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上杭县城区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龙岩市上杭县城区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龙岩市上杭县城区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龙岩市上杭县城区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龙岩市上杭县城区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质量检查七年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后人评价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合的是()A.重新统一天下 B.开通了大运河 C.创立了科举制 D.开创文景之治【答案】A【解析】【详解】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这符合“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的主旨,故A项正确;开通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是隋炀帝,排除BC项;文景之治是汉代,排除D项。故选A项。2.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上述材料反映了隋朝()A.统治十分残暴 B.社会经济发展 C.横征暴敛无度 D.洛阳盛产粮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含嘉仓和国家储备的物资、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的史实说明隋朝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取得迅速发展,B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隋朝经济发展,与政治统治无关,排除AC项;含嘉仓位于洛阳不能说明洛阳盛产粮食,排除D项。故选B项。3.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中有句解说词:“阳刚的一瞥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那么这“一捺”的重要作用是()A.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C.便于军事力量的调控 D.便于帝王南巡游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A项正确;大运河用于粮食等物资的运输,与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无关,排除B项;大运河主要用于粮食等物资的运输,不是军事力量的调控,排除C项;便于帝王南巡游玩不是大运河的重要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4.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得到公平入仕的机会,体现公平竞争的理念。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5.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题碑文,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的是()A.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D.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在位时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详解】6.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描写了“啼妆”的特点:“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A.城市商业的繁荣 B.诗歌创作的丰富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妇女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因此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C项符合题意;AB项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与题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7.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①文成公主入藏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②鉴真东渡传播了大唐文化;③玄奘西行印度学习佛法,传播了大唐文化;④遣唐使来访学习唐朝文化,都能够体现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B项正确;①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流,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含①的ACD项。故选B项。8.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我们从中获得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A.三位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B.他们“政启开元治宏贞观”C.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D.武则天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答案】C【解析】【详解】唐太宗重用贤才,虚心纳谏,但在晚年却拒绝纳谏。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武则天却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统治后期却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从唐朝三位封建帝王身上,我们获得的历史认识是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故C符合题意;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排除A;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排除B;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排除D。故选C。9.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A.七王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答案】C【解析】【详解】“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朝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出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唐朝由盛转衰,转折点是安史之乱,C项正确;汉景帝时期出现七王之乱,西晋时期出现八王之乱,唐朝后期爆发黄巢起义,排除ABD项。故选C项。10.下图所示唐朝前期户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A.文化教育昌盛 B.少数民族内迁C.中外交往频繁 D.社会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柱状图中唐朝前期户数的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有关,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D项正确;文化教育昌盛不是唐朝前期户数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少数民族内迁不是唐朝前期户数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外交往频繁不是唐朝前期户数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1.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统一国家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中华文明的起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开元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821年,吐蕃与唐朝会盟,史称“唐蕃会盟“。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鉴真和尚。他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史称“鉴真东渡”。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都是唐朝发生的事情,体现了唐朝的繁荣与开放,C项正确;“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不是唐朝的特点,排除A项;“统一国家的建立”不是唐朝的特点,排除B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比唐朝要早,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2.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下图中的生产工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它是()A.曲辕犁 B.筒车 C.秧马 D.耧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其中,筒车是灌溉工具,它是水力为动力,“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样就提高了灌溉效率,B项正确;曲辕犁是耕地工具,秧马是插秧工具,耧车播种工具,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3.文物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下列图片呈现的文物既能证明唐朝的陶瓷器工艺水平,又能见证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与融合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见证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与融合”,结合所学可知,B项中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不仅反映了唐朝陶瓷制作的高超水平,也体现了唐朝丝绸之路上商人往来的繁荣,B项正确;A项中的秘色瓷,B项中的越窑青瓷和C项中的邢窑白瓷都能体现唐朝陶瓷制作的高超水平,但无法反映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与融合,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4.“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事件()A.杯酒释兵权 B.陈桥兵变 C.靖康之耻 D.玄武门之变【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并结合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赵匡胤当上了皇帝,建立北宋,B项正确;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C项反映的是北宋灭亡,排除C项;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排除D项。故选B项。15.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中的措施产生的影响是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士的地位C.推动了文化昌盛 D.收归了地方财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各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我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史实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设置通判、转运使、派文官任知州都强化了中央集权,A正确;图中的措施与提高士的地位、推动文化昌盛不符,排除BC;收归地方财权只适合设置转运使,排除D。故选A。16.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C.超越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统治时期,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强化中央集权,分知州的权力,A项正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于中央,排除B项;通判没有超越知州的权力,排除C项;为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排除D项。故选A项。17.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强军事力量 C.增加政府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前夕北宋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积贫是指国家财政困难,积弱是指军队战斗力低下,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扭转统治危机,王安石开展变法,变法中的募役法要求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免役钱,方田均税法就是重新清丈土地,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因此两者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属于富国的措施,有利于扭转积贫的局面,C正确;王安石变法并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而且募役法也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A排除;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是旨在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与增强军事力量无关,B排除;减轻农民负担是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客观作用,但不是变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D排除。故选C。18.“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榷场是北宋与辽、西夏的边界贸易场所,边界贸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C正确;民族隔阂完全消除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题干材料只体现榷场是商业往来的场所,没有涉及民族间长期征战不休、消除民族间经济差距的内容,排除AD。故选C。19.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特征。下面漫画再现了辽、北宋、西夏时期的政权格局,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政权并立 C.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D.早期国家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漫画再现了辽、北宋、西夏时期的政权格局”结合所学知识,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北宋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是赵匡胤。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是元昊。综上所述了辽、北宋、西夏时期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B项正确;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反映的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是秦朝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发展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20.辽宋夏金元时期,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些现象最能说明()A.制度差异进一步拉大 B.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各族政权消除了隔阂【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辽宋夏金元时期,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这有利于民族的交融,C项正确;A项制度差异进步拉大,与效仿唐宋制度相悖,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各族政权消除了隔阂,排除D项。故选C项。21.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局面的原因是A.重文轻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C.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罢兵议和 D.推行王安石变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A项符合题意;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排除B项;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罢兵议和,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2.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北宋,在都城汴京(今开封),你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市民听说书人讲岳飞郾城大捷的故事 B.寇准在朝廷上力主抗辽C.商人交税以充“岁币” D.中进士的读书人进入“士”阶层【答案】A【解析】【详解】A项中“岳飞郾城大捷”发生在南宋时期,因此A项“市民听说书人讲岳飞郾城大捷的故事”,在北宋汴京(今开封)是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故A符合题意;寇准是北宋的宰相,是主战派,力劝宋真宗抗辽,取得了澶州之战的胜利;北宋每年要给辽、西夏“岁币”;宋代的士人多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读书人,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成为王朝统治的支柱。因此BCD三项中都能在北宋汴京(今开封)看到。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23.下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甲: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乙:客观上说一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A.宋夏议和 B.宋辽议和 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军,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选项B符合题意;宋夏议和内容为: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排除A;宋金议和的内容是: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排除C;辽金议和与宋无关,而且辽被金所灭,排除D。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宋夏议和、宋辽议和、宋金议和的内容,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24.“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南宋的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A.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B.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抗金收复了许多失地,维护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D项正确;人民尊敬岳飞不是因为他是民族英雄,而是岳飞称为著名的民族英雄的原因,即他坚持抗金,排除A项;被投降派杀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体现的是岳飞治军严明,是他受到人民尊敬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5.宋代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了对当政者的不满。诗人不满的原因是()A.南宋偏安 B.岳飞抗金 C.联金灭辽 D.金国迁都【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南宋偏安,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激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A项正确;岳飞抗金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联金灭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金国迁都与南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6.元朝时期,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A.藏族 B.满族 C.回族 D.白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C项正确;藏族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满族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白族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7.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C.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 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延续,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力,故A正确;元朝已经成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故B错误;行省制下地方有一定的权力,故C错误;中央和地方一直有矛盾,行省制没能解决矛盾,故D错误。28.“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A.台湾府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列岛,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关,C项正确;台湾府,位于东南沿海的宝岛台湾,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隶属于福建省布政使司,排除A项;宣政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行政机构,排除B项;清朝康熙皇帝设立的台湾府,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一直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莫德赫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1)材料中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材料中莫德赫斯特对科举制的评论,你是否赞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进士科的创立。(2)同意,理由: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出现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等。不同意,理由:科举制在前期有进步价值,但由于其后期逐渐走向僵化,成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不同意其观点。【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一直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莫德赫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根据所学可知,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作答。如:同意,理由: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出现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等。不同意,理由:科举制在前期有进步价值,但由于其后期逐渐走向僵化,成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不同意其观点。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皇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少数民族自愿要求内附。少数民族首领把能与唐室通婚视为荣耀,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蕃和亲”。除此之外唐朝还宽厚平等对待败降的少数民族,使其得到妥善的安置。随着千百年来不断的民族大交融,贞观时期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民族交融新局面。——摘编自许敏《民族和谐的典范——论贞观时期的民族融合》材料二:宋辽订立盟约之后,宋改动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地名(如改威虏军曰广信军,破虏曰信安等),向辽方表示友好。辽在燕京地区也去掉一些民族歧视政策,争取当地汉人的支持。另外,双方在沿边设立互市贸易的“榷场”……若干年之后,河北一带“牛羊满野”,百姓安乐,宋方每年亦可以赚上百万的收入。——《二十五史简明读本》材料三:元朝建立半个世纪……这时候蒙古人、其他外族人与汉人上层之间文化、社会关系方面的民族划分早已变得模糊。许多有心往上爬的汉人采用蒙古名字、学习蒙古语、与蒙古人结婚等方式,使自己逐渐而巧妙地进入蒙古人的权力机构。而另一方面,许多蒙古人和其他外族人则与汉人意气相投。……这种民族间的自然同化是多民族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一种进步。——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史金波《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1)根据材料一,举一例“唐蕃和亲”的史实。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时期民族和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订立和约后,宋辽分别采取了哪些方式促进双方关系缓和友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辽和约后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民族划分早已变得模糊”的表现。(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理解。【答案】(1)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宽厚平等对待少数民族。(2)宋辽双方都去除部分民族歧视政策或者名称,并进行边界贸易;维持和平局面,促进双方经济发展。(3)汉人用蒙古名、学蒙古语,与蒙古族通婚,蒙古等少数民族与汉人和谐相处。(4)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蕃和亲”典型的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皇帝不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少数民族自愿要求内附。少数民族首领把能与唐室通婚视为荣耀……”概括可知,贞观时期出现民族交融的原因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各民族和谐相处。(2)根据材料二“宋辽订立盟约之后,宋改动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地名……辽在燕京地区也去掉一些民族歧视政策,争取当地汉人的支持。另外,双方在沿边设立互市贸易的‘榷场’”可知,宋辽双方都去除部分民族歧视政策或者名称,并进行边界贸易,促进双方关系缓和友好。宋辽订立和约后,长时间内没有发生战争,维持和平局面,促进双方经济发展。(3)根据材料“许多有心往上爬的汉人采用蒙古名字、学习蒙古语、与蒙古人结婚等方式,使自己逐渐而巧妙地进入蒙古人的权力机构。而另一方面,许多蒙古人和其他外族人则与汉人意气相投”可知,汉人用蒙古名、学蒙古语,与蒙古族通婚,蒙古等少数民族与汉人和谐相处,民族划分早已变得模糊。(4)本题是开放性答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可知,都是有关民族交往的,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材料三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1)根据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商业繁荣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机构的名称。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①南宋。(2)特点:人口稠密;是最大的都市;商业区与居住区已经没有界限、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打破时空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商品交易时间长等。(3)市舶司。原因: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工商业发达;宋代都市商业的繁荣发展;政府对海外贸易重视,鼓励民间海外贸易;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进步等。(任三点)【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的北方与南方所占经济比重的大致关系,西汉时期,北方所占经济比重大于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南北经济比重趋于相近,而到了①所对应的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南方所占经济比重超过了北方。所以材料一的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