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德教育集团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A.神话传说 B.出土文物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直接、最原始、最准确的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文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见证,属于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B项符合题意,选B项;神话传说无从实证考查,不属于第一手资料,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学者推断,也只是学者个人的一种推断,不属于第一手资料,C项不符合题意;史书记载是后人对历史的记录,不属于第一手资料,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实证我国六七千年前()A.远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知,以上材料证明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原始农业遗存,证实我国六七千年前原始农业的兴起。B项正确;我国远古人类最早出现于170万年前,排除A项;盘古的故事属于传说,迄今为止无法证实其真实性,排除C项;材料内容和早期国家的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文中“轩辕”指的是()A.舜 B.禹 C.炎帝 D.黄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可知文中“轩辕”指的是黄帝。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D项正确;舜是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之一,与题干中功绩无关,排除A项;禹主要功绩是治理黄河水患,排除B项;炎帝号称神农氏,与题干中功绩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导致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A外族入侵 B.统治残暴 C.自然灾害 D.内部纷争【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他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部落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朝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个王,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因此导致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昏聩。B项正确;夏、商、西周三个朝代没有经受外族入侵,排除A项;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没有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排除C项;内部纷争不属于夏商朝代灭亡的重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5.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血脉与基因。下图文物中最能印证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C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C项正确;A项是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排除A项;B项是利簋,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排除B项;D项是后母戊鼎,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排除D项。故选C项。6.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都来源于历史故事。下列成语与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A.退避三舍——淝水之战 B.纸上谈兵——长平之战C.草木皆兵——桂陵之战 D.卧薪尝胆——赤壁之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B项正确;退避三舍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逃出了晋国,一直在外流浪。重耳来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重耳答应楚王,若晋楚之间发生战争,他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多年后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晋文公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楚君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结果大败,排除A项;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等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排除C项;卧薪尝胆讲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回国后,励精图治,每日睡在薪草上,尝苦胆,最终打败吴国的故事,排除D项。故选B项。7.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A.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B.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D.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因为这项措施实际上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从而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了封建制度,改变了社会性质,这对后世的封建土地制度影响最为深远,B项正确;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的作用是提高军队战斗力,排除A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主要是促进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8.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下列关于材料中的水利工程描述正确的是()A.它由春秋后期的秦国所兴建B.它把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连接了起来C.它由郡守李冰主持修建D.它是商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某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结合所学知识,天府之国指的是成都平原,而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江堰由郡守李冰主持修建,C项正确;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排除A项;都江堰于岷江修建,排除B项;都江堰与商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糜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崇尚节俭 B.无为而治 C.轻徭薄赋 D.以民为本【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可知,汉文帝认为厚葬和重服都是不合适的,因此他不主张厚葬和重服,体现了他崇尚节俭的思想,A项正确;汉文帝反对厚葬和重服,是崇尚节俭的表现,不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和以民为本,排除BCD项。故选A项。10.古代某位思想家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汉武帝采用其主张采取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盐铁官营、专卖 D.合并郡县、裁减官员【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是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11.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前期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A.州牧势力的膨胀 B.农民起义的打击C.王莽施政的危害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威宦官交替专权,它从根本上导致了东汉走向衰落,D项正确;州牧势力、农民起义是重要原因,王莽施政的危害导致新朝的灭亡,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2.《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们可以从中查阅到的史实有()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C.八王之乱 D.班超经营西域【答案】A【解析】【详解】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末年发生的,包括在内,可以查到,A项正确;黄巾起义是发生在东汉末年,不包括在内,排除B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排除C项;班超经营西域发生在东汉,排除D项。故选A项。13.在一位七年级同学的历史探究学习中出现“三国鼎立”“南朝的政治”“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内容,那么这位同学探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D.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三国鼎立”“南朝的政治”“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突出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三国鼎立”“南朝的政治”体现了政权分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体现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是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14.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的“壮心”指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全国 C.消灭袁绍 D.废汉献帝【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20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因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曹操的“志”是指统一天下,B项正确;统一黄河流域不是曹操的“壮心”,排除A项;这首诗是曹操灭掉袁绍以后写的,排除C项;废汉献帝的是曹丕,排除D项。故选B项。15.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以下哪两个封建王朝的共同点()A.秦朝、汉朝 B.秦朝、西晋 C.汉朝、西晋 D.西晋、北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解题的关键,秦朝、西晋实现了全国统一。16.《齐民要术・杂说》强调观察田地情况,干湿得当。秋收后,先耕种荞麦的地,后耕其余的地。一定要耕深耕细,不能贪多。根据干湿情况,随时盖磨使土壤切实以保墒。据此可知,《齐民要术》体现()A.生态农业思想 B.以农为本思想C.因地制宜原则 D.遵循自然规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观察田地情况,干湿得当…要精耕细作,不能贪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体现因地制宜原则。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态农业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以农为本的思想,排除B项;遵循自然规律”无法体现出“根据干湿情况,随时盖磨使土壤切实以保墒”,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3题10分,14、15、16题各14分,共52分)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智慧。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礼德文化育人铸魂】材料一:来自各诸侯国活跃了一百余年的儒家王者师、道家传人、法家骨干、阴阳家领袖,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共同培养了特殊的理想人格风采,留下了示范后世的良言淑行。——摘编自王立《百家争鸣与大一统》【医学瑰宝健康固本】材料二: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他模仿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一套体操。吴普长期坚持,“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技术革新文化繁荣】材料三:两晋南北朝时期,著述之风日盛,著作的范围和数量远远超过前朝。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专著问世。在书法、绘画艺术上,出现了很多书画大家。他们所以能在书法、绘画艺术的天地里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纸的大量生产和普遍应用。——摘自路甬祥《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1)根据材料一说明各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写出儒家代表示范后世的一句良言。(2)中医总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健康养生的理念和实践经验。请根据材料二,写出华佗为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而创编的体操名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东汉时期哪位湘籍科学家为“纸的大量生产和普遍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书法、绘画艺术上出现里很多书画大家”,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代表作是什么?【答案】(1)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2)五禽戏(3)蔡伦;《兰亭集序》【解析】【详解】(1)根据“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共同培养了特殊的理想人格风采,留下了示范后世的良言淑行”可知,各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是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儒家代表示范后世的良言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等。(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华佗为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而创编的体操名称是五禽戏。(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为“纸的大量生产和普遍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王羲之,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18.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王灭商后,周公围绕分封制进行制度革新,立71国,姬姓居53……相互交流由此增多,有助于民族团结。周公将血缘亲疏关系引入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摘编自《周公的制度革新》材料二:如果中国历史和其他各国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异,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统一全国。随着青铜时代的终止,全国立即展开政治的统一,这种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记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树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公制度革新”的依据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朝实行分封制的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树立“中央集权的传统”,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解决诸侯王和列侯问题的措施。(4)综上所述,概述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发展趋势。【答案】(1)血缘亲疏关系;有助于民族团结;巩固了统治;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2)在地方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实行郡国并行制;颁布推恩令或建立刺史制度。(4)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周公将血缘亲疏关系引入分封制,建立了一整套由上到下、由亲到疏,遍及天下的治国体系。”,表明“周公制度革新”的依据是血缘亲疏关系;根据材料“相互交流由此增多,有助于民族团结”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的有助于民族团结;巩固了统治;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结合所学可知,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具体措施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国问题突出,汉武帝采取推恩令以及刺史制度来解决。【小问4详解】从最初的西周分封制,到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推恩令,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19.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是历史发展的重要主题,探究古代经济的发展,对当今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一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一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摘编自《全球通史》材料二:——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两汉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种水稻为主,“火耕水耨”。东晋建立前后自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他们南来,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表现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丝绸之路形成奠定基础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丝绸之路形成有何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概括江南地区发生变化的原因。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综上所述,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2)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北民南迁,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经济基础。(4)改进农业技术、加强中外交流、人口的迁移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一个多事的时期。”表明这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在农业生产上的表现主要是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为丝绸之路形成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他们南来,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表明,江南地区发生变化的原因北民南迁,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些改变,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经济基础。【小问4详解】分析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工具的改进,人口交流等着手,如改进农业技术、加强中外交流、人口的迁移等。20.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