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高一上期期末教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高一上期期末教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高一上期期末教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高一上期期末教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高一上期期末教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含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和答题卡[含第Ⅰ卷填涂卡和第Ⅱ卷答题框]两大部分。考试只能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域内做答。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在答卷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校及考号填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3.第Ⅰ卷的〖答案〗选出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直接答在试题后。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做答,本试题卷上不得做答,否则无效。4.考试结束,监考老师只将答题卡收回。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玉璧是我国古代的传统礼器,呈扁平圆形,中间穿孔,在松花江、西辽河、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等地都有发现。据此可知,中华文明()A.分布广泛 B.源远流长 C.多元一体 D.独立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可知,在我国多个地方都发现了具有相似性的玉璧,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中华文明分布广泛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华文明独立发展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2.史载晋国富商巨贾“以末富之,以本守之”,用经商所得财富“收田宅牛马”,土地买卖市场初具雏形。上述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私有土地已出现C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D.分封制彻底崩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以末富之,以本守之”“土地买卖市场初具雏形”可知,春秋时期已有土地买卖现象,且土地买卖市场初具雏形,这反映出此时期已出现私有土地,B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推重农抑商政策,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的流动信息,排除C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并未彻底崩溃,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3.两汉时期,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内附汉朝,汉政府以博大的胸怀、怀柔的策略,“优其礼遇,厚其赐予”,妥善安置内附部众。这一做法()A.符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 B.标志着夷夏之防的观念被摒弃C.利于缓和汉匈之间的紧张关系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内附汉朝,汉朝对内附的少数民族妥善安置,促进了民族交融,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夷夏之防的观念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少数民族不仅仅是匈奴,排除C项;西汉通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4.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包括说汉语、改汉姓在内的一系列改革。6世纪前期,北魏因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恢复了胡将的胡姓,还赐汉将胡姓。这说明()A.北朝时期北方政局极为动荡 B.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冲突并存C.西魏彻底推翻了改革的成果 D.北魏凭借改革最终统一全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而西魏却部分“胡化”,民族间的交融与冲突并存,B项正确。“北朝时期北方政局极为动荡”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西魏只是部分“胡化”,“彻底推翻”表述错误,排除C项;隋取代北周并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B项。5.中国古代官员会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迁转流动”,表1为唐后期藩镇武将入朝为官的情况统计,据此可知()地区类型朝廷征召随帅来朝弃帅来朝藩帅推荐因入卫等留京顺地藩镇133115割据藩镇03630A.中央地方人才实现自由流动 B.征召是武将选调的主要方式C.藩镇间相互牵制延续唐政权 D.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名义上忠于朝廷的顺地藩镇还是割据藩镇,都有武将入朝为官的情况,尤其是“顺地藩镇”朝廷征召的武将占据多数,说明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入朝为官的地方武将情况统计,未涉及中央官员到地方任职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以征召方式入朝为官主要发生在顺地藩镇,割据藩镇没有,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顺地藩镇和割据藩镇的相互牵制,排除C项。故选D项。6.据学者考证,唐代公文格式如下图,这说明唐代()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素质 B.行政程序繁琐效率低下C.三省各司其职相互牵制 D.中央决策过程审慎严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公文处理需经多个部门参与,最终由皇帝御批且格式规范,体现了决策过程的审慎严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官员素质的影响,排除A项;唐朝中央决策有严格的程序和分工,这有助于提升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三省长官的职责,体现不出相互牵制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7.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人物服饰上有象征吉祥的宝相花纹,这种花纹在隋唐时期常用于装饰瓷器、织物、金银器等。它是综合本土牡丹和菊花、印度佛教的莲花、地中海的卷草和忍冬、中亚的葡萄和石榴等图案,经艺术加工融合而成,造型饱满,具有雍容华贵的美感。材料说明唐朝()A.远超前代的工艺水平 B.开放奢侈的社会风气C.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 D.范围广泛的物种交换〖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宝相花纹是融合本土和国外多种花卉图案经艺术加工而成,这体现唐代开放和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C项正确;材料没有唐代与其他朝代工艺情况的比较,排除A项;服饰花纹不能体现当时社会风气是否奢侈,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反映的并不是物种交换,排除D项。故选C项。8.北宋初期,政府严格禁止兵书的印制流传。神宗时期诏命国子监校订《孙子兵法》等七种古代兵书并编为《武经七书》,印制发放给军队学习。这种变化说明北宋()A.印刷技术的进步 B.边疆形势的严峻C.文化教育的发展 D.治国思想的转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初,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高度重视对军权的管控,但随着与辽、金之间战争局面的出现,北宋政府需要加强军事力量,军事政策发生转变,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印刷技术的进步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宋代文化教育发展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宋朝的治国思想始终是崇文抑武,排除D项。故选B项。9.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工艺的珍品,成熟于元代。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元青花瓷中花色偏灰黑色的是采用国产青料绘制,颜色蓝艳的是采用进口青料绘制。但近年来,经科技测定两种花色均用进口同类钴料,只是铁与钴元素的比值不同。由此可见()A.研究手段影响历史结论 B.技术进步促进工艺发展C.历史事实可以因时而变 D.生产材料制约产品质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术界对元代青花瓷花色的有关观点发生变化,说明研究手段对历史结论会产生影响,A项正确;材料显示了历史研究技术手段的进步,但没有说明制瓷技术水平的发展,排除B项;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不可改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青花绘料是否会影响瓷器质量,排除D项。故选A项。10.北宋时期,占人口10%的地主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人口80%-90%的中、贫雇农仅占有20%-30%的土地。南宋时期,官僚地主和私人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更为惊人。这()A.缓解了人地之间矛盾 B.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C.导致了土地制度变革 D.阻碍了农业技术革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人数占比少的地主占有绝大多数土地,人数占比多的农民占地少,而南宋时土地兼并现象加重,这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B项正确;土地兼并严重会加剧人地矛盾,排除A项。宋代仍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制度并未变革,排除C项;材料与农业技术革新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1.内阁制度在明朝永乐年间基本形成,仁、宣二朝时阁臣品秩和政治地位较之前有大幅提高,权力日重。该制度()A.动摇了统治根基 B.强化了中央集权C.加强了君主专制 D.禁锢了百姓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内侍机关,是皇权强化的产物,C项正确;内阁大臣并无实际决策权,即使有“票拟”权,最终也要依赖皇帝的“批红”,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内阁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内阁制度与“禁锢百姓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清代商帮积极从事灾荒赈济,他们筹集资金资助流离失所的百姓,修建粮仓并运粮配合官府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形成了官商一体的灾荒赈济体系。商帮此举()A.彰显了社会责任感 B.大大地提升了商人的地位C.传承地域民俗文化 D.体现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商帮积极从事灾荒赈济,配合官府帮助灾民,此举彰显了民族大义,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A项正确;商帮此举和商人地位大大提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地域民俗”,排除C项;清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3.《南京条约》中有关英商洋布进口税率比例应该是多少,是否依据市场供求变化及何时做出怎样调整,均没有明确的界定。这()A.拓展了英国在华活动的区域 B.便利了西方对华的资本输出C.侵夺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 D.违背了国际法平等互惠规则〖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84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关税协议很多方面没有明确的界定,给英国日后随意修订关税协议埋下了伏笔,这严重违背了国家交往应该遵循相互平等和互惠的国际法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英国在华活动区域的拓展,排除A项;甲午战败后,西方列强对华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是资本输出,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14.甲午战争后,张之洞对西学的认知由西艺逐渐扩展到整个西方政治文化范畴,甚至支持维新派建立的强学会并资助创办《时务报》。这种转变()A.加速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滋生了全面西化的风气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 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潮流〖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是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从认知西艺到关注西方政治、支持维新人士等举措,这对维新运动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C项正确;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风气全面西化的相关信息,并且这时期的中国也没有全面西化,排除B项;甲午战前,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已开启,排除D项。故选C项。15.孙中山曾致电袁世凯强调中华民国首都设南京,并派出专使团队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但后来随着形势变化,孙中山放弃了这一主张。这一变化源于()A.帝国主义列强干涉中国革命 B.革命阵营内部缺乏团结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 D.袁世凯军事力量的强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放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根源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C项正确。A、B、D三项虽为影响孙中山变化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与材料设问“源于”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16.五四运动之前,陈独秀猛烈批判封建婚姻制度,认为其结婚、成婚、不准离婚等规矩都不合情理,主张用西洋各国的婚姻家庭制度来变革中国的封建婚姻家庭旧制度。这种主张有利于()A.推动社会变革 B.唤醒民族意识C.开启文学革命 D.缓和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陈独秀猛烈批判封建婚姻制度,……主张用西洋各国的婚姻家庭制度来变革中国的封建婚姻家庭旧制度”可知,陈独秀批判封建婚姻制度,倡导西式婚姻家庭观,这有利于推动社会习俗的变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意识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文学革命”属于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缓和阶级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共52分。第17题2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政治之得失,学术之升降,疆域之分合,国势之隆替,代有不同,然统观历代,大抵自唐虞至秦而一变,自汉至五代而一变,宋元以来之风会,与上古划然不可复合,故兹编分为三大纪:自唐虞三代至六国并于秦,二千余年为上世史;自秦历汉晋至唐,一千余年为中世史;自五代历宋、辽、金、元至明,七百余年为近世史。——摘编自柳诒徵《历代史略》材料二雍正帝喻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及广,未有如我朝者。”清朝对边疆的经营,无论是规模还是范围皆远胜以前历代。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实行内外合治。在王朝的统一管辖下对各地一体对待,在具体的治理方式上既有一致性,又在边疆地区推行因地制宜的治理政策,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社会变革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概括清朝前中期经略边疆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表现: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和地方权力;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出现纸币,城市商业时空限制被打破,经济功能增强,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思想文化上,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科技发展出现高峰,文学艺术多元发展,世俗化趋势增强;社会上,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国家对社会控制适当松弛。(任答四点得满分。)(2)措施: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任答三点得满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表现:据材料一“宋元以来之风会,与上古划然不可复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从政治上来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和地方权力;从经济上说,商品经济繁荣,出现纸币,城市商业时空限制被打破,经济功能增强,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从思想文化上说,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科技发展出现高峰,文学艺术多元发展,世俗化趋势增强;从社会上说,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国家对社会控制适当松弛。【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前中期(中国)。措施:据材料二“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实行内外合治。在王朝的统一管辖下对各地一体对待,在具体的治理方式上既有一致性,又在边疆地区推行因地制宜的治理政策,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并结合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可知,在东南,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在东北,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在西北,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在西南,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在中央,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意义:据材料二“在边疆地区推行因地制宜的治理政策,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并结合所学可从边疆地区本身、边疆与内地、民族和对现代中国的角度来分析,具体来说,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使之交相辉映,增添异彩;即使是对外域的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近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各派相互辩难,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完善了自己的学说。百家争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如列举儒学在西汉吸收道法、阴阳五行而发展,魏晋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促进了儒家和道家的交融发展,科技文艺的继承发展等史实亦可以得分。)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精神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盛唐时期,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并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高潮,并不断地本土化,与儒学相互交融,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而佛教也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域外文化的借鉴还可列举唐朝佛教文化交流,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史实。)总之,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不断充实、升华,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示例二观点:中华传统文化善于借鉴外域文化。论证: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的知识分子会通中西文化,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一步深入(也可写具体表现如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等),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总之,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和近代。首先确定观点,题目要求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据材料“中国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使之交相辉映,增添异彩”可以确定论题: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从如何吸收融合发展角度去分析,具体可以选择三个时期进行论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进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各派相互辩难,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完善了自己的学说。百家争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民族融合去分析,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精神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盛唐时期,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并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从佛教传入中国的角度去分析,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高潮,并不断地本土化,与儒学相互交融,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而佛教也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不断充实、升华,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如:中华传统文化善于借鉴外域文化。分析该观点时注意引用中华文化借鉴外域文化的具体史实去分析,言之有理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主观选择的结果。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如果不具备客观的历史需要,没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任何人都无法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把它制造出来。……辛亥革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摘编自欧阳军喜《无法告别的革命:关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辨析》材料二国外学界不乏人物认为辛亥革命为“非革命”或“假革命”。如美国华裔学者陈志让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什么社会改革,是一场“假革命”,高慕柯说辛亥革命“犹如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仅仅是“政体的变革”。日本学者横山英认为,辛亥革命是带有资产阶级因素的政治势力自上而下借以整顿原有封建统治秩序而发动的一场政治变革,不具革命性质。……总之,这些学者要么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权变更,要么认为是汉族人发动的排满运动,反正所谓辛亥革命不是革命。——摘编自王小荣《略述学界关于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分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上述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是革命”的观点。〖答案〗(1)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新航路开辟以来近代化发展潮流的风起云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浪潮蓬勃兴起;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辛亥革命具备阶级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提供思想理论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起义奠定军事基础。(任答四点得满分。)(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各方面引起社会的重大变化;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生活上,促使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新变化。(任答四点得满分。)〖解析〗【小问1】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主观选择的结果”可知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国际、国内背景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近代化发展潮流的风起云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浪潮蓬勃兴起;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辛亥革命具备阶级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提供思想理论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起义奠定军事基础。【小问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可知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各方面引起社会的重大变化;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生活上,促使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新变化。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含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和答题卡[含第Ⅰ卷填涂卡和第Ⅱ卷答题框]两大部分。考试只能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域内做答。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在答卷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校及考号填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3.第Ⅰ卷的〖答案〗选出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直接答在试题后。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做答,本试题卷上不得做答,否则无效。4.考试结束,监考老师只将答题卡收回。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玉璧是我国古代的传统礼器,呈扁平圆形,中间穿孔,在松花江、西辽河、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等地都有发现。据此可知,中华文明()A.分布广泛 B.源远流长 C.多元一体 D.独立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可知,在我国多个地方都发现了具有相似性的玉璧,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中华文明分布广泛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华文明独立发展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2.史载晋国富商巨贾“以末富之,以本守之”,用经商所得财富“收田宅牛马”,土地买卖市场初具雏形。上述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私有土地已出现C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D.分封制彻底崩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以末富之,以本守之”“土地买卖市场初具雏形”可知,春秋时期已有土地买卖现象,且土地买卖市场初具雏形,这反映出此时期已出现私有土地,B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推重农抑商政策,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的流动信息,排除C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并未彻底崩溃,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3.两汉时期,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内附汉朝,汉政府以博大的胸怀、怀柔的策略,“优其礼遇,厚其赐予”,妥善安置内附部众。这一做法()A.符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 B.标志着夷夏之防的观念被摒弃C.利于缓和汉匈之间的紧张关系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内附汉朝,汉朝对内附的少数民族妥善安置,促进了民族交融,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夷夏之防的观念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少数民族不仅仅是匈奴,排除C项;西汉通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4.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推行了包括说汉语、改汉姓在内的一系列改革。6世纪前期,北魏因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恢复了胡将的胡姓,还赐汉将胡姓。这说明()A.北朝时期北方政局极为动荡 B.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冲突并存C.西魏彻底推翻了改革的成果 D.北魏凭借改革最终统一全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而西魏却部分“胡化”,民族间的交融与冲突并存,B项正确。“北朝时期北方政局极为动荡”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西魏只是部分“胡化”,“彻底推翻”表述错误,排除C项;隋取代北周并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B项。5.中国古代官员会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迁转流动”,表1为唐后期藩镇武将入朝为官的情况统计,据此可知()地区类型朝廷征召随帅来朝弃帅来朝藩帅推荐因入卫等留京顺地藩镇133115割据藩镇03630A.中央地方人才实现自由流动 B.征召是武将选调的主要方式C.藩镇间相互牵制延续唐政权 D.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名义上忠于朝廷的顺地藩镇还是割据藩镇,都有武将入朝为官的情况,尤其是“顺地藩镇”朝廷征召的武将占据多数,说明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入朝为官的地方武将情况统计,未涉及中央官员到地方任职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以征召方式入朝为官主要发生在顺地藩镇,割据藩镇没有,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顺地藩镇和割据藩镇的相互牵制,排除C项。故选D项。6.据学者考证,唐代公文格式如下图,这说明唐代()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素质 B.行政程序繁琐效率低下C.三省各司其职相互牵制 D.中央决策过程审慎严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公文处理需经多个部门参与,最终由皇帝御批且格式规范,体现了决策过程的审慎严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官员素质的影响,排除A项;唐朝中央决策有严格的程序和分工,这有助于提升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三省长官的职责,体现不出相互牵制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7.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人物服饰上有象征吉祥的宝相花纹,这种花纹在隋唐时期常用于装饰瓷器、织物、金银器等。它是综合本土牡丹和菊花、印度佛教的莲花、地中海的卷草和忍冬、中亚的葡萄和石榴等图案,经艺术加工融合而成,造型饱满,具有雍容华贵的美感。材料说明唐朝()A.远超前代的工艺水平 B.开放奢侈的社会风气C.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 D.范围广泛的物种交换〖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宝相花纹是融合本土和国外多种花卉图案经艺术加工而成,这体现唐代开放和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C项正确;材料没有唐代与其他朝代工艺情况的比较,排除A项;服饰花纹不能体现当时社会风气是否奢侈,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反映的并不是物种交换,排除D项。故选C项。8.北宋初期,政府严格禁止兵书的印制流传。神宗时期诏命国子监校订《孙子兵法》等七种古代兵书并编为《武经七书》,印制发放给军队学习。这种变化说明北宋()A.印刷技术的进步 B.边疆形势的严峻C.文化教育的发展 D.治国思想的转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初,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高度重视对军权的管控,但随着与辽、金之间战争局面的出现,北宋政府需要加强军事力量,军事政策发生转变,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印刷技术的进步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宋代文化教育发展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宋朝的治国思想始终是崇文抑武,排除D项。故选B项。9.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工艺的珍品,成熟于元代。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元青花瓷中花色偏灰黑色的是采用国产青料绘制,颜色蓝艳的是采用进口青料绘制。但近年来,经科技测定两种花色均用进口同类钴料,只是铁与钴元素的比值不同。由此可见()A.研究手段影响历史结论 B.技术进步促进工艺发展C.历史事实可以因时而变 D.生产材料制约产品质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术界对元代青花瓷花色的有关观点发生变化,说明研究手段对历史结论会产生影响,A项正确;材料显示了历史研究技术手段的进步,但没有说明制瓷技术水平的发展,排除B项;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不可改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青花绘料是否会影响瓷器质量,排除D项。故选A项。10.北宋时期,占人口10%的地主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人口80%-90%的中、贫雇农仅占有20%-30%的土地。南宋时期,官僚地主和私人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更为惊人。这()A.缓解了人地之间矛盾 B.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C.导致了土地制度变革 D.阻碍了农业技术革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人数占比少的地主占有绝大多数土地,人数占比多的农民占地少,而南宋时土地兼并现象加重,这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B项正确;土地兼并严重会加剧人地矛盾,排除A项。宋代仍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制度并未变革,排除C项;材料与农业技术革新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1.内阁制度在明朝永乐年间基本形成,仁、宣二朝时阁臣品秩和政治地位较之前有大幅提高,权力日重。该制度()A.动摇了统治根基 B.强化了中央集权C.加强了君主专制 D.禁锢了百姓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内侍机关,是皇权强化的产物,C项正确;内阁大臣并无实际决策权,即使有“票拟”权,最终也要依赖皇帝的“批红”,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内阁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内阁制度与“禁锢百姓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清代商帮积极从事灾荒赈济,他们筹集资金资助流离失所的百姓,修建粮仓并运粮配合官府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形成了官商一体的灾荒赈济体系。商帮此举()A.彰显了社会责任感 B.大大地提升了商人的地位C.传承地域民俗文化 D.体现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商帮积极从事灾荒赈济,配合官府帮助灾民,此举彰显了民族大义,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A项正确;商帮此举和商人地位大大提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地域民俗”,排除C项;清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3.《南京条约》中有关英商洋布进口税率比例应该是多少,是否依据市场供求变化及何时做出怎样调整,均没有明确的界定。这()A.拓展了英国在华活动的区域 B.便利了西方对华的资本输出C.侵夺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 D.违背了国际法平等互惠规则〖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84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关税协议很多方面没有明确的界定,给英国日后随意修订关税协议埋下了伏笔,这严重违背了国家交往应该遵循相互平等和互惠的国际法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英国在华活动区域的拓展,排除A项;甲午战败后,西方列强对华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是资本输出,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14.甲午战争后,张之洞对西学的认知由西艺逐渐扩展到整个西方政治文化范畴,甚至支持维新派建立的强学会并资助创办《时务报》。这种转变()A.加速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滋生了全面西化的风气C.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 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潮流〖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是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从认知西艺到关注西方政治、支持维新人士等举措,这对维新运动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C项正确;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风气全面西化的相关信息,并且这时期的中国也没有全面西化,排除B项;甲午战前,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已开启,排除D项。故选C项。15.孙中山曾致电袁世凯强调中华民国首都设南京,并派出专使团队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但后来随着形势变化,孙中山放弃了这一主张。这一变化源于()A.帝国主义列强干涉中国革命 B.革命阵营内部缺乏团结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 D.袁世凯军事力量的强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放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根源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C项正确。A、B、D三项虽为影响孙中山变化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与材料设问“源于”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16.五四运动之前,陈独秀猛烈批判封建婚姻制度,认为其结婚、成婚、不准离婚等规矩都不合情理,主张用西洋各国的婚姻家庭制度来变革中国的封建婚姻家庭旧制度。这种主张有利于()A.推动社会变革 B.唤醒民族意识C.开启文学革命 D.缓和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陈独秀猛烈批判封建婚姻制度,……主张用西洋各国的婚姻家庭制度来变革中国的封建婚姻家庭旧制度”可知,陈独秀批判封建婚姻制度,倡导西式婚姻家庭观,这有利于推动社会习俗的变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意识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文学革命”属于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缓和阶级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共52分。第17题2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政治之得失,学术之升降,疆域之分合,国势之隆替,代有不同,然统观历代,大抵自唐虞至秦而一变,自汉至五代而一变,宋元以来之风会,与上古划然不可复合,故兹编分为三大纪:自唐虞三代至六国并于秦,二千余年为上世史;自秦历汉晋至唐,一千余年为中世史;自五代历宋、辽、金、元至明,七百余年为近世史。——摘编自柳诒徵《历代史略》材料二雍正帝喻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及广,未有如我朝者。”清朝对边疆的经营,无论是规模还是范围皆远胜以前历代。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实行内外合治。在王朝的统一管辖下对各地一体对待,在具体的治理方式上既有一致性,又在边疆地区推行因地制宜的治理政策,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社会变革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概括清朝前中期经略边疆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表现: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和地方权力;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出现纸币,城市商业时空限制被打破,经济功能增强,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思想文化上,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科技发展出现高峰,文学艺术多元发展,世俗化趋势增强;社会上,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国家对社会控制适当松弛。(任答四点得满分。)(2)措施: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任答三点得满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表现:据材料一“宋元以来之风会,与上古划然不可复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从政治上来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和地方权力;从经济上说,商品经济繁荣,出现纸币,城市商业时空限制被打破,经济功能增强,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从思想文化上说,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科技发展出现高峰,文学艺术多元发展,世俗化趋势增强;从社会上说,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国家对社会控制适当松弛。【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前中期(中国)。措施:据材料二“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实行内外合治。在王朝的统一管辖下对各地一体对待,在具体的治理方式上既有一致性,又在边疆地区推行因地制宜的治理政策,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并结合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可知,在东南,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在东北,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在西北,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在西南,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在中央,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意义:据材料二“在边疆地区推行因地制宜的治理政策,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并结合所学可从边疆地区本身、边疆与内地、民族和对现代中国的角度来分析,具体来说,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使之交相辉映,增添异彩;即使是对外域的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近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各派相互辩难,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完善了自己的学说。百家争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如列举儒学在西汉吸收道法、阴阳五行而发展,魏晋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促进了儒家和道家的交融发展,科技文艺的继承发展等史实亦可以得分。)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精神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盛唐时期,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并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高潮,并不断地本土化,与儒学相互交融,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而佛教也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域外文化的借鉴还可列举唐朝佛教文化交流,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史实。)总之,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不断充实、升华,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示例二观点:中华传统文化善于借鉴外域文化。论证: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的知识分子会通中西文化,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一步深入(也可写具体表现如维新思想,三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