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鸭塘教育集团十五、十六中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黔东南州鸭塘教育集团十五、十六中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黔东南州鸭塘教育集团十五、十六中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黔东南州鸭塘教育集团十五、十六中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黔东南州鸭塘教育集团十五、十六中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鸭塘教育集团十五、十六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综合测评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宋朝李纲曾评价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A.实现国家统一B加强中央集权C.开通大运河D.恢复发展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A。2.下列诗中涉及科举制的有()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②“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④“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意思是指读书人长期攻读诗书默默无闻,一旦考取功名,就名扬天下;“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出自唐朝《及第谣》,形容科举中举的荣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体现白居易二十七岁时进士及第,在同时考中的十七人中最为年轻。所以与科举制度有关的是①②④,A项正确;“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B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为了了解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典范,某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有关贞观年间社会状况的书,他是为了探索下列哪一位皇帝的功绩()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有关贞观年间社会状况的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所以答案选择B点睛: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4.武则天曾下令:凡是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A.注重吏治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凡是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可知,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D项正确;注重吏治、提倡节俭、善于纳谏与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5.“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进士科”的作用是()A.巩固了西周统治 B.改善了选官制度C.加强了经济交流 D.妨碍了中外往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是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诞生改变了以往按门第选官的制度,且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控制的局面。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故选B。6.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下列属于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 B.C. D.【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曲辕犁。A是曲辕犁,创制于唐朝;B是耒耜,用于先秦;C是铁锄,创制于战国;D是耧车,创制于西汉。由此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7.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8.“万里天竺大漠深,西风啸啸赴雷音。云山踏遍八十难,淘尽黄沙万点金。求法百家西域记,译经千卷向佛心。慈恩塔下苍生渡,华夏脊梁映古今。”这首七律诗描写的是()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玄奘西游【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万里天竺大漠深,西风啸啸赴雷音”与“求法百家西域记,译经千卷向佛心”可以得出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天竺,并且留有著作“西域记”,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到达天竺,回国之后留有著作《大唐西域记》,所以这首七律诗描写的是玄奘西游,D项正确;遣唐使来华指的是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到中国唐朝,排除A项;鉴真东渡到达的是日本,排除B项;文成公主到达的吐蕃,也就是西藏,与天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时期。此后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井立的()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时期,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项符合题意;秦汉时期,与秦朝、汉朝相关,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在隋朝之前,排除B项;宋元时期,是在五代十国之后,排除C项。故选C项。10.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经济措施的是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通判,分知州权力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D符合题意;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属于军事上的措施,故A不合题意;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通判,分知州权力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故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11.如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 D.改革科举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给出漫画中的“赋税都上缴了”可知它反映是北宋设置转运使,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B项正确;唐朝设置地方节度使,排除A项;北宋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但题干未涉及,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12.有一次,宋神宗想杀一失职臣子,却遭到大臣蔡确和章悖的反对,蔡确说“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想自陛下开始破例”。神宗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但轻饶了他又觉得不甘心。于是,神宗说:“那就刺面流放外地吧。”这时,章悖却说:“如此,不若杀之。”神宗问:“何故?”章椁说:“士可杀,不可辱。”神宗生气地说:“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章悖毫不客气地回敬了皇上一句:“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到底人没杀也没流放。这个故事表明宋朝()A.尚武轻文 B.尊重士人 C.重农抑商 D.发展文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祖宗以来,未尝杀士”、““士可杀,不可辱”而且最终并没有处理这名臣子体现出宋代对文臣相对宽松与尊重,而且皇帝的行为臣子可以“毫不客气地回敬”,也体现出宋代尊重文人,所以这个故事表明宋朝尊重士人,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宋朝重视武将,而是重视文人,所以尚武轻文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C项;材料体现宋重视文人,没有体现发展文教,排除D项。故选B项。13.某班的几位同学在讨论“百家姓”的内容时,赵涛同学说:“如果处在某朝代,我的姓氏属于国姓(与当时皇帝同姓)。”赵涛所指某朝是指(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夏朝【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国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所以,和赵涛姓氏一样的朝代是宋朝,C项符合题意;隋朝建立者是杨坚,唐朝建立者是李渊,夏朝建立者是禹。由此可知ABD三项与赵涛姓氏不一样,不符合题意。故选C。1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中的词句,描写的是南宋抗击哪一军队的情景()A金 B.辽 C.西夏 D.元【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弃疾年轻时就在家乡(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金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A项正确;辽、西夏和元均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15.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分界线的一端?()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经过宋金战争,南宋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南宋对峙局面形成,C项正确;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北宋给辽岁币,排除A项;北宋与西夏议和中,西夏向宋称臣,宋送给西夏岁币,排除B项;“大散关”不是南宋与西夏的分界线,排除D项。故选C项。16.诗句“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最早创作于下列哪个朝代()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朝代不符合题意;故选C。17.《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这则记载说明当时()A.成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B.打破了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限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兴起了独立经营的纺织作坊【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达的意思北宋时期,四川人都因为铁钱中,私自使用纸券,叫交子,有利于贸易发展。封建社会市场上一般流通的都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是答案C。18.油条是我国分布面最广,食用频率最大的早点食品,它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此一名称反映了百姓对哪一位历史人物的同情与肯定?()A.岳飞 B.卫青 C.屈原 D.张骞【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解析:读题干理解油炸“桧”的来源: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人民痛恨秦桧,纪念岳飞。A正确。19.“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是对宋代社会状况的描述,这表明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 B.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北方C.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南方社会动荡【答案】A【解析】【详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是指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苏湖熟,天下足”的意思是苏州、湖州等地的水稻成熟以后,能满足天下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两种说法都是经济方面的现象,是宋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表现,A项正确;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南方,而不是北方,排除B项;市民文化生活丰富是社会生活方面,排除C项;宋代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排除D项。故选A项。20.据《汉藏史集》载:1264年,忽必烈派宣政院使前往西藏的萨斯迦,沿途清查户口、物产、道路等情况。这一记载()A.印证了元朝对西藏的有效管理B.反映了汉藏民族矛盾日趋激化C.说明了元朝在西藏设驻藏大臣D.表明西藏未正式归入元朝版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中关键信息“宣政院使前往西藏的萨斯迦,沿途清查户口、物产、道路等情况”,可知元朝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管理,A选项符合题意。题中没有体现民族矛盾的问题,B选项不符合题意。清朝时期在西藏设驻藏大臣,C选项表述错误。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表明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D选项表述错误。故答案选A。二、识图题(共12分)21.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历史上将图一人物开创的盛世称之为什么?请写出他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措施各一例。(2)图二人物为防止武将专权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的积极影响是什么?(3)图三人物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元朝设立哪一机构直接统辖西藏?【答案】(1)贞观之治。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重视科举;考核吏治。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重文轻武政策;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文治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3)建立元朝,统一全国;宣政院。【解析】【小问1详解】据所学,可知图一是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政治上,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重视科举;考核吏治。经济上,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小问2详解】据所学,可知图二是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武将专权,采取了重文轻武政策;据所学,重文轻武政策在积极层面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的文治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小问3详解】据所学,可知图三是忽必烈,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元朝建立后,对西藏行使行政管理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三、列举题(共10分)2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内容。(1)促进科举制正式确立的皇帝是_______。(2)唐太宗时期,和亲吐蕃的公主是_______。(3)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_______。(4)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的人物是_______。(5)宋朝时,广州、_______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答案】(1)隋炀帝(2)文成公主(3)鉴真(4)耶律阿保机(5)泉州【解析】【小问1详解】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本题填隋炀帝。【小问2详解】据所学,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故本题填文成公主。【小问3详解】据所学,可知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本题填鉴真。【小问4详解】据所学,可知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国。故本题填耶律阿保机。【小问5详解】据所学,可知宋朝外贸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故本题填泉州。四、材料分析题(23题10分,24题12分,共22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资治通鉴》材料二“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唐太宗材料三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夹路……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荣,道路畅通,行旅安全。(1)材料一体现了隋文帝的什么思想主张?他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为此,唐太宗采取了哪些相关措施?(3)材料三描述的内容和谁的统治有关?这一时期唐朝进入了全盛,历史上称之为什么?(4)上述盛世景象出现的共同点是什么?【答案】(1)主张: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效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2)说明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并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3)唐玄宗。“开元盛世”。(4)原因:提倡节俭;重视发展生产;整顿吏治;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任意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据材料一“(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可知隋文帝主张提倡节俭,以身作则。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在位期间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效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小问2详解】据材料二“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可以看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并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以此巩固政权。【小问3详解】据材料三“开元”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小问4详解】据上述材料,可知从隋文帝到唐玄宗时期,统治者提倡节俭,重视发展生产,整顿吏治,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动国家发展走向繁荣。24.中国南方的经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记载,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材料二南宋时,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材料四南宋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北宋。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200万贯,是北宋治平年间岁入63万贯的三倍多。——朱绍侯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西汉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如何?(2)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如果你是当时的商人,你可能从哪些大商港出发进行海外贸易?(4)综合以上材料,从变化的原因中,请你谈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的启示。【答案】(1)南方经济相对落后。(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方战乱,南方社会较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鼓励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3)市舶司。泉州;广州。(4)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质;鼓励创新。【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说明西汉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前一问依据材料二、三“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到南宋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是多方面的:北方战乱,南方社会较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鼓励经济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等。(3)前一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兴盛,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了市舶司;后一问宋朝海外贸易频繁,当时著名的商港有泉州、广州等,可从这些商港出发进行海外贸易。(4)本题属运用层面的要求,有一定开放性,紧扣材料及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如: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质;鼓励创新。点睛: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宋朝对外贸易的兴盛相关知识,属理解记忆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宋代海外贸易盛况空前,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泉州、广州是当时著名的商港,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了市舶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