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2E/2A/wKhkFmaIJjuAUMS8AABPyKaQDJ0208.jpg)
![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2E/2A/wKhkFmaIJjuAUMS8AABPyKaQDJ02082.jpg)
![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2E/2A/wKhkFmaIJjuAUMS8AABPyKaQDJ02083.jpg)
![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2E/2A/wKhkFmaIJjuAUMS8AABPyKaQDJ02084.jpg)
![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3/2E/2A/wKhkFmaIJjuAUMS8AABPyKaQDJ020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指导书
A
常规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ZZ-A
发行版次:第一版
aa
常规作业指导书章号:第01章
共1页第1页
第一版第次修订
主题:批准页0
生效日期:CC
作业指导书
A
常规作业指导书
版次:第一版
总页数:
编写:
审核:
批准:
批准日期:2002年6月30日
生效日期:2002年7月1日
副本控制:受控制
编号:
持有人:
aa
章号:第章
常规作业指导书02
共1页第1页
第一版第次修订
主题:修改页0
生效日期:CC
修改批准
修改文件编号—r-r业心修改内容批准人
序号日期
aa
文件编号:第03章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1页第1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目录
生效日期:CC
常规检测检验细则目录
项目内容文件编号
1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ZZ-A01
2混凝土力学性能作业指导书ZZ-A02
3砂浆抗压试验实施细则ZZ-A03
4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细则ZZ-A04
5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试验细则ZZ-A05
6混凝土用砂作业指导书ZZ-A06
7混凝土用石作业指导书ZZ-A07
8建筑钢材物理力学性能作业指导书ZZ-A08
9建筑钢筋焊接接头力学性能作业指导书ZZ-A09
10烧结普通砖作业指导书ZZ-A10
11混凝土回弹作业指导书ZZ-A11
12密度试验细则ZZ-A12
13含水率试验细则ZZ-A13
14土粒比重试验细则ZZ-A14
15界限含水率试验细则ZZ-A15
16击实试验细则ZZ-A16
17颗粒分析试验细则ZZ-A17
18渗透试验细则ZZ-A18
19直接剪切试验细则ZZ-A19
aa
文件编号:ZZ-A01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8页第1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
生效日期:CC
1检测项目名称
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包括: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
2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
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的物理性能检验。
3检测依据
3.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
3.2《水泥细度检验方法》(GB/T1345-2005)(.
3.3《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1999)。
3.4《水泥密度测定方法》(GB/T208-94)。
4抽样原则
按GB12573-90《水泥取样方法》进行抽样。取样量为6kg,把它分为两等分,
一份进行检验之用,另一份密封保管三个月。
5试验环境
5.1试体成型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
5.2试体带模养护的养护箱或雾室的'温度保持在(20±1)℃,相对湿度应不低于
90%o
5.3试体养护池水温保证在(20±1)C范围内。试验室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及养
护池水温在工作期间每天至少记录一次。
5.4养护箱或雾室的温度与相对温度每天至少4h记录一次,在自动控制的情况下
记录次数可以酌减一天记录二次,在温度给定范围内,控制所设定的温度应为此范围
中值。
6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6.1适用于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和由游离氧化钙造成的体积安定性检验
方法。
6.2主要仪器设备
6.2.1水泥净浆搅拌机:符合JC/T729-2005的要求。
6.2.2标准法维卡仪和盛装水泥净浆的试模:符合GB/T1346-2001的要求。
aa
文件编号:ZZ-A01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8页第2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
生效日期:CC
6.2.3沸煮箱:有效容积约为410mmX240mmX310mm,篦板的结构应不影响试验
结果,篦板与加热器之间的距离大于50mm。箱的内层由不易锈蚀的金属材料制成,
能在(30±5)min内将箱内的试验用水由室温升至沸腾并可保持状态3h以上,整个
试验过程中不需要补充水量。
6.2.4雷氏夹:由铜质材料制成,当一根指针的根部先悬挂在一根金属丝或尼龙丝上,
另一根针的根部再挂上重300g质量的祛码时,两根指针的针尖距离增加应在(17.25
±2.5)mm范围以内,即是2X=(17.25±2.5)mm,当去掉祛码后针尖的距离能恢
复至挂码前的状态。
6.2.5量水器:最小刻度为0.1ml,精度1%。
6.2.6天平:最大称量不小于1000g,分度值不大于是g。
6.2.7代用法维卡仪:符合JC/T727的要求。
6.2.8雷氏夹膨胀测定仪:标尺最小刻度为0.5mm。
6.3材料
6.3.1试验用水必须是洁净的饮用水,如有争议时应以蒸谯水为准。
6.4试验条件
6.4.1试验室的温度为(20±2)°C,相对湿度不低于50%,水泥试样、拌和水、仪
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试验室一致。
6.4.2湿气养护箱:应能使温度控制在(20±1)℃,湿度大于90%。
6.5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标准法):(按GB/T1346-2001进行)。
6.5.1试验前必须做到:
6.5.1.1维卡仪的金属棒能自由滑动;
6.5.1.2调整至试杆接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6.5.1.3搅拌机运行正常。
6.5.2水泥净浆的拌制
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先将水泥净浆搅拌机的搅拌锅和搅拌叶片用湿布擦过,
将拌和水倒入搅拌锅内防止水和水泥溅出;拌和时将锅放好在搅拌机锅座上,升至搅
拌位置,开动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停拌15s,同时将叶片和锅上的水泥刮入锅中
间,接着高速搅拌120s后停机。
aa
文件编号:ZZ-A01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8页第3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
生效日期:CC
6.5.3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步骤
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
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
将试杆降至净浆表面拧紧螺丝ls~2s,然后突然放松螺丝,让试杆自由沉入净浆中,
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
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的6mm±1mm水泥净
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用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
计。
6.6凝结时间的测定(按GB/T1346-2001进行)
6.6.1测定前的准备工作:调整凝结时间测定仪的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6.6.2试件的制备:以标准稠度用水量按6.5制成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试模,振动
数次刮平,立即放入湿气养护箱内。记录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
始时间。
6.6.3初凝时间的测定:
试件在湿气湿气养护箱内养护至加水后30min时进行第一次测定。将试模从养护
箱中取出放到试针下,使试针与净浆面接触,拧紧螺丝ls~2s后突然放松,试针垂直
沉入净浆。观察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针30s时指针的读数,当试针沉至距底板4mm
±1mm时,即达初凝状态。
6.6.4终凝时间的测定:为准确观测试针沉入状况,在终凝针上安装一个环形附件。
在完成初凝时间的测定后,立即将试模连同浆体以平移的方式从玻璃板取下,翻转
180°,直径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上,再放入湿气养护箱中养护,临近终凝
时间时每隔15min测一次,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由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
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终凝状态的时间
分别为该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用“min”表示。
6.6.5测定时应注意:在最初测定的操作时应轻轻扶持金属柱,使其徐徐下降以防试
针撞弯,但结果以自由下落为准,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针沉入的位置至少要距圆模内
壁10mm。临近初凝时每隔5min测一次,两次结论相同才能定为到达初凝或终凝状
态。每次测定不得让试针落入原针孔。每次测试完须将试针擦净并将试模放回湿气养
aa
文件编号:ZZ-A01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8页第4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
生效日期:CC
护箱中,整个测试过程要防止试模受振。
6.7安定性的测定(按GB/T1346-2001进行)
6.7.1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每个试样需成型两个试件,每个雷氏夹需配备质量约为75~85g的玻璃板两块,
凡与水泥净浆接触的玻璃板和雷氏夹内表面都要稍稍涂上一层油。
6.7.2雷氏夹试件的成型
将预先准备好的雷氏夹放在已稍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即将已制好的标准稠度净
浆一次装满雷氏夹,装浆时一只手轻轻扶持雷氏夹,另一只手用宽约10mm的小刀插
捣数次,然后抹平,盖上稍涂油的玻璃板,接着立即将试件移至湿气养护箱内养护
24h±2ho
6.7.3沸煮
6.7.3.1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超过试件,不需中途
添补试验用水,同时又保证在(3O±5)min内升至沸腾。
6.7.3.2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先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精确到0.5mm,
接着将试件放入沸煮水中的试件架上,指针朝上,然后在(3O±5)min内加热至沸
腾并恒沸(180±5)min。
673.3结果判别:沸煮结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中的热水,打开箱盖,待箱体冷却
至室温,取出试件进行判别。测量雷氏夹指尖端的距离(C),准确至0.5mm,当两
个试件煮后增加距离(C-A)的平均值不大于5.0mm时,即认为该水泥安定性合格,
当两个试件的(C-A)值相差超过4.0mm时,应同一样品立即重做一次试验。再如此,
则认为该水泥为安定性不合格。
7.细度的测定
7.1本细则选用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
水泥、复合理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以及指定采用的其他品种水泥。
7.2仪器设备:80um负压筛筛析仪;最大称量为100g的天平;8011m筛筛子。
7.3样品准备:水泥样品应充分拌匀,并通过0.9mm方孔筛,记录筛余物情况,要
防止过筛时混进其他水泥。
7.480um筛筛析法(按GB/T1345-2005):
aa
文件编号:ZZ-A01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8页第5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
生效日期:CC
7.4.1准备好80um筛筛子(附透明筛盖)和负压筛析仪(可调范围为4000~6000Pa)
以及天平(最大称量100g分度值0.05g)o
7.4.2把负压筛放在筛座并上盖,通电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4000~6000Pa范围。
7.4.3称取已过筛水泥试样25g,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上盖后放在筛座上,开动筛
析仪连续筛析2min,如有试样附在盖上,可轻敲其落下。筛毕,用天平称量筛余物。
7.4.4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恢复正常。
7.4.5水泥样品的细度以筛余物质量占试样原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结果计算至
0.1%);
F=^xl00
式中:F—水泥试样的筛余百分率,%;
Rs—筛余物质量,g;
W一试样质量,go
8.水泥密度测定(根据GB/T208-94)
8.1仪器
8.1.1李氏瓶:符合GB/T208-94要求;
8.1.2无水煤油:符合GB253要求;
8.1.3恒温水槽;
8.2测定步骤
8.2.1将无水煤油注入李氏瓶中至0到1ml刻度线后(以弯月面下部为准),盖上瓶
塞放入恒温水槽内,使刻度部分浸入水中(水温应控制在李氏瓶刻度时的温度),恒
温30,记下初始(第一次)读数。
8.2.2从恒温水槽中取出李氏瓶,用滤纸将李氏瓶细长颈内没有煤油的部分仔细擦
干净。
8.2.3水泥试样应预先通过0.90mm方孔筛,在(110±5)℃温度下干燥lh,并在
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取水泥60g,准确至0.01g
8.2.4用小匙将水泥样品一点点的装入8.2.1条的李氏瓶中,反复摇动至没有气泡排
出,再次将李氏瓶静置于恒温水槽中,恒温30min,记下第二次读数。
8.2.5第一次读数和第二次读数时,恒温水槽的温度差不大于0.2℃。
aa
文件编号:ZZ-A01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8页第6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
生效日期:CC
8.3结果计算
8.3.1水泥体积应为第二次读数减去初始(第一次)读数,即水泥所排开的无水煤
油的体积(ml)
8.3.2水泥密度P按下式计算:
水泥密度P=水泥质量(g)/排开的体积(cn?)
结果计算到小数第三位,且取整数到0.01g/cn?,试验结果取两次测定结果的算术
平均值,两次测定结果之差不得超过0.02g/cnP。
9.水泥胶砂强度的测定(按GB/T17671-99进行)
9.1水泥胶砂强度的测定适用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的抗折与抗压强度的检查。
9.2仪器设备:
9.2.1水泥胶砂振实台:应符合JC/T682-1997要求;
9.2.2DK2-5000型电动抗折仪:应符合JC7T724要求;
9.2.3液压万能试验机WE-600:精度要求1%,并具有按2400N/S速率的加荷能力。
9.2.4抗压夹具:夹具应符合JC/T683要求,受压面积为40mmX40mm。
9.2.5试模:材料和制造尺寸应符合JC/T726要求。
9.3胶砂的制备:
9.3.1胶砂质量配合比应为一份水泥(450g),三份标准砂(1350g),半份水(225ml
饮用水)。胶砂以行星式搅拌机进行搅拌。
9.3.2把水加进搅拌锅,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并升至固定位置把标准砂预
倒进搅拌机上装砂容器中。
9.3.3开动搅拌机,低速搅拌30s后砂子自动加入至60s后转变高速拌30s,然后停
拌90s,利用此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跟着又高速继续搅拌60s结束。
整个搅拌过程共240s»
9.4试件的制备:
9.4.1胶砂制备后立即在振实台成型。将空水泥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勺子
把搅拌锅里的胶砂分二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约放300g,用大播料器来
回一次将料层播平,接着振实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
aa
文件编号:ZZ-A01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8页第7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
生效日期:CC
60次。
9.4.2移动模套,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90°角度架在试模顶一端,沿试模
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出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直
尺以近水平角度将试体表面抹平.
9.5试件的养护:
9.5.1将已作好试件编号的试模放入标准养护室养护,一直养护到规定的脱模时间取
出脱模。
9.5.2将试件水平或竖直放在20±1℃水中养护(水平放置时刮平面朝上),试件的
六个面都与水接触。
953到龄期的试件应在试验前15min从水中取出,并用湿布盖好。试件龄期从水泥
加水搅拌开始算起,不同龄期强度试验在以下时间进行:
3d±45min
7d±2h
28d±8h
9.6抗折强度测定:
9.6.1将试件一个侧面放在抗折试验机支撑圆柱上,试体长轴垂直于支撑圆柱,通过
加荷圆柱以50N/S±10N/S的速率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试体相对侧面上,直至折
断。
9.6.2抗折强度Ff以MPa表示,按下式计算:
3
Rt=1.5FfL/b
式中:FL折断时施加于试体中部荷载,N;
L一支撑圆柱之间的距离,mm;
b一试体正方形截面的边长,mm。
9.7抗压强度测定:
9.7.1以最大荷载为300KN的压力机和符合JC/T638要求的夹具,在折断后的半截
试体的侧面上进行抗压强度测定。
9.7.2半截试体中心与压力机受压中心差应在±0.5mm内,试体露在压板外的部份
约有10mm。
aa
文件编号:ZZ-A01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8页第8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水泥物理性能作业指导书
生效日期:CC
9.7.3在加荷过程中以2400N/S±200N/S的速率均匀加荷直至破坏。
9.7.4抗压强度Rc以MPa为单位,按下式进行计算:
Rc=Fc/A
式中:K一破坏时的最大荷载,N;
A—受压面面积,mm2(40X40=1600mn?)。
9.8试验结果的确定和计算:
9.8.1抗折强度:各试体的抗折强度记录至O.IMpa,以一组三个试体抗折结果的平
均值作为试验结果(精确至O.IMpa)。当三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10%时,应剔
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结果。
9.8.2抗压强度:以一组三个试体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计算于O.IMPa)
的算术平均值为试验结果(精确至O.IMPa)。如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
的±10%,应剔除后取剩下五个的平均数为结果。如五个测定值中再有超过它们平均
数±10%,则此组结果作废。
aa
文件编号:ZZ-A02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4页第1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混凝土力学性能作业指导书
生效日期:CC
1项目名称: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包括: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抗折强度。
2范围:
本试验细则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和一般构筑物中所使用普通混凝土的基本性
能试验。
3检验依据:《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J81-85);《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DL/T5150-2001)o
4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4.1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混凝土立方体的抗压强度。
4.2混凝土试件的尺寸应根据混凝土中骨料的最大粒径按下表选定。
试件尺寸(mm)骨料最大粒径(mm)
100*100*10030
150*150*15040
200*200*20060
4.3与试件接触的压板或垫板的尺寸应大于试件的承压面,其不平度应为每100毫
米不超过0.02毫米。
4.4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后,应尽快进行试验,以免试件内部的温度发生显著变化,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4.4.1先将试件擦洗干净,测量尺寸,并检查其外观,试件尺寸测量精确至1毫米,
并据此计算试件的承压面积,如实测尺寸与公称尺寸之差不超过1毫米,可按公称尺
寸进行计算。试件承压面的不平度应为每100毫米不超过0.05,承压面与相邻面的不
垂直度不应超过±1度。
4.4.2将试件安装在试验机的下压板上,试件的承压面应与成型时的顶面垂直,试件
的中心应与试验机下压板中心对准,启动试验机。混凝土试件的试验应连续而均匀地
加荷,直至试件破坏,记录破坏荷载。
4.3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cc=P/A
式中:fee一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MPa);
aa
文件编号:ZZ-A02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4页第2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混凝土力学性能作业指导书
生效日期:CC
P一破坏荷载(N)
A—试件承压面面积(mn?)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计算应精确至0.1MPa.
以三个试件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件的抗压强度值,三个测量值的最大值
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把最大值及最小值一并
舍除,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抗压强度值,如有两个测值与中间值的差距值超过中间
值的15%,则该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无效。取150*150*150毫米试件的抗压强度为标准
值,用其它尺寸试件测得的强度值均应乘以尺寸换算系数,其值为对200*200*200
毫米试件为1.05,对100*100*100毫米的试件为0.95;
5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5.1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混凝土棱柱体的轴心抗压强度。
5.2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试验采用150*150*150毫米棱柱体作为标准试件,如确有
必要,可采用非标准尺寸的棱柱体试件,但其高宽比应在2〜3的范围内,试件允许
的骨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下表数值。
试件最小边长(mm)骨料最大粒径(mm)
10030
15040
20060
5.3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后应及时进行试验,以免试件内部的温度发生显著变化,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5.3.1先将试件擦试干净,测量尺寸,并检查其外观,试件尺寸测量精确至1毫米,
并据此计算试件的承压面积,如实测尺寸与公称尺寸之差不超过1毫米,可按公称尺
寸进行计算。
5.3.2将试件直立在试验机的下压板上,试件的轴心应与压力机下压板中心对准,启
动试验机。混凝土试件的试验应连续而均匀地加荷,直至试件破坏,记录破坏荷载。
5.3.3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应按下式计算:
FcP=P/A
式中:Rp—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MPa);
aa
文件编号:ZZ-A02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4页第3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混凝土力学性能作业指导书
生效日期:CC
P一破坏荷载(N)
A一试件承压面面积(mn?)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计算应精确至O.IMPa.
以三个试件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轴心抗压强度值,三个测量值中
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则把最大值及最小
值一并舍除,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轴心抗压强度值,如有两个测值与中间值的均
超过中间值的15%,则该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无效。
采用非标准尺寸试件测得的轴心抗压强度度值均应乘以尺寸换算系数,其值为对
200*200*200毫米截面试件为1.05;对100*100*100毫米截面试件为0.95。
6抗折强度试验
6.1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混凝土的抗折(即弯曲抗拉)强度。
6.2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应采用150*150*600(或550)毫米小梁作为标准试件所用
混凝土中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40毫米。必要时可采用100*100*400毫米试件,
此时,混凝土中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0毫米。
6.3抗折试验所用的试验机采用万能试验机或者带有抗折试验架的压力试验机。所
有这些试验机应常有能使两个相等的荷载同时作用在小梁跨度三分点处的装置。试验
机的精度(示值的相对误差)至少应为±2%,也不大于全量程的40%o试验机与试
件接触的两个支座和两个加压头应具有直径约为20-40毫米的弧形顶面,并应至少比
试件的宽度长10毫米。其中的3个(一个支座和两个加压头)应尽量做到滚动并前
后倾斜。
6.4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后应及时进行试验,试验前,试件应保持与原养护地点
相似的干湿状态。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O
6.4.1先将试件擦试干净,测量尺寸,并检查其外观。试件尺寸测量精确至1毫米,
并据此进行强度试验计算,试件不得有明显缺损。在跨中1/3梁的受拉区内,不得有表
面直径超过7毫米并深度超过2毫米的孔洞。试件承压力区及支承区接触线的不平度
应为每100毫米不超过0.05毫米。
6.4.2按要求调整支承架及压头的位置,其所有间距的尺寸偏差不应大于±1毫米。
将试件在试验机的支座上放稳对中,承压面应选择试件成型时的侧面,开动试验机,
aa
文件编号:ZZ-A02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4页第4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混凝土力学性能作业指导书
生效日期:CC
当加压头与试件快接近时,调整加压头及支座,使接触均衡。如加压头及支座均不能
前后倾斜,则各接触不良之处应予以垫平。试件的试验应连续而均匀地加荷,其加荷
速度应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时,取每秒0.02〜0.05MPa;强度等级高于或
等于C30时,取每秒钟0.05〜0.08MPa。当试件接近破坏时,应停止调整油门,直至
试件破坏,记录破坏荷载及破坏位置。
6.5试件破坏时如折断面位于两个集中荷载之间时,抗折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i-(pl)/(bh2)
式中:fr一混凝土抗折强度(MPa);
p一破坏荷载(N);
1—支座之间距离即跨度(mm);
b一试件截面宽度(mm);
h—试件截面高度(mm)。
以三个试件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折强度值,三个测量值中的最
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把最大值及最小值
一并舍除,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折强度值,如有两个测值与中间值的差距值超
过中间值的15%,则该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无效。3个试件中如有一个其折断面位于两
个集中荷载之外(以受拉区为准),则该试件的试验结果应予以舍弃,混凝土抗折强
度按另外两个试件的试验结果计算。如有两个试件的折断面均超出两个集中荷载之
外,则该组试验无效。采用100*100*400毫米非标准尺寸试件时,取得的抗折强度值
均应乘以尺寸换算系数0.85。
aa
文件编号:ZZ-A03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2页第1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砂浆抗压试验实施细则
生效日期:CC
1.检验项目名称:
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2.适应范围:
本试验细则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和一般构筑物中所使用普通砂浆立方体的基
本性能试验。
3.检验依据: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4.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步骤
4.1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后应及时进行试验,以免试件内部的温度发生显著变化,
试验前先将试件擦试干净,测量尺寸,并检查其外观,试件尺寸测量精确至1毫米,
并据此计算试件的承压面积,如实测尺寸与公称尺寸之差不超过1毫米,可按公称尺
寸进行计算。
4.2将试件安放在试验机的下压板(或下垫板上),试件的承压面应与成型时的顶面
垂直,试件中心应与试验机下压板(或下垫板上)中心对准,开动试验机,当上压板
与试件(或上垫板)接近时,调整球座,使接触面均衡受压,承压试验连续而均匀地
加荷,加荷速度应为每秒0.5〜L5KN,直至试件破坏,然后记录破坏荷载。
4.3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应按下式计算:
fm,cu=Nu/A
式中:fncu一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MPa);
Nu—立方体破坏力(N)
A—试件承压面面积(mn?)
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计算应精确至O.IMPa.
以六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中度值,平均值计算精确至
O.IMPao
当六个试件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平均值的差值超过20%时,以中间四个试件的平
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5.注意事项
在试验全程做好样品的试验状态标识,如未试验,已试验等。
aa
文件编号:ZZ-A03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2页第2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砂浆抗压试验实施细则
生效日期:CC
1.检验项目名称:
水泥砂浆抗压强度试验。
2.适应范围:
本试验细则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所使用普通砂浆立方体的基本性能试验。
3.检验依据: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150-2001)
4.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步骤
4.1养护至规定龄期,取出试件并擦试干净,待压试件需用湿布覆盖,以防止试件干
燥。测量尺寸,并检查其外观,试件尺寸测量精确至1毫米,并据此计算试件的承压
面积,如实测尺寸与公称尺寸之差不超过1毫米,可按公称尺寸进行计算。
4.2将试件安放在试验机的下压板中间,上、下压板与试件之间宜垫以钢垫板。加
压方向应与试件捣实方向垂直。开动试验机。当上压板与上垫板行将接触时,如有明
显偏斜,应调整球座,使试件均匀受压。以0.3MPa/s〜0.5MPa/s速度连续而均匀地
加荷,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速变形时,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记
录破坏荷载。
4.3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cc=P/A
式中:底一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MPa);
P一破坏荷载,(N);
A—试件承压面面积(mm2);
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计算应精确至O.IMPa。
以三个试件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当最大值或最小
值与中间值之差大于中间值的15%时,取中间值。当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
超过中间值15%时,该组试验应重做。
aa
文件编号:ZZ-A04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12页第1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细则
生效日期:CC
1.检验项目名称:
普通碎配合比设计,包括:抗渗碎,抗冻砂,高强碎,泵送碎,大体积碎。
2.适应范围:
本试验细则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和一般构筑物中所使用普通碎的配合比设计。
3.设计依据:《普通硅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4.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4.1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eu.0=fcuk+1.6450
式中feu.。—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e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差(MPa)
4.2遇有下列情况时应提高混凝土配制强度:
1现场条件与试验条件有显著差异时;
2C30级及其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用非统计方法评定时。
4.3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宜根据同类混凝土统计资料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计算时,强度试件组数不应少于25组;
2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和C25级,其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2.5MPa时,计算
配制强度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2.5MPa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或大于C30,其强度标
准差计算值小于3.0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3.0MPa。
3当无统计资料计算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时,其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取用
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
5.1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硬性和塑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
1)水灰比在0.40〜0.80范围时,根据粗骨料的品种、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
拌合物稠度,其用水量可按表5.1-1、5.1-2选取。
aa
文件编号:ZZ-A04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12页第2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细则
生效日期:CC
表5.1-1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n?)
拌合物稠度卵石最大粒径(mm)碎石最大粒径(mm)
项目指标102040162040
维勃稠16—20175160145180170155
度(S)11—15180165150185175160
5—10185170155190180165
表5.1-2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3)
拌合物稠度卵石最大粒径(mm)碎石最大粒径(mm)
项目指标102031.540162031.540
坍落10-30190170160150200185175165
度35-50200180170160210195185175
(mm)55-70210190180170220205195185
75-90215195185175230215205195
注:1、本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平均取值。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
可增加5~10kg;采用粗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减少5~10kg;
2、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应相应调整。
1)以本规程表5.1-2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
20mm用水量增加5kg,计算出未掺合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
2)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的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rriwa—niwo(1-8)
式中:mwa掺外加剂时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mw。—未掺外加剂时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B—外加剂的减水率(%)
3)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
5.2当无历史资料可参考时,混凝土砂率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坍落度为10-60mm的混凝土砂率,可根据粗骨料品种、粒径及水灰比按表5.2
选取。
aa
文件编号:ZZ-A04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12页第3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细则
生效日期:CC
表5.2混凝土的砂率(%)
水灰比卵石最大粒径(mm)碎石最大粒径(mm)
(W/C)102040162040
0.4026-3225-3124-3030-3529-3427-32
0.5030-3529-3428-3333-3832-3730-35
0.6033-3832-3731-3636-4135-4033-38
0.7036-4135-4034-3939-4438-4336-41
注:①本表数值系中砂的选用砂率,对细砂或粗砂,可相应减少或增大砂率;
②只用一个单位级配粗骨料配制混凝土进,砂率减少适当增大;
③对薄壁的构件,砂率取偏大值;
④本表中的砂率系指砂与骨料总量的重量比。
2坍落度大于60mm的混凝土砂率,可经试验确定,也可在表5.2的基础上,按
坍落度每增大1%的幅度以予调整。
3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其砂率主要经试验确定。
表5.3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
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kg)
环境条件结构类型素混凝钢筋混预应力素混钢筋混预应力
土凝土混凝土凝土凝土混凝土
1.干燥环用正常的居住或办公用不作
境房屋内部件。规定0.650.60200260300
无
高湿度的室内部件。
2.冻
潮
室外部件。
害
湿0.700.600.60225280300
在非侵蚀性土和水中的
环
部件。
境
有
经受冻害的室外部件。
冻
在非侵蚀性土和(或)水
害
中且经受冻害的部件。0.550.550.55250280300
高湿度且经受冻害的室
内部件。
3.有冻害经受冻害和除水剂作用
和除冰剂的室内室外部件
的潮湿环0.500.500.50300300300
境
aa
文件编号:ZZ-A04
常规作业指导书
共12页第4页
第一版第0次修订
主题: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细则
生效日期:CC
5.3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
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GBJ28)、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 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及其商业模式研究
- 深化绿色能源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 国庆节洋酒活动方案设计
- 充电桩设备安装施工方案
- 15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1(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many、much、a lot of(说课稿)-2023-2024学年译林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下册
- 11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自力更生 扬眉吐气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六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一 亟待拯救的文明古国(1)教学说课稿 人民版选修1001
- 2023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3课时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 (高清版)DZT 0073-2016 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
- 完整2024年开工第一课课件
- 货运车辆驾驶员安全培训内容资料完整
- 高一学期述职报告
- 风神汽车4S店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ICU患者的体位转换与床旁运动训练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竖式计算200题及答案
- 建设工程工作总结报告
- 脾破裂术后健康宣教课件
- 三废环保管理培训
- 藏族唐卡艺术特色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