=2\*GB3②粗集料要选用浩净坚硬未风化的碎石,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3\*GB3③基层中不宜含有塑性指标的土;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4\*GB3④压碎值不大于30%;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超过20%。=5\*GB3⑤硫酸盐含量不超过0.25%。=6\*GB3⑥在施工前应进行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实验,以水泥稳定碎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时的水泥剂量作为实际施工时的水泥掺加量,水泥最大掺加量不大于6%。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根据《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规定,结合本项目情况,本次对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5.9.1人行道路面结构层人行道路面结构人行道路面结构层名称设计厚度(cm)总厚度(cm)透水面层防护剂-45红色C30透水砼面层10素色C30透水砼基层15级配碎石垫层205.9.2透水砼面层设计(1)集料级配范围:透水砼集料级配层位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19.09.54.752.36面层10090~10072~8917~718~160~7(2)主要材料及质量控制要求:所用的水泥为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约0.38,水泥用量为245~270kg/m³,碎石用量约1600kg/m³。材料用量最终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透水混凝土性能应符合下表要求:项目单位性能要求耐磨性(磨坑长度)mm≤30透水系数(15℃)mm/s≥0.5抗冻性25次冻融循环后抗压强度损失率%≤2025次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率%≤5连续孔隙率%≥10强度等级-C30抗压强度(28d)MPa≥30弯拉强度(28d)MPa≥透水砼基层设计主要质量控制指标:水泥各龄期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表(中、轻交通)测试项目指标龄期(d)328抗压强度(Mpa),≥16.042.5抗折强度(Mpa),≥3.56.5(2)主要材料要求:①主要材料要求a.水泥:所用的水泥为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b.粗级料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并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10.1.2-1中II级的规定,集料吸水率不应大于2.0%。用做路面混凝土的粗级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粗,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符合下表的合成级配要求,碎石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大于31.5mm,碎石的最中粒径小于75um的石粉含量不大于1%。粗集料级配范围粒径(mm)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9.54.752.364.75~26.510095~10060~7530~5010~300~100~5c.细集料细集料宜采用质地坚硬、细度模数在2.5以上、符合级配规定的洁净粗砂、中砂。砂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表10.1.3中三级砂的规定。其磨光值宜大于35,不宜使用抗磨性较差的水成岩类机制砂。细集料级配范围砂分级方筛孔尺寸(mm)0.150.300.601.182.364.7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粗砂90~10080~9571~8535~655~350~10中砂90~10070~9241~7010~500~250~10细砂90~10055~8516~4010~250~150~105.9.4颜料:彩色透水砼路面颜料优先选用无机氧化铁系列,应在长期日光照射下不易褪色、不分解,不溶于水,易于在彩色沥青胶结料中分散。施工温度范围内不反应,具有优良的耐候性。其技术要求如下:颜料技术指标要求指标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法外观-粉末-色光-近似~微似-水溶物含量%≤1.0GB/T5211.1着色率-98~102GB/T5211.19吸油量%≤22GB/T5211.15筛余量(0.075mm筛孔)%≤0.1-耐光性级≥7GB/T17105.9.5透水面层防护剂彩色透水砼面层防护剂应具有阻止光照老化、水融化、颜色保护、不掉色、防碳化,增加彩色透水砼面层耐腐蚀性和耐磨性的功能。防护剂技术要求应满足下表:透水面层防护剂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法涂膜外观-干燥后无发皱、泛花、起泡、开裂、粘胎等现象,涂膜颜色和外观应与标准板无明显差异-密度g/cm3≥1.2GB/T6750固体含量%≥55GB/T1725粘度(涂4杯)s≥60GB/T1723干燥时间min≤15GB/T1728遮盖力g≥80GB/T1726附着性(划圈法)级≤2GB/T1720柔韧性mm≥2GB/T1731耐磨性(200转/1000g后减重,JM-100橡胶砂轮)mg≤40GB/T1768耐水性,24h-无气泡、软化、剥落现象、无明显变色GB/T1733耐碱性,24h-无气泡、软化、剥落现象、无明显变色JT/T712施工性能-空气或无空气喷涂或滚涂施工性能良好-5.9.6垫层材料质量标准及材料要求参照机动车道要求。道路附属工程设计5.10.1路缘石本项目路缘石均采用C30水泥砼预制。其中立缘石适用于以及机、人车道交界,采用尺寸为15×30×100cm;嵌边石适用于人行道外侧路缘,采用尺寸为10×30×100cm,具体安装大样详见《路面结构设计图》。5.10.2无障碍设计道路无障碍设计原则:在道路范围内均设置无障碍设施,具体主要设置于人行道。各路口必须设置缘石坡道,路口处采用三面坡缘石坡道。工业化材料利用设计依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成都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生产和装配式绿色施工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的通知(成建委【2017】217号)。工业化材料利用设计为进一步保障工程质量、提高建设品质、降低人工成本、控制工程造价、建立追溯体系、便于维护更新,本项目设计中在局部材料构件上采用工业化装配式材料,进一步的实现消除工地扬尘、减低施工噪音、缩短工程周期、减少交通干扰、避免安全事故。本项目工业化装配式材料包括成品预制路缘石、排水管、雨水口等铺装构件。危重大工程根据

《四川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川建行规【2018】3号)文件要求,本工程终点位置路基开挖深度未超过3m、雨污水管网安装可能会采用起重吊装安装构件,定义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根据文件要求,本工程的基坑开挖及支护设计应由施工单位,根据地质情况做施工专项方案并报监理审查。专项方案不属于本项目设计范围,本次设计仅做必要的文字说明,清单编制应考虑相应的施工措施费用。施工单位应在危大工程施工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专项方案。专项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技术部门组织本单位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经审核通过的,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报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签字,并加盖执业资格注册章后方可实施。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告危大工程名称、部位、施工时间、具体责任人员和投诉电话等,并在危险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专项方案组织施工,不得擅自修改专项方案。施工单位应当对危大工程施工作业人员进行登记,项目负责人应当在施工现场履职。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对专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现场监督,对未按照专项方案施工的,应当要求立即整改,并及时报告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组织限期整改。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或项目技术负责人应按规定对危大工程进行施工监测和安全巡视,做好巡查记录,建立巡查档案,发现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当立即组织作业人员撤离危险区域。环保降噪措施设计设计依据1、成建委〔2018〕562号《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成都市道路建设工程噪声防治工作的通知》;2、新城建(2018)194号及成建委2018〕562号《关于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噪声防治相关工作的通知》;环保降噪措施设计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同时结合本工程特点,本工程采用以下方式进行降噪设计:(1)新建路面采用改性沥青路面。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提高普通\t"/item/%E6%A9%A1%E8%83%B6%E6%B2%A5%E9%9D%92/_blank"沥青混合料的\t"/item/%E6%A9%A1%E8%83%B6%E6%B2%A5%E9%9D%92/_blank"耐久性和抗疲劳寿命。改善抵抗路面产生疲劳裂缝和\t"/item/%E6%A9%A1%E8%83%B6%E6%B2%A5%E9%9D%92/_blank"反射裂缝的能力,降低噪声,改善了行驶舒适性。(2)路面检查井井盖均采用五防井盖设计。五防井盖与井圈接触面进行机加工,使之更吻合无异响,避免车辆碾压或者其他碰撞产生噪音具有较好有防响功能。(3)既有管网检查井均设置在机动车行车轨迹线以外的地方。根据管网实际埋设位置相关检查井设置位置均避开机动车行车轨迹线,最大限度的减少机动车从检查井井盖位置行驶的几率,减少噪音。施工注意事项9.1混行车道路基路面施工注意事项9.1.1路基施工注意事项(1)路基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执行,确保路基稳定性。(2)填方路基碾压前应将表层30cm腐殖土清除,碾压宽度为护坡道外边缘以内。挖方路基应保证挖方边坡的稳定和平顺美观。(3)确保路基边缘压实,新建段路基外侧超填30cm,待压实后,再按设计要求刷坡。(4)对填挖交界处的挖方路槽底面,需超挖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超挖深度为0.8m,顺路线方向长度为5m,宽度为路槽底面宽度。(5)为确保路基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路基压实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施工前应进行击实试验,以确定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量,并选择路段进行压实试验以确定正确的压实方法、各类压实设备的类型及组合工序、最佳组合下的压实遍数及压实层厚度。(6)在填方路段原地面进行表面清理时,清出的种植土,宜集中堆放,以用作边坡绿化的种植土和弃土场的地面复耕、绿化覆盖用土。(7)项目区多雨,路基施工中应完成一段,边坡及时防护一段,利于边坡的稳定,防止坡面受到冲刷。雨季施工若遇地下水,应采用排水措施后进行施工,如:采用集水明排,在道路两侧间隔15~20m开挖集水坑,并及时抽排,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8)勘测设计阶段受自然条件限制,调查、测绘、勘探资料需在施工中进一步核实,发现与设计不尽相同和有待完善提高之处,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9)路基施工要求中的未尽事宜请参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修订版)》(CJJ-37-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以及《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和其它现行各种设计规范、规程、图集执行。9.1.2基层、底基层施工注意事项施工前应根据现场所备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基层和底基层宜在春末和气温较高季节组织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在雨季施工应特别注意气候变化,务使水泥和混合料遭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已经摊铺的混合料应尽快碾压密实)。细集料必须采取防雨遮盖措施,以保证施工含水量可得到有效控制。底基层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底基层施工前应对路基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进行逐一检查,完工后也应按照此规定对底基层进行检查验收;混合料配料应准确、塑性指数应符合规定,混合料必须拌和均匀,没有粗细颗粒离析现象,含水量应为最佳值,级配曲线应是一根顺滑的曲线;碾压应按先轻型后重型(18t-20t)的原则在最佳含水量下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基层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必须采用经试验合格后的混合料配合比,宜采用稳定土拌和机生产,集料的级配组成及水泥剂量应严格按规范要求控制并按规定抽样。压实要求采用18t以上的重型压路机分层碾压成型。并进行压实度检测,检验合格后即进行养生,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应进行交通封闭。养生期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弯沉检测,达到设计要求后方能继续施工。应合理的进行施工组织,基层养生完成后应尽快施工沥青面层,以避免施工车辆的碾压造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表面松散形成坑氹,若受施工条件限制无法及时施工下一层的,应继续对基层覆盖养生,基层养生期间应禁止车辆通行。混合料的的含水量变化对干缩影响很大,因此施工中应严格控制碾压含水量,使其不低于最佳含水量,也不宜高于最佳含水量1%。研究还证明,如果混合料失水过快,干缩系数会迅速增大,因此施工完毕后应马上覆盖养生。在夏天高温施工时候,如果施工刚结束时检测含水量已经小于最佳含水量的80%时应停止施工。水泥用量除用滴定法检测水泥剂量要求外,还必须进行总量控制,记录每天的实际水泥用量、集料用量和实际工程量,计算对比水泥剂量的一致性。9.1.3路面结构施工注意事项运输:为保证摊铺机能以合适的速度进行均匀、连续地摊铺,必须确保拌和楼的拌和能力和沥青混合料运输车辆的运输能力(宜采用大吨位运输车)与摊铺机的摊铺能力相配套;在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及摊铺过程中,加强施工工艺管理,尽量降低混合料的离析。运料车均要求采取保温措施,保证能按要求的摊铺温度及压实温度进行施工。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得粘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赃物,否则应采取措施确保轮胎进入工程现场后不污染路面。摊铺: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摊铺过程要求不得出现混合料离析,施工时的材料离析问题应在铺筑试验路的过程中得到很好解决。碾压:为保证摊铺机能以合适的速度进行均匀、连续地摊铺,必须确保拌和楼的拌和能力和沥青混合料运输车辆的运输能力与摊铺机的摊铺能力相配套。宜控制的温度范围:工序控制温度(℃)沥青加热温度155~165矿料加热温度间歇式拌合机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30连续式拌合机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145~165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贮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混合料废弃温度,高于195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145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正常施工135低温施工150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正常施工130低温施工145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不低于钢轮压路机70轮胎压路机80震动压路机70开放交通的路表面温度,不低于50压实度检测:施工碾压完毕后应进行压实度检测:采用钻芯取样或核子密度仪检测压实度。掺加抗剥落剂的工艺要求:掺加抗剥落剂时,沥青脱桶后应先进入一个带搅拌的罐,经加入要求量的抗剥落剂并充分搅拌均匀后,方可用于混合料的拌和。为了避免与可能造成污染沥青层的其他工序交叉干扰,杜绝施工或运输污染,沥青面层应连续施工。9.2人行道道路面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中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环境,确定冬季、夏季和雨季的起止时间。雨季施工应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气象条件变化,并应做好防范准备。雨天不宜进行基层施工,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不应在雨天浇筑。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时,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得施工。当室外最高气温达到32℃及以上时,不宜施工。(2)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前,应对基层进行清洁处理,处理后的基层表面应粗糙、清洁、无积水,并保持一定的湿润状态。(3)透水水泥混凝土宜采用强制性搅拌机进行搅拌,搅拌机的容量应根据工程量、施工进度、施工顺序和运输工具等参数选择。新拌混凝土出机至作业面运输时间不宜超过30min。透水水泥混凝土的拌制宜先将集料和50%用水量加入搅拌机拌合30s,再加入水泥、增强料、外加剂拌合40s,最后加入剩余用水量拌合50s以上。(4)透水水泥混凝土拌合物运输时应防止离析,并应注意保持拌合物的湿度,必要时应采取遮盖等措施。(5)透水水泥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出料后,运至施工地点进行摊铺、压实直至浇筑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可由实验室根据水泥初凝时间及施工气温确定,并应符合下表。透水水泥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至浇筑完毕的允许最长时间施工温度T(℃)允许最长时间(h)5≤T≤102.010≤T≤201.520≤T≤321.0(6)透水水泥混凝土拌合物摊铺应均匀,平整度与排水坡度应符合要求,摊铺厚度应考虑松铺系数,其松铺系数宜为1.1。透水水泥混凝土宜采用平整压实机,或采用低频平板振动器振动和专用滚压工具滚压。压实时应铺以人工补料及找平,人工找平时施工人员应穿上减压鞋进行操作。透水水泥混凝土压实后,宜使用抹平机对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进行收面,必要时应配合人工拍实、整平。整平时必须保持模板顶面整洁,接缝处板面应平整。(7)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完毕后,宜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等方法养护。养护时间应根据透水水泥混凝土强度增长情况确定,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9.3沿线环境保护设施施工期主要为施工现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产生的废水、噪声和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工程占地和土石方工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施工期污染物主要是生活污水的BOD5、COD、悬浮物、动植物油,生产废水中的BOD5、COD、悬浮物、石油类等。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物。(1)废水废水主要为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若排入地表水体,将会对河流水质产生污染,建议将废水集中排入其中,以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噪声施工期噪声主要是来自汽车运输和施工机械作业,将会对线路经过地区的声环境产生影响,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应采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使施工作业向周围环境排放的噪声符合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建议在施工期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以减少对周围居民及部队正常休息的影响。(3)固体废物固体废物主要是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等,这些废物若任意丢弃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于建筑垃圾中的稳定成分,如碎砖瓦砾等,可与施工挖出的土石一起堆放或回填;对于废油漆、涂料等成分,属于危险废物,可采用容器进行收集,并交与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对于由施工人员产生的分散垃圾,除了对施工人员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外,要设立一些分散的小型垃圾搜集器(如废物箱),并派人定时打扫清理。工程建设时,不可避免地影响该地区的交通。项目管理者在制订实施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对于交通特别繁忙的道路要求避让高峰时间(如采用夜间运输等,以保证白天交通畅通)。工程施工中旱季风扬尘和机械扬尘导致沿线尘土飞扬,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为了减少工程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设施工中遇到连续的晴好天气又起风的情况下,对堆土表面洒上一些水,防止扬尘,运土车辆要加盖篷布等措施,设立工地围棚,防止扬尘污染,另外最好在有二级风的条件下铺设沥青混凝土,以避免局部的沥青烟浓度过高,同时施工者应对土地环境实行保洁制度。运输车辆喇叭、发动机声、混凝土搅拌机声以及地基处理打桩声等造成施工的噪声,为了减少施工对周围居民的影响,工程承包单位应与当地环卫部门联系,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生活废弃物,保证工人工作、生活环境的卫生质量。倡导文明施工,制定废弃物处置和运输计划,对机动车运输过程要防止撒漏,车辆运输避开行车高峰,按规定路线运输,遇有毒、有害废弃物应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与环保、卫生部门联系,经采取措施处理后才能继续施工。施工期产生的污染是短期的,在采取上述措施的情况下,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将会得到控制。本项目建设运营期污染主要来自于汽车运行排放的尾气和噪声。对于噪声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种植绿化带,来吸收道路噪声;保证路面的施工质量,以减轻轮胎噪声。对于固体废弃物,其中有道路沿线树木花草的绿化垃圾,此类垃圾较为分散,可定期清扫,收集。对于汽车的尾气,应该严格要求排放达标后才能上路。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幽美的绿化,能够大幅提升区域环境,提升整体形象。9.4节能、环保、交通组织等措施由于本项目周边尚未形成路网,交通组织较为简单,施工单位在实施工程中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