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4页/共26页工程概况项目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九康四路道路全长477.245m,标准红线宽度25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本次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道路、桥涵、排水、照明、电力、交安、绿化等附属工程(给水、燃气预留位置)。本册为九康四路道路工程内容。设计依据《九康四路(九康三路至武青北路)项目、文锦路(聚龙路至聚祥街)、聚祥街(诗锦路至成双大道北段)项目工程勘察设计合同》(WH2B-2J-2022-623);1:500实测地形图(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6.29);现状管线物探资料(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6.29);悦湖新材料科技转化中心用地规划专题图(成都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编制2021年10月);《市政线性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条件通知书》(成规设(2023)第0104号)武侯区重大功能性建设项目建设用地各相关单位并联意见(见附件)其他相关资料及现场踏勘资料。执行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情况道桥专业1、补充前阶段设计评审审批意见及其执行情况的说明(“无相关意见进行深化”表述不当),论述本次初设的符合一致性(建设内容规模标准),核实车道划分(车道宽度不满足要求、40km/h宜增设中间分隔带)、主要技术指标的合理合规性;回复:本项目路线、断面方案、管线综合等由规划设计条件确定,周边建设边界条件较为明确,由于项目规模较小,且初步设计评审前主体方案已提交规划局审查,故直接进入初步设计阶段;本次初设建设内容及规模与设计任务书一致;结合目前成都市交管局对宽度的布置要求及城市交通状况及车辆组成情况,尤其是车辆性能的提高,横向安全距离以及车速行驶时的摆动宽度可以适当减小;结合地方特色及周边道路情况,本次暂不考虑中间分隔带;按意见核实技术指标。2、交通预测基年(2024)取用不当,基础数据来源不详,预测结果可信度不足(2039年高峰交通量693pcu/h、设计通行能力1300pcu/h、饱和度0.63,设计年限内累积轴载808.1万次、交通等级中(II)...):需核实修改调整;回复:按意见核实修改,《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3.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次干路应为15年。故本次交通预测年限取15年,计划2024年通车,故本项目预测基年为2024年;设计通行能力为1300pcu/h;根据《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4.3.2要求:新建道路按三级服务水平设计。3、引用了部分过期作废的规范版本(GB50763-2012、GB50010-2010、JGJ79-2012、GB50003-2011、CJJ37-2012、JTG/TF50-2011...),应予更新并进行必要的复核验算;回复:按意见修改过期规范。4、补充说明路面交通等级类别(中(II))/车道当量轴载作用次数808.1万次确定的依据理由、路床顶面及路面隔层弯沉值控制要求..,核实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的合理适配性;桥面铺装(15cm整体化混凝土现浇层+10cm沥青混凝土)厚度偏大、应可优化调整;回复:交通等级根据《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确定,当量轴载作用次数根据年平均日交通量计算;弯沉控制要求详见路面结构图,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原路处治详见新旧路面衔接设计图;路面结构组合根据《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确定;土基回弹模量按照要求车行道不低于30MPa;桥面混凝土现浇层与铰缝一同浇筑,为加强桥梁结构整体性与优化结构受力建议整体化现浇层取15cm,10cm沥青混凝土与道路路面结构层上、中面层一致。5、补充说明桥下河道(黄堰河)行洪论证报告结论要点(“设计洪水位:1/100”表述不当)、河床水文冲刷计算结果、两岸防洪抢险通道(滨河路)设置要求、桥梁结构防撞荷载等级(护栏)、随桥敷设市政管线(交安、给水)设施结构自重及其与桥梁结构连接关系要求..,核实桥型布置、基础埋深的安全可靠性;桥型方案比选论证表述不妥;回复:桥下河道(黄堰河)行洪论证,业主正在走相关程序;水务部门认可本次桥型方案,对两岸防洪抢险通道(滨河路)设置无特殊要求;按意见核实相关内容,补充防撞护栏等级,以及市政管线过桥相应参数及描述,完善桥型方案比选论证表述。详见设计说明7.4节、7.5节。6、补充说明“环境类别:II;作用等级:II-C”确定的依据理由(应与地勘报告相互对应)针对性细化量化结构耐久性设计对策措施要求;回复:补充相关说明。详见设计说明7.9节桥梁耐久性设计。7、补充施工组织设想(控制性节点工程、各子项施工时序、主要结构施工步骤流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专篇,完善施工期间交通疏解、管线/河道迁改(保护)方案内容要点..,计入相应的工程措施设施费用;回复:按意见补充。8、道路平面设计图中应标明(说明)起止点道路现状及衔接关系要求(平面/竖向/结构层)、路桥分界点/交叉口实施范围(计量原则)、用地边界...,核实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回复:已按意见核实并补充完善。9、纵断面设计图:补充标明交叉口范围、过街管涵(线)置及结构轮廓尺寸、路桥分界点位置(界面)...,需核实修改调整补充完善;回复:已按意见核实并补充完善。10、路基土方横断面图:补充标明道路边线处坡脚排水沟位置尺寸、纵向排水出口位置...,论述下游受纳水体位置及其接纳能力的符合适配性;回复:结合两侧地块性质及开发建设情况,本次设计暂不考虑排水沟。11、桥型布置图:补充标明桥下河道水流方向及其与桥梁轴线交角、路桥分界点位置、既有(规划改造)河堤结构形式构造尺寸及其与拟建桥台相互位置关系、防洪抢险通道位置、周边既有不可拆移建构筑物分布情况...;人群荷载取值偏低(3.5KPa);回复:完善桥型布置图,详见图纸《桥型布置图》CS-J-05;核实修改人群荷载取值详见设计说明7.4节技术标准。12、加强文本校核,保持图文表格内容前后对应一致。回复:按意见复核修改。13、说明道路红线30m的路段是否单侧拓宽;回复:30m的路段为单侧拓宽。14、30m红线宽度的车道分隔线宽做相应调整,车道宽度宜选择3.5m;回复:按意见调整为3.5m。15、九康四路进入武青北路的车道宜为3车道;回复:按意见调整为3车道。部门意见1、车行道、桥梁和人行道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回复:按意见核实修改。2、建议人行道石材统一为芝麻黑回复:按意见修改。3、所有井盖设计要符合成都市地方标准回复:按意见核实修改。4、车行道封层厚度应为6cm回复:经核实,本项目封层厚度为6mm。5、智能交通设置独立的供配电及空开,安装符合城投智慧公司的智能电表。回复:按意见执行。6、杆件设置原则。路口杆件距离停止线30±2米,学校、共厂、商场等重要路段设置全断面杆件,左右杆件横臂应覆盖全部车道。交安路牌不对横臂遮挡并注意安装位置。回复:按要求设置。3、设置独立的智能交通管道,路口设置一台汇聚机柜,所有杆件的管道与汇聚贯通,如果路口有信号机建议把汇聚机柜设置在信号机旁,并于汇聚和信号机联通,所有光电由主体单位接通放置在杆挂机箱内。回复:按意见修改。技术规范、标准技术规范国家及行业规范:《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修订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成都市地方规定:《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2版市政分册)《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成建委发[2011]284号)《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公示版)《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建设技术规定》(2020版)《成都市人行道建设技术导则》(2012版)《成都市城市道路新旧路面衔接技术指导意见》(成城发【2020】46号)及其他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1、道路设计标准(1)道路等级及设计速度: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2)道路净空:机动车道≥5.0m,人行、非机动车道≥2.5m。(3)机动车道宽度:3.5m/3.25m。(4)最大纵坡:1.22%,最小纵坡:0.3%。(5)沥青路面设计工作年限:15年。(6)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4)《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GB50642-2011)。道路沿线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摘引自地勘报告)周边道路及场地现状工程范围内部分地块保留,区域大部分规划道路未建成,随着沿线地块不断开发建设,既有道路无法满足区域出行需求。工程区域周边现状道路主要九康四路、九康三路,聚龙路,武青北路。九康四路起点(接现状九康三路)九康四路跨越现状河道位置(黄堰河)九康四路终点(接现状武青北路)九康四路K0+340~K0+440段南侧小区(嘉楠美地)另外,周边在建地块在路网范围修建了施工便或施工场地,为水泥混凝路面。九康四路红线范围内施工便道或施工用地片区现状用地以规划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及绿地为主。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武侯区,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是成都老五区之一,位于成都中心城区西南部,东与锦江区隔河相望,北与青羊区毗邻,西南与双流区接壤,东南与高新区相连,总面积75.36平方千米。拟建道路为新建道路,地势较为平坦,拟建道路路口与已有现状道路相接,地形起伏不大,且路况较好,附近区域现正进行交通及房建建设,交通条件便利。拟建道路路网示意图地形、地貌拟建道路工程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簇锦街道高碑村一组、华兴街道沈家桥四组,为新建道路,地势较为平坦,地形起伏不大,勘探点孔口标高为492.23~494.28m,最大高差约2.05m。场地所处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Ⅰ级阶地。现场地貌如图所示。现状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拟建道路工程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机投桥街道半边街村3组、机投村2、3组,为新建道路,地势较为平坦,地形起伏不大,勘探点孔口标高为501.63~502.63m,最大高差约1.0m。场地所处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Ⅰ级阶地。气象、水文气象成都市气象台观测资料表明,成都市气象特征为:a.气温:多年平均值16.2°C,极端最高值为37.3°C(1953年5月18日),极端最低值为-5.9°C(1975年12月15日)。b.降水量:多年平均值947.0mm/年,日最大值为195.2mm(1959年7月15日)。c.蒸发量(蒸发力):多年平均值1020.5mm/年。d.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值82%。e.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1228.3小时/年。f.风速风向:多年平均风速为1.2m/s,最多风向为NNE,出现11%(连续23年平均值),该最多风速方向的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12m/s;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14.8m/s,其风向为NE;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日),其风向为SSE。水文(1)地下水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机投桥街道半边街村3组、机投村2、3组,存在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和孔隙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场地上部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靠大气降水等补给,埋藏较浅,无统一自由水面,水量一般不大,易于疏排。孔隙潜水埋藏于第四系砂、卵石层中,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区域地下水补给,水量丰富,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性降水及九康四路小渠影响较大。本次勘察期间为枯水期,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3.0~4.3m。对应高程497.99m~498.63m,年幅变化约1.0~3.0m。本场地卵石层的渗透系数建议采用25.00m/d。(2)地表水场地内地表水主要为沟渠、主要受到降雨补给。项目区范围内地表水主要为九康四路里程K0+040.000处跨一人工排水沟渠,勘察期间沟渠水较浅,沟渠水系较平直,水流速较慢,排水渠水面宽度约7.0m,勘察期间水深约0.8~1.2m,经过拟建九康四路小桥处水位标高在499.20m左右。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经勘察,线路通过地段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受地形地貌因素和岩土构成及岩土体透水性能的控制,水位在雨季和枯水季节变化较大。路线多为填方路堤,受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较大,易造成路基沉降,路堤边坡失稳等不良地质现象,因此在路基施工工程中,应对地表水采取截排干,控制地下水的作用。地层岩性参考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资料,根据现场钻探揭露,场地内揭示的地表覆盖层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组成。现根据钻探揭示情况将场地各地层的分布及特征由上至下简述如下:(一)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①杂填土:杂色,松散,干燥~稍湿;由混凝土、碎石、建筑垃圾及少量黏性土等组成。杂填土硬质块石含量在30%~50%,粒径范围5~15cm,场地内普遍分布,回填时间小于5年,未完成自重固结,层厚0.50~4.0m,平均厚度1.78m。孔号JK08-JK18钻孔基本在原厂区道路上,上部混凝土厚度约为25.0cm~30.0cm。(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②粉质黏土:黄褐色、灰黄色、褐灰色,可塑,局部呈硬塑状,稍有光泽反应,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主要由黏粒组成,部分粉粒较多,手搓捻略有砂感,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0.40~1.20m,平均厚度0.58m。③细砂:浅灰色、灰黄色,稍湿、松散,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长石,见少量云母碎屑和其它黑色矿物。主要分布在卵石层顶面,层厚0.50~1.20m,平均厚度0.84m。④卵石层:青灰色~灰黄色,稍湿,松散~密实,卵石直径2~5cm,个别大于5cm,亚圆形,卵石成份多为岩浆岩和沉积岩,中等~微风化,局部强风化;细砂、中砂、砾石及粘性土充填,充填物含量20%~50%,局部含少量漂石,卵石层在场地内分布较稳定。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按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将其分为4个亚层:④-1松散卵石:灰黄色~褐灰色为主,湿~饱和,卵石含量约50%~55%,粒径一般为2~5cm,含较多砾石、细砂、中砂。卵石磨圆度较好。N120动力触探击数小于4击,层厚0.90~2.50m,平均厚度1.41m。④-2稍密卵石:灰黄色~褐灰色为主,湿~饱和,卵石含量约55%~60%,粒径一般为2~8cm,成分以岩浆岩为主,磨圆度较好。含个别漂石,充填物为砾石、细砂、中砂。N120动力触探击数4~7击,层厚1.60~3.50m,平均厚度2.55m。④-3中密卵石:灰黄色~褐灰色为主,湿~饱和,卵石含量约60%~70%,粒径一般为3~10cm,成分以岩浆岩为主,磨圆度较好。含少量漂石,充填物为砾石、细砂、中砂。N120动力触探击数7~10击,层厚3.30~10.90m,平均厚度6.55m。④-4密实卵石:青灰色~灰黄色,饱和,卵石粒径一般10~12cm,个别大于20cm,呈亚圆形。含70%~80%的卵石,充填细砂、砾石,含较多漂石。该层场地内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卵石层底部,N120修正击数大于10击。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地下埋藏物调查情况本项目探测范围为拟建道路沿线及既有道路交叉口,探测范围内存在有电力、通讯、路灯、给水、燃气、雨水、污水等地下管线,该探测范围内的部分污水管线积水较深,量测管径和管底高程误差可能偏大,管线也无法查明该管线是否存在管偏,开挖时应特别注意。探测范围内存在有给水、燃气材质为砼或PE的管线,由于目前技术手段存在局限性,上述管探可能存在探测误差,本次仅根据现场情况结合收集资料定位深度,仅供参考,核实后进行设计施工。岩土体主要特征指标建议根据上述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统计,根据本次勘察野外钻探,结合场地各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结果,并结合成都地区的工程建设经验,提出场地各层地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下表: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表基底摩擦系数μ细砂③松散卵石④-120.018.0稍密卵石④-224.021.0中密卵石④-332.028.0密实卵石④-443.038.0场地地震抗震烈度拟建区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区域稳定性较稳定。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附录A,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场地位置查表C.23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查附录G表G.1,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故综合判定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拟建建筑场地未发现有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也未发现如防空洞及临空面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区域地质相对稳定。属中等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地基、建筑场地地基稳定性一般,适宜拟建市政道路的建设。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拟建场地内无影响场地稳定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隐患,不存在影响场地整体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地下结构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降、基坑开挖支护不当引起的滑塌等。特殊性岩土本场地特殊性岩土主要为杂填土,由混凝土、碎石、建筑垃圾及少量黏性土等组成。杂填土硬质块石含量在30%~50%,粒径范围5~15cm,场地内普遍分布,回填时间小于5年,未完成自重固结,层厚0.50~4.0m,平均厚度1.78m。孔号JK08-JK18钻孔基本在原厂区道路上,上部混凝土厚度约为25.0cm~30.0cm。填土一般表层分布,其压缩变形大,物性差,均匀性差,欠固结,有较强的透水性,建议清除换填或作地基处理。路基持力层建议(1)场地分布的填土,分布于地表,厚度不等,工程性能差,稳定性差,未完全自重固结,后期沉降量大,不宜作路基持力层,在道路施工时应予以处理。(2)场地内的粉质黏土分布较连续,层厚分布均匀性较好,承载力较高,工程性能较好,可作为路基及附属工程持力层。(3)场地内的细砂层呈松散状,局部分布于卵石层顶部,工程性能较差,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路基及管道持力层。(4)场地分布的卵石层,层位相对稳定,分布均匀性较好,工程性能较好,可作路基、排水管道、管涵地基持力层或良好下卧层。拟建道路上覆填土层厚度不均,且工程性能差,承载力低,未完全自重固结,后期沉降量大,不可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对人工填土可采取加固处理或换填处理,若采取换填措施,换填后以粉质黏土或卵石层作为路基持力层。对路基施工的建议路基施工前应清除地表软弱人工填土层,清表结束后应对基底进行适当的碾压处理,并及时填筑路堤。填方材料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砂卵石等透水性好、强度较高的粗(巨)粒土作为填料,禁止用垃圾、腐殖土、膨胀土、淤泥等填筑,合理安排工期,尽量避开雨季。填方施工参数应由设计计算确定,施工完后应按规定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及检测数量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对于在填挖交界地段建议采用冲击碾压等措施进行增强补压,以消除路基填挖间的差异变形。对过湿路基处理的建议过湿路基的处理方法总体原则为路基填筑夯实牢固。施工方法与方案有多种方法,每一种方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对于具体的处理施工方法的选择,一方面要立足于所要处理的过湿路基的具体概况,另一方面要控制成本和工期,同时要保证施工质量。常用的过湿路基施工处理方法有:灰土处理法、填筑砂砾方法,根据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多数过湿路基处理都采用砂砾填筑施工方法。管涵1)地层岩性该段土层主要由第四系人工填土、冲洪积粉质黏土、细砂和卵石组成。杂填土厚度0.5~4.0m,可塑粉质黏土厚度0.4~1.20m;松散细砂厚度0.5~1.20mm,经砂土液化判别,呈轻微~中等液化;下部为卵石。2)工程地质评价及建议措施杂填土工程性能差,稳定性差,回填时间短,未自重固结,后期沉降较大,不可直接作为管道基础持力层,经过处理后方可作为管道基础持力层。可塑粉质黏土深度较深,管涵施工不会揭穿此层;根据勘察测得地下水位较深,局部分布的松散细砂位于地下水位之上,为不饱和状,其承载力偏低,若采用此层为基础持力层时,建议采取地基换填处理措施,以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下部粉质黏土及卵石为拟建管涵的良好天然持力层。建议临时开挖坡率:粉质黏土、细砂1:1.5、卵石土1:1.25。施工过程中用土工布苫盖、土工格栅等措施对边坡坡面进行临时护坡处理,管涵施工结束后对基坑及时回填。3)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根据勘察结果,结合本工程拟建物特点分析,场地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主要有:A、基坑(槽)及土方施工:基坑(槽)内土方开挖边坡稳定性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拟建场区下部地层(可塑粉质黏土)下部分布轻微液化细砂,基坑(槽)开挖可能会引起坑壁垮塌及流土风险。B、基坑(槽)降水:基坑降水、地下水渗流等对周围建筑物、道路管线等环境的影响。C、天然地基:浅部软弱地基土导致天然地基可能产生较大沉降及不均匀沉降。桥梁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建议措施桥址区稳定性、适宜性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桥区地质构造简单,无断裂通过,地形较平坦,现状河流岸坡稳定,附近无岩溶、暗浜、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桥址区为基本稳定场地。区域地质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建筑场地地基稳定性一般,适宜桥梁建设。九康四路小桥主要是跨人工沟渠,根据现场走访调查,该渠在去年翻修完成。两侧渠上部为绿道和绿植,渠道两岸已经修建堤岸,勘察期间,沟渠水位499.20m,水位变化较小。拟建九康四路小桥全长22.0m,上部采用1*16m钢筋混凝土(后张)简支空心板,结构简支,桥面连续;下部桥墩采用桩柱式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桥址区岩土工程性质评价(1)场地分布的填土,分布于地表,厚度不等,工程性能差,稳定性差,因桥梁荷载及沉降变形要求高,不宜作为桥梁墩台基础持力层。(2)场地分布的卵石层,层位相对稳定,分布均匀性较好,工程性能较好,低压缩性,因桥梁荷载及沉降变形要求高,松散卵石、稍密卵石及中密卵石不宜作为桥梁墩台基础持力层,密实卵石可作为桥梁桩基础持力层。桩基选型及设计参数建议桩基选型依据勘探成果,桥梁荷载较大、沉降变形控制严格,本工程桥梁宜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首先桥址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性潜水,降水困难,不宜采用人工挖孔桩;可作为桩基持力层的④-4密实卵石层埋深17.2~17.9m,桩端应进入稳定密实卵石层且5倍桩径范围内无软弱层分布,不宜采用混凝土预制桩。拟建桥梁宜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或冲击成孔灌注桩,泥浆护壁以避免孔壁垮塌,以密实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基设计建议按端承摩擦桩考虑。桩基参数建议(1)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依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及勘探成果,桩基设计参数建议值见下表6.3-1。桩基设计参数建议值层号岩土名称钻孔灌注桩抗拔系数λ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qsik桩端极限阻力标准值qpkkPakPa①杂填土20--②粉质黏土55-0.70③细砂20-0.50④-1松散卵石110-0.70④-2稍密卵石125-0.70④-3中密卵石145-0.70④-4密实卵石15030000.70备注:1、桩的极限侧阻力与桩的端阻力标准值的确定参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规范;2、表内参数仅供设计估算使用,最终单桩承载力以单桩载荷试验为主。桩基施工前应清除①填土,避免产生负摩阻力效应。桩基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各桥(墩)台中各桩基④-4密实卵石持力层,厚度较大,顶面坡度小于10%,桩基地基均匀,桩基的稳定性好。成桩的可能性及对环境的影响桥址区周围有生活区域,不宜采用冲击成孔桩基施工,建议采用旋挖成孔桩基施工。桩身需穿越填土、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层,易塌孔,需采取适宜的泥浆护壁措施并设置套筒,避免孔壁坍塌和缩孔等问题对桩基施工产生不利影响,保证钻孔施工的顺利进行。本桥址区周围临近住宅,应注重施工噪音影响。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时泥浆的排放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应对废弃泥浆及时收集、外运。因此,冲孔灌注桩、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期间应加强噪音、泥浆的管理,避免噪音、泥浆外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冲孔灌注桩需施工期间应注意震动对临近区域已有建筑物的影响。地下水对桩基施工的影响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应做好桩孔护壁措施,防止水位下卵石层处垮孔,确保施工成孔和成桩质量。成孔后要及时浇筑,避免地下水浸泡时间及泥浆护壁时间过长,导致桩端承载力降低。地下水会对浇灌混泥土产生一定的离析作用,易形成断桩、缩径、沉渣、蜂窝或夹泥等质量问题。灌注桩施工时应考虑地下水对其影响,应注意拔管与混凝土浇筑的配合,防止塌孔现象发生。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建议采用导管连续灌注混凝土。桩身质量、承载力检测及施工时注意的问题1)桩基正式施工前应进行试桩,根据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8.5.6条规定,采用现场静荷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时,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小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试验方法、加载等级及量测系统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2)为确保桩基工程质量,桩基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桩身垂直度,防止出现歪桩、断桩,合理选择施工顺序。桩基施工结束后,必须对桩身质量进行检测,检测桩数依据规范由设计方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3)钻孔灌注桩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建议采用冲击或旋挖施工工艺,为确保桩基侧阻力、端阻力得以充分发挥,除了在成孔时必须根据不同地层岩性合理地配制浆液比重,成孔后应严格控制成桩时间,减少孔底沉渣厚度外,建议进行后压浆处理。4)桩长控制应采用“现场验岩(土)”和“桩底标高”相结合的方法,并加强验槽工作。填土对桩基础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本场地分布的较厚填土对桩基存在危害和不利影响。由于其自身的自重固结尚未完成,在桩基形成后,该部分土体对桩身可能产生负摩阻效应。基桩设计应考虑该层的负摩阻效应。未经按设计压实处理的回填土建议负摩阻力系数建议按0.30取值,天然状态下综合内摩察角建议取值=8°,饱和状态下综合内摩察角建议取值=5°。建议设计或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负摩阻力以及斜坡上的回填土对桩基础水平剪力的不利作用。在现场施工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以避免和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摩阻力;①在桩基施工前,先对填土进行预压,从根本上消除负摩阻力的产生,压密度可按建筑物的荷载而定。②大面积填土的场地,可增设保护桩减少桩周土层因自重固结产生的负摩阻力。③在产生负摩阻的桩段安装套筒或者把桩身与周围土体隔离,这种方法会使施工难度加大;在桩身涂滑动薄膜(如涂沥青),目前这种方法应用比较普遍,效果也不错;通过降低桩上部荷载,储备一定承载力。设计时可考虑以下措施来减缓或降低斜坡上的回填土对桩基础水平剪力的不利作用:①加强桩基,桩基设计时考虑相应的负摩阻力和侧向力的影响,可以采取加强桩基的形式,例如采取加大桩基截面尺寸,加强桩基配筋等方法,达到加强桩基的目的,使桩基变形控制在安全范围。②加强基础承台和基础梁,在加强桩基的基础上加强基础承台和基础梁,如采取加大截面尺寸及配筋等方法,达到加大基础的整体性和承载力。③对斜坡上的填土无法清除时,可考虑适当设置抗滑桩,防止边坡滑移对桩身造成破坏。场地分布的填方地基,为防止后期环境地面过度下沉,建议填方分层压实,压实系数按设计及相关规范执行。路桥接驳段沉降协调控制建议拟建道路路基土可采用粉质黏土回填整平,路面在台桥台背回填处出现沉陷或断裂,车辆通过台背回填处跳车,影响公路使用性能和运输效益的发挥。为控制路桥接驳段的差异沉降,桥头过渡段路基必须密实、稳定而均质。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必须从采取拦截或排出路基以外的措施。一般要求填土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过湿状态或强度与稳定性不符合要求的潮湿状态的填土,必须经过处理。在台背回填区范围内宜选用摩擦角大、强度高、压实快、透水性好的填料,如岩渣、砾石、砂砾等。同时选用内摩擦角较大的填料也有利于从台背缝隙中渗入的雨水沿盲沟或泄水管顺利排到路基外,从而减缓雨水的危害,而且也有利于改善压实性能,使路基容易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同时考虑到减轻路堤自重,有效降低地基应力,减少沉降并增大安全系数,可采用轻质材料如粉煤灰等,用粉煤灰填筑桥涵台背,可以大大降低路堤对地基的荷载,有利于减少地基沉降以及路基对桥台的侧压力。台背回填位于台背这个特殊位置,压路机难以碾压到位,且机械振动力太大时,对台墙会造成影响,因此保证台背回填料的压实质量需控制填土压实度标准,从填方基底或涵洞顶部至路基顶面均为95%,填料分层松铺厚度宜小于20cm,当采用小型夯具时,松铺厚度不宜大于15cm。基坑评价工程沿线管道实际开挖深度约1.50~5.00m,拟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周边环境经现场调查,拟建场地周边环境较开阔,对拟建工程建设影响较小。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施工前,应仔细勘查场地内及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和管道等,避免因边坡开挖以及支护而破坏地下管线、地下管道活引起建构筑物变形。(2)施工期间由于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及施工场地作业和运输过程产生的扬尘会对大气产生一定的污染。应采取:对施工工地进行有效隔挡;减少弃土的临时堆放及时清运;注意控制单车弃土的装载量;施工场地洒水等有效措施。(3)施工期间所使用的施工机械主要有: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装载机等等,这些机械在作业时将产生振动和噪声,对附近居民产生、生活有影响。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合理布局、科学管理、文明施工及尽可能远离声环境敏感点等措施有效地控制施工期间产生的振动和噪声。(4)对施工期间固体废弃物,比如工程弃土的处理上,应采用严格管理手段,减少建筑垃圾的生成量,控制建筑垃圾的不合理流向,以便控制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5)场地挖填方较多,应注意填方区填土的质量。对回填土体的质量和回填夯实质量加以严格控制。(6)基础宜选择在旱季施工,若在雨季施工,应在施工前做好地表的排水沟,使排水通畅。同时应加强施工用水的管理,临时水池、洗料场的设置宜远离拟建物,防止施工用水流入基槽内,同时应防止暴晒,及时封闭基底,基础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膨胀土地区的施工规范进行。基坑重要性等级拟建管道沿线主要为空地,涉及开挖的地层主要以杂填土、粘性土为主,地下水贫乏,基坑开挖最大深度小于5.0m,管道基坑沿线无地下管线、光缆、通信等重要的市政设施。综上,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为三级,基坑的周边环境及重要性等级均为三级,有利于管道基坑的开挖。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雨水管、污水管基坑安全等级均为三级。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及地方规定,基坑开挖深度超过5m为深基坑,应由岩土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区内浅层地下水为上层滞水,水量较少,对基坑影响不大。孔隙性潜水主要埋藏在卵石层中,除雨污水管道埋深较深,管底位于卵石层中,现场施工应根据开挖情况布置降水井或采取明排措施排水。拟建雨水、污水管道基坑最大开挖深度5.0m,一般开挖深度3.0~5.0m,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管道开挖涉及的土层主要为:第①层填土,具有结构相对松散,土质不均,开挖时可能存在坑壁不稳和垮塌的问题,对管道开挖产生不利影响,该层厚度不均匀,开挖时应注意放坡比例,防止施工期间基坑垮塌。第②层粉质粘土:可塑状,属于中等压缩性土,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土体有一定的自稳能力。第③层细砂,松散,工程性能较差,开挖时应注意放坡比例,防止施工期间基坑垮塌。基坑支护建议根据管道沿线周边环境及场地地质条件情况,污水、雨水管道基坑在周边环境空旷,具备放坡条件,建议管道基坑采用放坡开挖,建议如下表7.4-1:管道基坑放坡开挖坡率建议值表表7.4-1序号地层名称临时开挖坡率建议值坡高5.00m以内坡高大于5.00m1①杂填土1:2.001:2.502②粉质黏土1:1.501:1.753③细砂1:1.751:2.004④-1松散卵石1:1.501:1.755④-2稍密卵石1:1.001:1.256④-3中密卵石1:0.751:1.007④-4密实卵石1:0.501:0.75对于基坑内的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水量小,受地表和降雨侧向补给,对基坑影响小,可设置临水排水沟和集水坑进行明排降水。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措施建议1、管道基坑施工宜合理分段,及时封闭,减少暴露时间。应及时排除基槽内渗水,避免基坑侧壁土体干缩湿胀引起局部失稳。2、基槽开挖应进行施工监测,实施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3、基槽施工期间进行变形观测。4、基槽开挖过程中,土方应随挖随运,弃土应运至不影响基坑安全区域,不得随意堆置于基槽周边。5、基槽开挖后,建议对坡顶采用硬化处理,防止地下水下渗对沟槽边坡产生不利影响。主要的岩土问题地表砼、旧有建筑基础的处理建道路沿线广泛分布破碎状砼路面(分布范围主要在现状道路范围内)施工前应全部清除,禁止直接将建筑垃圾作为筑路材料使用。编制工程造价时,应充分考虑道路施工时破除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地下管线问题本项目进行专项管线探测,在设计线路接驳处现状道路下管线较多,埋藏深度不一、无统一明显标示。现状道路下管线主要集中在绿化带和人行道下,涉及的管线有通信(移动、电信、联通、国防等)、燃气、电力、给排水等。道路改造施工前宜进行管线探测并在正式施工前根据探测成果现场仔细核对,确保施工作业安全和管线完好;对确需改线区段,提前做好相关沟通和预埋,尽量减少对既有管线正常运行的影响。与地质条件相关的地质风险与防范措施建议拟建道路沿线局部填土层较厚,且拟建道路段均高于现状地表,为填方路基,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如若路基基底的软弱人工填土层未处理完全,或在路基填筑时采用不符合要求的筑路材料,亦或是采用符合要求的筑路材料,但未充分碾压,都可能会造成道路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出现局部塌陷的质量事故。故在路基施工前应清除地表软弱人工填土层,清表结束后应对基底进行适当的碾压处理,及时采用符合要求的填筑材料进行路堤的填筑,并充分碾压以保证路基的施工质量。结论及建议结论(1)本次勘察投入了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室内岩土、水试验等多种勘察方法和手段,勘察原始资料齐全,查明了线路内各类构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可作为设计单位编制施工图设计依据。(2)线路段范围内无活动断层,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灾害。线路区整体稳定性较好,适宜修筑拟建公路建设。(3)线路通过区在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Ⅰ级阶地,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层粉质黏土和人工填土,其下主要分布粉质黏土,局部分布少量细砂、下部为卵石。(4)路线段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堆积层上层滞水和孔隙潜水。路线通过段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属于HCO3.SO4Ca型水,对照判定可知:场地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5)拟建道路通过地区的土体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6)回填路基时采取截排方式疏干地表水,对设计路面以下的细砂予以清除或作地基处理,可塑粉质黏土或卵石可作一般路基的基础持力层;对填筑土较厚地段应进行碾压夯实或相应的处理,以满足设计承载力等要求。(7)路线可设有3处管涵,由于可塑粉质黏土下部分布轻微液化细砂,未经处理不宜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建议对该区域液化地层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对液化地层进行注浆加固处理,以满足设计承载力及抗震等要求。(8)桥台、承台基坑开挖边坡按建议的临时坡率放坡,建议采用放坡开挖措施。墩台基坑应作好基坑护壁工作,保证施工安全,永久边坡坡率1:1.0放坡后进行护坡处理,同时作好排水设计;桥台前缘临空侧应作锥坡护坡。(9)线段内新构造运动不活跃,地震影响小,区域稳定性较稳定。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相关说明,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区覆盖层土层剪切波速在259~292m/s之间,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场地土类型属软弱土~中硬土;覆盖层厚度大于5.0m,综合判定工程场地区为II类场地;场地卓越周期为0.291s。建议(1)基础施工时应作好地下水、地表水的疏排水工作,并完善地表排水系统。(2)应清除细砂层等松软地层,并夯实基底,回填土层应进行碾压夯实或相应的处理,以满足设计承载力等要求后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路基应置于坚实的硬层上,填土施工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程进行。(3)对路堤在路基回填时,应先清除表层软覆土或对软弱土进行换填等方法进行处理,以处理后的地基作为拟建道路路基持力层。建议路堤边坡坡度为1:1.5;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预制块对边坡坡面应进行护坡处理,并建议在坡脚设置截排水等措施。填土应分层碾压夯实,满足设计承载力等要求。(4)拟建道路对建设场地汇水区域有工程影响的位置,应做好地表水的截排工作,必要时可增设截排水沟。(5)拟建场地各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及其它参数按表3.4-1。(6)桥墩台建议选用密实卵石层作基础持力层,桥墩、桥台建议采用桩基础,同时各墩台埋置深度应满足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7)九康四路小桥桥台挖方边坡及基坑开挖的弃渣严禁就地堆放。(8)桥位区勘察时勘探深度均有稳定地下水位,且三史堰支渠渗入。桩基施工时仍可能会出现涌水,建议作好抽排水工作。基坑开挖中应作好基坑护壁工作,保证施工安全。(9)加强施工验槽工作,若发现与本报告出入较大的不良地质问题,应及时通知我院,以便会同设计、施工及时解决。(10)本报告可作为施工图设计依据。设计概要总体设计主要技术指标道路等级应根据路网规划,从全局出发,结合道路的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技术标准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颁《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及相关规范中的有关规定为基本依据,采用技术标准如下表:主要技术标准表(采用值)指标规范值设计采用值九康四路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城市次干路计算行车速度(km/h)30/40/5040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300/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150平曲线最小长度(m)70/最大纵坡一般值(%)61.22最大纵坡极限值(%)7最小纵坡(%)0.30.3停车视距(m)4040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6006930凸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400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7004000凹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450竖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m)9090.09纵坡坡段最小长度(m)11057.245车道数双向4车道标准轴载BZZ-100行车净空>5.0m车道宽度3.25m竖向控制因素相交道路现状高程;相邻地块(建筑)高程;河道高程(堤顶高程、人行道高程、洪水位高程);规划高程;平面设计本段道路的道路走向、规划中心线位置、平面线形、平曲线半径、道路红线均与规划保持一致,并已通过相关规划管理部门审定。本工程平面中心线与规划一致。九康四路整体呈“弧”形,起于现状九康四路、诗锦路,路线由西向东止于现状武青北路,道路全长477.245m,标准红线宽度25m,全线设置圆曲线一处,半径200m。本道路设计平面坐标系采用成都坐标系。纵断面设计九康四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路,设计速度为40km/h。根据前期研究,考虑到本道路所在片区周边地块开发情况,同时结合现状道路高程,以及城市防洪标高,桥梁控制标高等控制性标高来确定。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为道路中线位置路面高程。道路纵坡坡度、坡长均满足规范及规划要求,最大坡度1.22%,最小坡度0.3%。九康四路纵断面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规范值九康四路1计算行车速度km/h20/30/40402最大纵坡%11.223最小坡长m11057.2454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m6006930极限值m4005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m7004000极限值m4506竖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m9060.457极限值m35九康四路起终点均为现状道路,具体线型详见纵断面设计图。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横断面设计九康四路道路横断面根据规划设计条件所确定断面进行设计:九康四路横断面方案(25m次干路)采用一块板断面形式,机动车双向4车道,具体横断面布置为:3.5m(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6.5m(机动车道)+6.5m(机动车道)+2.5m(非机动车道)+3.5m(人行道)=25m。路基设计路基压实度标准要求次干路土路基顶面回弹模量≥40Mpa,人行道土路基顶面回弹模量≥20Mpa。路基压实按《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规定执行,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不低于下表所列数值。路基压实度要求填挖类别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次干路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5下路床30~80≥95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以下≥92零填及路堑路床上路床0~30≥95下路床30~80≥95沟槽回填土须分层碾压密实,每层厚小于30cm,其回填压实应满足填方路基压实要求。对不在车道路基范围内的沟槽,当条件受限时,其回填可参照车道路基压实度要求降低2个百分点。人行道:路床顶面压实度≥92%。路基土石方及填料要求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结合工程本身及地区经验,本项目路基填料采用合格土。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最小强度(CBR)(%)最大粒径(cm)上路床0~30610下路床30~804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1030~80410路基边坡本工程所在片区地形起伏不大,路基边坡结合填挖方高度及沿线地块建设开发情况,采用自然放坡的形式,本项目道路路基边坡坡率为1:1.5。路基处理根据地勘报告,本道路一般路段道路路基处理情况如下:(1)本道路全线进行路基加强处理,处理方式为填方路段及挖土方路段路基设计标高下设置60cm砂砾石加强层,人行道下设置30cm砂砾石加强层;砂砾石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并分层碾压,夯实处理至路基设计标高。(2)填方路段施工需清尽管底标高以上、原地面表层杂填土等不良土,清除后加强层下采用杂填土合格土石回填,分层碾压(每层厚≤30cm),夯实处理至路基加强层底标高。挖方路段施工需清尽路基加强层以下杂填土等不良土,并采用合格土回填,分层碾压(每层厚≤30cm),夯实处理至路基加强层底标高。九康四路路基处理情况表起始桩号终点桩号路基处理措施(加强层底标高以下)备注K0+51K0+80先清除所有0.5m表层土,再对下方软土换填合格土并分层回填碾压处理,平均处理深度1.8m。K0+80K0+345先清除所有0.5m表层土,再换填合格土并分层回填碾压处理,平均处理深度1.2m。K0+345K0+416.28加强层底标高以下清除所有杂填土,再换填合格土并分层回填碾压处理,平均处理深度2.9m,合格土回填至加强层底标高。注:路基处理设计详见路基处理平面图、路基处理纵断面图(3)管道范围内按管道要求进行处理;开挖出来的不良土不能用作回填土,应采用符合管线设计要求的填料回填,所有处理均需满足道路路床密度度要求。(4)路基施工时严禁暴晒、浸泡,路基整平夯实检测后应快速进入下一工序,及时封闭路基。(5)由于钻孔间隙性,施工中如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的不良土质地段,应及时通知各方主体现场协调。路面设计车行道路面结构道路名称自然区域划分标准轴载设计工作年限/年累计轴载作用次数/万次交通等级九康四路V2(BZZ-100)15808.10中(II)根据本项目道路等级、功能定位、交通预测结果以及《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对九康四路对应等级道路路面结构形式类型进行拟定。次干路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九康四路)4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改性乳化沥青粘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改性乳化沥青粘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改性乳化沥青粘层0.6cm稀浆封层20cm5%水泥稳定碎石25cm4%水泥稳定碎石20cm级配碎石垫层人行道路面结构从后期维护角度出发,结合武侯区目前人行道材质惯例做法,人行道结构采用:8cm厚砾石聚合物仿石地坪(灰色)15cm厚C20素混凝土15cm厚级配碎石盲道及分隔带采用6cm厚花岗岩铺砌,找平层采用3cmM10水泥砂浆。人行道土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土基顶面压实度应不小于92%(重型)。人行道上的检查井盖应按《成都市城市道路球墨铸铁方形井盖监督管理技术规定》(成井盖办2017第14号)执行。车道路面弯沉值检测要求验收弯沉值和层底拉应力验算:九康四路路面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第1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17.8(0.01mm)第2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19.4(0.01mm)第3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2(0.01mm)第4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4.5(0.01mm)第5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46.5(0.01mm)第6层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182.6(0.01mm)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32.9(0.01mm)(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式计算)九康四路路面各结构层底面最大拉应力:(未考虑综合影响系数):第1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1)=-0.207(MPa)第2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2)=-0.042(MPa)第3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3)=-0.033(MPa)第4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4)=0.109(MPa)第5层底面最大拉应力σ(5)=0.047(MPa)沥青层层底应变验算:γaℇt≤[ℇR]第1层沥青面层:-0.219MPa≤0.56MPa第2层沥青面层:-0.045MPa≤0.35MPa第3层沥青面层:-0.035MPa≤0.35MPa抗拉强度满足要求。式中:γa:沥青路面可靠度系数,取1.06;ℇt:沥青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变;ℇR:沥青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变;注:沥青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变由公式计算。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应变验算:γaσm≤[σR]第4层基层:0.176MPa≤0.25MPa第5层底基层0.0498MPa≤0.23Pa抗拉强度满足要求。式中:γa:沥青路面可靠度系数,取1.06;σm: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计算的最大拉应力(MPa);σR:路面结构层半刚性材料的容许抗拉强度(MPa)。注:基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变由公式计算沥青层剪应力验算:均布荷载下的分布规律。荷载参效取值为:P=0.7MPa,p=10.65cm,计算时分别考虑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水平系效f分别取0.1,0.3和0.5等。τm≤τd/K0.207MPa≤0.62MPa/1.1抗剪强度满足要求。式中:τm:路面最大容许剪应力;τd;沥青混合料实测的抗强度;K:路面结构安全系数,其中K为常量,在不同的地带其取值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平的高等级沥青路面其取值为1.1,而在丘陵与不稳定的坡道上取值一般为1.1。本次取值1.1。河堤人行道路面结构设计受九康四路高程影响,两侧现状绿道与道路存在1.5~2m高差,为保证行人过路通行,行人可通过桥梁两侧连接市政道路的通道及梯步进入另一侧人行通道。现状绿道连接道路路面结构设计:5cm细粒式彩色沥青混凝土(AC-10C)改性乳化沥青粘层20cmC20砼15cm级配碎石垫层附属设施花岗岩梯步:九康四路两侧现状绿道与道路存在1.5~2m高差,本项目在九康四路与现状绿道之间设置人行梯步连接九康四路小桥及人行步道,保证人员通行。栏杆:梯步两侧设置护栏,保证人员通行安全。具体设计详见《河堤人行步道设计图》。路缘石、路平石、收边石结合武侯人行道做法及特色:本次设计采用15*30*90芝麻黑荔枝面花岗岩路缘石,25*15*90芝麻灰花岗岩路平石,人行道收边采用15*5*90芝麻黑荔枝面花岗岩收边石,人行道绿带收边采用15*5*90芝麻黑荔枝面花岗岩收边石。盲道和无障碍设计盲道和无障碍设计主要为盲人提供便利的出行环境,充分展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严格遵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2年联合发布的《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行进盲道无障碍设施,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行进盲道在人行道上连续铺设,铺设位置一般距绿化带或者道树树穴0.25~0.30m,宽度为0.3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行。(2)交叉口缘石坡道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的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其中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5%。坡道下口与车行道的地面无高差,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与隔离带处压低高度,以满足轮椅车通行。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3)直线段缘石坡道对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少,出入口宽度小的,设置压低侧石的三面坡形式出入口,人行道上行进方向的坡度应≤5%,行进盲道连续通过。沿线单位出入车辆多,出入宽度大的,设置交叉口缘石式的出入口,人行道在缘石处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20,并在坡道上口设置提示盲道。公交停靠站结合相关意见及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及开发情况,本次设计暂不考虑公交停靠站,后期由公共交通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材料要求沥青面层沥青结合料必须具有较高的粘度,与集料有良好的粘附性。沥青应采用符合现行“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标准”要求的沥青,其基质沥青标号采用A-70。上面层沥青混凝土采用SBS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采用I-D型,中下面层采用普通沥青。道路石油沥青70号A级技术指标要求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T062010℃延度不小于cm15T060515℃延度不小于cm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TFOT(或RTFOT0后c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T0605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1mm40~60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60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0662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TFOT(或RTFOT0后c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0604残留延度(5℃)不小于cm15T0605(2)纤维稳定剂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及使用寿命,按照《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7.3.1要求,在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中加入纤维稳定剂材料。纤维稳定剂采用木质素纤维和玄武岩矿物纤维混合添加,要求其吸附沥青的能力强,施工分散性好,掺量按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计不宜少于0.4%。其具体掺量和比例由施工时实验确定。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木质素和矿物纤维稳定剂质量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木质素纤维纤维长度≯6mm水溶液用显微镜观察灰分含量18%±5%,无挥发物高温590~650℃燃烧后,测定残礼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侵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量≯5%(质量百分比)105℃烘箱2小时后,冷却称样玄武岩矿物纤维公称直径(μm)7-13JT/T776.1-2010《公路工程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玄武岩短切纤维》公称长度(mm)3-15密度(g/cm3)2.6-2.8拉伸强度(MPa)≥1200弹性模量(MPa)≥7500断裂伸长率(%)≤3.1吸油率(%)≥50含水率(%)≤0.2耐热性,断裂强度保留率(%)≥85可燃性明火点不燃可燃物含量(%)0.1-1.0(3)粗集料采用的卵石须大型反击式碎石机轧制。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建议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调整碎石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产量。轧好的碎石应分开堆放,并做好防尘处理,保持碎石清洁。上面层粗集料应采用优质玄武岩石料,沥青表面层石料的磨光值不应不小于40。上面层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4级,其质量技术标准应满足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4.8章节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具体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8(2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0(28)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2.6)吸水率,不大于%3.0(2.0)坚固性,不大于%1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不大于%18(15)%15(12)%20(18)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不大于%1软石含量,不大于%5(3)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41个破碎面颗粒含量,不小于%90(100)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含量,不小于%80(90)磨光值PSV,不小于-(42)注:括号中数值是沥青上面层要求。(4)细集料细集料可采用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具体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0坚固性(>0.3㎜部分),不小于%12含泥量(<0.075㎜的含量),不大于%3砂当量,不小于%60亚甲蓝值,不大于g/㎏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的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mm和0~0.15mm)(5)填料矿粉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后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的从矿粉仓流出。具体质量技术要求详见下表: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0含水量,不大于%1粒度范围<0.6㎜<0.15㎜<0.075㎜%10090~100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6)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与集料间粘结力,提高抗水损害能力,要求掺加抗剥落剂,抗剥落剂应采用:性能优良、稳定、持久、且施工易于操作,加入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不低于4级。沥青抗剥落剂,建议其掺量为沥青重量的0.4%。沥青中加入抗剥落剂后,应进行一定程度老化(薄膜烘箱中加热96小时,有条件可在压力老化仪PAV中进行)然后进行粘附性试验,经过初期老化后的混合料须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7)混合料的级配及性能指标要求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要求混合料类型SMA-13AC-13CAC-20C筛孔(㎜)通过率(%)通过率(%)通过率(%)31.526.510019.090~10016.010010078~9213.290~10090~10062~809.550~7568~8550~724.7520~3438~6826~452.3615~2624~5016~441.1814~2415~3812~330.612~2018~288~240.310~167~205~170.159~155~154~130.0758~124~83~7注:SMA-132.36mm关键筛孔通过率15~26%;AC-13C,4.75mm关键性筛孔通过率<45%。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应参考上述级配范围,选用实体工程的原材料,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采用马歇尔试验法确定,并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要求。SMA-13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试验项目改性SMA-13马歇尔试件尺寸(mm)φ101.6×63.5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空隙率(%)3~5稳定度(KN)不小于6沥青饱和度(%)75~85矿料间隙率(%)不小于17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n不大于VCADRC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5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0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不大于0.1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不大于15构造深度(mm)不小于0.6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3000低温弯曲破坏应变(-10℃)(με)不小于2500路面空隙率(%)不大于6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试验项目普通AC-20C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稳定度(KN)不小于8流值FL(mm)2~4空隙率VV(%)90mm以内空隙率VV(%)90mm以下4~63~6沥青饱和度(%)65~75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80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75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1200马歇尔试验密实度(%)97低温弯曲破坏应变(-10℃)(με)不小于2000注:矿料间隙率VMA应根据设计空隙率和各面层公称最大粒径提出最小技术要求,具体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5.3.3-1。(8)平整度、抗裂性能等要求平整度要求:沥青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久的品质,路用性能应符合JTGD50-2017要求。抗裂性能要求:面层宜在-10℃的低温条件下进行弯曲试验,检验其低温抗裂性能,技术指标按JTGD50-2017表5.5.6执行。(9)、抗滑技术指标横向力系数SFC60≥54,构造深度TD(mm)≥0.55。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混合料类型动稳定度(次/mm)普通沥青混合料,不小于1000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2800SMA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3000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混合料类型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不小于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普通沥青混合料7580改性沥青混合料8085SMA改性沥青混合料80透层、粘层、封层①粘层沥青各沥青层之间如不连续施工、以及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砼的接触面的侧面均应洒粘层沥青,粘层沥青采用PC-3型改性乳化沥青,用量0.3~0.6L/m2。②透层沥青为使沥青层和非沥青材料的基层粘结良好,在基层洒乳化沥青作为透层,乳化沥青标号采用PC-2,用量0.7-1.5L/m2。③下封层稀浆下封层应选用ES-2型,乳化沥青标号为PC-1,在喷洒透层油后铺筑,厚度不宜小于6mm,最低施工温度不得低于10℃。基层粗集料: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粒料中两个以上的破碎面的比例分别不小于70%和50%。细集料: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水泥稳定碎石:其水泥配合比根据当地材料及试验确定,建议为5%42.5号水泥和4%42.5号水泥;要求5%水泥稳定碎石抗压模量≥1200Mpa,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建议不大于4.0Mpa,4%水泥稳定碎石抗压模量≥1100Mpa,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建议不大于3.0Mpa。碎石的级配见下表:水泥稳定碎石级配表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40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性指数10068-8638-5822-3216-288-150-3<28<9级配碎石级配表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26.5169.54.751.180.650.07510085-10065-8542-6720-4010-278-205-180-10水泥稳定类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小的温缩和干缩变形及较强的抗冲刷能力。水泥稳定基层的压实度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符合下表规定:水泥稳定基层的压实度及7d无侧限抗压强度层位材料压实度(%)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上基层5%水泥稳定碎石≥983下基层4%水泥稳定碎石≥972土基要求次干路抗压回弹模量≥40Mpa。砂砾石用于路床加强层,桥台台背、挡墙墙背回填等部位,应满足《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7.6.2条“底基层”的“砂砾”的级配要求: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5337.59.54.750.60.075液限(%)塑性指数10080~10040~10025~858~450~15<28<9压实度要求沥青混凝土:3%~6%(马歇尔试验空隙率)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98%,下基层≥97%(重型击实标准)级配碎石:≥96%(重型击实标准),CBR不应小于80%。SBS防裂卷材技术要求针对新旧路面衔接的纵、横向接缝,要求在接缝处贴铺50cm宽的防裂卷材,防裂卷材采用以SBS改性材料为主,辅以各种助剂制成的沥青涂盖料浸涂聚酯玻纤布胎基制成的具有自粘性的改性沥青防裂卷材,其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相关要求。防裂卷材技术要求技术指标要求卷材下表面沥青涂盖层厚度mm≥1可溶物含量g/m2≥1700耐热性110℃无滑动、流淌、滴落低温柔性-25℃无裂纹拉力N/50mm≥800最大拉力时延伸率%≥30盐处理拉力保持率/%≥90低温柔性-25℃无裂纹质量增加/%≤1热老化拉力保持率/%≥90延伸率保持率/%≥90低温柔性-20℃无裂纹尺寸变化率/%≤0.5质量损失/%≤1渗油性/张数≤1自粘沥青剥离强度/N/mm≥150℃剪切强度/MPa≥0.1250℃粘结强度/MPa≥0.050热碾压后抗渗性0.1MPa,30min不透水接缝变形能力10000次循环无破坏防裂卷材铺贴:铺贴前基面须清扫、空压机吹风除尘,保持基面干燥、干净。铺贴时先将卷材展开,排放在纵、横接缝部位,按要求尺寸或预留部位裁剪后,将卷材从端头回卷到中间,然后从中间割开隔离层,边撕边向前铺贴,并用压辊压实。防裂卷材铺贴时应先在纵向接缝位置纵向对中铺贴,然后横向接缝对中铺贴。防裂卷材搭接:纵缝搭接长度不小于8cm,横缝搭接长度不小于10cm,横缝搭接应交错排列,避免在同一断面上。防裂卷材碾压:对搭接部位要重点碾压,局部无法碾压的部位用橡皮榔头敲密实。处理完后再铺筑沥青混凝土。聚合物仿石地坪技术要求现浇聚合物仿石地坪人行道须设置变形缝。缩缝间距4~6m,具体应根据材料供应商要求设置。要尽可能的与景观铺装线相合,同时考虑与路沿石接缝相结合。要求天然石料或砂粒分布均匀,面层装饰材料与聚合物基底完全融合,嵌入厚度不少于2cm,坚固耐磨、色彩自然,符合设计要求。成品表面进行无机材料的无色固化处理,不起尘、不掉粒、颗粒分布均匀。采用双丙聚氨酯无色透明密封剂密封。砾石聚合物砼仿石地坪要求一体成型摊铺施工。禁止用面层覆盖的方式进行施工。填缝料:应具有与混凝土板壁粘结牢固、回弹性好、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挤出、不流淌、低温不脆裂、耐久性好的材料,满足下表要求采用聚氨酯类填缝料。聚氨酯类填缝料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要求失粘(固化)时问(h)3~16弹性复原率(%)≥90流动性(mm)0(-10℃)拉伸量(mm)≥25与溉凝土粘结强度(MPa≥0.4粘结延伸率(%)≥400行道铺装材料需先报样,经责任各方共同选定。人行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 中国消费者食品添加剂认知调查报告 2023
- 2024年数控高精度内外圆磨床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xx村10月驻村工作总结
- 二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
- 2024年度影视制作费用协议范本
- 第七届进博会隆重开幕感悟心得
- 2024年商业广告承揽协议规范格式
- 2024年产蜜蜂购买协议
- 2024年零星建筑施工项目协议范本
- 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课件
- Java程序设计项目式教程 教案 单元10 Java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指纹识别技术
- 医院的门禁管理制度范文
-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局外人》课件
- 劳务派遣公司与劳务中介公司的不同
- 学校(幼儿园)每周食品安全排查治理报告(整学期16篇)
- 房地产买卖保密协议
- 检具的设计、制造和使用
- (苏州专版)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综合素养测评调研试卷(苏教版)
- 湖南省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模拟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