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数学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数学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数学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数学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册(上),“§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第四节课,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

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应用.

2.地位与作用

本节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过渡到了

高中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其学习平台是学生已掌握了直线倾斜角、斜率、直线

方程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对本节的研究,为以后直线与圆的位置

关系和圆锥曲线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高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有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

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我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较活跃,

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前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

标.

【知识技能】

⑴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⑶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数学思考】

⑴通过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算法的思想;

⑵通过自学教材上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

阅读能力;

⑶通过灵活运用公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的能力.

【解决问题】

由探索点P(N°)到直线X■y的距离,推广到探索点网44)到直线

血十分十(7=0(/+5'・0)的距离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

到抽象的数学研究方法,并使学生在经历反馈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灵活运

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结合现实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

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分析;

⑵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难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和算法分析.

【难点突破】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归

纳的思想,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算法思路.同

时,借助于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逐步深入的课堂练习,师

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特点,本课采用类比发现式教学模

式.从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由特殊到•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课堂

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的氛围中,认识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知识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问题代数化

的数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分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点到直线的距

点到直线的距离

创设情景离公式的推导类比化石

A公式的应用

()i±^

2W*5忒公式直用

(2。分钟)

HIR

-B

-

保堂小结

(2^)

环节1创设情境

在教学环节1中,以学生熟知的地质勘探、铁轨宽度、人离高压电线的安全

距离等生活图片的欣赏,以及一个具体实例:当火车在高速行驶时,如果旅客离

铁轨中心的距离小于2加的安全距离时,就可能被吸入车轮下而发生危险.创设

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要素——“点到直线的距离”,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

习兴趣.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教学背景,引入新课,有效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

那么“应该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学进入环节2.

环节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首先,由学生回答,初中有关“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过点F作直线,的

垂线,垂足为C点,线段”的长度叫做点F到直线,的距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由于点和直线处在一般位置,

所以公式的推导过程含有字母运算,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补

充两个由浅入深的具体问题,为后面推广到一般情况作好铺垫.

问题1如何求点气23到直线/°的距离?

补充的问题1,由于点和直线的位置非常特殊,所以学生容易回答,应该鼓

励学生利用多种解法解决本问.

方法①利用定义

由于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两条直线交点的求法等知识,所以容易通过定义,

将点尸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5、垂足。两点之间距离来解决.

解:过点三作?的垂线E?,设垂足为0

•.心x-L=0.P(2O)二PQy=_(1一a.

x=L

■-00J)--阂=^2-1)1+(0-1)1=屐

方法②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结合图形,学生也能利用面积构造法来解决,这•方法的难点是如何添作辅

助线.教学时给予提示:由垂直条件,可以联想到三角形的高或直角三角形等相

关知识.

解:过点声作L岸的垂线股甩,交点为点a相在

Rt^op醉.p向IM.二a点*2引-2/2.|eH-五

方法③利用三角函数

根据定义作出图象后,由于涉及到Rt、M2和直线倾斜角的,学生容易联想

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问题.

解:过点Q作?的垂线也,垂足为Q

■.J:*-y=0,二ZQOP=451...P(2,o),二PH・2.

..幽=阳而45・=2*告=悔

方法④利用函数的思想

在初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儿何特征:连接直线外一点与

直线上任意点,所得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以此为背景,学生可能通过函数的思想

来解决.

解:设直线[上的点QU6),则」

:-A=0.

二|(5.=#「_孥+界'=工1|・_4."+]=^2(勺-。’+22企.

当~=1时,取得等号,即此时点Q(u)

对于问题1,学生可能提供的解法不完全,我要引导学生补充完整.改变点F

和直线『的位置,引出补充问题2.

问题2如何求点段£2)到直线2x-,+2=0的距离?

组织学生类比问题1,独立思考本问的解决方法.在课堂上只要求学生说明解

法思路,而不要求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为了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学生会面临比较抽象的字母运

算.通过补充两个由浅入深的具体问题,使学生能够类比思考,解决当点和直线

处在一般位置时,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

在解决问题1、2的基础上,将点和直线的位置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提出

问题3.

问题3如何求点到直线AX+0+C-。(#+即*0)的距离?

方法①利用定义的推导方法

通过前面两个补充问题,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求点到直线距离的经验和方法,

学生可能会类比考虑利用定义,将点F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尸与垂足C,两点

之间距离来处理.这种方法虽然思路自然,但运算较繁琐,所以只要求学生结合

教材.,说明算法步骤、明确算法框图,而不要求推导过程.尽管在前面的学习中,

学生已掌握了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但学生仍然可能忽略/金。,这一前提条

B

件,而直接得到与,垂直直线的斜率为我要加以纠正,并强调对于/=减石=0

的特殊情况,可以结合图象直接得出结论,所以在算法中暂不考虑.

方法②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的推导方法

学生也可能类比补充问题1、2中,添作辅助线的方式,构造直角三角形,通

过面积构造法解决问题.对于这种方法,由于教材已经给出了推导过程,所以学

生代表可以只说明算法步骤.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

养,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由于新教材删减了一些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所以旧教材利用三角函数的方法推导公式就显得繁杂,教科书选择的借助直角三

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公式的方法,简洁、明了.所以,可以让学生根据算法框图,

自学教材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注

意RtAP&?三边边长的求法.

方法③利用平面向量的推导方法

由于在前面直线方程的学习中,教材引入了直线方向向量的概念,并运用了

向量的有关知识讨论直线的一些问题.所以我班部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

会提出利用向量知识推导公式,我要给予肯定.尽管这种方法具有一定难度,但

根据我班学生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向量有关知识,使学生

明确向量数量积的两种表示方式及其儿何意义,再结合图象,师生互动,共同讨

论得出,利用向量数量积推导公式的算法步骤、算法框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

可能会遇到,无法表示与直线,垂直的向量】的坐标的困难,我给予提示:可以借

助于,向量鼠与直线i的方向向量互相垂直的充要条件来解决.对于这种方法的具

体推导过程,要求学生课后,在自学教材段阅读材料“向量与直线”的基础上,

作为思考作业完成.这种利用向量的算法,为今后在立体几何中,利用这种方法

得到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问题获得知识,让

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用坐标

的方法研究儿何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由于点和直线处在一般位置,所以

公式的推导中会涉及字母运算,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教学中强调

了算法的思想,让学生在明确算法步骤和算法框图的前提下,再进行有效的公式

证明和自学阅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网4㈤到直线4X+功+C=o(其中A环同时为0)的距离

取+物+0|

0—.

卬+8:

在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推导得出公式后,引导学生根据公式的形式特点,记忆

公式.同时强调:当/=电3=0时,公式仍然适用,也可以结合图象直接求出结

论.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公式计算补充问题1、2,并与前面的计算结果进

行比较,前后呼应,使学生体会运用公式计算的简便性.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

应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为了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运用,教学进入环节3.

环节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在本环节,我安排了三个典型例题.其中例1是引用教材&,由于例题中所

给直线的方程已经是一般式,所以学生容易忽略运用公式的前提:首先应将直线

方程化为一般式,在确定了系数4&的值之后,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这一点对

于直线方程中含参数的问题尤为重要.为了强调运用公式的这一前提条件,我在

例1中补充设置了⑶、⑷两个小问.

例1求点弓LL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1)211-^-10=0.(2)3«=之

⑶«+7.(4)尸?=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练习,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应用.同时,“代入公式

计算前,首先应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以便确定系数4总的值”是学生在应用

公式中,容易忽略的环节.将这一薄弱环节设置在补充例题中,使学生在“错误

体验”加深记忆,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在解决了例1的基础上,由浅入深,补充了直线方程含有参数的例2,进一步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例2⑴已知点4(々3)到直线y.皿+1的距离为近,求匚的值;

(2)已知点4-23)到直线尸的距离为近,求才的值.

由于例2的两个问题中,直线方程所含参数下都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一个

表示直线的斜率,另一个表示直线在尸轴上的截距.所以解出参数;的值后,在“儿

何画板”中,以数学实验的形式,通过度量进行操作确认.其中⑴随直线」的不断

变化,学生可观察点上到直线『距离3的度量值、直线斜率二的度量值的变化趋

势.当』=近时,可发现此时两条直线的斜率二的度量值,与计算结果吻合.同

时,度量出说明点/落在两条直线所成角的角平分线上(如

图1);在⑵中,学生可观察点/到直线/距离W的度量值、直线在9轴上截距工的

变化趋势.当/=点时,直线在1“轴上的截距上的度量值,也与计算结果吻合(如

图2).本例既考察了学生对公式的掌握情况,又为下节课对称问题和直线系的研

究设下伏笔,并由问题⑵中两平行线间距离为2石,引出教材&的例题.

图图2

(设计意图: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在例1的

基础上,增补直线方程含有参数的例2,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在

几何画板的软件平台中,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在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

题后,再回归儿何本身的重要性.)

例3求平行线2x-7>+8=0和2x-7_y-6=°的距离.

教材上采用了类比化归的思想,将两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

的距离来解决问题.由于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教材选择了一条直线

上的特殊点,便于简化计算.学生可能会提出如果在直线上任选一点?(勺6)能

否得到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问题,由此引出了教材号的习题15.根据课堂

剩余时间,此题作为机动练习.

此时,本课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为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学进入环节4.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让学生体会类比化归的思想方法,同时,为课后作业

中推导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设下伏笔.)

环节4课堂总结

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补充说明.

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中不同的算法思路;

⑵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前提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本节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巩固

知识,明确方法.)

课后作业

①在自学教材段阅读材料“向量与直线”后,利用向量的方法证明点到直线的

距离公式;

②教材旦习题了313、14、16

板书设计

潮时点到直英的距离㊀公式雄导过林

________________LMl如何求点名20)到直线”-尸=°的距离?

|原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12.确2如何塞点气42)到直线2x-户2=0的距离?

♦运用公武的注意点支碉3如何求点尸到直线"》■为+c=Q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