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漠化教材_第1页
土地沙漠化教材_第2页
土地沙漠化教材_第3页
土地沙漠化教材_第4页
土地沙漠化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沙漠化狭义荒漠化也即沙漠化在极端干旱、干旱与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定义的关键是“沙质地表条件”。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广义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名词定义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和亚湿润干旱(drysubhumid)地区的土地退化。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⒈“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⒉“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potential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⒊“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1994年6月17日公约文本正式通过。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向群众进行宣传。我国是《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含义补充理解误区什么叫沙漠化?过去我们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这是不准确的。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定义是“包括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也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有时也将湿润和亚湿润区的石漠化归入荒漠化范畴。世界土地沙漠化的现状亚洲澳洲非洲美洲欧洲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陆地面积4400万km2,其中37%(1568万km2)是荒漠干旱区。西亚是荒漠化危险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风蚀、水蚀、人口众多、生产力低下、国情不稳等加速了荒漠化进程。前苏联亚洲部分有最大的卡拉库姆沙漠和克齐尔库姆沙漠,荒漠化面积达200万km2。中亚和哈萨克斯坦有荒漠135万km2,其中草地荒漠129万km2,灌溉农地荒漠6.2万km2。南亚地区由于过度放牧,低地土沙堆积等引起沙丘移动,使荒漠化进一步扩大。巴基斯坦的干旱和半干旱地为70万km2,印度的干旱和半干旱地是国土面积的12%。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1997年林业部发布的《中国荒漠化报告》,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7.3%,达262.2万km2,并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在扩大,受其影响的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涉及18个省、市、自治区,将近4亿人口受到危害。今年春季多次出现的大范围沙尘暴天气就是很好的例证。亚洲澳洲陆地面积768万km2,其中85%是干旱、半干旱地(616万km2)。据UNCOD报告,国土的75%是荒漠化危险地区,放牧草地占30%,依赖降雨农耕地占20%,灌溉农地占15%。由于开垦自然桉树林,过度采伐,过度耕作,过度放牧等人为影响,造成飞沙、风蚀频发,虽采取了调整牲畜头数,设置等高线土堤、谷物和牧草季节轮作等各种措施,但荒漠化依然在延续。非洲陆地面积3020万km2,其中荒漠干旱地占58%(1731万km2),还有34%受到荒漠化威胁。所有农耕地、草地荒漠化率达80%以上,涉及80%的农村人口,特别是世界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面积达777万km2)南缘的萨赫勒地带,过去50多年间约有6500万hm2的农地、放牧地变为荒漠。马里、尼日尔、乍得、塞内加尔等国的面积约6.9亿hm2,而农耕地、草地的荒漠化率高达86%。突尼斯、摩洛哥有1/2土地荒漠化,1/10为难以恢复的荒漠地。包括南美洲和北美洲,面积分别为1797万km2和2423万km2。这里的沙漠呈带状分布,北美的沙漠分布从美国西部到墨西哥,从北开始依序是大盆地沙漠、莫哈维沙漠、索诺拉沙漠、奇瓦瓦沙漠,总面积约130万km2。美国干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的近1/6。在南美,有阿根廷的巴塔戈尼亚沙漠(67万km2),横跨秘鲁和智利的降雨量极少的海岸沙漠(36万km2),即阿塔卡马秘鲁沙漠。由于过度放牧,土壤劣化,过度开发等造成1/4~1/2的放牧草地荒漠化,巴西东北部的半干旱地155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阿根廷因风蚀造成荒漠化不断扩大,3/4为中等程度,1/3为严重程度。南北美洲的荒漠主要是受山脉影响的内陆沙漠,受寒流影响的海岸沙漠及信风形成的气候沙漠。中美洲墨西哥土壤侵蚀严重,过度采伐薪材,过度开垦使森林受到严重破坏,灌溉农地盐碱化,每年以1000~2000km2的速度荒漠化。美洲欧洲面积1016万km2,荒漠化形态因地而异,10%(95万km2)是干旱地,地中海沿岸各国大多是半干旱地。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西班牙东南丘陵地区荒漠化严重。北欧耕地土壤侵蚀,特别是酸雨使森林遭到破坏,大范围发生土壤、水质污染,广义上的荒漠化程度严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荒漠化使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直接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破坏了当地农牧民的粮食生产基础,因而导致贫困、饥饿、疾病的发生,结果是造成人员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世界各国对治理荒漠化土地投入的资金相当可观,据1991年统计,20年来治理荒漠化土地所花费用达2130亿美元。中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对环境的影响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表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植被荒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等,生态系统、生物种及遗传因子受到失去多样性的威胁。小麦、大麦、玉米等世界主要作物因干旱地的荒漠化而难于生长;野生种的遗传因子是未来品种改良、药品开发的重要财产,一旦消失就会失去对人类有宝贵作用的可能性。由于荒漠化,出现了地表日光反射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受到影响,植被减少造成风速加大、土壤水分结构变化、沙尘等气候现象,致使地表面的水收支和热收支异常,又进一步促进了荒漠化。沙漠化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中国沙漠化现状中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km,占国土面积的16.7%,其中,干旱区沙漠化土面积87.6万km,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约49.2万km。有关专家研究表明,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560km,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100km,年均增长率为1.47%,而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危害。依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全球荒漠化损失的评价标准,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17.4亿~20.4亿元,全部经济损失可达近900亿元。随着土地沙漠化的加速发展,突发性风沙灾害——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愈来愈高。据统计,我国北方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特别是2000年春季,北京地区遭受12次沙尘暴袭击,沙尘暴出现时间之早、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实属罕见。不仅危害北京的经济活动,污染环境,使首都的形象受损,而且殃及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并引起临国的恐慌。土地沙漠化对我国造成的影响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缩小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幅员面积,五年新增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总面积,我国每年新增1400万人口,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建国以来,全国已有1000万亩耕地,3525万亩草地和9585万亩林地成为流动沙地。风沙逐步紧逼,2.4万个村庄、乡镇受危害,使数万农牧民被迫沦为生态难民,一些村庄、县城被迫多次搬迁,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专家预言,额济纳绿洲50年后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并非危言耸听。北京风沙源地之一,浑善达克沙地7年流沙面积增93%,坝上地区9年流沙面积增91%。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据中科院兰州沙漠所测算,我国每年风蚀损失折合化肥2.7亿吨,相当于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数倍。沙漠化使全国草场退化达20.7亿亩,占沙区草场面积的60%,每年少养羊近5000多万只;耕地退化1.16亿亩,占沙区耕地面积的40%。沙化地区耕地产量个别地方亩产几十斤,且要多次播种耕作。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我国每年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数省财政收入的数倍。1993年5月西北地区特大沙尘暴,新、甘、宁、内四省区72个县(旗)受灾,116人死亡,12万头牲畜损失,500万亩农作物受害,直接经济损失超4亿元。沙区现有国家级贫困县101个,占全国贫困县592个的17%。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每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有12亿吨来自沙化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开封段成为“悬河”。全国特大沙尘暴频发,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大气尘埃增加,空气污染加重,环境质量下降,北方城市沙尘暴、南方泥雨影响到韩、日,引起国内外关注,成为生态环境外交的问题。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和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从而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极其脆弱的环境地带。近百年来,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气候,在一系列波动变化中呈现明显的变暖、变干趋势,伴随气候的干暖化,我国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递增。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万km2的沙化发展区。而且,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进程。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土地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①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由降水量的变化引起土壤的含水量和含盐度变化决定着这些地区荒漠化发展的方向;②内陆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发展取决于周围山地的水资源的多寡和变化;③河流改道促使冲积平原生态环境变迁;④不同地区地下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植被类型和自我恢复能力。土地沙漠化的成因人为原因

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成为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不仅是荒漠化的成因,而且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最直接的成因有5种:①过度开垦使土地衰竭;②过度放牧使植被退化;③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土地荒漠化;④不良灌溉方法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⑤过量用水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污染等。人口的过快增长也是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造成了对丘陵山区陡坡地的开垦,在人口稠密区人为活动增强,垦植率高,植被破坏严重,加速了荒漠化的形成。而且樵采、乱挖中草药、地下矿床的露天开采、矿渣的堆放,建厂、筑路、挖渠、修建房屋和水库等都会产生大量弃土不做妥善处理等人类的不良行为,也能引起局部土地的荒漠化。多国防沙治沙美国:针对1934年的特大黑风暴,1935年罗斯福下令制订《大平原各州林业工程》,通称“防护林带工程”、“罗斯福工程”,国会为此拨款7500万美元,并通过法案,实行免耕法,授权政府对农庄主给予补助,8年共营造防护林带28962公里,保护农田2430万亩。截止1992年,美国人工防护林带总长度16万公里,面积975万亩。德国:1965年开始大规模兴建海岸防风固沙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德国号召回归自然,造林款国家补贴(阔叶树85%,针叶树15%),免征林业产品税,只征5%的特产税(低于农业8%),国有林经营费用40%—60%由政府拨款。以色列: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5%,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00多毫米。从发展节水灌溉和现代高效农业入手,提高在小范围内获取高效益的生产能力,从而为干旱区植被建设、保护与合理利用创造了条件。在荒漠地区划定景观保护区,结合一些历史文化遗址,建立荒漠公园,最大限度地发挥荒漠地区的潜在优势和价值。避免自然放牧对荒漠植被的破坏,牛羊等牲畜基本实行工厂化饲养。澳大利亚:干旱半干旱土地面积占75%,沙漠面积2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5%,属热带沙漠。对沙区基本上实行以保护为主的管理办法,在大范围雨后或季节性的植被生长状况用气象卫星数据进行沙化监测,政府每年投资18亿澳元开展水、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建设,建立示范区、沙漠公园、轮牧、控制农户最大放牧量、发展灌木林、农民教育培训等活动,由于人少地多等原因,荒漠植被保护良好。日本:在5万亩的沙岸宜林地上营造150—250米宽的海岸防护林,先设置植物沙障固定流沙,形成防护林后对沙丘内侧进行开发利用。造林款政府补贴50%(国家40%,地方10%)。一、坚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在干旱风沙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水资源承载能力决定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因此,要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把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规划范围,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生态用水的提出是认识上的飞跃和理论上的突破。要统筹兼顾生态、生活和生产用水。要以水定林草,以水定发展。在草原,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二、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要坚持山(沙)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坚持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坚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国防沙治沙的措施三、既要依靠人工治理,还要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在进一步加大人工治理的同时,还必须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进度,这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的重大调整。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给林草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恢复保护植被,增加地面覆盖,达到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目的,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是退耕还林、以粮代赈,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突破口。是封山禁牧、舍饲养畜,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措施。是综合治理、以小促大,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根本保障。是科技提升、调整结构,这是生态修复工作中心环节。是群众致富、持续发展,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目的。四、实施分区防治战略针对风蚀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风沙成因,将其划分为不宜治理区和宜治理区,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是对于沙漠、戈壁和极度干旱区,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点是预防保护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是对于沙区、沙漠绿洲等,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为主,草灌乔混交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并辅以农牧业建设。是对于沙化、退化草原地区,重点是实施以水定草、草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