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
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
(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
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
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
(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
(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
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
(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
因子之一
(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
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一发展中国家;
发达地区一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
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重点)
(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
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2)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对劳
动密集型产业影响大)。
(3)现代经济活动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技术与知识的进步可以产生新的经济活动及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
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2)技术与知识的存在区域差异,研发活动具有较强的地理集中特点。
(3)技术与知识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4)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产业集聚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态。
11.交通网通达度
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包括:
1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LDij其中i=l,2,3…,
▲Dij为i点到j点最短距离数量之和,一般用区间数表示
▲Ai所有i到其它顶点的距离,也用区间数来表示Ai值越小通达性越好!
2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Dij区内各点的通达指数之和D值越小通达性越好!
12.连结度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E
8=-----
V
式中:B——交通网的连结度;
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
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1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1)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
▲德国农业制度的改革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人身得
到自由,出现了有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
(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杜能提出了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一般地域配置原理,是一种关
于农业经营方式区位的理想模式。
(3)理论前提:
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一市场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
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一不考虑运输工具差异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耕作且收成相同一不考虑生产条件差
异
(4)距城市8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一唯一商品交换中心和有限的
生产地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
合理的)的农业
(二)形成机制(重点)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同一产品相同)
0一一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一一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单位产品运费
▲产品重量、产品体积、产品耐储存等性质有关
2.地租曲线一一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即地租收入为零及以下)
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
每种作物(或特定生产方式)都有一条地租曲线且斜率不同,不宜运输的斜
率大,反之斜率小。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1)宏观尺度:乔纳森综合欧洲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以
及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7大地带。
(2)中观尺度:以大城市(市场)为中心,实证研究显示圈层结构大致反映杜
能圈的环状特点,集约度有中心向外逐渐降低;
(3)微观尺度:以农村聚落为中心,呈现出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态。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评价
(1)为地理学、区位学、经地学创建了一种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孤立化”
的方法(演绎法)
(2)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有较高的
理论研究价值。
(3)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客观经济活动中也有范例)
(4)农业活动、经济活动即使自然条件一致、投入的生产要素一致,但所获得
的经济地租回报有一定的空间分异
(5)任何活动都有相对的优势,没有绝对的优势
(五)、理论的局限性
(1)现实中不存在杜能孤立国的条件,尽管杜能对其进行修正
(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4)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
(5)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13.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答:1.背景:产业革命一一人口的城市化、工业的大量出现
2.目的:解决人口问题(城市)和寻找城市人口、资本集聚的内动力,人
口的移动等;城市(作为消费中心)产业的空间布局问题
(-)基本概念
1.区位论的指导思想
(1)理想的工业区位应选择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的点上
(2)工业布局应尽量节约成本,提高利润
2.区位因子及其类型
(1)对各因子进行归类,建立因子体系
(2)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子
(―)理论前提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已知产品的消费与规模。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成本固定且供给无限。
韦伯认为运费只和距离与重量有关,可以通过计算吨公里寻找运费最低点。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Mi+1
最小运费原理:
当Mi〉1时,工业布局于原料地
当Mi〈1时,工业布局于消费地(市场)
当Mi=l时,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三)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1.注意点:
1)劳动力成本不是绝对工资,而是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2)假定生产区位布局于运费最小点上,考虑劳动力费用对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
2、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判读
▲理论上
(1)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的运费(可以搬迁)
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的运费(不能搬迁)
二者相等时可任意选择
(3)劳动力成本指数:即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当劳动力成本指数越高,搬迁的可能性愈大,但产品区位重量过大,则不可能
(4)劳动系数一一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当系数>1可搬迁;
当系数VI不能搬迁
(四)集聚(分散)指向论
1.概念:
(1)集聚因子的作用两种形态:
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
“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引发;
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主要来自企业间的协
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等。
(2)集聚分为:
纯粹集聚(技术性集聚),即是由技术性和经济学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
偶然集聚是由诸如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的结果而带来的工业集中。
分散:集聚的反作用,抵消集聚因子不利影响,从而产生分散导向。
2.原因一一节约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3.集中(分散)指向
(1)原理:在运费、劳动费定位的基础上考虑集聚、分散
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额)>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之和,能搬迁。
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不能搬迁
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可自由选择
(2)判断:
★等费用线:临界值=节约的集聚(分散)额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价值/区位重量,其值越大集聚的可
能性越大
对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评价:
1.积极意义:
(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
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2.局限性:
(1)未考虑运费体制的复杂性和运价体系的差异。
(2)假定的前提不够现实。
(3)工厂经营性质的差异:生计性经营与企业性经营的追求目标不同。
(4)忽视了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差异。
(5)未考虑技术进步对区位的影响,即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
(6)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工业区位选择余地增大。
(7)未考虑地域政策因素的影响等。
14.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概要。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城市占据了主导地位。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
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
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
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
求量。
二、基本概念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1、假设前提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
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
可布局。一一均质平原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
费与距离成正比。一一便捷交通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一一最
近中心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
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一一完全竞争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
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不存在未被服务的空白区。一一充分服务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最大利润
2.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一正六边形
3.(一)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K=3原则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特点:
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
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1,3,9,27,81,…。仔3;K=3nl
(2)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
(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於4原则
为了节约资本,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
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
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交通原则下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AMT
(2)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7原则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
地。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
(1)1,7,49,343,£=7系列
(2)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1.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行政原则是对其修正。
2.在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工业人口多等地区,交通原则的作用较强;在国
家统治力量强大、较封闭的地区,行政原则的作用较强。
3.高级中心地适宜用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适宜用行政原则布局,低级中心
地适宜用市场原则布局。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一)意义
1.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使地理学由区域描述走向空间规律和法则的探讨。
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2、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
(2){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
(3)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4)忽视了集聚利益。
(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第一,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
第二,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
第三,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
系统。
第四,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
第五,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
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
企业增长动因4个
1.实现规模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交易内部化的原因:
市场不完善导致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
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
3.技术优势的发挥。
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其技术优势。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从积极的方面看,发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
业的支配地位。
企业增长战略:
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
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企业实现扩张的方法:
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放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
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
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抗争的过程。如果被合并的企业
进行抗争,则称此过程为兼并。
企业空间增长过程的一般分析
扩张由近及远
内部增长带来的空间扩张常具规划特征,就近布局的特点很明显。
对所吞并(合并)企业的区位也具有从其中心区位向外不断扩张的特点。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企业空间扩张受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
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呈现某些规律;作为一个组织行为,这种扩张
又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使其偏离这些规律。
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接触扩散,由近及远。
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
生的区位)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
企业就近扩大市场,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
场
产品周期理论概要。
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重点)
1.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
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
2.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
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
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
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3.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
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
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
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
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邓宁的折衷理论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
试述跨国公司投资及国别选择的原因(注重相关理论的阐释)。
(一)跨国投资的原因
(1)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弗农将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与企业区位选择联系起
来,用来解释国际投资的
空间变化。
第一,新产品阶段特点:①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②
良好的信息交流空间,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③较高的消费水平,新产品往往技
术含量高,宣传费用高,刚进入市场时价格较高。这些特点要,随着市场需求的
增加、市场区范围的扩大,在其它发达国家开始有一部分新产品的生产,产品通
过出口供应国际市场。
第二,成熟产品阶段特点:①产品的技术水平基本稳定,实现标准化生产②
企业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当产品的成本(出厂价格+运费)高于在当地直接投资
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选择在他国直接投资。③由于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
国家,这种国际投资也以发达国家为主。
第三,标准化产品阶段特点:①产品己经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②生产企
业的区位选择在成本最低的区域。③产品的价格有所下降,市场区延伸到发展中
国家,生产企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此
阶段的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生产企业建厂投资(地价、建筑材料等)、关税等。
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的关税差距很大,寻找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巨大的市场,生产
活动和产品市场进入发展中国家。
(二)邓宁的折衷理论
邓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投资国的区位优势结
合起来,提出折衷理论来解释跨国投资的原因。
(1)企业所有权优势,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可以保证其拥有市场的所有权,
如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等。公司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应的策略,
以降低经营风险。当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可以考虑将其转让给其他企业获
取收益,如技术转让、授权生产、品牌转让、加盟连锁等形式。
(2)交易内部化优势,直接投资可以实现产品交易的内部化,节约部分成
本。如果跨国公司把各种所有权优势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就要产生外部化交
易,增加成本和风险。当企业具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时,可以通过出口产品获
得利润,扩大国际市场需求,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
(3)区位优势,拥有前两种优势的企业,要考虑不同国家生产条件的差异,
如土地价格、自然资源状况、劳动力费用等因素,要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优势,
选择适当的企业区位。当企业具有以上三种优势时,才会直接投资,其他国家具
有较好的区位,则生产企业设置在当地以供应市场需求。
(二)关于跨国投资国别选择的原因:
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具体地,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
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
择上起重要作用。因此,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
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1)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和利生产成本最低或预期
利润较高的国别,易于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地。
(2)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的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大市场的区位,成为
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当一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而公司在国内生产出口这一
国家受交通运输成本影响,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受国家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影响
时,公司便会自然地选择在这一国家直接投资。
(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把生产原料分为遍在原料响。由于资源的区位
差异,以及不同工业(企业)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他国的资源优
势,公司必然会在响应国家跨国投资。
(4)从公司地理角度,公司本身是一个生产组织系统公司会在战略重点区
位投资建立相应生产或经营机构。这些战略重点区位,并不一定是符合以上区位
选择原则。
17.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
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二)集中于边界地区
1.相互了解
2.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
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
(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减少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和避免劳资冲突。
结合中国实例,分析跨国公司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特点。
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
社会关系密切地带。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区位:经济中心区
区位选择原因: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
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1979—1985年的合资企业投资数据,我国
的外资投资区位也是集中于主要经济中心。(2)集中于边界地区
区位:边界地区。
区位选择原因: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
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
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我国的深圳、
珠海、厦门、海口等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也吸引了很多投
资者。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沿海地区所吸引的外资占全国比例
高达90班以上。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区位: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区位选择原因: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
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
避免劳资冲突。中国广东、福建的海外华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其原有的
社会联系。
简述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1)广泛性迪肯指出,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六个方面:
资本和金融、技术、贸易和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和企业家能力、就业、依赖和经
济扭曲。
(2)层次性直接影响:就业、税收、基础设施等。间接影响:原料,燃料
联系;半成品,零部件联系,劳动力及服务联系,信息联系,技术联系等。间接
影响还可依据所通过的中间机构的多少,有层次之别。
(3)区域性跨国投资常集中于某些区位上(如主要经济中心,尤其是全国
首都和地方中心城市,沿海发达区,国家扶植发展区,经济特区等),因而其投
资影响具有区域性。
(4)多面性跨国公司对区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例如,投资企业可吸
纳一定就业人员,间接带动相关企业就业人员的增加;但也会取代一些原应由当
地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
(5)差异性不同源地的跨国公司可具有不同的区域格局;公司规模、投资
战略、所属产业部门所带来的影响的差别也很明显;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跨
国投资易于借助广泛的联系,扩散其影响。
(6)时间性跨国投资的区域影响程度,随着投资企业建立的时间而发生变
化。直接影响就业、税收、基础设施等广泛性来自于跨国投资企业的错综复杂联
系,层次性与生产链有关,区域性和差异性为区域系统(区域条件)与生产系统、
组织系统相互迭置的产物,多面性则是跨国公司与区域目标利益不
一致而又相互作用的结果。
区域的概念:
地理学:区域就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经济地理学: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
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
本模式。
区域经济结构类型: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
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
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金融教育科研信息一新四产
(二)产业功能分类
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成
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
*主导产业:概念一一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区域
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关联产业:概念一一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
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概念一一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
务的产业。
*支柱产业:概念一一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
产业。
*潜导产业:概念一一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
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市场机制,政府干预。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与
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
建立起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价格机制则可以调整要
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
*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
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2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1.概念
(1)点一一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
特点:
1)点的空间规模、集聚规模不等,如村、镇、市、工厂、工业区等
2)区域内点有等级关系,并形成等级体系
3)点在空间分布上多表现以某一经济活动为核心的综合经济活动中心
(2)线一一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的线状分布,如交通线、水源
供应线、石油管道等
特点:
1)区域内线的数量与集聚程度有差异
2)具有等级并形成等级体系
(3)网络一一是由区域的点、线相互联系共同构成
特点:
1)7吏空间中分散的点、线连为一体
2)有等级系统,有单一功能、综合功能的网络
3)使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得以分散或集聚
(4)域面一一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面状分布如农田、市场等
22.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
极----最、顶端;核----中心、核心
极核一一区域中经济活动最为集聚的地方,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向这一地
区集聚,形成资源、要素的集聚中心(点状物)。
2.点轴式空间结构
(1)点、线构成;点规模不等的增长极、极核;线一一生长轴
(2)原理:增长极在不断增长扩大的过程中,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不断加
强,从而使得各种线状物不断增多,使周边地区的经济不断增长。从而改善周边
的经济、社会环境形成一个较理想的新的投资环境,就会出现一些新的增长点,
并沿线状物进行布局形成轴(开发轴、发展轴)。若干点与轴依据一定的空间关
系和等级体系就形成了点轴系统。
3.网络式空间结构
(1)线交错纵横,沟通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2)点与点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无阻
(3)点成为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经济中心
(4)通过网络形成区域的增长中心体系
功能:
通过网络式将空间上分散的各种要素加以整体组织、调控使其充分发挥在系
统中的功能和作用,取得最佳的结构性效益推进域面的整体发展。
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我国地学家(矿物学家)叶大年2000年提出地理学的对称原理,2001年进
一步提出我国城市分布的5条对称原理。城市分布有8种的对称形态:轴对称、
旋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斜对称、曲线对称、反对称、色对称
23.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经济影响的空间
近邻效应
(一)区位指向概念: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
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
基本的力量。
作用机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其区
位指向的制约,表现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形态。这些空间形态就是区域空间
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
(-)集聚与扩散机制
1.集聚机制概念: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
集中趋向与过程。
作用机理: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空间
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
差异与不平衡。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
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
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太效应”,
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2.扩散机制概念: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
分散趋向与过程。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首先,在区域空间结盲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
强度不一样。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集聚与扩散
机制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三)空间近邻效应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增长极理论(重点)
1.佩鲁(Francois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
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理论内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
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
是就形成了增长极。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
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2.区域增长极理论
(1)有关增长极的解释
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
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
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
(2)条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
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
展的组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
与组合的重心。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增
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4)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
1.支配效应2.乘数效应3.极化与扩散效应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
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
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
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
梯度推移学说
以产品周期理论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差异。梯
度推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
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与产品周期相对应,可以把经济部门分为3类,即
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的是兴旺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的是停滞部
门,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的是衰退部门。
因此,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
如果主导部门是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包括新
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
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
城市系统来进行的。这是因为创新往往集中在城市,而且城市从环境条件和经济
能力看比其它地方更适于接受创新成果。
具体来讲,梯度推移可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创新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的
城市推移;另一种方式是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
市推移,依此类推。这样,创新就从发源地推移到所有的区域。
中心一外围说。
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
点的总称。
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个别“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外
围”。弗里德曼所指的中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
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而边缘区域就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
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
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中心对外围之所以能够产生统治作用,原因在于中
心与外围之间的贸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中心,同时,技术进步、高效
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中心。对于外围而言,中心对它们的
发展产生压力和压抑。更重要的是,中心与外围的这种关系还会因为推行有利于
中心的经济和贸易政策,外围的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向中心流动而得以强化,使
得中心与外围之间构成了不平等的发展格局。
区域分工理论
1.区域分工存在的客观性一一经济发展要素的区际差异;经济发展要素不
能完全流动。
2.意义
1)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
2)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3)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
(二)成本学说
1.斯密——绝对成本学说
(1)主要观点
1)每一个区域有生产产品的绝对优势,每个区域都生产占绝对优势的产品,
产品的成本绝对降低。
2)用绝对价格低的产品进行国际自由贸易,会使每个区域用低的价格购买
大量的低价产品,会使世界产品大量增加。
2.李嘉图一一比较成本学说
(1)每个区域都有比较优势产品。
(2)发达国家一一产品优势有许多种,其中一种是最优势的;欠发达国家一一
大部分产品(全部)发展的劣势产品,但总有一种是有相对优势的。
(3)发达、欠发达国家都用优势(比较)的产品,参加国际自由贸易,使所有
的产品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发达国家会因此更发达;欠发达国家也有发展机会,
从中得到利益。
(三)要素禀赋学说(H-0,赫克歇尔一俄林学说)
1.每一个区域都存在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优势;用优势要素组织生产(资本
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并参与国际商品交流。
2.出口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进口使用昂贵生产要素比例大的
商品。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
(四)新贸易理论
(五)竞争优势理论
区域经济合作有哪几种类型?
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而产生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
需要,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等寻求的合作。
从形式上看,区域合作主要有沅必合作;区域全面合作。
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行业合作包括了区域性
的生产合作、商业合作、运输合作、物资合作、金融合作和综合的行业合作。
区域全面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动下,相互之间开展多方面或全面的
经济合作。它的功能如下:①建立区域市场;②联合开发资源;③联合改善区域
交通条件;④开展资金横向融通;⑤建立信息网络;⑥共同协调,解决跨区域的
环境保护问题。
基本形式
(1)部门一体化。
(2)优惠贸易安排。
(3)自由贸易区。
(4)关税同盟。
(5)共同市场。
(6)经济同盟。
(7)完全经济一体化。
30.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
区域之间在经济结构形成条件方面、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存在差异。
区域之间的发展机遇大不一样。
区域之间经济主体的决策、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可以进行有限度的调控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
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z2X
x(71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z3\
\(7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z4\
\(7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5\
\(7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6\
\(7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
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全球化
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现象。
世界经济一体化
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世界经
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保证,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现实基
础和客观条件。
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科学技术、跨国公司、国家政策、金
融市场等方面。
(1)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①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②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③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
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
(2)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①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
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③
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④跨国公
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⑤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
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3)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①国家对以国界为范围的经济干预和调
节逐步减弱,各个国家之间的协调逐步加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全球经济一
体化的进程;②各国中央政府对内经济管理权力减弱,参与制定国际经济秩序的
积极性和现实压力增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③由于各国经
济、政治实力的客观差异,在制定经济关系和国际贸易准则方面的发言权存在较
大差异,处于从属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通过区域一体
化,协调立场、统一对外,在制定新的国际经济关系准则时谋求它们的共同利益
需求。
(4)国际经济协调的加强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①国际经济协调有利
于国际贸易的发展;②国际经济协调有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1)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
2)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3)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4)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5)经济全球化的多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经济效应
资源优化配置的地域空间不断拓展
国家间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日趋明显
经济活动空间扩散与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面临“双刃剑”
发达国家是主要的受益者
发达国家参与全球化的利益分析
在传统的产业领域,工业化国家正在丧失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正在转向通
过高新技术、服务的输出和制度供给来谋求新的全球化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利益分析
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和工业竞争力方面取得了进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份额也
有很大提高。但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全球化
中受益不均。
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对机会与技术、技能和市场
准入相关联的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使国家、企业和其
它经济部门抓住新的机会并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存在对全球化
可能会威胁我国经济转型和国家前景的担心,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可
能因此进一步加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永远难以实现赶
超的目标。
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在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条件下,政府的管理功能面
临重新定位和调整,具体体现在:第一,将产业政策从对具体产业和部门的干预
政策转向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一般性的调节政策,目的在于间接地促进整体
的经济竞争力;第二,将政策转向支持出口导向的生产,使地方经济参与全球经
济大循环,从而获取更大的比较效益;第三,重视区域政策,通过帮助一个国家
的落后地区或者一个地区中的落后国家,来降低乃至消除地区间发展的差异;第
四,提高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以促进竞争力,支持现有企业的私有化和重组,对
中小规模产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制度上的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稳定、经
营灵活、富有朝气等优势。这就是说,全球化需要政府发挥新的作用,需要私人
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全球化同时需要更加有力和精明的政
府,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市场体系的建立、管理和维护。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
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
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地球的形状
椭球体、梨形、桔子形一一旋转椭球体
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更替;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日月引潮力作用。
地球的公转
地球按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周期为一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地球圈层构造
可划分出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
成的圈层;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
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矿物
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
天然形成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岩石圈的岩石组成
火成岩:岩浆岩。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姒可
划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沉积岩: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
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总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
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
根据岩石成因,岩石可分为哪三大类?简述其概念,特征及演化过程。
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概念: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
火成岩;
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等疏松沉积物固
结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
构与构造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特征:A.岩浆岩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
有多种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有一定的产状。
B.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物质、存在化石;产状为层状产出;沉积岩具有多
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C.变质岩化学成分主要由Si02Al203、Fe203、FeO、MnO等氧化物组成,化学成
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岩石重结晶明显;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
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
演化过程:
岩浆岩:来自上地幔的熔融状物质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冷凝形成侵入
岩,喷出地面则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或喷出岩;
沉积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的
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
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沉积岩;
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
等内动力的影响,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
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风化
在地表环境作用下,岩石内部结构、构造、成分发生分解,整体坚固的岩石发生
破裂、变成碎屑及其他矿物质。
大气圈
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球周围包围地球的气体圈层。
大气圈的组成:地球表面的大气主要由氮(N2)、氧(02)、氨(Ar)等气体组
成。水汽,固、液体杂质(悬浮颗粒)。
大气圈的结构:整个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以及高空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分布不均匀产生气压梯度,使空气具有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的趋势,把存
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和决
定风向、风速的主导因素
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的力,又称科里奥利力。
大气环流
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构成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
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形势的主导因素与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条件。
行星风系
不考虑海陆和地形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称为行星风系。全球地面行星
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南北纬30°-35°之间的信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
半球东南风);南北纬35。-60。之间盛行西风带;南北纬60。至极地之间的极地东
风带。
大气环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
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
行星风系:行星上总的大气环流现象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局地环流:海陆风,高原季风,山谷风,焚风,城市热岛。
气候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加热不均,以及由此产生
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导致气候类型普遍具有沿纬度更替的趋
向。根据太阳辐射纬向分带(由高到底)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寒带、寒带。
结合降水纬度地带性的表现带: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
少雨带
湿度分带性:由于海陆分布的不同,引起了海陆间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气
候要素随季节的变化,使得同一纬度带内产生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分
异。
垂直带性:高山对气流的阻碍作用,破坏纬度地带性;高大山体本身在不同高度
上,气温和降水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特征,导致山地气候呈垂直方向的变
化。
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
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很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流域: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水系与流域相对应
山区水系为汇聚式,单向水流,主干流水量最大,汛枯期水情变幅大,洪水作
用明显。
平原地区水系网络式,双向流水,汛枯期水情变幅小,洪水作用不明显。
分水岭一一山岭(脊)两侧,降雨形成的地表汇流一般分别流入不同的河流,且
向背而行,故称山岭为地表分水岭。
分水线一一分水岭的连线,是两相邻流域间地面高程最高点的连线。分水线为
相邻流域的分界线,也是本流域的边界线。
水系的类型及其特点
(1)水系通常可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三类。
树枝状:发育在抗侵蚀能力较一致的沉积岩或变质岩区;
格状:常出现在岩层软硬相间、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平行褶皱构造区;
长方形:和巨大的断裂构造相联系。
(2)水系按其构成的几何形态划分:
扇状水系:众多支流集中汇入干流;
羽状水系:支流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干流两侧,交错汇入干流;
梳妆水系:一侧直流很多,另一侧支流很少;
平行水系:支流与干流平行,至河口附近才会合;
向心水系;
辐散状水系;
我国河流的水文分类
东北型:11月、4月冰封、春汛明显、冰凌
华北型:枯水期长(春旱断流),汛期短、多暴雨洪水,汛枯流量变幅大(陕县
站110:1)、多泥沙(黄河、海河、淮河、辽河等)
华南型:季风、降水丰沛、雨期长、5~6月梅雨、7~8月台风雨、汛期早、流量
大、大江大河(长江中下游、珠江等)
西南型:7~8月洪水强、山高谷深、水力资源丰富(云贵高原地区河流)
西北型:降雨极少、高山冰雪补给,水量极小、内流、消失在内陆咸水湖泊,甚
至沙漠中
内蒙古型:地下水补给为主
青藏型:高原内部一一冰雪补给为主;东南边缘降水量大、流量大
湖泊成因类型
地质内力成因:断层湖、火山口湖、堰塞湖
外动力成因:牛胡湖、冰川湖、泻湖、岩溶湖、人工湖(水库)
湖泊作用
调节径流
水资源
生态
地下水可分为哪几类?简述其特点。
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1)上层滞水: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特征: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上一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主要
的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水量不大而季变化强烈;矿化度比较低;最容易受到
污染。
(2)潜水: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特点:①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②绝大多数潜水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为主
要补给来源;③潜水面的位置随补给来源的变化而发生季节性升降;④潜水面
的形状是倾斜的、水平的或低凹的曲面;⑤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特
征
(3)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
特征:水头高于上部隔水层(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可形成自流水;
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水头高于上部隔水层(隔水顶板);单斜构造也可以
构成自流含水层。
水圈的水平结构特征
连续性: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水的分布,水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连续的。
不均匀性:水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均匀性一是表现在水圈的厚度各处不
一,二是表现在水圈中各处分布的水量不同。
水圈的垂直结构特征
近地面集中分布:水主要集中分布在地面附近,随着离地面距离的增大水越来越
少。
垂直分层:水圈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分层现象。
相态分异:水的相态在垂直方向上的有规律的变化现象。
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
水圈和岩石圈上部。
生物圈的结构
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在垂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范围内,而向上和向下
都逐渐减小。
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分布,生物在地球表面的
分布是连续的。生物圈不是一个很均匀的圈层,生物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多级嵌套结构:多级系统在空间上相互交叉、叠置,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纬度地带性: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大致呈带状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
律地变化。
干湿度分带性:由于距海远近等引起的水分条件的不同,从而使动植物分布由沿
海向内陆依次发生变化。
垂直带性:生物分布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发生规律性的交替的现象。
地方性:生物在局部地域的分异规律。
区系性:不同的动、植物,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由于
分布区相同而组成一定的生物区系。
生态系统
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
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赖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百分之十定律(林德曼效率)
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
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
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
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
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__生态平衡
达到需定或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
反馈机制。
抵抗力。
恢复力。
圈层之间相互作用
第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动能、化学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由于大气与水体之间温度的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热能交换一直在不停地进行
着。如冷空气经过的水面会发生降温现象,热流对大气有增温、增湿作用。由于
大气与水面之间的摩擦作用,大气运动往往影响和带动水体的运动,如风吹拂水
面会产生波浪,信风作用于洋面产生洋流。当然,水体的运动也会影响和改变大
气的运动,如在静风天气时,来到瀑布或快速活动的河流四周,立即感到风的存
在,这是大气圈与水圈动能交换的结果。大气与水体(主要是海洋)之间在不断地
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也会发生某些化学反应,因此两者之间也存在
化学能的交换。气压代表了大气势能的大小。当大气压力不同或发生变化时,会
改变水体的分布与位势。如气压偏低时,海平面就会升高;当气压偏高时,海平
面就会相应降低。如台风经过的海面,由于台风中心气压比较低,往往会导致海
平面高出四周几十厘米至几米。当水体分布发生变化时,同样也会引起气压的变
化。又如,高山、高原冰川以及中高纬度地区冰盖的发育,将会使这些地区的近
地面气压升高,导致区域间的气压差增大。
第二,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化学能、动能的交换。地面与大气
之间通过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在进行着热能的交换。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也在
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发生着某些化学反应,如风化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02,同时
也使岩石中的某些元素开释出来,因此两圈之间存在着化学能的交换。通过大气
与地面之间的接触与摩擦作用,岩石圈的动能可以传递给大气圈,大气圈的动能
也可以传递给岩石圈。如地球自转速度变化,通过地面摩擦动能从岩石圈传递给
大气圈,从而导致大气运动速度的改变。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年,由于地球自
转速度的减慢,在赤道四周的大气可以获得lcm/s的向东相对速度。当然,大
气运动的动能也可以通过地面摩擦传递给固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19课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课件
- 2024年专业电工施工协议典范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上)
- 2024年度层电梯厅装潢协议模板
- 2024年无薪实习劳动协议
- 2024年仓库租赁法律协议细则
- 2024年型车辆采购协议
- 2024届安徽省合肥高升学校高三八校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数学试题试卷
- 2024建筑业劳务施工协议文本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九校下期第二次质量考评(3月)高三数学试题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小学语文六年级期末高分试卷详细参考答案解析
- 比尾巴(全国一等奖)
- 如何做好船舶成本管理
- 沙利文-内窥镜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蓝皮书
- 比亚迪e6说明书
- (新平台)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法规》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渠道管理PPT(第3版)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新时代劳动教育》-02新时代劳动价值观课件
- 2023年口腔医学期末复习-牙周病学(口腔医学)考试历年真题荟萃带答案
- 【典型案例】长江流域浙江的历史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完整版平安基础性向测试智商测试题及问题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